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课程总结

时间:2024-09-03 13:41:57 总结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色彩课程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色彩课程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色彩课程总结

色彩课程总结1

  一、目前课程教学中的弊端

  1.生源现状方面

  现在各高职环境艺术专业中,大部分学生是自身喜欢这个专业,有些学生则是根据家长的喜好选择了这个专业。因此,学校应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对两部分学生的思想、目前的就业形势、岗位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修养。

  2.讲授方法方面

  部分高职环境艺术专业色彩构成课程的讲授方法是灌输式的,一些教师一味讲授理论知识,没有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就布置作业。一些学生没有真正消化知识就盲目地完成作业,没有运用创新思维,只是把书本上的内容照搬过来。

  3.表现手段方面

  高职院校色彩构成专业的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采用单一的表现形式,一味追求作业外观精美,而忽略了专业本身的创新性,这样无异于舍本求末。

  4.脱离了后续课程

  设计色彩构成这门课程主要是为后续的专业课打基础,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但如果教师只是将理论灌输给学生,而不细致讲解如何应用,则容易导致学生只是照抄照搬,不会实践,这样就会与后面的实践课程脱节。

  二、对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

  1.色彩构成课程内容的改革

  目前的色彩构成课程主要是研究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色彩之间的关联,单就一门基础课来看,这样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样缺少专业性内容,教师可以就其内容进行一些改动,以增加一些专业性的知识。

  各高职院校要加强联系与交流,尽量减少程式化的教学内容,将一味注重理论指导改为注重实践性的探索,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通过对色彩的实践探索,亲身感受色彩的变化和其中的奥妙。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的不单单是色彩理论,他们会感受到自然界中色彩的神奇。通过实践,学生会把原来头脑中概念性的色彩转变为更有层次感的色彩,这就深化了学生对色彩构成的理解,提高了其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制作小模型,让学生收集材料进行创造,这就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这样在内容上也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更注重实践能力,从观察、收集、创作三个方面让学生了解色彩,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让学生深刻了解色彩构成课程。

  2.色彩构成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色彩构成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个性鲜明,善于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教育者应将学生的特点、专业爱好和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施教与指导。色彩构成这门课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感受,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应扭转固有的教学观念,减少理论知识的灌输,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尽可能多元化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对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设置对应的练习,让学生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作业,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单次课程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对此次课程的想法,从而使学生创作出更加新颖的作品。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创作思维和合作能力。

  三、结语

色彩课程总结2

  色彩设计课程是一个大门类,其中涵盖了以各种设计学科为主题的色彩分枝设计,在各类设计院校当中,色彩设计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设计专业课程,即让学生学习系统专业配色的同时,又能够在一个侧面持续推进了本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纵深递进。这其中的服饰配色课程又与其他设计专业的配色课程不同,具有其特有的课程性质与特点:

  一、课程框架与结构

  服饰配色设计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群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有别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尽量要在前两个学年完成的情况,以20xx级培养方案为例,服饰配色课程则放入第三学年春季学期中,两个学分总计三十三课时。之所以将这门课程放入第三学年,是想让学生在前两学年中获得一些基本的服装设计与工艺技能后,再进入到色彩设计的学习当中,同时不割断色彩设计与图案设计、面料设计与饰品设计的连接,使得几个重要的服装设计元素尽可能的融合到色彩当中。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方面,选择以孟塞尔(Munsell)色彩体系为基本理论基础,服饰配色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涵盖了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与文化的知识点,实践部分主要在学生的设计与制作中显现色彩对比调和等设计特点。因为色彩产生于光波,而光波是一种特殊的电磁能。1所以在色彩的物理特性讲授中,首先要引入光学的概念,以及眼球的基本构造和接收可见光的基本原理。之后需要引导学生精准的识别色彩的三个属性。从十七世纪开始,经过十八、十九世纪,直至现在,色彩的三种属性在科学和艺术色彩理论的领域,被表述的越来越清晰。2而这些理论只有让初学者亲自进行实践练习,才会在他们的头脑中逐渐明晰。通过调色部分的训练,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比如图1的色相推移训练,在调出十二个色相之后,对整体色相进行明度调整,这样又可以产生出一个新的色相体系,同时启发其他学生,是否可以通过纯度的改变,又变化出另外的色相推移,这样的理论讲授以及配色训练,需要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调色同时要求学生准备干净的吸水毛巾以及准备多张白纸做试色条随时观察比对调色的精准性,做到这些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色彩变化的趣味。我们还准备了潘通的纺织品色卡,让学生除了在动手调色之外还能直观地体会到当今时代细腻变化和数量庞大的纺织品色彩体系。颜色不仅因为地域差异造成差别,还存在因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差别。3在讲授色彩的心理与文化的知识点时,先以单一色相入手,讲授同一种颜色,在不同地区与国家所带来的不同涵义。这些涵义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比如绿色在中东地区的珍贵涵义,在欧洲就可能变成了带有毒性成分的颜色;比如在英国代表忠诚的蓝色,到了荷兰则有可能成为一种谎言的意味——尼德兰著名画家老彼得波鲁盖尔的画作《盲人的寓言》中,画面前方即将跌入坑中的盲人身上穿的蓝色服装,就有谎言的寓意(如图2);又如红色从圣神之色到是非之色的多元变化在中国人生活当中所扮演的角色。4再到爱娃海勒这样的研究者从西方的视角阐述了红色作为纺织品的昂贵与奢侈性。5这样有趣的色彩文化案例还有很多,因为无论是时装还是面料的色彩总会受到异域的影响。6所以讲授这些理论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色彩的兴趣,以及带给学生对于色彩历史与色彩文化更多的思考,同时每种色彩理论知识点都结合最新一季服装流行资讯中的对应色彩主题设计作品,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设计作品联系起来。在三周的服饰配色课程中,理论讲授部分占时为一周,后面的两周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服装色彩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业要求学生设计完成一套服装,从设计草图开始即体现出配色作为该套服装最重要的设计特点,这也意味着整体服装的设计无论从款式、结构还是面料都要为色彩服务,体现出良好配色设计的服装,在这门课程的结课成绩中才能获得高分,设计图通过之后是选购面料环节,这个环节非常的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可以将设计理念付诸于实现,如果因为没有太多经验导致面料选购失败,教师的建议是不要轻易更换不完美的面料,而是通过面料改造或者是草图的更改重新设计出符合这些面料的服装,最大程度的体现出良好的配色,这个过程难度很大,也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心与毅力,很多学生面临阻力一度就想放弃,但只要在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之下,他们总能找到成功的途径。

