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和总结

时间:2023-02-23 11:56:54 总结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和总结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反思和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反思和总结

教学反思和总结1

  目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成熟,并出现大量应用创新。在应用实践中创新,以创新提高应用效益,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与孜孜追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也已经成为关注的重点。 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的新应用。前者是指善于发现不断出现的、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促进作用的、新的技术硬件、软件、平台等,并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应用;后者重点在应用创新,指充分发挥现有设施设备、成熟技术的潜力,借助已经熟练掌握的技术,通过应用创新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促进教学创新的实现。要提高教学实践中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此两者缺一不可,而后者对于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学校,更为务实。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为“教”与“学”服务

  创新不是“标新”,也不是“翻新”,不是为“创”而“创”,为“新”而“新”。我们常说:技术搭台,教学唱戏。技术应用创新的最终目的,还是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曾听过一节课:小学二年级学生利用moodle平台进行学习。教师为了突出新技术应用,一节课的绝大多数教学活动都安排在moodle平台上进行,学生学习基本是点鼠标。其间,教师还安排了让学生在论坛区进行文字交互。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输入汉字明显吃力,速度慢。有意注意无法集中在所学学科知识和能力上,只是关注在哪儿找到链接去点击,点击能不能打开新界面,打开的新界面是什么样的,按哪几个键就能输入自己想输入的汉字……这样的应用创新,就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倒反影响了学生学习。

  应用创新也要富有学科特征。考查一节好的应用创新课,首先要从学科角度看是不是一节好课,然后再看技术应用创新从哪几个方面促进了学科的“教”与“学”,是怎样促进的,采用了哪些既巧妙又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

  有节小学数学课“认识分数”就是这样。教师把电视台里的公益广告做为教学资源,录下并剪辑了八个孩子分一块蛋糕的视频。视频片中,当八个孩子平均分完蛋糕时,来了第九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把手中的蛋糕掰了一半给他。教师问

  学生:来的孩子吃了多少?课堂寂静了十秒钟左右,突然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十六分之一。“认识分数”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在这节课的拓展延伸教学环节中,教师就这样创造性地应用常见的广告视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分数除法有了认识,并且是自主认识,拓展了学生的能力。

  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即使在课堂上用了新技术,但还是以陈旧的教学思维组织教学,这样的“新瓶装旧酒”不能叫创新。我们教师还是要问一下自己:这样的技术应用创新,符合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促进了“教”还是促进了“学”,抑或兼而有之?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能向常态教学转化

  “创新“刚出现时,确实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但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加,那些被实践证明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创新,会逐步向常态转化,成为常态的新的.发展水平。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创新也是这样。如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多年前开始尝试应用时,就是当时的“创新”,发展到现在,广大教师熟练掌握了多媒体技术,课堂也已经是普及应用的“常态”了。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的新应用,都是按照“实验(非常态教学)——普及(常态教学)”这个过程发展。换句话说,能够转化为常态教学的应用创新,才是有效的应用创新。

  听过一节低年级小学生在计算机上应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学习的课。在课上,学生显得吃力,有意注意主要放到计算机操作、图形、颜色和文本上,对思维主题及扩展的注意,倒反被冲淡了很多。这节课给人的印象就是为画图而画图。教师课后反思,得出自己的看法:低年级小学生因受思维发展水平所限,用计算机绘制思维导图,不合适,教师绘制指导的困难较大,效果不好,至少在这个年段,很难转化为学生的常态学习行为,而用纸绘,情况则好得多。

  作为常态课中的应用创新,要有可以观察到的呈现形式,即“创新点”。创新点可以在整节课上呈现出来,如在moodle平台上组织教学;也可以呈现为技术工具的创新、应用方式的创新、成熟技术的应用创新等,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等。而真正的创新点,应该是明确为提高教学质量效益服务的,是能够促进教学创新的。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重视教学设计与技术应用设计

  技术应用创新要成为真正能够促进教学质量效益提高的创新,就应该重视教

  学设计和技术应用创新设计,二者缺一不可。应用创新能够借鉴的成功经验少,更需要有独到而科学的设计,合理而周密的实施,否则会大大降低其有效性。

  不管采用什么技术应用创新,教学设计时,首先是要考虑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然后再考虑教学策略。在教学策略设计中,可以把技术应用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并根据所选技术工具的特点,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环节。在具体呈现的教学设计文本中,技术应用创新设计要有,特别是一些以技术应用创新为主题的教学活动或比赛中,要有创意、亮点和特色,如:电子交互式白板、基于网络的远程合作学习、moodle平台……等,但还是为达成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这两个设计的关系要摆正,技术应用创新设计应该服务于教学设计,技术应用创新目标应该和教学目标相符。

  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科而不是围绕技术。比如,有些教师决定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白板课”,关注点就从学科转向工具,教学设计围绕着“白板”转,从设计开始到课堂实施,始终下意识提醒自己用的是“白板”,要把白板的功能尽量多地应用起来,展示出来。要避免像这样技术应用先入为主、首先想到工具而忽略学科教学和学科学习的应用创新,实际上是本末倒置。多年前多媒体在课堂应用实践中也曾经发生过类似情况。特别是要做好先进的技术应用创新与优秀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设计。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重视反思性说课

  技术应用于学科课堂教学,即使做了周到的设计,其实施过程中,也还往往会生成一些没有预设到的问题,特别是创新应用,更需要教师及时反思总结,以调整原先的设计和实施。要重视反思性说课。

