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时间:2024-09-03 11:00:10 偲颖 1000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1200字(精选23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征文,肯定对各类征文都很熟悉吧,征文没有题目、题材、格式的限定,与作文大体上一样。那要怎么写好征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12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1200字(精选23篇)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东坡居士的这首诗描述的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春节。春节是炎黄子孙的传统节日,是农历中一年的第一天。正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华儿女历来对这一天都非常重视,只要是炎黄子孙,不管他们身在天涯何处,从事什么工作,都会以相同或者相似的方式庆祝新春的到来。春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关于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曾经有一种叫做夕的怪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来,人们在和夕做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夕这种怪兽害怕人群、响声和红色。于是,人们就聚到一起,用放鞭炮、挂红灯笼、贴春联的方式把夕彻底赶走了。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除夕。而家人团圆、放鞭炮、挂灯笼、贴春联等也成为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其实,春节的习俗还很多,比如说,农历二十三是小年,二十四迎灶王上天等等,从吃到穿、由内而外,每一天都很有讲究。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传统似乎也在悄悄地流逝……

  过去

  小的时候,最盼望、最激动、最高兴的就是过年。过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我总是缠着妈妈到街上买爆竹,把街上所有的铺面、地摊转个遍,美滋滋地去挑我喜欢玩的爆竹。别看我是女孩子,那些鞭炮、震天响之类一般女孩不敢玩的我都喜欢。我觉得动静大才有年的味道,爆竹声音越响,来年的日子才会越好!

  除夕清早,我把早就准备好的红纸送给爷爷,请爷爷写春联。爷爷酷爱书法,一手漂亮的柳体行书刚劲有力;每次爷爷写春联,我都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觉得十分有意思。春联写好后,我帮爷爷奶奶刷浆糊、贴春联,年的感觉越来越浓。

  贴了春联就该挂灯笼了,每年挂灯笼的时候我是最积极的。我要帮奶奶和妈妈设计一套悬挂灯笼和彩灯的方案,灯笼上贴什么字,彩灯摆成什么图案,我都会亲力亲为。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等着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春晚了;我一直都觉得春晚是一道文艺年夜大餐,从我懂事起,每年都会一个节目不落地看完,并在整个寒假里回味。

  除夕夜有守岁的习俗,最少也得守到零点。即使是在短暂的睡眠中,我也会梦到第二天早晨穿上新衣服去亲戚家拜年的样子,常常在睡梦中发出“咯咯”的笑声,自己却浑然不觉。

  大年初一那天,我与爸爸妈妈准备好所有的吉祥话,到左邻右舍和亲戚朋友家挨家挨户拜年,为的就是能多讨个好彩头,当然,也少不了压岁钱啦!

  爸爸妈妈和他们的兄弟姐妹会自觉地把从初一到十五的聚会安排好,这半个月里我和堂兄弟姐妹们难得的聚在一起,撒丫子疯玩,爸爸妈妈也管不了。过家家、捉迷藏、打雪仗、上网玩游戏,一个都不会落下。

  这一幅幅画面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虽然年复一年,可是每年都是那么新鲜,从不会感到厌倦。

  现在

  这两年,年的味道似乎越来越淡了。仿佛春节的传统被人们逐渐遗忘了:

  北京的空气污染很严重,现在市里燃放烟花爆竹都有时间和场地限制,所以也就没有小时候玩得那么尽兴了。

  自己写春联的人也少了,一般都是到书店和超市买对联,或者直接用电脑设计打印,制作精良,看起来好像比手写的还漂亮,实际上却没有手写的春联有韵味。

  成形的彩灯很多,什么样的都能买到,也用不着我去设计了。

  年夜饭不少人家已经不做了,直接到饭店订上一桌就成;饺子也不用包了,速冻饺子超市多的是,买回来下锅就OK。

  春晚也不再那么受关注,除了老人们还保持着看春晚、守岁的传统,更多的`人是以上网聊天、游戏、发短信等方式度过整个除夕夜。

  新衣服每年都穿几件,也不在乎春节这一件衣服,对新衣服的渴望也没有那么强烈了。

  哥哥姐姐们有的已经成家了,春节时有的因为工作原因也不能聚在一块,即使回来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肆无忌惮的玩儿了,更多的是抱着电脑、盯着手机,再也找不回原来过年的感觉了。

