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8-09 08:18:59 知识点总结 我要投稿

化学知识点总结优秀(15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知识点总结优秀(15篇)

化学知识点总结1

  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利记易诵。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再如氨氧化法制硝酸可编如下歌诀:“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氨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来”。

  象元素符号、化合价、溶解性表等都可以编成歌诀来进行记忆。歌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用来帮助记忆,使你轻松愉快地巩固学习成果。

  二、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再如,金属活动顺序为:钾、钙、钠、镁、铝、锰、锌、铁;锡、铅、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加个那美丽的新的锡铅统共一百斤。”

  三、会意记忆法。

  会意记忆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因此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再如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一分为二”(分解反应)“合二为一”(化合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相互交换”(复分解反应)。

  形象比喻记忆法就是借助于形象生动的比喻,把那些难记的概念形象化,用直观形象去记忆。如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地方出现的机会多。”这个问题是比较抽象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理解的。

  四、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实验或概念用联想的方法进行记忆。联想法是带有验证性的记忆方法,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抓住问题特征,由此及彼发展联想。如记忆氢气、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可用实验联想,对比联想,再如将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来记忆:“由同(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化合物)。

  对于文字较少而又零乱的难以记忆的小问题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奇特联想,氢氧化钠的用途是: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上,可记为:“纸(织)上染了肥油”。

  五、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须的骨架进行记忆。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记为;“检、装、夹、点、收、移、熄。”“检”指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装”指往试管里装药品;“夹”指把试管夹在铁架台上;“点”指点燃酒精灯;“收”指收集气体;“移”指把导管先移出水面;“熄”指熄灭酒精灯。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

  六、猜谜记忆法。

  猜谜记忆法就是把一些化学知识编成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生动形象幽默的谜语进行记忆。如记忆一氧化碳性质的谜语是:”左侧月儿弯,右侧月儿圆,弯月能取暖,圆月能助燃,有毒无色味,还原又可燃。”

  七、形象比喻记忆法。

  如果我们打这样个比方就可以理解了,也易于记忆了。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再如有机化学烯烃中有双键,易发生加成反应和聚合反应,乙烯发生聚合反应时生成聚乙烯,可形象地运用手插尹“c=c”和手拉手“-c-c-”作比喻,这样较易记祝总之,趣味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图示记忆、归纳记忆、借曲填词记忆等。

化学知识点总结2

  分离提纯方法口诀

  (1)过滤操作口诀

  漏斗烧杯玻璃棒,三样仪器不能少。

  一贴二低三要靠,滤渣记得要洗涤。

  解 释:

  1、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_斗_指漏斗;_架_指漏斗架。这两句说明了过滤操作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漏斗、漏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并且强调滤纸折叠的角度要与漏斗的角度一样(这样可以使滤纸紧贴在漏斗壁上)。

  2、过滤之前要静置:意思是说在过滤之前须将液体静置一会儿,使固体和液体充分分离。

  3、三靠两低不要忘:意思是说在过滤时不要忘记了三靠两低。_三靠_的意思是指漏斗颈的末端要靠在承接滤液的烧杯壁上,要使玻璃棒靠在滤纸上,盛过滤液的烧杯嘴要靠在玻璃棒上;_两低_的意思是说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的边缘,所倒入的滤液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2)蒸发操作口诀

  皿架玻棒酒精灯,加热搅拌不放松。

  液体少时停加热,熄灯之后余热干。

  (3)蒸馏操作口诀

  隔网加热冷管倾,上缘下缘两相平。

  碎瓷用来防暴沸,热气冷水逆向行。

  解 释:

  1、隔网加热冷管倾:_冷管_指冷凝管。意思是说加热蒸馏烧瓶时要隔石棉网(防止蒸馏烧瓶因受热不均匀而破裂),在安装冷凝管时要向下倾斜。

  2、上缘下缘两相平:意思是说温度计的水银球的上缘要恰好与蒸馏瓶支管接口的下缘在同一水平线上。

  3、热气冷水逆向行:意思是说冷却水要由下向上不断流动,与热的蒸气的流动的方向相反。

  (4)萃取操作口诀

  萃剂溶剂互不溶,溶解程度大不同。

  充分振荡再静置,下放上倒要分清。

  解 释:

  1、萃剂原液互不溶,质溶程度不相同:“萃剂”指萃取剂;“质”指溶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萃取操作实验中,选萃取剂的原则是:萃取剂和溶液中的溶剂要互不相溶,溶质在萃取剂和原溶剂中的溶解度要不相同(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大于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

  2、充分振荡再静置:意思是说在萃取过程中要充分震荡,使萃取充分,然后静置使溶液分层。

  3、下放上倒要分清:这句的意思是说分液漏斗的下层液从漏斗脚放出,而上层液要从漏斗口倒出。

  (5)混合物分离和提纯小结

  原则:不增(不引入新杂质)、不减(不减少被提纯物质)、易分离(被提纯物质易分离)、易复原(被提纯物易复原)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

  算称量取步骤清,溶解转移再定容。室温洗涤莫忘记,摇匀标签便告成。

  解 释:

  1、算称量取步骤清,溶解转移再定容:这两句的意思说明了摩尔溶液配制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转移、定容。

  2、室温洗涤莫忘记:_室温_的.意思是说溶解时往往因溶解的放热而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故必须冷至室温以后再转移定容。_洗涤_的意思是指移液后,必须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皆并入容量瓶中,然后再定容。

  3、摇匀标签便告成:_摇匀_的意思是说定容后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_标签_的意思是说要贴好标签,标明溶液浓度和配制的日期。

  离子方程式

  书写离子方程式,记住步骤共有四。

  物质易溶易电离,离子形式来表示。

  气体难溶难电离,表示则以化学式。

  微溶反应写离子,生成却写化学式。

  写完左右查守恒,原子电荷要看清。

  离子共存溶解性口诀

  钾钠铵硝溶,盐酸除银汞,硫酸不溶有钡铅,碳酸大多都不溶,溶碱只有钾钠和钡氨。

  氧化还原反应关键词联想记忆法

  升失氧、降得还。

  解释: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是还原剂。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是氧化剂。

  钠与水反应

  (1)芙蓉又想红

  解释:浮熔游响红

  (2)钠浮于水,熔成球。球儿闪亮,四处游。有“嘶儿”声,溶液红。

  氯气的制取实验

  二氧化锰盐酸逢,隔网热瓶氯气生。

  盐水硫酸除杂质,吸收通入火碱中。

  解 释:

  1、二氧化锰盐酸逢,隔网热瓶氯气生。这句的意思是说在实验室中是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烧瓶中隔石棉网的方法来制取氯气[联想:_隔网加热杯和瓶_]。

  2、盐水硫酸除杂质:_盐水_指饱和食盐水,_杂质_指混在氯气中的_和水蒸气。这句的意思是说使气体依次通过饱和食盐水和浓硫酸分别除掉混在氯气中的_和水蒸气【联想:有时也用水除_,但水却溶解了一部分氯气,不如用饱和食盐水好。因为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3、吸收通入火碱中:的意思是说多余的氯气必须通入火碱溶液中吸收掉(因为氯气有毒)。

