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7-06 14:37:07 知识点总结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15篇(精选)

  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15篇(精选)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

  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机械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2、参照物:定义: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mdmmmμmnm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02=103mm=106μm=109

  nm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测量的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和。会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紧贴被测长度。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测量的转化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化直为曲:测量操场的跑道。

  2、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hminsmsμm换算关系:1h=60min=3600s1s=103ms=106

  μm3、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产生的原因:

  ①仪器精密度不高

  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

  ③测量者估读误差的减小:

  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

  ②选用精密仪器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④改进测量方法

  1、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

  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

  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

  2、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公式:v=s/t单位:国际制单位:米/秒符号:m/s换算关系:1m/s=km/h

  3、直线运动:

  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径是直线运动;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②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的运动的平均快慢。

  第三章声的世界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体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够传播声音,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其中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其次,空气中的速度最小。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m/s3、回声与运用:

  ①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②人耳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条件: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玩0.1s以上

  ③应用:利用回声加强原声;利用回声测距离。

  4、乐音与噪声:乐音:人们将有规律的、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特征:音色:声音的品质,一般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发声体的和距发声体的距离共同决定的,物体的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一般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快慢决定,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噪声: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的声音噪声的防治:在处减弱,如会场内手机调到静音状态。在中减弱,如在道路旁植树。在处减弱,如带耳罩。

  5、超声和次声:超声:频率超过Hz的声音。特点:频率高、穿透力强,应用:B超、消毒、声呐等

  次声:频率低于Hz的声音危害:能量高的次声具有很强的破坏力;使人的平衡器官受到破坏;会产生恶心、

  晕眩、旋转感等;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第四章多彩的光

  (一)光的传播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如太阳、开着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灯笼鱼等分类: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2、光的传播: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日食、月食、影子、激光掘进机、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

  4、光的传播速度: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m/s.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的2/3

  (二)光的反射、

  1、概念:一点:入射点。两角:入射角、反射角。三线:入射线、反射线、法线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3、反射分类:镜面反射:

  漫反射:

  4、平面镜成像定律: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三)光的折射

  一点:两角:、三线:、、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法线居中);折射角随入射角改变而改变;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两角不相等)。现象:池水变浅、海市蜃楼等

  (四)光的色散

  定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为七种色光的现象。光的三基色:原料的三原色:

  (五)透镜成像与视力的矫正

  1、凸透镜:对光线起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作用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凸透镜物距(u)与成像性质像距(υ)与应用的成像焦距(f)的关系焦距(f)的关系规律μ>2f倒立、缩小的实像2f>υ>照相机μ=2f倒立、等大的实像υ=2f测焦距f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2

  第一章知识点: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

  ①与测量的人有关;

  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知识点: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知识点:光和眼睛

  一、光的传播

  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而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瞄准等。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最快的,真空中的光速c=3.0×108m/s,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二、光的颜色

  1、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这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

  2、色光的三基色:红、绿、蓝;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发射的光决定的,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决定的。颜料三原色是:品红、黄、青。

  三、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有两类:一类是镜面反射,反射面是光滑的,如黑板“反光”;另一类是漫反射,反射面是粗造的,如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成像规律: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虚像、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5、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如:汽车的后视镜,公路拐弯处的反光镜,主要作用是扩大视野;还有凹面镜,如:太阳灶、手电筒的反光罩,作用是使光汇聚起来

  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它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骗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空气垂直射入水或玻璃等其它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3、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五、看不见的光

  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红外线,它用于红外夜视仪,红外线测温仪;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叫紫外线,紫外线验钞机。

  六、透镜与凸透镜成像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凸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凹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凸透镜的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用字母“F”表示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1)焦距:用字母f表示,是指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物距:用字母u表示,是指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像距:是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字母v表示

  (2)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应用列表

  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应用

  u>2ff

  u=2fu=2f倒立等大的实像

  f

  u

  ①照相机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②投影仪利用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③放大镜利用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制成的

  七、眼睛与透镜

  1、眼睛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眼的屈光本领过强,或眼轴偏长,来自物体的光成在视网膜的前面。近视眼需要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3、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眼的屈光本领过弱,或眼轴偏短,来自物体的光成在视网膜后面。近视眼需要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第四章知识点:我们周围的物质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质量不会因为物体的位置、形状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等。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常用太平测量质量。常见的工具还有台秤、磅秤、电子秤等

  4、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1)称量前要把天平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游码应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天平就平衡了。

  (2)称量时把待测物体放到左盘,法码放在右盘,取法码时要用镊子

  (3)读数时待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法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刻度的质量

  5、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所含质量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和位置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温度、状态有关。

  2。密度公式:ρ=m/v单位是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g/cm3)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g/m3=1X10—3g/cm3。

  6、物体的密度的测量

  (1)一般固体密度的测量

  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②向量筒中注入适良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③用细线系住固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其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水和固体的体积V2;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固体的密度。

  (2)液体密度的测量步骤

  ①用烧杯装入一定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漫漫地注入量筒中,记下倒入液体的体积V;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m2,求出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液体的密度。

  快速提高物理成绩的“三多原则”

  多理解,就是紧紧抓住预习、听课和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预习可分为粗读和精读。先粗略看一下所要学的内容,对重要的部分以小标题的方式加以圈注。接着便仔细阅读圈注部分,进行深入理解,即精读。上课时可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解难点,解答疑问。这样便对知识理解得较全面、透彻。课后进行复习,除了对公式定理进行理解记忆,还要深入理解老师的讲课思路,理解解题的“中心思路”,即抓住例题的知识点对症下药,应用什么定理的公式,使其条理化、程序化。

  多练习,既指巩固知识的练习,也指心理素质的“练习”。巩固知识的练习不光是指要认真完成课内习题,还要完成一定量的课外练习。但单纯的“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应该有选择地做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基础好的同学还应该做一些综合题和应用题。另外,平日应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沉着、自信的心理素质。

  多总结,首先要对课堂知识进行详细分类和整理。特别是定理,要深入理解它的内涵、外延、推导、应用范围等,总结出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其次要对多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进行分析和概括。还有一种总结也很重要,就是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之后分析自己的错误、弱项,以便日后克服。

