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11-22 08:58:21 偲颖 知识点总结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章: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

  1、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解方程时,可以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注意两边要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例:3x+15=30要在两边同时减去15;而4x-6=14要在两边同时加上6.最后算出结果.

  2、形如ax±bx=c方程的解法

  【解方程时,第一步要把x前面的序数相加或相减,再在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例:3x+4x=28要把x前面的3和4相加得到x的系数即7x=28,解得x=4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基本步骤:审清题意→写解、设出未知数→找准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作答

  4、基本类型:比较大小关系;

  总数和部分数关系(总数=各部分数的和);

  和倍与差倍关系(已知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和或差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行程问题中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总路程=甲行走的路程+乙行走的路程涉及图形的周长、面积的关系等:

  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面积: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体积: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高

  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1、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2、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3、长方体的特征:面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棱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顶点有8个顶点。

  4、正方体的特征:面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面完全相同;棱有12条棱,所有的棱长度相等;顶点有8个顶点。

  5、正方体也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6、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展开,至少要剪开7条棱。

  7、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8、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高×长)×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没有的部分应减掉。如:没有盖或底边为:

  面积=表面积-没有的部分=(长×宽+宽×高+长×高)×2-长×宽没有左侧或右侧为:

  面积=表面积-没有的部分=((长×宽+宽×高+长×高)×2-宽×高没有前面或后面为:

  面积=表面积-没有的部分=((长×宽+宽×高+长×高)×2-长×高

  9、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10、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11、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2、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

  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1升=1000毫升。

  13、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1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

  15、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横截面×长V=Sh

  16、1=12=83=274=645=1256=216;7=3438=5129=72910=1000

  17、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除千米外)的进率都是10,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都是100,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8、正方体的棱长扩大n倍,表面积会扩大n的平方倍,体积会扩大n的立方倍。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3、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这个数×分数

  5、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分子为1的分数的倒数就是这个分数的分母。

  6、一个数乘真分数(比1小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一个数乘以1等于它本身;一个数乘比1大的假分数(比1大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7、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都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或1,比1小或等于1。

  8、在计算分数乘法中,第二步约分时只能用分子与分母约,而不能用分子与分子约,分母与分母约;分数连乘计算时第一个分数可以和第二个进行约分,也可以和第三个进行约分,但是是分子与分母约,而不能用分子与分子约,分母与分母约。

  第四单元分数除法

  1、比较量=单位“1”的量×分率;

  2、单位“1”的量=比较量÷对应分率;分率=比较量÷单位“1”的量

  3、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变号变倒数)。(可以用整数的除法来证明。如:4÷2=4×1/2=2)

  4、混合运算中,除号在哪个分数前面,变为乘号后就乘以哪个分数的倒数。(5/6×4/7÷5/7=5/6×4/7×7/5=2/3)

  5、一个数除以比1大的数商会比原数小,一个数除以比1小的数商会比原数大。交换被除数与除数的位置,所得的商和原来的商互为倒数。6、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1)已知一个数及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这个数×分数

  (2)已知一个数和它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另一个数是多少?方法一:方法二:一个数÷分数解:设另一个数为x*分数=一个数

  第五单元认识比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是比号。

  2、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3、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4、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算式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号相当于除号,相当于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算式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算式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值。

  5、两个数的比可以用比号连接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6、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是比的基本性质。

  7、化简比时,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所得的最简比的前项和后项不能有公因数,也不能是分数或小数。

  (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比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所得的比为最简整数比。

  (2)小数比化简:先看比前项和后项最多的项有几位小数,一位小数扩大10倍,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再按整数比化简的方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比前项和后项的分数的同时乘以比前项和后项的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按整数比化简的方法化简。

  8、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按比例分配:分配总分数等于比例前项和后项的和(如按3:2分,即总共分5份,前项占3份,后项占2份;也可以说前项占总数的3/5,后项占总数的2/5。)则可以用总数乘以前项所占的分数,求出前项对应的值;用总数乘以后项所占的分数,求出后项对应的值。