  我不禁在想,这还是我印象中的中国年吗?几乎所有的传统都被莫名其妙的简化了,失去了它本来的味道。

  未来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历久弥香。传统在历史和文化中孕育,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生活的普及,人们可能更适应一种“快餐式”的生活方式。我担心,在不久的未来,很可能就是10后、20后这几代人,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了解会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传统难以传承甚至流逝殆尽。传统的流逝也是文化的流逝、历史的流逝。历史、文化、传统,这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把这种悠久的传统延续下去,还要发扬光大,让传统在新时代里展现出它应有的魅力!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2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相传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军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去吃他的身体。这天正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从此民间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即使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但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端午佳节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传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显现。2006年,端午民俗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年后,“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其中节令习俗为端午节赛龙舟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龙舟船的大小因地而异。比赛是在规定距离内,同时起航,以到达终点先后决定名次。

  随着人们对历史节日的重新认识,传统端午民俗也历久弥香。在江苏昆山的阳澄湖水上公园,急促粗犷的`鼓声在晨风中敲响,13只龙舟如同离弦的箭,在湖面上荡起阵阵浪花。2011年中国龙舟公开赛昆山巴城站日前已拉开帷幕,海内外300余名选手参与了较量。

  传承为根,创新是魂。随着政府将“端午节”列为正式节日和时代的变迁,中国民众在对端午文化和历史习俗的传播推广中注入了更多的现代生活元素,不断谋新图变。

  对于90后的我们而言,端午并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让我们意识到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一批世代相传、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需要用自己的责任去挑起肩上的担子!弘扬中国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特色才是端午真正的内涵所在。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3

  “注意一下你最后的调,再延长一下。”听了几遍回放,奶奶给我提出建议。

  我压着嗓子又试了几遍,最终还是放弃了。我懒洋洋地躺在软沙发上,心想:不用了吧?这样就行了,反正他们也听不懂,这种老掉牙的东西谁还听啊?人们现在都听摇滚的,还不如让我上去敲两下架子鼓呢!奶奶显然是被我无所谓的态度气到了,她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气鼓鼓地转身出去了。

  这一切都源于一件事------戏曲进校园。当时老师询问谁会戏曲,因为那虚荣心,我举起了手。但是问题在于我对戏曲一无所知,为了到时不在同学面前出丑,我只得临时抱起了奶奶这个“佛脚”,奶奶年轻时学过唱戏。可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我别说学这个戏曲了,连奶奶人都给气走了。

  “秃驴还我丈夫来,吓!”教学视频里的白娘子还在唱着,那悠长的调回荡在房间里。我仿佛被白素贞的情绪所感染一般,手不由自主地随她比划起来,嘴里也念着戏词。

  “秃驴看招!”一声别样的戏腔传入我的耳中。我推开窗子,只见梨花树下一道白影------是奶奶!她身着白色戏服,手持长剑,仿佛在与法海那和尚大战几百回合。她年纪虽高,但手上的动作与力度却毫不含糊。她没有再唱下去,我知道她是在等我。我轻轻闭眼,唱出声来,仿佛此时我才是白素贞。那种愤怒、坚定、为爱不顾一切的情感被演绎。

  曾经,古人将自己对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写进戏曲里;现在,我们将这份情感传唱出来。此时,我学唱戏不再是因为要完成一项任务,而是因为我想走进戏曲,走进中华传统文化,去理解、欣赏、传承这份文化,这才是我们对戏曲应有的态度。一幕完后,汗水已经从脸颊两边滑落,又滴到肩上,但是我心中的兴奋、满足一下子就驱走了所有的疲劳艰辛。

