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精选10篇)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希望有所帮助!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1
从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候开始,外出打工慢慢成为潮流,“留守儿童”自然而然就随着父母的外出而“诞生”。因户籍、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适龄儿童不能跟随父母外出上学,留在家乡与监管人一起生活,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就成了社会、家长之困。要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涉及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层面,但今天我浅谈下家庭父母的作用。
常说“父母是孩子一生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自始至终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为了生计,背井离乡独自打拼的父母与孩子分割两地情况下如何积极教育管理孩子呢?
三方沟通,亲密无间。
一是与孩子沟通。父母长期在外,亲情应该是留守儿童最缺失的一部分,因此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的爱,认同父母的爱,沟通是必要的。父母每天一个电话或者视频,聊聊孩子们交的朋友,聊聊学校发生的各种趣事,慢慢靠近孩子们的内心,我想未必不是件可以多多尝试的事情。
二是与学校沟通。父母在外,反而需要更加注重学校老师的交流与沟通。定期与学校老师沟通必不可少,了解孩子日常表现,行为品德表现,特别需要注意孩子反常、异常表现,进而联合学校、老师加强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与教育,及时纠正错误思想与行为。
三是与监管人沟通。父母亲与监管人沟通联系随时了解其生活动态,注重心理的变化,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言传身教,做榜样。
一是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友好、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是适当体验生活。寒暑假的机会可以带孩子了解感受下父母工作艰辛与不易,教育孩子吃苦耐劳、积极奋斗精神。
三是在团聚时,父母需要更加注重关注孩子的'思想情况,不因团聚的不易而骄容、溺爱孩子。
四是父母需要时时注意自己言行,突出乐观、积极、奋斗、拼搏的精神,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镜子,健康的思想行为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灵活管理,平等教育。
父母亲与子女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话,才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亲一味命令式、说教式教育,往往适得其反,激发孩子逆反心理。相反,时时换位思考,多角度考虑孩子的问题,多倾听,多鼓励,平等沟通、灵活管理或者更容易取得孩子的信任,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父母伴随孩子成长,或许因为生计问题,生活照顾有所缺失,但成长教育父母不仅不应缺失,而且需发挥家庭最优作用,引导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2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一)家庭结构的事实残缺,使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诸多的心理问题与教育问题
按家庭的完整程度可以把家庭结构分为“完全型家庭”和“残破型家庭”。而留守儿童的家庭看似是完整的家庭,却没有发挥完整家庭的教育功能。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使他们的家庭结构处于一种事实残缺的状态,虽然父母双全,但却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使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失衡、学业失教、行为失范等问题。
1.亲情缺失。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逐渐发展的。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使他们常处于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状态之中。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安全感的缺失,使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自卑、自闭、胆小、个性敏感、性格孤僻压抑等问题;内心的失落以至产生对人冷漠、不敢与人交往等心理问题。
2.教育监管缺位。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处于不断变化学习过程中的人,他们年龄小,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家长的监管。然而,本来应该承担起教育监管责任的父母却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旁观者”。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处于隔代养护的状态,农村的老人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在辅导孩子功课方面显得无能为力,教育方法更是简单粗暴,他们仅仅限定自己为监护人,对儿童的教育基本停滞。由于缺少教育上的帮助与监管,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自由散漫,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同时,由于他们年龄尚小,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与影响,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下,逐渐染上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了很大的比例。
(二)家庭教育时空片段化,难以保证留守儿童教育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家庭成员之间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教育,使家庭教育处于一种连续的状态。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有利于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却因为父母外出,拆分了家庭教育的空间。父母与子女空间上的分离,使得以父母和家庭为核心和主导的农村家庭教育体系趋于崩溃。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父母本身不仅是儿童的社会刺激来源,也是物理环境的中介物,是儿童物理环境的提供者和组织者,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有极大部分是通过物理环境作用于儿童的间接影响”。由于子女和父母没有生活在一起,父母难以通过家庭环境来影响教育孩子。同时,监护时间的动荡,拆分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时间。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使得本来就不多的家庭教育时间被拆分得支离破碎而片段化。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但是,父母外出打工却使得众多留守儿童错失了父母帮助其成长发展的良好时机。
(三)年轻父母缺乏责任感,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家庭教育功能退化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是青壮年,他们大部分已经为人父母。由于文化层次不高,许多年轻父母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对孩子只生不养不教育。甚至有些年轻父母把孩子当作累赘和负担,直接把育儿压力转嫁给老人,自己则采取外出打工的方式逃避为人父母的责任。在父母转嫁育儿压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离,削弱了父母教育的权威。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年轻父母由于长期在城市打工,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他们不愿回农村,尤其是女性,更向往城市生活。他们为了追求物质生活,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认为教育子女是最大负担,甚至对留守在家的子女表现出不耐心、不关心的态度。但大部分家长还是爱孩子的,他们以“爱”的名义外出打工,的确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家庭的物质生活状况,但这却是以牺牲孩子的未来发展为代价的。亲子沟通的缺乏与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产生感情隔阂,在累积效应的作用下,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农村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阻滞留守儿童更好地发展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很多农村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在增加经济收入与教育子女方面他们更倾向于前者。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也不需要什么教育,只要孩子有吃有喝,不得病,身体健康就行。他们认为出去打工挣些钱,就能为孩子打下好的物质基础,给孩子将来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同时,由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获得长辈的指导较少,他们把自己获得的教育经验复制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很少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美国教育家伯顿L.怀特在对幼儿早年教育和追踪研究中指出:“家庭给予儿童的非正规教育,比之后正规教育制度对儿童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大。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向他提供基础稳固的启蒙教育,那么他将可能从以后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家庭教育意识的淡薄,使很多留守儿童失去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2.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存在偏差。由于大部分农村家长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比较狭隘和片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一般会出现两种偏差:期望过高或者过低。家长如果是因为自己学历太低而失去了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就会对子女的学习期望要求高,希望他们能通过学习改变现状,获得更好的未来。另一种情况则是自己学历虽然很低,但由于自己吃苦耐劳,再加上有好的机遇,经济收入相对较高,这类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期望不高,甚至会错误地认为读书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如让孩子早一点去打工,认为孩子读到初中或技校毕业就可以了。家长的低期望导致部分孩子表现出一种“反学校文化”的倾向,他们反对学校权威,蔑视班级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教育,崇尚享乐主义和体力劳动,自动放弃自我发展的资格与权利。在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在悄悄蔓延。