  物理选择题答题技巧简介

  (1)审题干:在审题干时要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明确选择的方向,即题干要求是正向选择还是逆向选择。正向选择一般用“什么是”、“包括什么”、“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这表明”等表示;逆向选择一般用“错误的是”、“不正确"、“不是"等表示。其次,明确题干的要求,即找出关键词句?――题眼。再次,明确题干规定的限制条件,即通过分析题干的限制条件,明确选项设定的具体范围、层次、角度和侧面。

  (2)审选项:对所有备选选项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运用解答选择题的方法和技巧(下文将有论述),将有科学性错误、表述错误或计算结果错误的选项排除。

  (3)审题干和选项的关系,这是做好不定项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常见的不定项选择题中题干和选项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选项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没有关系,这种情况下该选项不选。

  第二、选项本身正确,且与题干有关系,但选项与题干之间是并列关系,或选项包含题干,或题干与选项的因果关系颠倒,这种情况下的选项不选。

  第三、选项并不是教材的原文,但意思与教材中的知识点相同或近似,或是题干所含知识的深层次表达和解释,或是对某一正确选项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这种情况下的选项可选。

  第四、单个选项只是教材中知识的一部分,不完整,但几个选项组在一起即表达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点,这种情况下的选项一般可选。

  物理考前复习方法与技巧

  摸透主干知识

  近几年高考理综试卷及物理单独命题试卷,都注意突出考查主干知识,包括匀变速运动规律、牛顿定律、机械能守恒、机械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与偏转、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等,命题兼顾对非重点知识(热、光、原)的考查,在试卷中这三部分均有相应的试题,这些非重点知识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出现,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综合度。

  能力驾驭高考

  物理学科的能力可概括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实验和探究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既是基础也是核心。近几年高考试题还出现了许多对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考查的新情景试题,这类题目考查考生快速接受和应用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用已学过的知识加上新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科技领跑生活

  高考试题情境设计注重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试题的命制都是从生活实际现象或实际问题入手,源于考生熟悉或熟知的生活现象。在近几年的高考物理中,应用型、创新型试题尤为明显,而物理中每一重要的知识块,几乎也都与现代科技紧密相关,同学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应用事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新兴科技。

  掌握实验探究技巧

  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更加强调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实验设计能力,强调实验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因此,考生要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掌握实验探究技巧。

  (1)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

  (2)正确调整和安装仪器,连接电路。

  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3

  第七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惯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惯性是所有物

  体都固有的一种属性。(决定大小因素质量)

  (3)怎样分析惯性现象:

  ①确定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物体的哪个部分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运动状态(静止或运动)

  ③哪个物体或物体哪个部分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第二节力的合成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

  的合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2)力的合成:如果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称为力的合成。(3)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①两个力同方向时:其合力方向不变,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即:F合=F1+F2②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合力方向与其中较大的力方向一致,大小是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即:F合=F1-F2。

  第三节力的平衡

  (1)力的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物体在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我们就说这是力的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为平衡力。

  (2)二力平衡条件: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并且在同一直线。二力平衡时合

  力为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判断是否为二力平衡时,以上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相同点不同点平衡力等值、反向、共线同体不同体相互作用力(3)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4)力和运动关系

  1)不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2)受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3)受非平衡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将改变

  ①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②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减速运动;

  ③合力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曲线运动。

  第七章力第1节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第2节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

  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

  能超过它的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注意: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第3节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

  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4

  一、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声速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空气中约340m/s),在液体中较快(水中约1500m/s),在固体中最快(钢铁中约5200m/s)。

  3、声音(声波)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二、乐音的特征

  乐音是声源做规则振动产生的,可以用响度、音调、音色来描述它的特征。人们常将响度、音调、音色称为乐音的三要素。

  (一)响度

  1、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做响度。

  2、振动的幅度叫做振幅。

  3、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二)音调

  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每秒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单位赫兹,用符号Hz表示。

  3、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4、弦类乐器,弦越紧、越短、越细,发出的声音音调就越高。

  (三)音色

  1、不同的声源,由于他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因此发出的音色不同。

  2、人们常说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音色来分辨的。根据音色,人们能够分辨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

  三、噪声及其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从物理学角度来说,噪声的波形是无规则的。

  2、从环保角度来说,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如: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

  3、有些声音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属于乐音,但从环保角度来说属于噪声。

  (二)噪声的危害

  1、物理学中,用声强级来客观描述声音强弱,单位是分贝,符号dB。

  2、0dB的声音,人耳刚刚能听到他;90dB以上的噪声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

  (三)噪声的控制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如:改进声源结构,加装消声器等)

  2、阻断噪声传播,在传播途中减弱。(如:隔声、吸声和消声)

  3、防止噪声入耳,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耳罩、头盔等)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一)声的分类

  1、人耳听得到声音叫做可听声,它的频率范围通常在20~20000Hz。

  2、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3、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二)超声波

  1、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

  2、应用:声呐测距(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B超(超声波能成像)、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能使塑料膜发热)等。

  (三)次声波

  1、特点:能容易绕过障碍物,传播很远的距离,而且几乎无孔不入。

  2、应用:预报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监测核爆炸等。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5

  第一部分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

  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音等级的划分

  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10、声的利用:

  (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

  (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

  第二部分光现象及透镜应用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8、理解: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

  9、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

  (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

  (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

  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7、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

  ②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③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物距(u)u>2fu=2ff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第三部分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

  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量程:3542℃分度值:0.1℃用法:离开人体读数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收热量

  11、升华和凝华现象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雪、冰花)

  1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第四部分电路与电流

  【知识结构】

  一、电路的组成:

  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

  (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

  (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

  (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1.定义:

  (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

  (2)开路:断开的电路;

  (3)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四、电路图(统一符号、横平竖直、简洁美观)

  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1.导体

  (1)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

  (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电流的形成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元电荷:e=1。6×1019C

  2.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

  七、电流的方向

  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八、电流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1)电流表;