  晚上我又再次观看视频,揣摩人物的.动作。奶奶悄悄走了进来,怀里紧紧抱着一个四方的盒子,就好像抱着绝世珍宝一般。“这是我以前的,现在就交给你了”说完这句话,她把盒子郑重的递到我的手里。我明白盒子里面是奶奶曾经的戏服,戏服不重,盒子也不沉,但我手上却好像抱了千斤的东西。是盒子重?是话重?还是心重?我知道奶奶有多爱戏曲,她可以为戏曲放弃一切,但她现在把自己的戏服交给了我。或者说奶奶给我的并不是戏服,是她未唱完的戏曲,也是她未做完的梦,更是她未尽的责任。奶奶转身走了,昏暗的灯光下,她的身躯是那样佝偻,又是那么坚挺。

  后来,我爱上了戏曲:我穿着奶奶的戏服,唱《女驸马》,唱《西厢记》,唱《霸王别姬》,唱《贵妃醉酒》……每每得到观众的赞赏,我的内心就会生出一份骄傲。戏曲的美与韵,需要我们来品味,更需要我们去演绎。戏曲是中华的瑰宝,是古人的智慧,是中华文化,理应由我们来传承。

  是奶奶为我和戏曲牵线,让我与传统结缘,我才得以守护这份文化。未来,我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戏曲,爱上戏曲,与传统结缘,让戏曲文化扬名天下,让中华传统延继万世!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4

  南方的春天一向来得不准时,甚至是拐弯抹角。可冬却来得早走得慢,留下漫长的寒夜。但只要把红彤彤的窗花一贴,农家小院立即就亮堂起来了。

  打我有记忆起,过春节时的姥姥就一直坐在火炕边剪窗花。平日里顶着烈日、冒着寒风不是在菜园里干笨拙的农活,就是在院里院外干着琐碎家务的姥姥,竟然还藏着惊人的绝活。她握住剪子时,连剪子都活泼了,斜顺飞旋,上下飞舞,红的纸,银的剪,像一对佳偶般缠绵辗转。剪刀不断地转动,纸屑像飘雪一样落在膝盖、枕头上,纸张折翻几个回后,再经过剪刀的舞动就慢慢成型了。将剪子轻放在一旁,向空中随和地甩弄几下,一个栩栩如生的窗花就盛开了,无味似有香。

  我也随着数场飘飞的大雪渐渐长大,和姥姥学起了剪窗花,姥姥执我的手,我感受到她长满老茧的手,带领我走出了漫长的冬夜,看着自己剪出的这些活灵活现的窗花,就像是盛开在被白雪覆盖的悬崖上绽放的一枝让人赞叹不已的暗梅,鲜妍明亮,成为红色土地里独一无二的美丽,让窗格格都熠熠生辉,闪闪发亮。

  我对剪窗花的.爱,是喜好;姥姥对窗花的爱,是执念,是痴迷。她佝偻的背影在昏暗的灯光下直直伫着,我不禁上前往她温暖的臂弯里蹭蹭,我轻轻地问道:“姥姥,你为什么这么爱剪窗花啊?”只听到她咯咯的笑声,而后便娓娓道来:

  姥爷第一次见到姥姥,便是见到她在窗户旁细致地描图画,再执着剪刀娴熟地上下飞舞的样子,橘黄的灯光散落在姥姥曾年轻过的脸庞上,姥姥也注意到了窗外正望向自己的意气风发的青年,二人的眼神交织在一起,久久都无法移向别处。

  此时姥姥正望向神龛上姥爷黑白色的照片,仿佛二人真的团聚一般地对视良久。姥姥此时略显沧桑的声音响起:“现在啊,我只要拿起这把剪刀,就好像你姥爷就在眼前一样,我也是把它当作我和你姥爷曾经共同度过的美好岁月的纪念吧。唉呀,老糊涂了,怎么最近老提过去的事呢……”

