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先进单位工作总结

时间:2023-03-08 11:39:21 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科技先进单位工作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技先进单位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科技先进单位工作总结

科技先进单位工作总结1

  20xx年,xx市围绕我市“三大目标规划”,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高新区,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逐渐凸显,全市域创新的格局逐步形成,现将科技创新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围绕国家高新区中心,逐步打造创新高地、创业福地

  一是合力做好高新区迎检工作。4月份,迎接了安徽省科技厅厅长宛晓春一行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调研,宛厅长对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为国家高新区创建提振了信心。为贯彻宛厅长调研精神,加快落实国家高新区创建任务,召开了专题任务分解会议,充分调动相关部门积极性。围绕我市市委全会明确的“三大目标规划”,对高新区战略规划、产业规划和汇报材料进行了数次修改。编制了《高新区资料汇编》,完善了高新区规划展示厅的内容,在北京顺利组织召开了国家高新区规划论证会。目前,正在全力做好国家高新区迎检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顺利迎接10月份科技部专家组的现场考察。

  二是聚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举办高端活动造氛围。20xx年以来,我市先后举办了纺织产业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和铝产业创新发展高端会议、硒与健康产业创新发展高峰会议,成立了华信药业为牵头单位的全国富硒产业联盟并设立富硒产业联盟基金,加快形成产业发展的乘数效应。举办了xx市首届科技政策知识大赛和在校学生知识产权创新创意大赛,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积极性。强化创新平台建设促研发。获批xx首家“功能性复合调味品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组织三宝与东华大学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筹建xx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大对xx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协调与管理。申报了安徽省第二家企业专业化国家级众创空间,将要迎来科技部现场考察。我市注重平台的绩效管理,全省3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省考核中被评为优秀,我市占3家;全省27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参与省评估,通过9家,我市占2家;全省19家院士工作站绩效评价为优秀,我市天能名列其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强基础。今年以来,我市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新成立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2家专利代理机构,目前正在筹建科技大市场和技术转移中心,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奠定基础。

  三是全力做好产业转型升级文章。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了高企调研及研发统计培训工作,上半年认定高企11家,高企预计全年达到76家,获批阜阳市优秀高企3家。组织企业申报进入国家科技型企业库,目前已入库企业76家。加大项目申报力度,申报获批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4个,4家企业项目进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行业赛,已经获得省、阜阳市项目资金及奖补资金3207万元。目前正在组织申报20xx年省科技进步奖4个,均已通过形式审查,组织申报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6个,研发设备补助项目39家,申请省级项目和奖补资金6000万元。促进产业快速发展。高新区成立了高新投,筹备设立5亿元产业引导基金,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不断加快提升创新能级,新获批了国家火炬阜阳xx高新区粮食机械特色产业基地,至此,高新区已形成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围绕国家创新型县(市)目标,突出打造“双创高地、产业新城”

  一是发挥科技金融支撑作用。我市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技创新引导资金各1亿元,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的引导作用。20xx年,深入推进国家专利质押融资试点城市创建工作,先后组织12家企业与担保机构对接,为企业进行专利质押融资贷款8100万元。争取阜阳市科技创新券87万元。

  二是加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与安徽建筑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科研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就业平台建设等。20xx年上半年,组织带领50多家企业与中科大、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50余份,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桥梁。

  三是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20xx年1-7月份,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位居全省县市第5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35件,仅次于合肥、芜湖、马鞍山。组织申报获批了国家知识产权规范化培育市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劳动竞赛先进集体。目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的申报工作。

  四是做好人才引进培养。我市成立了人才局,修订了人才发展政策,着力营造起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东锦、银河、京安医院均已签订院士工作站建站框架协议,即将申报省院士工作站。引进高层次人才3家,获得我市高层次人才资金支持2900万元,一鸣新材料的聂刚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

  五是申报国家创新型县(市)。4月份,xx市作为安徽省试点县进行了创新数据采集和填报,9月份,进行了县域创新数据正式采集。目前,我市国家创新型县(市)申报材料已通过省专家评审,已由省科技厅推荐至科技部待评。我市将加强与科技部沟通,继续做好国家创新型县(市)跟进工作。

  (三)围绕全市域创新愿景,重点打造区市联动、区市合一范式

  一是以高新区理念引领全市域创新。以国家高新区的理念引领国家创新型县(市)的创建,以国家创新型县(市)的创建引领国家高新区建设,将园区创新提升为全市域创新,用创新、创先、创优的理念引领全市各项工作,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发展,开阔视野,提升站位,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氛围已在全市蔚然成风。