  求大树高度: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高度与影长的比例相同。竹竿长:竹竿影长=大树高:大树影长或竹竿长/竹竿影长=大树高/大树影长

  第六单元分数四则运算

  分数四则运算和整数一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一、定律

  (1)加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用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用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3)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用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用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c=a×(b×c)(5)乘法分配律:ac+bc=(a+b)cac-bc=(a-b)c

  二、简便运算:

  (一)加法

  三个数相加,先找出加数中分母相同的加数;运用加法交换律或结合律把这两个加数移到一起,在这个算式中先算这两个数的和,再用这两个的和加上另一个数。

  (二)减法

  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即:a-b-c=a-(b+c)或a-b+c=a-(b-c);a-(b+c)=a-b-c或a-(b-c)=a-b+c

  1、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只有加减法,并且在括号里面和外面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则利用减法的性质进行去括号计算。即:a-(b+c)=a-b-ca-(b-c)=a-b+c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只有加减法,被减数外的两个分数是分母相同的分数,则利用减法的性质进行加括号计算即:a-b-c=a-(b+c)或a-b+c=a-(b-c)(四)乘、除法

  1、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先观察题中是否有相同的分数。如果有且相同的分数分布在加减号的两侧,则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来简便计算。即:ac+bc=(a+b)cac-bc=(a-b)c2、分数除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除以这几个数的积。

  即:a÷b÷c=a÷(b×c)或a÷b×c=a÷(b÷c);a÷(b×c)=a÷b÷c或a÷(b÷c)=a÷b×c

  五、解决实际问题

  已知A和B是A的几分之几,求B?A×几分之几=B

  已知A和B比A多几分之几,求B?A+A×几分之几=B

  已知A和B比A少几分之几,求B?

  A×几分之几=B

  探索与实践结论: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1/2,即长和宽变为原来的3/2,现在的面积变为原来的9/4,即为:现在面积:原来面积的=现在长:原来长=现在宽:原来宽注:在计算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使用的简便方法。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替换的策略

  1、根据题目意思,写出等量关系。2、把相等的量互换。3、根据题意列方程解答。

  二、假设的策略

  (鸡兔同笼问题及延伸题)例:(大船坐的人数×总船数-总人数)÷(大船坐的人数-小船坐的人数)=小船数(总人数-小船坐的人数×总船数)÷(大船坐的人数-小船坐的人数)=大船数假设全部为其中的一种,用假设的这种×总头数和总脚数作比较谁大谁作被减数,再除以两种脚之差,所求出的为另一种的只数。

  (1)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

  (总脚数-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者是(每只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每只兔脚数-每只鸡脚数)=鸡数;总头数-鸡数=兔数。

  (2)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多时,可用公式(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总头数-兔数=鸡数或(每只兔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免的脚数)=鸡数;总头数-鸡数=兔数。(例略)

  (3)已知总数与鸡兔脚数的差数,当兔的总脚数比鸡的总脚数多时,可用公式。

  (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每只兔的脚数×总头数-鸡兔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总头数-鸡数=兔数。(例略)

  (4)鸡兔互换问题(已知总脚数及鸡兔互换后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的问题),可用下面的公式:〔(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之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兔数。

  (5)得失问题(鸡兔问题的推广题)的解法,可以用下面的公式:(1只合格品得分数×产品总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或者是总产品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总产品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得失问题”也称“运玻璃器皿问题”,运到完好无损者每只给运费××元,破损者不仅不给运费,还需要赔成本××元。它的解法显然可套用上述公式。)

  第八单元:可能性

  求摸到某种球的可能是几分之几?