  (2)量程;

  (3)分度值

  (4)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九、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I=I1=I2);

  (2)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

  【方法提示】

  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

  (1)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2)两确认:

  ①确认所选量程;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分度值)。

  ②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

  (2)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3)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2

  一、长度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69米(u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10μm;1m=10nm常识: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数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

  二、时间的测量

  时间测量的工具是停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

  三、误差:

  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四、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为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故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的

  五、速度

  1、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常见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计算公式:v=s/t变形:t=s/vs=vt速度单位:m/s;1m/s=3。6Km/h8

  2、常识:人步行1.1m/s,自行车5m/s,大型喷气客机900Km/h,客运火车140Km/h,光速3x10m/s,声速340m/s

  六、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注意事项:将斜面放的平一些,使小车运动速度不要太快,以方便测量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声音不一定停止。固体、液体、气体振动均可发声;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声音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v固>v液>v气

  常识: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

  例: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计时。若听到枪声再计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的时间要晚,0.29S(当时空气15℃)

  3、声速的利用:超声测距,计算公式距离s=vt。

  4、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聪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二、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彼此独立,互不相关)

  1、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赫兹(Hz),人的听觉范围:20Hz20xx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xxHz的叫超声波。

  2、响度: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三、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保角度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做单位来划分声音等级;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

  2、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书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要放热。晶体熔化图像:非晶体熔化图像:

  特点:吸热、先共存、放热、温度不断降低。温度不变

  特点:固液变软变稀、最后共存、吸热、变为液态温度不温度不变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图像:非晶体凝固图像: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特点:固液硬、最后成固体。

  2、汽化和液化: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要吸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要放热。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液化的两种方式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体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3、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要放热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3、光速:c=3x10m/s=3x10km/s;

  二、光的反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

  成像特点: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成的像是虚像且左右倒置;即:等大、等距、垂直、虚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四、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入射角大,光路可逆入射角N空气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N折射角空气居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O入射角,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O水水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折射角图1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

  3、折射的现象:

  ①从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浅,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叉,却叉不到;从水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

  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

  ③海市蜃楼。④彩虹。

  五、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叠加成白色。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叠加成黑色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光心:即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焦点:凸透镜能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u>2fu=2ff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6

  一、长度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69米(u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10μm;1m=10nm常识: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长度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数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

  二、时间的测量

  时间测量的工具是停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

  三、误差:

  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减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四、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为研究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和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论可能不同。故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的

  五、速度

  1、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常见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计算公式:v=s/t变形:t=s/vs=vt速度单位:m/s;1m/s=3。6Km/h8

  2、常识:人步行1.1m/s,自行车5m/s,大型喷气客机900Km/h,客运火车140Km/h,光速3x10m/s,声速340m/s

  六、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注意事项:将斜面放的平一些,使小车运动速度不要太快,以方便测量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声音不一定停止。固体、液体、气体振动均可发声;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声音的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v固>v液>v气

  常识: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

  例: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计时。若听到枪声再计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的时间要晚,0.29S(当时空气15℃)

  3、声速的利用:超声测距,计算公式距离s=vt。

  4、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聪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二、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彼此独立,互不相关)

  1、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赫兹(Hz),人的听觉范围:20Hz20xxHz。低于20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xxHz的叫超声波。

  2、响度: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声音的品质特征;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三、声的利用:声音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保角度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做单位来划分声音等级;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

  2、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书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要放热。晶体熔化图像:非晶体熔化图像:

  特点:吸热、先共存、放热、温度不断降低。温度不变

  特点:固液变软变稀、最后共存、吸热、变为液态温度不温度不变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凝固图像:非晶体凝固图像: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特点:固液硬、最后成固体。

  2、汽化和液化: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要吸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要放热。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液化的两种方式是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体沸腾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3、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要放热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

  ③日食月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3、光速:c=3x10m/s=3x10km/s;

  二、光的反射: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

  成像特点: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成的像是虚像且左右倒置;即:等大、等距、垂直、虚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四、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入射角大,光路可逆入射角N空气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N折射角空气居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O入射角,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O水水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折射角图1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

  3、折射的现象:

  ①从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浅,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叉,却叉不到;从水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

  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

  ③海市蜃楼。④彩虹。

  五、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叠加成白色。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叠加成黑色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光心:即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焦点:凸透镜能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u>2fu=2ff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7

  光学知识点

  1、基本概念

  光源发光的物体。分两大类:点光源和扩展光源.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扩展光源可看成无数点光源的集合.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几何线.光束通过一定面积的一束光线.它是温过一定截面光线的集合.光速——光传播的速度。光在真空中速度大。恒为C=3×108m/s。丹麦天文学家罗默第一次利用天体间的大距离测出了光速。法国人裴索第一次在地面上用旋转齿轮法测出了光这。实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虚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发实际光线的延长线形成的。本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完全照射不到光的暗区。半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有部分光可以照射到的半明半暗区域。

  2.基本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先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例证。

  (2)光的独立传播规律光在传播时虽屡屡相交,但互不扰乱,保持各自的规律继续传播。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线、人射线、法线共面;反射线与人射线分布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线、人射线、法织共面,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对确定的两种介质,入射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是一个常数.介质的折射串n=sini/sinr=c/v。全反射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临界角A,sinA=1/n。

  (5)光路可逆原理光线逆着反射线或折射线方向入射,将沿着原来的入射线方向反射或折射。

  3.常用光学器件及其光学特性

  (1)平面镜点光源发出的同心发散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得到的'也是同心发散光束.能在镜后形成等大的、正立的虚出,像与物对镜面对称。

  (2)球面镜凹面镜有会聚光的作用,凸面镜有发散光的作用。

  (3)棱镜光密煤质的棱镜放在光疏煤质的环境中,入射到棱镜侧面的光经棱镜后向底面偏折。隔着棱镜看到物体的像向项角偏移。棱镜的色散作用复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4)透镜在光疏介质的环境中放置有光密介质的透镜时,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透镜成像作图利用三条特殊光线。成像规律1/u+1/v=1/f。线放大率m=像长/物长=|v|/u。说明①成像公式的符号法则——凸透镜焦距f取正,凹透镜焦距f取负;实像像距v取正,虚像像距v取负。②线放大率与焦距和物距有关。

