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时间:2024-07-22 14:35:01 学习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人们说起大暑的时候,还会觉得有些陌生,这个是属于我国二十四节气其中一个节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欢迎大家收藏和阅读。

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大暑节气的风俗

  1、晒姜。

  生姜原产于我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的时候,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压榨,和红糖混合,放在容器里,放在纱布上,晒干。充分调和后,对老寒胃、感冒咳嗽等有奇效。具有保暖保健作用。

  2、喝傅的茶。

  它是由金银花、甘草、夏枯草等10多种中草药熬制而成。冷却成茶备用。夏天喝它有清凉消暑的作用。在古代,它们是免费提供给人们的,但现在一些药店这样做了。

  3、烧香。

  夏热一到,气温就达到最高,农作物生长迅速,干旱、洪涝、风灾也是大部分地区最频繁的。收获种子、抗旱、防涝、防台风和田间管理的任务非常繁重。因此,人们烧香,祈求好天气和丰收。

  4、喝夏羊。

  在中国北方,在大夏这一天喝夏羊(即喝羊肉汤)是一种习俗。

  大暑气候特点

  高温酷热,雷雨繁多,是大暑节气两大明显特点。大暑期间,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在7月底到8月初,正是西太平洋副热带暖高压的活跃期,它时常盘踞在中国东部地区,强盛的时候,可西进控制到中国西南地区东部,如四川东部、重庆等地。同样,在夏季,中国大陆许多地区常常受大陆高压控制,同样是下沉增温,晴空少云,滚热的地面,烘烤着大气,使气温居高不下。

  而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又大,更令人感到闷热难当。长江沿岸的南京、武汉和重庆,每年的“炎热日”平均达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此外,江西的贵溪、湖南的衡阳、四川的开县等地,全年平均“炎热日”都在40天以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大“火炉”。

  大暑期间虽然高温是常事,但很多地方雨水也十分丰沛、雷暴最常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这里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当然,有些地方也会遭遇“伏旱”。除长江中下游地区需要防旱外,陕甘宁、西南地区东部、特别是四川东部、重庆等地也要防旱。

  具体特点:高温酷热

  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在《1971~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从30年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统计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7月下旬,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都是出现在8月上旬,刚好都出现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时期。

  为什么大暑比夏至热

  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大暑节气,是一年之中最热的节气,古书《二十四节气解》中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这足以说明了这个节气的炎热程度。“大暑”期间之所以炎热至极,是因为自入夏以来,地面上白天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多于夜间散放的热量,热量不断积累,到大暑期间,所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顶峰,所以大暑最为炎热。

  太阳光照射到地面上,晒热了地面,地面吸收的热再放出去烘热空气,空气的温度主要是间接从地面得到的。虽然夏天的中午,太阳光照射地面最接近直射,地面和空气受热量强,但地面放出的热量,少于太阳所供应的热量,所以此时并非是最热的时候。

  中午以后,地面温度仍能继续升高,一直等到地面放出的热量等于太阳所供应的热量时,地面温度才能升到最高;而近地面气温的升高,必须从地面放出的热量得到,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因此夏天最热的时候不是中午,而是午后两三点钟的时候。

  基础天气特点:日照最多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俗称的“三大火炉”也最旺。

  在我国华南以北的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恰如左河水诗云:“日盛三伏暑气熏,坐闲烦静在蝇蚊。纵逢战鼓云中起,箭射荷塘若洒金。”如果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但雨水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这里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根据大暑的热与不热,有不少预测后期天气的农谚有:如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田头歇;大暑凉,水满塘”;中期预示的有“大暑热,秋后凉”;长期预示的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大暑不热要烂冬”等。

  大暑节气的由来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

  《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褥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吃什么传统食物

  1、吃仙草

  南方民间有“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的说法,大暑天气炎热,用仙草制作成果冻状的仙草冻(凉粉),既可以满足了嘴巴,又可以赶走身体里的热毒。