  氨气的制取实验

  消灰铵盐热成氨,装置同氧心坦然。

  碱灰干燥下排气,管口需堵一团棉。

  解 释:

  1、 消灰铵盐热成氨:_消灰_指消石灰。意思是说在实验室中常用消石灰和铵盐混合加热的方法来制取氨气。

  2、装置同氧心坦然:意思是说该装置与制氧气的装置雷同。

  3、碱灰干燥下排气:_碱灰_指碱石灰。_碱灰干燥_的意思是说实验中干燥氨气时通常使制得的氨气通过碱石灰干燥。_下排气_的意思是说收集氨气须用向下排空气集气法(因为氨气极易溶入水,且比空气轻)。

  联 想:

  (1)为能迅速的得到较纯的氨气,必须将导气管伸入试管的底部;

  (2)检验氨气是否已经充满试管的方法是:_氨遇酚酞即变红_、_两酸遇氨冒白烟_。

  4、管口需堵一团棉:意思是说收集氨气的试管口需要堵一团棉花[联想:堵棉花的作用是:

  (1)防止氨气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2)增大试管中氨气的密度。

  硫化氢的制取实验

  硫化亚铁稀酸逢,启普器中气体生。

  橱中操作上排气,氧化性酸概不用。

  解 释:

  1、硫化亚铁稀酸逢,启普器中气体生:_稀酸_在此指稀盐酸或稀硫酸。这句的意思是说,在实验室中常用硫化亚铁(FeS)跟稀盐酸(HCI)或稀硫酸(H2SO4),在启普发生器中发生反应来制取硫化氢(H2S)【联想:_关闭活塞查密性_】。

  2、橱中操作上排气:_橱中操作_的意思是说,该实验的操作过程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联想:因为H2S有剧毒,空气中如果含有微量的H2S,就会使人感到头痛、头晕恶心,吸入较多的H2S,会使人昏迷、甚至死亡。】

  3、氧化性酸概不用:_氧化性酸_在此指浓硫酸(H2SO4)和硝酸(HNO3)。这句的意思是说一概不用氧化性酸与硫化亚铁反应来制取硫化氢,因为硫化亚铁是强还原剂,易被氧化性酸氧化

  H2S+ H2SO4浓=S↓+SO2↑+2H2O,H2S+ 8HNO3浓=H2SO4+8NO2+4H2O,3H2S+2HNO3=3S↓+ 2NO↑+4H2O

化学知识点总结3

  第一章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A.2Q1+Q2>4Q3 B.2Q1+Q2<4Q3

  C.Q1+Q2

  (4)常见的放热反应:

  A. 所有燃烧反应; B. 中和反应; C. 大多数化合反应; D. 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 物质的缓慢氧化

  (5)常见的吸热反应:

  A. 大多数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重点)

  A. 概念: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2. 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重点)

  A. 概念:

  B. 工作原理:

  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C.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 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E. 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

  a. 负极反应:X-ne=Xn-

  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A. 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B. 金属腐蚀的防护:

  a. 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 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 电化学保护法:

  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A. 干电池(锌锰电池)

  a. 负极:Zn -2e - = Zn 2+

  b. 参与正极反应的是MnO2和NH4+

  B. 充电电池

  a. 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放电时电极反应:

  负极:Pb + SO42--2e-=PbSO4

  正极:PbO2 + 4H+ + SO42- + 2e-= PbSO4 + 2H2O

  b. 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总反应:2H2 + O2=2H2O

  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负极:2H2 + 4OH- - 4e- → 4H2O

  正极:O2 + 2H2O + 4e- → 4OH-

  3.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速率

  A.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B. 计算(重点)

  a. 简单计算

  b. 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质量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 化学反应速率之比 =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 比较不同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

  关键: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重点)

  A. 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内因)

  B. 外因:

  a. 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 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c. 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d. 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e. 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f. 光、反应物的状态、溶剂等

  (3)化学反应的限度

  A. 可逆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B. 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同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同;相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条件下其限度也可能不同

  a. 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一定条件下, 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 化学平衡的曲线:

  c.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

  ↓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d. 怎样判断一个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 (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不再发生变化;

  (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同。

  【典型例题】

  例1.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18O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时,18O存在于( D )

  A. 只存在于氧气中

  B. 只存在于O2和SO3中

  C. 只存在于SO2和SO3中

  D. SO2、SO3、O2中都有可能存在

  例2. 下列各项中,可以说明2HI H2+I2(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BDE )

  A.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B. 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断裂

  C.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D.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E.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F. 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化学平衡移动原因:v正≠ v逆

  v正> v逆 正向 v正.< v逆 逆向

  浓度: 其他条件不变,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 正向移动 反之

  压强: 其他条件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反之…

  温度: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反之…

  催化剂: 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但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发生移动。

  第三章

  (一)甲烷

  一、甲烷的元素组成与分子结构

  CH4 正四面体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甲烷的氧化反应

  实验现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甲烷的取代反应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分子里的四个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取代反应能生成一系列甲烷的氯取代物和氯化氢。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3、甲烷受热分

  (二)烷烃

  烷烃的概念: 叫做饱和链烃,或称烷烃。

  1、 烷烃的通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 烷烃物理性质:

  (1) 状态:一般情况下,1—4个碳原子烷烃为___________,

  5—16个碳原子为__________,16个碳原子以上为_____________。

  (2) 溶解性:烷烃________溶于水,_________溶(填“易”、“难”)于有机溶剂。

  (3) 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逐渐_____________。

  (4) 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密度逐渐___________。

  3、 烷烃的化学性质

  (1)一般比较稳定,在通常情况下跟酸、碱和高锰酸钾等都______反应。

  (2)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能跟卤素发生取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氧化反应:在点燃条件下,烷烃能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系物

  同系物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握概念的三个关键:(1)通式相同;(2)结构相似;(3)组成上相差n个(n≥1)

  CH2原子团。

  例1、 下列化合物互为同系物的是:D

  A 、 和 B、C2H6和C4H10

  H Br CH3

  C、Br—C—Br和Br—C—H D、CH3CH2CH3和CH3—CH—CH3

  H H

  (四)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物体

  1、 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_____,但具有不同_________的现象。

  2、 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______,不同________的物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3、 同分异构体的特点:________相同,________不同,性质也不相同。

  〔知识拓展〕

  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选主链——碳原子最多的碳链为主链;

  编号位——定支链,要求取代基所在的碳原子的编号代数和为最小;

  写名称——支链名称在前,母体名称在后;先写简单取代基,后写复杂取代基;相

  同的取代基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

  (五)烯烃

  一、乙烯的组成和分子结构

  1、组成: 分子式: 含碳量比甲烷高。

  2、分子结构:含有碳碳双键。双键的键长比单键的键长要短些。

  二、乙烯的氧化反应

  1、燃烧反应(请书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被氧化,高锰酸钾被还原而退色,这是由于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缘故。(乙烯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

  三、乙烯的加成反应

  1、与溴的加成反应(乙烯气体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CH2═CH2+Br-Br→CH2Br-CH2Br 1,2-二溴乙烷(无色)

  2、与水的加成反应

  CH2═CH2+H-OH→CH3—CH2OH 乙醇(酒精)

  书写乙烯与氢气、氯气、溴化氢的加成反应。

  乙烯与氢气反应

  乙烯与氯气反应

  乙烯与溴化氢反应

  [知识拓展]

  四、乙烯的加聚反应: nCH2═CH2 → [CH2-CH2] n

  (六)苯、芳香烃

  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 C6H6

  2、结构特点

  二、苯的物理性质:

  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苯的氧化反应

  点燃

  苯的可燃性,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空气中燃烧冒浓烟。

  2C6H6+15O2 12CO2+6H2O

  [思考]你能解释苯在空气中燃烧冒黑烟的原因吗?