  这种球的个数÷总个数=这种球的个数/总个数

  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

  1、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通常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来表示:如30/100可以写成30%注:在用%号表示百分数中,后面带单位的百分之几不能用%表示。

  2、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1)、小数化为百分数:一位小数写成十分之几,分子分母同时扩大10倍;两位小数写成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写成千分之几,分子分母同时缩小10倍……(或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面加上百分号)

  (2)百分数化为小数:把百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缩小100倍(即把百分数的分子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3、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分数化为小数: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2)小数化为分数:一位小数写成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写成百分之几;三位小数写成千分之几;然后约成最简分数。

  4、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1)分数化为百分数:

  A:分母是100的因数或倍数,直接进行通分或约分把分母化为100。

  B:分母不是100的因数或倍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所得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再根据小数化百分数的方法把这个小数化为百分数。(2)百分数化分数:

  A:分子为整数,直接进行约分,约成最简分数。

  B:分子为小数,先把百分数扩大相应的倍数,化成分子为整数的分数,再进行约分,约成最简分数。

  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一个数÷另一个数×100%

  6、出勤率=出勤人数÷总人数×100%缺勤率=缺勤人数÷总人数×100%发芽率=发芽种子数÷总种子数×100%成活率=成活棵树÷总种植棵树×100%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2

  1、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3、加法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4、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5、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6、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7、角

  (1)什么是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什么是角的顶点?

  围成角的端点叫顶点。

  (3)什么是角的边?

  围成角的射线叫角的边。

  (4)什么是直角?

  度数为90°的角是直角。

  (5)什么是平角?

  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这样的角叫平角。

  (6)什么是锐角?

  小于90°的角是锐角。

  (7)什么是钝角?

  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8)什么是周角?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周角,一个周角等于360°。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3

  一、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整数和分母约分)

  2、分数与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3、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二)规律:(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三)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四)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ac+bc=(a+b)×c

  二、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详细见重难点分解)

  (已知单位“1”的量(用乘法),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找单位“1”: 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 或 “占”、“是”、“比”的后面

  2、求一个数的几倍: 一个数×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 。

  3、写数量关系式技巧:

  (1)“的”相当于 “×”(乘号)

  “占”、“是”、“比”“相当于”相当于“=”(等号)

  (2)分率前是“的”: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3)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分率)=分率的对应量

  三、分数除法

  (一)倒数

  1、倒数的意义: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强调:互为倒数,即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倒数不能单独存在。(要说清谁是谁的倒数)。

  2、求倒数的方法:(原数与倒数之间不要写等号哦)

  (1)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2)求整数的倒数:把整数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3)求带分数的倒数: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求倒数。

  (4)求小数的倒数: 把小数化为分数,再求倒数。

  3、因为1×1=1,1的倒数是1;

  因为找不到与0相乘得1的数0没有倒数。

  4、对于任意数a(a≠0),它的倒数为1/a;非零整数a的倒数为1/a;分数b/a的倒数是a/b;

  5、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二)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

  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规律(分数除法比较大小时):

  (1)当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

  (2)当除数小于1(不等于0),商大于被除数;

  (3)、当除数等于1,商等于被除数。

  4、“[ ] ”叫做中括号。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详细见重难点分解)

  (未知单位“1”的量(用除法): 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的量。 )

  1、数量关系式和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的关系式相同:

  (1)分率前是“的”: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2)分率前是“多或少”的意思:

  单位“1”的量×(1 分率)=分率对应量

  2、解法:(建议:最好用方程解答)

  (1)方程:根据数量关系式设未知量为x,用方程解答。

  (2)算术(用除法):分率对应量÷对应分率 = 单位“1”的.量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用一个数÷另一个数

  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

  ① 求多几分之几:大数÷小数 – 1

  ② 求少几分之几: 1 - 小数÷大数

  或①求多几分之几(大数-小数)÷小数

  ② 求少几分之几:(大数-小数)÷大数

  (四)比和比的应用

  1、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例如

  15 : 10 = 15÷10=1.5

  ∶ ∶ ∶ ∶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3、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

  例: 路程÷速度=时间。

  4、区分比和比值

  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6、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7、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4

  (一)意义: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二)分类

  1、条形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2、折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3、扇形统计图

  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4)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5

  比的基本性质

  1、根据比、除法、分数的关系:

  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时(0除外),分数值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并且是互质数,这样的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3、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比:

  ①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1) ②两个分数的比:用前项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按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来化简。

  ③两个小数的比:向右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2)用求比值的方法。注意: 最后结果要写成比的形式。

  如: 15∶10 = 15÷10 = = 3∶2

  5、按比例分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如: 已知两个量之比为 ,则设这两个量分别为 。

  6、 路程一定,速度比和时间比成反比。(如:路程相同,速度比是4:5,时间比则为5:4)

  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

  (如:工作总量相同,工作时间比是3:2,工作效率比则是2:3)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6

  (一)数与计算

  (1)分数的乘法和除法。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倒数。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

  (2)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3)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二)比和比例比的意义和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三)几何初步知识圆的认识。圆周率。画圆。圆的周长和面积。*扇形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球和球的半径、直径的初步认识。

  (四)统计初步知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五)应用题分数四则应用题(包括工程问题)。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包括发芽率、合格率、利率、税率等的计算)。比例尺。按比例分配。

  (六)实践活动联系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例如就家中的卧室,画一个平面图。

  (七)整理和复习六年级数学学习方法:进入小学高年级后,科目稍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许多同学容易忽略老师所讲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注重题目的解答,其实诸如“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远远重要于某道题目的解答。总结比较,理清思绪知识点的总结比较。每学完一章都应将本章内容做一个框架图或在脑中过一遍,整理出它们的关系。对于相似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分项归纳比较,有时可用联想法将其区分开。题目的总结比较。同学们可以建立自己的题库。在学习《位置》在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这部分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一一对应的思想。学生可在方格纸上画画。

  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2、分数乘分数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一小时刷一面墙的1/4,1/5小时刷一面墙的多少?实际上是求1/5的1/4是多少?这种题型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画一画,折一折。再就是利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在学习分数除法这一节时,例如:分数、除法和小数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以及分数除法应用题无论是折纸实验,还是画线段图,都是用图形语言揭示分数除法计算过程的几何意义。分数乘除法,比的知识,运用了类比的数学。(相似和变式)在学习圆这一节时,用逐渐逼近的转化思想。把一个园等分(偶数份)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体现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思想,应用转化思想。在应用中,我们还知道面积相同时,长方形的周长最长,正方形居中,圆周长最短。周长一定时,圆面积最大,正方形居中,长方形面积最小。这题蕴含着一个数学规律,即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短,而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反之,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而长方形的面积则最小。在学习数学广角这一章节中,例如,研究古代鸡兔同笼的问题,就应用了假设法来教学。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划归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7

  一、圆柱

  1、圆柱的形成:圆柱是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而得的。

  圆柱也可以由长方形卷曲而得到。

  两种方式:

  1、以长方形的长为底面周长,宽为高;

  2、以长方形的宽为底面周长,长为高。

  其中,第一种方式得到的圆柱体体积较大。

  2、圆柱的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一个圆柱有无数条高,他们的数值是相等的

  3、圆柱的特征:

  (1)底面的特征:圆柱的底面是完全相等的两个圆。

  (2)侧面的特征: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高的特征:圆柱有无数条高

  4、圆柱的切割:

  ①横切:切面是圆,表面积增加2倍底面积,即S增=2πr?0?5

  ②竖切(过直径):切面是长方形(如果h=2R,切面为正方形),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高,宽是圆柱的底面直径,表面积增加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即S增=4rh

  5、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①沿着高展开,展开图形是长方形,如果h=2πr,则展开图形为正方形

  ②不沿着高展开,展开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或不规则图形

  ③无论怎么展开都得不到梯形

  圆柱变形记,圆柱怎么变形成长方体?与长方体又有什么联系?怎么借助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圆柱的体积?