  2、喝冬瓜荷叶汤

  大暑天喝它可去暑,调理脾胃,清热。

  3、吃米糟

  在福建的一些地区,过大暑讲究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惯,被称作“过大暑”。米糟也叫做醪糟,是以糯米为原料,蒸熟后加酒曲天然发酵而成,可以补元气开胃提神,滋阴养肾。

  4、喝姜茶

  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的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大暑这全年最热的时节里晒生姜,伏姜中含有丰富的姜辣素,姜辣素可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排汗,通过汗液将人体内多余的热气带走。

  5、吃鸡

  每年盛夏季的大暑时节,长沙民间有吃鸡的习俗,尤其以童子鸡最优。大暑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的一段时期,因此体质虚弱的人很容易中暑,童子鸡体内含有一定的生长激素,相对于其他肉而言,童子鸡能温中益气,具有补益作用。

  大暑节气的寓意

  大暑寓意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来临了,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暑”就是热的意思,大暑,顾名思义就是很热。

  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大暑时节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

  大暑节气注意事项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在我国华南以北的中下游等地区,如苏、浙、赣等一带处于炎热少雨季节,滴雨似黄金,有“小暑雨如银,大如金”的民谚。

  而在我国的华南西部地区,大暑期间虽然高温出现也最频繁,但雨水也最丰沛、雷暴最见,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这里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及。

  大暑时节暑湿俱盛,人之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致注夏、中暑等病。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多为中暑先兆,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一些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

  大暑期间预防中暑,应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并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还要保持睡眠充足,讲究饮食卫生。有条件的人适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藿香叶、佩兰叶各10克,飞滑石、炒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也可在大暑天里一些仁丹、十滴水等。

  物候现象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大暑三候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每到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另外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三候是说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

  节气农事

  “大暑”前后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间,农作物生长也最快。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季风气候表现为雨热同期,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中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大暑节气,高温酷热、雨量充沛,是万物狂长的时节。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中国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节,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由于中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中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典型的雨热同期;中国北方的华北、东北等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之交,虽雨季短、降雨量少,但也是表现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所以中国北方的华北、东北等地区气候也是属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中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

  起居养生

  起居

  夏季入睡时间应以晚些为宜,此时一天的暑热时期已过,晚上较为清凉,容易入睡。起床时间可以适当早些,因为天亮的时间比较早,符合天人相应的养生之道。此时节要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烈日暴晒,注意室内降温。适当补充水分,体质寒的人应以热饮为主。

  在家避暑时,空调记得这样用:

  1、室内降温通风时,应先开空调后关窗户;

  2、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26℃左右的室内温度最合适;

  3、“桑拿天”时开启除湿功能,不用调低空调温度,也能舒适凉爽;

  4、空调开3小时,记得开窗通风;

  5、风口朝上更制冷,让冷空气由上而下循环,自然交流。

  饮食

  大暑时节,肠胃的消化功能较为薄弱,饮食以清淡为主,不可多吃肥腻、辛辣、煎炸食物。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新鲜果蔬外,还可适当多食用些清热、健脾、利湿、益气、养阴的食物,如莲子、百合、薏苡仁等,荷叶、冬瓜、西瓜、绿豆等是不错的消暑选择,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

  运动

  大暑时节,运动时间在早上或傍晚为宜,运动地点建议在公园、湖边等树荫下的阴凉地方。选择运动量相对较小的运动,如太极拳、慢跑、羽毛球等,避免出汗过多而耗气伤津,运动过后适当饮用温开水。

  衣着

  大暑天,宜穿着舒适、透气、吸汗性能好的衣服。人体皮肤汗孔开泄,衣衫宽松易于散热,并且衣衫要勤洗勤换,防止久穿湿衣和刚暴晒过之衣物,以免暑湿之气侵袭肌体。

  精神

  持续高温天气,不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出现“情绪中暑”,应戒躁戒怒、遇事学会冷处理。

【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相关文章:

2023大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07-27

大暑节气风俗祝福句子10-18

寒露节气的特点和风俗10-12

秋分节气的特点和风俗09-19

清明节气候的特点和变化04-03

大暑节气美文06-23

大暑节气文案11-03

大暑节气的文案12-26

大暑节气诗词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