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精髓总结

时间:2023-02-16 11:36:01 泽彪 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儒家思想精髓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儒家思想精髓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思想精髓总结

  儒家思想精髓总结 篇1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而我又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思考的,获得“仁爱”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种想要达到“仁”的决心,就像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学习儒家思想,习得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进取心和能够独立自主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要有进取心才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从而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仔细想想,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重要的。因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必须要培养自己的进取心,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儒家思想还提出了很多怎样与别人相处的问题,这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信用问题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在社会里生存,就要懂得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还是要诚信。从小学到大学,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讲信用,只有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相信。但放眼当今社会,不讲信用却大有人在,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不良商家为了一己私利而在商品里加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者制造假冒商品的新闻,这是商家们不讲信用的最典型的例子。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诚实守信呢?学习儒家思想后,我总结了几点:首先,在作出承诺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兑现这个承诺。其次,做出了承诺以后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兑现,不能轻易放弃。最后,如果尽了最大的努力后,承诺还是因为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无法兑现,要及时向对方说清楚,请求对方原谅并且与他一起想办法。我觉得一个人若能做到这几点,那他便是个讲信用的人了。

  同时,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体会很深。在与人交往中,我们确实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要懂得将心比心。把自己不喜欢的,厌恶的东西扔给别人的人是不礼貌的,同时也是自私的,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的。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总在时时地提醒着我要多点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

  因为自己是个师范生,以后成为一个教师的机率很大,而学习儒家思想能给我很多关于以后从事教育事业的感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思想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好的榜样。一个做到以身作则的老师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同时也能对学生起着持久的积极影响。所以,现在我就必须要好好地充实自己,增强自己,不仅要知识扎实,丰富,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修养。并且,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孔子说:“有教无类。”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明白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一个班的学生,有听话的,自然也有不听话的,有聪明的,也一定会有天资不是很好的,而当老师的就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不听话或天资不高而对他们漠不关心,忘记了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儒家思想强调德育,认为德育是教育的中心。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的,一个人连基本的道德素养都没有,那他再学习也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所以倘若以后我真的成为一名教师,我一定不会忽视道德教育,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让我的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儒家思想是蕴含非常丰富的思想体系,学习儒家思想后,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体会,但毕竟自己的水平还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决定,在以后我将会继续学习儒家思想,希望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及体会。

  儒家思想精髓总结 篇2

  一百多年来,儒学在经受了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化过程的考验后,又开始焕发生机。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和儒学有着高度的热情,儒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时代的变化,需要用新的眼光来看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

  一、儒家治国理想的六大精髓

  (一)以人为本。

  在古代,以人为本是儒家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的观点。以人为本,在儒家思想中,有自己的一些提法,它解决这么几个问题:

  其一,解决人和神的关系。

  儒家讲以人为本,与之相对的是以神为本的思想,所以它代表一种人文思想的进步。其实从西周开始就有人文思潮的跃动。在这个跃动中,把人和神的关系颠倒过来,不是“神是人的”,而是“人是神的”。

  其二,解决人和法的问题。

  荀子讲:“有治人,无治法。” 即没有现成的法律,你拿过来就能很好地治理国家,只有找到对的人,有君子,才能够实行这套法律。当时他讲的法,更多讲的是法代表的制度,最关键的是人和法之间的关系,其实也就是人和制度之间的关系。人和法之间要以人为本,人和制度之间也要以人为本,这是古代儒家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人的'思想、善的力量不能代替行政的力量,可是制度本身并没有实践能力,所以人和制度两方面要结合起来,结合的模式是以人为本。

  其三,解决人和物的关系。

  人的生存依赖于物品,对物品的欲望是人的第一个欲望。但是坚持人本,反对物本,就是人不能为物品所左右,要坚持人对物的主导性。除此以外,再提到一点,如果和整个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相对比的话,中国的以人为本有什么特点呢?西方的人文思潮,这个“人”更多的是个人,强调个人的权利。古代中国的“人”,以人为本,这个“人”不是以个人为本,它不是仅仅孔子和儒学对当今社会管理的意义强调自我发展,重视个人权益,而且是更多地强调在人际关系中、在人文关系中所存在的人。

  (二)以民为本。

  刚才我们讲以人为本,这个“人”还是比较抽象。如果再进一步看儒家的治国理念,它有一个最基本的观念,就是“以民为本”,而不是以君主为本。有一句话是讲人民跟上天的关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在孟子的时代,儒家的思想大师提出“民贵君轻”,就是人民的地位和重要性要远远超过君主。在君主制的时代,这是很难得的。这样的思想支配了中国几千年。“以民为本”,这个“民”字里包含什么样的内容?近代以来,比如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就有民族、民权、民生三个不同的层次。应该说在古代儒家思想里,“以民为本”中的“民”字,强调的是民生方面。

