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重阳节的作文1000字(精选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作文1000字(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重阳节的作文1
说起来母亲已经去世十一年头了,除了她老人家的生日,每到重阳节我都会很自然的想起母亲来,这到不是因为菊花,而是因为每到重阳节,母亲总会给我们讲起的一个故事,它给我的童年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象。故事的梗概大约是这个样子的。
有一位姓王的父女俩相依为命过日子,父亲只有一个嗜好爱喝酒,常和一帮酒友相聚赌酒。是一个著名的酒鬼。闺女很聪明,知书达理,人前人后从来对父亲恭敬有加,其父排行第九,小名为老九,人称王九。却被大家戏称为王老酒。但女儿从不称呼“九”这个讳字,甚至连九的同音字也有意避开不说。很懂得维护自己的父亲名誉。
父亲对自己的宝贝女儿十分疼爱。平时听人夸自己的闺女懂得孝顺。也美滋滋的附和几句,一次在重阳节前大家喝的半酣时,和酒友又夸起闺女的聪明和孝顺,引得酒友不服,“你说侄女聪明孝顺,怎么证明给我们大家看看?”酒鬼父亲就又举了那几个嘴边上例子,结果大家都不服气,“说那不能算数,要证明侄女孝顺和聪明,得能答上来我们所出的题目,答上来我们不仅真服了她,而且送给你们父女俩一桌酒席。”双方打赌击掌,众人并告戒王老九不可预先泄密,大家挥手而别。
重阳节的早晨,王老酒的几位酒友抬着一坛酒来到门口叫门,姑娘开门一看这几位的架势就愣住了,这时俩酒友上前答道:“我们两位一个叫张老酒,一个叫李老酒,二人抬着一坛酒,手里拿的是韭菜,今天本是九月九,特来请我九哥到酒花园里去喝酒。”二人说完瞪着眼睛看着姑娘的反应,姑娘略一沉吟就明白了,此刻,恰好装睡的王老九在屋里问道,外边是谁来了呀?她马上机智地答道,“是来人了,爸爸,咱家来了贵客了,两位长辈一个叫张三三,一个叫李四五,二人抬着灵丹曲,手里拿的是扁叶葱,今天恰是重阳节,几位叔父邀请父亲您到菊花园里去赴宴。”话音未落王老九已经得意的踱到门口,冲着几位老友哈哈一笑。而门口的几位老酒友无一例外的伸出大拇指,对姑娘的机灵赞不绝口。心服口服。大家摆上酒席,轮流为王老九有此孝顺和聪明的闺女敬酒。大家大醉一场。
重阳节又到了,母亲早已不在人世,可这个故事蕴含的传统美德和做人的智慧,依然令人赞赏和回味。不知母亲讲这个故事时是有意还是无意,时至今日,这个故事还一直影响着我的价值判断和为人处事。直到今天我还会在重阳节上讲给孩子们和晚辈听,尽管他们提出了许多质疑和不屑,但我相信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和信仰的根基,肯定会因为这个故事的吸引力逐步降低的原因而被消弱。不知是否是故事的内在说教韵味太强了还是社会进步太快了?
社会进步发展应该和道德意识同步得到提升,但现在这两者间联系的纽带似乎被生生的扭断了,在经济高速繁荣发展的今天,传统道德的退化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失序不幸成为了我们要面对的事实。社会的经济发展繁荣若以道德信仰水平的降低为代价,这肯定不是好事,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做出改变!