  二是发挥xx科创委的统领作用。20xx年1月,我市成立了xx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推进国家高新区、国家创新型县市创建等重点创新工作,截止目前,我市已召开xx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全体会议3次,安排部署了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创新型县(市)工作,为创建提供合力和动力。

  三是加大民生及社会领域科技投入。农业农村领域,组织30位省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深入乡镇,开展科技实地帮扶。组织申报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家,申报中央引导地方发展(扶贫)项目4个,获得精准脱贫科技示范项目资金34万元,推荐邴集三和村参加科技部组织的科技示范村评选,展现农业与科技的互融。教育领域,组织xx四中申报获批安徽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正在协助京安骨科医院申报省院士工作站。

  二、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层次仍然不高。我市科技创新虽然在皖北领先,但是与皖南及沿海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明显,仍需奋力寻得突破。

  (二)创新要素仍需进一步集聚。我市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仍较少,高端创新平台有限,公共服务平台有待进一步强化,需要进一步激活创新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三)一二三产业融合速度有待加快。现阶段的三产融合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融合度较低、融合层次较浅。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纽带有待形成,一、二、三产业中的企业主体联盟有待建立。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统筹推进国家高新区创建和国家创新型县(市)创建工作,打造区市合一的xx样板。

  (一)顺利迎接国家高新区现场考察。近期科技部专家组将到高新区正式现场考察,我市将做好高新产业战略规划、发展规划、汇报材料、汇报PPT的修改定稿工作,规划展示厅、科技孵化器内设施等完善工作,做好国家高新区迎检的'其他准备工作,确保顺利迎接科技部专家的现场考察。

  (二)做好国家创新型县(市)申报对接。目前,国家创新型县(市)申报材料已由省科技厅推荐至科技部,我市将做好沟通汇报工作,力争年底顺利获批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正式开始为期3年的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

  (三)举办各类高端论坛及活动。依托院士工作站举办以再生资源等为主题的高端产业峰会,打响xx院士经济品牌,着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对进入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决赛的4家企业加强指导,力争有2家以上企业获得优秀奖,打响xx创新创业品牌。

  (四)统筹推进金融、人才、平台工作。一是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真正发挥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强力助推产业高端发展。二是加快高端人才的引进。组织我市东锦资源、银河皮革、京安骨科医院申报组建院士工作站,力争新增院士工作站1-2家。做好我市新申报的3家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的跟进工作,力争有2-3家获得省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立项。三是加快创新平台的建设。组织申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做好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的现场迎检工作,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五)着力打造要素集聚的创新高地。一是抓好企业主体培育。做好第二批高企的申报认定工作及高企培育工作,力争全年高企数量达到76家,组织企业做好科技型企业入库工作,力争全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0家,做好3个省科技进步奖、6个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的跟进工作,争取实现省科技进步奖新突破。二是打造知识产权强市。加快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做好国家专利质押融资、专利保险试点市、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培育市场等7个试点的实施工作。三是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与昆明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高校合作,按照协议内容,尽快推进人才基地、科研基地等落地,为企业与高校合作搭建好桥梁。引导更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对接,签订产学研协议,全年产学研合作协议超过70个。

科技先进单位工作总结2

  xx区为xx市三大主城区之一,目前全区下辖4镇6街道,人口42.1万,流动人口20多万。xx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71.49亿元,比上年增14.6%,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18.1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79亿元,分别增17.9%、13.0%;农民人均纯收入8433元,增12.2%。xx-xx年台州市对9个县(市、区)经济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均名列全市第一。与此同时,该区的科技工作紧紧抓住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这条主线,深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积极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7家,总量均居全市第一,省级16家,市级32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8家,市级24家;国家级专利示范企业1家,全市唯一,省级专利示范企业2家,市级6家。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4项,其中国家重点火炬2项,省级火炬项目2项;国家星火项目2项,省级星火项目2项。近年来,该区的科技工作也得到了盛市科技部门的充分肯定,在xx年和xx年全市经济社会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该区的科技工作连续两年加满分,被评为xx年度市科技工作先进集体、xx年度市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创新载体先进单位和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进单位;被评为xx年度浙江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xx年度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xx年度和xx年度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继1998年和xx年先后被授予国家级和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后,xx年该区又并评为xx-xx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更令人欣喜的是,xx年8月该区成功创建浙江省首批科技强区,成为全省20个科技强县(市、区)之一。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创新合力

