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自传读后感(4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开复自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1
书封面上的李开复自信而充满睿智,翻开第一页红色背景上有着李开复强劲有力的签名。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琢磨着数据结构的各种树以及纠结着考研OR工作这个深奥的问题。在此之前只听说微软和google为了李开复打官司,也无比好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让世界两大软件公司为他对簿公堂。然而当我看完这本书时,内心早已波澜起伏,不仅是对他传奇人生的羡慕、更多的是对他面对人生低谷时的坚毅,对创新执着实践的同时始终心系祖国心系中国青年的广阔胸襟的深深景仰。
他出生在台湾家庭,却从小就在美国读书,接受的是西方开放式教育,加上他本身爱好调皮捣蛋,脑海中总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也许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他是让老师家长费心的捣蛋鬼。但是,正是开放式的家庭教育,为他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父亲的中国情节也深深地影响了他,这为他以后决定回国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小学时代的李开复是一个头脑灵活的家伙,尤其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而这种天赋正是周围老师同学对他鼓励称赞的结果。对此,我特别向往美国开放而充满创造性的教育方式,极大地挖掘孩子的天性,并最大程度地鼓励他们。李开复的高中是在美国橡树岭高中度过的,美国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注重的准则是自由独立重视理解实践。不是让学生去把握一系列静态的知识,而是通过理解思考和创新来继续增进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挖掘出新的知识。这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大学时代的他毅然决然地放弃政治科学专业,一心一意投奔他感兴趣的计算机专业,从这也可以看出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的自由度如此之高。通过一系列计算机编程的实践活动,李开复愈来愈发觉自己在这方面的浓烈兴趣和天赋。也正是如此,在他研究生和博士生学习阶段,他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并且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成功解决了在语音识别领域很多难以攻克的难题。同时,李开复也只用了四年半的时间就获得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学位。 26岁就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副教授的李开复在感受了一段轻松而又快乐的生活,然而内心的冲动与不安分始终牵动着他,那颗年轻而又雀跃的心时不时地问自己:“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论文还是要真正地改变世界?”时隔两年当他收到世界顶尖公司苹果的邀请时,他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此后,在平等自由民主的苹果公司,李开复与他的创作团队继续语音识别方面研究。他们研发的“小精灵”计算机在亮相美国ABC电视台《早安美国》后,苹果股票立刻从60美元涨到63美元。也是在苹果公司,李开复第一次了解到作为一位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并不是对每一个人好就能赢得尊重。尊重原则,有效执行,才是管理的真谛。正是这些宝贵的管理经验,使得李开复在苹果处在“创新瓶颈”以及乔布斯离职时,大胆地开创了网络多媒体部门,并成功地研发出很多现在耳熟能详的产品,例如QuickTime、iTunes。
之后,李开复更是看准当今计算机领域的发展趋势,他相信未来的世界必定是互联网的世界,而互联网技术将是最酷最受追捧的。
从忍痛卖掉SGI多媒体技术部门到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过程中,作为高科技领域的探索者,半途而废和无疾而终时有发生,接受是必须的。李开复也从技术人士华丽转身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他时刻关注着互联网的最新动态并且清楚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尊重内心的想法并且毫不犹豫地实践下去。正是这样的一位智慧与品德兼得的人才,才使得微软与google愿意为他进行诉讼大战。
加入google后的李开复带领着他的创新伙伴创建了谷歌中国,面对互联网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的产品诱惑,他们专心致志地做着搜索,因为搜索才是google的核心,只有有了灵魂才能有一切。如今的google在中国赢得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很好的口碑,也让众人相信,google中国并没有“水土不服”!当今天,谷歌地图、谷歌翻译、谷歌浏览器等一个比一个酷的产品展示在我们电脑上时,我们惊奇地发现google中国已经真正强大起来了。
