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5-29 15:12:42 总结 我要投稿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答题;若自己不到位或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

  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吉林卷1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4.比较阅读。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言家事》);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与《虎丘记》);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段赏荷的材料)。

  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

  5.拓展迁移。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

  误区提醒

  例文言文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本文作者是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 ,他是 (朝代)著名文学家。

  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翼然临于泉上者( )

  (2)佳木秀而繁阴( )

  (3)山肴野蔌( )

  (4)觥筹交错( )

  3.文章第②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③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5.“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予少家汉东①,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②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节选自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

  【注】①汉东:汉水以东,指随州(今湖北随州)。欧阳修四岁丧父,往随州依靠叔父生活。②尧辅:是大姓李氏的儿子。

  6.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贮故书在壁间( )

  (2)徒见其浩然无涯( )

  7.短文叙述了欧阳修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的经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8.欧阳修少时,在李家见到“脱落颠倒,无次序”的书籍,竟然“因乞李氏以归”。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

  答案:1.六一居士 北宋(或“宋”) 2.(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或“像鸟展翅的样子”)(2)开花,这里指滋长(或“茂盛”)(3)菜蔬(或“蔬菜”)(4)酒杯 3.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木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野花、树木、风霜、水石”) 4.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或“引出后面的三幅图画”“为下文写‘太守醉’作铺垫”) 5.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排遣抑郁”其中任何一点回答即可。示例①:表现出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示例②: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理想。示例③: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6.(1)旧,旧的(或“原来的”“过去的”)(2)“边”(或“际”“边际”) 7.因为他到朋友家玩,见到破筐里的旧书,就向人家讨要回来读。 8.围绕“好学、爱书”回答即可。示例①:欧阳修小时候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都这样刻苦好学,我们今天更应该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示例②:正因为欧阳修小时候如此好学才有后来的成就,所以他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助读:

  所选的两篇都是欧阳修的作品,前篇是千古传诵的游记,后篇是往事回顾,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欧阳修的思想情怀。

  第1题考查文化常识。易错之处是误填他人的字号,误填朝代。如果了解欧阳修字号的来历就不会记错。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足以见他怡情书卷、涉趣棋酒的生活情趣。

  第2题、6题考实词解释。最易错的是“翼然”“蔌”“觥”三处,这些字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多见,答题时可能误将它们解释为“飞起来”“野草”“牛角”。此外,将“秀”解释为“出头”,也不正确。“翼然”,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然”,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现代汉语中还有这种用法。“蔌”,蔬菜的总称,这里指野菜,不是野草,今天也还用“山肴野蔬”一词,但“蔌”字不常用。“觥”是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泛指酒杯。“秀”,原指谷物吐穗开花,这里指繁茂、茂盛。考生往往能大致知道整个词语的意思,却不懂每个字的字义,所以容易出错。

  第3题考提取信息,也考了语句翻译。“山间之四时也”是总收的一句,从这里向前找,找到表现山水之美的四时景物的句子,然后用自己的话译出。错误之处在于不能准确说出原文意思。能答“野花、树木、风霜、水石”也对,但缺乏美感,不是最佳答案。

  第4题考写法分析。容易误答成作者先看到游人,再写太守野宴,由远及近的写法。这样作答只从取景的立足点看,没有从深层的因果关系去考虑。滁人安乐,源于太守德政,政治而民欢,写“滁人乐”是为了引出“太守醉”,为下文作铺垫。从全文看,文章运用层层烘托的方法,此处也是一种烘托。

  第5题考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文意概括。最易造成失误之处是对“醉”的理解及由此引发的感情体验,误认为作者是一种“醉醺醺”的借酒排遣抑郁,看不到作者与民同乐,陶醉于山水秀色的积极生活态度。与一般的迁客不同,欧阳修在谪居时期,其人生态度也是积极的。

  第7题考文意概括。抓住“到李家玩”“发现文集”“借书回家”三个要点概括叙述就符合要求。容易漏掉的是前面两点中的某一点,得到书的经过便说得不完整。如“从李家讨得韩愈的文集”或“发现几本破书就借回家读”。

  第8题考查阅读感受。开放性题目,可从“好学”的角度谈感受。如果感受认识比较肤浅,或者语言表达不完整、不流畅,就有可能失分。能结合自身谈感受,或能对借书、好学作出合理的评价,认识到少时好学与后来大有作为的关系,作答就更深入一层了。

