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10-26 16:24:24 总结 我要投稿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

  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2

  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背景

  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大约占国土面积的2/3。随着我国山区人口的增长,对山区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无节制的开发,使许多山区的生态遭到破坏,不仅影响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平原和城市遭遇自然灾害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

  我国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东临海洋的广大地区,低山丘陵连片集中分布,被称为“南方丘陵山区”。南方丘陵山区的整治开发是我国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

  2、南方丘陵山区的自然特征

  分析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是和同纬度的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找到我国这个区域的特殊性。

  从全球看,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广大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或干旱草原,被称为“回归沙漠带”。同纬度的我国南方丘陵,由于受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东亚季风的影响,形成了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天然植被多为亚热带、热带常绿林,成为回归沙漠带的“绿洲”。受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山区的温度、降水、土壤、植被等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征。山区矿产资源、水力资源丰富,具有多种经营之利。

  3、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以及存在问题

  分析南方丘陵山区的农业资源时要抓住主要影响因素:湿热的季风气候和崎岖的丘陵、山地地形。

  ①优势:光、热、水资源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由气候带来的农业生产潜力较大;生物品种丰富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周期短,优势品种多;土地类型多样,自然环境多样,具有多种经营之利;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电和农业灌溉。

  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地形崎岖、交通不便、闭塞,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受旱涝灾害、低温冻害、干热风等多种气象灾害影响;生物资源利用品种单一,且保护不力,物种减少,濒危物种增多,没有把生物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土壤中,贫瘠的低产土壤分布广泛,需要改造。许多地方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某些地区山坡水土流失成为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降雨强度较大的暴雨较多,地表侵蚀作用强烈,地形复杂,增加了开发利用的难度;生态环境脆弱。南方丘陵山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负载较重,人地关系矛盾明显。

  综上所述:本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并且具备劳动力资源充足,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与海港,市场广阔等有利条件。

  4、水土流失与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是南方丘陵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南方降水多,降雨强度大,地表侵蚀作用强烈;②人为原因:因为能源短缺、人多地少而导致的过度开荒、乱砍滥伐,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封山育林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主要的措施有:①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②推广省柴灶;③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④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发小水电。

  5、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目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经济日益繁荣。

  ②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模式:由山顶至山谷依次为“用材林──经济林或毛竹──果园或人工草地──农田──鱼塘”。这种“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一种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并举。

  ③河南省商城县大别――桐柏山区的优势资源系列开发:A:淮南麻鸭系列(孵化→饲养→收购→加工(农副产品)B:中华猕猴桃系列(野生猕猴桃采摘→加工(猕猴桃酒、果汁、汽水等)C:残次木材系列:(残次木材收购→木材加工→木制件销售)通过综合加工,使农林产品成倍增值,农民收入大增。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3

  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4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5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3)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1)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2)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6

  1、地震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处于地壳活跃地带

  2、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1)泥石流:定义: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类型:

  ①暴雨泥石流: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带

  ②冰川泥石流:102°E以西的高原

  (3)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①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

  ②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③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④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泥石流分布地区:

  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以西:呈带状或片状;以东:呈零星分布

  (5)滑坡

  ①定义: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②我国滑坡的分布:

  空间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疏;西部:密集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7

  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

  ②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②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5、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

  (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07-15

高二备考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1-06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07-22

高一地理的详细知识点总结03-31

高一地理必考知识点总结03-23

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01-19

高一地理洋流知识点总结10-01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07-14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8-16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1

  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

  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

  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2

  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背景

  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大约占国土面积的2/3。随着我国山区人口的增长,对山区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无节制的开发,使许多山区的生态遭到破坏,不仅影响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平原和城市遭遇自然灾害的危险性也越来越大。

  我国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东临海洋的广大地区,低山丘陵连片集中分布,被称为“南方丘陵山区”。南方丘陵山区的整治开发是我国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

  2、南方丘陵山区的自然特征

  分析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是和同纬度的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找到我国这个区域的特殊性。

  从全球看,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广大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或干旱草原,被称为“回归沙漠带”。同纬度的我国南方丘陵,由于受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东亚季风的影响,形成了温暖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天然植被多为亚热带、热带常绿林,成为回归沙漠带的“绿洲”。受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山区的温度、降水、土壤、植被等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征。山区矿产资源、水力资源丰富,具有多种经营之利。

  3、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优势以及存在问题

  分析南方丘陵山区的农业资源时要抓住主要影响因素:湿热的季风气候和崎岖的丘陵、山地地形。

  ①优势:光、热、水资源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由气候带来的农业生产潜力较大;生物品种丰富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周期短,优势品种多;土地类型多样,自然环境多样,具有多种经营之利;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电和农业灌溉。

  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地形崎岖、交通不便、闭塞,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受旱涝灾害、低温冻害、干热风等多种气象灾害影响;生物资源利用品种单一,且保护不力,物种减少,濒危物种增多,没有把生物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土壤中,贫瘠的低产土壤分布广泛,需要改造。许多地方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某些地区山坡水土流失成为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降雨强度较大的暴雨较多,地表侵蚀作用强烈,地形复杂,增加了开发利用的难度;生态环境脆弱。南方丘陵山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密度较大,土地负载较重,人地关系矛盾明显。

  综上所述:本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并且具备劳动力资源充足,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与海港,市场广阔等有利条件。

  4、水土流失与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是南方丘陵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南方降水多,降雨强度大,地表侵蚀作用强烈;②人为原因:因为能源短缺、人多地少而导致的过度开荒、乱砍滥伐,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封山育林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主要的措施有:①大力推广生活用煤;②推广省柴灶;③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④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发小水电。

  5、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目的: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经济日益繁荣。

  ②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模式:由山顶至山谷依次为“用材林──经济林或毛竹──果园或人工草地──农田──鱼塘”。这种“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一种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并举。

  ③河南省商城县大别――桐柏山区的优势资源系列开发:A:淮南麻鸭系列(孵化→饲养→收购→加工(农副产品)B:中华猕猴桃系列(野生猕猴桃采摘→加工(猕猴桃酒、果汁、汽水等)C:残次木材系列:(残次木材收购→木材加工→木制件销售)通过综合加工,使农林产品成倍增值,农民收入大增。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3

  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4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

  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5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3)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1)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2)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6

  1、地震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处于地壳活跃地带

  2、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1)泥石流:定义: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类型:

  ①暴雨泥石流: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带

  ②冰川泥石流:102°E以西的高原

  (3)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①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

  ②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③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④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泥石流分布地区:

  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以西:呈带状或片状;以东:呈零星分布

  (5)滑坡

  ①定义: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②我国滑坡的分布:

  空间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疏;西部:密集

高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7

  1、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气东输工程: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

  4、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

  ②西部能源丰富,但因经济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我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消费中的主导能源,带来众多的环境问题,还因为北煤南运对我国的交通运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②天然气具有清洁以及燃烧效率高等突出优势。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我国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地天然气(四大气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鄂尔多斯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的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则成为战略接替区,因此我国采取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

  5、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缓解交通压力。

  (3)加强区际联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资源优势和东部的经济、技术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沿线农村地区通过天然气的推广,减少植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