3.物质溺爱,缺乏精神关怀。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其他方面的需求。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之所以陷入物质溺爱的怪圈,一方面是因为内心愧疚,希望通过物质补偿来弥补自己对孩子日常教育与关爱的缺失,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是农村家长的虚荣心,自己外出打工,一定要衣锦还乡,以为给孩子买礼物的多少、昂贵与否体现了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其实,物质补偿的形式并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对孩子的发展也不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有时还甚至是有害的。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会让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养成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同时,一些留守儿童把握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常常以“爱”的名义对父母施以道德绑架,向父母索要金钱。另外,家长的物质补偿,让孩子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情感不足可以拿物质来填补,这就让孩子把物质和爱联系在了一起,逐渐滋生物欲化的价值倾向。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策略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范畴,这是由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等引发的社会公共问题。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集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体系。
(一)以政府为主导,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
“在人类的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一个基础性系统,它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也决定着社会教育的整体面貌,家庭教育与国家、民族、社会利益紧密相连。家庭教育已经从私有空间走向公共空间。”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不再单纯是家长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如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处理不好,他们对社会的报复将会在未来的10—20年间显现出来。政府要采取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和提供保障。
1.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实现家庭教育的法律授权介入。首先,国家要制定政策,保障外出务工的家长有一定的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和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时间。时间保证是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基础。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或条例,规定使用外来务工人员的单位,必须保证有子女的外来务工人员有一定的时间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并将此作为对用工单位的考核内容。其次,建议出台《家庭教育法》,强制父母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责。
2.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民工就近就业创造条件。农民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在没有更多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只好选择外出打工。因此,要变留守儿童为非留守儿童的有效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地方经济,提高农民本地就业率,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让他们白天可以打工挣钱,晚上又能回家照顾孩子,保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完整性。
3.重视家长教育,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还是他们成长的终身导师,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责任和家庭教育观念。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组织机构为务工的家长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改善父母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方式,让他们能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责任。
(二)以学校为基础,搭建家庭教育平台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学校要承担起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家校合作。学校要利用自己的特点与优势,采取系列措施,搭建家庭教育的平台以帮助家长。如可以举办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以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可以规定家校联系日,要求家长必须给孩子打电话;可以利用家长返乡时间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并为家长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可以举行亲子互动活动,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让家长真心体会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可以要求班主任老师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成长记录袋,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同时,学校还要对留守儿童进行亲情教育,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学会感恩父母,避免孩子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归罪于父母,造成亲子关系疏离。
2.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多一些关爱。在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压力下,学校教育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难以有更多的精力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甚至有时还会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因此,学校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让教师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是在二元经济体制下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正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要对留守儿童存在偏见,更不要对他们贴标签,要意识到他们是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对他们多一份关心与关爱,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
3.教师教育中增加家庭教育内容,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总习惯于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甚至把更多的家庭教育责任推给了教师。当他们遇到教育孩子的困惑时,他们希望能从教师那儿获得更多帮助。但是,许多年轻的教师还未成家,自己根本就不懂得家庭教育,更难以给家长有效的指导。建议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增加家庭教育的内容,并把家庭教育课程列为师范生的必修课程,让师范生在职前教育中对家庭教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以便在入职时能够很好地应对儿童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教师的职后培训也要增加家庭教育的培训内容,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不仅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家庭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教师对家长教育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
(三)以家长为主体,切实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1.家长要敢于作为,履行教育子女之职责。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要树立“子女不教,父母之过”的责任意识。不要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为借口,推卸对子女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因为,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无论是法律上还是道义上,父母都有教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等对父母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和教育义务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既然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要负责任地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2.家长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整体教育素养。要对孩子实施教育,家长首先要完善自己。因此,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要有学习意识,主动参加打工地所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利用闲暇时间与其他家长多交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改变“重养轻教”的教育观念,学习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对子女进行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