  在那不久以后,姥姥仙逝了。而此后每年过春节时,我都会拿起剪刀,把家里的孩子都聚在一起,将我剪好的卡通图样赠送给这些纯真浪漫的小朋友们。收到剪纸的他们,个个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脸,同时我也讲我会的剪纸技艺传授给这些孩子,给他们讲讲姥姥的故事。平日素爱玩游戏、刷视频的他们,也无不被剪纸这门艺术所折服。我的脸上也浮现出如他们般欣喜灿烂的笑容。我想,这就是剪纸的意义所在吧。用它铭记祖辈过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是一代一代人的传承;用它让世世代代的后辈感受到温暖和愉悦,是它在不断地发展。

  窗花,是冬日村庄的锃亮光点,永远地镶嵌在窗户上;窗花,是悠悠人类文化中的美好一隅,永远给人遐想和启迪,也有回忆与无限追思。

  窗格格上的小小窗花,让创新与传统齐飞,使文化同时代共色。守一份匠心,照一方净土,也给心灵留一份回忆。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5

  文化一一何尝不是人类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呢?

  它航行在时间的漫漫长河,赠予我们的美好本质,增添了我们的思想色彩,让我们流连于过去先人的妙手天工和美好憧憬,又期盼着明天新的美好和成就。它静默着,悄然留下了时间的痕迹,照亮着前方。

  但,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的匆匆却淡然了它的足迹。

  繁忙的城市里,到处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燥热的空气传来一阵阵喧闹声。熙熙攘攘的人群,神色匆匆。大道两旁的楼群矗立在霓虹闪烁的夜色里,街上游龙般穿梭的车流,渲染出无限的人间繁华。在这里,这里似乎装集了所有,可唯独少了文化的影子。所以当我在这享受着物质带来的舒适时,却感觉到一丝精神上无法弥补的无限空虚,却说不上来究为何物。

  小时候的我,经常留在家乡度过新年,印象中的新年,家乡都会忙活上好一阵子。做棵、拜神、写春联等家乡里耳熟能详的活动,奶奶每年都热闹筹划着。我则期待着新年时冲出家门,与街坊上的小伙伴一齐跑到广场上放烟花,到村作坊上买新年特有的花生糖吃。到大年三十那天,散落在各地的家人们不约而同的回到家乡,为的就是共同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大年初一,全家集中一齐去拜见祖先,之后又是一整套在我看来极其复杂且无聊的新年流程。为什么新年要这公多事情要做啊?”我不解的问着奶奶,“放烟花可比这好玩多了!”奶奶听见后,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因为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美德啊!老祖宗的智慧和祝福,都蕴含在里面啦。”我无可奈何,只能跟随奶奶的脚步继续前进,走到镇上看舞狮表演。

  那时的我,并没意识到家乡的文化底蕴是多么精彩,多么珍贵。

  后来,我去城市读了小学,从此便几近没再踏足过故乡。去年年末,在我的执意要求下,父母最终抛下了繁琐的工作,带着我回到了我日思夜想的故乡。街道上的锣鼓声依旧,爆竹的白烟和妇女的叫唤声相互交错弥漫在空中,随即便散失不见。家乡的.新年氛围没变,只是奶奶家的房门前显的冷清。这几年因为大人的工作和我的学业紧张,回家乡过年也仅存在于回忆之中,奶奶因此在新年如此热闹的时候也是冷冷清清的。一见到我们回来,奶奶立马高兴起来,一阵嘘寒问暖后,依伯带着我们走着年复一年的新年步伐。只是在此途中,我突然变得乐在参与起来。我释然了,感到了一阵久违的充实,心中积蓄着的那股空虚,小时候对其对不耐烦和不解似乎也随着一—缕缕炊烟升向天空,化为无形。

