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2-12-10 16:55:37 家庭教育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读后感(6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庭教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读后感(6篇)

家庭教育读后感1

  上周听到校长的分享时,其实我的眼眶是湿润的,我已经不止一次听人到中年后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孩子的遗憾、自责,都会提到如果怎么样、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但是人生没有如果,幸而我们培养的孩子是优秀的,还能给人以慰藉。对比他们的遗憾、自责、难受我觉得我无比幸运,多么幸运在我将为人母的时候我接触到了《聚焦家庭教育》这本书,所以这本书现在不止我在读,还拿回家把一些观点和我的老公共享、探讨,不仅对于我,对他来说也是及时雨,我们为了孩子在开始不断接受新的信息和学习,所以我会读、而且会反复的、好好的去读。

  其实把我们组放到这个位置分享压力很大,数学组没有音、体、美、英那么多才多艺,也没有行政组那么高的站位和思想,所以最后我们讨论决定还是彰显我们的本色——踏踏实实。我们就踏踏实实的说说读后的真实感受和反思。

  本周我们组承担的是分享第五章《行动与语言》,提到行动与语言,大家都能想到言行合一,书中的观点我不再做介绍,大家都能看到。关于行动的阐述我读懂了,但是关于语言部分的阐述虽然我读了很多遍,还是有点模糊作为父母到底应该怎样把握,所以我需要继续去读。不仅在读第五章,包括在读前面的内容,读完后我的脑子里有很多的想法。今天我就谈谈一点我粗浅的、还不太成熟的看法和观点。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教育聚焦到家庭,更应该聚焦到学校教育。提到行动,父母的行动关注了孩子,保护了孩子,为孩子提供了亲近感、安全感。提到老师,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的行动和语言能教学生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好的做法相信大家比我更有经验。但我认为,作为老师除了教学生知识外,最重要怎样用行动和言语搭配起来,保证学生在学校也能有像在家一样的安全感、亲近感、只有心里踏实了才能开展其他学习。周末在家看微博,热门几乎都被少年的你这部电影刷屏了,本来定档在6月的这部电影据传因为题材反映的是校园欺凌,太过真实和敏感推迟到了现在才上映,首映当日票房就已经破亿,都说艺术源于现实,虽然我没有去看,但是我能感受到校园霸凌事件确确实实是存在的。这又让我想到了我去年前看到的一部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也是因为校园欺凌,生生的毁了一个花季少女,每当想到女主的无助、绝望,我的内心就觉得异常压抑,施暴者固然是施暴者,冷眼旁观、甚至置若罔闻的老师和同学又何尝不是施暴者的推手呢?就连女主的扮演者也因为拍戏四五个月的压抑差点得抑郁症,事后两个月才走出来,更何况是当事人?

  学校是防治欺凌最有效地地方、最前沿的阵地。有的老师要问,小学不存在霸凌,没有那么严重,我们不用重视。我想举一个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其实小学一二年级那些给我带来快乐的事我大抵不太记得,但是一个叫史超男的男孩(真的不是恶意诋毁,他就姓史,历史的史)每次在等班级开门口大家挤着进班时从背后踹我一脚,并警告我如果敢告诉老师或者家长就会怎么样报复我等,胆小怕事的我就真的把这件事儿藏在心里,藏久了我就变得更胆小怕事、不自信,成绩也受到影响,一直到现在都不能释怀,现在回老家遇他心中有说不出的芥蒂。虽然这也称不上霸凌,但确实很长一段时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每天都在不安、惶恐中度过,学习也变得没那么专注。想想如果我及时告诉了老师、或者老师、父母及时觉察到了我的不对劲,亦或许学校老师比较重视在行动和语言上往积极正面引导我们,可能我们都会比现在更好。总之,我想说,如果在基础教育最初的六年我们用语言和行动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勇敢、善良、敢于说不的孩子,那么在他成长为青少年后他就不会成为施暴者、冷眼旁观者,甚至被施暴时会勇敢的站起来,向他们说NO。对学校和老师有了安全感、倾诉感、亲近感,我想再谈教学,是不是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达到家长和我们的期待呢!所以在学校、班级这个大家庭的让我们用实际行动给学生带来安全感,用语言的力量去判断学生的过去,引领学生的未来,相信我们的孩子会越来越好,二实小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谢谢大家!

