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4-29 01:03:04 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1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内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

  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物镜10×)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视野中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D、未换目镜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故装片不能反放。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点判断: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7.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三.方法步骤:

  操作步骤注意问题解释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载玻片要洁净,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几下取细胞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下烘干防止污迹干扰观察效果

  保持细胞原有形态

  消毒为防止感染,漱口避免取材失败

  固定装片

  水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溶液中,用300C水浴保温5min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促进染色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而被染色冲冼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洗去残留在外的盐酸

  染色滴2滴吡罗红甲绿染色剂于载玻片上染色5min

  观察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使观察效果最佳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如:

  葡萄糖+Cu(OH)2葡萄糖酸+Cu2O↓(砖红色)+H2O,即Cu(OH)2被还原成Cu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mL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一)可溶性糖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1.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OH)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OH)2生成。

  4.试管放在盛有50-650C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观察到溶液颜色: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朝向实验者。

  也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缩短实验时间。

  (二)脂肪的鉴定

  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

  花生种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干种子要浸泡3~4小时,新花生的浸泡时间可缩短。因为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切片要尽可能薄些,便于观察。在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染色1分钟。染色时间不宜过长。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酒精用于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会影响对橘黄色脂肪滴的观察。同时,酒精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

  用吸水纸吸去薄片周围酒精,滴上1~2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滴上清水可防止盖盖玻片时产生气泡。

  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薄片的最薄处,可看到细胞中有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圆形小颗粒。装片不宜久放。时间一长,油滴会溶解在乙醇中。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RNA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

  知识点高中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2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甲基绿),RNA红色(吡罗红)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高倍显微镜下看不到DNA、RNA分子)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斐林试剂现配现用,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

  双缩脲试剂A液、B液分开加。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知识概要: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药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液).时间:3~5min.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目的: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实验五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

  碳酸钙(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实验六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结论: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七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实验八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都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实验九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实验十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2,4-D,IPA(苯乙酸).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实验十一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

  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MN/Y

  (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植物:样方法

  动物:标志重捕法

【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整合,高中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精选高中生物实验总结06-22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9-27

高中生物知识点05-09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01-26

人教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03-08

初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12-20

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11-08

高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11-23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总结04-19

备战高考高中生物实验总结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