  区委区政府把发展科技事业列入每年的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大会的重要内容。每年召开全区科技工作会议,对全区科技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区长办公会议专门讨论和研究有关科技发展重大事项,如科技工作中领导干部配备、科技经费预算、科技政策的制定、技术人才的引进、重大技术交流以及大院大所的引进等等。同时,经常召开科技工作座谈会、外籍人才座谈会,通报xx区科技工作发展情况,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征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为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亲自参加了“高新技术企业行”活动,实地了解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现场办公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困难,极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弘扬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环境

  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升企业家的发展理念。根据xx区企业的发展现状,成立了全市首家企业家俱乐部,采取交流研讨、考察调研、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活动。开办与复旦大学合作ceo(总裁)高级研修班、已连续3年每年投入40万元与国务院国资委合办中外名家系列讲座等,进一步加大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同时,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落实人才工作各项措施。通过对企业家的学习培训,使广大企业家树立了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进步之路的发展理念,并在企业家中形成了走创新之路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政策引导树立科技创新理念。相继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科技政策,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几年来共制定出台科技发展政策18个,其内容涉及科技宏观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培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资金扶持、创新体系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力度较大,成效显著。

  三、加大科技投入,确保财力支撑

  科技要发展,财力需保障。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科技投入,每年财政预算优先保证科技经费的安排。财政科技经费从xx年的1021万元到xx年的1480万元、xx年的2132万元、xx年的2500万元,其中三项经费均占财政科技投入经费的50%以上。每年安排500万科技创新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奖励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很好地发挥了政府科技投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区政府每年投入近100万的资金举办全国性的科技展览会,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7届全国性的科技成果展览会,共签订技术合作项目1466个,技术成交额达10.3亿元,其中xx区共签订技术合同45项,成交额达6300万元,展览会的举办加强了全市的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的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此外,在政府的鼓励和市场竞争的驱动下,企业对科技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xx年全区科技经费总投入为3.05亿元,比上年增长49.5%。

  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是实现科技进步、经济腾飞的决定性因素。推进科技进步,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和技术、管理人才队伍。xx区始终把科技人才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培养、引进两手抓。在政策上创造优势、环境上营造优势、机制上运用优势,充分营造“栓心留人”的环境,坚持多方联动,把引才、育才、用才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筑人才高地。一是加强调研,摸清底细。全面开展了科技人员普查,详细掌握科技人才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情况,并建立区人才信息库。二是拨出专项经费,为科技人才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区里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工作。三是抓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把培养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常性举办研修班、学术讲座、科技报告会等,对广大科技人员进行“充电”,以保证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的需要。四是建立良好科技人才工作环境。设立xx区高新技术创新协会,为企业家和科技人才提供一个学习提高的场所,满足科技人才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开展“xx区十佳外籍科技人才”评比活动,每年召开科技人才座谈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五、坚持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个轮子”一起转

  切实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定期召集科普联席会议,听取科普工作汇报,分析和解决科普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以科普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努力抓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素质培训,每年培训党员干部达2500余人,近两年培训农民学员5000多人

  (一年期)。积极开展科技周和科普宣传月活动。近3年来,每年开展科技活动周和科普宣传月等大型的科普宣传活动。组建了600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成立了科普讲师团,常年活跃在基层开展科技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定期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无偿赠送科普书籍5万余册,科普资料10万余份,有1.2万人次接受培训。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安排科技扶贫经费6.77万元。不断完善科普宣传设施,城区14个社区全部建有标准科技画廊,城区繁华地段树立大型电子屏幕,各镇(街道)建立了科普长廊、科普图书室和活动室。

科技先进单位工作总结3

  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是以研发、制造、市场为一体的以生产新型“三药”(医药、农药、兽药)及“三药”中间体为主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于20xx年1月,坐落在省级当涂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占地面积约610亩,拥有员工700余名。

  一、发展概况

  自20xx年4月动工建设以来,国星生化已完成总投资21。60亿元。首期于20xx年建设了年产2。5万吨吡啶碱项目及年产2万吨双甘膦项目;20xx年又逆势而上,

  在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情况下追加投资建设了年产2。5万吨吡啶碱项目(扩建)、年产1万吨百草枯项目、年产2万吨草甘膦项目及年产3300吨2—氯—5—甲基吡啶项目。今年1—6月份,完成销售收入5。1亿元,同比上年增长37。57%;上交税收3826万元,同比增长129。42%;完成净利润8823。03万元。