  【典型例题透视】

  例观山水之美景

  【甲】《游太和山日记》

  徐霞客

  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①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②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叫,日方下舂③,竟止坞中曹家店。

  【注解】①逾:跳过,越过。②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③“舂”:通“冲”,下坠。

  【乙】《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白乐天见而爱之。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②云,低枝拂潭,如幢( ),如盖( ),如龙蛇( )……其四旁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故云甲庐山者。 (选文有改动)

  【注解】①匡庐: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②戛(jiá):摩,摩娑。

  1.“记”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散文体裁。初中阶段,我们曾经学过不少的同类文章,请你根据回忆和比对,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分别为【甲】【乙】两文各找一篇最近似的课文。将文题写在相应位置。

  2.请用“/”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

  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3.分别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点的“溯”“蹊”“及”“旦”的意思。

  4.根据文意,将“张”“竖”“走”三个字准确还原到【乙】文的括号里。

  5.请用原文说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具体建在什么地方。(限四字)

  6.【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庐山草堂”旁的四季之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也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默写出这组句子。

  7.翻译下边的句子。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答案:1.《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与《游太和山日记》最近似。《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庐山草堂记》最近似。 2.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自此”后断一处不扣分) 3.溯:逆流而上。蹊:小路。及:到,达到。旦:早晨。 4.“竖”“张”“走” 5.“介峰寺间”或“面峰腋寺”均可。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7.介于香炉峰(或“山峰”)、遗爱寺(或“寺庙”)之间,那地方最美(或“最好”),又是庐山之最(或“第一”)。(境:地方;胜:美好的,优美的;绝:最,极;甲:第一。重点看以上四个关键词,大意正确即可)

  透视助读:

  这是两位名人讴歌山水的妙笔精品。

  甲文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也被称为“千古奇书”,是徐霞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日记体裁撰写的一部写实著作。太和山即武当山,为道教名山,在湖北省境内。山中殿宇规模宏大,自然风景绝佳。本文记叙的土地岭是又一处美不胜收的桃源胜境。徐霞客对山岭间的景致给予了清晰的描绘,表达了对名山仙道的美好情感。

  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记叙了自己理想居所的美好环境,匡庐秀甲天下,草堂所在地“面峰腋寺”,秀甲庐山,自然是绝胜之境。

  感受山川形胜之美,是情操陶冶,也是审美享受。

  第1题考查文体意识,对古代散文文体“记”的把握。“记”常见的有两种:一种以记事为主,一种以写景为主。“记”通过记事或写景来表达作者的情感。题干中的提示“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最近似”很重要。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看,《游太和山日记》以叙事为主,穿插景物描写,这和《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相似;《庐山草堂记》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这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相似。

  第2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的前提是对全文的整体把握。前面的内容是粗略记叙行程中所到之处。这一句中先读懂“连逾”是“接连跨越”的意思,从这里起镜头掠过一片山岭,接着出现具体的景物描写,显出了几幅画面。写了桃李,写了山花,最后用“幽艳异常”收束,所以将句子断为:“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断开的每一处,都有相对完整的意思,连接起来又是一个整体。

  第3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溯:①逆流而上,是原本的字义;②追溯,是后起义。蹊:①小路;②蹊跷。及:①到达;②赶上;③比得上;④推及、顾及。 旦:①天亮;②(某一)天。根据文中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溯溪行”,即“顺着小溪逆流而上”,所以“溯”为“逆流而上”;“蹊径狭”,即“小路狭窄”,“蹊”“径”都是“小路”的意思;“杖屦可及者”,即“拄着拐杖穿着鞋子可到达的地方”,所以“及”为“到达”;“昏旦”,即“傍晚和早晨”,所以“旦”为“早晨”。

  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熟悉它们的义项;在结合具体的文言句子进行解释时,注意选出符合上下文的义项。

  第4题考查主谓词语的搭配。所给的“竖”“张”“走”三个词语都是动词,必须明白和它们搭配的“幢”“盖”“龙蛇”是什么意思,接连三个“如……”的本体事物是“古松”与“老杉”的枝柯。“幢”是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名词,这里不是与建筑物有关的量词,“竖”可与其搭配;“盖”,古代称伞为“盖”,有遮蔽作用,所以与“张”搭配;“龙蛇”是蜿蜒行走的动物,可用“走”字作谓语。填入后,句子完整恰切地表达出对古松、老杉的形态描写。