  在霓虹闪烁的城市里,大量外来信息使得在快节奏生活的我们更容易接受,从而忽略子放下脚步,感受在城市中发现稀少的文化氛围,而故乡淳朴而古老的文化底蕴,却让我重新找到了自己,它在呼唤我们,号召我们继续将人类最真实,最美丽的结晶传递下去啊。它如一股清泉,流进了大的心脾,这般清泉,润你我,润心田,润人间。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6

  刀剪剑、伞、扇属于人类文明的物质文化,是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增加行为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而发明的。它们不仅具有可供欣赏的物质外观,也在长期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逐渐积累着精神文化的内涵,成为体现历代人民智慧、情感和审美文化的载体。

  2月4日,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了刀剪剑博物馆。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不由得发出一声声惊叹。原来,我们平时用的剪刀中有那么多学问,如:全手工制作一把剪刀,需要七十多道工序。即使借助小锤、抛光、砂轮等小型工具进行半机械化制作,也要二三十道。先把洋元放在炉子上加热,然后不停地锤打,使钢和铁融在一起,再做成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剪刀片。这个工序比较难,如果没有融合在一起,很容易形成断钢,做成的剪刀片上会有黑痕,用力一敲就断了。此外,制成的剪刀尖子容易形成纯钢尖,没有韧性,剪到硬一点的东西就会断。

  在那里我还见到了奇形怪状的剪刀,有的只有半边;有的刀片是正方形的······

  参观完了,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华儿女,真是一种荣幸,我为祖国骄傲!

  这是一幅剪纸:一个女孩坐在一张桌子旁聚精会神地看书,她的脸上充满笑容。关于这幅剪纸,好像还有这样一个的`故事:兰兰上一年级了,可她的成绩总是倒数一二名,因此,她的家人都很担忧。一天,兰兰又要出去玩了。刚要出门,就听到“刷刷”的声音。她回头一看,看见奶奶正在那里做什么就凑了上去,看见奶奶正在剪纸。奶奶剪完以后,她好奇地问奶奶:“奶奶,你剪的是什么东东呀?”奶奶说:“还不是因为你这小丫头。”见兰兰不明白,奶奶又剪出一幅:一个小丫头丢一堆作业在一边,上面的没有一道题是完成的,可他自己却跑出去玩去了“看明白了吗?”奶奶又问。兰兰点点头,不懂装懂。“正如俗话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你努力学习,成绩自然提高了。”奶奶意味深长地说。从兰兰每天都刻苦学习。经过努力,她的成绩提升了,在班里名列前茅。“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奶奶的这句话总是回响在她的耳边。

  今天,我跟着爸爸和妈妈,来到奶奶家吃年夜饭。我们到时,里面已经有很多人了,有:大姐姐(注明:不是我亲姐姐)、二姨婆、二姨公、三姨婆……

  马上要吃年夜饭了,我心里有点儿紧张,心里想:会不会出什么意外?算了,别想了,应该不会有什么事的。我往桌子上一看,啊!好多菜啊!都是我和其他人喜欢吃的菜呢!(因为有些一般性不会吃)开始吃了,我左看右看,都是我喜欢吃的菜,先吃哪个呢?我突然看见了一盘虾,就夹起来一个,剥去外壳,尝了尝,哇,好好吃啊!我又尝了尝其他的菜,每一个都赞不绝口。终于等到最后一个菜,好吃的:胡椒牛肉条“上场啦,我刚看见就一下夹了好几个,(大约5个吧,我喜欢吃嘛)尝了一尝,真好吃啊!香辣的胡椒在配上嫩嫩的牛肉条,真回味无穷。吃完年夜饭后,我们又吃瓜子,讲故事……