  注意:苯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2、苯的取代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苯能够发生取代反应

  书写苯与液溴、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苯 与液溴反应 与硝酸反应

  反应条件

  化学反应方程式

  注意事项

  [知识拓展] 苯的磺化反应

  化学方程式:

  3、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气发生加成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七)烃的衍生物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练习〕某有机物中只含C、H、O三种元素,其蒸气的是同温同压下氢气的23倍,2.3g该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0.1mol二氧化碳和27g水,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结构式:

  结构简式: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能与金属钠(活泼的金属)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1) 乙醇燃烧

  化学反应方程式:

  (2) 乙醇的催化氧化

  化学反应方程式:

  (3)乙醇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知识拓展〕

  1、乙醇的脱水反应

  (1)分子内脱水,生成乙烯

  化学反应方程式:

  (2)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化学反应方程式:

  四、乙酸

  乙酸的物理性质:

  写出乙酸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酯化反应:酸跟醇作用而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反应现象:

  反应化学方程式:

  1、在酯化反应中,乙酸最终变成乙酸乙酯。这时乙酸的分子结构发生什么变化?

  2、酯化反应在常温下反应极慢,一般15年才能达到平衡。怎样能使反应加快呢?

  3、酯化反应的实验时加热、加入浓硫酸。浓硫酸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用来吸收反应生成物的试管里要装饱和碳酸钠溶液?不用饱和碳酸钠溶液而改用水来吸收酯化反应的生成物,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5为什么出气导管口不能插入碳酸钠液面下?

  五、基本营养物质

  1、糖类、油脂、蛋白质主要含有 元素,分子的组成比较复杂。

  2、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互称为 ,由于结构决定性质,因此它们具有 性质。

  1、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去医院检验病情,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将用什么化学原理去确定其病情的轻重?

  2、已知方志敏同志在监狱中写给鲁迅

  的信是用米汤写的,鲁迅

  的是如何看到信的内容的?

  3、如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使用浓硝酸时不慎溅到皮肤上,皮肤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化学研究和应用的目标: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开发利用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同时创造新物质(主要是高分子)使人类的生活更方便、舒适。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绿色化学”理念:创建源头治理环境污染的生产工艺。(又称“环境无害化学”)

  目的: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发展的需求!

  一、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常见金属的冶炼:

  ①加热分解法:

  ②加热还原法:

  ③电解法:

  2、金属活动顺序与金属冶炼的关系:

  金属活动性序表中,位置越靠后,越容易被还原,用一般的还原方法就能使金属还原;金属的位置越靠前,越难被还原,最活泼金属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手段来还原。(离子)

  二、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的组成:含八十多种元素。

  其中,H、O、Cl、Na、K、Mg、Ca、S、C、F、B、Br、Sr等总量占99%以上,其余为微量元素;特点是总储量大而浓度小,以无机物或有机物的形式溶解或悬浮在海水中。

  总矿物储量约5亿亿吨,有“液体矿山”之称。堆积在陆地上可使地面平均上升153米。

  如:金元素的总储量约为5×107吨,而浓度仅为4×10-6g/吨。

  另有金属结核约3万亿吨,海底石油1350亿吨,天然气140万亿米3。

  2、海水资源的利用:

  (1)海水淡化: ①蒸馏法;②电渗析法; ③离子交换法; ④反渗透法等。

  (2)海水制盐:利用浓缩、沉淀、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制备得到各种盐。

  三、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1.环境:

  2.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的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放射性、热、电磁波等)、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3.绿色化学理念(预防优于治理)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又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

  从学科观点看:是化学基础内容的更新。(改变反应历程)

  从环境观点看:强调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从一开始就避免污染物的产生)

  从经济观点看:它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提高原子利用率)

化学知识点总结4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

  2、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限度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基础知识】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定义

  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反应进行 的物理量,通常用_ 表示。

  计算公式 ;常用单位: 。

  各物质表示的速率比等于该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系数比。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的性质(主要)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时

  ①温度:温度升高,反应速率_ _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加压强,反应速率_ _

  ③浓度: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_ _

  ④催化剂:使用(正)催化剂, 反应速率_ _

  其他:反应接触面积的大小、固体反应物的颗粒大小、光照、超声波、电磁波、溶剂等对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可逆反应:在 下,既可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可逆反应有一定限度,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2.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改变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可逆反应

  动:动态平衡 V正≠0, V逆≠0

  等:V正=V逆

  定: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不是相等,也不能某种比例)

  变:条件改变,平衡状态将被破坏

  3.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平衡状态即达到该反应的限度。

  【典型例题】

  1.(20xx年水平测试)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反应速率的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提高反应物浓度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2.(20xx年测试)对于反应2H2O2 ===2H2O + O2↑,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减小H2O2溶液的浓度 B.升高H2O2溶液的温度

  C.向H2O2溶液中加人少量MnO2粉末 D.向H2O2溶液中加人一定浓度的FeCl3溶液

  3.(20xx年水平测试)实验室用锌粒与2l/L硫酸溶液制取氢气,下列措施不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用锌粉代替锌粒 B.改用3l/L硫酸溶液

  C.改用热的2l/L硫酸溶液 D.向该硫酸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水

  4.(20xx年水平测试)对工业合成氨反应:N2+3H2 2NH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加大反应速率

  B.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C.增大N2浓度可以使H2转化率达到100℅

  D.增大N2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5.(20xx年水平测试)用下列方法制取氢气,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A.冬天,块状锌与2 lL一1硫酸溶液反应

  B.冬天,粉末状锌与2 lL一1硫酸溶液反应

  C.夏天,块状锌与2 lL一1硫酸溶液反应

  D.夏天,粉末状锌与2lL一1硫酸溶液反应

  6.在一条件下,反应N2+3H2 2NH3在10L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2in内,N2的物质的量由20l减少到8l,则2in内N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A.1.2l(Lin)-1B.1.0 l(Lin)-1

