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实用15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你想知道总结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1
任一x=A,x=B,记做AB
AB,BAA=B
AB={x|x=A,且x=B}
AB={x|x=A,或x=B}
Card(AB)=card(A)+card(B)—card(AB)
(1)命题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2)AB,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BA,A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
AB,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
1、集合元素具有
①确定性;
②互异性;
③无序性
2、集合表示方法
①列举法;
②描述法;
③韦恩图;
④数轴法
(3)集合的运算
①A∩(B∪C)=(A∩B)∪(A∩C)
②Cu(A∩B)=CuA∪CuB
Cu(A∪B)=CuA∩CuB
(4)集合的性质
n元集合的字集数:2n
真子集数:2n—1;
非空真子集数:2n—2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2
Card(AB)=card(A)+card(B)-card(AB)
(1)命题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2)AB,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BA,A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
AB,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
1.集合元素具有①确定性;②互异性;③无序性
2.集合表示方法①列举法;②描述法;③韦恩图;④数轴法
(3)集合的运算
①A∩(B∪C)=(A∩B)∪(A∩C)
②Cu(A∩B)=CuA∪CuB
Cu(A∪B)=CuA∩CuB
(4)集合的性质
n元集合的字集数:2n
真子集数:2n-1;
非空真子集数:2n-2
高三数学知识点2
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
如果两个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即:如果a,b,c,d∈R,那么a+bi=c+di
a=c,b=d。特殊地,a,b∈R时,a+bi=0
a=0,b=0.
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提供了将复数问题化归为实数问题解决的途径。
复数相等特别提醒:
一般地,两个复数只能说相等或不相等,而不能比较大小。如果两个复数都是实数,就可以比较大小,也只有当两个复数全是实数时才能比较大小。
解复数相等问题的方法步骤:
(1)把给的复数化成复数的标准形式;
(2)根据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解之。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3
第一部分集合
(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
(2)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第二部分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
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
⑧利用函数有界性;
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
②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与外函数;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的'定义域是内函数的值域。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1)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2)是奇函数;
(3)是偶函数;
(4)奇函数在原点有定义,则;
(5)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4
高三数学每轮复习要领
一、高三数学复习,大体可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复习方法与侧重点都各不相同,要求也层层加深,因此,同学们在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不同的复习方案,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1.第一阶段,即第一轮复习,也称“知识篇”,大致就是高三第一学期。在这一阶段,老师将带领同学们重温高一、高二所学课程,但这绝不只是以前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旧知识产生全新认识的重要过程。因为在高一、高二时,老师是以知识点为主线索,依次传授讲解的,由于后面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到,不能进行纵向联系,所以,你学的往往时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而在第一轮复习时,老师的主线索是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以章节为单位,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他们系统化、综合化,侧重点在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所以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应做到: ①立足课本,迅速激活已学过的各个知识点。(建议大家在高三前的一个暑假里通读高一、高二教材) ②注意所做题目使用知识点覆盖范围的变化,有意识地思考、研究这些知识点在课本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到老师选题的综合性在不断地加强。 ③明了课本从前到后的知识结构,将整个知识体系框架化、网络化。