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8-02 13:58:52 知识点总结 我要投稿

初二知识点总结(常用15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二知识点总结(常用15篇)

初二知识点总结1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樽zūn箸zhù三重chóng茅挂罥juàn坳ào突兀wù狐裘qiú锦衾qīn瀚hàn海掣chè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结庐在人境结:建造、构筑。

  (2)问君何能尔尔:这样。

  (3)直挂云帆济沧海济:-渡。

  (4)高者挂罥长林梢长:高。

  (5)秋天漠漠向昏黑向:渐近。

  (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庇:遮盖,掩护。俱:都。

  (7)将军角弓不得控控:拉开。

  (8)风掣红旗冻不翻掣:拉,扯。

  (9)吟鞭东指即天涯吟:指吟诗。

  (10)落红不是无情物落红:落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4)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7)《饮酒》中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千古名句是:采菊东篙下,悠然见南山。

  (8)《行路难》中运用典故写出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9)人们常用《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激励人们战胜挫折,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奇特的想象写“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夸张地描写胡地异常寒冷的诗句是;瀚诲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2)《己亥杂诗》中,作者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理想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5)透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瞵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您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起来。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有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而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淋不进,安如泰山。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傍晚的时候,雪花纷纷,落在军营门口,北风撕扯着冻硬了的红旗怎么也飘不起来。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它融入春泥后,会更好地护育新花。

  三、段背记知识

  默写《饮酒》、《己亥杂诗》两首诗歌。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在,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

  1.《饮酒》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朝诗人。

  2.《行路难》作者李白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是唐朝的现实主义诗人。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是唐朝诗人。

  5.《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小石潭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huáng竹清冽liè坻chí屿yǔ

  嵁kān佁yí然翕xī忽幽邃suì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卷石底以出卷:翻卷。

  (3)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

  (4)斗折蛇行斗:象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

  (5)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6)不可久居居:停留。

  (7)隶而从者隶:随从。

  (8)俶尔远逝俶尔:忽然。

  (9)皆若空游无所依依:依托。

  (10)四面竹树环合环合:环绕合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写溪流曲折的句子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抒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灵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小石潭的环境太凄清,不适合久坐,于是记下了它的情景就离开了。

  三、段背记知识

  默写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一段话。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字子厚,因其出生于河东,故又称柳河东。其人文名远播,与韩愈并称“韩柳”,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七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一、第一单元:战争记忆

  1、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3、掌握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4、揣摩文中重点词语、语句的含义和用法。

  第二单元:爱的旋律

  1、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2、 掌握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的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 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欲扬先抑的写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 熟读课文,掌握每一个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背影》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并写出对重点语言的理解。

  2、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特别是动作描写和肖像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说明文知识点:

  一、说明的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等。

  1.下定义,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3.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打比方,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6。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精确、更具体。

  7.画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或事理解说得更直接、更具体。

  8.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引资料说明,会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二、说明的顺序

  在确定了说明的内容之后,就要进一步考虑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说明,才能说得条分缕析,中心突出。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一定的条理性的。写说明文的时候,要认真研究所写事物的特点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事物的条理性,在这个基础上找出一个合理的顺序,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顺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比如介绍一个事件、一项运动、一种制作过程,往往都按这种顺序来说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对十块浮雕的说明,显然是首先考虑到了它所反映的历史过程,按时间先后一一说明的。

  2.按照空间物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就是根据人民大会堂的特点和一般人参观它的规律,按照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顺序来说明的.。

  3.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顷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如《食物从何处来》,先从“——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理论,再由这个理论引出“如何获得食物”的问题,自然过渡到对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的说明;在说明“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⑴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⑴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⑵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病句类型

  1、成分残缺(缺少主语、缺少宾语)

  ①、通过这次文学交流活动,使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改正:删去"通过"或者"使",句子就有主语了。

  ②、这篇报告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改正:在"流失"后面补充"的行为",这样句子就有了宾语了。

  ③、随着救援工作的紧张进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教育中心已经总结出一些地震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改正:在"干预"后面补充"的方法",这样句子就有了宾语了。

  总结:修改的一般方法--通读句子,找出缺少的或多出的成分,补上或者删掉。2、搭配不当

  ①、省委省政府追认他为"湖南省抗冰救灾模范""烈士"等荣誉称号。改正:将"追认"改为"追授",或者删去"等荣誉称号"。②、为了活泼毕业班同学的课余生活……改正:将"活泼"改为"活跃"或"丰富"。

  ③、向全世界表现了中国航天科学技术的成果。改正:将"表现"改为"展示"。总结:修改的一般方法--找出搭配不得当的词语,改换搭配得当的词语。3、语序不当

  ①、各种新发现的流行病,使我们改正并认识了自己不良的卫生习惯。改正:将"改正并认识"调换为"认识并改正"。

  ②、经过精心筛选和广泛征集,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以"海宝"为吉祥物。改正:将"精心筛选和广泛征集"调换为"广泛征集和精心筛选"。③、我国成功地发射并研制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宇宙飞船。改正:将"发射并研制"调换为"研制并发射"。