摘去名人光环的李开复,是以为温文尔雅的老师。在中国大学生的眼里,他更是关心中国大学生发展的李老师。一直以来,李开复都有写信给中国大学生,从第一封告诫学生坚守诚信正直到第四封大学四年该如何度过,这位IT精英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大学生们。我相信有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们一定是不甘于平庸的,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犹豫着蹉跎着,就如李开复所言:“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悔恨懊恼。”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接受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所以,我们更应该随心而动,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信仰。因为有一天,小宇宙一定会爆发。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2
以前只知道李开复是其与微软的官司纠葛闻名世界。因为工作的缘故,从命令复杂DOS系统开始到windows3。1再到今天使用非常简易明了的windowsvista,因此我对微软始终是怀有非常敬佩的心情。我知道正是有了伟大的视窗操作系统才有今天电脑的广泛普及和操作的便利!李开复是在这样一个全球瞩目的公司任副总裁,可见其也非泛泛之辈。但对其成长经历以及成功履历并没有过多关注。《世界因你不同》书名就已经点出了李开复的不凡成就!因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非凡创新而改变了世界,就像爱迪生的电灯泡照亮了全世界一样。
这样的人一定有其特别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的成功履历,他为什么能做到?怎么做到?李开复有什么过人之处?是天赋?是后天努力?还是机缘巧合?或者是命运使然?纵观书中描述的李开复的成长经历,有很多令人感叹,令人仰止的内容,比如他的学龄前的超乎寻常的调皮、制作《武林动物传奇》以及在上学时的种种非同常人的表现,都体现出一个天才人物的特质,这样的特别性一直延续至大学,这不是所有孩子能做到的或者会经历的,但是天才就像众多的外部因素一样,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拥有这份才智只能帮助我们前进,但永远不能代替我们。俗话说内因起决定性作用虽然李开复从小就展示了天才的一部分,但他在职场上的成功却离不开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勤奋努力坚持不懈。这能给更多的后学者提供有价值的道理――不管你是天才还是普通人,对成功的追寻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话说起来十分容易,但真正把它做到的却是少数人。就像全世界只有一个李开复一样。成功人士总是极少数的精英。在读博士做论文的勤奋、在学院当教授做研究的努力、在实业界做职业经理人的用心尽力的投入等等。为了做一个好的演讲者,他向向系里知名的教授请教教学的技巧,努力争取各种演讲的机会,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尽量做一个好的沟通者。这些努力与付出使他一步步迈向了成功的彼岸。设想一下我们的将来也许也会走上与开复相似的道路,但在这些问题的时候,是否也能做出这些付出与坚持呢?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我们遭遇挫折时应该乐观的面对并接受所有的困境和低谷,在他遭遇官司以后的感慨中这样写道:这段日子让我感慨万千,我既体会到人情的凉薄,同时也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对于一些伤害我也将其当作人生一种宝贵的历练,因为,每一种创痛,其实都会带来一种成熟。是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师问他的学生长大后想成为谁,谁知学生竟回答,我谁都成为不了,因为我只能成为我自己。这个故事就说明了每个人是不同的,也因为这样,生活才有可能是多姿多彩的,如果只去追求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从而甘愿平庸,那么世界不会有任何改变,反之,如果尽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即使无法成就太大的事业,世界也是会因为有你的变得更好,因为再小的'力量,不也是一种支持吗?
这本书有一段话令人感动,我的理解这段话也是本书的思想主旨:“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他已经在有生之年做了太多的事情。“想象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这两者的不同最大,最大化你的影响力,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这句话,可以说影响了他的一生。那之后,凡是他要做重要的决定,都会想起这句“让世界不同”的话,从而让内心作出选择的时候更加坚定。追随我心的梦想从没有停止过,相信创新工场不是他的最终目标,推测创新工场成功后,他还会去创办中国一流的大学,教育仍将是他最终的梦想。由此可以看出远大的目标成为他人生前进的原动力,每实现一个梦想,就是书写了一篇人生绚丽的篇章。