能提炼解题所用知识点,并说出其出处。 ④经常将使用最多的知识点总结起来,研究重点知识所在章节,并了解各章节在课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2.第二轮复习,通常称为“方法篇”。大约从第二学期开学到四月中旬结束。在这一阶段,老师将以方法、技巧为主线,主要研究数学思想方法。老师的复习,不再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而是以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用“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方法解决一类问题、一系列问题。同学们应做到: ①主动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找出某个知识点会在一系列题目中出现,某种方法可以解决一类问题。 ②分析题目时,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点,渐渐地向探寻解题的思路、方法转变。 ③从现在开始,解题一定要非常规范,俗语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大家务必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④适当选做各地模拟试卷和以往高考题,逐渐弄清高考考查的范围和重点。
3.第三轮复习,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也称为“策略篇”。老师主要讲述“选择题的解发、填空题的解法、应用题的解法、探究性命题的解法、综合题的解法、创新性题的解法”,教给同学们一些解题的特殊方法,特殊技巧,以提高同学们的解题速度和应对策略为目的。同学们应做到: ①解题时,会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省时、最省事的方法,力求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逐渐适应高考对“减缩思维”的要求。 ②注意自己的解题速度,审题要慢,思维要全,下笔要准,答题要快。 ③养成在解题过程中分析命题者的意图的习惯,思考命题者是怎样将考查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有那些思想方法被复合在其中,对命题者想要考我什么,我应该会什么,做到心知肚明。
4.最后,就是冲刺阶段,也称为“备考篇”。在这一阶段,老师会将复习的主动权交给你自己。以前,学习的重点、难点、方法、思路都是以老师的意志为主线,但是,现在你要直接、主动的研读《考试说明》,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掌握高考信息、命题动向,并做到: ①检索自己的知识系统,紧抓薄弱点,并针对性地做专门的训练和突击措施(可请老师专门为你拎一拎);锁定重中之重,掌握最重要的知识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②抓思维易错点,注重典型题型。 ③浏览自己以前做过的习题、试卷,回忆自己学习相关知识的历程,做好“再”纠错工作。 ④博览群书,博闻强记,使自己见多识广,注意那些背景新、方法新,知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⑤不做难题、偏题、怪题,保持情绪稳定,充满信心,准备应考。
二、高三数学复习中的几个注意点
1.复习资料要精,不可超过两套,使用过程中,始终注重其系统性。千万不要贪多,资料多了,不但使自己身陷题海,不能自拔,而且会因为你的顾此失彼,而使知识体系得不到延续。
2.有的同学漠视自己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错误,将他们简单的归结为粗心大意。这是很严重的错误想法,我们的错误都有其必然性,一定要究根问底,找出真正的原因,及时改正,并记住这样的教训。
3.千万不要以为“高考以能力立意”,就是要去钻难题、偏题、怪题。这里的能力是指:思维能力,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分析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探究性实验动手能力,理解运用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创新能力,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应变理解能力,其重点是概念观点形成和规律的认识过程,它往往蕴藏在最简单、最基础的题目活事实之中。不是钻牛角尖能钻出来的能力。
4.合理看待来自老师和社会各界的猜题、压题信息,不可迷信。因为,他们也不是神,我们上了考场只能凭自己的实力,凭自己的智慧去打拼,所以,我们应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好复习应考工作。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1一本书
就是教科书,这是基础的基础,但是被中等生最忽视的。笔者高中时,先看教科书再做题,所以往往同学做到第5题,我才刚开始,但当我做了20题时,反过来发现同学做到第17题,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最后不仅省时,而且比同学多巩固了书本知识,然后从书本原理到题目及从题目到原理走了一个来回,培养了以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一句话,省时又高效。为摆脱题海打下了基础。
2两方法
1)找到已知与求解的“桥梁”。主要针对中等题及难题,利用已知,推一步或几步,完成转化,从求解往后推几步,看看还缺什么,再去回忆脑袋里的知识点及解过的经典题,把已知与求解的差距补上,这个就是“桥梁”原理。
2)有些题按上述方法还遇到困难,可能需要另辟蹊径,如从定义出发或需要再审视已知条件,可能还未用尽已知条件或有些暗含的已知条件未挖掘出来。
3三部曲:
1)先看教科书,真正搞懂课本例题,并做课后练习(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实质上就是要你检查自己是否真的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点.),
2)利用历年高考真题, 这些题很有价值,先掩着答案,根据你之前课本学的基础内容,尝试自己亲自动手做一下,再对答案,明白其原理.,真正弄懂它,看看能否举一反三,可问老师及同学,也可请家教,最后达到触类旁通。
3)同步练习,必须紧跟课程,不能赖下来的,一步一个脚印去做.
数学知识点较多,容易忘记,但以上的步骤你都能做到的话,那么就不那么容易遗忘,即使忘记,你也可以翻阅以前的内容重新巩固一遍.
