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最佳状态

时间:2024-09-30 22:04:37 晶敏 家庭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庭教育的最佳状态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状态,是父母的教育状态。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最佳状态,希望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的最佳状态

  1.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

  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现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

  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母亲情绪的平和,这是你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2.正确解读父母两个字的意义

  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就是风度。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母亲的“母”包含什么样的生命意义?这是我们生命角色里面必须解读的内涵。

  第一个字是“虚”。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三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有的家长很纳闷,孩子在别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妈妈就变了另一个人似的,变得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样,就是这个“虚”没做好。不能够虚下来的母亲,不能够给孩子的情绪提供一个空间,孩子的情绪就在妈妈的情绪里面包围着。

  第二个字是“弱”。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个字是“柔”。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3.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

  家长的心态第一放在哪?我们如何去把他的心态养好,别急着报班,别急着找家教,别急着找一些方法层面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家庭教育重在养,而非在教,今天主要解读的是这两个字,一个是心,一个是情,无心无意是家庭教育的特点,有情有礼是家庭教育有效实施的必须遵守的原则。

  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家长给他穿,给他洗,说爱孩子的时候爱到早晨起床的时候,在旁边喊,甚至帮孩子穿衣服,这叫爱吗?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

  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4.家长内心焦虑与浮躁,比孩子有学习问题更可怕

  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导致孩子内心不安的背后的这些干扰源,这些基础层面的支撑乱了,更可怕。如何实现家长的情绪自控,也就是孩子稍微出现一个问题,你先不急、不躁,你先平静下来,先把自己的情绪先调整好,然后再面对问题。

  如何实现情绪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这是对家长提出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只有平静的内心,才有可能沉淀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们家长的内心平静下来,我们对孩子教育的点才会变得清晰,才能把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淀到内心里面,沉淀为自己的一种状态。否则,教育的思考就像水过地皮湿一样,从每个人心里流过。

  效果在哪里,在于你能否做到对教育思考的沉淀,沉淀到你的内心,内化为你的一种状态,如果没有这一种过程,你听任何报告都是无效的。没有沉淀的消化,就没有实施教育的资本,也就是没有沉淀的过程,我们就不可能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在自家家庭里去实现。

  5.家庭教育的空间一定要留给孩子

  家庭教育要做清晰,应该下功夫做的事在两头,一头是父亲,一头是母亲,中间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蜿蜒曲折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个空间要留给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长说,你让我放就不管了吗?让你放不是不管,让你站到你的角色里面,对孩子的情绪做养护而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层面的东西过多地参与。过多的参与等于我们不知不觉、兢兢业业在犯错误。

  6.家长的教育能量释放出来,足以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

  当一个人对学习失去热情之后,再好的智商也谈不上很好的发挥。有的家长说孩子表现不好,不好好学习,在我们这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找到答案。

  “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学”,中国的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内视,尤其是儒家的文化。《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其实气质决定了孩子的学习差异,孩子的气质就是父母的状态慢慢内化给他们的一种气质,就像我们的职业习惯一样。如果一个家长的内心永远是冷漠、浮躁的状态,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样弹回来了,孩子也一样。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与气质。

  启动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启动家长和孩子内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们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和情感的力量,要达到“炽”的程度。炽就是热,热到能够烧烤孩子内心的程度。拿什么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气质,就是拿我们父母恰当的情。现在我最担心的不是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而是情的不足,义的模糊,家长是孩子情和义最大的启蒙者,如果你们这一块的启蒙力量失去了,对孩子才能上的表现肯定是一个遗憾。

  7.家庭教育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回归和文化的守望与传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术层面来折腾了,应该站到文化和哲学的空间去审视。山东是文化的圣地,齐鲁文化又以齐文化为龙头,在齐文化这样一个博大的空间里面,我们不应该站到文化的空间去看待教育?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不同家庭文化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气质都是有差异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帜,教育做到最高点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说话孩子内心就被我们感化了,同时产生另外一种生命力。

  家长自身对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仅仅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始。90后孩子内心的逻辑,和我们成人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开发、面对、指导。我们要反问的是我们的教育储备够不够,我们的家庭教育能量够不够,我们的教育修养够不够。

  8.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

  孩子幼小的心灵几乎都是由父母所塑造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毋庸置疑。但是所谓因材施教,我们塑造孩子的同时也必须根据孩子的特点来进行。但是实际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家长并不多,不少父母虽然怀着热情,但是最终还是因为缺乏对孩子童心的领悟能力而丧失了机会。

  9.合理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谁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所成就?但是,期望如果脱离孩子本身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一律要求他们成“龙”成“凤”,不但不切合实际,而且还会使他们的正常心理严重受挫。而一旦受到挫折或打击,他们便会失去信心,情绪一落千丈。如果这种体验过多,势必就会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具有童心领悟力的父母,对孩子必定会有一定的期望,然而这种期望是合理的,是能够成为激励孩子的力量的。