  ④、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丰富人的情感,也能增长人的知识。改正:将"能丰富人的情感"和"能增长人的知识"调换。

  总结:修改的一般方法--找出句子中顺序安排不得当的地方进行适当的调换。4、自相矛盾

  ①、来自我市金融保险系统以及部分学校的近千余名代表,……改正:"近"和"余"自相矛盾,删其一总结:修改的一般方法--找出自相矛盾的词语,删去其中一个使语句通顺。5、重复累赘

  ①、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改正:删去"不"字。②、对于那些无视交通规则的人,难道不应该不受到责备吗?改正:删去句子中第二个"不"字。③、为了防止不感染禽流感,请大家注意个人饮食卫生。改正:删去"不"字。③、这种新研发的汽车时速可达每小时280公里。改正:删去"每小时"。总结:修改的一般方法--找出句子中重复累赘的字词,删去其中一个。

  拓展阅读:初二语文学习方法

  自求自得

  端正读书的态度,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

  考前复习

  语文的考前复习不要集中,分散复习效果会更好。一星期一复习为好。复习不要背背答案就万事大吉,要注重答题要点,注重技巧性。

  课外积累

  中考语文课内考的分数很少,所以在做好课内积累的同时,更要做好课外积累。

  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有限资源作好积累,如课本优秀作文刊物名著书籍互联网电视广播……只要有益于我们的学习都可以积累到积累本上。材料要广博而新颖,时代感强,力争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可以丰富我们的头脑。为阅读与写作奠定基础。

  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的基础是素材积累和思路的问题,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多看看优秀名篇和作文,找找写作的思路,多动笔写,学会借鉴、融会贯通、运用,还要多注意作文的技巧,字迹要工整吗,卷面工整等,这样写作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循序渐进

  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不能急于求成。每天制定好计划,哪怕只做一点儿但只要坚持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每天可以认真的练几个字,每周背几首诗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看几篇文章,每学期读一本名著。

  熟读精思

  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初二知识点总结2

  首先,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把我打垮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的把握拿满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以基础题目入手,以课上的题目为准,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思路、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的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解题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数学解题方法

  第一点:卓绝点:熟悉数学习题中常设计的内容,定义、公式、原理等等

  第二点:做题有步骤,先易后难

  初中数学做题技巧有一点,那就是先易后难、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同学们连那些简单容易的数学题目都解答不出来又怎么能够解答那些疑难的数学题目呢?先易后难的做数学题目不仅能够增加同学们做数学题的信心,还能够让同学享受解答数学题的那个过程、

  第三点:认真做好归纳总结

初二知识点总结3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整理。

  基础知识的积累在于平时,但也必须适时进行整理归类。具体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修辞、文学常识、古诗文名句、名著阅读等内容。

  词语的积累要重点关注本学期已经学过的、在注释和课文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中标注出来的字词的字音与字形。特别要注意它们在语言环境中灵活应用。

  句子仿写、拟标语广告词和对联撰写是考试热点,能辨识修辞手法和分析其作用。

  对规定篇目的背诵与默写(集中在第五单元和最后附录的10首古诗),要做到一个字都不能错。

  关注名著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二、掌握记叙类作品的.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

  初二年级前半学期的教学内容还是以记叙类的作品为主(第一、二单元),后半学期将进入说明文的阅读学习(第三、四单元)。所以我们现阶段必须重点掌握记叙类作品的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

  最常见考点有:

  1、对情节的概括和分析;

  2、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

  3、对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分析;

  4、对文中佳词美句与精彩语段赏析品味;

  5、对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进行赏析等。

  答题方法的指导:

  1、对情节的概括和分析理解:

  ①从要素入手: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②语言要简洁概括。

  2、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①看情节,从人物所做的事情来分析;

  ②看描写,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等来分析;③看环境,人物所处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来分析。

  3、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等;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③渲染环境气氛;

  ④烘托人物心情;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4、赏析文中佳词美句与精彩段:应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注意联系作者情感,联系文章主题,抓住修辞、关键词等进行赏析。

  5、赏析写作手法:要熟悉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如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白描、前后照应、伏笔、正面与侧面描写、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叙议结合等,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三、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整理。

  掌握每一篇文言文的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关注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五个重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之、其、而、以、于)、重点句子的翻译,文章的内容及写作特色等。

  四、关注作文题材的积累。

  回顾一下本学期来自己所写的练笔和大作文,想一想还存在什么问题,应怎样克服;找一些优秀作文反复阅读,体会其精妙之处。写作前注意审题,行文要巧妙扣题。材料要有新意,尽量避免使用那些俗套题材。