重阳节的作文2
重阳节文化迄今已有两三千年历史,在西峡至今流传众多民间传说。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要数重阳公主的传说。
据《汉书》记载,东汉安帝年间,宫中身怀六甲的李娘娘受闫氏所害,逃至洛阳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阳店。恰在家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阳女。李娘娘历尽艰辛,慢慢把重阳女养大成人。谁知一年秋天,此地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村里得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幸免。李娘娘临终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重阳女,并把安帝赠送的玉佩传给女儿,让她找机会状告闫氏,为她计回公道。李娘娘死后,重阳女到处拜师学艺,立志斩除瘟魔,为母报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精心传授剑法,并密告瘟魔的四个弱点:一怕红色,二怕酒气,三怕刺激气味,四怕高声,让重阳女来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现时见机行事,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这天,重阳女组织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女的头上插红茱萸,茱萸果为红色,叶子散发出一种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现就齐声高喊:铲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见到红色,闻到酒气和怪味,听到喊声,缩成一团,重阳女一剑将瘟魔刺死。从此重阳店一带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此事传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来视察,见到了重阳女和玉佩,报知安帝。安帝召重阳女进京相见,父女拥抱大哭一场。后安帝贬黜闫氏,专门为李娘娘修了娘娘庙,封重阳女为重阳公主。安帝要留重阳女在宫中,重阳公主以母亲葬在重阳、逢节要去祭奠为由,执意回到重阳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后,都要带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顺便把当地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传入宫中。
重阳公主生在重阳,长在重阳,又在重阳结婚、生子,百岁而亡。当地群众为重阳公主修了重阳道观,年年重阳节前来朝拜。由于历史的的变迁特别是战乱的影响。汉安帝建的娘娘庙和重阳百姓为重阳公主修的重阳道观都已不复存在。但历史总会留下一些痕迹。
距重阳镇10公里的西坪镇有一个皇后村。《西峡地名志》讲:相传,一皇后经此小憩,地以人传。这位皇后就是李娘娘。因李娘娘逃难时已身怀六甲,行动不便,曾在当地歇息。
近年,我县重阳文化研究会又在重阳寺内发现几件实物证据。《西峡地名志》上说的后寺就是今天的重阳寺,该寺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炸毁,现残存一些瓦片、石碑等。其中一段庙脊瓦块上清晰可见恭李氏字样,这与传说中的李娘娘十分吻合。这有一段龙头瓦和凤尾瓦,古代一般称皇帝为龙,皇后和娘娘为凤。从这三件瓦的文字和图形推断,此寺在后来修建中可能为李娘娘专门修了一个殿,也可能此寺改成了娘娘庙。中国的道教、儒教和佛教是相通的。另一块是天子万年碑,这块碑的碑文大多都看不清了,但天子万年四个字清晰可辩。天子即君王、皇帝,皇帝才是真龙天子。天子万年碑是与皇帝有关。这位皇帝就是汉安帝,这与李娘娘生重阳公主的传说十分一致。由此可以推断,传说中汉安帝为纪念李娘娘,重修了重阳寺、娘娘庙是真实的,是有碑可证的。
重阳节的作文3
父亲比我整整大出三轮,和母亲都到了古稀之年。零零落落的花白头发根根竖着,皱纹在不知不觉中爬满了眼角、嘴角、额头,童年印象中的健壮、雄伟,象一座山一样的父亲在岁月的磨砺中渐渐的消瘦了。曾走路风风火火没半点清闲的母亲也同样抵挡不住岁月在身上的印痕:一度红润、健康,惹都我都禁不住拿手去碰的脸取而代之的是蜡黄、消瘦,皱纹横生;曾能一下子背起百十斤的重物的腰身也不再挺直、硬朗。
任何人都在经受着岁月的刀,刀刀伤人。
又到重阳节,又到秋风起。父亲曾告诉我:重阳节又叫老人节。父亲的意思也无非是想让我们给他们过过节。都已经年愈花甲了,还能再过多少个重阳节呢?我是这么想,也许父亲也是这么想吧!人老了都知道珍惜了,也知道日子是越过越少了。第一个重阳节是我和女儿过去给老两过的,很简单的几个菜,是在小桌上进行的。老两口却异常的高兴。父亲对着母亲说:“你家闺女给你过节来了,今天是老人节,是你的节日!”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很兴奋,一直看着母亲,好象我只是给母亲过节,而与他无关。但父亲脸上却写满了幸福。原来,幸福是看到另一个人幸福。
国庆休假接到母亲的电话,说是去姐姐家帮忙掰玉米。见我犹犹豫豫的样子,母亲直接说,你不去我自己去。再不孝的女儿到这个时候都会心软的,我只是不想让母亲去,毕竟都七十的人了。母亲坚持要去,我只好答应第二天早点到母亲家一起走。第二天早六点起床收拾停当就直奔母亲家。母亲开的门,很高兴的样子说,我还怕你晚了。我说,平时睡懒觉,关键时候还能睡?母亲笑了。父亲从屋里出来也很高兴。总觉得我早起的行为给他们添了不少光似的。临走的时候,父亲说,你妈感冒了,下午三、四点就早早回来吧!父亲不说,粗心的我竟没能看出来。母亲直说,没事,没事。我却更为昨天的犹犹豫豫而感到无地自容。
一路上照顾好母亲,没多久就到了姐姐家。姐姐和外甥正在墙外剥玉米,见我们来了,笑着直说今天可真早。母亲却顾不上说别的坐在姐姐刚坐过的小凳子上开始剥玉米,手里干着活,才开始说起来话来。什么家常里短,邻里邻居,姐姐和母亲好象有说不完的话。而我却是属于那种点睛之笔,偶尔插一杠子惹的大家都乐了,然后再保持沉默。干起活来时间总过的很快,我嘱咐母亲早点走吧,别误了最后一班车。母亲看着剩余没有剥的玉米也感到没办法了,只好跟我去赶最后一班车。坐上车后,我用手机拨通了父亲的电话,告诉他,我们已经坐上车了,再等一会儿就去车站接我们吧!
