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活动总结(精选5篇)
不知不觉中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结束了,我们一定都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历,可以把这些感想记录在活动总结。你所见过的活动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活动总结(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活动总结1
家庭是孩子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我园本着“提高家长工作实效性,达到家园教育的“和谐、统一”的原则,开展了一些活动,教师与家长共同分担教育责任。针对这些,我园把家长工作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教师指导家长服务工作能力。
通过对一些指导性文件的学习及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使教师们认清当前形势,理清思路,履行职责,从而引导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知识,共同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全面发展。
二、做好常规工作。
1、充分利用班级家园联系栏。
为了使家长了解幼儿班级教育教学工作及需家长配合的事项,共同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我园坚持及时更新班级家园栏内容,每周公布教学活动计划,科学知识,个案观察记录,做到及时和家长沟通,让家长能更加主动、更加直接了解孩子的情况,我们都及时在家园栏上公布,与家长互通信息。
2、利用家长接送时间,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我们充分利用家长接送时间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双方共同商讨教育方法,交流育儿知识,让家长与老师互相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以便家园共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继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家园沟通工作。
每学期开学初,每个班级都认真登记孩子家长电话,身体不舒服时会在第一时间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情况。每个班都有QQ群或博客,一方面宣传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理念,另一方面,也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同时,家长之间的育儿经验、育儿困惑,都可以通过QQ群进行交流、探讨,这样,无形之中就提升了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家长工作的效率,使家园联系更加快捷、密切。
4、上门家访。教师每学年对每位幼儿家访一次,教师走进家庭了解幼儿生活环
境和家庭教育情况。在家访工作中,教师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幼儿的家庭情况,更要全面、深入、细致的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并做好记录加以分析;同时,还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密切学校和家庭的关系。
5、家长会。
按照惯例,每个班级召开新学期家长会和学期末家长会,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家长转变幼儿教育理念,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面且还明确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内容及需要家长要配合的工作。会中各班以“问题式互动”、“问卷式调查”、“PPT短片介绍”等方式和家长开展互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6、家长开放日活动。
面向全体家长开放的教学活动,每学期一次。为了给家长提供方便,家长平时也可随时到园观摩教学活动,让家长看到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自然状态,并通过观摩和直接参与活动,全面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和具体了解孩子在班级集体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长。这样,家长对如何实施家园共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家长也会将意见和要求反馈给老师,达到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
家校共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收获巨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园将克服困难,与老师们共同协商,争取在不断摸索中前进。
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活动总结2
一、孩子爱心的培养
优良的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与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这些都是从小通过所接受的教育而逐步养成的。这个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以及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培养孩子的品德就是教育孩子做人,而好的品德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要有一颗爱心。培养孩子具有爱心,是培养其它良好情操的基础。
1、养爱心从自己做起
要引导孩子成为富有爱心的人,父母首先要保证自己有一颗仁慈的心。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朝夕相处,模仿和体验到父母的爱心,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的也会获得爱心。比如,我们在带孩子出去郊游时,主动帮助有困难的行人,在公交上自己主动给老人让座等。作为父母在孩子面前应展示出最美好的一面,自己的良好行为会慢慢感化孩子的心灵。
2、子的爱心应从爱长辈开始
