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笔译实践总结
总结是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笔译实践总结,欢迎来参考!
笔译实践总结 1
由于从事世行贷款项目管理协调及接待工作的关系,与来自世行的外方代表接触较多,平时工作中也必须经常使用英语准备有关往来信函及报告等,逢世行代表团来访,则更需要在高度紧张的若干天内大强度地使用英语进行有关讨论与会议,同时担任全程陪同翻译与会务口译。从事涉外工作尤其是直接与外方人员进行谈判讨论等工作时,翻译工作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我有一些体会,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 翻译是对外交流和外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桥梁。
引用一位名人的话说,翻译就好比电流,在平时不觉得它的重要,但停电的时候就意识到它的不可缺少。翻译也是这样,是对外交流不可或缺的媒介,没有翻译,对外交流就无从谈起。几千年来,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和文明的交流都必须通过翻译才能完成,翻译为人类文明及世界经济、文化、贸易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 翻译需要进行长期的、大量的实践。
除了认真学习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方法,还必须进行实践。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结合,才有可能形成高水平的翻译。
三.翻译是可以成“家”的。
做好翻译是一项难度高,技术含量高、对综合素质要求高的创造性活动, 这方面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同其它学科领域一样,翻译实质上也是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可以使从事翻译者经由长期的学习、研究、实践而成为翻译家的。现在很多人以为翻译很简单,某位著名翻译家说过,他曾听有人认为“翻译就是把看到的写出来就行了”,这真是无知的说法。由于外语和中文之间大量存在不可替代的单词、短语和表达方式(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外语单词在汉语中都找不到可替代的字词,反之亦然),所以翻译实质上就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正确理解原话或原文即源语言的意思,二是在译文即目标语言中找到不可替代的单词、短语和表达方式能够得以表达的方式。许多译者都会有错误理解原话(原文)的经验。要无错误、无歧义、无偏差地准确理解在源语言的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的单词、短语、句子的意思,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极需要外语语言功底的事情。所以,“把看到的都写出来”这种对翻译的可笑看法,首先就错误地理解和低估了“看”这一关的难度。即使能看懂原文或听懂原话,“懂”的程度也因人而异,有人仅是懂个大意,有人只懂文句的结论而不懂推理或阐述的过程。举例来说,即使两人都懂了同样的内容,但可能一个人是仅是肤浅地理解,或是懂其轮廓尤如雾里看花,仅知其“形”;另一个却是深刻,一目了然,烂熟于胸,除了知其“形”之外亦知其“神”。所以,“懂”的程度也是大有差异的,而这又直接决定了译文的深度与质量,即准确性与文采。即使懂了原文或原话,不同人的译法可谓五花八门千差万别。如何正确传达已理解的原意,表达在目标语言中找不到对等物的源语言,这又是一个考察技巧、极见功底的过程。译者常常会发现自己处于要“表达不可表达之物”的尴尬之中,心中明白,口中或者笔下却似乎只能“无言以对”。个中滋味,只有实际从事翻译的人才能体会。
现在很多英语本科毕业生,其中包括不少英语过八级的学生,却并不能胜任实际的翻译工作。固然,从事实际翻译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锻炼,但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说明了当前高校在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尤其是翻译训练方面的薄弱。翻译尤其是笔译,是英语综合素质的体现,而高校英语教学往往强调的是固定的套路化了的应试训练,这种考题难以考察到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和创造性的语言领悟与分析技巧,而翻译(以及写作)恰恰是这种需要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体现英语综合素养的一项内容。应试倾向的考题在命题思路上往往有规律可循,因而准备考试就演变为背诵所谓的考点,学生并未学到真正过硬的基本功,仅仅成了适应了某一特定类型与规律的考题下的应试机器,稍微有些变化其自身基本能力方面的漏洞与不足便暴露无遗。客观地讲,从英语基本素养而言,绝大多数八级离一名合格的翻译尤其是笔译还差得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英语语言的学习也是永无止境的,目前衡量在校英语本科生英语水平的最高级别八级,其实离真正比较精通英语的境界可以说是差之千里。
四.外语好和翻译好是两回事。