4四层次
1)
基本知识点。含概念、定义、定理、公式等,这是基础,这个不过关,其他免谈。笔者平时先看教科书,就是这个道理。--这部分,虽然重要,但笔者辅导不作重点,只是检查与提醒,因为可自学及问自己老师同学。会这个的人太容易找到了。
2)
数学思想与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如方程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对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数学技能如配方、待定系数法等。笔者由于这方面强,故多年不做题或见到陌生题均不慌,因为这些思想能力是深入骨髓的。
3)
数学模型与中间结论。数学模型就是具体题目的解题套路,中间结论可使学生减少解题步骤,加快解题速度,减少出错机会。这些有了2数学思想与数学技能,就能自己推导出来,但要注意总结与积累。
4)
特殊解题技巧。这个要求以上3方面都较强,聪明加灵感,平时善于总结与归纳,看透事物本源,熟能生巧,触类旁通。故对中等生不作过高要求,所谓可遇而不可求。笔者对高考实考试卷的选择与填空,特别是选择,有相当部分,有的试卷甚至一半以上可在题读完后,几秒得出正确答案。凭的就是这个本事。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5
1.数列的定义、分类与通项公式
(1)数列的定义:
①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
②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2)数列的分类:
分类标准类型满足条件
项数有穷数列项数有限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
项与项间的大小关系递增数列an+1>an其中n∈N_
递减数列an+1
常数列an+1=an
(3)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2.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an}的首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它的前一项an-1(n≥2)(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数列的递推公式.
3.对数列概念的理解
(1)数列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一个数列不仅与构成它的“数”有关,而且还与这些“数”的排列顺序有关,这有别于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因此,若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是不同的两个数列.
(2)数列中的数可以重复出现,而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出现,这也是数列与数集的区别.
4.数列的函数特征
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_(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的特殊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的函数解析式,即f(n)=an(n∈N_).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6
1.不等式的定义
在客观世界中,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用数学符号连接两个数或代数式以表示它们之间的不等关系,含有这些不等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两个实数的`大小是用实数的运算性质来定义的,有a-b0?;a-b=0?;a-b0?.
另外,若b0,则有1?;=1?;1?.
概括为:作差法,作商法,中间量法等.
3.不等式的性质
(1)对称性:ab?;
(2)传递性:ab,bc?;
(3)可加性:ab?a+cb+c,ab,cd?a+cb+d;
(4)可乘性:ab,c0?acbc;ab0,cd0?;
(5)可乘方:ab0?(n∈N,n≥2);
(6)可开方:ab0?(n∈N,n≥2).
复习指导
1.“一个技巧”作差法变形的技巧:作差法中变形是关键,常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
2.“一种方法”待定系数法:求代数式的范围时,先用已知的代数式表示目标式,再利用多项式相等的法则求出参数,最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出目标式的范围.
3.“两条常用性质”
(1)倒数性质:
①ab,ab0?;
②a0
③ab0,0;
④0
(2)若ab0,m0,则
①真分数的性质:(b-m0);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7
三角函数。
注意归一公式、诱导公式的正确性。
数列题。
1、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时,最后下结论时要写上以谁为首项,谁为公差(公比)的等差(等比)数列;
2、最后一问证明不等式成立时,如果一端是常数,另一端是含有n的式子时,一般考虑用放缩法;如果两端都是含n的式子,一般考虑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时,当n=k+1时,一定利用上n=k时的假设,否则不正确。利用上假设后,如何把当前的式子转化到目标式子,一般进行适当的放缩,这一点是有难度的。简洁的方法是,用当前的式子减去目标式子,看符号,得到目标式子,下结论时一定写上综上:由①②得证;
3、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构造函数,利用函数单调性很简单
立体几何题。
1、证明线面位置关系,一般不需要去建系,更简单;
2、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存在性问题、几何体的高、表面积、体积等问题时,要建系;
3、注意向量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范围)与所求角的余弦值(范围)的关系。
概率问题。
1、搞清随机试验包含的所有基本事件和所求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2、搞清是什么概率模型,套用哪个公式;
3、记准均值、方差、标准差公式;
4、求概率时,正难则反(根据p1+p2+……+pn=1);
5、注意计数时利用列举、树图等基本方法;
6、注意放回抽样,不放回抽样;
正弦、余弦典型例题。
1、在△ABC中,∠C=90°,a=1,c=4,则sinA的值为
2、已知α为锐角,且,则α的度数是()A、30°B、45°C、60°D、90°
3、在△ABC中,若,∠A,∠B为锐角,则∠C的度数是()A、75°B、90°C、105°D、120°
4、若∠A为锐角,且,则A=()A、15°B、30°C、45°D、60°
5、在△ABC中,AB=AC=2,AD⊥BC,垂足为D,且AD=,E是AC中点,EF⊥BC,垂足为F,求sin∠EBF的值。
正弦、余弦解题诀窍。
1、已知两角及一边,或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对三角形是否存在要讨论)用正弦定理。
2、已知三边,或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