初二知识点总结4

  声学章节中的“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速、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音调、响度、音色)、噪声及其控制”。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

  音调、响度、音色(这是乐音三要素);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xx0Hz,高于20xx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初二知识点总结5

  冬夜,室内的水蒸气常在窗玻璃上凝华成冰晶,树枝上的“雾凇”等现象都是凝华的现实表达。

  凝华:物质从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

  形成凝华的原因

  形成凝华的条件比较特殊,一般是要求气体的浓度要到达一定的要求,温度要低于三相点的温度,比方低于0摄氏度的时候的'水蒸气等,形成原因一般是急剧降温或者由于升华现象造成。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结成了一层“霜”: 又如自然界中“霜”的形成。

  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

  使已有碘蒸气的烧瓶降温散热,碘蒸气将直接凝华成固态碘 在烧瓶中放少量固态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成液态的碘,而是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停顿加热后,碘蒸气并不液化,而是直接附着在烧瓶上形成固态的碘。前者是升华现象,后者是凝华现象。

  碘加热后,会变成碘蒸气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除了上述讲到的,还有用久的电灯泡会从透明变成黑色,这也是凝华的原理。

初二知识点总结6

  第一部分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V固>V液>V气)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

  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7.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8.声音等级的划分

  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10.声的利用:(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

  第二部分光现象及透镜应用(一)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

  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8、理解: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

  9、两种反射现象

  (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1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二)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7、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②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③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物距(u)成像大小像的虚实像物位置像距(v)应用u>2f缩小实像透镜两侧f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第三部分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5.体温计

  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量程:3542℃分度值:0.1℃用法:离开人体读数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7.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3)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9.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10.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11.升华和凝华现象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雪、冰花)

  1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第四部分电路与电流【知识结构】

  一、电路的组成:

  1.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二、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1.定义:(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3)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三、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四、电路图(统一符号、横平竖直、简洁美观)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1.导体(1)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六、电流的形成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元电荷:e=1.6×1019C

  2.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七、电流的方向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2.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八、电流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1)电流表;(2)量程;(3)分度值(4)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九、电流的规律:

  (1)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I=I1=I2);

  (2)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I=I1+I2)【方法提示】

  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1)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2)两确认:①确认所选量程;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分度值)。②两要:一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2)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3)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初二知识点总结7

 一、平方根

  1、平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即: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2、平方根的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零的平方根是零;

  (3)负数没有平方根。

  二、算术平方根

  1、算术平方根的定义: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2、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1)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只有一个且为正;

  (2)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3)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4)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a≥0。

  三、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是记号:平方根—±a(读作:正负根号a);算术平方根—a(读作根号a)

  即:“±a”表示a的平方根,或者表示求a的平方根;“a”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或者表示求a的算术平方根。

  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负数没有平方根,∴被开方数a必须为非负数,即:a≥0。

  四、开平方: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其实质就是:已知指数和二次幂求底数的运算。

  五、立方根

  1、立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

  即:若x3=a,则x叫做a的立方根。

  2、立方根的性质:

  (1)一个正数的立方根为正;

  (2)一个负数的立方根为负;(3)零的立方根是零。

  3、立方根的.记号:a(读作:三次根号a),a称为被开方数,“3”称为根指数。

  a中的被开方数a的取值范围是:a为全体实数。

  六、开立方: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其实质就是:已知指数和三次幂求底数的运算。

  七、注意事项:

  1、“±a”、“a”、“a”的实质意义:“±a”→问:哪个数的平方是a;“a”→问:哪个非负数的平方是a;“a”→问:哪个数的立方是a。

  2、注意a和a中的a的取值范围的应用。

  如:若x?3有意义,则x取值范围是。(∵x-3≥0,∴x≥3)(填:x≥3)

  若?x20xx有意义,则x取值范围是。(填:全体实数) 3、?a??a。如:∵27??3,?27??3,∴?27??27

  4、对于几个算数平方根比较大小,被开方数越大,其算数平方根的值也越大。 ?7?6?5?2等。23和32怎么比较大小?(你知道吗?不知道就问!)