在浓浓的亲情中,父母用爱心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望,潜移默化中,孩子也获得对别人的爱心。要经常带孩子去看望父母,叫他想些点子该带些什么东西给爷爷奶奶,同时也有意无意地暗示他,将来爸爸妈妈老了以后你也要带着全家经常的回家看看。有了什么好吃的东西,不要让她一个人独享,叫他应该主动给父母家人分享,作为父母,只要孩子想到了,就应欣然接受,不要觉得自己是在和孩子抢东西吃,孩子少吃点东西是小,养成不好的习惯(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是大。在餐桌上,可让他学着给长辈夹菜;鼓励引导孩子给父母干一些家务;教他如何去招呼客人,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从中品尝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而带来的喜悦。
我们生活在色彩斑斓的社会里,不仅要教育孩子对家人要有爱心,还要教育他们对社会也要有爱心。应教育他们同情并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能够宽容和谦让。有时看来这样做会让自己的孩子吃一些亏,但这么做却可以净化孩子美好的心灵。
二、培养幼儿养成习惯
大班:培养幼儿自己会洗脚、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餐前便后洗手、会帮父母倒茶、端茶、扫地、擦桌子、洗碗、浇花、整理衣被等
三、继续坚持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使幼儿养成使用普通话的习惯
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活动总结3
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都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中。无论教育的理念随着时代的需求而呈现出怎样的变迁,它以道德目的为根本这一点,却始终是不变的主题。因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坚持立德树人”同样也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诸多举措的基石。事实上,当前中国社会各种教育乱象的频发,恰恰与社会对教育道德目的这一本源问题的漠视和扭曲不无关系。但有趣的是,无论是在教育政策、教育研究还是教育实践层面,一直以来却又都坚称始终以“德育为先”为宗旨。这一吊诡的现状揭示出,在我们的`理论立意与实践效果之间已产生了严重的偏离。那么,当我们再次重申“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时,就不能不重新审视两大基本问题,即“立德之内涵”以及“如何立德树人”。唯有如此,才能对当前教育实践提出切实的建议,进而使得“立德树人”的实现真正可期。
一、“立德树人”:教育之本义
教育具有传递社会文化价值的作用,这一功能历来深受重视,且在我国教育传统中尤其如是。然而,若过分地从功能的角度来理解教育与道德的关系,却会背离教育的本意初心。立德树人可以说是教育最初也是最终的依归,不能也不应将其仅仅视为教育的构成部分。只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形态的不断丰富,教育实践中对道德的培养不断被知识的学习所挤占,从而使得我们对于道德教育的理解与界定,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偏差。
(一)传道:教育的价值功能
在我国“传道授业解惑”向来被看作是教师的三大主要任务。而在古代社会由于知识尚未分化,尤其是尚未产生自然科学知识,因而伦理道德内容占据着教育的主导部分。由此,教育的传道功能,即是对于道德观念与伦常规范的传续。因而,“道”通常指的也正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文化中所信奉的价值观念。我国自汉以后则由儒家文化主导,它在根本上为治世之学,对道德培育与完善高度重视。它希望以个人的完满,来成就一个完美的社会,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透过儒家学说对个体、家国二元结构的预设,教育与政治也在中国结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久而久之,教育话语中的“道”基本成为“应然的”国家核心价值观念,同样,这些观念也逐渐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教育的道德本质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道德目的总是内嵌于教育本身。道德并不被看作是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而就是教育自身。正如《说文解字》中对“教”和“育”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显然,“善”即为教育的内在构成。一项活动如果缺少了道德的规范则很难被看作是教育,更遑论那些反道德的活动了。然而,不幸的是,随着教育功能的复杂化和教育研究的精致化,道德却逐渐从教育中被分离出来,并被作为独立的内容。它被视作与知识的教育、身体的'教育并列,且逐渐被知识的教育所挤压,从而慢慢在教育实践中边缘化。以至于,在学校教育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有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老师,而这也就意味着其他教师只负责教书,并不具有育人的职责。将教育与教学分离开来,认为教师的工作分为教书和育人,并进一步认为一部分教师分管教学而另一部分教师分管育人,这种观念和做法无疑有悖于教育的本质,从而也对现代学校教育造成了严重伤害。
(三)教学的道德本性
一直以来,对于教育道德性的理解,人们往往将焦点放在教育内容的价值上,从而忽视了教育过程本身也同样具有道德价值的问题。很多方式都可以用来传递有价值的内容,但却并不是每种让别人学到什么的方式都可以算作是“教”。教学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以合理的方式获得,这种方式包含着理解、以及对学生理性能力的认肯。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得斯在《伦理和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应具有三类“内在标准”,其中就包括应“包含知识和理解力,以及某种并非僵死而无活力的认知洞见”,并“排除某些传授程序,即那些使学习者缺乏自觉和自愿的传授程序”。因此,“教”不只是为了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或是见多识广的人,而是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有兴趣并产生深刻的关切。可见,教育活动的方式本身,也应受到道德的规范,这就意味着,教育应排除那些诸如灌输、洗脑等反道德的教学方式。
