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作用和影响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作用和影响,希望有所帮助!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走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庭是儿童学习的第一课堂,是培养和教育子女的重要园地。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激增,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独生子女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素质和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这就说明,孩子不良的性格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来自于不恰当的教育。鉴于许多家长在教养子女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期望过高。
所谓的期望过高,指的是家长给孩子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期望过于理想化。研究表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较高,则子女受到的激励越大。但如果期望过高,高到子女不可能达到的地步,孩子就会失去信心。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过于理想,希望自已的孩子是个全才、希望将来能上大学、能出国,能从事社会上的热门职业等,把自已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惜倾注大量心血、过分重视智力投资,参加各种学习班,买各种资料;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花钱、托人、找关系,家长的这种心理过程所表现得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不但对孩子起不到积极的促动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从而,丧失了上进的勇气。这样易造成儿童自卑、刻板、对抗、谨小慎微、情绪紧张等不良性格特征。
造成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家长认为自已的现状(职业、地位、收入)已无法改变,便寄厚望与子女,希望他们出人头地、希望他们能实现自已未曾实现的理想,所以对孩子过高要求,这是一种补偿心理。还有些家长自认为自已社会地位高,怕孩子不成器给自已丢面子,影响自已的形象,这是虚荣心理。还有些家长存在着攀比心理。
家长要避免对孩子期望过高,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降低期望值。心理学研究当中表明,在某一限度内,人的动机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当超过了这一限度,解决问题的效率不随着动机的`增强而增强,反而降低。这就告诉我们:生活当中,家长不能对孩子过高期望,过高期望就会引起孩子过强的动机,引起心理上的焦虑,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人们常说:期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大,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家长在对儿童提要求时,适当降低期望值,要注意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及发展状况出发,确保他“跳一跳、够得到”,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实现小的目标,然后家长再一步地提高要求,使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早期定向培养。
指由父母单方面为孩子设计未来发展方向,全然不顾孩子自身条件与素质、兴趣等。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日成才,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确定了发展方向,让孩子专攻某一方面的技艺,如音乐、书法、绘画、舞蹈等等,其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则弃之不顾,以为只有早“定向”早下功夫,才能成为专门人才。我们知道,对某一技艺所表现出来的专门兴趣,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些家长,想把孩子培养造就成专门人才,不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管孩子有没有某个方面的兴趣,而是根据家长的主观愿望,强制孩子学习某个方面的技艺,或者有些家长受社会上某种风气左右,赶什么时髦。学钢琴、学舞蹈,孩子本身却并不是很有兴趣,调查表明,有50%的家长不能了解孩子的实际需要。这种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只发展孩子一个方面的智能,过早地专业化,易导致儿童内向、消极被动、性情烦燥、好发脾气等不良性格特征。
对儿童早期定向培养是受家长预定模式的影响。一是家长的自身模式。父母是科学家、艺术家、画家,就认为子女理所应当走父母之路;二是家长羡慕的模式。
孩子小时候,其兴趣爱好是非常广泛而又很不稳定的,常常是朝三暮四、变来变去,家长这样按固有的模式按自已的主观愿望去发展孩子特长,势必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付出了很多,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坚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原则,在促使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孩子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大力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兴趣活动。特别是学龄前儿童(3—7岁)主导活动是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心理过程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所以,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的游戏,当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对某方面的活动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兴趣爱好,并有了较为强烈的追求之后,再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为特长,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功。
三、过度教育。
指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不顾孩子的特点,进行成人化的教育。表现在:
一是任意提前进行智力活动。孩子刚会说话,就教他们背古诗,算术、学外语;还未上学,就先学习小学课程;未进中学,就提前学习中学课程。
二是任意增加学习内容,加大学习难度,增加学习负担,吃“小灶”请家教、做补充练习题,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娱乐、休息、活动时间。
家长脱离了孩子的实际,违背了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事与愿违的。这种过度教育直接会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及恐惧心理,并且易使儿童形成孤僻、刻板、抑郁、冷漠、创造力差等性格特征。
家长对孩子盲目地进行“过度”教育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家长不懂教育科学,把“提前教育”、“强化教育”当成了“早期教育”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兴趣培养、智力开发。
二是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理迫切、攀比心理作怪,使孩子成为全才、超人、想一步登天,盲目给孩子增加负担。
三是有些家长受社会上那种对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作用过分夸大的影响。
认为小时候教育不抓紧、抓不出成效来,以后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避免过度教育,家长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个过程。人的身心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龄前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要得到一些知识也只能是在游戏中,在日常生活中、在与成人交往中。另外,学龄前儿童的大脑还未成熟、过早地给大脑加重负担,会使大脑过分早熟,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期时,大脑便很容易产生疲劳和惰性,反而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
所以,家长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另外,学习知识、发展智力,也不是任意增加学习内容、加大学习难度、加快学习进程、大搞突击便可以奏效的,它是一个渐渐积累的过程,孩子还没到那个年龄阶段,心理水平还没发展到那个程度,接受和理解能力还没那么强,硬要提前学习他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即按照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发展水平,遵循科学知识本身的发展秩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
从上面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多么巨大。所以,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也就是说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父母的认识问题。家庭教育是一抓抓两代,是两代人的素质教育。为了促使儿童的最佳发展,父母必须增强自已的教育能力,增加自已的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艺术化的方向前进.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作用和影响】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影响的测评分析01-18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影响01-20
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09-16
氨基酸对人体的功效和作用03-03
幼儿园转学对孩子有没有影响03-19
新学期对孩子的期望和寄语小学02-15
对孩子的教育01-20
茎的输导作用和贮藏作用课件05-18
新学期对孩子的期望和寄语9篇02-14
老师对孩子新一年的希望和寄语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