3、余弦定理对于确定三角形形状非常有用,只需要知道角的余弦值为正,为负,还是为零,就可以确定是钝角。直角还是锐角。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8
1、函数的奇偶性
(1)若f(x)是偶函数,那么f(x)=f(-x);
(2)若f(x)是奇函数,0在其定义域内,则f(0)=0(可用于求参数);
(3)判断函数奇偶性可用定义的等价形式:f(x)±f(-x)=0或(f(x)≠0);
(4)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化简,再判断其奇偶性;
(5)奇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2、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已知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即可;若已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即f(x)的定义域);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3、函数图像(或方程曲线的对称性)
(1)证明函数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图像C1与C2的对称性,即证明C1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C2上,反之亦然;
(3)曲线C1:f(x,y)=0,关于y=x+a(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4)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5)若函数y=f(x)对x∈R时,f(a+x)=f(a-x)恒成立,则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6)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
4、函数的周期性
(1)y=f(x)对x∈R时,f(x+a)=f(x-a)或f(x-2a)=f(x)(a>0)恒成立,则y=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2)若y=f(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2︱a︱的周期函数;
(3)若y=f(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f(x)是周期为4︱a︱的周期函数;
(4)若y=f(x)关于点(a,0),(b,0)对称,则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a,x=b(a≠b)对称,则函数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6)y=f(x)对x∈R时,f(x+a)=-f(x)(或f(x+a)=,则y=f(x)是周期为2的周期函数;
5、方程k=f(x)有解k∈D(D为f(x)的值域);
6、a≥f(x)恒成立a≥[f(x)]max,;a≤f(x)恒成立a≤[f(x)]min;
7、(1)(a>0a≠1,b>0,n∈R+);
(2)logaN=(a>0,a≠1,b>0,b≠1);
(3)logab的符号由口诀“同正异负”记忆;
(4)alogaN=N(a>0,a≠1,N>0);
8、判断对应是否为映射时,抓住两点:
(1)A中元素必须都有象且;
(2)B中元素不一定都有原象,并且A中不同元素在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9、能熟练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求反函数,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10、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
(1)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
(2)奇函数的`反函数也是奇函数;
(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4)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具有相同的单调性;
(6)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设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B,则有f[f--1(x)]=x(x∈B),f--1[f(x)]=x(x∈A);
11、处理二次函数的问题勿忘数形结合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必有最值,求最值问题用“两看法”: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2、依据单调性
利用一次函数在区间上的保号性可解决求一类参数的范围问题;
13、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
(1)分离参数法;
(2)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列不等式(组)求解;
a(1)=a,a(n)为公差为r的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2r=、、、=a[n-(n-1)]+(n-1)r=a(1)+(n-1)r=a+(n-1)r、
可用归纳法证明。
n=1时,a(1)=a+(1-1)r=a。成立。
假设n=k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成立。a(k)=a+(k-1)r
则,n=k+1时,a(k+1)=a(k)+r=a+(k-1)r+r=a+[(k+1)-1]r、
通项公式也成立。
因此,由归纳法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正确的。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n-1)r]
=na+r[1+2+、、、+(n-1)]
=na+n(n-1)r/2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a(1)=a,a(n)为公比为r(r不等于0)的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n-1)r=a(n-2)r^2=、、、=a[n-(n-1)]r^(n-1)=a(1)r^(n-1)=ar^(n-1)、
可用归纳法证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和公式:
S(n)=a(1)+a(2)+、、、+a(n)
=a+ar+、、、+ar^(n-1)
=a[1+r+、、、+r^(n-1)]
r不等于1时,
S(n)=a[1-r^n]/[1-r]
r=1时,
S(n)=na、
同样,可用归纳法证明求和公式。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9
1.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若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其通项公式为an=a1+(n-1)d.