当我扶着母亲下车后,第一眼就看见父亲已在三米开外的地方等我们了。父亲的笑容很舒朗了,好象那种久别重逢的笑容。只短短的几个小时,在父亲眼里象是过了半个世纪。走到车前我惊奇的发现怎么没带坐垫(三轮电动车本身自带的),父亲憨厚的笑着说:“走的匆忙,忘了。”母亲接过来却说:“肯定是接了电话就着急来了,才忘了坐垫。”父亲却只是笑。笑容包含了母亲对他的理解,也包含父亲那份深深的爱。
今天是重阳节,想着往年和女儿给老两口过的重阳,如昨日刚刚谢幕的影片历历在目。而今,因某种原因不能亲去给老人过节,实属大不孝。
打一个电话吧,父亲的声音依旧很高兴的样子,而我却再也说不出别的。只能匆匆的挂了电话,掩面而泣。
重阳节的作文4
重阳节前夕,几位同学相邀去明湖踏秋,我虽身染小恙,但还是欣然前往。
下午,公园里人颇稀少,显得格外宁旷而幽静。整洁的青石路上偶见飘零的落叶。修剪得十分整齐的冬青泛着暗绿色,野生的小菊花,星星点点,闪烁着金光,一直延伸到绿荫深处,弯弯的白杨树叶子仿佛清瘦稀疏了许多,在秋风中发出瑟瑟的声响。仰首翘望,天蔚蓝而高远,在接近地平线的地方淡成白色,与轻薄的雾霭连在起。
绕过树丛,清风拂面,一泓静静的湖水镜子一般,将远山的峰峦,岸边的垂柳,湖心的小岛倒映出来。一叶扁舟安逸的飘在远处,许久不动。荷花是明湖的特产,而此刻只有几许残倚,一只小小的青蛙蹲在上面,瞪着眼睛无声的望着我们,似乎要诉说什么……一阵风吹过,心中不禁涌起一种悲凉,于是下意识的把眼睛从湖面上移开,向铁公祠走去。
铁公祠正在举办盆景展览,面对这一件件艺术珍品,我简直要为这次秋游欢呼了。盆景是雕刻与栽培艺术的结晶,被誉为立体山水画,它集天下之灵秀于尺寸之间,给人以高雅的享受。苏杭的妩媚,漓江的清丽,巴山蜀水的豪峻,更使我犹如步入宋元人的画卷。
C君是我们中最活泼,最有才华的一个,他窜来窜去,对每个盆景都无情地抨击一番、而且还提些令人咋否的破坏性建议,我真怀疑他是否对这些也许比他更有才华的作者怀有深切的嫉妒。
看完盆景,我思索着说:“这些盆景都很美,都相当富有诗情画意,但仅此而已,不能再给人更深邃的东西了。”
C君立即反驳道:“盆景的本质就是创造实在的美,而不是抽象的哲理。”
我点点头,不想争论下去。C君刚才说过他参加盆景比赛就只放一只空盆,那么这个空盆就只有无穷的哲理而没有一丝美了吧。一笑!
