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信息科技风险自查报告推荐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信息科技风险自查报告推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科技风险自查报告推荐1
自xx年数据大集中以来,我行依托省联社的科技支撑,各项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完善,初步建成了信息科技支撑系统,由省联社提供的核心系统对日常业务进行集中处理,其中核心数据的备份、系统运行管理均由省联社统一管理,我行工作重点在于对网络设备、通讯线路及柜面终端设备的正常运行进行科技支撑,因此我行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方面的风险较少。目前,根据我行现有业务要求和信息科技发展的规划,要求我们对信息管理、人员、技术等方面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建立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来说,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开展信息安全工作。
一、 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信息安全纳入我行“十二五”信息科技发展规划。为了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信息科技对业务战略发展的可持续支持能力,我行于年初制定了“十二五”信息科技发展规划,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信息安全成为科技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科技规划中明确了信息科技发展方向,强调了科技基础建设,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有效防范信息科技风险。
二、 完善信息科技治理,大力开展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从只注重提高硬件配置水平逐步转变为同时注重软件投入和业务管理的综合管理。例如,以前我们在信息安全管理普遍存在一个误区,人为部署了高性能的硬件设备、实现网络设备双机热备、内外网严格的物理隔离、做好了生产运行风险控制,就算完成了信息科技风险控制的工作,其实不然,因为信息安全不单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只有持续完善信息科技治理架构,从组织架构和制度等管理层面采取防范措施,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
三、 我行在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三方面。
a) 认真学习和领会监管机构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要求,吸收借鉴同业经验,将监管要求和同业经验转化为行内工作规范,建立系统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机制,建立以电子银行部、合规部、稽核部为主体的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成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的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应急处置小组和科技支持保障小组,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b) 建立健全信息科技规章制度。为了做好制度建设,我行领导高度重视,以我行流程银行建设为契机,完善了相关制度,理顺了相关制度的`制定、修订、废止流程和审批制度流程,切实抓好制度建设。
c) 采取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制度,防范和化解信 2 息安全风险。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心机房进行改造,更换老旧的硬件设备,提高硬件设备防范风险的能力;二是改造电源环境,做好业务连续性建设,为基层网点更换UPS电源;三是提升运行管理的水平,推进运行流程化和集中化管理,防范操作风险,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四是完善应急预案,积极配合省联社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高风险防控水平。
四、 严格设备接入管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近日,省联社推出了桌面管理系统,该系统提供全面高效的计算机设备管理解决办法,可以监控行内IT环境的变化,保障计算机设备正常运行,大幅度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并可提供详尽的统计报表输出,综合反映软硬件信息变动、当前配置等,帮助总行管理好全辖计算机设备。按照省联社的部署,该系统计划于下半年上线,届时将有力的提高我行信息科技管理的效率和风险管控水平。
五、 软件正版化是今年我行信息科技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根据aa省软件正版化工作联席会议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金融机构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行的实际情况,为加快对盗版或未经授权、许可软件的清理换装工作,推进我行软件正版化工作,确保我行软件正版化工作目标的实现,结合我行实际情况,制定了《xx银行软件正版化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的进度安排,我行已于本月进入更换正版软件和培训阶段。
信息科技风险防控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行将按照上级有 3 关部门的要求,加强日常管理,提高业务水平,将信息科技风险防控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保证各项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
信息科技风险自查报告推荐2
关于我行按照市行相关的文件要求,组织科技人员对我银行中心机房和网点的设备及线路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各自职责
科技部为确实落实此次活动,成立了由陈经理为组长、科技部全员负责全行网络科技风险防范工作,并负责以后网络科技风险防范的统筹布署指导及网点信息科技工作的应急事项;对网点的易出现的故障点进行检查,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确保我行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安全、持续、稳定运行。
二、组织开展自查,保障综合业务网络系统安全运行
一是对我行机房的.设备、线路、电力保障系统、消防系统、防雷措施进行检查,检查中发现UPS电源逆变时存在故障,经与厂家维修人员联系更换了出现故障的老化蓄电池一块,及时的消除了隐患;并于网通公司联系,取得技术支持,密切关注网点的运行状态,出现问题及时沟通,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二是明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求检察员对机房机柜设备、通讯线路、电力系统进行了自查,在检查中存在机柜上方摆放杂物,设备尘土过多等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和清理,以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并提出保障供电,出现问题及时启动发电机的应急设备,保证网点正常营业。