  这次的年夜饭真好吃,同时,我们也非常快乐。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我对于每一方面的认识都是皮毛,说的不是太精妙,只是浅浅的谈一下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几点看法,与老师共勉。首先,就是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在第二节课的时候,老师就谈谈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我认为,第一:文化继承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继承呢?因为他们对于我们有作用有价值。什么价值呢?有引起回忆、引起思考的价值,对于我国的时代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国人的文化涵养增强有较大的作用等等。但是,这有存在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文化会有这样的作用呢?我们常说的“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是否还适用?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当我们“去其糟粕”的时候总是站在当代人的位置上思考的,试想每一个时代文化需求又怎么会完全一样的呢,如果我们每一个时代都去掉一点,那最后留给我们后代的还剩下什么呢?我们如果让他们只能拿着照片或者书籍资料来回忆我们曾经辉煌的传统文化,那是多么的可悲。不久前,就有一个报道说“用尿液煮鸡蛋列入文遗产”。这个例子说明什么,说明曾经被人们忘却的习惯也会有一定的价值。所以,我们要学会善待我们身边的物件。

  当我们身边的老建筑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文化遗产中的数量也逐渐的增加。当我们身边的传统文艺逐渐缺少继承人的时候,文化遗产中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当我们身边的老习惯慢慢被遗忘的时候,文化遗产中的内容逐年增加。为什么我们都是在快要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为什么在他们快要消失的时候才发现他们的珍贵?因此,为了让我们国家的文化更加的`丰富,我们要学会善待我们身边的一切。其次,是传统文化的传播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并以此来提升国际影响力、把之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复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值得人们深思.文化恶搞、崇尚外国节日以及还有一些学者为了出名和参看率肆意的而已批评古之贤人等等这类的问题,给传统文化的发展设置了较大的障碍。因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一些学者的问题,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国家应该提高在传统文化上的投资,软实力不是软任务,应该采用硬性的方法来促进文化的传播。另外,国家也应该拿出更多的财力支持中国艺术走出国门,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向世界展示更多高水准的中国文艺作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而我们每一个人要做的就是好好的保持文化,不让其流失。

  总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做到保持好身边的一切,只有我们手里拥有这些实力,我们才会在国际的文化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才会让更多的人为我们的文化博大与精深感叹。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8

  中华传统文化——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点,横,竖,撇,捺,每一笔都至关重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写一手中国字。小时候吧,用铅笔写字,我不是班级中写字好的。那是我经常抱怨:这可恶的汉字这么难写。长大一些觉的这想法似乎有些大逆不道,况且用上了钢笔,字歪的不那么厉害,也就不那么讨厌了。现在,我爱汉字,虽然我的字仍旧歪歪扭扭不好看,虽然老师已经让用可擦及中性,但是我仍旧喜欢用钢笔,因为钢笔可以练字。汉字在整整一天都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晨起来读着课文,我爱课本上的汉字。中午,打开练习册,做着题,我爱练习册上的汉字。晚上,打开电视,我爱电视上的汉字。整整一天,我都爱汉字!

  追遂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有8000多年的历史。至于汉字的个数,没有人细细的统计,但是可以从古代的调查中看出问题。从秦朝的《仓颉》、《博学》开始,一共有3300字。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十三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汉字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以分为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汉字经历了多少蜕变啊!龙舟、中秋吃月饼、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泼水节”。在我国有好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和中秋节了,最有纪念意义的是端午节。春节,这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都过春节,不管离开家多远,不管走到那里,春节这一天都要赶回妈妈身边。为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打扫家、贴窗花、买年货、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辞旧迎新、为新的一年键健康康,一帆风顺。

  中秋节,是个团圆节。人们经过春种、夏播后,到了秋收。这个季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人们劳作了一年,丰收在望。所以家家户户做月饼、吃月饼、赏月饼、象征着一年团团圆圆。

  另外,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诗人屈原不满当时政府被贬到楚江一带,诗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死。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在每年的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还有的地方举行赛龙舟的活动。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9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10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正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需要坚守的是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富有民族精神的东西,物质文化如国画、书法、碑刻,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守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被冷落了,诚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化的时代,传统节日仪式上的淡化虽难以避免,但节日若是被人们淡忘,甚至寻觅不到一息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那将是危险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尊重不善待传统文化,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坚守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的课题。