  在投产仅两年半时间里,我们在马鞍山市委、政府和当涂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一如既往的关心下,成为了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环保农药定点企业,安徽省千强培育企业,马鞍山市创新性试点企业,马鞍山市重点工业企业,当涂县十强工业企业及当涂县纳税大户,通过了国家质量、环境体系认证,3A良好行为标准化体系认证等,社会效益明显。

  我们致力于打造完全拥有“自主创新、自主品牌、自主市场、自主人才”的世界唯一、规模最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环类三药中间体和环保农药全产业链的国际化高新科技企业。为此,着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公司工程技术中心被评为了安徽省省级技术中心、安徽杂环化学省级实验室、安徽省多相反应与分离技术工程实

  验室,马鞍山市多相反应与分离实验室;完成的“用于生产吡啶碱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等22项优质成果申请了国家专利,完成的“年产2。5万吨吡啶碱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时,打造了富有竞争力的吡啶碱产业产品链。集中体现在:

  1)吡啶碱项目总产能占据全球40%以上的份额;

  2)吡啶产品质量世界领先,达到99。99%以上,被安徽省科技厅批准为20xx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产品3—甲基吡啶、3,5—二甲基吡啶也分别被批准为20xx年20xx年高新技术产品;

  3)公司先后参与了《工业用吡啶》、《工业用3—甲基吡啶》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在全国乃至全球吡啶碱产业链中具有较强的话语权。

  “十一五”以来,根据“坚持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打造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国星生化不断强化技术创新的硬、软环境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公司自20xx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以来,不断吸收高素质人才加入,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直接从事研究与实验发展人员10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22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2人。

  二、科技创新总结

  1、管理创新,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

  按照现代科技企业管理要求,公司组建了适应科技开发和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生产经营要求的技术中心,职能界定清楚,责任明确,管理有序。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坚持突出主业,发挥优势,看准世界先进水平,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了与外部技术资源的整合,实现自主开发与“借力”开发相结合。一方面积极开

  展学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另一方面加大了与外部的技术合作,科研项目联合开发、引进转化和自主开发相结合,不断在管理上推陈出新。企业每年均花费数百万元资金,用于外部“借脑”工程,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技术创新工作步伐。

  技术中心内部设立管理委员会、专家学术委员会,外部依托外部专家,并建立了专家信息库和网络交流系统平台。专门开展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应用、设计、实施等工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和省级的多项科技任务。同时积极探索合作开展自主创新新形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

  2、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软环境,加快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是创新体系建设的灵魂,是构建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公司给科技人员提供尽可能适合其发展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充分表现自己、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营造重才、惜才、爱才的氛围,在让科技人员感受市场竞争压力的同时,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松的舆论和政策环境,做到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制定了《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科研项目管理规定》、《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研发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以此来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此外,公司还实行开放的用人机制,随时吸收和接纳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携带科研成果来实现成果转化。应聘客座人员在工程中心工作期间,享受与其正式人员同等的待遇。实行工资总额与效益按一定比例提成,对做出重大贡献、创造明显效益者可给予重奖。

  3、承担的省、市各类项目情况

  近年来,国星生化所承担的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很大

  的突破。其中,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的“醛氨法合成吡啶成套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不仅打破了我国该技术领域的落后局面,开创了我国绿色环保精细化工、三药替代进口产品的新局面。使我国在吡啶类产业领域的技术水平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我国环保型绿色精细化工产品的升级换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杂环类三药及三药中间体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核心支撑。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的“IDA法草甘膦生产工艺的绿色关键技术及其在节能减排中的推广应用”项目,使我国草甘膦生产技术取得了变革性的突破,采用管道化反应技术和脉冲萃取技术不仅使草甘膦生产由间歇式生产改为连续化生产,而且对推进我国农药制造技术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南京工业大学、安徽大学联合开发的“应用于化工工业废水检测的重金属离子传感器开发”项目,不仅能够快速、简便地实现识别和在线检测化学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为化学工业废水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该项目被列入20xx年长三角科技攻关项目。

  4、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包括鉴定或验收的科技成果、制定的各类标准等等情况

  公司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引进与消化吸收相结合,加大对关键生产工艺的攻关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技术优势,降低科研成本,提高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公司实际,立足自主创新,在“科技创新”力量的推动下,共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3项,包括吡啶、3—甲基吡啶、2,3—二甲基吡啶、3,5—二甲基吡啶、2,3,5—三甲基吡啶、双甘膦、草甘膦、3—氰基吡啶、百草枯、2—氯—3—甲基吡啶,2—氯—5—甲基吡啶,其中国际国内未来环保型高科技产品7项,填补国内空白产品3项。同时,承担的省、市级技术创新、科技攻关、高技术产业化等计划项目6项;其中吡啶、3—甲基吡啶、3,5—二甲基吡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