一个人外语好,但并不意味着同时也精于翻译。好比学校里的外语老师,对外语学习和教学有一定的研究,但并不一定就胜任翻译,也不能说他(她)就是翻译方面的行家。同样,一个人翻译好,也不能就此说他(她)外语好,一个译员并不一定能胜任外语教学工作,其个人的外语素质也未必就很高。这是因为翻译和外语学习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我个人认为,外语学习与教学重在语法、句法和词法,而翻译则重在表情达意,要善于在不同语种之前的句义转换、句式转换、表达方法的转换,需要词汇量大、知识面宽、对源语言理解力强以及长期广泛积累口、笔译经验。前者往往更注重语言的形式、结构与功能,而不一定侧重于语义本身(当然在文学阅读欣赏与写作等方面,语义的准确、高雅与精美也属于外语学习所必然要求的范畴),而后者更侧重于语义的表达与理解,对语句的形式、结构往往只要求规范、正确即可(除非是文学性、哲理性很强的文章,或者是非常重要的外事公文,否则一般不会对译文在句式、语法、表达方法的地道与否等方面作严格要求,甚至在外事公文中,中国式外语的色彩也比较明显),尤其在口译中更是如此。
同时既精于翻译又具有较高的外语语言素质的人是很少的,当然这方面还是涌现了许多语言大师与翻译家,值得我们向其学习。
五.口译和笔译是既有联系但又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
口、笔译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翻译,其要求是有很大差异的'。一般说来,口译更侧重于意译,不讲求严格遵循和过分拘泥原话的语言形式、结构甚至语言特点与风格,在日常口译和一般性会务口译中对语法也常常有较多忽略,不会刻意追求语法的正确性和表达的地道性。而笔译更侧重于直译或者说直译与意译的结合,讲求信、达、雅,不仅高度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与结构,甚至要追求译出原作者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点来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说,译文不仅要准确地表情达意,还要译出文采和韵味,讲究文学修辞技巧和语言表达的地道性。从语言特点来讲,口译的用语一般较简单、平白,而笔译则往往包含大量书面用语,较少使用比较口语化的词汇,反过来,口语词汇和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也往往不会见诸于书面文体。另一方面,口译中译文的语法较简单,句式结构往往也并不复杂,长句也较少,而笔译中译文的语法则相对复杂得多,句式结构也较多变化,表达方法的多样性较强,长句也较多。
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讲,一个口译译员应当把握几个原则:“化繁为简”、“化长为短”、“正确理解,意译为主”、“适当增删”。
口译中speaker有时会发表一大通长篇大论,有人更是喜欢在讲话时带许多书面化的句子,如果译员照搬来译,难度极高,而且在短暂的反应时间里,自己尚难以记全对方讲了些什么,更何谈在译文里保持原句的“书面化”和复杂句式呢?即使能原原本本准确无误地记全对方的句子,但要按照书面文语的要求译成目标语言,没有充分的时间推敲、分析,是无法完成这种技术性、技巧性相当高的思维过程的。在必须迅速作出反应的口译活动中,照搬原句式地翻译是极不可取的。所以,此时应当“化繁为简”、“化长为短”,把复杂冗长的句子拆分为若干短句,描述性地译出原句的意思。译员也会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即讲话人常常会带有大量不规范的口语,这些口语完全不符合语法,或者讲话人对特定对象说话时,由于所谈及其背景为双方共同所熟悉,因而讲话中大量有省略的语句,这些经过省略后的语句,在不明就里的局外人听来可能是根本无法听懂的。这就需要译员正确理解双方所讨论话题的核心意思,循着“核心意思”这条主线理解双方谈话中大量出现的“没头没脑”的无主句、省略句。在翻译时,更是不必遵循原文的语言表达形式与句法,应尽量以意译的方式处理。对原文的省略成分,要适当补充、增加,否则译文让人听后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对原文的赘语如口语中的同义反复等,则适当删除,只抓住其语意的核心与语句的主干进行翻译。另外,一些“口水话”或者不重要的话、与发言内容关系不紧密的话都可以在口译中省略,尤其是这些话较难以翻译时。
此外,译员要聚精会神地倾听讲话人的发言,把握其中的逻辑内核,在准确理解其原意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决不要在自己尚未完全明白其语意内涵或对之似懂非懂的基础上开始翻译。只要不是在那些非常重要的国家级会议外事会议上,译员都可以就自己确实未听懂的内容求证于发言人,在几个小时的翻译过程中,两、三次甚至四、五次这样的求证或核实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发言用语不太规范,或者语句中省略成分太多而使译员出现理解上的困难,这种现象常常会发生,并非译员本人的过错,因而求证对方是很正常的而且必要的。相反,如果此时硬着头皮译下去,可能译文就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况,容易引起歧义。另外,对于会务翻译,译员最好事先对会议讨论的议题及其背景信息有一定的了解,不仅仅要熟悉一些专业词汇和相对固定的短语与表达方法,还要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以形成一种逻辑上的“脉络”,这样,既便口译中有个别一些词没听清楚,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从逻辑上“推理”出发言人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对于长期在某一专业领域从事口译的译员,最好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与从业背景,这样翻译起来更易上手,有助于准确捕捉和判断发言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果译员不是相对固定地长期从事某一特定专业领域的口译的话,那就必须同时具备较广泛的知识面和较大的词汇量。这都要译员不断积累和不断学习。