了解了他成功的秘诀我认为,虽然李开复是成功的,但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模仿,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条件,去学习一些他如何在困境、逆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承受能力,以及汲取他在失败和挫折中总结的经验和感悟。作为刚上大一的我们来说,今后人生的奋斗路才刚刚开始,我们能做的就是明确四年甚至未来我们想要做什么,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是否也能在做事情的时候坚持勤奋努力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等待机遇来临时去展现一个最好的自己。
最最欣赏的是书的结尾的一段话:“所谓成功,并不意味着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职位,而是取决于内心的一种状态。一个快乐的人经常被认为是一个最富有的人”。人生财富要靠自己去创造。世界不会因为我而改变,但因为有我而不同。“成功并没有绝对意义,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并把最好的你呈现出来。”
用你的梦想和理想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执着、无惧、乐观的态度引领你的一生。人生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让我们沿着成功者的脚步,追随内心的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为世界留下更多。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3
这是上个月去出差前在亚马逊上买的电子书,两本的套装,是准备在出差途中看的。然后出差的各种路上把《向死而生》看完了,再之后就是各种拖延症终于把《世界因你不同》结束了。
在看书的过程中刷了豆瓣,看到其中有人说是整本的“鸡汤”,或者说是“畅销书”,不由得心头一紧,对于“鸡汤”和所谓的“畅销书”都会很谨慎,有这样的标签就意味着极其容易踩雷。不过最后感觉还好,如果真的算是“鸡汤”的话,那我也还是可以忍受这味道的“鸡汤”的。
虽然,看完之后和没看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当中某些点还是值得仔细思考。Kindle套装中首先是《向死而生》,然后才是《世界因你不同》,但是我想,我的顺序按照李开复老师这两本书出版的时间来写吧。《世界因你不同》——改变世界我是改变不了的了,改变自己应该还是能做到的。
我先说看完整本书之后,脑中最直接的一点感受:把整本书当作一个传奇人物的故事来看还是很不错的,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能够借鉴的地方并不多。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看名人的传记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毕竟路都始终是别人走的,无法复制。首先李开复老师的天赋、家庭教育、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等等,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因素,都是普通人所不具备的。即便是遇上了“人生的大危机”——微软的官司和癌症,他也有最专业的律师团队和医疗团队提供帮助。
所以,借鉴意义不会有太多,但也引出了看书的另一个作用,通过别人的文字,去了解一些别人的生活方式,往往这些经历是我们普通人永远不会触及到的。
那么当中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呢?当然是有的。
首先是李开复老师说的,关于选择工作的标准:我觉得我是很幸运的,三年前还没毕业的时候,误打误撞的找到了这么一份工作,虽然到现在影响力还不存在,但是成长和兴趣是一直伴随着工作在一起的。
有一种说法,说是“毁掉一个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变为职业”,但是当你对工作很感兴趣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心情就会很好,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当作是一种挑战,而不会灰心和沮丧。
成长,就是这份工作让我觉得最神奇的地方了。在工作了三年多,依然能觉得能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以致于我根本没有想过需要换个环境继续学习。
然后,就是这本书的至理名言了:因而,虽然书名叫《世界因你不同》,但是我并没有开复老师那种“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和能力,我只能想想改变自己这档子事了。说得也没错,改变就是需要勇气的,改变自己更是如此。
那么问题来了,要怎么改变呢?那再说吧…
其实自己会有很多无意识的行为习惯,自己想要发现和改变是很困难的,很多时候可能更需要别人能够提出来,把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变成有意识的才有可能接着去改变。
最后,不要一味模仿、追随,我们更需要的是有能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的最后,很佩服李开复老师,能够在苹果、微软、谷歌这些业界顶尖的大厂任职,而且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能力真是没话说。还能跟随自己内心,不断寻找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么一种勇气同样值得敬佩。
《向死而生》——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死亡?
同样,最直接的感受:
在死亡面前,即便是科学家也会有很多不科学的想法或者行为,那么到底这些科不科学,谁知道呢?