家庭教育读后感2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保证一个家庭关系稳定、成员幸福和睦的关键。在《聚焦家庭教育》一书中,爱自己、爱配偶、无条件地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三原则;既关注孩子本身的状态,同时又限制孩子对其他人伤害,做一名权威型家长,是理想的家庭教育方式。而由于所处的年龄段的缘故,我常常受到情绪的困扰,此书中对于“如何调节情绪”论述令我收益颇多。

  不论是父母对孩子的引导,还是家庭成员的相处,处处离不开情绪的调节。有些时候,我们会感受到巨大的情绪波动,或欢喜或愤怒,人们往往认为这样的情绪就是感受,本就应该得到表达和释放。“动力沟通认为,情绪是一种思想,是思想对感受的倾向性评价。”本书认为,情绪是思想的附庸,深陷情绪漩涡实际就是在自己的思想中画地为牢,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最本质的感受已经经过思想的翻译变成了另外一番样子。

  当读到这样的观点时,我不禁想起《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的一个小例子,一个严重精神分裂患者,认为自己能看到街上很多外星人,别人看不到,外星人偷听他的思维,并且趴在每个人的耳边告诉别人,可是当他用那种奇怪的眼神看别人的时候,对方也觉得他奇怪,也会多看他两眼,他就更加认为别人已经知道他想什么了,会狂躁,会失常。简单地联想一下,也许这名患者为自己套上了一副思想的枷锁,既然已经认定这个“事实”,后面情绪崩溃就显得必然了,当然这样草率的分析无疑是片面而不专业的。

  故而把书中读到的、自己感觉受益的精彩段落和王博士的观点金句不做删改,和盘托出,希望曾经带给我心灵震撼的观点也能带给其他人省悟和启迪。

  关于家庭教育

  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教你一两个方法如何去应对孩子,也不是教你怎么说话让孩子听,而是家长与孩子相互学习,认识自己,认识对方,认识世界。然后,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那个人!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提升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权威型家长。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我们倾尽全力培养、爱护我们的孩子,可是我们的做法是真的离“让自己的孩子,离开家长后能够独立生活,能够从周围的人那儿学习,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这个目标更近了吗?我们真正的在做着完成自己使命的事情吗?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家长是孩子的原型,家庭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关于孩子的自信

  如果想让孩子更自信,那么就还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玩耍的权利,让他体验到,真正的自信,在未来,他才能够自信的去选择自己的路,自信的坚持所爱的事业。

  那些站在台前意气风发的人,那些带着团队激情澎湃的人,在人后,会不会像泄了气的皮球?那些看上去慷慨激昂的陈词,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成功学套路的背后,踩着多少被梦幻色彩迷惑的人。

  而我们大部分人竟然相信了这就是自信。

  我想,自信应该就是这样: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能够欣赏别人的好,也能够欣赏自己不那么的好

  -自己可以选择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也能接受得不到

  -自信,是一种从容的态度,在比赛前会紧张,赢的时候会开心,输的时候会难过,在大部分的时候都能让自己找到平和。

  如果一直活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思想世界中,就永远无法找到自己,关注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也会受到情绪无法宣泄的困扰。只有突破思想的壁垒,抛弃自己的想法去感受别人,找回那颗婴儿般的赤子之心,才能真正走进现实,走进自己,走进他人。

  向孩子学习

  孩子的心灵是开放而灵动的,他们时时处处在学习着,只要有安全稳定的环境,他们都会按着自己的节奏茁壮成长。

  家长却容易故步自封在自己已有的思想概念里,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孩子和外在环境与自己的思想地图不一样而产生焦虑、恐惧,所以随时准备打破自己的思想,向他人学习是我们要向孩子学习的。