  10.充分的理解

  孩子有孩子自己独特的心理,他们渴望自己能被父母理解,例如他们热衷于游戏,不管父母认可不认可,游戏总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即使是在入学以后,他们也不会离开游戏活动。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游戏横加阻拦,以为孩子越玩心越野,试图束缚其手脚,那么到头来只能造成对孩子童年的剥夺。当然对孩子的游戏进行引导和安排是必要的。什么是充分的理解?充分的理解就是要尽量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情绪。一句话,就是要尽量理解孩子独特的心理体验和心理表现,抛开父母的主观经验,客观地反映孩子的本来面目。

  11.适度的母爱

  母爱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离开了炽热的母爱,父母和孩子之间感情的纽带就会断裂,就会形成日后难以填补的心理空间。但是母爱必须适度。失度的母爱只能是溺爱,溺爱的结果势必导致孩子真正自我的丧失,这样的孩子在长时期里只能生活在“借来”的自我身上,日后必定是无能的、脆弱的、难以立足于社会的。

  12.灵敏的感受

  对孩子童心的理解力不能局限于考虑孩子是怎么想的上面,不然总是很滞后的,很被动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当孩子,我们也有过童年,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的,只要我们还原那一份童心。以一个小孩子的身份,与孩子做朋友。不然很容易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隔阂。因为没有融为一体。总会有岔子。孩子好不容易竖立起来的概念,一下子又倒塌了。

  孩子教育的关键点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不同孩子有不同的性格,所以教育孩子时必须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

  对自己的孩子不能总是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所以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进而多加表扬孩子。

  由于小孩的智力有限,所有对接受知识等比较缓慢,多孩子要有耐心。

  对于孩子不能大声辱骂,更加不能体罚自己的孩子,这样对教育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害。

  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能让他她对金钱看得过于太重,从而避免孩子的攀比心理。

  教育新时代孩子的办法

  内容摘要: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作为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活动中,身教的作用就更为重要。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除了需要具备精深的业务,广博的学识,优雅的语言之外,更要注重使用身教的榜样作用补充、加强口头语言的表现能力,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效果。

  身教 善为 美育 以生为鉴 培养“领头蜂”

  教育专家经常倡导,教育孩子一定既要“言传”也要“身教”,“身教”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更大。大部分教育工作者也知道“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可在现实中,还是有不少教师无法做到“身教”在前,“言教”为辅。

  我认为,新时代的孩子,有一定的崇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意识,光靠简单说教,“我说你听”式的教育手段很难收到显著的教育效果。当教师第一次站在学生面前时,我们的言行举止乃至心灵即刻就会给学生带来影响。尤其是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统帅”,“身教”更是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教育学》指出:“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的素养和师表作用,不仅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在教育工作中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正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动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人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也就是说,孩子们的成长都是从模仿、效法开始的。学生们都有“向师性”,最擅长模仿、效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作为初中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性格、辨别是非的能力尚未形成,因此,班主任的一举一动,无一不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我经常看到,一贯喜欢洁净整齐的老师,他所带班级的班容班貌是非常整洁舒服的;相反的,平时不拘小节、邋遢松散的老师,他的班常是乱糟糟的。所以每一位具有高度使命感、责任感的班主任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在担当起培养人的任务以前,就必须先把自己造就成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自觉提高自我修养,从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等,都要以“培养怎样的学生”反要求自己,以良好的“身教”影响、教育学生。

  善小也善为

  常言道,做好一件小事不难,可长期做好许多小事就很了不起了。其实,生活上的一些习惯也可以用来教育学生,但个别老师忽视了这些小事,即使有时注意到了,却没有重视它,更别说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我曾经带过一个班,接手没多久,我就发现这班学生卫生观念差,乱扔杂物,清洁打扫马虎,甚至随时随地吐痰的现象也常见。我曾多次强调,甚至严厉批评经常乱扔杂物的同学,但教室的保洁工作依然没多大改进。对此,我除了由班干部带领全班同学相互监督检查外,还决定先从自身做起。看见教室里有纸屑等杂物时,我会随手捡起来放进垃圾桶,确实很脏,我还会扫扫地,拖拖地,扫把乱了,我会马上整理好,讲台上的教学用具我也经常擦拭、放整齐。不出半个学期,效果就很明显了,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自觉把垃圾拿到垃圾桶扔的习惯。即使还有个别的“小顽固”偶尔忘了,顺手把杂物一扔,但很快又捡起来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班里的“鼻涕虫”小吴,原来的他喜欢拿手抠鼻涕,动不动就吐口水,他摸过的食物谁都不愿意碰。但后来在老师身教的影响和同学们的带动下,我发现他的坏习惯已经改掉了,最明显的是春游时他剥了很多橘子给我们吃,大家都笑呵呵的放进了嘴里。

【家庭教育的最佳状态】相关文章:

一个女人的最佳生活状态句子10-25

生存状态作文01-09

心理状态评估03-03

人生的状态作文09-12

保持状态的励志语录10-19

女人最好的状态的说说10-17

女人最好的状态语录01-05

心态决定状态作文09-03

精神状态不好03-04

男人遇到真爱的状态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