3.家长尽量改变外出时间与外出方式。农村年轻父母要尽量改变外出的时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父母最好不要外出。因为“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人们一般不易察觉,从而造成很多无形的损失”。另一方面,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中发现,“不同的支持源对不同的留守儿童群体的支持方式和支持功能存在差异。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主要从母亲那里获得肯定支持,从朋友那里获得陪伴支持与亲密支持。在各主要支持源中,母亲对留守儿童的支持作用更为重要。”
4.加强亲子沟通,全面关心孩子的发展。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感受亲情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留守儿童只有感受到父母的关怀,接受父母的爱,才懂得关怀他人和付出爱。因此,家长要全面关心孩子的发展,在给予物质关怀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情感发展。外出务工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与交流,要多给孩子打电话,打电话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嘘寒问暖和学习,要鼓励孩子坚强面对现实生活。家长最好是多抽空回家或利用寒暑假时间让留守儿童到城市与父母团聚,感受到父母的爱,避免儿童因“亲情饥渴”出现心理危机。
(四)以社会为载体,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合力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动员起来,齐心协力,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发挥各级社会组织的作用,承担起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利用大众传媒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村委会等组织的作用,开展“代理妈妈”“代理爸爸”等志愿者活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3
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总体上较弱。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语言的交际能力是从语言的外部考虑的,是指说话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下,如何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调研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较弱。第一,农民工往往通过命令式和叮嘱式语气来开展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并未适时地考虑这种语气对方是否愿意接受和理解,这种方式很可能一开始就会让对方产生反感,不利于双方的持续交流。第二,农民工父母在沟通中较少介绍自己的状况,而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生活、学习、健康等等固定话题,他们认为孩子不需要知道父母在外面干什么,有没有遇到生活的困难、需不需要关心。显然,沟通的内容是单一的、重复性的。留守儿童会由于不知道父母的任何情况,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在外面的艰难,也很难真正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第三,双方对话题的深入和持续能力较弱。调研发现,农民工与留守儿童每次通话的平均时间在5分钟以下的占31.8%,每次10分钟以下的占65%,这种短暂的交流时间很难保证话题的深入。另外,农民工与留守子女的语言沟通除了通常进行的固化的语言交际模式外,很少会远离这种模式进入另外的话题。比如,农民工很少主动了解留守子女近段时间的心情怎么样,和同学相处得好不好,对父母有没有期待和看法。这些话题对留守子女来说,是他们更为喜欢、更容易深入进行的语言交际内容。由此可见,远在异地的农民工为了生存,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忍受着异地对他们的排斥,这种心情并没有在双方交流中被留守子女理解和同情。同样,远离了父母,缺少内心关怀与爱护的留守子女,心理的孤独也很难被父母所切身体会。
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往往忽视语境化的要求。交际语言学中的语境化理论认为,言语内容及言语行为除了受到语言表述方法的内部规则影响以外,还受到外部规则的影响,这种外部规则包括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社会结构等因素,即语境化的环境⑥。语境化理论是将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分析交际行为的语言现象,既从宏观的社会背景因素审视具体的语言现象,又从微观的人际交流中探析具体的语言现象。这样,便于将具体的言语内容放在一个整体中进行分析,找出话语交际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根据这一理论,农民工父母经常和留守子女进行语言交际,从话语表面看似乎是关心孩子想关心的、谈论孩子想谈论的。但是,从语境化要求看,不仅要考虑到在什么样的情景下该跟孩子进行哪方面的语言沟通,还要考虑孩子所生活的背景、教育环境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父母应该了解孩子最想了解什么,最不想了解什么。本调查发现,过半的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对家庭教育的期望非常高,孩子的学习、考试、在家是否听话等话题是每次都一定要涉及的;而对留守儿童的心情状况、人际交往状况、青春期问题交流很少。从交流内容频率的极高值和极低值的比较来看,农民工父母对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最为关心,对孩子的心情状况最不关心。与此相对应,50.2%的留守儿童对父母询问自己的学习和成绩表现产生反感情绪,37.2%的留守儿童厌烦父母经常询问自己“是否听大人的话”,而这两个话题是农民工与孩子通话时最喜欢询问的。事实上,频繁的交流某些固定话题,明显违反了语境化要求,这种固定化的模式通常容易引起孩子的矛盾心理,既期望接到父母的`电话,又心存害怕,因为父母经常重复性地询问自己的学习、考试情况,这容易使留守儿童心存的一点期待被打破而显得失落,甚至对父母谈论的内容产生反感情绪。
以上调查研究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儿童在语言使用上欠缺一定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以致会话古板、简单,很难达到家庭教育的交际效果;双方的语言交际能力较弱,导致沟通内容单一、沟通深度和持续性欠缺;农民工父母不太注意语境化的要求和相应的会话策略,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反感情绪。以上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弱化了双方交流的效果,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沟通频率与方式上,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父母应该增加同留守儿童的沟通频率,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以奠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础。也就是说,父母要积极主动地腾出时间与留守子女进行语言沟通,不能因为工作忙或是没空作为理由减少对留守子女语言沟通的次数。只有在保证一定沟通次数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保证沟通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农民工与留守子女需要提升各自的沟通策略和技巧。在一个互动的人际关系中,语言交际双方需要共同提升自己的交际策略,掌握和使用一定的交际技巧,使得整个语言交际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语言交际的效果⑦。农民工父母与留守子女进行语言沟通时需要注意自身的语气,尽量以平和、尊重的语气和对方通话;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沟通时,应该避免采取回避或拒绝的方式,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使得父母能够多谈论一些自己感兴趣或是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让沟通持续下去,并达到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当然,双方运用电话进行语言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也可以尝试使用写信等方式,以增加沟通的亲情因素。
在沟通内容上,农民工父母应该适当突破当前的路径依赖,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方法、心情状态等,并适当向孩子介绍自身的工作及生活情况。调研发现,四川民族地区农民工与留守子女在语言沟通中较多地涉及学习成绩、是否听话等方面,这些话题是双方沟通中几乎每次必谈的内容,久而久之便形成语言交流的一种固定路径,双方每次都依赖这种路径将谈话内容进行下去。留守子女对这些内容在心理上存有反感情绪,也就是说,这种固定的路径依赖不能达到很好的沟通效果,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所以,双方需要突破日常交流中的这种依赖路径。调查发现,留守子女期望与农民工父母沟通的内容涉及心情状况、学习方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等等方面。由此,农民工在与留守子女进行日常语言交流时,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多关注孩子的心情,帮助解决孩子感觉困惑的问题,多与孩子讨论关于学习的方法,以自身的经验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留守子女和自己的父母进行日常的语言沟通时,主动积极地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感知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积极地在父母面前表露自己的心情状况,当自己在学校或生活中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主动向父母求助,听取积极的建议,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沟通。