  6、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

  底面积:S底=πr?0?5

  底面周长:C底=πd=2πr

  侧面积:S侧=2πrh

  表面积:S表=2S底+S侧=2πr?0?5+2πrh

  体积:V柱=πr?0?5h

  考试常见题型:

  ①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底面周长

  ②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底面积

  ③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体积,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高,底面积

  ④已知圆柱的底面面积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

  ⑤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高,求圆柱的底面半径,表面积,体积,底面积

  以上几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通常是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再根据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无盖水桶的表面积=侧面积+一个底面积油桶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烟囱通风管的表面积=侧面积

  只求侧面积:灯罩、排水管、漆柱、通风管、压路机、卫生纸中轴、薯片盒包装

  侧面积+一个底面积:玻璃杯、水桶、笔筒、帽子、游泳池

  侧面积+两个底面积:油桶、米桶、罐桶类

  二、圆锥

  1、圆锥的形成:圆锥是以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为轴旋转而得到的。圆锥也可以由扇形卷曲而得到。

  2、圆锥的高是两个顶点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与圆柱不同,圆锥只有一条高

  3、圆锥的特征:

  (1)底面的特征:圆锥的底面一个圆。

  (2)侧面的特征: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高的特征:圆锥有一条高。

  4、圆锥的切割:

  ①横切:切面是圆

  ②竖切(过顶点和直径直径):切面是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的高是圆锥的高,底是圆锥的底面直径,面积增加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即S增=2rh

  5、圆锥的相关计算公式:

  底面积:S底=πr?0?5

  底面周长:C底=πd=2πr

  体积:V锥=1/3πr?0?5h

  考试常见题型:

  ①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求体积,底面周长

  ②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锥的体积,底面积

  ③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体积,求圆锥的高,底面积

  以上几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通常是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再根据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圆柱和圆锥的关系

  1、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2、圆柱与圆锥等底等体积,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

  3、圆柱与圆锥等高等体积,圆锥的底面积(注意:是底面积而不是底面半径)是圆柱的3倍。

  4、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3Sh

  小学数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

  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米=1000升。

  重量单位换算: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人民币单位换算: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

  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

  1分=60秒1时=3600秒。

  数学因数与倍数知识点

  1、因数和倍数:如果整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

  2、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方法是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方法时依次乘以自然数。

  4、2、5、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5、偶数与奇数:是2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6、质数和和合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最小的质数是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最小的合数是4。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8

  1、绘制简单线段图的方法:

  分数应用题,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知道单位“1”的量用乘法,另一种是求单位“1”的量,用除法。这两种类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分成三种:(一)一种量是另一种量的几分之几。(二)一种量比另一种量多几分之几。(三)一种量比另一种量少几分之几。绘制时关键处理好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在审题确定单位“1”的量。绘制步骤:

  ①首先用线段表示出这个单位“1”的量,画在最上面,用直尺画。

  ②分率的分母是几就把单位“1”的量平均分成几份,用直尺画出平均的等分。标出相关的量。

  ③再绘制与单位“1”有关的量,根据实际是上面的三种关系中的哪一种再画。标出相关的量。

  ④问题所求要标出“?”号和单位。

  2、观察物体一般从正面、上面、左面或右面来观察。

  3、同样高度的'物体,在同一光源的照射下,离光源越近,这个物体的影子就越短;离光源越远,这个物体的影子就越长。

  4、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5、确定观察的范围:

  1)先找到观察点、障碍点;

  2)连接观察点和障碍点后确定观察的范围。

  6、看不到的地方称作盲区。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9

  1、数与代数:

  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的基础知识;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那么运算;

  能进行整数、小数加、减、乘、除的估算;

  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会解学过的方程;

  养成检查和验算的适应。

  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2、空间与图形:

  掌握所学几何形体的特征;

  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

  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巩固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会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巩固图形的平移、旋转的认识;

  能用数对或依照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掌握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并能应用。

  3、统计与可能性:

  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

  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能够依照数据做出简单的推断与预测;

  会求一些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能够解决一些计算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数学奇偶数性质

  1、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有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

  2、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3、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