  5、算数平方根取值范围的确定方法:关键:找邻近的“完全平方数的算数平方根”作参照。如:确定7的取值范围。∵4<7<,∴2<<3。

  6、几个常见的算数平方根的值:2?1.414,3?1.732,5?2.236,?2.449,?2.646。

  八、补充的二次根式的部分内容1、二次根式的定义: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性质:(1)ab?a?b(a≥0,b≥0);

  (2)≥0,b>0);

  (3) (a)2?a(a≥0);

  (4) a2?|a|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1)乘法:a??ab(a≥0,b≥0);

  (2)除法:aa(a?ba(a≥0,b>0) b§

初二知识点总结8

  同学们认真学习,下面是对光的反射知识点的讲解。

  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X°,反射光旋转2X°)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0°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确定入(反)射点;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做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通过上面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光的反射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掌握了,希望同学们会好好的学习。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2、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 f "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下面是对物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讲解,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 υ ) 像的性质 应用

  u > 2f f<υ<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υ= 2f 倒立等大实像 (实像大小转折)

  f< u<2f>2f 倒立放大实像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υ> u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上面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哦。

  中考物理知识点:眼睛和眼镜

  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是对眼睛和眼镜内容的知识学习哦,供大家参考。

  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

  上面对眼睛和眼镜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物理知识,争取做的更好。

  中考物理知识点:照相机和投影仪

  下面是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内容知识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以上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中考物理知识点:显微镜和望远镜

  同学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很熟悉吧,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在物理中的应用。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希望上面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考出很好的成绩的哦,好好学习吧。

初二知识点总结9

  第十一章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

  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13.公式与性质:

  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

  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基本性质:

  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平分线:

  ⑴画法:

  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5.证明的基本方法:

  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第十三章轴对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概念:

  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基本性质:

  ⑴对称的性质:

  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

  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

  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3.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基本方法:

  ⑴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⑵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⑶作对称轴:连接两个对应点,作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⑷作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

  ⑸在直线上做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

  学霸分享的八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我现在已经大学二年级,距离高中时代稍久,可能以下叙述与真实情况稍有出入,但大致所想表达的宏观意思是相似的。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高一高二,甚至一直到高三上学期,我一直是数学从来没及格的水平,三四十分都很常见。

  高三下学期伊始,我用一个半月时间系统自学了一遍各个章节的知识点,再一个半月时间做强化习题,熟悉各种题型的解法,与此同时,培养做题习惯,速度,心境。

  到了高三末期,我的数学就没下过140分了。

  我的体验是,越接近满分的时候,反而愈发觉得恐慌,愈发觉得自己渺小,整个过程心里十分矛盾。

  因为我越来越发现,中学的数学原来是这么简单——甚至连数学这个称呼都称不上,都愧成为一门所谓的学科。

  其所提供的都是十分道理简单的运算,如果硬要说难,不如说是解体方法和解题习惯上培养的难。

  它很难说是真正的数学,它不如说是利用数学一些最最基础最该普及的常识,来设计出各种各样对思维有开化效果的题目。

  这种心境,有些类似于回想小学时学的奥数时的感觉。鸡兔同笼,将军饮马,作为心智尚浅的小学生而言,已经是可以值得膜拜很久的无上智慧。我那时常常因为奥数获得满分而沾沾自喜。

  后来长大时才渐渐发现,那根本不是真正的数学,是成年人设计的游戏,为了开化小学生的脑力。

  不过,话说回来,我之所以能在高中时用比身边人快这么多的速度掌握了解题技能,小学时对奥数的兴趣可能也占一定的功劳,因为其本质都是有些相似的。

  我高中没怎么太用心读书,同时我也是文科生,高考的成绩并不出色,但如果有机会,我很想接触高等数学教育,感受一下真正的数学,真正的学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初二知识点总结10

  一、字音

  文绉绉(zhōu ) 绰号(chu ) 庶祖母(sh ) 吹笙(shēng ) 摹画(m ) 眼翳(y ) 舔去(tiǎn ) 侮辱(wǚ )

  二、词义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三、课文解析

  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青少年时期,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感激之情,赞美了母亲优秀的品格。

  本文分层:

  一、(1-4) 我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

  二、(5-12)母亲对我的管教

  三、(13) 母亲对我的影响

  第二部分:○1对我学习上的督促○2严厉的管教的方法○3犯错的严厉惩罚○4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5除夕打发债主○6与嫂子们的.相处,及如何处理她们的矛盾○7母亲受到人格侮辱的反应

  前三段内容并非闲笔,既为下文写母亲做了铺垫,又于文末相呼应。

  母亲为人:仁慈温和,严父慈母,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很有刚气

  教子:严格

  与嫂子们的相处:写了母亲的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仅写了言传,更写了身教。

  如果如果如果:用假设表现自己已经具备的美德,表现了他不溢美,不自夸的品质,也符合自传的语言特点。

  不能不:双重否定来肯定打了一点底子,既表明态度,又不是很绝对。

  注释:

  1选自《胡适自传》。胡适(1891-1962),字适之,原名胡洪骍,安徽绩溪人,学者。著有《尝试集》《胡适文存》

  2文绉绉(zho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3翳(yi)

  4凡:总共

  以上就是初二下册语文我的母亲知识点总结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二知识点总结11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种子繁殖(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种子→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

  A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B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1)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