从铁公祠出来,眼前的一湖秋水向我们显示出它无法抗拒的魅力,于是S君跑过去租了两条船。
我们轻轻地把船划开了,船浆在湖面七留下两行浅浅的波痕。
船过湖心,大开水战,愈演愈烈。溅在我身上,禁不住哆嗦儿下。这才偃旗息鼓,在历下亭泊了船。这里杨柳依依,一派古老典雅之风,不禁发思古之幽情。此亭约建于北魏(故址不在此),明朝嘉靖年间重建于此。
弃船上岸,只见两侧镌刻着杜甫《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中的两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虽年深日久,但其雄浑挺秀的笔力,仍神韵不减。亭后“名士轩”不知为何门户紧闭。隔窗而望尚可依稀看到迎面挂着的郭沫若先生为明湖所题的—副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片大明。”但是杜甫和李北海的画像,张祥河、杜小梦等文人雅士的石刻,却不得而见了,令人怅然;辛弃疾、张养浩等济南名士也一去不返、吟诵着他们的词曲不禁又是一通感慨。前人曾道:“杜少陵已往矣,湖山如旧,问济南过客,有谁续名士风流……”大家兴致顿减,默默坐在船头看悲伤而壮丽的夕阳燃尽最后一丝瑰丽,岸上已是万家灯火,为击退悲凉之情,我故意玩笑说:“今值碧云黄叶之秋,落霞孤鹜之辰,华灯初上,晚籁始生,素月入怀,清风振衣,且暮山黛水,古亭断碑,衰柳残荷,曲径长堤为吾人独有,当陶然而醉。何故做苏子赤壁游之态也……”于是一阵急促的浆声把我们送到岸上。
重阳节的作文5
昨天有朋友发短信说叫我一起去白云山登高,我一惊,都是晚上七八点了还跑去爬山不是有病吗?后来一想,对了,今天是九月初八,明天就是重阳了,重阳有登高望远的习俗,在印象中我的家乡在重阳节就是在大门口插茱萸,好像是辟邪什么用,但是自己也从未知道过重阳节的来历。小学的时候学过王维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时候或许不能体验这首诗的含义。但至今或许多多少少明白了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和朋友一路颠簸终于到了白云山顶,那里可是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啊,看来来登高望远的人好多啊,虽然一路爬到山顶已经是筋疲力尽,气喘吁吁,但是好像人们都不只是冲着登高辟邪来的 ,或许是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看来中国古代传统遗留下来的节日都是有深远意义的!呵呵!不虚此行!!
重阳节的作文6
昨天有朋友发短信说叫我一起去白云上登高,我一惊,都是晚上七八点了还跑去爬山不是有病吗?后来一想,对了,今天是九月初八,明天就是重阳了,重阳有登高望远的习俗,在印象中我的家乡在重阳节就是在大门口插茱萸,好像是辟邪什么用,但是自己也从未知道过重阳节的来历。小学的时候学过王维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时候或许不能体验这首诗的含义。但至今或许多多少少明白了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XX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和朋友一路颠簸终于到了白云山顶,那里可是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啊,看来来登高望远的人好多啊,虽然一路爬到山顶已经是筋疲力尽,气喘吁吁,但是好像人们都不只是冲着登高辟邪来的 ,或许是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看来中国古代传统遗留下来的节日都是有深远意义的!呵呵!不虚此行!!
重阳节的作文7
登高
重阳节里人们有登高的习俗,传说这是因为有个叫恒景的人,为了帮助村民铲除妖魔,苦练本领,等到妖魔九月九出来的时候,他请村民登高避祸,自己与妖魔战斗,后来用宝剑将妖魔扎倒在地。后来,老百姓每年都登高避祸,形成了登高的习俗。
赏月
深秋时节,寒气袭人。在万花凋零时,唯有秋菊盈园,傲霜怒放,高洁清雅,给秋天的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机。在这段日子里,那大而纯的美容菊,艳丽的桃花菊,黄灿灿的金丝菊,翡翠般的绿菊,似玉雕般的蜡光菊,黄白相间的万寿菊……无不色彩纷呈、千姿百态地展现在世人眼前,供世人观赏。
菊花,是菊科菊属多年草本生草本植物。因秋季开花,又叫“秋菊”。在二千多年前,菊花大多是黄色的',因此,古代诗人的笔下常常把它写成黄色的、金色的,还用“黄花”代菊花。《礼记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记载,这是关于菊花的最早记载。故时至今日,也有人称菊花为“黄花”。特别是菊花又叫“节花”,谓在重阳节而开的意思。
2重阳节习俗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3重阳节登高
今天是重阳节,我们一家人一起去树木园登高。
到了树木园,看见门口停了很多车,连道路了都足足排满了一公里。园内人更多,山上、路上、草地上全是来登高的人,有的是一家人一起来,有的是和朋友一起来,还有的是组团一起来。
我们从竹园开始向上登,一路上风景可真美,路边长满了各种各样青翠的竹子:有紫美人竹、观音竹、毛毛竹和凤尾竹等。我在“龙头竹”下照了相,妈妈和“妈竹”合了影。
我们继续向上登,一路上又见到了面包树、槐树,还闻到了柠檬树的香味。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筋疲力尽了。这时,一个三岁多的小弟弟跑到了我的前面。顿时,我浑身又充满了力量,一口气爬上了山顶,并且与一起登上山顶的姐姐合影留念。然后,我们快活地跑下山去,一路上看见许多人还在奋力向上登。
重阳节登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这个重阳节真令我难忘!