二、“所立何德”:社会建构的立德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整体所认同的道德价值会出现一定的调整和相应的更新。同时,作为协调个体间关系的准则,道德规范的确立也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多元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发挥着作用。因此,在当前的特定时代和社会情境中,“立德树人”的提出,同样包含着丰富而具体的社会与时代内涵,而准确地把握这一内涵是“立德树人”能够真正得以实现的前提。一方面,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决定着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正确回答;另一方面,教师的价值信念,又制约着我们对“立德之内涵”的真实解读。
(一)由私人道德到公共道德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同样开始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从根本上推进了社会生活方式的转换,而且还触及了中国社会深层价值内核的变革。社会化的工业生产(劳动分工)在极大地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逼迫着人们走出家庭,与来自于不同家庭的人们紧密合作。因而,原有的由一根根私人关系而联结起来的网络正在不断瓦解,新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开始逐渐形成。因此,之前所强调的以“五伦”为基础的家庭伦理,逐渐开始转向以平等和公正为基础的公共伦理,过去所强调的个体至善的圣人取向,也逐渐转向强调个体规范的公民取向。而且,在全球化进程中,这种价值重心的转移也因为信息技术等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变得愈加频繁和迫切。这一由私人道德到公共道德的焦点转换,成为“立德树人”的提出和实现所不可或缺的社会和时代内涵,也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正是有鉴于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几乎涵盖了现代中国人所公认的公共领域的全部美德。
(二)教师:传己之道
然而,新的价值观念能否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切实传续,最终还需依赖教师。事实上,这些价值观必定要首先经由教师的理解与诠释,才能进而得以传递给学生。换言之,尽管社会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着力于培养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有的道德素质,但是,身处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教师,一方面出于职业所必须承担的社会功能,而尽可能与主流的价值导向相符合来引导学生,另一方面,他们也出于个体自身的价值认同,在无形之中对主流价值观进行选择,进而在工作中加以重构。因而,作为“立德之内涵”的重要建构者,教师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长久以来,不论是研究者还是政策制定者,似乎都早已习惯坐在书斋里,对教师所应当教授的东西和应当具有的素质提要求、开药方,却对那些真正要将这些要求付诸实践的教师们的看法几近无顾。而已有的实证研究发现,任何价值教育的实行,事实上都经过了教师的“筛选”和“加工”。教师因其能动作用而成为了“所立何德”的关键解读者。一方面,对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层层安排的各种德育任务,他们能够做到“紧跟形势”,按照学校要求通过校班会等形式进行宣讲,但他们对这样做的效果或多或少都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这就使得这样一套自上而下的价值输送渠道和推进方式,最终变成了人尽皆知的一场“秀”。而另一方面,教师又会根据自己对时代需求、学生发展的理解,以及个人的价值信念,在工作中有选择地进行道德教育。研究发现,教师们事实上更多地认同和选择了“善良”、“尊重”、“诚实”等人类社会所共同接受的基本价值。而对于其他一些价值观念,他们在实践中着力不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切实地重视和引导教师在建构“立德之内涵”中的能动作用,是“立德树人”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
三、“如何树人”:道德教育的恰当方法
无论立什么德,最终的旨归依然是要落脚于“树人”。任何道德价值和观念,都不会单纯因为得到确立和宣扬,而自动地根植于人们的内心,进而内化为德性品质和行为规范。道德的教育才是实现这一转移的必由途径。然而,若不尊重道德教育本身的特殊机制,不能采取恰当的方法,那么“立德树人”的目标也永远无法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学校教育的话语中从来不缺少加强道德教育的动议,然而在如何能够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方面,却鲜有突破和实效。
事实上,道德的培养完全不同于知识的学习。立德树人的目标不在于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道德的知识和观念,而是在于在他们的心中种下得以促发道德行动的种子,在于发展他们道德实践的能力。在《教育中的道德原则》一文中,杜威区分了“道德的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所谓“道德的观念”是指影响并改善品行使之变得比其他情况下更好的观念。而“关于道德的观念”即是关于诚实或纯洁或仁慈的信息,它们根本就没有自动地把这样的观念转化成良好品格或良好品行的性质。可能是道德上中性的观念,可能是不道德观念,也可能是道德观念。
以此观之,我们花了大量时间来培养“关于道德的观念”,而在发展“道德观念”方面却建树不多,因而才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日益遭到质疑和诟病。所以,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展开的过程中,要想使得“立德树人”成为可能,我们应着力于研究甚至革新进行道德教育和促进道德发展的有效方法。
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活动总结4
蒋集镇中心小学紧紧围绕“家校共育,促进学生成长”这一主题,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开展了系列活动,促进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活动一:开展了收集家庭教育案例活动。