  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2)植物的扦插

  a、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

  b、上一个节上的叶要去掉部分叶片,下面一个节上的叶从叶柄处全部去掉,减少水分散失。

  (3)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

  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由蝗虫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营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兼辅皮肤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发育经过: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水中变态发育。

  (3)雄蛙鸣叫的意义是求偶,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注意: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底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第四节鸟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2、鸟卵的结构与功能:如图:课本P17

  卵壳和卵壳膜对卵起保护作用,在卵壳上有许多起气孔可以透气,以确保卵进行气体交换。

  卵白对胚有保护作用,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的养料和水。

  卵黄膜起保护作用。

  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胚盘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内有细胞核。

  系带悬挂卵黄,固定和减震,利于孵化。

  气室储存气体,由内外两层卵壳膜构成。

  3、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筑巢、求偶、配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其中求偶、配种、产卵是鸟类生殖和发育必经的过程。

初二知识点总结12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动物的分类:根据动物体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鱼无脊椎动物体形:梭形

  体表:鳞片;分泌黏液

  体色:腹白背暗(保护色)身体分布:头、躯干、尾

  感觉器官: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运动器官:鳍:尾(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胸腹(保持平衡)尾部和躯干(产生前进的动力)整体起协调作用

  呼吸:鳃,鳃丝(内布满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口与鳃盖交替张合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靠鳍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用鳃在水中呼吸。鱼不能离不开水的原因:

  其呼吸器官是鳃,而鳃中有许多的鳃丝,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

  四大家鱼是:草鱼、青鱼、鲢鱼、鳙鱼

  模拟实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在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就可以用模仿实验某一对象制作模型,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某些条件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就叫模拟实验。

  第二节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陆地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有专门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⑵蚯蚓:

  生活环境:白天在洞穴居,晚间出来活动。食性:枯枝落叶、垃圾

  运动:1身体分为许多体节(可运动灵活),环带上的肌肉(收缩),可带动刚运动。

  呼吸:靠体表皮肤(分泌黏液),黏液溶解氧气进入进入体壁的细血管到达蚯蚓全身⑶兔子

  体表被(保温),用肺呼吸,心脏4腔;血液循环路线分为肺循环和体循环两条路线,输送氧气的能力强,分解有机物快,产生的能量多,体温恒定,食性:植物

  消化:牙齿有门齿、臼齿盲肠发达:可以贮藏大量的纤维性食物,植食性生活相适应。神经:神经系统发达调节体温(大脑发达、神经布满全身)生殖: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运动:跳跃(后退比前腿发达)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那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完整分隔的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多为胎生、哺乳。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陆地中生活的动物所要的基本条件是:水份、充足的食物、隐藏地。变温动物和恒温的区别:

  哺乳类和鸟类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它们都是恒温动物。其他动物的体温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第三节空中飞行的动物

  ⑴鸟类适于空中飞翔生活的结构特征(1)外型:流线型或梭型结构(2)有翅(翼):羽、翅膀展开利于飞行(3):胸肌发达

  (4)骨轻,长骨中空,有利减轻体重

  (5)角质喙,无牙,直肠短,直接排出粪便

  (6)肺,气囊(辅助肺的呼吸)呼吸一次进行两次气体交换,进行双重呼吸

  (7)心脏4腔,输送氧的能力增强,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完全分开,体温高恒定,42度左右。(8)小脑和神经系发达

  (9)没有膀胱,不贮存粪便,减轻体重

  各种动物的特征(还有些见最后)

  (1)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

  (2)两栖动物门: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兼用皮肤呼吸。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3)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如海葵、海蛰、珊瑚虫)

  (4)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如乌贼、章鱼、扇贝、蛾螺等)(5)甲壳动物:有坚硬外壳(水蚤、虾、蟹)

  (6)环节动物:身体由环状体节构成(如沙蚕、水蛭、蚯蚓等)第二章动物的运动与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⑴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由骨骼(骨和关节)和肌肉组成骨胳肌的结构和特性:

  结构: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特性:肌肉无论受到哪种刺激(包括由神经传来的兴奋)都会发生收缩,停止刺激,肌肉舒张。

  运动的产生过程:受刺激收缩,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会牵动骨头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关节囊关节关节头关节

  关节的结构图:如上图

  关节软骨作用:有弹性,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关节面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组成脱臼:关节头由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现象。

  ⑷骨、关节、骨骼肌的协作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部屈伸由两组肌肉群共同完成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有重物同时处于收缩状态)

  ⑸神经系统调节作用、关节相当于支点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有取食、繁殖、迁徒、防御等行为1、先天性行为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遗传基因物质决定的行为2、学习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

  (2)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第三节社会行为

  ⑴特点: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⑵信息传递:声音、动作、接触、气味

  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反应,这种现象就叫通讯。

  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是普遍存在的。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⑴动物维持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⑵动物促进物质循环