  此类题不是简单的用代入法就能济事的,一定要弄清相互搭配的词语组成后表示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在文中是否说得通。

  第5题考查对阅读信息的提炼和文意把握。从“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中可以看出庐山草堂的位置。答“介峰寺间”或“面峰腋寺”均可。解题时要针对问题找准相应的句子,按照要求抓住关键词语并限定四字作答。

  第6题考查课内文言名句的默写和课内外知识的链接。考的是对《醉翁亭记》相关内容的识记,并由本文的描写引起联想。注意提示“四季之景的句子”,所写语句不可多出或遗漏。

  第7题考查句子翻译。这个句子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有四点:其一,“介”字后面省去了“于”,翻译时要注意补上;其二,“其境”指代的是“那个地方”,说“草堂”反而不合适;其三,“胜绝”指“最美好的”;其四,“甲”,是“第一”的意思。词语的意思理清后,再将句子的意思理顺。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对常用的虚词、固定短语、修辞格以及特殊句式,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善于联系上下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不要断章取义。

 备、孙权结成抗曹联盟。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

  参考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一、字解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 高可二黍(shǔ)许 篛(ru)篷执(zh)

  石青糁(sǎn)之 髯(rn) 不属(zhǔ) 诎(qū) 椎(chu)髻(j)天启壬(rn)戌(xū)舟尾横卧一楫(j)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u)奇(jī)

  二、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三、一字多义

  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1.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2.中轩敞者为舱是

  3.为人五:为,刻有。

  可:1.高可二黍许大约

  2.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右端)

  2.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木:1.能以径寸之木(木块)

  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者:1.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

  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

  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

  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转折,但是)

  以:1.能以径寸之木(用)

  2.以至鸟兽、木石(甚至)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二、背诵方法指导: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三、如何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现在有不少学生为文言文阅读而苦恼,怎样快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呢?这是不少学生都想知道的,其实只要多背诵,多练习文言文就能很快掌握住翻译文言文的技巧。今天我们来就来谈谈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第一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义,不添、不加、、不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凡是能够直译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能够具体落实的字词就尽可能地在译文中有所落实,并保持原句的`特点:“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符合表达习惯,遇到古今异义、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语言现象而无法直译时,就可以灵活地或适当地采用意译的方法:“雅”就是译文语句优美,用词造句比较讲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第二,“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号、帝号、国号、人名、地名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译:“补”指增补,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删”指删除,就是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换”指替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调”,指“调整”,就是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第三,由“会义”到“操作”的翻译步骤:“会义”就是通读全文,领会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文句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并在翻译之后检查文意是否表达清楚,前后是否对应,上下文是否一致、语意是否吻合语境。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4

  一.一词多义

  “之”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知识点小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常用知识点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1、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可能的话,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

  2、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3、多练: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学会听课,而且要重视预习和复习。

  1、课前预习,除了结合脚注疏通文意之外,还应当进行详细的圈点勾画,结合语境,反复揣摩,找出自己暂时还无法理解的东西,对那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一定要加倍注意。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相关的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在预习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了反复诵读课文,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将不懂的地方制作成问题卡片,以便上课时及时与老师交流或互动,切忌不懂装懂。

  2、课后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学习成果,而且还可以加深理解,触类旁通,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贪图省事儿,要是上课听听就了事,那么,你就有可能到头来,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5

  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

  对诗词大意理解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高。如20xx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0题:“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再如20xx年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1题:“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考查对语言的品味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语言品味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查重点字词的精妙。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2)考查诗句蕴含的深意。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3)考查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6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

  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

  (輮,通"煣","使……弯曲")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5、上食埃土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6、下饮黄泉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五、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六、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七、一词多义

  (1)于

  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而青于蓝(比,介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介词)

  (2)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7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高一语文常用知识点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语文学习五种方法

  1.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特别读喜欢课外书。

  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

  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

  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

  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2.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

  初中毕业生,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

  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3.勤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

  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

  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

  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只要老师与家长引导得当,一定能够大幅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与语文水平。

  4.开阔眼界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

  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

  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5.写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提高语文成绩有哪些窍门

  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语文即使不听课,在考试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所以上课的时候,经常不注意听课,或者是利用语文课的时间去睡觉,这种做并不对,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的时间,然后在课下的时候,用少的时间去学习语文,其实有些时候,语文底子打下了,即使你课后的时候不怎么学习,课上认真听讲一点,你的成绩也会很好的,所以利用好上课的时间,对你学习很重要。