重阳节的作文8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把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节令琐谈》马大勇编着金城出版社)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东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重阳节的作文9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重阳节的习俗很多,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的作文10
重阳节前一天,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给父母洗脚。
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挺简单的,对于我来说可是个略显“艰巨”的任务。一来我生性内敛,连句“我爱你”都无法对父母说出口,二来父母空闲少,晚上八点才回家而吃完饭后他们又要对账单、整理货物,十点多才能收拾好。这可使我犯了难,“作业”完不成了,不行,不就是洗脚吗,我就不信连脚都洗不到。我灵机一动,我可以趁父母吃饭时替他们对账单啊,这样他们便有二十分钟的空闲时间了。
重阳节这天,父母一回来,我便开始我的“计划”,先是说服父母让我对账单,又把他们“请”到饭桌前,随后便开始对账单,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手酸腰疼、头晕眼花”,我的感觉用这八个字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在我对账单对得想撕账单的时候,父母终于吃完饭了,才过了十五分钟!我连忙把要对账单的妈妈拉到床上,说:“妈,给你个小惊喜,就耽搁十五分钟!”“怎么?是要买什么课外书?还是怎么了?”“都不是啦,你坐下,快坐。”妈妈一边满脸疑惑一边坐下,爸爸则坐在一旁“看好戏”,姐姐偷偷举起手机准备拍照——我们想拍下妈妈最开始惊喜的表情!“到底是什么啊?”妈妈沉不住气了,“嘻嘻,当然是洗——脚!”
妈妈囧然,随后要起身:“这么个小事儿,不用!我自己洗就行,你好好学习去吧!”“这怎么是小事,这、这是孝敬!”我连说,好说歹说,妈妈终于肯把脚放进盆里了,我刚要洗,妈妈又不想洗了,她说:“我先洗一遍,我脚臭。”我愕然,好笑的同时又感到一丝暖心,妈妈总是时刻为别人着想,“没事!你脚才不臭呢,你可是我妈,就算臭我也不嫌弃。”妈妈笑了,脸上挤出一道道满是沧桑的皱纹。我试了试水温,轻轻地覆上妈妈的脚,开始洗脚,那脚是黑红色的,宽大而粗糙,粗粗的血管从脚背上鼓起,宛若细蛇,那脚则宛若写满沧桑的树皮,我从未见过这样的脚,或者是,我从未见过妈妈的脚,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位中年妇女的脚,人们更相信这是一位老妪的脚。
“啪嗒”一丝冰凉滴落,妈妈哭了?我愕然,抬头,正对上妈妈饱含沧桑却清澈的眼,那浓浓的爱意、欣慰如醇厚的奶酒,让人心生醉意。妈妈脸上一点儿泪痕都没有,那丝冰凉哪儿来的?随后,我恍然,外面下过雨,妈妈被雨淋湿后还没擦干呢,发丝儿上还挂着水珠,倒让我以为妈妈感动得哭。“咋了,一直看我”“我以为你感动得哭了呢。”我抿嘴道。“哈哈,我是谁!”她笑了,“我可是大美女!”“你可是大美女!”我们异口同声道。“对对对,大美女怎么能哭,哭了就不好看了。”她更开心了,就像个三岁小孩得到了糖果,我恍然记起,妈妈也这样哄过小时爱哭的我。我忍不住笑了,我们一开始只是小声的笑,到最后干脆放声大笑,而我心里,却是酸的,妈妈终究是老了,而姐姐趁机拍下了我与妈妈相视大笑的画面。
之后,妈妈问我为什么会帮她洗脚,我笑而不言,内心挣扎着,轻轻说:“对不起,妈妈,我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没事儿!你完成的特别棒!你,已经用心了。”我愕然,抬头,正对上妈妈饱含沧桑却清澈的眼,一如既往的爱意、一如既往的欣慰。我释然,又说:“妈妈,我爱你!”“嗯,我的大闺女,我也爱你。”妈妈笑了,满脸皱纹,刻满岁月的痕迹,但却那么灿烂,那么温暖。
我想,我会永远记住那双黑红却结实的脚,记住那个不经意温暖了深秋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