  (5)平行透明板光线经平行透明板时发生平行移动(侧移).侧移的大小与入射角、透明板厚度、折射率有关。

  4.简单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和眼睛

  (1)放大镜是凸透镜成像在。

  (2)照相机是凸透镜成像在u>2f时的应用.得到的是倒立缩小施实像。

  (3)幻灯机

  (4)显微镜由短焦距的凸透镜作物镜,长焦距的透镜作目镜所组成。物体位于物镜焦点外很靠近焦点处,经物镜成实像于目镜焦点内很靠近焦点处。再经物镜在同侧形成一放大虚像(通常位于明视距离处)。

  (5)望远镜由长焦距的凸透镜作物镜,辕焦距的〕透镜作目镜所组成。极远处至物镜的光可看成平行光,经物镜成中间像(倒立、缩小、实像)于物镜焦点外很靠近焦点处,恰位于目镜焦点内,再经目镜成虚像于极远处(或明视距离处)。

  (6)眼睛等效于一变焦距照相机,正常人明视距约25厘米。明视距离小子25厘米的近视眼患者需配戴凹透镜做镜片的眼镜;明视距离大于25厘米的远视25者需配戴凸透镜做镜片的眼镜。

  光的电磁知识点

  一、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3.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5.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6.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7.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

  (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

  (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

  (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1.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00毫安=1000000微安。

  2.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电路知识点

  一、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3.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5.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6.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7.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1.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00毫安=1000000微安。

  2.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压强和浮力知识点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

  3.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学好物理的“四字诀”是什么

  1.“恒”,高中物理知识一环紧扣一环,整体性很强,前后都有联系,任何一章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体,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2.“勤”,高中物理中有着丰富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和物理模型,了解这些现象,掌握这些物理模型,和物理概念,需要勤思多练不断积累。

  3.“钻”,高中物理有些内容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入钻研细心领会是不可缺少的,对学习中有疑问的地方一定要想办法弄个水落石出。

  4.“活”,物理学得好坏关键在于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这需要多思、多想、多总结。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8

  第一部分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

  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音等级的划分

  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10、声的利用:

  (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

  (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

  第二部分光现象及透镜应用

  (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8、理解: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

  9、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

  (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

  (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

  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7、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

  ②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③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物距(u)成像大小像的虚实像物位置像距(v)应用

  u>2f缩小实像透镜两侧f

  u=2f等大实像透镜两侧v=2f

  f2f幻灯机

  u=f不成像

  uu放大镜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学好初中物理的方法有哪些

  1、见物思理,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物理讲的是“万物之理”,在我们身边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理知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之心注意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多抬头看看天空,你就会发现物理中的“力、热、电、光、原”知识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有。一旦养成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习惯,你就会发现原来物理这么有魅力,这么有趣!

  2、学会从“定义”去寻找错因,打好基础

  对于基本公式,规律,概念要特别重视。“死记知识永远学不好物理!”最聪明的学生都会从基本公式和概念上去寻找错误的根源,并且能够做到从一个错题能复习一大片知识一一这是一个学生学习物理是否开窍的最重要的标志!

  3、把“陌生”变成“透彻”

  遇到陌生的概念,比如“势能”“内能”“电功率”等等先不要排斥,要先去真心接纳它,再通过听老师讲解、对比、应用理解它。要有一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研究精神。这样时间长了,应用多了,陌生的就变成了透彻的了。

  4、把“错题”变成“熟题”!

  建立错题本,在建立错题本时,不要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尤其注意建立错题本的方法和技巧,要有自己的创新、智慧以及汗水凝结在里面,力求做到赏心悦目,让人看了赞不绝口,自己看了会赞美自己的杰作并且要常翻常看,毎看一次就缩小一次错题的范围,最后错题越来越少,直至所有的“错题”变成“熟题”!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会触类旁通,永不忘却。

  5、抓住重点,抓住主干,这是最聪明的做法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抓住要害就等于抓住了命脉。而每一本书、每一单元、每一节课、每个练习都有关键考察点和关键的解决方法。这些就是物理中的“命脉”所在。比如“所有平抛运动和类平抛运动的问题只要抓住两个矢量三角形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所有的圆周运动的关键在于寻找向心カ的来源”;“所有万有引カ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是两大思路”;“恒定电路中的所有基本知识都可以归结为一个U—I图像”;“所有力学实验的基础是纸带问题”;“纸带问题的关键点只有两点:求加速度和求某一点的速度”;“电学实验的关键在于两大问题:电路选择(分压式和限流式)、器材选择”等等。

  6、养成“良好的思维定势”,克服“不好的思维定势

  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有不好的思维定势影响我们。这些是我们要力求克服的。而养成良好的思维定势则更为重看到“惯性”就想到“质量”;看到“合速度”就想到“实际速度”;看到“摩擦力”就先分析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看到“合外力”就想到“加速度”;着到“能量变化就想到各种对应的“功能关系”等等。

  初中物理公式

  每一个公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乱用,每一个字母都有着特定含义,需要理解,例如p=F/S中“S”指两物全接触的公共面积,这个公式既适用于固体,也可适用于液体和气体,而p=ρ物gh来说适用范围就更小,只适用规则固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产生的压强。

  我们面对每一个公式不能机械记忆其等量关系,建议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扩展,这样才能形成知识体系,提升学习物理的效率。

  1、根据公式想物理概念,对于ρ=m/V,v=s/t,p=F/s,W=F·s,可以记:单位体积某物体的质量叫物质的密度。

  2、根据公式记单位,记住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单位进率。

  3、根据公式想变形公式,多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扩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根据公式记影响物理量的因素,例如从f=Fμ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是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且成正比,又如通过p=F/S记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其实质是乘积式或比值式的物理量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5、通过公式想实验

  公式是实验的原理所在,从公式中想所要测的物理量,从所测物理量想所需的实验器材,再进一步想实验过程,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初中物理提高技巧

  1、多练习,重视做题的质量

  首先分析一下同学们提出的普遍问题:为什么上课听得懂,课下却不会做?