  语文中,有很多知识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有些东西可能老师讲我们也听不懂,所以学习语文,还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8

  (1)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

  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

  质于齐(做人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填然鼓之(击鼓,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东面而视(面对)

  履而制六合(登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以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以目示意)

  道芷阳间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2)名词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必庙礼之(在庙堂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秋水时至(按季节,随着时令)

  顺流而东行(向东)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样;像包裹

  一样;像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对内)

  天下云集响应(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时常)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9

  虚词归纳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

  词类活用(词性转换)

  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

  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渺沧海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译作状语加动词,向东进军)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

  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

  一词多义

  望:

  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

  长:

  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然:

  1.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4.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连词)

  白:

  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2.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做动词)

  歌:

  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2.歌曰(歌词,名词)

  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高中文言文常见知识点

  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④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备查知识3:

  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

  ②何所?(所是什么?)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

  ⑤孰与?(与比,哪个更?)

  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0

  1、七年级

  七上:

  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童趣》)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论语》十则》)

  尊君在不 “不”通“否”。(《与陈太丘友期》)

  七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满坐寂然 “坐”通“座”(《口技》)

  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两小儿辩日》)

  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2、八年级

  八上: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右手攀右趾 “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选贤与能 “与(ju)”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无阙处 “阙”通“缺” (《三峡》)

  八下: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马说》)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具”通 “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3、九年级

  九上:

  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 “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 “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隆中对》)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 “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 “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 “诎”通“屈”,理屈。(《公输盘》)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孟子》两章》

  故患有所不辟 “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1

  《愚公移山》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

  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

  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

  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

  以:凭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

  叩:敲,凿

  (15)始龀

  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思想

  固:顽固

  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

  匮:穷尽

  (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

  (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

  (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①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

  ②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

  ③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④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4)鲜明的人物形象:

  愚公(他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

  《与朱元思书》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二、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三、重点字词

  【字音】

  缥碧(piǎo)急湍(tuān)

  轩邈(xuānmiǎo)泠泠(líng)

  嘤嘤(yīng)鸢飞(yuān)

  戾天(lì)经纶(lún)窥谷(kuī)

  【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2)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

  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词多义】

  (1)绝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2)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3)直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4)百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5)无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词类活用】

  (1)负势竞上

  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2)互相轩邈

  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3)任意东西

  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4)风烟俱净

  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5)横柯上蔽

  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6)猛浪若奔

  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7)望峰息心

  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2)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四、重点问题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1、与

  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遂

  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3、盖

  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4、至

  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寻

  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6、欲

  解衣欲睡:将要

  欲穷其林:想(《桃花源记》)

  二、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2、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

  今义:窗户、人家

  3、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读

  4、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三、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2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3

  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使:

  使北营(出使)

  会使辙交驰(使者)

  奉使往来(出使的人,使者)

  竟使遇哨(假使)

  使来者读之(让)

  使臣奉璧(派)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当: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在时候)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

  然五人之当刑也(在时候)

  盛: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呜呼,亦盛矣哉!(隆重的事)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入器物中)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卒: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

  买五人之

  豆而函之,卒与尸合(终于)

  五万兵难卒合(通猝)

  私: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

  项伯乃夜驰至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下:

  虑壅蔽则虚心以纳下(臣下)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伐: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砍伐)

  十年春,齐师伐我(攻伐,讨伐)

  载:

  载舟覆舟(乘载,装载)

  载歌载舞(又)

  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盖:

  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盖在殷忧(因为)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意: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__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闻:

  闻道百(听见)

  且夫吾尝闻(听见,听说)

  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

  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

  始吾弗信(开始)

  法:

  凡先王之法(法律,法令)

  犹若不可法(效法,取法)

  时:

  有要于时也(当时)

  时不与法俱至(时代)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不幸__死矣(幸运)

  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负其强(倚仗)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肉袒负荆(背负)

  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引车避匿(调转)

  秦军引而去(避开)

  引酒且饮(拿)

  所以: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

  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

  学好语文的环节有哪些

  一、要做好预习。“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做准备,学语文也是一样的,在学习下一节课之前,一定要做好预习,要提前了解下一节课讲什么内容,处理生字生词的读音、解释,要知道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才知道什么重点,哪些是难点,通过预习才能让学习有的放矢。