  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在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里面所蕴含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下,只要我们记住传统节日内涵,牢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韵味,改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未尝不可。

  当然,坚守传统文化内涵意在守住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并不意味着墨守陈规或固步自封,而应是呼应时代、顺应发展要求、创新形式和突破。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做好弘扬中华美德,这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美德这一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到的。在学校了见到老师问好,有礼貌,于同学团结友善,学习生活上勤俭节约,在社会中,多为他人做好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我们只要想做,一定会做到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本身就要有一正确的观念,从子身观念意识上做到弘扬中华美德。

  现在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中华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德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鬓繁的国际交往带来了许多外来的价值观念。“麦当劳文化”正在侵蚀着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选择和改造,要丢起一切腐朽落后的,或者我国国情不符合的的价值观念。弘扬中华美德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抵御一切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侵蚀,树立健康的社会主义美德。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11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如果没有了传统文化,就如同没有了血脉,中华民族还有多少血脉在流淌

  ——题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节日繁多的民族,中国也被称为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深深扎根在神州大地之上。可是,随着外文化的传入,古国文化正在一点点的被代替,一点点的消逝。

  外文化的影响

  我国历史悠久,自秦朝开始便与其他国家有所往来。两汉时期和日本及西亚各国有了联系。到了后来,物质上的分享已经满足不了双方的需要,于是,中外文化由此开始了交流。到了现在,中国的大陆上有了西洋楼,外国也有了唐人街。不过,最大的还是节日上的改变,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纷纷进入了中国。每个中国人似乎都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影响——愚人节,不知有多少明星在微博上说自己离异,又有不知多少人的友谊受到了伤害;情人节,超市里的巧克力被疯狂抢购,画满桃心的气球漫天飞舞。平安夜,几乎每个学生用礼盒装着苹果送给老师。圣诞节的'那天,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比过年还热闹,圣诞老人的塑像和圣诞树随处可见,小孩儿的枕边,都摆着一只长长的袜子,下面还压着一张精心装饰的愿望单。这些在西方国家才有的节日,如一阵风从大洋彼岸吹来,久久不肯散去。而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在一点点淡忘,就拿过年来说吧,本该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现在,满城的灯火掩盖不了一年比一年少的人群,掩盖不了一年比一年低的欢呼声,掩盖不了一年比一年淡的年味儿,人都去哪了?几乎所有人都呆在了家里,有的在看春晚,有的再聊天,更多的是在电脑手机前“抢红包”,难道中国的春节真的会变成“抢红包节”吗?

  华夏文明的去向

  不仅如此,我们的华夏文明被抢走了,占领了。不久前,韩国居然口出狂言:“春节、元宵节是我们韩国的节日,中国所谓的传统节日是从韩国传过去的。”这是从文化上的侵略,更是精神上的侵略。每个中国人看到这条消息时都怒气冲冲,谈论着韩国的种种不是,而忘记了自己的“罪行”。当那些守候在电脑手机前的中国人忙着抢红包时,殊不知邻居韩国正年味十足。他们说不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着春晚。饭后,又到街上散步,放飞孔明灯,马路上,人们敲着锣吹着号……这本是中国过年的景象,如今都已经变成人家的了。让你意想不到的是,一大波一大波的美国人跑到中国看春晚,过春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如一桶水,但盛水的桶有一个洞,水正在一点点流逝。

  拯救我们的文化

  桶破了,我们就要修补它;水漏了,我们就要重新再挑。中国人应放下手中的手机,和家人一起过春节;中国人,应放下情人节的巧克力,和家人一起过好每一天;中国人,应该放下枕边的袜子,安安稳稳睡个好觉。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找回属于自己的文化,丢弃那些并不重要的外国文化。