  由听得懂、看得懂到会做,这中间需要做的就是多多练习。

  在课上听懂的基础上,课下敢于多去练习,摸索每一道题的规律和奥妙,再做到类似的题的时候,把思路和方法套上,自然就能解开了。

  注意!多做练习,并不是盲目地强调“多”。在多做练习的过程中,要把每一道原本不会做的题变成下一次如果再遇到,一定能解答出来的题。这样的“多”做才是有意义的。

  保证做过的题都懂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就算走马观花地比别人做了多十倍的题,那都是没有意义的。

  也许类似的中考题就在其中,但因为你没有认真地对待做过的每一道题,很遗憾,你和中考题擦肩而过。

  做题关键在于质量!拿下每一道做过的题,渐渐地你都能拥有自己小的“题库”了,中考题指不定就在你的“题库”当中!

  2、注意学习上的八个环节

  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

  这里最重要的是“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这五个环节。在以上八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下面针对物理的学科特点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3、三个基本

  ①基本概念要清楚。

  ②基本规律要熟悉。

  ③基本方法要熟练。

  除此之外,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对帮助解题是非常有用的。

  4、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关于做题,在第一部分已经提过了。独立解题,可能会花费你一些时间,有时会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任何一位同学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5、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

  6、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做好分类和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

  7、向别人学习

  要虚心向老师请教,向同学学习,不要怕臊,勇敢地去请教物理学得好的同学该怎么学习,经常和他们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一定会对你有所启迪。

  初中物理答题时间怎么安排

  一、单选题12题,24分钟

  1、时间:前10题:5分钟,后两题:10分钟,共计15分钟,后一题若难或计算量大可跳过最后做。

  2、注意问题:考察基础,要求知识全面、牢固。

  二、多选4题12分钟

  1、时间:10分钟,原则保2弃1。(答案不把握)

  2、注意问题:详细读题,无把握答案决不许选,计算要准确。

  三、填空计7题14分

  1、时间:10分钟,前6题5分钟,后一题5分钟。

  2、注意:a、概念:语言标准,不许写错别字。

  b、计算:必须准确,尤其正反比问题。

  c、控制变量法,条件填全。

  四、实验题34分钟

  1、时间:35分钟。

  2、要求:认真,细节、思考、准确。

  1)作图(细节):

  a、虚实线、直角。

  b、物理量标量和数值。

  2)读数题(读准):

  a、估测:正负0.1。

  b、温度:零下。

  c、电表:量程、接线柱;每一大小格数值。

  3)实验结论的表达式(填空):语言标准,不许有错别字,控制变量不能忘;表达式角标准确。

  4)填表题:表中数据与其它数据规律相符,除不尽时要与表中数字位数一致。

  5)图像:认清二轴的意义,找出物理量关系,再用物理知识解之。

  6)实验举例:要举学过、熟悉、简单、易懂的实例,少举生疏复杂的实例,绝不许说错话。

  7)实物连接及变阻器问题:

  a、看好表的量程。

  b、变阻器滑片的位量,一定细审题。(A、B端或左、右端)

  8)实验题

  a、器材:天平:横梁平衡(游码归0);测力计:调零(校正):使用方法;量筒(烧杯):一定量的水;电表:电表的开关(试触)、变压器滑片的位量;刻度尺:测长度方法,测面积要测直径;滑轮:线画竖直(水平)。

  b、步骤:填表,记录数据。

  五、计算题16分35分钟

  1、3分钟、公式用法(3分)

  2、后两题:32分钟(13分)

  总计用时105分钟,余15分钟,检查和解决前面余题。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9

  一、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B (A密度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10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受到了力的作用。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4、力的测量:

  (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3)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大量程。

  三、重力: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个定值,为9.8N/Kg。

  这个定值用g表示,g= 9.8N/Kg

  (2)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

  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

  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

  一、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1)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2)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距离越远。

  (3)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4)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3、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八个字概括“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

  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1、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6、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

  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

  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

  (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受非平衡力运动状态改变

  7、运动状态改变,一定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是不平衡的力。

  8、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接触并挤压。

  (2)接触面粗糙。

  (3)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1)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2)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

  (1)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2)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B(A弹簧测力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第九章《压强》复习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物体的重力G

  (3)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4)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G F+G G – F F—G F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1)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

  3、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公式p=F/ 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4)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5)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 F/S)。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1)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4、压强公式:

  (1)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V=Sh;质量m=ρV=ρSh

  液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 。

  液片受到的压强:p= F/S=ρgh

  (2)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ρ:kg/m3 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5、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

  (一)首先确定压强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用p=F/S

  压力:

  ①作图法

  ②对直柱形容器F=G

  6、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2)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3)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历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

  ②玻璃管的粗细;

  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1标准大气压: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2标准大气压=2.02×105Pa,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

  5、大气压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6、测量工具: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8、沸点与压强: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应用:高压锅。

  9、体积与压强: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答:

  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

  ②给钢笔打水

  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

  ④人做吸气运动

  10、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的产生:飞机的机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状。当飞机在机场跑道上滑行时,流过机翼上方的空气速度快、压强小,流过机翼下方的空气速度慢、压强大。机翼上下方所受的压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浮力》复习

  一、浮力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第一,要有清晰的学习思路。

  首先要做好课前预习,这样就知道自己哪里不会、哪里掌握的不牢,这样,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一遍,就能掌握十之八、九。预习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通过预习理清了学习思路,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老师的帮助下,就能沿着正确的思路走,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目的。

  第二,深挖课本,提炼精华。

  书上有内容的引入,推导,吸取书中的精华。这个过程,就是所谓,“把书读薄了”,然后,再对理解的内容进行扩展,推论,变成自己的理解,这就是所谓“把书读厚了”的过程,在脑子里,书从厚到薄再到厚,就是两次不同层次的深化。