我们在家长中树立典型,请家庭教育有成效的家长和家庭教育比较失败的家长为家长们上课,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是怎样教育子女如何学做人、如何对待分数、如何配合学校培养学生成才的经验。并整理成案例下发给各位家长代表。活生生的经验介绍,比任何事实都有说服力,家长们受益匪浅。
活动二:积极探索“新模式”学生家长会。
首先由班主任组织所有任课教师,逐个分析每个学生的情况差异,研究对策,制定方案,然后分年级召开家长会,以保证教师与家长间一对一地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家长会实效。学校还以此为契机,安排部分教师精心备课,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争取让每一位到会的家长都有所收获。六年级家长会上,林校长上了一堂《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平时积累的感人案例,深入浅出,细致分析,一次次赢得了家长们的热烈掌声。
活动三:开设了“家长开放日”。
邀请学生家长随堂听课,家长们走进语文、数学课堂,近距离感受孩子在课堂上绽放的生命活力,观察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并且和其他家长分享了自己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经验与方法,与老师们交流了自己的教子困惑。
活动四:组织班主任召开了“我的成长”主题班会,邀请学生家长全程参与活动。
活动中,家长和老师共同感悟了孩子们的成长心声,为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活动五:积极开展了学生才艺展示活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取一种或多种才艺进行展示,丰富了他们的校园生活,进一步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此次活动历时一周,经过学校领导周密策划,相关教师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誉。接下来,学校将借助这次活动的东风,继续把家校共育活动做实做细,做出自己的特色。
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活动总结5
家庭与学校共同教育是永恒的话题,它是指将学校的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补充,使教育目标一致、方法互动、内容补充,从而让学生各方面得到健康成长,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教师经常与家长沟通,定期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状况,会更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此,谈谈“家校和谐共育”。
一、“家校和谐共育”实施的意义
增进家校合作、促进沟通,形成“家校和谐共育”的教育合力,营造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家校和谐共育”的根本出发点。通过各种方式的沟通,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进步。家长与家长之间通过交流与沟通,坦诚相言,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积极与任课教师交流孩子各科学习表现,商量亟需解决的问题。让教师、家长、孩子心连心、手牵手,才是“家校和谐共育”的真谛。
二、家校合育的方式
请家长到学校讲课、参加学校各项目的管理,教师通过家长会、建立微信群、QQ群、短信、家访、电话等了解子女的各项情况。
三、“家校和谐共育”的实施
1、构建有效的“家校和谐共育”模式。
①、落实工作团队,成立领导小组,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践、调度资源的责任,保证此项工作的持续发展和深入实施。
②、落实规章制度。制定具体可行的相关责任人垂直管理网络,完善和建立家校沟通制度。明确教师岗位职责,制定教师与家长沟通情况考核办法,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网络。
③、落实有效的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教师与家长经常沟通制度”的考核评价机制。
2、构建家长委员会运作模式。
①、尊重家长。全体家长自愿报名,公开竞聘,让有热心、有才能的有识之士加入到学校大家庭中来,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②、招贤纳士组建后的家长委员会不选择家长的工作和职位,只要是对学校工作持有一腔热情的有识之士,公开竞聘成功后,都能成为家长委员会成员。
③、自主管理。各班家长委员会自主运作,由家长委员会主任组织本班委员和家长代表定期召开会议,自主管理本班级的各项事务。
3、开发“家校和谐共育”教育课程体系。
为增强“家校和谐共育”互动共建的实效性,学校开发了“我是德育工作者课程”,整合每位教师、家长、社区的有利教育资源与渠道实施教育。
①、构建“专家讲堂”。每学期学校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到学校现场为家长、教师传授育人经验,形成“专家引领、教师指导、家长参与、共同成长”的良好育人氛围。
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育人模式的发展。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要求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
③、多渠道的沟通方式,为“家校和谐共育”增添了活力。学校通过教师家访、微信群互动、QQ群互动、电话沟通等有效方式,使“家校和谐共育”载体越来越丰富。
④、立足课堂,实行推门听课活动。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推门听课的制度。
总之,学校实施“家校和谐共育”以来,通过教师、家长、学生、生生等互动,提高了家长整体素质和学生的素养,教师的教学经验逐渐丰富起来了,学校办学质量得到社会、家长的广泛认可。为了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相信,“家校和谐共育”模式会越来越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关注!
【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活动总结(精选5篇)】相关文章:
家校携手禁毒活动总结09-05
家校协同育人家长心得体会(通用5篇)06-01
家校共防疫班会总结(精选10篇)05-28
家校共防疫主题班会总结(通用5篇)05-17
家装活动个人总结(精选5篇)05-16
防溺水教育家校联系制度(精选5篇)05-28
廉洁从家出发活动总结(精选7篇)05-13
家校防溺水安全承诺书04-22
家校联动防溺水宣传标语04-29
家校防溺水安全保证承诺书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