  ⑶动物能帮助传粉或传种子第二节动物与人生活关系⑴与人的关系

  食用、观赏、药材、衣服等⑵生物反应器

  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生物反应器应用的是转基因技术。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药物和营养物质)的好处。(要求掌握)要会举例会区分:

  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细菌很小,要观察细菌形态的话一定要借助于高倍的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列表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大小细菌菌落小大形状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绒状,絮状或蜘蛛状颜色白或黄红,褐,绿,黑,黄真菌菌落

  3、细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适宜温度、水分、生存空间

  4、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有些细菌和真菌要氧气生活,有些不要。如:酵母菌发酵不要氧气,是无氧呼吸,乳酸菌制奶也不要氧气。第二节细菌

  ⑴细菌是由列文虎克发现的

  ⑵法国的巴斯德进行了“鹅颈瓶”实验,证实细菌的产生。

  ⑶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病毒比它还小)⑷形状:呈球、杆、螺旋状

  [5]细菌的结构:如下图(从外到内)

  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它和动植物的细胞都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它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有细胞壁(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细菌生有鞭),却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5]细菌生殖

  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分裂生殖、20-30分钟一次。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⑹动物、植物、细菌细胞的对比比较内容动物植物细菌细胞壁无有有细胞膜有有有细胞质有有有无,只有未形成细胞核细胞核有有叶绿体无有无鞭无无有荚膜无无有⑺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和寄生(靠现成的有机物来养活)[8]作用

  作为分解者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第三节真菌(酵母菌、蘑菇、霉菌)一、酵母菌⑴形态:(单细胞)卵圆形,无色

  ⑵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无叶绿体细胞芽核体细胞液细壁细泡胞胞膜质⑶营养方式:异养(腐生)

  有氧呼吸:葡萄糖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无氧呼吸:葡萄糖酒精(多)+二氧化碳+能量(少)⑷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特殊情况进行孢子生殖二、霉菌(青霉、曲霉)⑴形态:(多细胞)

  ⑵结构:青霉:直立菌丝、营养菌丝顶端孢子囊:扫帚状曲霉:直立菌丝、营养菌丝顶端孢子囊:放射状⑶生殖:孢子生殖扫⑷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帚如:如下图状放射状三、蘑菇

  ⑴结构:菌盖和菌柄又称子实体,菌褶,菌丝⑵营养方式:异养(腐生)⑶生殖:孢子生殖

  ⑷生活环境:阴暗潮湿,有机物丰富,温暖食用菌的结构图:

  菌盖子菌实褶体菌柄部分上地菌地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下丝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⑴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部⑵使植物人类生病

  脚气和细、真菌没关系(是缺维生素B导致的)分⑶地衣

  共生:细菌和真菌与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

  与植物: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天麻是密环菌与植物的共生体与动物:兔、牛、羊内有些细菌帮助分解维生素

  与人:人的肠道中有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作用一、⑴食品制作⑵保存食品“巴斯德“消毒法罐藏法脱水法腌制法

  真空包装法晒制烟熏法渗透法

  冷藏冷冻法

  ⑶防治(由真菌分泌)抗生素的发现

  抗生素: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⑷保护环境甲烷细菌沼气

  二、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利用现成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细菌和真菌的区别:

  细菌:个体微小,体内没有成形细胞核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真菌:既有个体微小的种类,也有个体较大的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能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

  三、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CO2,水,无机盐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③与动植物共生:地衣(真菌和藻类共生)根瘤(根瘤菌与植物共生)第六单元

  一、根据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内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作为依据。

  植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的主要类群: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依据是:花、果实、种子

  二、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基本单位是种。在等级法进行分类的时候,分类的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物种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小;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物种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林奈双名法的内容包括:1、属名2、种加词三、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鱼类、两栖类,哺乳动物也位于世界的前列。2、基因的多样性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就是基因多样性的运用。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

  4、自然保护区----是指含有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这个区域就是自然保护区。具有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和活的自然博物馆的特点。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5、我国面临濒危的动物:水生无脊椎动物:红珊瑚鹦鹉螺;鱼类:中华鲟白鲟

  陆生无脊椎动物:金斑缘凤蝶爬行类:鳄晰扬子颚

  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藏羚羊麋鹿亚洲象华南虎、白头叶猴等。我国面临濒危的植物:人参珙桐水杉银杉桫椤、、、等。

  *各种动物的特征:

  (1)昆虫:身体可分为头(触角),胸(足3对,翅2对),腹(气管)

  (2)哺乳动物门:体表被、牙齿有门、犬、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有4个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3)鸟纲:有喙无齿,被覆羽,前肢变成翼,骨中空,内充气体,心脏4腔,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生殖为卵生

  (5)节肢动物门:身体有许多体节,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节肢动物门包括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