  C.0.6 l(Lin)-1 D.0.4 l(Lin)-1

  7.下列措施是为了降低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A.食品放在冰箱中贮藏 B.用铁粉代替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C.合成氨工业中使用催化剂 D.在试管中进行铝和盐酸反应时,稍微加热

  8.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浓度 C.催化剂 D.反应物的性质

  9.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X(g)+3(g) 2Z(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①Z生成的速率与Z分解的速率相等,②单位时间生成a l X,同时生成3a l ,③X、、Z的浓度不再变化,④X、、Z的分子数比为1:3:2,⑤X、、Z的浓度相等,⑥X、、Z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A.①③⑥ B.①②③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化学知识点总结5

  基本营养物质

  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又叫碳水化合物

  单糖C6H12O6葡萄糖多羟基醛CH2OH-CHOH-CHOH-CHOH-CHOH-CHO

  果糖多羟基XX

  双糖C12H22O11蔗糖无醛基水解生成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麦芽糖有醛基水解生成两分子葡萄糖

  多糖(C6H10O5)n淀粉无醛基n不同不是同分异构遇碘变蓝水解终产物为葡萄糖

  纤维素无醛基

  油脂:比水轻(密度在之间),不溶于水。是产生能量高的营养物质

  植物油C17H33-较多,不饱和液态油脂水解产物为高级脂肪酸和丙三醇(甘油),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皂化反应

  脂肪C17H35、C15H31较多固态

  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蛋白质水解产物是氨基酸,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非必需的氨基酸有12种

  蛋白质的性质

  盐析:提纯变性:失去生理活性显色反应:加浓XX显黄色灼烧:呈焦羽毛味

  误服重金属盐:服用含丰富蛋白质的`新鲜牛奶或豆浆

  主要用途: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人类营养物质、工业上有广泛应用、酶是特殊蛋白质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化学知识点总结6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4、金刚石和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的单质,它们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别大的原因碳原子的布列不同

  5、碳的化学性质跟氢气的性质相似(常温下碳的性质不活泼)

  ①可燃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CO2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碳燃烧不充分(或氧气不充足)2C+O22CO

  ②还原性:木炭高温下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现象:黑色物质受热后变为亮红色固体,同时放出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6、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5)、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6)、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7、、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2)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8、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化学知识点总结7

  1.氧族元素概述

  (1)包括:氧(8O)、硫(16 S)、硒(34 Se)、碲(52 Te)、钋(84 Po)等几种元素。

  (2)周期表中位置:VIA族;2-6周期。

  (3)最外层电子数:6e。

  (4)化合价:-2,0,+4,+6(O一般无正价)。

  (5)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大,即rO< Se

  (6)元素非金属性:从O→Te由强→弱。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

  (1)相似性

  ①最外层电子都有6个电子,均能获得2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②在气态氢化物中均显2价,分子式为H2R。

  ③在最高价氧化物中均+6价,分子式为RO3。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分子式为H2 RO4。

  (2)递变性(O 、S、 Se、 Te)

  ①单质的溶沸点升高,氧化性减弱。

  ②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减小,还原性增强。

  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减弱。

化学知识点总结8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 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1—20号,K最强;总体Cs最强 最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

  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 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一 、化学键:

  1,含义:分子或晶体内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

  1,使阴、阳离子结合的静电作用

  2,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3,形成离子键:a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

  b部分盐(Nacl、NH4cl、BaCo3等)

  c强碱(NaOH、KOH)

  d活泼金属氧化物、过氧化物

  4,证明离子化合物:熔融状态下能导电

  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1,共用电子对对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

  2,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

  1,共价分子电子式的表示,P13

  2,共价分子结构式的表示

  3,共价分子球棍模型(H2O—折现型、NH3—三角锥形、CH4—正四面体)

  4,共价分子比例模型

  补充:碳原子通常与其他原子以共价键结合

  乙烷(C—C单键)

  乙烯(C—C双键)

  乙炔(C—C三键)

  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

  二、分子间作用力(即范德华力)

  1,特点:a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

  b化学键弱的多

  c影响熔沸点和溶解性——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其范德华力一般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即熔沸点也增大(特例:HF、NH3、H2O)

  三、氢键

  1,存在元素:O(H2O)、N(NH3)、F(HF)

  2,特点:比范德华力强,比化学键弱

  补充:水无论什么状态氢键都存在

  专题一 :第三单元

  一,同素异形(一定为单质)

  1,碳元素(金刚石、石墨)

  氧元素(O2、O3)

  磷元素(白磷、红磷)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为化学变化

  二,同分异构(一定为化合物或有机物)

  分子式相同,分子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

  1,C4H10(正丁烷、异丁烷)

  2,C2H6(乙醇、二甲醚)

  三,晶体分类

  离子晶体:阴、阳离子有规律排列

  1,离子化合物(KNO3、NaOH)

  2,NaCl分子

  3,作用力为离子间作用力

  分子晶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所形成的晶体

  1,共价化合物(CO2、H2O)

  2,共价单质(H2、O2、S、I2、P4)

  3,稀有气体(He、Ne)

  原子晶体:不存在单个分子

  1,石英(SiO2)、金刚石、晶体硅(Si)

  金属晶体:一切金属

  总结:熔点、硬度——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专题二 :第一单元

  一、反应速率

  1,影响因素:反应物性质(内因)、浓度(正比)、温度(正比)、压强(正比)、反应面积、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

  二、反应限度(可逆反应)

  化学平衡: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变化,到达平衡.

  专题二 :第二单元

  一、热量变化

  常见放热反应:1,酸碱中和

  2,所有燃烧反应

  3,金属和酸反应

  4,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5,浓硫酸等溶解

  常见吸热反应:1,CO2+C====2CO

  2,H2O+C====CO+H2(水煤气)

  3,Ba(OH)2晶体与NH4Cl反应

  4,大多数分解反应

  5,硝酸铵的溶解

  热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5

  二、燃料燃烧释放热量

  专题二 :第三单元

  一、化学能→电能(原电池、燃料电池)

  1,判断正负极:较活泼的为负极,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为氧化反应,阴离子在负极

  2,正极:电解质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得到电子,生成新物质

  3,正负极相加=总反应方程式

  4,吸氧腐蚀

  A中性溶液(水)

  B有氧气

  Fe和C→正极:2H2O+O2+4e—====4OH—

  补充:形成原电池条件

  1,有自发的 氧化反应

  2,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3,同时与电解质接触

  4,形成闭合回路

  二、化学电源

  1,氢氧燃料电池

  阴极:2H++2e—===H2

  阳极:4OH——4e—===O2+2H2O

  2,常见化学电源

  银锌纽扣电池

  负极:

  正极:

  铅蓄电池

  负极:

  正极:

  三、电能→化学能

  1,判断阴阳极:先判断正负极,正极对阳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对阴极

  2,阳离子向阴极,阴离子向阳极(异性相吸)

  补充:电解池形成条件

  1,两个电极

  2,电解质溶液

  3,直流电源

  4,构成闭合电路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 原子序数=质子数

  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

  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

  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

  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A.2Q1+Q2>4Q3 B.2Q1+Q2

化学知识点总结9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4.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6.点燃H2、 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 7.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