家庭教育读后感3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本身就是我们所有家长为之暗暗努力之目标。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能为孩子操劳的不仅仅是衣食住行的圆满,更关键的是要辅助孩子练就一身可以万夫不当的本领。因此,如何做家长、做“好 ” 家长成为了我们为人父母后最大的课题,乃至是一生的'追逐!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及众家之所长,运用详实的事例、深入浅出的剖析;摘录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总结、警句给我们以振奋和警醒;内容丰富、概括全面,从全视角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初读,为内容的丰富与多彩而爱不释手。再读,为书中观点、建议的现实指导意义而自我审视。书籍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听了朋友的谆谆诤言,该行动起来的是我们。

  作为一名家长,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无从挑选,无从逃避,既然选择了就要微笑着、享受着勇敢地担起这份重担。社会在不断地进步,我们在时代的大潮中踯躅前行,家庭教育也越来越真切地提到了最为关键的位置。没有一个人是主观不想做好,而是客观现实中太多的误区。

  作为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我最深的感触是,好家长是做出来的,更是学出来的。从儿子上小学开始,虽然我刻意地学习了很多关于如何指导孩子的方法,可是实践中能用上的,能正确使用的,能持之以恒的太少太少。为什么?当然,我们得承认的是,我们自身的成长环境不同,我们的认知能力不同,甚至是我们的阅历也不同,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方法都与书本上的有很大的差别。

  那么, 我想我要做的是:在我自身现有的能力基础上,融会贯通,把这些先进的理念 、 好的方法,融合到我和儿子真实的生活状态中,既要遵循又要创新。

  说到“讲道理”、论到“读书”,我想我和更多的家长一样,非常认真而努力,但不是说我们努力了就可以了,我认为这是一种“伪”努力、“伪”认真,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我们更需要解决的是我们的“对象”是否接受、感知我们给予他们的这种教育。我想怎样和孩子共同认知,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则更为重要和关键。

  这本书另一个特点“全” 。 所谓全,涵盖非常广,一遍一遍读过来,往往是后脊梁冒冷汗,我之前的太多做法简直就是罪大恶极呀!

  现在对孩子的影响要是扭转不过来怎么办?以前的错误怎样弥补与纠正?我改还来得及吗?等等纠结。

  人往往在纠结后感悟才最真切,这一段时间以来,我感觉自己的声调低了,在掌控不了自己脾气的时候,我选择去侍弄花草,以至于我家里现在是花草为患。但欣喜的是,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改变,我也悄悄观察儿子的变化,在我平静了一个星期后,在我温柔了一个礼拜后,他也不那么急躁了,有时还会和我认真 地 说上几句“大人话”。例如:这周老公出差4天,每天早饭时,他依然在挑剔,但好在看在我尽心尽力的份上给了我及格的分数。周四早上,我做的面条,可圈可点吧!(自认为),他吃着饭,忽然说了一句“妈妈,您以后能对我和爸爸不那么讲原则,行吗?”听后,我一愣,但又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能先吃饭吗?这个问题晚上讨论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读后感初一作文。”他叹了口气,继续吃饭。诸如此类的语言集锦还非常多,我知道很多时候 , 我选择了逃避,但这终究不是办法!

  如何低下身来,何时低,怎样低, 低多少?这可真得理论联系实际,要讲科学,要有技巧。 既要保有一颗童心还要给孩子能认可的指导,真的挺难的。再难也要做,还要认真做,开心做,摸索着、探究着,同时又兴奋着、骄傲着、快乐着 ――

  这本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 对于我而言恰如甘霖,给予我在家庭教育方面全方位地指导。这里既有儿童心理分析,又有问题解决之法;既有详实的案例解析,又有观点剖析。集众家之言,集众家之长,读后感觉既有现实指导意义又不乏先进理念的灌输。

  再次,暗暗笃定,做个好妈妈,做个合格的家长,绝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在此,感谢笑笑老师的真诚推荐!感念笑笑老师贴心的关照……

家庭教育读后感4

  “小孩子实在难养的很!”“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人,知道也难教得很!”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而父母面对“生来好动”的小孩子往往也很头疼。《家庭教育》这本书中,陈先生提供了诸多养育孩子的方法,这些方法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读完这本书以后,小孩子可以多发些笑声,父母也可以少受些烦恼了。书中多用了一鸣的例子,读来也是很富有童真童趣的。这本书既是儿童幸福的源泉,也是父母幸福的源泉。书中对于怎样教育小孩讲述的详细入微,淋漓尽致。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待人处事,都清楚地指导,家长应该怎样去做。