  4、若a、b为整数,则a+b与a—b有相同的奇偶性,即a+b与a—b同为奇数或同为偶数。

  5、n个奇数的乘积是奇数,n个偶数的乘积是偶数;算式中有一个是偶数,则乘积是偶数。

  6、奇数的个位是1、3、5、7、9;偶数的个位是0、2、4、6、8。

  7、奇数的平方除以2、4、8余1。

  8、任意两个奇数的平方差是2、4、8的倍数。

  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识点

  1、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这点到这条直线的垂足之间的长度叫距离。

  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4、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拉动过程中,面积变化,高变化,周长不变。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

  5、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当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时,这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长方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叫正方形。

  5、画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当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时,这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特别注意:画高时,请注意;虚线、垂直标记、和名称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10

  1.约分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子和分母;通常除了得到最简单的分数。

  2.一般分数方法:先找出几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将每个分数化为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3.小数的意义:将整数1平均分为10份、100份和1000份……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个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个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个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4.一个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部分组成。数字中的圆点称为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圆点称为整数部分,小数点左边的圆点称为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圆点称为小数点部分。在小数字中,每个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度为10。小数字最高分数单位十分之一与整数字最低分数单位一之间的进度也为10。

  5.纯小数:整数为零小数,称为纯小数。例如:0.25 、 0.368都是纯小数。带小数:整数部分不是零小数,称为带小数。例如:3.25 、5.都是带小数的。

  6.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数位为有限小数,称为有限小数。例如:41.7 、 25.3 、 0.都是有限小数。

  7.无限小数:小数的数位是无限小数,称为无限小数。例如:4.33……3.1415926……

  8.无限不循环小数:数字排列不规则,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无限不循环小数。π。

  9.循环小数:一个数字的小数部分依次重复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称为循环小数。

  1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之间的界限。0大于负数,小于正数。负数比较大小时,不考虑负数,但数字大的数字小。

  11、“ 可以省略不写,-不能省略。

  12.数轴元素:正方向(箭头表示)、原点(0刻度)、单位长度(刻度)。数轴上0左边的数字是负数,0右边的数字是正数。从左到右逐渐增大,最大负整数-1 最小正整数1。

  13.表示两个相等的公式称为比例。例如:2:1=6:3。

  14.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累等于两个内向的积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例如3:2=6:4可知3×4=2×6。

  15、解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个项目,则可以在此比例中找到另一个未知项目。求比中的未知项称为解比。例如:3x = 四、内项乘内项,外项乘外项x =3×8,解得x=6。

  16.成正比:两个相关的数量,一个数量变化,另一个数量也随之变化。如果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应比值(即业务)确定,则称为成正比,其关系称为成正比。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例如,速度一定,距离与时间成正比;因为:距离÷时间=速度(一定)。

  成反比例的量 :两个相关的数量,一个数量变化,另一个数量也随之变化。如果两个数量中相应的两个数量积累一定,这两个数量称为反比例数量,其关系称为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例如,由于速度: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18、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11

  1、一单元分数乘法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3、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可以看做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

  4、计算法则:一个数乘分数,用分子×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做分母,为了计算的简便可以先约分。

  5、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对分数同样适用。

  6、乘积是一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7、 2单元位置与方向用坐标确定位置: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表示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3单元分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与整数的'意义相同。

  8、单位1:1.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甲÷乙2.甲比乙多几分之几? (甲-乙)÷乙3.甲比乙少几分之几? (乙-甲)÷乙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工作总量=效率×时间工作效率=总量÷时间工作时间=总量÷效率4单元比比的意义:两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9、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10、 5单元圆圆是一种平面曲线图形。

  11、圆中心的点叫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的任意一点叫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直径=半径×2圆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C=πd或C=2πr S=πr的平方6单元百分数便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12、百分数也叫百分率和百分比。

  13、百分数表示的是数量,不能带单位;百分数是分母是100的分数,分母是100的不一定是百分数。

  14、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成分母是100的,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15、 7单元扇形统计图统计图有: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16、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个部分和总数的关系。