农民工父母应重视沟通情景,尽量多使用赞赏、表扬和鼓励的态度,针对不同话题和情境,使用不同语言和语气与子女交流。在与子女交流时,农民工父母应弱化原有的高低差距,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谈心,避免给彼此一种压抑感。农民工父母应该以一种平等友好的姿态与留守子女谈心,让整个交流的氛围显得愉快而和谐。不能否认的是,农民工和留守子女是两种不同的个体,什么样的语境下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言,在沟通之前需要双方考虑妥当。在两个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双方应该回避固有的高低差距。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直接照料,所以在日常沟通中更应该多使用积极的语气,对留守子女做的正确的事情给以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让留守子女的内心有一种满足感;哪怕是针对留守儿童的错误,也尽量要使用委婉的、引导式的教育语言。
协助留守儿童强化日常生活中的“联结点”,以促进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联结就是联系渠道的多维结点,是围绕在社会个体的微观生活环境中的支撑点。具体到留守儿童而言,其联结的对象主要是生活照料者。调查显示,爷爷、奶奶、未外出打工的母亲以及兄弟姐妹,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一起,这些人员可视为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联结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影响。调查也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照料者,除了给孩子提供基础的生活照料之外,很少能够对其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农民工父母在与留守儿童保持沟通的同时,要多与留守儿童的共同生活者保持联系,经常从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中获取关于留守子女的具体信息;也要多与这些家庭成员谈论关于采取何种方式照料、教育留守子女,并与之探讨如何和留守子女保持良好的关系。
政府部门应该鼓励并资助相关教育培训组织,利用农民工返乡等机会,开展农民工交流技巧和教育能力培训,以避免因沟通不足、沟通能力较弱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各级学校应该多关注留守儿童,指导其采取恰当的方法与父母交流。教师应主动向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父母反馈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选择合适的时机,通过家访等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情况进行了解。由此,发挥留守子女与进城务工父母沟通的“黏合剂”的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开展。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4
为准确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连云港市灌南县妇联历时两个多月时间,深入新安镇、新集镇、三口镇、李集镇农村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250余份,访谈留守儿童家庭100余份。
一、基本现状
调查显示,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较之过去有转变,具体体现在:
1、家教观念深入人心。96%的受访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健康状况非常关心,62%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品格修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家教行为趋于理性。80%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75%的家长会选择讨论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孩子服从。81%的家长热衷于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过广播电视、报刊阅读、亲友探讨等学习经历。
3、亲子关系逐步改善。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的占96%,虽然长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够保证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联系,56%的留守儿童愿意向父母倾诉烦恼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务工。
4、学教困难有所缓解。62%的受访留守儿童很喜欢上学,65%的孩子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仅15%的孩子觉得父母外出务工 对学习有不好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学习管教也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73%的`留守家庭会督促孩子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培训渠道不畅。调查显示,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亲占76.6%,母亲占65.8%。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有40%是来自长辈的经验,35%是自己从小的体验。因此,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非常高,90%的家长有培训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长有过相关的学习机会。
2、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话题,60%的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压力。数据显示,7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另有26.6%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未达到父母的期望”,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有较大差距,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现象依然存在。调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电话沟通。但留守儿童对这种沟通并不满意,63%的留守儿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联系一次,48%的孩子承认父母不在,缺乏保护,胆小怕事。
三、建议与对策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牵涉面较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建议如下:
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未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劳动等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规办事。二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团体的作用,支持他们依据章程开展关爱活动和志愿服务,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适当倾斜技能培训、贫困助学、社会救助等资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做到有钱做事。
2、家庭要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第一阵地”。各级妇联要继续深化以家庭为载体的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送家教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和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
3、学校要成为留守儿童的“家外家”。推广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家里管不好,学校不好管”的难题;开设学生心理疏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化解心理问题;鼓励教师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心关爱,鼓励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友情弥补亲情。
4、社会要肩负起留守儿童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组织动员巾帼志愿者、妇女干部、退休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让留守儿童享受到爱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托管”机构,让孩子放学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养”模式,让留守儿童在假期拥有“知识充电站”和“快乐加油站”,实现“离校不离教”。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5
曾欢,是一个刚转入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平时上课爱发呆,上课读课文时不张嘴,下课一个人到处乱跑,经常不写作业,偶尔写作业却书写潦草,学习用品经常不见。看到他才二年级就有这样不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决定去一次家访。去了家访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会这样。原来他出生后一个月父母就出外打工了,一直和爷爷奶奶留在农村。爷爷奶奶没文化,而且特别疼他,事事顺着他。所以在农村他整天就是在外面玩,上了学后也是特别爱玩,整天不写作业。父母在外打工深知没有文化的日子不好过,所以决定把小孩接出来留在自己身边培养。但是小孩不习惯和父母住,所以在他们面前总是沉默寡言,胆小怕事,从不和他们沟通。如果不是老师的家访他们永远不会知道曾欢在校的表现。为此他们决定多和孩子沟通,多和老师沟通,一起帮助曾欢改正。现在的曾欢已经会写作业了,而且还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同学们读书了。
曾欢是幸运的,因为他现在不是留守儿童了。
可是我国农村却还有许许多多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特别不好。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上:
(一)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的职责,多数低年级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护,没有文化,他们很少,甚至没有时间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他们认为只要一日三餐让孩子吃饱,有个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不让孩子挨冻受饿就算尽到了监护的责任,至于孩子的学习那是老师的事情。这种错误的想法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中占到了大多数。其实教育孩子不只是某个人或某部分的事情,而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件重大事情。
(二)有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家长认为现在读书没有多大用处,认为读书花了几千几万,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倒不如和他们一起早点出来打工赚钱,至于上学则是义务性的混完,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任其发展。