  二、学生作品案例

  学生的色彩设计作品大致分为三类方案:邻近色色彩设计,中间色色彩设计和对比色色彩设计。色相环中相距60度,或者相隔三个位置以内的两色,为邻近色关系。邻近色最能带来视觉的舒适感,也是最容易实现和达到的配色方案,对学生而言比较保险和安全,所以对于提出邻近色或同色系配色方案的学生,要求他们特别注意细节,从配饰、妆容各个方面甚至是指甲油的颜色,都要与整体服饰配色相协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体现出同色系或邻近色的细致感,在图3中可以看到整个设计从草图绘制到完成表现的整体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怎么样把这种层叠的具有朦胧效果的色彩呈现出来,除了面料以外很重要的就是结构与版型,要经过多次的试板才能基本达到自己的.想法,图4是通过面料的改造呈现一种流畅的肌理状态,来表达自己所设想的邻近色彩设计。所以说服饰配色课程所学习到的是一个包括色彩、面料、版型的综合技能。凡是处在两个相对的色彩关系中间的色,统称为中间色。在色彩学中,中间色有以下几种不同含义:一是指复色而言,凡两个单色混合所产生的色叫中间色;二是指色性二线,如土红是大红与玫瑰两色的中间色;三是指消色而言,如灰色是黑白两色的中间色,而最后一种则是我们课堂学习中间色概念的重点,即相对于补色而言,在色环中除了补色和邻近色以外,其他各色都归于中间色。从中间色开始,配色的难度逐渐加大,选择中间色设计方案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要求更高的群体,他们通常是通过一些角色代入,比如日式木偶,或者童话中的人物视觉特征的实现,来将中间色更合理的运用起来,亦或是将中间色的明度或是纯度协调起来,或加入无色系的成分,达到尽可能的视觉和谐。(如图5)还有一些学生思考的更加多元,他们希望通过同一种中间色搭配结合不同的场景呈现不一样的服装气质(如图6)。色相环上相距120度到180度之间的两种颜色,被称为对比色。与选择邻近色或同色系方案的学生不同,在课堂上选择对比色设计的学生所承担的风险性是最大的,因为通常作品呈现的难度大,常有做坏的情况发生,但是这些学生从态度上来说是勇敢的也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他们总能找到很多办法让自己的作品成功展现,有些人很谨慎,选择一组对比色中的其中一个颜色,尽可能大面积使用然后最小面积的使用另外一个颜色,使得整体效果既有对比色的概念又尽可能的整体和谐(如图7左上、右上)。另外一些同学在服装使用对比色之后通过饰品设计的加入让整体造型呈现较为丰富的状态,使得初次尝试的配色不至于太突兀(如图7左下、右下)。还有些同学加入了实验性的成分,比如用宣纸染色做肌理(如图8左),或者在面料上做出肌理与纹路,来达到对比色设计的目的(如图8右)。他们的设计呈现出不成熟的青涩感,但是所有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做出自己想要达到的配色状态,加之同时还要解决服装版型与工艺的问题,所以实际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很大,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试图突破色彩局限性,走出配色安全地带的勇气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