上帝是公平的,但也不是那么太公平。公平在于是人都会生老病死,谁也逃不掉;不公的地方在于资源分配,有的能够接受更好医疗条件的治疗,而有的不行。
对于李开复老师的《向死而生》这书本身没什么好说的,无疑就是告诫所有人,需要从年轻就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不然身体欠下的债始终是要还的;读后感除此之外也有面对疾病、死亡悲伤等重大失落时产生的“五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重要的还是心态,以及积极配合治疗。
也就在这期间,新闻中总是时不时报道出名人去世的消息,在这些知道这些消息之后,似乎只能愿逝者安息,总觉得不是滋味,但又不知应该以什么心态去面对、甚至是面对亲人的离开。
有这么一些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但是又都还没有想明白,先列出来,如果以后有相关的感想再整理吧,其中后面那个是我们公司泉总在群中提出来的:
如果我们得知自己、或者亲人将在不久之后去世,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或者亲人死亡这件事?如果是自己的话,那在这段时间中,想要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觉得此身无憾?如果参加自己的葬礼,会写怎样的悼词总结一生?自己死后想给自己写怎样的墓志铭?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4
喜欢李开复的书,喜欢《世界因你而不同》他不是作家,却在其专业的科学研发之余能够关注年轻人、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但非常难得,而且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对生命、对生活中真实的爱与美的追求,国为即使工作再重要、再充溢着伟大意义,生活才最接近于生命的本质,维护自身生活的质量,才使任何一份不起眼的事业有了一种特别的意味。
而这个假期中我随手看了几本排行榜上的书,其中一本是《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看过后心中竟久久不能平静,印象中李博士行文深耕细作,处处留心,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与工作在人的本质情感方面的深度认同。开始并不喜欢看这本书到后来喜欢上这本书,能吸引我的不光是平实的叙述,而且据我所知这是李开复唯一的一本自传,书的字里行间,是岁月流逝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的人生智慧和职场经验。叙述他如何从一个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Obama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走向全球化的职业经理人,成为员工们喜爱的开复总裁,成为学生们尊敬的开复导师。他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为了他,两家最大的IT公司对簿公堂。而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透过这本自传,李开复真诚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成长史、风雨兼程的成功史和烛照人生的心灵史,也首次全面披露了他亲历的苹果、微软、谷歌等IT巨头风云变幻的内幕。娓娓道来,字字珠玑。抓住一切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总有一天,世界将因你不同。
李开复的自传读起来像是小说,偶尔一些惊险,故事性很强。而唐骏的自传富有很多哲理其中,大多是处世哲学,这也是坎坷中沉淀的智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3岁的公关高手,终生不抽烟的原因》。对于唐骏,有人评价其: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人见人爱。这么说绝不是奉承,这与他的办事风格有关,除了能说会道,还是有他自己令人折服的独特之处。正因为这样,才会受到人们的青睐。
当然,李开复的生命境遇充满了变化,不停变化贯穿于整本书中。书中有些短句却包含着深深的哲理,可以品出一种独特却又易于理解的处世哲学――“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多么有个性的话语!发人深省,让人奋进。这充分体现了他参透了生活真谛,懂得了如何创造生命价值,如何让短暂人生绽放异样的光彩。
这是本自传,刚阅读的时候,就因他是一个读理科的人居然有这么好的文字功底,而让你吃惊。书的经历叙述虽然平实但却很吸引人,让你爱不释手。随着阅读的深入,你又会因他在职场中对很多事情的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处理而时时让你停下来思考。阅读完这本书后,你还会感叹:李开复确实是一个年青一代学习的楷模、典范。
读完了整本书,我顿时明白原来眼前一切看似平庸的东西都是通过一群天才经历很多失败最后才成功一个智慧的结晶。我了解到了一个团队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并且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价值:并不是为了钱而赚钱,而是为了回馈社会的一个梦想。这也是几个大富豪的宗旨:用于社会,并回馈给社会。里面几句话我身有共鸣:只争朝夕。真的要用心过好每一天。富人不是得到最多的,而是需要最少的。这本书真的很生动。
不要期望它会让你一步登天,只要能够让你的思维定势稍稍转向,则不枉矣。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就是你一生的意义。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关心过人生的意义这种问题。应为没有社会的熏陶,我并不清楚我并不清楚自己就会这么简单的出生然后一天天的走到生命的尽头。或者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然后依然不能永远的留在这个世界上。生与死就这样形成了如此简单的意义。
这是一本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成功学着作,但没有故弄玄虚的语词,也没有耸人听闻的理念,有的只是真挚的思想,甚至不合时宜的规劝。但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你有没有耐心读完它,完全取决于你有没有安装好你的天线,准备去接受它。“但是我终究不希望拥有被人摆布的灵魂,我没有遵从家人的意见,或者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心理学家。或者,也许到我老去的时候,望着守在身边的子孙,也不能清楚的说出,我这一辈到底做了什么。”――追随我心,也许是我能看透的最大的意义。我会脚踏实地的去做自己现在希望做的事情,我不希望做一个可以被预计未来的人,我现在做的事情是我喜欢的,我会拼了命去做,会不断的接触更多的人,会不断的有新的概念和思想融入到我的将来当中。
读了李开复博士的书,体会人生的信条,人生的方向!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04-11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06-13
《李开复自传》的读后感07-24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07-15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范文06-24
李开复自传的读后感范文01-13
关于李开复的自传读后感01-17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大全)07-15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500字11-26
李开复自传读后感(精选6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