  阅读过程中,我们与作者体会着各种育儿的心得,感悟为人父母的苦与乐。“怎样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真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学问。家庭教育素为我国所重。陈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做父母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这桩事情忽略了,太把这桩事情看的容易了。”很多父母可以把蜂养的很好,有养蜂的学识技能。也可以把蚕养的很好,有过硬的养蚕技能。甚至养牛,养马,养羊,养鱼,养鸟都可以总结出一大堆的技能技巧,而唯独养育自己的儿女反而不如养鸡,养猫,养狗来的用心,看得重要。这种情形在我国现阶段,仍然司空见惯,非常普遍。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家庭教育》这本书人更加值得学习,值得深思并用于实践当中去。

  书中有两大块内容所占篇幅较大。一是卫生上的习惯,二是游戏。陈老先生用了两个章节共25条原则,详细提供了关于小孩子卫生习惯的养成,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对小孩的身体健康的重视,即使放到现在,“体”也是放在首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康,小孩子固然终生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卫生的习惯与身体的健全是有密切关系的。有许多做父母的对于种种卫生的习惯不但没有顾到,还有许多误会。所以在这本书中陈老先生也详细的把主要的习惯一一列举出来,引起做父母的注意,并已解除许多无谓的误会。比如陈先生列举了有父母在孩子六七岁大,还给他喂饭,穿衣服,收拾东西等状况,提出父母包办代替,其弊端有三“。剥夺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养成孩子懒惰性格。养成孩子不识时务,不知劳苦的性格。”

  同时也指导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小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最好用诱导的方法去教小孩子穿衣服。他列举了一鸣在两岁两个月时,早晨穿衣服,他的母亲就给他一本图画书看,或者一同唱歌讲讲故事,这样就可以让他忘记穿衣服这一回事,安安稳稳的,让他母亲穿衣服。而不是像另外一个孩子的父母强迫孩子穿衣服,甚至大骂孩子。因为陈先生知道小孩子是不喜欢穿衣服的,所以他提出,父母应当诱导小孩子穿衣服,“循循善诱”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认为,穿衣服是一件开心愉快的事。

  另一大块详述了孩子的游戏,我们都知道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课程形式,同样在家庭教育中,游戏也相当重要。陈老先生首先提出游戏的条件:有适合的伴侣,有游戏的机会,有舒适的衣服,同时也教育孩子学会收拾玩具,养成整理物品的习惯。作为父母也要提供适合的游戏玩具,要注意卫生安全。他认为做父母亲的,不要以爱子女之心太切,而对于玩物之优劣毫不加考虑。凡小孩子看见喜欢的就买给他玩。要知道玩物是有好有坏的,好的玩物固能激发思想,启迪知识,强健身体,培养美感,但坏的玩物是要发生危险而束缚思想的。所以做父母亲的购买文物的时候应该慎重一些才好。其次,陈先生认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是好动的。倘若没有适当的东西可以玩,那就要吵闹哭闹的,做父母的也会很心痛,心烦。那父母就可以让小孩子自己独自消遣,比如玩一些画图、看图、剪纸、玩沙、玩泥等小孩子都特别喜欢玩。一方面可以获得很好的经验,一方面也不至于缠绕别人,于小孩子于父母来说都有很大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且读且思,且思且悟。陈老先生对儿童的喜爱,对儿童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中国儿童发展的期盼,感动着我,震撼着我。在这种热爱与期盼之中,我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感染了一位又一位疼爱子女的家长。所以这本书也希望家长们能够好好的看一看,仔细阅读。

家庭教育读后感5

  自从进入幼儿园工作,就对家庭教育情有独钟,从《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正面管教》、《孩子,你慢慢来》等等,都会从书中学到一些好的理念和方式方法。5月共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第二版)》真是收获很多,本书是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全书分12章,立家庭教育原则101条。前两章述儿童心理及普通教导法;后10章都是拿具体的事实来解释各项建议之涵义。在这书里,小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都得了很充分的讨论。这些讨论对于负家庭教育责任的,都有很具体的指导。