  二、保证课堂效率。预习的目的就是提高课堂效率,能够充分利用好课堂45分钟,听课时要跟紧老师的思路,听老师是怎么讲的,对于问题是如何分析、解决的,如果不懂要及时发问。提高课堂效率还有重要的一步,就是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要记一下三个内容:

  1、记老师的板书。通常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不是知识的架构就是课文的重点,记在笔记上能够帮助我们更快理解老师所讲内容,便于今后的复习。

  2、记老师反复强调的知识。如果一个知识点老师反复强调,那么,这个知识点要么是重点、要么是难点、要么是易错点,所以,这些知识点要在课堂笔记上有所体现。

  3、记课堂上不太懂的知识。如果有些知识在课堂上没能及时消化,一定要记录下来,这样就能避免知识掌握不牢,或者是考试是犹豫不决。

  三、认真做好复习。复习有四类:

  1、日复习。每天的自习课,第一要做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不是完成作业,而是复习。⑴对照你记下的板书,回忆这堂课老师是怎么讲的。⑵要是理科,你把例题抄下来,自己做一遍,看和老师做的一样不一样。⑶然后打开课本把老师讲的内容再看一遍。如果有问题记下来,明天问老师。

  2、周复习。每周六或周日一定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周复习。⑴把每门课的课文看一遍。⑵定理、公式、注释上的内容要记一记,背一背。词语、定理、公式、诗词、该背的课文一定要默写无误。⑶例题及习题再在草稿纸上作一遍,把作错过的习题多做一遍。

  3、单元复习。单元学习完了。要进行单元复习。方法、过程和周复习大致一样。

  4、总复习。学期结束、学年结束、中考前、高考前,都要进行这样的复习。

  四、做好归纳、总结。通过归纳、总结,才能找出规律、积累经验,只有理清并且归纳教材的思路,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只有“学中思、思中学”才能不断精进,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学好语文的四个高效方法是什么

  一、系统学习法

  只有系统的学习才能打牢自己的知识根基,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形成联系紧密、调动迅速的知识网络,才能有在此基础上的对知识的运用自如,才能有创造和创新。

  我们现行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在现时说来,就是一套比较系统的教材。语文学习首先就要把这套教材学习好,掌握好,利用好。这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切磋,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掌握好。这个系统的学习事我们整个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内容。

  其次,其他各科的教材也都自有它们完整的系统,对其他各科知识系统的掌握其实也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语文学习的内容是无所不包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整个学习的内容相等。

  另外,你还可以系统地读一些书,以期对某一科、某一类有完整的系统的了解。例如系统读一些历史的、哲学的等等方面的书。

  这样长期以来,你才能有深厚的语文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阅读,洞明一切;写作,有思想,有文采。你首先有系统学习的意识、意向,然后有系统学习的行动,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零打碎敲法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因此,你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看一点,记一点;同时积累一些零碎的知识,在不经意中建造自己知识的高塔。鲁迅先生就善于翻览,各门各类的书都翻一下,随时随地积累自己有用的知识。“要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微小的量的积累,会带来质的飞跃。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只有知识的广博积累,才有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学富五年,才能才高八斗。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用零打碎敲的学习方法,可以把语文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当人们很随意地学习东西的时候,依着自己的兴趣学东西的时候,学习的时候,学习从来都是乐事。

  三、读写结合法

  语文学习,必须阅读、思考、写作结合,才有高效率。一个是阅读伴随写读书笔记,把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同时,把自己阅读中的新思考、新想法记下来;二是阅读、生活伴随写日记,记下自己阅读的体会、对生活的感悟。三是阅读、生活伴随文章的写作,以具体规范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这样长期下来,近处,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远处说,才能成就事业,才能自成一家,成大家。

  四、强化记忆法

  俗话说“挖到篮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说,很多知识,你只有记住了才对自己管用。因此,必须想方法记住知识。记忆知识,可分为内储和外储。记在大脑里为内储,记在大脑以外,书本中、读书笔记中、日记中、摘抄本中、电脑里为外储。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据科学家们讲,大脑储存记忆知识的功能开发利用不到10%,应开发和充分利用大脑的储存功能,记忆储存更多的知识。但对一般人来讲,大脑即使记住知识的能力是弱的,过目不忘的人毕竟是少的,很多人记住知识要靠反复的记忆,因此,要在大脑之外建立知识的仓库,这种知识的仓库,可以是书本、笔记、日记、摘抄本、电脑,可以是分门别类的对知识的整理,平时经常翻看检阅,就可以把外储变为内储,真正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语文提分秘籍是什么

