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扰家庭教育的七大误区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困扰家庭教育的七大误区,希望有所帮助!
误区一:孩子是家庭的中心。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发现,在大部分家庭,孩子是这个家庭里的中心,有的甚至是绝对的中心,一切都为了孩子,一切都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仅从经济上分析,此次调研中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37.7%,但孩子月均支出在500元至2000元的家庭占35.6%,孩子月均支出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到1.05%;多数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的35%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
误区二:不打不成才。
在家庭里,因为各种原因,孩子挨父母的打不是什么新鲜事。许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种情况在文化层次不高和失和的家庭中比较多见。此次调研数据显示,有9.6%的父母经常打孩子,有67.7%的家长偶尔忍不住打过孩子。据了解,克拉玛依市的未成年人犯罪集中表现在“溺爱型”、“暴力型”家庭中。
误区三:冷漠让孩子压抑。
在不少家庭里,孩子犯了错,家长往往采取不理不睬的方式来对待,有的甚至一个星期甚至十几天都不与孩子说话。这种情况以知识分子家庭居多。
在此次调研中,有35.6%的家长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采取过不理睬孩子的态度。有14.2%的孩子认为与父母存在代沟;有20.3%的孩子认为父母不主动与其沟通;有31%的孩子希望家长学会与子女沟通。
误区四:强制填鸭式教育添压力。
为了父母的愿望,将并不爱好舞蹈和绘画的孩子送到“舞蹈班”、“绘画班”去学习,在当下的家庭中是屡见不鲜的。家长为了让孩子以后“出人头地”,强迫孩子学习各种技能。这种教育以父母小时候得不到良好教育,无法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理想,有“遗憾”的家庭居多。
在此次调研中,有19.8%的孩子厌烦家长逼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有39.9%的孩子认为家长的期望给其造成了很大压力,这其中最小的孩子才9岁;有17%的.孩子希望家长给自己多一些自由空间。
误区五:事事包办使孩子产生依赖。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除了学习外事事都能包办。有的家长恨不得将与孩子日常生活有关的所有事情都替孩子做了,这样,孩子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一名中学生说,父母最高兴的就是自己整个星期天都呆在房间里学习,不出去。许多孩子上了高中也不会洗衣服,即便这样,家长也不让他们做。
此次调研数据显示,有27.5%的家长经常教育孩子“你是小孩,家里的事不用你管,好好学习是你的唯一任务”;有10.7%的父母对孩子身体上保护过多,精神上关注较少。调查人员在调研中发现,主动干家务或自我服务的孩子仅占23.6%和37.3%;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活都不干的占62.9%。
误区六:百般袒护犯错的孩子。
也许是出于爱孩子的原因,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总是百般袒护,为孩子开脱。面对来自别人的批评,家长不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也不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不违法,犯了什么错他们都可以谅解。
此次调研的数据显示,有6.2%的家长认为小时候学文化,长大才学做人,相信“树大自然直”;有8.6%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长大就懂事了。还有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将来太软弱容易吃亏,就给孩子灌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这以独生子女家庭居多。
误区七:父严母宠不统一。
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不一致,宽严尺度不一,导致父母一方管一方宠。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大家族的家庭及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的家庭里。调研数据显示,有13.4%的学生感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言行不一。有26.5%的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上与老人产生过分歧和矛盾。
有关专家指出,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构筑自己未来的生活。而许多家庭存在着替孩子做本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情况,这种教育方式除培养了孩子的依赖性以外,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适应社会,一旦进入社会,将很难找到自信,更难以在社会上取得应有的成功。
【困扰家庭教育的七大误区】相关文章:
家庭教育的误区10-18
家庭教育的几个误区07-29
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10-15
家庭教育常见的误区10-15
家庭教育中的误区10-14
我国的家庭教育的误区10-16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10-17
家庭教育的误区有哪些10-17
家庭教育应走出的误区10-16
家庭教育的10大误区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