(三)家长无力承担自己的教育责任,过分依赖学校。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家长们由于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临时负责管教的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因此,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救护站”、“110 服务台”.当孩子犯错误后大多数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而不是自己想方设法解决。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农村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村家庭只占少数,大多数的农村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有的家长和代理监护人甚至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心?”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样的学生的教育难度。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面施教,往往收效甚微。
小学低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全社会关注的的.群体,我们必须从低段就要抓好他们的学习习惯,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教师倾注爱心,促进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尤其是对“问题生”和“学困生”要有足够的宽容耐心和引导。
(二)社会各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发挥合力,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下乡,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如广播、有线电视、宣传专栏、印发家教知识小册子、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实践类活动。使家庭教育实现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教育性的统一。注重家庭教育组织网络的建设,形成乡镇、街道、学校的三级家教组织网络,建立家教领导小组、社区(村)家长学校、家教指导服务站、“母亲课堂”等家教组织,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三) 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抓好示范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对这些示范家长学校的重点指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广,使家长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动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加大对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培训的投入,保障家长学校的培训经费,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从而保证家长接受家庭教育知识,引导教育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关注孩子的全面成长。
总之,农村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家庭教育关系到农村下一辈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要从小学低段开始抓起,为留守儿童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6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不科学,或娇惯溺爱或简单粗暴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学者指出,现代儿童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心灵施暴式、过分溺爱式、物质刺激式、放纵式、愁眉苦脸式五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常常与家长聚少离多,亲子互动较少,孩子和家长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因为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对孩子的关心、沟通和教育较少,因此,他们会在内心深处对子女产生愧疚心理。对孩子提的要求,家长都会尽可能给予满足。又因为孩子平时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对孩子更是十分宠爱,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情况下,容易养成儿童的骄纵个性。另一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较少关心孩子,放任孩子,但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是自己工作不顺心,就会对孩子大声呵斥,严重时会责打孩子。不管是骄纵溺爱还是简单粗暴,都是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投入较少,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由家庭负担的教育方面的费用。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家庭为子女的教育所支付的最低成本,包括交通费、食宿费、园服费、保教费和文具费等,这是必需投入。家庭扩展投入是家庭为使子女享受额外的教育或优质教育而特别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家教费、课外辅导费和其他费用等。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较少,主要是孩子在园的各项学习费用,也就是教育的必需投入。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参加幼儿园学习的费用,几乎没有其他费用。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甚至无法入园。相比之下,城市家庭的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时间外出务工,家庭成员不完整,家庭内部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一些父母及其他长辈只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忽视孩子情感的培养;家庭互动中教育的成分较少,家庭文化环境中教育文化氛围也不良。部分农村家庭忽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作用,使得学前留守儿童不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
(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隔代教育问题众多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父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具有消极的影响。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教育孩子的重任多数就落在了祖父母身上。但因为祖父母年龄较大且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跟孩子很好地沟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这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9.2岁,并且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报告同时指出:隔代的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可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而隔代教育又具有较多的弊端。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父母进城务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加上农村的经济收入满足不了全家的生活支出,农村许多年轻人、中年人选择离开孩子,进城务工,努力挣钱。离开家庭,也就暂时放弃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因此,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
(二)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重视提升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忽视家庭教育
农村家庭受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认为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就是要提升孩子的物质生活质量。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一些父母远离家乡,离开自己的孩子。其实,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一些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关注孩子身体的生长,忽略对孩子生命价值、品质习惯的养成。这些传统的观念限制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低,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靠祖父母抚养和教育。而大多数祖父母的文化水平都很低,不能给予儿童最新的知识,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也不了解。同时,文化水平低导致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他们容易忽视家庭教育对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意义,导致家庭教育在学前留守儿童生活中的缺失。
三、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加大地方经济投入,发展地方产业,让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回流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家长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在农村,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已经不能够保证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农村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离开故土和年幼的孩子。父母长期远离,导致农村一些学前留守儿童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几近空白。为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一方面,政府可采取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吸引进城务工人员留在本地,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发展地方产业,或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提供相关经济资助和政策帮助,让他们不用远离家乡和孩子外出务工。