3.等差中项
如果A=(a+b)/2,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4.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
(1)通项公式的推广:an=am+(n-m)d(n,m∈N_).
(2)若{an}为等差数列,且m+n=p+q,
则am+an=ap+aq(m,n,p,q∈N_).
(3)若{an}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则ak,ak+m,ak+2m,…(k,m∈N_)是公差为md的等差数列.
(4)数列Sm,S2m-Sm,S3m-S2m,…也是等差数列.
(5)S2n-1=(2n-1)an.
(6)若n为偶数,则S偶-S奇=nd/2;
若n为奇数,则S奇-S偶=a中(中间项).
注意:
一个推导
利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a1+a2+a3+…+an,①
Sn=an+an-1+…+a1,②
①+②得:Sn=n(a1+an)/2
两个技巧
已知三个或四个数组成等差数列的一类问题,要善于设元.
(1)若奇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2d,a-d,a,a+d,a+2d,….
(2)若偶数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和为定值时,可设为…,a-3d,a-d,a+d,a+3d,…,其余各项再依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进行对称设元.
四种方法
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an-an-1为同一常数;
(2)等差中项法:验证2an-1=an+an-2(n≥3,n∈N_)都成立;
(3)通项公式法:验证an=pn+q;
(4)前n项和公式法:验证Sn=An2+Bn.
注:后两种方法只能用来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而不能用来证明等差数列.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10
反三角函数主要是三个:
y=arcsin(x),定义域[-1,1],值域[-π/2,π/2]图象用红色线条;
y=arccos(x),定义域[-1,1],值域[0,π],图象用蓝色线条;
y=arctan(x),定义域(-∞,+∞),值域(-π/2,π/2),图象用绿色线条;
sin(arcsinx)=x,定义域[-1,1],值域[-1,1]arcsin(-x)=-arcsinx
其他公式:
三角函数其他公式
arcsin(-x)=-arcsinx
arccos(-x)=π-arccosx
arctan(-x)=-arctanx
arccot(-x)=π-arccotx
arcsinx+arccosx=π/2=arctanx+arccotx
sin(arcsinx)=x=cos(arccosx)=tan(arctanx)=cot(arccotx)
当x∈[—π/2,π/2]时,有arcsin(sinx)=x
当x∈[0,π],arccos(cosx)=x
x∈(—π/2,π/2),arctan(tanx)=x
x∈(0,π),arccot(cotx)=x
x〉0,arctanx=π/2-arctan1/x,arccotx类似
若(arctanx+arctany)∈(—π/2,π/2),则arctanx+arctany=arctan(x+y/1-xy)高三数学必背知识点归纳
二项式定理:
①(a+b)n=Cn0ax+Cn1an-1b1+Cn2an-2b2+Cn3an-3b3+…+Cnran-rbr+-…+Cnn-1abn-1+Cnnbn
特别地:(1+x)n=1+Cn1x+Cn2x2+…+Cnrxr+…+Cnnxn
②主要性质和主要结论:对称性Cnm=Cnn-m
二项式系数在中间。(要注意n为奇数还是偶数,答案是中间一项还是中间两项)
所有二项式系数的.和:Cn0+Cn1+Cn2+Cn3+Cn4+…+Cnr+…+Cnn=2n
奇数项二项式系数的和=偶数项而是系数的和
Cn0+Cn2+Cn4+Cn6+Cn8+…=Cn1+Cn3+Cn5+Cn7+Cn9+…=2n-1
③通项为第r+1项:Tr+1=Cnran-rbr作用:处理与指定项、特定项、常数项、有理项等有关问题。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11
①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⑶特殊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
①棱锥的侧棱长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②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③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④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⑤三棱锥有两组对棱垂直,则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三角形垂心。
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三角形的垂心。
⑦每个四面体都有外接球,球心0是各条棱的中垂面的交点,此点到各顶点的距离等于球半径;
⑧每个四面体都有内切球,球心是四面体各个二面角的平分面的`交点,到各面的距离等于半径。
[注]:
i、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各个侧面的等腰三角形不知是否全等)
ii、若一个三角锥,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则第三对角线必然垂直。
简证:AB⊥CD,AC⊥BD
BC⊥AD。令得,已知则。
iii、空间四边形OABC且四边长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iv、若是四边长与对角线分别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是一定是正方形。
简证:取AC中点,则平面90°易知EFGH为平行四边形
EFGH为长方形。若对角线等,则为正方形。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12
1、三类角的求法:
①找出或作出有关的角。
②证明其符合定义,并指出所求作的角。
③计算大小(解直角三角形,或用余弦定理)。
2、正棱柱——底面为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正棱锥——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正棱锥的计算集中在四个直角三角形中:
3、怎样判断直线l与圆C的.位置关系?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比较。
直线与圆相交时,注意利用圆的“垂径定理”。
4、对线性规划问题:
作出可行域,作出以目标函数为截距的直线,在可行域内平移直线,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
培养兴趣是关键。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自然有动力去钻研。如何培养兴趣呢?