  品产品;制定国家标准2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项。

  5、产学研合作情况

  公司从创立伊始就确立了高起点、高定位,生产高技术产品的发展思路,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公司发展的首要位臵,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利用与市场接近、对市场比较了解的优势,和高等院所对前沿科技学术方向了解的科技优势;结合行业的发展特点趋势,积极查找相关产业领域的发展趋势、最新成果、科技资源,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科技院所的沟通、联系与合作,寻求到一系列有合作前景的产业化项目。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专家信息库,目前已整理入库专家80余名,通过专家信息库,并根据每名专家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等信息,分别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18所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56名专家教授进行有针对性地技术合作,保证了企业科研实力始终走在行业前端。

  6、开展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星生化所从事的杂环类三药中间体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高度竞争性行业,对人才和技术的依存度都很高。由于地处内陆,原料、市场均在东南沿海及国外,相比国内其它同行企业,无形中已增加大量物流成本。同时内地相对落后的物质文化生活不利于留住优秀技术人才。

  虽然公司主导产品吡啶、3—甲基吡啶等依靠质量优势弥补了成本上劣势,在国内外市场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国内同行近几年通过各种努力,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竞争日趋激烈。为此,国星生化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力度,但由于每年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均用于发展项目建设,用于科研开发

科技先进单位工作总结4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区科技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为契机,抓住滨湖新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现汇报

  一、xx年工作情况

  (一)认真做好申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工作

  自1998年以来,我区已连续了4次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城区”称号。今年是-xx年度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情况考核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区科技局全力以赴,积极寻求省科技厅、市科技局支持,同时主动与区有关单位协调,就全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社会事业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口素质日益提高、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普遍增强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总结,共填写基本情况、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科技发展相关数据50多组,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申报材料。目前已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评审,在全省城区中得分排名第二,已上报国家科技部,立争为我区再添荣誉。

  (二)积极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申报工作

  包河区的前身合肥市郊区于1993年7月被省科委、省体改委、省计委等部门批准为省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995年7月被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批准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997年12月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xx年合肥市行政区划,原郊区整建制划为包河区,xx年,区政府重新制定《包河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xx年6月科技部批准包河区继续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xx年10月包河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今年7月,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办公室召开紧急会议,正式启动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的申报工作。经过认真分析,我们认为过去包河区存在着发展综合实力不强、城市承载能力较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及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制约因素,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快速进步,城市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全局人员全力以赴,加班加点,用两个月时间,编写了《包河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并征求了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及区32个相关部门的意见,最终于10月29日完成了所有申报材料,及时送到了科技部,完成了申报工作。

  (三)主动接受对科技三项经费的审计监督

  根据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我局积极配合区审计局对xx年科技三项经费的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主动提供相关材料,协助做好延伸审计工作。结合这次审计,我局就科技项目评审方式、科技经费使用观念、项目安排重点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10月份,我局受区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汇报了我区贯彻执行《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的情况。针对区人大的审议意见,我们就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加强科技三项费管理、逐步改革科技项目评审方式、促进产学研结合、发挥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孵化”作用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答复,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

  (四)切实发挥科技部门的管理服务职能

  今年我区科技三项经费为300万元,共安排13个科技项目。在项目安排上对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项目有所侧重,如科技创业园建设、科技强警、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村一品”等,减少了许多一般性的扶持项目。

  区科技局加大服务力度,积极协助民营企业申报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如安达数控公司的汽车智能门锁、汽车门窗自动检测项目,徽王公司的蓝莓种植等,对于申报成功的项目将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注重引导各镇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融入科技因素,重点扶持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使用。经过努力,大圩镇已被命名为安徽省科技创新试点镇,沈福村成为合肥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目前,我们正协助这两个镇村落实农业科技项目。同时,我们还协助市科技局、市创新办,开展了全区科技创新资源调查和产学研结合调研工作,不仅顺利完成了上级部门布置的任务,而且也是我们初步了解了辖区内大型企业的科技能力和需求,为下一步建立我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下了基础。