  第三,不要忽略复习的影响。

  物理作为理科类,知识都是一环扣一环,一定要定时查漏补缺。如果前面的知识有漏洞,这样就很容易影响到后面知识内容的学习。学习之后,可以通过做题,培养解题的感觉,对上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加深印象。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建议在学完知识的两三天后,一般我们可以选择周末,进行知识回顾,真正弄懂所学知识,而且还要学会计算。一旦形成了体系,脑中建立了模型,比如板块模型,带点杆模型,复合场模型。考试中,就信手拈来,行云流水。

  第四,结成学习帮扶小组。

  和同学一起探讨,一起学习,也能一起进步,通过帮扶小组,不仅能让知识更扎实,同时也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物理学习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一、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刚刚向物理学宫迈进的学生,首先需要的是兴趣。自然界万物的运动和变化,以及人们创造的一切,都是我们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让我们在自己的心灵中点燃起强烈的求知的火花,以浓厚的兴趣进入物理的大千世界,在学习中体验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求得知识的欢乐。

  学好初中物理其实就是探索实践乃至宇宙的第一步,不论是力学还是电磁学都充满了科学的味道。在我们的周围,大至整个宇宙,小至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种种的物理现象。只有对物理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学好物理。

  二、善于思考

  没有积极的思考、不可能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我们从初中开始,就要养成积极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

  要理解和掌握好物理概念,就要研究和思考这个概念是怎样引入的?定义如何?有什么物理意义?例如对于电阻,要搞清楚:根据什么实验事实而引入电阻概念?电阻的定义是什么?它的单位是怎样规定的?怎样测量导体的电阻?等等。

  有比较才能鉴别。应用对比法,是我们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分清一些概念和规律的区别,使它们不会混淆起来,从而正确地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的一种好方法。

  三、重视物理实验

  实验,在学习物理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加深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培养能力。在实验中应通过自己动手,边观察、边分析、边总结,解决下面的问题:

  1、通过实验,对许多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定律有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易于理解。如物质的三态变化,从固态到液态要吸热,晶体熔解时温度不变,这些现象通过苯的熔解实验后,将深信不疑,印象深刻。

  2、通过动手操作,更仔细地认识各种物理仪器、装置的构造和性能,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常用仪器。物理实验使用的各种基本仪表和装置,就是今后工农业生产和科研中使用的各种仪器装置的基础,今天学会了操作,将来就有了操作的技能基础。

  3、在实验中掌握一些基本测量方法。例如测定细小金属丝的直径,采用多绕很多圈来测量的"以大量小"法;在测定未知电阻值时可以用"替代法","比较法";为了减少实验误差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等。这些实验的基本方法都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实验能力。

  4、在实验中应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遵守实验室纪律,爱护仪器;实验课前做好预习;实验时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忠实记录,按时完成;保持清洁,做好收尾工作,完成实验报告。养成这些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品质,将来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生产者和科学工作者。

四、课堂听讲是关键

  听课是学习物理的关键环节,那么,该怎么听课呢,上课的时候又该听什么,其实大家只需要注意这五点,物理知识基本就能掌握了。

  ①知识是怎样引出的。

  ②知识是怎样得来的(注重研究过程)。

  ③知识内容是什么。

  ④所学知识概念怎样理解。

  ⑤所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应用。

  五、精读课本

  我们所学知识基本上都来自课本,所以通过读书才能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全面的了解。读书的过程就是对物理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要同时阅读几本参考书,通过对比,对某一知识加深理解。在读书时还应对重点知识、概念、规律、定义、公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

  六、建立知识体系

  在读书基础上打破章节界限,按知识条块归类,并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将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楚,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也就是提高综合能力的过程,也是使物理复习质量升华的过程。

  物理高效复习法简介

  首先,要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公式。

  物理作为理科科目在期末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基础。如果基础没有打牢,再出色的成绩也是靠不住的,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公式、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部看一遍,对于不完全掌握的知识点你一定要在考试前弄懂、弄会。通常情况下,成绩中等的同学大部分是基础不牢,建议大家将重点放在课本上。

  第二,结合错题本进行专项复习

  错题本就是汇集了我们一学期所有错题的集合,这里能真实的反映出我们知识的薄弱点在哪里,把错题本上的错题再有选择的做一遍,看一下还错在哪里,然后进行重点修改,这样可以查漏补缺,用最快的速度让自己补齐短板。

  专项练习中我们也可以对一些常考的题型进行重点练习,有一些题的题型在变,但是解题思路不变,这样我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不仅能够对所学提醒进行归纳整理,也能帮助我们提升复习效果。

  第三,熟悉实验流程,掌握实验原理。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考试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实验,千万不要以为这些实验没用,一个完整的实验要从实验筹划开始、到实验器材准备、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报告,整个过程都有可能成为考试的考点,因此在期末考试前我们将本学期学到的物理实验进行系统梳理,达到每提到一个实验都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流程,这样实验部分的分数我们就能得到大半。

  此外,物理的计算要依赖数学,特别是一些解题方法,和数学有高度的类似,因此,想要学好物理,必须学好数学。

  怎么加深对物理实验的理解

  一要提前看。在实验之前,我们就要提前通过课本了解实验的目的、用到的器材及使用方法、涉及到的原理,同时要仔细阅读教材上的实验步骤,争取做到离开课本也能做实验。

  二要规范做。做实验时,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严格按照教材的操作步骤认真执行,不能自由发挥,随心所欲。如有安全隐患,要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三要总结好。物理课上真正做实验的机会非常少,所以一定要认真归纳、总结。详细记录实验过程、现象,以及最后得出的实验结论。

  目前,初中涉及到的实验有天平测重量、弹簧测力计测力大小、压力与压强的实验、杠杆实验、电流电压的实验、光的折射和反射实验等等,每一个实验都是通过一个物理现象来说明一个物理原理。物理实验中常见的物理实验方法总计有4种,这里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1、控制变量法,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更改某一个变量,来改变实验结果,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2、图像法,通过制作表格或者是画图的方式,来直观的表示实验过程、结果,比如:电压、电流的实验、或者是压力、摩擦力等实验。