  再加AgNO3溶液。

  ))8.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I2(用淀粉KI试纸、H2S[用

  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9.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10.配制FeCI3,SnCI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1.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2.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3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4.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

  1cm ~ 2cm后,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5.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6.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最后溶液。

  17.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 8.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9.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

  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20.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

  纸显示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1配制和保存Fe2+, 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0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22.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化学知识点总结10

  1、有机物的分类(主要是特殊的官能团,如双键,三键,羟基(与烷基直接连的为醇羟基,与苯环直接连的是芬羟基),醛基,羧基,脂基);

  2、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不包括镜像异构),一般指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

  3、特殊反应,指的是特殊官能团的特殊反应(烷烃,烯烃,醇的转化;以及纯的逐级氧化(条件),酯化反应,以及脂的在酸性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等);

  4、特征反应,用于物质的分离鉴别(如使溴水褪色的物质,银镜反应,醛与氯化铜的反应等,还有就是无机试剂的一些);

  5、掌握乙烯,1,3--丁二烯,2-氯-1,3-丁二烯的聚合方程式的'书写;

  6、会使用质谱仪,核磁共振氢谱的相关数据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7、会根据反应条件确定反应物的大致组成,会逆合成分析法分析有机题;

  8、了解脂类,糖类,蛋白质的相关物理化学性质;

  9、物质的分离与鉴定,一般知道溴水,高锰酸钾,碳酸钠,四氯化碳等;

  10、有机实验制取,收集装置。甲烷,乙烯,乙酸乙酯,乙醇的制取以及注意事项。排水法,向下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适用的情况,分液法制取液体。还有就是分液,蒸馏,过滤的装置及注意事项

  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1)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CuO+C=2Cu+CO2SiO2+2C=Si+2CO

  2Mg+CO2=2MgO+C2Al+Fe2O3=2Fe+Al2O3

  2Na+2H2O=2NaOH+H2↑2Al+6H+=2Al3++3H2↑

  2Br-+Cl2=Br2+2Cl–Fe+Cu2+=Fe2++Cu

  (2)化合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2CO+O2=2CO23Mg+N2=Mg3N2

  2SO2+O2=2SO32FeCl2+Cl2=2FeCl3

  (3)分解反应(一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

  4HNO3(浓)=4NO2↑+O2↑+2H2O2HClO=2HCl+O2↑

  2KClO3=2KCl+3O2↑

  (4)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3Cu(NO3)2+2NO↑+4H2O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化学知识点总结11

  一、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合金 (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优点

  (1)熔点高、密度小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 → 盐 + H2↑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②表面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电镀、烤蓝等

  ③制成不锈钢

  (3)铁锈很疏松,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蒸气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被锈蚀。因而铁锈应及时除去。

  (4)而铝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3、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①防止金属腐蚀,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的代用

化学知识点总结12

  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常见物质的状态

  1、常温下为气体的单质只有H2、N2、O2(O3)、F2、Cl2(稀有气体单质除外)

  2、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Br2、Hg

  3、常温下常见的无色液体化合物:H2O、H2O2

  4、常见的'气体化合物:NH3、HX(F、Cl、Br、I)、H2S、CO、CO2、NO、NO2、SO2

  5、有机物中的气态烃CxHy(x≤4);含氧有机化合物中只有甲醛(HCHO)常温下是气态,卤代烃中一氯甲烷和一氯乙烷为气体。

  6、常见的固体单质:I2、S、P、C、Si、金属单质;

  7、白色胶状沉淀[Al(OH)3、H4SiO4]

  常见物质的气味

  1、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l2、SO2、NO2、HX、NH3

  3、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氯水、溴水

  4、许多有机物都有气味(如苯、汽油、醇、醛、羧酸、酯等)

  硫和氮的氧化物

  1.硫单质俗称硫黄,易溶于CS2,所以可用于洗去试管内壁上沾的单质硫。

  2.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生成亚硫酸,方程式为SO2+H2O H2SO3,该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亚硫酸溶液有酸性也有漂白性。

  3.鉴定SO2气体主要用品红溶液,现象是品红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4.SO2和CO2混合气必先通过品红溶液(褪色),再通过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变浅),最后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同时证明二者都存在。

  5.SO2具有氧化性的方程为:2H2S+SO2=3S↓+2H2O,与Cl2、H2O反应失去漂白性的方程为Cl2+SO2+2H2O=2HCl+H2SO4。

  6.SO3标况下为无色晶体,遇水放出大量热,生成硫酸。

  7、久置浓硝酸显黄色是因为含有分解生成的NO2;工业浓盐酸显黄色是因为含有Fe3+。保存浓硝酸方法是在棕色瓶中,放在冷暗处;紫色石蕊溶液滴入浓硝酸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滴入稀硝酸现象是溶液只变红。

  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①N2+O2放电===2NO

  ②2NO+O2=2NO2

  ③3NO2+H2O=2HNO3+NO

  2.氨的工业制法:N2+3H22NH3

  3.氨的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装置:与制O2相同

  ③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检验方法:

  (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

  ⑤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4.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NH3?H2ONH4++OH-

  5.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

  6.碳酸氢铵受热分NH4HCO3NH3↑+H2O+CO2↑

  7.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

  8.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

  9.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CO2↑+4NO2↑+2H2O

  10.氯化铵受热分NH4ClNH3↑+HCl↑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化学知识点总结13

  一、有机物的不饱和度

  不饱和度又称缺氢指数(Degreeofunsaturation),是有机物分子不饱和程度的量化标志,用希腊字母Ω表示。规定烷烃的不饱和度是0(所有的原子均已饱和)。不饱和度是计算有机物的分子式和推导有机物的结构式的相当有用的工具。

  不饱和度的计算方法

  1、已知有机物的分子式时

  (1),对于一般的只含C、H、O的有机物,可利用公式Ω=(碳原子数×2+2—氢原子数)/2,式子的意义为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或醇的氢原子数与该有机物中氢原子数之差的一半,即将该1mol有机物完全加氢还原成烷烃或醇所要消耗的H2的物质的量;

  (2)对于含有N、P等三价原子的有机物(不包括硝基化合物或磷酰基化合物),可将其补成(NH)或(PH),然后便可应用公式;

  (3)对于有卤原子取代的有机物,可先将卤原子化为氢原子再应用公式;

  (4)对于碳的同素异形体(如C60),可将氢原子数视为0,然后应用公式。

  2、已知有机物的结构时

  (1)Ω=双键数+叁键数×2+环数,即一个双键和一个环都缺一个氢,一个三键缺两个氢。苯环可看作一个双键加上一个环,其不饱和度为4;求出不饱和度后,利用公式的变形氢原子数=碳原子数×2+2—不饱和度×2可算出氢原子数;

  (2)结构中含有N、P等三价原子(不包括硝基或磷酰基),计算出不饱和度后,应在得到的氢原子数后再加上N、P原子的数目;结构中含卤原子,得到的氢原子数应减去卤原子的数目。