(1)欣赏数学的美感
比如几何图形中的对称、变换前后的不变量、概念的严谨、逻辑的严密……
通过对旋转变换及其不变量的讨论,我们可以证明反比例函数、“对勾函数”的图象都是双曲线——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小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的点的集合。
(2)注意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等额本金、等额本息两种不同的还款方式,用数列的知识就可以理解、学好数学,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啊
(3)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声、光、电多管齐下,老师可以借此把一些知识讲得更具体形象,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理解更深。
(4)适当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和文章。
比如:学圆锥曲线的时候,可以看看一些建筑物的外形,它们被平面所截出的曲线往往就是各种圆锥曲线,很多文章对此都有介绍;还有圆锥曲线光学性质的应用,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少。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13
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有下面几点体会,现总结如下:
统筹安排、合理计划搞好全年复习工作学年初首先根据学生实际、学科特点、教学要求及考试说明制定了总体的复习计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系统复习阶段(7个月左右);
第一阶段复习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抓好基础,对知识点要抓死抓牢,而且要全面、细致、系统;抓知识的条理化、网络化;抓解题过程的规范化。在这个阶段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变传统的“讲—练—讲”的复习模式为“见题思法――研究探讨—检测反馈—归纳评价”。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以练习、反馈、归纳为主线”的原则,同时围绕教学目的的精心设计题组式的练习,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见题思法――研究探讨—检测反馈—归纳评价”教学模式的程序是:
①、见题思法――创设问题情境,出示课前练习。学生对教师精心设计的几道有代表性且难度不大的题目进行课前练习解答,以题为载体,反思用到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进行初步归纳。
②研究探讨――对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例题认真研究,师生共同研讨,引导学生分析、尝试和研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使知识、方法逐步深化,师生共同概括基础知识和解题的通性、通法与技巧。
③检测反馈――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方法进行巩固性练习,自我检测掌握的程度。
④归纳评价――以整理笔记的方式对所学内容和方法作更深入、细致、系统的总结、归纳和分析,充分挖掘知识间的内存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便于储存,同时注意在今后的应用中求深化。
(2)专题复习阶段(1个月左右);在这一阶段要进行知识归类、方法归类,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着重提高解题能力,使学过的知识经过整理加工、融会贯通,起到知识升华的作用。根据近几年来高考数学试题特点,瞄准六个解答大题所涉及十个知识块:
1、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2、数列问题;
3、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4、平面向量;
5、不等式及其应用;
6、直线与圆锥曲线;
7、直线、平面、简单的几何体;
8、排列、组合及概率与统计;
9、极限、数学归纳法及导数的应用;
10、含参数的问题的取值范围等十个知识块进行重点复习。在复习过程中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是瞄准六个解答大题所涉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确保知识点及技能落实到位;其二训练解答题的书写过程规范性要求,确保解答题过程不是分。
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当然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应当在平时上课时已经渗透,此阶段的训练所起的作用是系统和强化的作用。
(3)强化训练(综合训练)阶段(1个月左右);本阶段复习是巩固前两轮的复习效果,训练应试技巧,提高应试心理素质,进行模拟强化训练,其复习模式是:“练――查――讲――悟――查”。
综合练:用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完成一套模拟题,套题的难度可逐渐加大,直至达到高考标准。
单元练: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做完一套单元的选择、填空题,题目带有专题性,重点是知识上查缺补漏,突出强化思想方法。
查:自我评判。反思,找出需教师帮助的题目。
讲:教师据大多数同学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评。
悟:让学生课下重新整理,领悟此套题中的'知识、方法及出现的各种问题。检查:检查上述复习效果,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后面的复习。
实施上述模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找,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只是组织、监督、引导、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总结规律,使学生真正成为复习的评价,在动脑、动手的活动中,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2、反思性原则:学生做完题,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反思、领悟,可从下面四个层次反思:
(1)经验性反思:旨在总结每次练习后的基本经验,着重反思这套题考查了哪些知识、能力?