  三、一些有趣的设计点

  在做全色环训练直至延伸到服装色彩设计上时,我们意识到,在一套服装上出现的色相越多,就越考验设计师的色彩驾驭水平,也对服装穿着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则无论是设计师还是穿着者都很难驾驭多色相的服装,所以在市面上的一些面对大众的服饰配色书籍才会要求穿着者尽量不要在一套衣服上出现超过三种颜色以上的搭配,但一些学生对这一特点保持了好奇心,他们很想尝试尽可能多的色彩,怎么样成功的设计以及成功的穿着,比如他们会运用彩色扎染的方式来设计服装色彩,使得多色相的服装在色彩上尽可能的获得视觉和谐。也有通过一些结构性的设计让多色相结合起来同时与无色系的结合使得色彩绚丽且获得留白感(如图9)。在色彩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服装的结构与图案,面料的肌理以及整体的配饰都可以是色彩的载体,这些细节涉及到越多,色彩就可以变得越丰富,对整体服装的设计就越有助益(如图10)。有一些同学心中还保留着对经典服装作品的敬意,比如圣罗兰的蒙特里安裙,学生想借鉴这一经典的艺术主题,圣罗兰是以蒙特里安成熟时期的作品为灵感,他就回溯了蒙特里安以前的作品,发现更早期作品在线条上面有粗细的变化,因此结合了这种变化线条,当然蒙特里安裙无人能够超越,对学习者来说这更多意味着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如图11左)。还有的同学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作品的色彩设计中,曾经20xx级的一位女生用无纺布的色彩重现了小时候自己对穿过马路走出街道爬上山顶邮寄信件的美好回忆(如图11右),图片中的模特也是她本人,通过服装、通过色彩,她得到了快乐的满足感。在她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是童装设计,这是童心未泯的梦想成真。

色彩课程总结3

  传统的教学方法误导了人们对美术教学的印象,认为色彩课就是让学生学涂涂颜色。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涂色,就能看出每个学生对色彩的不同喜好和不同理解。但是课堂范围毕竟有限,学生观察范围受到了约束,所以画面的效果大都雷同,表现力不强。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一直困扰着我。我尝试着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色彩教学中,将听、看、说、画贯穿于美术课中。也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片,说说问题,画画图画,在轻柔的音乐伴随下,观赏图片,相互讨论。我惊喜地发现多媒体与课堂紧密结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形象的画面,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还可把教师的板书、板画、作品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这些都弱化了色彩教学中的难点,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一、多媒体教学为色彩教学创造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情境,能很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改善课堂气氛呢?只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容易达到这个效果。色彩作品不仅是一幅作品,还是一种寄托精神的载体。色彩作品中多数作品缺少具体、形象的“物”与“景”。那么作品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色彩”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来体现,学生较难理解。借助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有种新奇的感受,课件中灵活的展示方式,精彩的画面效果和独特的音响效果,可以马上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其精神高度集中起来。

  例如《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先用一段自然界黑夜白昼变化视频引出课题。学生在感叹美丽大自然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视频中光线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欣赏莫奈的《卢昂教堂系列》,以时间的顺序排列画面。由于有了前面视频的铺垫,学生基本都能分析出来。接着结合音乐浏览图片,近距离欣赏大师的作品,分析讨论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色彩作品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影片、图片、音乐等整合在美术教学中,使得画面、声音与文字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内容由抽象变具象。这样既扩充了本课的知识面,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可参与性,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动机自然形成。

  二、多媒体为色彩教学思维减压

  色彩创造过程是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例如色彩装饰画,这是色彩图像的抽象概括,光讲解很难激起学生兴趣,也很难让学生真正明白。利用多媒体技术能为思维减压,让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记忆。

  如《灵动的色彩》,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人物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在卡通人物的带领下导入课题,展示图片并穿插文字和解说。连线游戏和限时抢答对同一幅画面用多种色调的颜色表现多种联想进行理解。结果,学生很快从具象画的概念中跳出来,领略到色彩的深和浅、颜色的纯度和明度对比关系和画面的表现手法,讨论总结出一些画面颜色的搭配规律和独具风格的装饰手法,并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完成本堂的色彩装饰画。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死灌色彩画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发现、讨论、总结而学习到知识。

  三、多媒体教学为色彩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使用多媒体技术,为色彩教学输入新鲜血液,使课堂气氛活跃。无意中扩大课堂容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1. PPT、Flash等制作软件在课件中的运用使得课件画面既美观又实用

  其中PPT软件,又以其方便、简单易上手的特点已成为现在普遍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软件。我在《我心中的虹》《色彩联想》《画心情》等课堂教学中都用了PPT展示了精美的.画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利用绘绘图板、Photoshop等简单的绘图工具,让学生在电脑上完成作业

  在电脑上制作不但可以随意修改达到最佳配色效果,而且在学会审美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电脑的运用能力。我在《招贴画设计》《色彩装饰画》等课中予以运用,通过对素材的理解和运用,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3. 利用互联网寻找材料丰富学习内容

  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但是学生未必会合理使用网络。通过教师的引导,让他们发觉原来网络上还有这么多有趣的知识,从而使美术与网络密切结合。例《梵高的世界》,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梵高的传奇经历、用色习惯、知名画作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让色彩教学与其他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将很多不为人所知的信息凝聚到一起,能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合力,并在交流、讨论、筛选、提炼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色彩教学中就像调味品一样,是现今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具象的内容,加深理解记忆,引发学生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色彩课程总结】相关文章:

设计色彩总结06-06

色彩写生实习总结05-26

课程学习总结09-24

课程实习总结02-16

心理课程总结06-20

韩语课程总结06-20

课程评价总结07-09

课程个人总结03-31

课程教学总结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