  (6)两栖动物门: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兼用皮肤呼吸。变态发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有辅助呼吸作用,心脏有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7)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如海葵、海蛰、珊瑚虫)

  (8)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保护身体(如乌贼、章鱼、扇贝、蛾螺等)(9)甲壳动物:有坚硬外壳(水蚤、虾、蟹)

  (10)环节动物:身体由环状体节构成(如沙蚕、水蛭、蚯蚓等)

初二知识点总结13

  第一章勾股定理

  1、探索勾股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

  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

  ①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二章实数

  1、认识无理数

  ①有理数:总是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②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2、平方根

  ①算数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数平方根

  ②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数平方根是0

  ③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二次方根

  ④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⑤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个是a的算数平方,另一个是—,它们互为相反数,这两个平方根合起来可记作±

  ⑥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a叫做被开方数

  3、立方根

  ①立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三次方根

  ②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开立方: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a叫做被开方数

  4、估算

  ①估算,一般结果是相对复杂的小数,估算有精确位数

  5、用计算机开平方

  6、实数

  ①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②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永远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7、二次根式

  ①含义:一般地,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② =(a≥0,b≥0),=(a≥0,b>0)

  ③最简二次根式:一般地,被开方数不含分母,也不含能开的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这样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④化简时,通常要求最终结果中分母不含有根号,而且各个二次根式时最简二次根式

  第三章位置与坐标

  1、确定位置

  ①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2、平面直角坐标系

  ①含义: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②通常地,两条数轴分别置于水平位置与竖直位置,取向右与向上的方向分别为两条数轴的正方向。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者横轴,竖直的数轴叫y轴和纵轴,二者统称为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被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③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组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将坐标平面分成了四部分,右上方的部分叫第一象限,其他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在任何一个象限

  ⑤在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都有唯一的一个有序实数对(即点的坐标)与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个有序实数对,都有平面上唯一的一点与它对应

  3、轴对称与坐标变化

  ①关于x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第四章一次函数

  1、函数

  ①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②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

  ③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的函数值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

  ①若两个变量x,y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的,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的图像

  ①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0,0)的直线。因此,画正比例函数图像是,只要再确定一点,过这个点与原点画直线就可以了

  ②在正比例函数y=kx中,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的值随着x的值增大而减小

  ③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画一次函数图像时,只要确定两个点,再过这两点画直线就可以了。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也称为直线y=kx+b

  ④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点(0,b)。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

  4、一次函数的应用

  ①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kx+b=0的解,从图像上看,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

  第五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②共含有两个未知数的两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③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将其中一个方程中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并代入另个方程中,从而消去一个未知数,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②通过两式子加减,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3、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鸡兔同笼

  4、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增减收支

  5、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

  ①里程碑上的数

  6、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

  ①一般地,以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与相应的一次函数的图像相同,是一条直线

  ②一般地,从图形的角度看,确定两条直线相交点的坐标,相当于求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当于确定相应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7、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①先设出函数表达式,再根据所给条件确定表达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得到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

  8、三元一次方程组

  ①在一个方程组中,各个式子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

  ②像这样,共含有三个未知数的三个一次方程所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③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

  ①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②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叫做加权平均数

  2、中位数与众数

  ①中位数: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②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③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④计算平均数时,所有数据都参加运算,它能充分地利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他容易受极端值影响。

  ⑤中位数的优点是计算简单,受极端值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

  ⑥各个数据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特别意义

  3、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4、数据的离散程度

  ①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外,人们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称为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②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

  ③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④其中是x1x2......xn平均数,s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⑤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1、为什么要证明

  ①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

  2、定义与命题

  ①证明时,为了交流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做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它们的定义

  ②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③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选项,结论是已知选项推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④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⑤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

  ⑥欧几里得在编写《原本》时,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

  ⑦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每个定理都只能用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来证明

  a.本套教科书选用九条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八条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c.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d.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e.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f.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g.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h.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⑧此外,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反映大小关系的有关性质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

  ⑨ 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顶角相等

  3、平行线的判定

  ①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平行线的性质

  ① 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② 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③ 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④ 定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①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②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③ 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定理使用。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运用公式法:

  我们知道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互为逆变形。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把多项式分解因式。于是有:

  a2—b2=(a+b)(a—b)

  a2+2ab+b2=(a+b)2

  a2—2ab+b2=(a—b)2

  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二)平方差公式

  1.平方差公式

  (1)式子: a2—b2=(a+b)(a—b)

  (2)语言: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这个公式就是平方差公式。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时,各项如果有公因式应先提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