三、对备品、备件进行了检查,重新核实了备品、备件的数量,并对其进行加电测试,保证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出现故障时能够应急使用。
四、严格执行值班制度,科技部安排了节日期间值班表,密切关注营业期间设备的运行状况,存在问题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故障排查并及时解决;明确了网点的签到及签退时间,有特殊情况不能及时签退的必须与科技部联系说明情况。
五、对接入综合业务网络系统的PC机进行了检查,对存在的内、外网混用现象及时进行了整改,对杀毒软件未安装升级的及时进行了升级,有效的防范了网络病毒的攻击。
信息科技风险自查报告推荐3
一、网络运行风险
1、来自互联网和移动磁介质上病毒的攻击。随着我区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中的广泛应用,部分员工因病毒防范意识较为薄弱,加上计算机水平又是参差不齐,有的员工很难主动发现客户端系统出现的漏洞从而实施补丁升级,U盘滥用且从不进行病毒扫描,这样就容易造成内部信息泄漏或网络阻塞,中断重要业务的正常运行。
二、操作流程风险
随着业务的更新和科技步伐的加快,员工的计算机操作业务能力与严格执行规范程序不适应,综合柜员制未能全面落实 ,不能够完全掌握农信社的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及处置程序,必然会造成操作失误而导致风险。操作风险大致分为以下几方面:
1、操作行为不规范,安全防范意识差。目前,我区农村信用社计算机操作员一般只通过了短期辅导培训,未能全面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及运用技术,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操作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缺乏,经常出现操作性错误;二是操作人员基本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三是人员调离或岗位变动时不及时注销操作员,导致操作员不便于管理;四是人离机不退,个别人随意离开工作岗位,也不签退,给他人可乘之机,造成了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
2、不严格执行操作流程,造成安全隐患。由于部分员工跟不上当前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步伐,对推出的硬件设备以及电子化产品及功能不熟悉或风险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了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系列风险。一是操作人员不严格执行硬件设备的操作流程,造成设备损坏,致使重要业务中断的风险;二是没有定期对机器除尘、保养,使微机在较恶劣环境下带“病”工作,计算机运行报错或元器件损坏时有发生,影响了信用社窗口的服务效率和形象;三是不严格按照业务操作流程操作业务系统程序,给他人或科技结算中心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为此我们将严格按照省市联社关于计算机管理的一系列相关要求,对日常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经行重点监督和整改:
1、严格业务系统、办公系统与因特网等公众系统的隔离,无法隔离的要随时升级杀毒程序,同时严格移动磁介质的使用范围、杀毒流程。加强员工计算机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电脑操作技能,制定防
毒策略,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严防病毒侵害。
2、加强对一线人员的操作流程、各项基本规定的培训,加强对信息专管员的培训,提高其处理计算机及网络故障、防范计算机及网络风险的能力;对业务操作人员要重点抓好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培训工作,建立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和定期轮训制度,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技能、敬业精神、计算机业务操作水平和安全防范综合能力。一线人员的操作和授权不能流于形式,坚决杜绝各种混岗现象,严格遵循管理制度。
3、严格操作规范及操作权限管理
随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信贷系统,财务系统,OA系统的成功上线并投入使用,操作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农村信用社的操作流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制度执行力的管理。操作员密码必须定期不定期修改,并严格按规定设置操作员及操作员密码,还需定期修改密码,多用字母或符号,严禁使用6位相同数字或电话号码或生日号码等,严禁口头或电话告知操作密码。
4、加强内控建设,强化监督,完善防范机制。首先,建立柜员岗位制约为主,做到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其次,全面落实以主任、内勤主任为主的监管体系,确保做到实时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风险隐患。再则,加强会计事后监督和电视监控系统管理,加大查处力度,重点是督促基层社各项计算机制度执行与落实,提升基层执行力,以此推进和完善防范制度,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
5、日常维护方面,由基社信息专管员负责每周一次对机房卫生清理和设备故障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科技信息部处理;每月在各基社网点信息专管员的配合下,对网络设备的运行和管理进行维护和检查至少一次,全辖的ATM和POS机由科技信息部统一管理,落实基社网点专人负责,加大专管人员的培训,使日常操作、维护工作和安全防范措施得以落实。
信息科技风险自查报告推荐4
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我行认真贯彻精神,为充分做好重要时期金融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工作,防范我行信息科技风险,保障计算机系统运行和操作安全,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机制。对我行的信息科技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自我评估及审查。现将审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设备间建设规范和管理规范
(1)设备间安装了温湿度仪表,以用来监控机房温度和湿度,并能够及时开启控温控湿设备来保证机房的温度和湿度。
(2)设备间每周由网点经理或支行行长来对设备间的环境状况进行检查,并登记成册,以确保设备间保持整洁和规范。
(3)设备间严格控制出入人员,并保证营业网点外来人员有相关证件登记。
(4)支行技术人员每年一次对设备间的主要设备进行巡检,确保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并在相关登记本上记录。
二、应急管理和终端安全
(1)支行会不定期对一些预案进行检查,确保这些预案是最新的,且告知网点人员张贴在需要的地方。
(2)支行每年会抽取一定的网点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并书写心得和体会,确保网点人员能够正确的应对突发状况。
(3)支行每月会不定期的抽查相关电脑的'软件安装情况,检查是否存在私自安装不必要的软件,以及是否私自开通ADSL等违规的网络。
信息科技风险自查报告推荐5