  (三)以德为本。

  在第三点和第二点之间有一个过渡,就是孟子的思想—“善政不如善教”。善政就是善于政治管理,善教就是善于教化人民。“善政使民畏之,善教使民爱之。”儒家的思想,特别是就孟子来讲,他是把行政力、执行力看得很重要,但是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行政力、执行力在聚敛财富、得民财方面是有利的,但是从治理国家的大局来看,得民心更重要。以德为本就是要得民心。关于怎样为政,孔子最典型的一个回答,就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仅仅靠法律、政令以及刑罚去治理一个国家,在这样的社会,人民是没有羞耻心的。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再井井有条,但是人们没有羞耻心,这不能算是成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比“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更可取。“有耻且格”,人民有羞耻心,这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国方式。

  (四)修身为本。

  修身又叫作“正身”,就是修正自身。修身不是修理你的身体,身是代表你的行为,你要修正你的行为,“正”也是说要端正你的行为。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你自己率先修身、正身,谁还能不正。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对孔子来讲,政治的本质不是去纠正人民,民为贵,人民是最重要的,“正”是要正领导者自己。他对领导者的表率作用,有特别大的信任,这是儒家思想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以身作则,领导要起表率作用,这是孔子始终强调的一点。

  (五)亲情为本

  古代用“家”这个字来代表亲情。家的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政治学;另一方面是伦理学。在政治学方面,孔子认为家是一个国家最基层的单位,家道与治国之道有内在的一致性。比如《大学》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是连续体,这就是强调家道、齐家的重要性的原因。

  孔子认为整个国家的治国之道,来源于齐家之道,而齐家之道,从根本上讲是亲情的伦理,就是父子、夫妇、兄弟、夫妻。中国人讲五伦,五伦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五义就是最基本的伦理准则。在传统社会,治家之道同时是治国之道,家庭伦理可以作为国家政治伦理的基础。

  在中国文化中,对亲情的重视具有社会意义。儒家讲礼必基于人情,任何一个政策、制度,都不能脱离人情。

  (六)王道为本

  这个问题比较大,这不仅仅是我们内部的关系,还涉及到外部的关系。王道的问题,即崇尚王道。王道是以礼待人,以德服人,而霸道是以力服人。孟子讲得很清楚,“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就能够统一天下。今天我们主要把王道理解为对外关系的一种战略,但是就古代来讲,王道有内有外,它始终涉及到怎样得民心的问题。

  二、儒学在当代中国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9 年到1965 年

  这个阶段叫政治建构的阶段,因为它在本质上延续了前面的政治革命,甚至可以说它是国内革命战争的一种政治的继续。这一阶段的基调是革命,即用革命的意识形态,来批判各种日常生活的文化。儒家讲究的日常的道德伦理和生活规则,在1949 年以后受到革命文化的批判。儒家允许革命,但是儒家在原则上不把革命看成常态,所以它不提倡革命主义,而认为常态是日常生活伦理。

  第二阶段:1966 年到1976 年

  1966 年到1976 年时期,我们用一个正面的词叫“继续革命”。这一阶段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是批孔,当时认为法家是革新的,儒家是保守的,因此用一种斗争的意识形态来批判守成的文化主义。毛主席很强调斗争,他说:“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我们知道,儒家是崇尚安定团结的文化,所以在这个特定的时代受到了批判。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然也有很多问题。总体来讲,这个阶段是比较忽略文化的,因为经济改革是这个时期主要的任务。在这个阶段,儒学的角色不是给经济改革提供一种动员的力量,而是“正其谊不谋其利”等高尚人格的倡导者,因为儒学本质上是道德秩序的维护者。

  第四阶段:新世纪以来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整个文化秩序的重建,我国从阶级斗争转变到经济建设,从单纯的经济改革走向和谐社会的建构,所以我们开始更加重视安定团结、治国安邦的思想。尤其是在20世纪90 年代后期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这两个口号提出以后,我们又开始看到,社会从下往上、从上往下,对传统文化和儒学有高度的热情。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重视协调发展和文化重建的阶段,跟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儒学开始复兴。一百多年来,儒学走出低谷之后,在新世纪,可以说,我们在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经受现代化过程的考验的过程中,在儒学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之后,开始焕发生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天跟30 年前、60 年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所以我们需要用新的眼光来看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精髓总结】相关文章:

儒家思想精髓总结06-29

《内经》与《易经》的精髓04-18

易经风水的核心精髓04-10

句句都是精髓的励志名言05-12

精髓房屋租赁合同10-28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08-12

精髓师德风范演讲五种模式03-17

文化的精髓作文800字(精选8篇)09-22

《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阅读答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