  2.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四)完全平方公式

  (1)把乘法公式(a+b)2=a2+2ab+b2 和 (a—b)2=a2—2ab+b2反过来,就可以得到:

  a2+2ab+b2 =(a+b)2

  a2—2ab+b2 =(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

  把a2+2ab+b2和a2—2ab+b2这样的式子叫完全平方式。

  上面两个公式叫完全平方公式。

  (2)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和特点

  ①项数:三项

  ②有两项是两个数的的平方和,这两项的符号相同。

  ③有一项是这两个数的积的两倍。

  (3)当多项式中有公因式时,应该先提出公因式,再用公式分解。

  (4)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可表示单项式,也可以表示多项式。这里只要将多项式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5)分解因式,必须分解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五)分组分解法

  我们看多项式am+ an+ bm+ bn,这四项中没有公因式,所以不能用提取公因式法,再看它又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两组(am+ an)和(bm+ bn),这两组能分别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分别分解因式。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做到这一步不叫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因为它不符合因式分解的意义。但不难看出这两项还有公因式(m+n),因此还能继续分解,所以

  原式=(am +an)+(bm+ bn)

  =a(m+ n)+b(m+ n)

  =(m +n)×(a +b)。

  这种利用分组来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并提取公因式后它们的另一个因式正好相同,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

  (六)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 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七)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八)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九)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初二知识点总结14

  一、动物的运动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2、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结缔组织),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两块相邻的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3、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肱二头肌是两块肌肉组成一组,肱三头肌是三块肌肉组成一组。双臂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直臂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4、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保护。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控制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5、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下,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提供能量,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共同完成运动。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6、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

  7、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由于进行体育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因用力过猛或不慎摔倒所致。)

  二、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还有菜青虫取食。

  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4、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5、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6、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可产生性外激素,通过性外激素吸引雄虫来交尾。据此,可以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或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7、探究《蚂蚁的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

  (2)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9~29℃,10℃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气湿度为90%~95%,饲养沙土含水量为10%---15%。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支持假设。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

  生物期末考试复习策略

  一、复习目标

  以教材为依据,本教材结合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和特点,构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具有多样化的、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及科研精神。并以灵活应用知识为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不再是以死记硬背为框架、以应试为主。同时与时俱进,增加了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生物科学的新发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体会到人与生活间的联系、更加能融入到到生活中来;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加强识记环节的安排与督促,主要采用了列出复习提纲,让学生利用复习提纲进行复习,下去识记,使学生扎实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期期末统考取得较好成绩。

  二、复习措施

  1、加强与同学科教师的交流,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探索适应本校学生的生物复习模式。

  2、复习中注重基础性、系统性和趣味性,从学生掌握的角度出发,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加以归类、梳理,形成网络,将知识融会贯通。

  3、把握好每一节的课堂纪律,精心安排好每一堂课的复习程序,尽可能的提高课堂的复习效率,争取在40分钟有比较好的学习质量。

  4、期末复习时间安排短,我主要安排了两个星期的复习时间,且学生在课下自己复习的主动性较差,所以我会缩短在课上老师讲解的时间,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情况,给出10到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复习。在两个星期的复习中,我主要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①讲:串讲本册知识要点,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②记:以教材为本,加强识记环节的安排与督促,每天规定适量的内容要求学生下去识记,因班级较多,所以安排学生和本组组长背,并有组长做好记录,督促学生强化记忆,提升能力。

  ③练:精选精练,做到举一反三,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从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还没有从他们这届开始,就不进行中考,大多从态度上就不认真,没有意识到所有科目都是一样,只有个别的是认真学的,很多同学到目前还认为生物是副科,所以有同学一直不理不睬的。

  三、复习安排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期末约两周,按8课时安排复习)

  第一章人的由来(1课时)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1课时)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1课时)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1课时)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课时)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课时)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1课时)

  综合训练及讲评:(1课时)

初二知识点总结15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G,上浮(3)F浮=G,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电势的知识点

  (1)定义及定义式

  电场中某点的电荷的电势能跟它的电量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2)电势的单位:伏(V)。

  (3)电势是标量。

  (4)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5)零电势点

  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点叫零电势点。理论研究中,通常以无限远点为零电势点,实际研究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点。

  (6)电势具有相对性

  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零电势点的选取不同,同一点的电势的数值则不同。

  (7)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8)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ε=qU。

  初二下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1、模型的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2、符号的作用:

  (1)、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2)、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引起的混乱

  (3)、可避免由于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

  3、构成物质有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单质(如: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碳C、磷P、硫S、硅Si等)

  5、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食盐(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碳酸钙、等

  6、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水、二氧化碳、氮气、氢气、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甲烷、氧气、蔗糖、酒精等

  7、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如:氧气和臭氧;氧气和氮气

  8、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9、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如金刚石和石墨;红磷和白磷等

  10、物质的性质是由它自身的结构决定的:结构→性质

【初二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二知识点总结07-11

初二知识点总结08-02

初二压强的知识点总结03-25

初二的物理知识点总结06-14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07-22

【经典】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06-17

(经典)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07-24

初二物理的知识点总结12-07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01-31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