(二)社区:优化农村幼儿园师资和设施,建立家长咨询站,弥补家庭教育不足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加上家庭教育的空白或缺失,使得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村的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且其师资和设施并不完善。为了弥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幼教机构需负起留守儿童早期教育的责任。优化师资,注重对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提升,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同时,还可以依附幼儿园建立家长咨询站,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农村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咨询儿童教育问题的机会,并提供相关的帮助。
(三)社会:开办家长学校,提高隔代教育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隔代教育产生许多问题:祖父母溺爱孩子、祖孙关系不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隔代教育无法避免,那么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以提高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迫在眉睫。开办家长学校,提升隔代家长的文化素质,利用教育讲座、影片宣传等方式,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并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同时,定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加强孩子与祖父母的情感交流,弥补家庭情感关怀的缺失。总之,社会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只有这样,学前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四)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农村父母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不要将教育误认为只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任务。父母和其他家长往往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要重视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同时,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关怀,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保持心理健康;还要摒弃传统的“智育为先”的理念,重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积极引导;并且重视孩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通过各种努力,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7
当今社会,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沿海及各大城市纷纷崛起,这就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开放的城市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使得年轻的劳动力难以在农村生存,因此诱发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热潮。
但这些农民工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付出的却是远离子女的代价。在农民工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于此形成了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基本属于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料并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据此,启东市妇联以汇龙镇爱新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概况
拥有3000多人口的爱新村,儿童约占总人口的30%左右,留守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20%,约有180人左右。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与母亲住一起的25.6%,与父亲住一起的有15.8%,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一起的有35.6%,与叔伯婶姨住一起的有12.9%,其余寄托在其他人那的有10.1%;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一年之内见过父母1-2次的占56%,见过3次以上的占15%,一年内未见父母的'有29%,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呈继续增长趋势。
二、存在问题
以上数据说明了农村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健康与成长方面:在生活中,留守儿童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成长的最好阶段容易形成不良习惯,生活作息不规律,缺乏营养,很容易造成抵抗能力差,身体体质偏低等问题。
2.学习与认知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诱惑逐渐增多,网吧等娱乐场所对留守儿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使得他们上课不专心,下课沉溺于网吧,自控能力差,容易形成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心理与品行方面:父母的行为往往是孩子的坐标,留守儿童常年远离父母,生活中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又缺少正确的是非观念,极易养成冷漠、自私、孤僻、偏激等不良性格和习惯。
4.人身安全方面: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缺少适当的约束和引导,他们极其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影响,遇到突发事件自救能力差,甚至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三、建议对策
留守儿童群体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时期的特殊产物,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针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需要全社会来关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建议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
1.家庭。要慎重做出每个选择,家长要正确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慎重选择外出务工,要把家庭教育摆在当前最突出的位置上,家长要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而不是金钱;引导外出父母切实负起养育责任,尽量改善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积极引导家长处理好外出务工和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系,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沟通方式担负责任,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长要认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切实转变教育方式方法,增加亲子间的良性互动。
2.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更全面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融入团体中,形成良好的心态;开展教师帮扶留守学生活动,定期家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及时发现留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闪光点,了解家庭生活环境,消除不利因素;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家长和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学校应开展留守学生普查登记,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针对个人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3.社会。政府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大对农村娱乐场所的管理,努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制定方便入学政策,为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地入学提供方便。在城市农民工集中地开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提供优质的入学条件,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和关爱;村妇女儿童之家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劳动知识培训,让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各界多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完善家庭教育志愿队伍,成立留守儿童义务辅导站,从生活、学习、思想、安全上关心留守儿童。村干部实行包片负责,组织老教师做好代理家长工作。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我们当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希望各级组织、社会各界都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共同努力,让祖国的花朵更加灿烂,让祖国的未来更加强大。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8
一、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1.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独立性提高。
相对受尽长辈宠爱的独生子女来说,留守儿童的独立性更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需要独自面对社会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由于家庭困难,留守儿童的空余时间都用来帮忙做家务、干农活,有一定的生存技能。