  反思性说课和预设性说课不同:预设性说课在上课之前,重在说预设;反思性说课是在上课之后,重在说自己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的、教学实践后的反思及反思性设计。反思性说课,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明确的针对性,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更大的帮助。特别是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创新,其应用、作用、绩效等方面更需要教师进行反思。目前各种说课评比和说课比赛中,反思性说课比例占绝大多数。

  针对技术应用创新的说课,要说技术应用创新,更要说学科教学。要做好两

  者兼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技术应用创新的反思性说课要有针对性,不要泛泛而谈。重点可以有以下一些:

  这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设计的预期目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发挥主导作用,在哪些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采用了哪些教学策略,哪些技术应用策略,技术应用有什么创新点,为什么采用这些策略;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创新,解决了哪些用常规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解决的或解决效率较低的问题,怎样解决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的哪些策略是有效的,哪些效果甚微,为什么。等等。

  一定要避免把说课说成器材设备或平台的功能介绍,如:“这个教学环节,我用了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它可以放大需要放大的图片,我设计的课件就是这样的”,“那个环节,我用了白板的遮挡功能,可以看一看我是这样操作的”类似的内容,而为什么用这些功能却很少提及,把说课异化为功能说明。这样的说课,时有发生,特别是以技术应用创新为主题的说课,教师过多介绍创新的呈现形式而忘了课。

  说课中的教学反思,既要有针对学科教学的,还要有对技术应用的,如对技术的选择、设计、应用等,要具体。对创新的探索,也应该有所反思。反思要提出有价值的研讨问题,进行观点性陈述。

  说课时的语言应该是科学的学术性的,尽量避免华丽的艺术性的。遗憾的是,个别教师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还是采用了大量经过修饰的、充满艺术性的陈述语言。说课过程中,较多关注的是“我”而不是“课”。说课说课,是“说”,不是“朗诵”,也不是“表演”。

教学反思和总结2

  我所任教的学校位于偏僻的农村,我在初中任教,同时兼任本地个别小学的音乐教学任务,至今任教已二十多年。十多年前,奔波忙碌于几个学校之间,身心疲惫,效果甚微。xx年起,我开始接触信息技术,由不懂到着迷,凭着一股钻劲儿和自己的那份执着,至今,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已基本上能做到自给自足,也基本上能满足自己的在教学活动中的需要。现结合近阶段教学现状,浅谈一点儿自己的心得、反思及一些粗浅的看法儿。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同时又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信息技术教学能凭借它的声频效果和视频效果,在音乐活动中充分地展现音乐这双重艺术的魅力,激起中小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不仅能使中小学生学到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而且能培养中小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如引导孩子欣赏我国的国粹──京剧时,由于孩子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京剧基本上不会很感兴趣地学习和欣赏,更不能体会京剧那不同于歌曲的独特的唱腔,那深奥而复杂的板式、结构、独特的演唱风格,对于京剧所蕴含的丰富多彩、深层次的美根本无法体会。于是我利用网络举行了一次“京剧知识知多少”的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和家长分组在网上搜寻下载相关信息,有的中小学生了解京剧的起源,知道京剧由昆曲发展演变的过程;有的找到了京剧的脸谱,知道京剧中的行当分为生、旦、静、末、丑几类,通过脸谱了解各自代表的角色;有的通过查找京剧中的道具了解相关动作程式代表的意义;还有的中小学生上网下载了有关的唱段,并通过练习能哼唱几句;就这样将本来十分枯燥乏味的欣赏课变得生动有趣。这种教学模式充分提供了让中小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通过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而增强了中小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不仅有利于中小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在农村,中小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储备相对薄弱,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他们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遇到问题总爱问

教学反思和总结3

  新课改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本次培训中提供了多种教学工具的使用课程,如word、ppt、excel、电子白板等工具。

  根据培训结果,可知自己在计算机与教学结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计算机的灵活运用方面还不够好。信息技术如果运用的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大学生的接收量。

  学校的多媒体设备还算比较齐全,信息化环境、信息化资源库等方面都比较丰富,也给学生塑造了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坏境。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多使用多媒体来展示,给学生视觉冲击。偶尔也让学生自己在电子白板上面做练习与答题。备课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备好课很重要。备教材与学材。教材是备课的资源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网络、报刊、书籍以及日常生活都是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教学标准和三维目标,要善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要善于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课堂学材。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或挑战:有可能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方面会遇到实现发展目标的具体途径:遇到不懂得向前辈请教,或者上网通过查资料看视频进行自学。其次,还有不太会的可以去参加计算机培训。再次,可以通过实际的教学工作进行不断的反思。

教学反思和总结4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就是为了能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老师们大多以制作多媒体演示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显得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化,而在有的课例中又显得不太恰当。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体现方式。

  教师应认真备课,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这些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忌“滥用”,无论什么课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果这样,不但不会提高教学效率,反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对学生而言,只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学习能力又不能得到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活动,不是什么高级产物,忌“穿新鞋,走旧路”,应走入教师的实际教学。不要认为信息技术是公开课、优质课中才能使用。这样纯粹浪费教学资源,更不能促进教学发展。 综上所述,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先解决问题:更新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才能利用好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当然,要使教育真正信息化,是一个艰巨漫长过程。要解决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教学反思和总结】相关文章:

教室教学反思和总结10-18

语文教学总结和反思10-08

《认识方向》教学总结和反思11-02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12-08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12-08

信息技术教学总结和反思10-18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与总结10-02

英语《What colour is it》教学总结和反思08-12

平移和旋转的教学反思与总结08-08

公开课教学反思和总结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