  17、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更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变化趋势。

  18、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19、 8单元数学广角用列方程或假设法。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12

  一、分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如果没有括号,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二、连除的计算方法

  分数连除,可以分步转化为乘法计算,也可以一次都转化为乘法再计算,能约分的要约分。

  三、不含括号的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一个分数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四、含有括号的分数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一个分数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五、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分数混和运算中的运用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分子乘除数分母,被除数分母乘除数分子。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13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一、负数: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二、圆柱和圆锥

  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比例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统计

  1、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数的读法和写法

  1.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2.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3.小数的读法: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向右顺次读出每一位数位上的数字。

  4.小数的写法: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小数点写在个位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5.分数的读法: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之”然后读分子,分子和分母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6.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

  7.百分数的读法:读百分数时,先读百分之,再读百分号前面的数,读数时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8.百分数的写法: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数的改写

  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数,写成近似数。

  1.准确数: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计数的简便,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例如把1254300000

  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是125430万;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12.543亿。

  2.近似数: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例如:1302490015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13亿。

  3.四舍五入法:要省略的尾数的位上的'数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并向它的前一位进1。例如:省略

  345900万后面的尾数约是35万。省略4725097420亿后面的尾数约是47亿。

  4.大小比较

  (1).比较整数大小:比较整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看位,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下一位,哪一位上的数大那个数就大。

  (2).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比较分数的大小: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数,分母小的分数大。分数的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先通分,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典型应用题

  (1)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等分除法的发展。

  解题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之相对应的总份数。

  算术平均数:已知几个不相等的同类量和与之相对应的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数量关系式:数量之和÷数量的个数=算术平均数。

  加权平均数:已知两个以上若干份的平均数,求总平均数是多少。

  数量关系式(部分平均数×权数)的总和÷(权数的和)=加权平均数。

  差额平均数:是把各个大于或小于标准数的部分之和被总份数均分,求的是标准数与各数相差之和的平均数。

  数量关系式:(大数-小数)÷2=小数应得数数与各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数应给数数与个数之差的和÷总份数=最小数应得数。

  例: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又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求这辆车的平均速度。

  分析: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同样可以利用公式。此题可以把甲地到乙地的路程设为“ 1 ”,则汽车行驶的总路程为“ 2 ”,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100,所用的时间为1÷100,汽车从乙地到甲地速度为60千米,所用的时间是1÷60,汽车共行的时间为1÷100 +1÷60,汽车的平均速度为2 ÷(1÷100 +1÷60) =75 (千米)

  (2)归一问题:已知相互关联的两个量,其中一种量改变,另一种量也随之而改变,其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这种问题称之为归一问题。

  根据求“单一量”的步骤的多少,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一次归一问题,两次归一问题。

  根据球痴单一量之后,解题采用乘法还是除法,归一问题可以分为正归一问题,反归一问题。

  一次归一问题,用一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单归一。”

  两次归一问题,用两步运算就能求出“单一量”的归一问题。又称“双归一。”

  正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乘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反归一问题:用等分除法求出“单一量”之后,再用除法计算结果的归一问题。

  解题关键:从已知的一组对应量中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份的数量(单一量),然后以它为标准,根据题目的要求算出结果。

  数量关系式:单一量×份数=总数量(正归一)

  总数量÷单一量=份数(反归一)

  例一个织布工人,在七月份织布4774米,照这样计算,织布6930米,需要多少天?

  分析: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织布多少米,就是单一量。 693 0 ÷( 477 4 ÷ 31 ) =45 (天)

  (3)归总问题:是已知单位数量和计量单位数量的个数,以及不同的单位数量(或单位数量的个数),通过求总数量求得单位数量的个数(或单位数量)。

  特点: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不过变化的规律相反,和反比例算法彼此相通。

  数量关系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另一个单位数量单位数量×单位个数÷另一个单位数量=另一个单位数量。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6-30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07-17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06-16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01-05

六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2-19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06-19

初三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03-19

初三数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12-20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