信息科技风险是随着信息科技技术广泛应用而新生的词汇,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目前业界对此缺乏统一的定义。中国银监会定义的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20xx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明确了银行业资本监管的发展趋势,即将资本要求与银行风险管理紧密相连。新资本协议以监管当局对资本计量的要求为基础,通过约束银行资本,达到控制行业规模和风险的目的。在新资本协议关注的三大风险中,信息科技风险被默认为操作风险的一部分,未对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提出具体要求。
信息科技稳定运行是银行业务正常经营的基本条件,银行数据集中造成了风险的高度集中,科技风险成为唯一能使银行瞬间瘫痪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具有区别于其他操作风险的特殊性:一是风险因素复杂,大量使用外包和新技术使得风险控制的复杂度大幅提高;二是由于管理因素、技术因素多重作用,导致偶发性和不确定性突出;三是信息科技一般不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其造成的间接损失难以计量;四是单个信息系统可影响多个业务,影响范围广且具有不确定性。
科技风险与操作风险当前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在管理体系方面,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理论已进入风险导向的科技风险管理阶段,但以风险为导向的识别、监测、计量方面尚不成体系;在管理方法方面,信息科技风险的特殊性在于产品和技术层面的风险也是其重要风险因素;在损失特点方面,信息科技风险通常不产生直接的风险损失,这决定了通常情况下科技风险损失往往难以使用货币金额方式进行表示;在风险计量方面,目前尚缺乏有效计量信息科技风险资本的.方法。
当前银行业大多将信息科技风险作为操作风险的一部分,纳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但是,随着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在操作风险模式下管理信息科技风险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是目前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中对科技风险的管理方法涉及较少,难以兼顾到信息科技风险的专业技术特性,难以实现对信息科技风险的有效管理 ;二是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未能充分考虑信息科技风险因素,信息科技风险造成的损失及其相应的监管资本计量存在困难。基于科技风险特点及其作为操作风险一部分进行管理遇到的问题,将信息科技风险从操作风险中拆分并独立管理,能更有效的管理信息科技风险。
信息科技风险应被视为一种独立的、重要的风险类型被单独管理,与操作风险的管理分开;应根据信息科技损失的特点设计与操作风险标准法和高级法匹配的计量模型,体现信息科技风险对银行资本的影响和敏感性。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核心监管指标
在实施“风险为本”的监管框架中,需要探索建立一套可量化、相对简单、可动态监测的核心监管指标体系,来动态监测信息科技风险状况,直观评估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的管理水平。
核心监管指标作为监管机构识别和预警银行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健全内部风险制衡机制,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优化风险计量工具,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信息科技风险核心监管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性指标,另一类是过程性指标。结果性指标是以目标为导向,对已经发生的科技风险事件和信息安全事件进行统计后建立的量化指标,其反映的是风险状况和发展趋势。过程性指标主要反映银行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这样两类指标相互补充,起到全面评估机构风险水平的目的。
信息科技风险监管具体目标包括业务连续性、信息安全、公众满意度以及合法合规。从信息科技风险监管目标出发,可逐层分解出系统可利用率、业务量等指标,它们相对简单、直观、容易测算和计量,可以成为结果性指标。另外一类是过程性指标,这类指标基于当前银行业信息科技管理最佳实践,对信息科技的每个领域都能够起关键控制作用。监管指标一方面可以用来监测银行业整体风险状况,评估银行业风险水平,同时也可以与监管手段相结合,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监管水平。
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资本计量
信息科技风险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全面风险计量框架中的组成部分,科技风险资本计量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计量信息科技风险可以借鉴当前相对成熟的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但是,直接用操作风险计量方法计量信息科技风险存在挑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信息科技风险与总收入、业务交易量、客户数或业务交易金额等指标的关联并不密切;二是大部分信息科技风险的损失不是显性的,除少数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如引发客户索赔、延误罚息)有“直接损失”外,大部分信息科技风险事件的影响体现为业务中断、声誉受损等“间接损失”;三是信息科技风险损失数据相对较少,极端严重事件的数据更少,计量 “尾部风险”面临挑战。
基于高级法的计量思路是在操作风险的统一计量框架下对信息科技风险这一类型单独计量,可将信息风险损失定义为金额损失和时间损失两个维度,建立时间与金额的转换关系,拟合频率分布和严重度分布,之后整合为总损失分布,根据置信度确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非预期损失,最后用内部衡量法进行调整得出计量结果。将科技风险持续时间转换为间接损失金额有两种方法,分别为解析法和映射法。解析法是考量信息系统对银行利润贡献度,即某个信息系统单位时间对银行产生的利润,根据系统中断时间、影响范围、系统重要性进行计算,得出信息科技风险事件的间接损失。映射法是根据影响范围和系统重要程度将影响时间加权计算转化为“标准”的影响时间,然后建立标准影响时间与损失金额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确定损失。
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银行业对信息科技的依赖越来越大,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既加快了银行创新发展,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开放的互联网环境,技术类企业、第三方平台等非金融机构与银行业的业务服务不断融合等,所有这些都使得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与监管面临着更加现实的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研究,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
【信息科技风险自查报告】相关文章:
信息科技自查报告01-23
银行信息保护风险自查报告范文(精选6篇)11-01
信息科技安全自查报告(精选19篇)05-25
风险自查报告04-13
声誉风险自查报告05-20
风险点自查报告[经典]11-27
风险排查自查报告04-05
岗位风险自查报告04-11
风险点自查报告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