  3、转换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转化,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比如:磁场的实验、分子扩散的实验。

  4、类比法,有一些实验如果用其他的事物代替一下会更加的形象,比如:水流VS电流,等效电路等。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11

  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

  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1.幻灯机和投影仪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注意事项:幻灯片要倒着放(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2.照相机成像物点: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思考1:照完集体照照单人照(相机离人近些,暗箱拉长)

  思考2:照片中部分人没有进入镜头(相机离人远些。暗箱缩短)

  3.放大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4.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5.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12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希望同学们勤奋些,当然理科的记忆不像文科那样可以的去背什么,而是多带着探索理解性去记忆。本节特别要注意晶体、非晶体的融化、凝固的异同。还要小心别把“熔化”写成“融化”。

  二、知识要点

  1、物态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注:物态变化时,既要关注温度的变化,又要关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情况。

  2、固体的分类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加速度学习网我的学习也要加速

  注:在遇到这种曲线图时我们要会从中读出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上面两个图,图1是晶体熔

  化的'折线图,纵向表示温度,横向表示加热时间。我们的曲线起点并没有从0开始,因为物体本身在加热前就有一定的温度,当温度达到48℃时,呈水平直线,说明在这段时间物体的温度恒定,达到熔点,后来温度继续升高,说明开始汽化。图2是非晶体的融化,蜡的温度在不断的升高,却始终在慢慢融化。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分析:

  AB:固态(吸热升温)

  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CD:液态(吸热升温)DE:液态(放热降温)

  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FG:固态(放热降温)

  该图说明:①该物质是晶体。②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③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C。当温度为79C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C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C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6)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C的冰比0C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4、凝固【重点】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注:凝固也是一个过程,好别铁水变成铁块一样,需要慢慢的冷却,冷却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所以凝固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3)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注意:在题目中如果看到上面两个图我们要迅速反应哪一种是晶体,哪一种是非晶体。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5)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热传递: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注:热传递必须要有温度差,就像开空调的卧式没有关门,而客厅的“热空气”就传递到卧式,使得卧式的温度上升。所以为了节能,我们开空调时要关好门窗,早上要开窗通风。

  三、经验之谈:

  凝固和融化是互逆的过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融化吸热,凝固固然就会放热。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融化、凝固图我们要熟悉,在题目中遇到遮掩的图,我们要能正确的从中读取信息。初中常考的非晶体就俩:蜡、玻璃。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13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质量不会因为物体的位置、形状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等。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3、测量质量的工具:实验室常用太平测量质量。常见的工具还有台秤、磅秤、电子秤等

  4、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

  (1)称量前要把天平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游码应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天平就平衡了。

  (2)称量时把待测物体放到左盘,法码放在右盘,取法码时要用镊子

  (3)读数时待测物体的质量等于法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对应刻度的质量

  5、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所含质量的多少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和位置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温度、状态有关。

  2.密度公式:ρ=m/v单位是千克/米3(kg/m3)。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g/cm3)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g/m3=1X10-3g/cm3。

  6、物体的密度的测量

  (1)一般固体密度的测量

  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②向量筒中注入适良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③用细线系住固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其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水和固体的体积V2;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固体的密度。

  (2)液体密度的测量步骤

  ①用烧杯装入一定量的液体,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一部分液体漫漫地注入量筒中,记下倒入液体的体积V;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m2,求出倒入量筒中液体的质量;④根据所测数据用ρ=m/v求出液体的密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方法

  1、细读书,多设问,培养自学能力

  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1)课前阅读,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如阅读“功”这一节,可列出如下提纲:①物理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它和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做工”有什么不同?②做功必须具备哪两个必要因素?有哪几种情况不做功?⑧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④功的单位是什么?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

  (2)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宇、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如阅读“重力的方向”时关键是“竖直”.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课文时,抓住“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和“总保持”.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团究竟.

  (3)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现解,使知识得到升华.

  2、细观察,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主要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教师板书等.

  (1)观察要有主次

  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时,要围绕下列问题观察:沸腾前气泡发生的位置、气泡大小、多少,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沸腾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温度计的读敷是否有变化?停止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

  (2)观察要有步骤

  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仔细观察.如在”研究液体的压迎”实验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要观察所使用的压强计,用手指挤压压强计盘上的橡皮膜,观察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2)将水倒人烧杯中,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形臂两边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报据观察判断水的内部是否存在压强?(3)改变橡皮膜所对方向,再观察u形管两边的液面,根据观察判断水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其大小有什么关系?(4)保持金属盒所在的深度不变,使橡皮膜朝上、胡下、朝各个侧面,比较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什么关系?(5)将金属盒放人不同深度,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加怎样改变?(6)观察在同一深度清水的压强和盐水的压强是否相同?

  (3)观察时要思考

  如在引入“牛钡第一运动定律”前做有关演示时,当观察了同一高度处的小车从斜面上分别经过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时运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后,要认真思考: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大小跟什么有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摩擦力很小时,运动的距离很大吗?当小车在光滑的平面上(无阻力)运动时,运动的距离将有多远?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年级上册物理学习技巧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步骤4.知识分层

  通常进入高三后,老师一定会帮我们梳理知识结构,物理的知识不单纯是按板块分的,更重要是按层次分的。比如,力学知识从基础到最高级可以这样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运动公式,牛顿三大定律(尤其是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越高级的知识越具有一般性,通常高考中关于力学、电学、能量转化的综合性问题,需要用到各个层次的知识。这也提醒我们,当遇到一道大题做不出或过程繁杂时,不妨换个层次考虑问题。

  步骤5.观察生活

  物理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很多最基本的认识可以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逐渐积累起来,而这些生活中的常识、现象会经常在题目中出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会在你不经意间发挥作用。比如,你仔细体会过坐电梯在加速减速时的压力变化吗?这对你理解视重、超重、失重这些概念很有帮助。你考虑过自行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的区别吗?你观察过发廊门口的旋转灯柱吗?你尝试过把杯子倒扣在水里观察杯内外水面的变化吗?我觉得物理学习也需要一种感觉,这就是凭经验积累起的直觉。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14