(2)概括性反思:旨在同类问题筛选、概括,形成一种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进而上升到一种数学思想,形成一种“数学化”意识;
(3)创造性反思:对习题的重新认识以及推广、引申和发展。
(4)错误性反思:注重对答题失误的纠正、辨析,搞清自己解题失误或综合能力性失误,找失误之因,谋成功之道。
总之,反思有助于弄清问题的实质,反思有助于提高鉴赏能力,知道什么是好的解法,反思可以养成抓住关键、直接剖析问题核心的好习惯,良好的题感正是通过反思总结培养起来的
3、针对性原则:题目设计要针对学生实际,针对高考要求的实际。
4、反馈性原则:一是教师等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二是学生自己得到复习效果的反馈。以便加大教师调控力度,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能更大限度地利用自由支配时间在知识上查漏补缺,在能力上重点训练,及时调整复习重点,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
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可以大提高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正答率和熟练程度,可以缩短解题时间,提高解答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技巧性和灵活性。也可以提高解答题解题步骤的规范性,总结重点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严密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5、主动发展阶段(20天左右):此阶段教师不再讲课,增大学生的自主权,可以复习任一学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辅导(包括心理指导),并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此期间,学生采取的主要策略之一是“回顾”,它包括:知识回顾、方法回顾、疑点回顾、热点回顾、结论回顾、题型回顾。对前面的复习再次查漏补缺,同时虚心接受教师、家长乃至社会各界的指导和关爱,这样就能以最佳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知识状态迎接高考的挑选。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14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一:
1、集合与函数的概念(这部分知识抽象,较难理解)2、基本的初等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3、函数的性质及应用(比较抽象,较难理解)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二:
1、立体几何(1)、证明:垂直(多考查面面垂直)、平行(2)、求解:主要是夹角问题,包括线面角和面面角。
这部分知识是高一学生的难点,比如:一个角实际上是一个锐角,但是在图中显示的`钝角等等一些问题,需要学生的立体意识较强。这部分知识高考占22---27分
2、直线方程:高考时不单独命题,易和圆锥曲线结合命题
3、圆方程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三:
1、算法初步:高考必考内容,5分(选择或填空)2、统计:3、概率:高考必考内容,09年理科占到15分,文科数学占到5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四:
1、三角函数:(图像、性质、高中重难点,)必考大题:15---20分,并且经常和其他函数混合起来考查。
2、平面向量:高考不单独命题,易和三角函数、圆锥曲线结合命题。09年理科占到5分,文科占到13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必修五:
1、解三角形:(正、余弦定理、三角恒等变换)高考中理科占到22分左右,文科数学占到13分左右2、数列:高考必考,17---22分3、不等式:(线性规划,听课时易理解,但做题较复杂,应掌握技巧。高考必考5分)不等式不单独命题,一般和函数结合求最值、解集。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文科选修:
选修1--1:重点:高考占30分
1、逻辑用语:一般不考,若考也是和集合放一块考2、圆锥曲线:3、导数、导数的应用(高考必考)
选修1--2:
1、统计:2、推理证明:一般不考,若考会是填空题3、复数:(新课标比老课本难的多,高考必考内容)。
高考数学必考知识点归纳理科选修:
选修2--1:1、逻辑用语2、圆锥曲线3、空间向量:(利用空间向量可以把立体几何做题简便化)选修2--2:1、导数与微积分2、推理证明:一般不考3、复数
选修2--3:1、计数原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掌握这部分知识点需要大量做题找规律,无技巧。高考必考,10分2、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不单独命题3、统计:
高考的知识板块
集合与简单逻辑:5分或不考
函数:高考60分:①、指数函数②对数函数③二次函数④三次函数⑤三角函数⑥抽象函数(无函数表达式,不易理解,难点)
平面向量与解三角形
立体几何:22分左右
不等式:(线性规则)5分必考
数列:17分(一道大题+一道选择或填空)易和函数结合命题
平面解析几何:(30分左右)
计算原理:10分左右
概率统计:12分----17分
复数:5分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15
等式的性质:
①不等式的性质可分为不等式基本性质和不等式运算性质两部分。
不等式基本性质有:
(1)a>bb
(2)a>b,b>ca>c(传递性)
(3)a>ba+c>b+c(c∈R)
(4)c>0时,a>bac>bc
c<0时,a>bac
运算性质有:
(1)a>b,c>da+c>b+d。
(2)a>b>0,c>d>0ac>bd。
(3)a>b>0an>bn(n∈N,n>1)。
(4)a>b>0>(n∈N,n>1)。
应注意,上述性质中,条件与结论的逻辑关系有两种:“”和“”即推出关系和等价关系。一般地,证明不等式就是从条件出发施行一系列的推出变换。解不等式就是施行一系列的等价变换。因此,要正确理解和应用不等式性质。
②关于不等式的性质的考察,主要有以下三类问题:
(1)根据给定的不等式条件,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能否成立。
(2)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及实数的性质,函数性质,判断实数值的大小。
(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变换中条件与结论间的充分或必要关系。
高中数学集合复习知识点
任一A,B,记做AB
AB,BA ,A=B
AB={|A|,且|B|}
AB={|A|,或|B|}
Card(AB)=card(A)+card(B)-card(AB)
(1)命题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2)AB,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BA,A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
AB,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
1.集合元素具有①确定性;②互异性;③无序性
2.集合表示方法①列举法;②描述法;③韦恩图;④数轴法
(3)集合的运算
①A∩(B∪C)=(A∩B)∪(A∩C)
②Cu(A∩B)=CuA∪CuB
Cu(A∪B)=CuA∩CuB
(4)集合的性质
n元集合的字集数:2n
真子集数:2n-1;
非空真子集数:2n-2
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
1、集合的概念
集合是数学中最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只能给出,描述性说明:某些制定的且不同的对象集合在一起就称为一个集合。组成集合的对象叫元素,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来表示。
集合是一个确定的整体,因此对集合也可以这样描述:具有某种属性的对象的全体组成的一个集合。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
元素a属于集合A,记做a∈A;元素a不属于集合A,记做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_是某一具体对象,则_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例如A={0,1,3,4},可知0∈A,6?A。
(2)互异性:“集合张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与其中元素的排列次序无关,如集合{a,b,c}与集合{c,b,a}是同一个集合。
4、集合的分类
集合科根据他含有的元素个数的多少分为两类: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如“方程3_+1=0”的解组成的集合”,由“2,4,6,8,组成的集合”,它们的元素个数是可数的.,因此两个集合是有限集。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如“到平面上两个定点的距离相等于所有点”“所有的三角形”,组成上述集合的元素不可数的,因此他们是无限集。
特别的,我们把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错F,如{|R|+1=0}。
5、特定的集合的表示
为了书写方便,我们规定常见的数集用特定的字母表示,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数集表示方法,请牢记。
(1)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做N。
(2)非负整数集内排出0的集合,也称正整数集,记做N_或N+。
(3)全体整数的集合通常简称为整数集Z。
(4)全体有理数的集合通常简称为有理数集,记做Q。
(5)全体实数的集合通常简称为实数集,记做R。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03-08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04-27
高三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06-08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08-24
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06-12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08-13
高三数学复习知识点总结范文12-12
关于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06-08
[优秀]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06-12
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三数学知识梳理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