2.缺失父母关爱导致产生孤独感,影响交际。
由于缺失父母陪伴与关爱,留守儿童会产生自卑感,性格孤僻,不愿意甚至不敢与他人交流,长此以往,缺乏沟通使留守儿童不合群,出现交流障碍,严重者出现自闭症。大量负面情绪袭来使留守儿童对社会产生厌烦心理,情绪波动严重,性格上出现不良特质。孩子因为长期与父母得不到沟通,亲子之间产生隔阂,儿童就会缺少存在感、自尊感和安全感。亲子关系融洽,父母支持、鼓励、引导行为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社会情感和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3.缺乏正确引导,价值观扭曲。
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爱,陪伴的亏欠,会在物质上对孩子进行补偿,出现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的现象。这样一种补偿方式无疑会对孩子价值观树立造成不良影响,使孩子产生虚荣心、攀比心,容易拜金。精神亏欠用以物质补偿,还未形成正确价值判断的孩子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享乐主义人生观,出现好逸恶劳的心理,不利于孩子未来发展。由于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因此孩子没有是非判别能力,分不清好人坏人界线,孩子的价值观会和社会发展向逆而行,自主意识过强会引发独断主义,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4.缺乏沟通,心理发展不健康。
苏北农村地区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在家基本由爷爷奶奶照看,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文化程度、文化素质都跟不上社会时代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更缺少科学性管理。临时监护人不能完全明白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产生的影响,甚至想不到自己一个小举动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或生活中遇到问题、烦恼得不到倾诉,只能埋在心里,长此以往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易产生内向、胆怯、多疑、自卑的性格特点,亦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情绪,有的采取上网、偷盗等不良行为发泄情绪,更有甚者出现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倾向。
5.缺少父母监管,留守儿童学习发展不全面。
由于父母在外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科学性与合理性规划。有的留守儿童具备某些天赋,却因得不到重视培养,而被埋没荒废;有的留守儿童由于没有人管教辅导,成绩始终上不去,变得不务正业,整天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走上辍学之路;有的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会对孩子施加压力,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反而使问题变得更严重;而有的父母进城务工看到当代大学生“毕业则失业”的现象,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他们将消极、错误的思想灌输给子女,在一定程度上助长子女厌学情绪。
6.农村安全隐患的威胁。
父母不在身边,临时监护人不尽职,导致留守儿童得不到保护,安全隐患堪忧。留守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太弱,被拐卖、被侵害的事件屡见不鲜,他们的人身权益得不到保障,对留守儿童是一种极大威胁,对留守儿童教育造成不良影响,对苏北农村基础教育体系产生强烈冲击。
二、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 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作用。
(1)苏北农村落后地区的劳动力缺失现象归根究底还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政府在其中要发挥积极的宏观指导作用,积极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减小农村劳动人口的流动幅度,使农民不出家乡就能走上富裕的道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也是减少留守家庭的关键所在。
(2)政府应从户籍制度限制着手,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降低入学门槛,免除一定的学杂费用。各地政府应在一定能力范围内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实施优惠,使子女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得到家庭教育。
2.学校教育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不是单纯地对孩子进行科学知识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不仅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而且有助于稳定社会、团结民族。
(2)举办留守儿童心理咨询会。由于缺失父母关爱,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心理不良现象,因此,学校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既有助于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更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风气。
(3)定期安排家长教师交流会。学校应加强教师与留守儿童家长间的联系,及时反馈孩子在校情况,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学校应展开“手拉手”活动,让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平等相处,使之快速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之中,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和温暖。
3.社会应营造良好氛围。
(1)社会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讲是一个大家庭、大环境,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有耳濡目染的影响。整治社区环境,营造良好互助和谐氛围,让缺少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邻里之间应对留守儿童轮流进行照看、关爱、教育,让独孤的留守儿童感受到正常的关爱,受到公平对待。
(3)社会成员可自发组织以帮助苏北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支教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知识辅导和心理辅导,为留守儿童送关爱、送温暖。
4.家长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孩子受教育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孩子未来的成长。
(1)家长可就近务工,既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减少孩子对自己的思念,又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校近况,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更直观。
(2)家长的教育观念应转变。不少家长以物质弥补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绝对不可取的,这会使孩子产生畸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孩子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与精神关爱是任何形式都弥补不了的,父母应转变观念,尽量挤出与孩子交流相处的时间,满足孩子心理、情感等内心需要。
5.留守儿童自身应转换观念。
(1)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感到孤独、自卑。留守儿童应学会排遣不良情绪,如学会向他人求助,向家长、老师、同学、临时监护人或者邻居倾诉,寻求帮助,以缓解心理压力。
(2)父母外出打工是迫于生计,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及美好未来,留守儿童应理解父母,而不应该一味地埋怨父母冷落自己。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9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我县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对全县所有行政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基础数据
县位于省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总面积为8339.15平方公里,全县辖有25个乡镇,143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总人口7.6万人,其中留守儿童143人,困境儿童589人(其中孤儿6人。重病重残儿童儿童38人,建卡贫困户低保家庭儿童555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重合数是22人。
(二)、现状及问题
在全县143名留守儿童中,68名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条件困难,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8%,困境儿童589人中,建卡贫困户就占555人,占困境儿童的95%,所在家庭人均收入低于3000元。困境儿童的家庭生活普遍都比较困难,主要靠亲人资助、社会捐助和政府补贴,只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且居住环境比较差,卫生条件堪忧,使得困境儿童的身体健康方面受到很大影响。此外,残疾儿童或重病儿童家庭需要支付大笔医疗费或康复保健费,且持续时间长,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后续的治疗往往得不到保障。
二、工作开展情况
县政府一直把留守和困境儿童的生存、生活、教育和发展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职能作用,以“关爱留守和困境儿童行动”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服务方式,使留守和困境儿童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关爱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
我县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问题都很重视,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1、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利用“六一”国际儿童节、“家庭道德教育宣传实践月”等契机,动员各部门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宣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等文件、法规;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等理念,动员社会力量维护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宣传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的法律职责;宣传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先进事迹。通过宣传形成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