  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液体具有流动性;

  2、静止液体的压强特点;

  (1)液体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3)同种液体,同一深度,的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4)不同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公式:

  静态的液体压强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指的是从自由液面到该店的竖直距离;期中,自由液面指与大气直接接触的液面。

  4、固体压力压强与液体压力压强解题的一般思路

  (1)固体压力压强:先求出压力F,再利用求出固体压强。

  (2)液体压力压强:先利用求出压强p,再利用求出液体压力。

  5、杯形问题

  (1)柱形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力大小等于液体重力。

  (2)敞口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力小渔液体重力。

  (3)缩口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力大小等于液体重力。

  6、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里的各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大气压强和流体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和产生原因

  (1)大气压强的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具有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大气压强的测定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1)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水银面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管内充满水银之前高度依旧不变,改变的事水银柱的长度。

  (2)玻璃管上方混有空气,则试管内水银柱高度偏低,测量值偏小。

  3、大气压强的影响因素

  (1)高度:大气层中的空气越往高处越稀薄,所以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2)大气压的大小还与温度、适度有关。温度越高,气压越低;湿度越大,气压越低。

  4、密闭气体的压强的影响因素

  (1)温度越高,密闭气体压强越大。

  (2)压缩体积时,气体压强将变大。

  5、液体上方的气体压强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

  6、大气压的应用

  (1)利用吸盘搬运玻璃。

  (2)用吸管,能从汽水瓶中把汽水吸入口中。

  7、流体流速与压强

  在气体或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

  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理解: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八年级下册物理考点知识

  摩擦力

  1、摩擦力的概念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力;接触面粗糙;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2、摩擦力的分类

  (1)静摩擦力:物体间只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物体间有相对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3)滚动摩擦力:物体间有相对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接触面面积、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4、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1)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2)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和匀速直线运动中的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对物体的平衡状态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时受到的摩擦力一般要考虑滑动摩擦力影响因素。

  5、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分离接触面。

  受力分析专题

  1、受力分析是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物理情景中所受外力找出来,并画出示意图的方法。

  初中阶段的受力分析,主要是通过平衡状态分析力的大小、方向;或者通过物体所受力的大小、方向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受力分析首先掌握力的分类

  实际物体对研究对象可能有力的作用,物体周围的场(磁场、重力场)对研究对象也可能有力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把力分为两类:接触产生的力和不接触产生的力。

  3、受力分析思路分解

  (1)选取研究对象,注意区分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确定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先找到不接触的力,一般是重力;

  (4)找接触的力。环绕物体一周,找出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根据物体运动状态逐个分析弹力和摩擦力;

  (5)检查所画的力,找到每一个力是否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检查分析结果与物体所处状态是否符合。

  物理考前复习方法与技巧

  摸透主干知识

  近几年高考理综试卷及物理单独命题试卷,都注意突出考查主干知识,包括匀变速运动规律、牛顿定律、机械能守恒、机械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与偏转、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等,命题兼顾对非重点知识(热、光、原)的考查,在试卷中这三部分均有相应的试题,这些非重点知识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出现,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综合度。

  能力驾驭高考

  物理学科的能力可概括为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实验和探究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既是基础也是核心。近几年高考试题还出现了许多对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考查的新情景试题,这类题目考查考生快速接受和应用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用已学过的知识加上新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科技领跑生活

  高考试题情境设计注重物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试题的命制都是从生活实际现象或实际问题入手,源于考生熟悉或熟知的生活现象。在近几年的高考物理中,应用型、创新型试题尤为明显,而物理中每一重要的知识块,几乎也都与现代科技紧密相关,同学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应用事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新兴科技。

  掌握实验探究技巧

  近几年高考实验试题更加强调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实验设计能力,强调实验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因此,考生要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掌握实验探究技巧。

  (1)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

  (2)正确调整和安装仪器,连接电路。

  怎样夯实物理学科基础?

  首先是翻课本,把公式都列在一张纸上。但在在摘录之前,肯定是要理解那个公式的,比如各个符号代表的意思,通常使用的单位,还有整个公式表示的意思。只有理解了这个公式,才能把它用起来。

  列完公式之后,当然就是要把它记下来,背诵下来。但其实当你理解的时候,就已经把公式背下来了。接下来就是要好好锻炼这些基础公式运用的熟练程度。基础不好的同学,有可能是没有把握好一轮复习这个时机去掌握基础。那么一轮复习的时候,那些一轮资料,也有可能是没有好好完成的。可能错了好多没有去理解它,或者都没做。

  公式列出来,理解之后,就可以去找一些基础的题目来练习一下熟练度,特别是,一轮的复习资料,可以把它找出来,然后重新用一下。可以根据现在对公式的理解,然后去改正以前的那些错题,或者是再写一下自己之前没有做的那些题目,来提升自己对公式运用的熟练度。

  在自己感觉自己对公式的熟练度差不多的时候,可以试着去做一些大题,这是需要同学们,去综合运用各个公式的题目。这样子去理解各公式之间的关联。不过,到这种程度的话,就已经达到中上层的水平了!

  流程大致是:理解公式→摘录公式→记忆公式→做基础题训练熟练度→做大题锻炼综合能力。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15

  1、比热容的概念: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2)水的比热容是×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103J。

  4、比热容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5、说明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随之改变。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6、热量的计算:

  Q=cmΔt。式中,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注意:

  ①物体温度升高到(或降低到)与温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义是不相同的。比如:水温度从lO℃升高到30℃,温度的变化量是Δt==30℃-lO℃=2O℃,物体温度升高了20℃,温度的变化量Δt=20℃。

  ②热量Q不能理解为物体在末温度时的热量与初温度时的热量之差。因为计算物体在某一温度下所具有的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正确的理解是热量Q是末温度时的物体的内能与初温度时物体的内能之差。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07-06

(精选)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07-06

物理知识点总结04-25

物理知识点的总结07-19

物理知识点总结05-28

物理知识点总结11-19

物理的知识点总结06-09

物理知识点总结03-26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07-26

八年级物理浮力知识点总结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