  二、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推导

  推导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的一般步骤为:

  1、确定有机物的碳原子数并求出有机物的不饱和度。根据所得到的不饱和度作出大致判断。

  2、分析已知的条件,确定有机物的基本类型。一般来说,一个不饱和度能对应一个碳碳双键、一个羰基(醛基)或一个环;而当有机物的不饱和度大于4时,首先考虑苯环;然后再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如“能发生银镜反应”、“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消耗的NaOH的量等”,确定有机物中的官能团。

  3、确定碳链的结构和取代基的位置。尤其要注意分子中的对称因素,如题目中给出的“有几种一卤代物”“有几种不同环境的C、N原子”等,从而确定异构体的结构。

  4、对得到的异构体进行检验,确认其分子式与原有机物相同且满足题目中的条件。

  三、基本有机反应类型

  1、取代反应(substitutionreaction)

  定义:有机化合物物受到某类试剂的进攻,使分子中一个基(或原子)被这个试剂所取代的反应。

  说明:一个取代反应的必然满足A(+B)=C+D的形式,即反应物不一定有多种,但生成物至少有两种;高中阶段所学的卤化、硝化、磺化、酯化、各种水解、氨基酸成肽键、醇的分子内脱水等反应都是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additionreaction)

  定义:有机化合物中的重键被打开,两端的原子各连接上一个新的基团的反应。

  说明:加成反应中有机物不饱和度一般会减少(双键异构化成环的反应除外),常见的加成反应有:加氢、加卤素(注意二烯烃的1,2加成与1,4加成)、加HX、加水等。

  3、消去反应(eliminationreaction)

  定义:使反应物分子失去两个基团或原子,从而提高其不饱和度的反应。

  说明:消去反应的生成物必然多于两种,其中的一种往往是小分子(H2O、HX)等。高中阶段里所学的两种消除反应(醇、卤代烃)都属于β—消除反应,发生反应的有机物必然存在β—H原子,即官能团邻位C上的H原子。注意不对称化合物发生消去反应时往往会有多种反应的取向,生成的化合物是混合物。

  4、氧化—还原反应(oxidation&reductionreaction)

  定义:有机反应中,得氢或失氧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失氢或得氧的反应成为氧化反应。

  说明:与无机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不同,有机物的氧化还原一般只针对参与反应的有机物,而不讨论所用的无机试剂,因而在有机反应类型中二者是分开的。常见的氧化反应有:加氧气催化氧化(催化剂为Cu、Ag等)、烯烃、苯的同系物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烯烃的臭氧化和环氧化、醛的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等。高中阶段所学的还原反应有醛、_的催化加氢反应、硝基还原成氨基的反应。

  5、聚合反应(polymerization)

  定义:将一种或几种具有简单小分子的物质,合并成具有大分子量的物质的反应。

  说明:高中阶段所学的聚合反应包括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前者指不饱和化合物通过相互加成形成聚合物的反应;后者指多官能团单体之间发生多次缩合,同时放出低分子副产物的反应,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小分子副产物生成。

化学知识点总结14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Hmθ(C)+dΔfHmθ(D)]-[aΔfHmθ(A)+bΔfHmθ(B)]

  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总方程式:2NaCl(熔)2Na+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阳极:2Cl-→Cl2+2e-

  阴极:2H++e-→H2↑

  总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

  (2)铜的电解精炼。

  粗铜(含Zn、Ni、Fe、Ag、Au、Pt)为阳极,精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还发生几个副反应

  Zn→Zn2++2e-;Ni→Ni2++2e-

  Fe→Fe2++2e-

  Au、Ag、Pt等不反应,沉积在电解池底部形成阳极泥。

  阴极反应:Cu2++2e-→Cu

  (3)电镀:以铁表面镀铜为例

  待镀金属Fe为阴极,镀层金属Cu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

  阴极反应:Cu2++2e-→Cu

  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概念: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如图为Cu-Zn原电池,其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构成闭合回路后的现象是: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该原电池反应原理为:Zn失电子,负极反应为:Zn→Zn2++2e-;Cu得电子,正极反应为:2H++2e-→H2。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总反应为:Zn+CuSO4=ZnSO4+Cu。

  (3)原电池的电能

  若两种金属做电极,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若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做电极,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2H2+O2=2H2O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

  金属表面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作用而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生铁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Fe2++2e-。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该腐蚀为“吸氧腐蚀”,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2H2O+O2=4Fe(OH)3,Fe(OH)3分解转化为铁锈。若水膜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下,正极反应为:2H++2e-→H2↑,该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3)金属的防护

  金属处于干燥的环境下,或在金属表面刷油漆、陶瓷、沥青、塑料及电镀一层耐腐蚀性强的金属防护层,破坏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从而达到对金属的防护;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法。也可以利用电解原理,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1、2节)

  原电池的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反应,电解池的反应很多不是自发进行的,如何判定反应是否自发进行呢?

  一、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放热反应多数能自发进行,即ΔH<0的反应大多能自发进行。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如NH4HCO3与CH3COOH的反应。有些吸热反应室温下不能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如CaCO3高温下分解生成CaO、CO2。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概念,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反应的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产生气体的反应为熵增加反应,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3、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ΔH-TΔS<0的方向进行,直至平衡状态。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常数

  (1)对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2)平衡常数K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

  (3)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4)借助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到平衡状态:当反应的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Kc相等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1)平衡转化率是用转化的反应物的浓度与该反应物初始浓度的比值来表示。如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的表达式为:

  α(A)=

  (2)平衡正向移动不一定使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提高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另一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

  (3)平衡常数与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之间可以相互计算。

  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使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使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实现的。

  (2)浓度的影响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一定时,改变浓度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化工生产中,常通过增加某一价廉易得的反应物浓度,来提高另一昂贵的反应物的转化率。

  (3)压强的影响

  ΔVg=0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状态不变。

  ΔVg≠0的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4)勒夏特列原理

  由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可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例题分析】

  例1、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1)Fe2O3(s)+3CO(g)=2Fe(s)+3CO2(g)ΔH=-25kJ/mol(2)3Fe2O3(s)+CO(g)=2Fe3O4(s)+CO2(g)ΔH=-47kJ/mol

  (3)Fe3O4(s)+CO(g)=3FeO(s)+CO2(g)ΔH=+19kJ/mol

  写出FeO(s)被CO还原成Fe和CO2的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依据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我们可从题目中所给的有关方程式进行分析:从方程式(3)与方程式(1)可以看出有我们需要的有关物质,但方程式(3)必须通过方程式(2)有关物质才能和方程式(1)结合在一起。

  将方程式(3)×2+方程式(2);可表示为(3)×2+(2)

  得:2Fe3O4(s)+2CO(g)+3Fe2O3(s)+CO(g)=6FeO(s)+2CO2(g)+2Fe3O4(s)+CO2(g);ΔH=+19kJ/mol×2+(-47kJ/mol)