2、加强管理,健全档案。全县各部门要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维权工作。以“留守儿童活动之家”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建立一个家长及托管人家教能力培训的基地,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上得到更多的照顾和关爱,帮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培养留守儿童的自尊、自立和自强精神,提高素质,健康成长。完善全县留守儿童档案,利用学校、乡镇村、家庭留守儿童活动情况反馈表健全留守儿童的监护联系,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3、开展形式多样关爱活动,救助贫困留守和困境儿童。我们把救助贫困留守和困境儿童与开展的各种关爱行动结合起来,把解决贫困留守和困境儿童入学问题、生活问题作为救助工作的重点。在“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日,深入到贫困留守儿童家中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他们送上生活和学习用品。对建卡贫困户低保家庭困境儿童纳入精准扶贫政策兜底低保户,提高孤儿的生活救助标准。
(二)从事儿童工作的队伍情况
1、系统内
(1)在县民政部门社会福利事务科兼职人员从事儿童工作1人。
(2)我县集中供养的孤儿都是送到州儿童福利院,我县无儿童福利院,散居孤儿由其亲属或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
2、系统外
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从事儿童工作兼职人员172人。
三、取得的成绩
适应救助管理新形势的要求,新建县流浪救助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总投资20万元,购置了适合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实际需要的设施设备,充分发挥救助保护设施的各项功能。利用社会救助福利服务中心闲置的房产,设立包括居室、观察区、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康复设施、心理辅导及室外活动场地、后勤保障设施和管理人员办公用房等功能建设,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生活保障、安全保护、心理康复和法律援助,让他们能够回归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xx年核定孤儿6人,每人每月补助900元,发放孤儿生活补助6.48万元。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10
为准确掌握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市妇联历时3个月在炎陵县、芦淞区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发放调查问卷500余份,访谈留守儿童家庭200余户。
一、基本现状
调查显示,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较之过去有转变,具体体现在:
1、家教观念深入人心。98%的受访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78%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健康状况非常关心,66%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大专以上的文化,58%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品格修养,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2、家教行为趋于理性。79%的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给孩子讲道理。与孩子的意见不一致时,76%的家长会选择讨论沟通,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孩子服从。82%的家长热衷于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过广播电视、报刊阅读、亲友探讨等学习经历。
3、亲子关系逐步改善。在被调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的占95%,虽然长年在外,但75%的父母能够保证每周至少一次跟孩子联系,57%的留守儿童愿意向父母倾诉烦恼和困惑,55%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务工。
4、学教困难有所缓解。63%的受访留守儿童很喜欢上学,67%的孩子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满意,仅15%的孩子觉得父母外出务工 1
对学习有不好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的.生活、学习管教也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73%的留守家庭会督促孩子的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
1、家长培训渠道不畅。调查显示,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亲占79.6%,母亲占67.8%。他们的家庭教育经验有38%是来自长辈的经验,35%是自己从小的体验。因此,他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积极性非常高,91%的家长有培训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长有过相关的学习机会。
2、留守儿童学习压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话题,58%的家长选择了学习和健康,过于集中的关注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压力。数据显示,68%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另有26.6%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未达到父母的期望”,家长和孩子对成绩的认可度有较大差距,体现了孩子们在学习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现象依然存在。调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没时间,顾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电话沟通。但留守儿童对这种沟通并不满意,63%的留守儿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联系一次,48%的孩子承认父母不在,缺乏保护,胆小怕事。
三、市妇联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情况
1、开展送“家教下乡”活动。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依托“亲子教育”讲座和“爱〃家”大讲坛,先后在株洲县、醴陵市、芦淞
区、云龙区举办家教讲座30余次,受益家长达2万余人次。
2、组织城乡家庭结对帮扶。为让农村留守儿童能感受到家庭温暖和社会关爱,启动了“爱心父母”大招募,促成千余名社会爱心人士与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向他们捐赠书籍等学习用品和衣物等生活用品,有些爱心家长与结对儿童保持经常联系,缓解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
3、情系留守儿童送温暖。通过“春蕾助学”行动资助700余名农村贫困儿童、留守流动儿童完成学业。联合恒源祥开展“情系留守儿童送温暖”活动,为留守儿童捐赠冬衣冬靴,编织爱心织毛衣。投入20万元创办了10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配备了儿童图书和体育器材;投入40余万元创办了3个城区“春蕾爱心屋”,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免费的艺术特长培训。
四、建议与对策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牵涉面较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建议如下:
1、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着眼未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劳动等政府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规办事。二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团体的作用,支持他们依据章程开展关爱活动和志愿服务,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适当倾斜技能培训、贫困助学、社会救助等资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公共财政,做到有钱做事。
2、家庭要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第一阵地”。各级妇联要继续深化以家庭为载体的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开展“送家教进农村、进社区、进厂矿、进企业、进机关”活动,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和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当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关注孩子的心智成长。
3、学校要成为留守儿童的“家外家”。推广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家里管不好,学校不好管”的难题;开设学生心理疏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化解心理问题;鼓励教师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关心关爱,鼓励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友情弥补亲情。
4、社会要肩负起留守儿童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组织动员巾帼志愿者、妇女干部、退休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也能让留守儿童享受到爱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托管”机构,让孩子放学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养”模式,让留守儿童在假期拥有“知识充电站”和“快乐加油站”,实现“离校不离教”。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的生日02-20
留守儿童 散文02-20
留守儿童总结05-29
留守儿童作文08-17
小学留守儿童征文11-03
关爱留守儿童文案10-19
留守儿童帮扶计划05-26
对留守儿童调研报告12-11
关爱留守儿童方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