除了把握好以上几个原则之外,口译译员还必须具有敏捷的反应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听完发言人的讲话后,译员最多有四、五秒的反应时间,通常是发言人话音甫落就必须作出反应,因而快速反应能力至关重要。这需要译员对所需要翻译的源语言具有快速理解的能力,也要对脑中的翻译过程具有提纲契领、高屋建瓴的整体把握能力,而不可拘泥于个别的、局部的词句的斟酌计较。还有,再好的口译译员也不可能从不听掉发言人话中的每一个单词,在口译中也不可能不犯一些错误,这就需要译员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应变能力。对没听到或听清的单词要迅速“放过”,力求在耳中形成完整的“意识流”即对发言人讲话内容的整体把握,捕捉贯穿上下句之间的语意联系,而不是捕捉孤立的个别单词。对因听错而译错的内容或者漏译的内容可以在稍后不露痕迹地加以补充或纠正。
在实践当中笔译则是另外一番情形。由于不象口译那样要求即刻作出反应,笔译时需要进行反复仔细地推敲以寻求最准确、贴切、传神的译文。首先笔译必须高度忠实于原文,尤其是说明性质、文学性质的文章,如果作者在翻译时“自主发挥”太大,译文可能就全部或者部分地偏离了作者的原意。这与口译有较大差异,口译时有较大的弹性,译员可以不太遵循讲话的框架,因为口译本身就以实用为目的,只要起到了在工作中交流的目的,说明了基本意图或主旨,目的也就达到了。在口译时由于无暇深思,某些词语、句子的表达不一定很准确,往往只是近似地传达了发言人的原意,而笔译则在译文的准确性方面对译者的功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外,译文中句式的组织和变化也要在语意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多加考虑。无论是外译中还是中译外,语法的正确是基本前提,句式的灵活变化则能赋予表达方式以多样性,为译文增添文采,而短语及语言的组织与表达也同样能增强译文的文学性与可读性。相比之下,口译往往只是实现交流与沟通的基本功能,其实用性色彩非常浓厚,因此不可能注重也无法在很短的反应时间内推究出较有文采的译法来。
笔译实践总结 2
在过去的一个翻译项目周期里,作为笔译人员,我深入参与了多份文档和材料的翻译工作,不仅在语言转换的技艺上有了显著提升,还在跨文化交流、专业领域知识积累以及翻译工具运用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下是我的笔译实践总结:
一、语言技能的精进
1. 双语转换能力:通过大量实战翻译,我的中英文(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为其他语言对)互译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特别是在保持原文风格、精准传达语义及文化适应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我学会了如何在忠实原文与流畅表达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2. 术语精准掌握:针对不同领域的翻译任务,如法律、医疗、科技等,我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术语库,确保了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通过查阅权威资料、使用专业词典和在线资源,我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行业特定词汇的最新用法。
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增强
1. 文化敏感性:在翻译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努力做到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通过对目标读者文化的深入了解,我能够更好地调整翻译策略,使内容更加贴近读者,避免文化误解。
2. 语境适应:根据不同文本类型(如商务信函、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和目的,我灵活调整翻译风格,确保译文既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又能准确反映原文意图和情感色彩。
三、技术工具的运用
1. 翻译辅助软件:熟练掌握了CAT(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如Trados、MemoQ等,利用其记忆库功能提高翻译效率,保证术语一致性,同时学习了如何有效运用机器翻译后编辑技术,提升翻译速度而不牺牲质量。
2. 项目管理工具:使用项目管理软件(如Trello、Asana)来规划任务、跟踪进度和协同工作,有效提升了个人及团队的工作效率。
四、自我反思与成长
在每次翻译任务完成后,我都会进行自我评估,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得失,特别是针对错误和不足之处进行深入反思,不断寻找改进空间。同时,通过参加线上研讨会、阅读翻译理论书籍等方式,持续拓宽视野,深化对翻译艺术的理解。
总之,这段笔译实践经历不仅是语言技能的锻炼,更是一次全面能力提升的过程,让我更加坚定了在翻译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决心。
【笔译实践总结】相关文章:
笔译服务合同09-14
外语系笔译报告06-19
最新笔译实习报告范文06-09
笔译中常用的外交类经典句子07-02
翻译考试笔译中级试题及答案09-24
笔译服务委托合同09-07
笔译服务合同翻译中心09-07
笔译服务合同(3篇)03-24
笔译服务合同3篇03-24
笔译服务合同4篇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