  整理得方程式(4):Fe2O3(s)+CO(g)=2FeO(s)+CO2(g);ΔH=-3kJ/mol

  将(1)-(4)得2CO(g)=2Fe(s)+3CO2(g)-2FeO(s)-CO2(g);ΔH=-25kJ/mol-(-3kJ/mol)整理得:FeO(s)+CO(s)=Fe(s)+CO2(g);ΔH=-11kJ/mol

  答案:FeO(s)+CO(s)=Fe(s)+CO2(g);ΔH=-11kJ/mol

  例2、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用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阳极反应式:2CO+2CO32-→4CO2+4e-

  阴极反应式:;

  总电池反应式:。

  解析:作为燃料电池,总的效果就是把燃料进行燃烧。本题中CO为还原剂,空气中O2为氧化剂,电池总反应式为:2CO+O2=2CO2。用总反应式减去电池负极(即题目指的阳极)反应式,就可得到电池正极(即题目指的阴极)反应式:O2+2CO2+4e-=2CO32-。

  答案:O2+2CO2+4e-=2CO32-;2CO+O2=2CO2

  例3、下列有关反应的方向说法中正确的是()

  A、放热的自发过程都是熵值减小的过程。

  B、吸热的自发过程常常是熵值增加的过程。

  C、水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是趋向能量最低状态的倾向。

  D、只根据焓变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是可以的。

  解析:放热的自发过程可能使熵值减小、增加或无明显变化,故A错误。只根据焓变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片面的,要用能量判据、熵判据组成的复合判据来判断,D错误。水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是趋向能量最低状态的倾向是正确的。有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进行。如在25℃和1。01×105Pa时,2N2O5(g)=4NO2(g)+O2(g);ΔH=56。7kJ/mol,(NH4)2CO3(s)=NH4HCO3(s)+NH3(g);ΔH=74。9kJ/mol,上述两个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又都是熵增的反应,所以B也正确。

  答案:BC。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二)

  【知识讲解】

  第2章、第3、4节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

  (1)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

  (2)反应历程:平时写的化学方程式是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反应。总反应中用基元反应构成的反应序列称为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

  (3)不同反应的反应历程不同。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也可能不同,反应历程的差别又造成了反应速率的不同。

  2、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反应的速率,用符号v表示。

  (2)表达式:

  (3)特点

  对某一具体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的数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反应速率常数(K)

  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反应速率常数与浓度无关,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增大,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压强只影响气体,对只涉及固体、液体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上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为压强的改变是通过改变容器容积引起的。压缩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增大,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减小;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4、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经验公式

  阿伦尼乌斯总结出了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

  式中A为比例系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R为摩尔气体常数量,Ea为活化能。

  由公式知,当Ea>0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可知,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

  (2)活化能Ea。

  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活化能Ea值越大,改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

  5、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二、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1、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熵减反应,故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将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2、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1)高压既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又使反应速率加快,但高压对设备的要求也高,故压强不能特别大。

  (2)反应过程中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能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进行得越快,但温度过高,平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

  3、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在合成氨生产中,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条件有时是矛盾的,故应该寻找以较高反应速率并获得适当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一般用铁做催化剂,控制反应温度在700K左右,压强范围大致在1×107Pa~1×108Pa之间,并采用N2与H2分压为1∶2。8的投料比。

  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一、水溶液

  1、水的电离

  H2OH++OH-

  水的离子积常数KW=[H+][OH-],25℃时,KW=1。0×10-14mol2·L-2。温度升高,有利于水的电离,KW增大。

  2、溶液的酸碱度

  室温下,中性溶液:[H+]=[OH-]=1。0×10-7mol·L-1,pH=7酸性溶液:[H+]>[OH-],[H+]>1。0×10-7mol·L-1,pH<7碱性溶液:[H+]<[OH-],[OH-]>1。0×10-7mol·L-1,pH>7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1)强电解质

  强电解质是在稀的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主要包括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表示。

  (2)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态存在,少部分以离子形态存在,存在电离平衡,主要包括弱酸、弱碱、水及极少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表示。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盐类水解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之比为一常数,叫电离平衡常数。

  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越大,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H+越多。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且每步电离都有各自的电离平衡常数,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2)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以CH3COOHCH3COO-+H+为例。

  加水、加冰醋酸,加碱、升温,使CH3COOH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加入CH3COONa固体,加入浓盐酸,降温使CH3COOH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2、盐类水解

  (1)水解实质

  盐溶于水后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的H+或OH-结合生成弱酸或弱碱,从而打破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继续电离,称为盐类水解。

  (2)水解类型及规律

  ①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

  NH4Cl+H2ONH3·H2O+HCl

  ②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CH3COONa+H2OCH3COOH+NaOH

  ③强酸强碱盐不水解。

  ④弱酸弱碱盐双水解。

  Al2S3+6H2O=2Al(OH)3↓+3H2S↑

  (3)水解平衡的移动

  加热、加水可以促进盐的水解,加入酸或碱能抑止盐的水解,另外,弱酸根阴离子与弱碱阳离子相混合时相互促进水解。

  三、沉淀溶解平衡

  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1)概念

  当固体溶于水时,固体溶于水的速率和离子结合为固体的速率相等时,固体的溶解与沉淀的生成达到平衡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PbI2(s)Pb2+(aq)+2I-(aq)

  Ksp=[Pb2+][I-]2=7。1×10-9mol3·L-3

  (2)溶度积Ksp的特点

  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且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并不改变溶度积。

  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根据浓度商Qc与溶度积Ksp的大小比较,规则如下:

  Qc=Ksp时,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Qc>Ksp时,溶液中的离子结合为沉淀至平衡。

  Qc<Ksp时,体系中若有足量固体,固体溶解至平衡。

  (2)沉淀的转化

  根据溶度积的大小,可以将溶度积大的沉淀可转化为溶度积更小的沉淀,这叫做沉淀的转化。沉淀转化实质为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四、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沉淀

  既有溶液中的离子直接结合为沉淀,又有沉淀的转化。

  (2)生成弱电解质

  主要是H+与弱酸根生成弱酸,或OH-与弱碱阳离子生成弱碱,或H+与OH-生成H2O。

  (3)生成气体

  生成弱酸时,很多弱酸能分解生成气体。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离子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大多在酸性条件下发生。

  2、离子反应能否进行的理论判据

  (1)根据焓变与熵变判据

  对ΔH-TΔS<0的离子反应,室温下都能自发进行。

  (2)根据平衡常数判据

  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时,表明反应的趋势很大。

  3、离子反应的应用

  (1)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相互间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2)用于物质的定性检验

  根据离子的特性反应,主要是沉淀的颜色或气体的生成,定性检验特征性离子。

  (3)用于离子的定量计算

  常见的有酸碱中和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

  (4)生活中常见的离子反应。

  硬水的形成及软化涉及到的离子反应较多,主要有:

  Ca2+、Mg2+的形成。

  CaCO3+CO2+H2O=Ca2++2HCO3-

  MgCO3+CO2+H2O=Mg2++2HCO3-

  加热煮沸法降低水的硬度:

  Ca2++2HCO3-CaCO3↓+CO2↑+H2O

  Mg2++2HCO3-MgCO3↓+CO2↑+H2O

  或加入Na2CO3软化硬水:

  Ca2++CO32-=CaCO3↓,Mg2++CO32-=MgCO3↓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总结概括

  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烯烃: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C6H10O5)n)、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11、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物质:醇、酚、羧酸。

  12、能发生缩聚反应的物质:苯酚(C6H5OH)与醛(RCHO)、二元羧酸(COOH—COOH)与二元醇(HOCH2CH2OH)、二元羧酸与二元胺(H2NCH2CH2NH2)、羟基酸(HOCH2COOH)、氨基酸(NH2CH2COOH)等。

  13、需要水浴加热的实验:制硝基苯(—NO2,60℃)、制苯磺酸(—SO3H,80℃)制酚醛树脂(沸水浴)、银镜反应、醛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热水浴)、酯的水解、二糖水解(如蔗糖水解)、淀粉水解(沸水浴)。

  14、光

  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的:烷烃与卤素的取代反应、苯与氯气加成反应(紫外光)、—CH3+Cl2—CH2Cl(注意在铁催化下取代到苯环上)。

  15、常用有机鉴别试剂:新制Cu(OH)2、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银氨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

  16、最简式为CH的有机物:乙炔、苯、苯乙烯(—CH=CH2);最简式为CH2O的有机物:甲醛、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

  17、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或与新制的Cu(OH)2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醛类(RCHO)、葡萄糖、麦芽糖、甲酸(HCOOH)、甲酸盐(HCOONa)、甲酸酯(HCOOCH3)等。

  18、常见的官能团及名称:—X(卤原子:氯原子等)、—OH(羟基)、—CHO(醛基)、—COOH(羧基)、—COO—(酯基)、—CO—(羰基)、—O—(醚键)、C=C(碳碳双键)、—C≡C—(碳碳叁键)、—NH2(氨基)、 —NH—CO—(肽键)、—NO2(硝基)19、常见有机物的通式:烷烃:CnH2n+2;烯烃与环烷烃:CnH2n;炔烃与二烯烃:CnH2n—2;苯的同系物:CnH2n—6;饱和一元卤代烃:CnH2n+1X;饱和一元醇:CnH2n+2O或CnH2n+1OH;苯酚及同系物:CnH2n—6O或CnH2n—7OH;醛:CnH2nO或CnH2n+1CHO;酸:CnH2nO2或CnH2n+1COOH;酯:CnH2nO2或CnH2n+1COOCmH2m+1

  20、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用无水CuSO4——变蓝

  21、发生加聚反应的:含C=C双键的有机物(如烯)

  21、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乙醇(浓硫酸,170℃);卤代烃(如CH3CH2Br)醇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C—C—OH、卤代烃发生消去的条件:C—C—XHH 23、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醇和酸

  24、燃烧产生大量黑烟的是:C2H2、C6H6

  25、属于天然高分子的是: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油脂、麦芽糖、蔗糖不是)

  26、属于三大合成材料的是: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27、常用来造纸的原料:纤维素

  28、常用来制葡萄糖的是:淀粉

  29、能发生皂化反应的是:油脂

  30、水解生成氨基酸的是:蛋白质

  31、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的是:淀粉、纤维素、麦芽糖

  32、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的有机物是:含有—COOH:如乙酸

  33、能与Na2CO3反应而不能跟NaHCO3反应的有机物是:苯酚

  34、有毒的物质是:甲醇(含在工业酒精中);NaNO2(亚硝酸钠,工业用盐)

  35、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是:含羟基的物质(如乙醇、苯酚)、与含羧基的物质(如乙酸)

  36、能还原成醇的是:醛或酮

  37、能氧化成醛的醇是:R—CH2OH

  38、能作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催熟剂的是:乙烯

  39、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的是:乙烯的产量40、通入过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的是:C6H5ONa溶液

  41、不能水解的糖:单糖(如葡萄糖)

  42、可用于环境消毒的:苯酚

  43、皮肤上沾上苯酚用什么清洗:酒精;沾有油脂是试管用热碱液清洗;沾有银镜的试管用稀硝酸洗涤

  44、医用酒精的浓度是:75%

  45、写出下列有机反应类型:(1)甲烷与氯气光照反应(2)从乙烯制聚乙烯(3)乙烯使溴水褪色(4)从乙醇制乙烯(5)从乙醛制乙醇(6)从乙酸制乙酸乙酯(7)乙酸乙酯与NaOH溶液共热

  (8)油脂的硬化(9)从乙烯制乙醇(10)从乙醛制乙酸46、加入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的是:苯酚

  47、加入FeCl3溶液显紫色的:苯酚

  48、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的两种盐:Na2SO4、(NH4)2SO4

  49、写出下列通式:(1)烷;

  (2)烯;

  (3)炔

  俗名总结:

  序号物质俗名序号物质俗名

  1甲烷: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11Na2CO3纯碱、苏打

  2乙炔:电石气12NaHCO3小苏打

  3乙醇:酒精13CuSO4?5H2O胆矾、蓝矾

  4丙三醇:甘油14SiO2石英、硅石

  5苯酚:石炭酸15CaO生石灰

  6甲醛:蚁醛16Ca(OH)2熟石灰、消石灰

  7乙酸:醋酸17CaCO3石灰石、大理石

  8三氯甲烷:氯仿18Na2SiO3水溶液水玻璃

  9NaCl:食盐19KAl(SO4)2?12H2O明矾

  10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20CO2固体干冰

化学知识点总结15

  化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化学方程式,有很多的同学在学习化学的时候,不太重视化学方程式,在化学考试中,化学方程式出现的是最多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把化学的基础内容掌握清楚。

  在背化学方程式的时候,还要多练习配平,配平也是最容易让我们拉开距离的分数,多做一些训练的题目,把一些基本的知识常识化。

  二、重视化学实验。

  其实记化学方程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理解,我们做化学实验,就能自己得出相对应的反应,有很多化学成绩好的同学,他们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也是很好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是需要注意的。

  三、上课坚决不能“走神”

  我们在上课学习的时候,一定不要走神,尽量整节课都听老师讲解,老师在课上讲的`内容是非常的重要的,有很多的时候我们做很多的化学题,也不如把老师的所讲的内容听好,理解好,这样我们的成绩才能提高的更快。

  四、争取在课堂上多回答问题。

  这样既能集中我们的注意力,又能把我们自己没有理解好的弄明白,这对我们是非常的有帮助的,上课积极的回答问题,也会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这样我们的化学成绩才能提高。

【化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化学知识点总结10-08

化学知识点总结11-28

【精选】化学知识点总结06-27

化学知识点总结06-25

化学化学式知识点总结01-31

化学知识点总结[精]06-25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06-08

中考化学的知识点总结06-13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03-27

【优秀】化学知识点总结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