  一、打牢基础

  基础部分无非就是生字词的音、形、意的积累,文学常识、古诗词默写等的积累,打牢基础,才能缩小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平时养成抄写生字词背诵文学常识的习惯。还要让学生学好课本基础知识。比如教材要求学习的掌握的生字词、成语、古诗词,还有现代文著名的段落等等。这些在语文考试中会有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因此我觉得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的学习,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成绩的重要基础。

  二、做好文言文阅读

  不管是初二还是初一或者高中凡是语文成绩差的,大都是文言文阅读或现代文阅读题答的不好。我觉得,应让学生反复不断的做练习题。并且对照正确答案,让学生体会为什么错了,如何组织回答问题的语言。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问题在原文中寻找相应的语句,然后加以提炼,一般这个问题就能回答了。只要你好好训练,将来在考试中阅读练习题可以拿走2/3左右的分数,阅读练习题想拿满分是不可能的。

  三、积累作文素材

  集中整理自我、社会、自然等方面的10至15个经典的语文作文素材,重点积累15句相应的名言警句,写几篇最能体现自己特点和水平的限时作文,从而提升中考作文的应考能力和信心。

  四、总结答题套路

  定期认真完成整套经典语文试题,保证试卷训练手感和速度(包括月考、模考),并且积累一些固定题型的答题模式和套路,如古诗文鉴赏等题。这些答题套路在考试的时候并不一定用得上,但是,如果没有思路,或者出现记忆堵塞的情况,“玩套路”也是有效的提分手段。

  语文解题技巧学霸分享

  1、基础知识题——信语感,多比较

  这一块包括语音、字形、词语运用、标点符号、病句辨析等。做这一块题的基本原则是信语感,多比较。我们已经作了充足的准备,我们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我们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们应付该相信自己看到这题时的直觉。其次,一定要克服还没有看完整道题就急于选出答案的习惯,因为语文题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

  2、文言文阅读——联系课文,联系上下文

  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一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中考察的意义和用法也一定是常用的。因此,平常复习要着重课本中的文言文的复习,做题时也一定要联系课本做判断。其次,文言文一般中考察的是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故事性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科技文阅读——抓信息,会比照

  科技文不是中考察我们对这个知识的掌握,不是中考察了解这个内容多少。它中考察的是我们的语文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义和作者写作思路,做题时把每一个选项返回文章,认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4、文言文翻译——直译句子,一字不漏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这里的“信”就是忠实原文,就是直译;而“达”就是要通顺,符合语法。所以,翻译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字字有着落”,一字一字地翻译,不能只管大意。

  5、诗歌——套用术语,分析诗句

  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术语,知道了诗歌设题的基本模式及做题思路和方法,也多少明白了诗歌的基本分类及每类诗歌的情感与主旨,我们现在需要记住的是,在了解了诗歌的类别和题干的要求后,先套用术语,再结合诗句分析。

  6、现代文阅读——明确文章主旨,看好题干要求

  做现代文阅读最要不得的方法是,先看题目,然后拿题目往文章里套。拿到一篇文章,首先我们要快速阅读一遍,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对他所写的内容的感情,然后再看题目。应该说现代文阅读的题目,基本都紧扣文章的主旨。所以答题的时候也要紧扣文章的主旨。

  7、语言表达题——落实题干要求

  第六大题的语言表达题是年年变化最大的题目,也是比较能中考察学生语文素质的题,当然也是一道容易拉分的题。碰到新题,不要慌张,这类题总是给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我们只要一一落实这些要求,并尽量让语言美一些,符合情理就可以了。

  8、作文——紧扣话题,拒绝硬伤

  无论写什么文体,一定要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主旨,并在文章中时刻体现文章的主旨,不要含蓄,更不要故弄玄虚。另外,作文一定不能出现硬伤。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4

  《狼》知识要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

  体裁:是短篇小说,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氏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特殊字词

  1.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

  2、古今异义:

  ①股:古义为大腿,身已半入,只露尻尾;今为屁股。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几何:古义: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思。 今义:数学中的一个分支。

  ③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只增笑耳。今为耳朵。3、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4、特殊句式

  投以骨 :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扔给狼”。

  5、虚词:

  ①之:(1)助词,无实在意义,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起凑足音节。久之。 (2)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代狼)(3)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指麦场 (3)屠乃奔倚其下 :代指积薪(4)一狼洞其中:代指积薪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指屠夫。(6)屠自后断其股:代狼

  ③以:(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2)以刀劈狼首:介词,表示工具,用。

  ④于:介词,在。例:其一犬坐于前。

  ⑤而:连词,表转折,但,可是。 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6、一词多义:

  (1)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意暇甚:神情。

  (2)敌:恐前后受其敌 : 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 敌方 。

  (3)前:狼不敢前:向前 前后受其敌:前面

  三、全文翻译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用原文回答。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2、恰当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

  (1)缀行甚远。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恰当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狼 “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4、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

  5、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五、内容理解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

  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 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前 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5

  《桃花源记》

  【文体】

  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人。东晋大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有《陶渊明集》传世。

  【内容写法】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重点字词积累】

  1、缘溪行()2、落英缤纷()3、渔人甚异之()4、仿佛若有光()

  5、才通人()6、屋舍俨然()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阡陌交通()10、具答之()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咸来问讯悉如外人()()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无论魏晋()

  14、皆叹惋()15、此中人语云()16、便扶向路()17、诣太守()

  18、寻向所志()19、欣然规往()20、寻病终()

  21、后遂无问津者()22、渔人甚异之:()23、便要还家:()

  【一词多义】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寻向所志()寻病终()

  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得:便得一山()既出,得其船()

  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重点句子翻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人们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别的人说啊。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志,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关键句】

  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②描写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④表现桃花源中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文章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想寻访桃花源未果的故事的作用——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增强故事情节的曲折美,使文章富有传奇色彩。

  《陋室铭》

  [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刘禹锡写过的名诗句: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重点字词积累】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惟吾德馨()()5、苔痕上阶绿()6、谈笑有鸿儒()

  7、往来无白丁()8、无丝竹之乱耳()()

  9、无案牍之劳形:()()10、何陋之有()

  [重点句翻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美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长上了台阶,使台阶绿了;草的绿色映入门帘,使屋内也绿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来交往、聊天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见识浅陋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关键句】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7、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11、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主题思想】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重点字词积累】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宜】应当。【众】多。【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重点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关键句]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12、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大道之行也》

  [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2、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写作背景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因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重点注释】

  1、选贤与能()2、古人不独亲其亲()()

  3、不独子其子()()4、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6、盗窃乱贼而不作()()

  7、是谓大同()()

  【重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理想社会。

  [关键句]

  1、总括全文的纲领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最能够体现全社会的关爱这一特征的句子是: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请同时找出与其相对应的句子。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对应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对应句:男有分,女有归。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对应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三峡》

  [文学常识]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郦道元(466—527),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省涿州)人,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内容概括]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的景致,先总写三峡的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情入景,最后以忧伤的渔歌作结,表现了山水虽佳,世上犹有贫穷的思想感情。

  [中心]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重点词语]

  1、通假字[阙]通“缺”,空缺。

  2、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②绝巘多生怪柏[极]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一词多义

  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属①属引凄异(连续)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阙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清①回清倒影清(清波)②清荣峻茂(水清)

  3、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4、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的水)

  5、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4、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亭午]正午,中午。[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良多]很多。良,很。[属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5、其他词语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襄]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或]有时。[宣]传达。[虽]即使。[御]驾,乘。[疾]快。[素]白色。[回]回旋。[巘]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冲刷。[旦]早晨。[肃]寂静。[哀]悲哀。[转]婉转。[沾]沾湿。[三]表示概数。

  【重点句子翻译】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乘上飞奔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行的速度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的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挡在这里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悬泉和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每当到了天气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得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时常有站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关键句]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8、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9、写夏水的句子: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1、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2、《与朱元思书》中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来形容江水湍急奔腾的气势,《三峡》一文中,间接表现江水相似特点的句子则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3、到三峡旅游的人都知道,如今的三峡,春冬时候的水依然像郦道元笔下所描写的那样“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15、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山险水急三峡景(或:山峻水清三峡美),天高地厚华夏情。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1-06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1-08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11-24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5篇11-06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1-27

文言文重点知识点总结12-20

文言文过秦论解说和知识点总结06-29

高中文言文过秦论知识点总结06-29

文言文语文知识点总结(精选22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