  书中指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称赞的,这些对于我们幼儿园教学来说,对此并不陌生,但是很多家长是不了解的,所以在读这本书时,我所思考的是如何把书中的知识传递给家长们。对于教育小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小孩子既好模仿,做父母的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一方面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做父母的不可常常用命令式的语气去指挥他们的小孩子。做父母的不应当对小孩子多说:“不!不!”事属可行,就叫他行;事不可行,禁止他行。别人做好的事情或坏的事情的时候,做父母的应当以辞色来表示赞许或不赞许的意思给小孩子听,给小孩子看。我们应当按照小孩子的年龄知识而予以适当的做事动机。待小孩子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做伴侣,采用游戏式的教育法。

  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

  随着自主游戏的推进,游戏就是孩子的工作,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小孩子应有画图的机会,有看图画的机会,有剪图的机会,有剪纸的机会,有着色的机会,有穿珠的机会,有锤击的机会,有浇花的机会,有塑泥的机会,有玩沙的机会……有各种各样的游戏机会,有他们自主选择的材料、场所和玩伴,才能更好的自我发展。

  无论是哪种家庭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家长的“言传”和“身教”相比,身教的效果要大得多。父母对孩子谆谆教导,其影响力不及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在心理咨询门诊,人们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有三分之二和父母的行为有直接联系,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父母为人处世、行为规范的折射。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的行为过程有着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年幼的孩子缺乏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们首先是通过感觉,也就是直观表象来认识外界事物。孩子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他们所模仿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说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第一个榜样。许多子女的行为举止之所以像父母,与其说是遗传不如说是早期模仿的结果。道德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行为规范,家长的言行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个性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家长对美丑、善恶、是非的态度都会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为人诚恳,言行有礼貌、讲文明,孩子看得见、学得到,天长日久就会起熏陶和感染的作用。如果家长对别人的态度粗暴,行为失态,缺乏教养,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大可能的。

  其中,对于小孩子学习待人接物这一方面,无论在幼儿园中还是家庭教育中。都应该引起重视,教小孩子要从小教起的,做父母的应当教育小孩子顾虑别人的安宁,家里有人生病的时候,非有特别的关系,做父母的应当使小孩子得着与病人表同情的机会,应使小孩子养成收藏玩物的好习惯,教小孩子对待长者有礼貌,小孩子在家里应当帮助他的父母做点事情,教育小孩子爱人。

  最后,做父母的应当利用儿童的好问心,以作教育儿童的一种良好动机,为儿童造良好的环境,例如游戏的环境、劳动的环境、科学的环境、艺术的环境和阅读的环境等等,用环境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家庭教育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读后感6

  仔细拜读了《家庭教育》一书,觉得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作为一个母亲,我对此观点十分认可,特别是以下几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他认为父子作伴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特别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我觉得这里的“一致性”应该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指家园或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也指“家长教育的一致性”,做父母、祖父母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陈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极其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来读20世纪初我国现代着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的教育专着——《家庭教育》,颇有感触。

  当前,我们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感到十分困惑,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作为师长的身上,是我们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指导作用。在深入一点说,是我们做师长的没有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当孩子呱呱落地、当孩子牙牙学语、当孩子初次尝试迈出人生的第一部、当孩子第一次向父母索取、当孩子第一次表现出喜怒哀乐时,我们就应该加以关注并施以教育了。但恰恰很多时候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孩子的种种表现表现出听之任之漠然的态度。而随着孩子进入学校,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也知之甚少的话,我们的孩子将会沿着怎样的轨迹发展呢?我想,这既是很多家长、从教者所困惑的缘由吧。

【家庭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精选《家庭教育》读后感06-11

《家庭教育》读后感02-07

家庭教育的读后感03-17

家庭教育读后感03-17

家庭教育读后感06-15

《家庭教育》读后感06-09

聚焦家庭教育的读后感07-01

家庭教育的读后感范文03-09

《聚焦家庭教育》读后感04-13

家庭教育读本读后感范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