  (五)全面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组织开展了2场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1场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进社区”活动,在科技活动周、科普日举办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共发放各类宣传材料约10000余份。制作了100块内容为“身边容易被误解的`科学”和“环保与健康”科普展板,在区行政中心大厅和各街道社区巡展。为各个社区发放4000张科普挂图。邀请专家为老干部举办老年慢性疾病防治讲座;为机关干部举办室内环境与饮食安全讲座;为骆岗街道群众举办“科学用药、合理用药、常见病防治”科普讲座。结合文明创建工作,多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科普阵地建设检查、督查工作。同时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开展市科普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对照《合肥市科普示范单位标准》,指导芜湖路街道兰亭社区、常青街道竹西社区、望湖街道王大郢社区完成了申报工作,并已通过了市科协的验收。

  为更好地促进我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今年我局与教育局联合举办了包河区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聘请专家对科技创新作品进行评选,并将优秀作品报送省市参赛。今年是我区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收获最大的一年,共有18件作品在省市获奖,其中获省三等奖一件,市一等奖二件,市二等奖七件,三等奖九件。46中张至诚同学获得市长奖,还有1名教师获得了“合肥市科技辅导员”称号。

  (六)认真细致开展防震减灾相关工作

  区政府十分重视防震减灾工作,4月份区政府常务会议上,决定专门拨款10万元,用于防震减灾工作。今年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网络。我们根据区直机关、街、镇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了各级地震工作领导小组。修订、完善了《包河区防震减灾工作预案》,督促各街、镇、工业区和33所学校制订了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

  2、多形式开展地震知识宣传。我们利用科普画廊、科普赶集等宣传防震科普知识,订购15万册《地震小常识》,分发到各家各户。加大了对中小学生防震减灾宣传力度,邀请专家在包河苑小学利用多媒体,为1300多名师生讲解了地震基本知识和自身防护小常识;复制了80份防震科普教育光盘,集中一个月时间在辖区范围内的75个中小学播放;制作了主题为“地震发生时你该这样做”的科普展板在中小学巡展;有的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举办学生自制地震科普知识画册展览,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太湖路小学在加强宣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加强学生的自救意识。

  3、重点抓好“三位一体”(地震前兆监测、地震灾情速报、地震科普宣传为一体)地震群测群防信息点建设工作。今年10月份我区正式成立了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同时选择有利于观测地震前兆的大圩镇养鸭场渔场、深井等建立地震群测群防信息观察点,配备了专用电脑和兼职信息员。目前,已建立观察项目4个,联系学校1个。

  二、xx年工作打算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区科技局将积极围绕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为构建和谐包河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在今年的机构改革过程中,区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科技局增加了信息、专家两项职能。区科技局将积极落实新增职能,将原有的“包河区农业科技综合信息中心”,更名为“包河区科技资源信息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整合管理辖区内科技资源和信息。同时,要将科技局原有的“包河农业科技示范网”改版为“包河科技网”,以期充分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为进一步了解我区范围内的科技专家资源,区科技局将开展专题调研,为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库,做好前期准备。

  (二)为进一步规范科技三项经费的使用,区科技局将制定有关使用管理办法,明确科技、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管理监督职责,以及项目选择的引导方向,使项目申报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将在相关规定中明确科技三项经费的倾斜支持方向,尽可能适度集中科技经费。

  (三)区科技局将借鉴兄弟县区的先进经验,结合包河区的实际情况,着手改革现行的科技项目确定方式和程序,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区实际的科技项目评审方式,并逐步过渡到专家评审决定的形式。项目评定后,通过调查、督查等形式,加强对项目的全程管理和服务工作。

  (四)为充分利用我区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发挥他们在打造“安徽浦东”、建设“江淮车谷”中的积极作用,区科技局将主动加强与院校的联系,开展“企业家院校行”和“专家包河行”等活动,为校企、院企联谊提供服务平台,力争在产学研合作上有所突破。

  (五)召开全区首届科协代表大会,聘请区域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领导职务,邀请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参与其中,提升包河区科普队伍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加强科普阵地建设,不定期深入各街道、社区指导科普工作,通过科普进社区、科普下乡、聘请科普宣传员等多种形式,广为宣传《科技进步条例》和科普知识。

  (六)继续完善我区防震减灾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主动邀请市地震专家对我区新建重点工程场址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切实将防震减灾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科技先进单位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创建先进单位工作总结01-19

先进单位职员工作总结范文02-05

创建市级卫生先进单位工作总结11-26

创建先进单位工作总结5篇01-20

中学建设先进单位工作总结范文11-10

创建卫生先进单位工作总结范文12-11

基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工作总结03-14

学校创建卫生先进单位的工作总结范文11-26

卫生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总结范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