  我们要找回属于自己的文化,我们要拯救正在消逝的传统节日,我们要让华夏民族的血脉一直流淌!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12

  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

  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

  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外面有许多“砰、砰、砰”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我还喜欢过“重阳节”,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又有“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愉。

  这一天放学,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元宵节”也让我难忘。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元宵,猜了灯谜,还到公园里观了灯。一家团团圆圆,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欢乐。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欢乐,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

  冬至吃饺子(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东汉时候,有个名医,叫张仲景。

  他的医术高明,不管什么病,都能手到病除,人们称他是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做官,那年退休回乡,正值隆冬,一路上寒风刺骨,雪花飘飘散。

  他看到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人,衣着单薄,不少人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张仲景回家后,心里总挂记着那些烂耳朵的人们,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阳找了一块空地搭上大棚,砌上大锅灶,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一只只耳朵形状的东西,再放在锅里煮。

  到冬至那天就专门送给冻伤的人吃。张仲景把这种治伤的药叫“祛寒矫耳汤”,吃过以后的人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生热,伤都治好了。

  以后,每到冬天,张仲景都做“祛寒矫耳汤”,到冬至那天,送给大家吃,预防和治疗冻伤。过了好多年,又到了冬至那天,张仲景离开了人世。

  为了纪念他,每年冬至家家户户包饺子吃,并说冬至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直到现在,有些地方饺子叫做饺耳呢。

  (无巧不成书,张仲景的忌日也正好是冬至,人们为了纪念他,冬至包饺子成为风俗。)。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13

  今天上午,王老师给我们讲了“传统文化——饺子”,同学们对这再熟悉不过了。但是,饺子的来历、意义、以前的名称……估计没有人能回答上来。下面就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饺子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是建安年初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发明的。当时瘟疫流行,他的官做不下去了,只好辞去官职,去给百姓治病。他一到家,求医者便蜂拥而至。冬天,弟子帮他熬药,他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放进锅里,用沸水煮熟,然后用面皮包上,在用水煮,这就成了“驱寒娇耳汤”。人们吃后,顿时觉得全身温暖,两耳发热。当然,人们被冻伤的耳朵都被他治愈了,欢欢喜喜过了个年。从此,每逢冬至到大年三十,人们都吃饺子纪念他。可吃饺子又有什么意义呢?是这样的.:全家一起吃年夜饺子,以示财源茂盛、平安吉祥、幸福健康、人丁兴旺。

  饺子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饺子最早出现在魏国。《广雅》记载那时有叫“馄饨”的食品,相当于现在的饺子,到了南北朝时期,饺子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流行,而且里面要放些葱、姜、香菜、虾皮、韭菜等小料。这种吃法仍在我国现在陕西、山西等地区流行;在唐朝,饺子变得和现在一模一样,称为“汤中牢丸”;宋-明时期,称“便食”、“时罗角儿”、“粉角”等。万年历《万署杂记》中记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扁食也;清朝,因为种类繁多,名称也在不断增多,先后有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等名称。

  那么,我在家里包没包过饺子呢?嘿嘿,包过的。家里每次包饺子,我都缠着妈妈:“我也要包!”“不行!”妈妈马上反驳。“我就要包!”妈妈拗不过我,只好无奈地点了点头。我拿起一个面团,再拿起刀,这时,妈妈叮嘱我说:“拿刀一定要小心。”“知道啦!”我不耐烦地说。我用刀小心翼翼把面团切成两段,拿起其中一块,在面板上上使劲揉啊揉,使它变成了一只“小海参”,再拿起刀,把它切成一个个小块,切好后,我拿起一个面块,没擀几下,面就粘在了上面。失败是成功之母,再来!哈!这次终于成功了。所有的面块都擀好后,就开始包饺子。我拿起一个面皮,不是把馅放多了就是放少了,最后竟然连皮都撑破了。这时,妈妈又说:“你这么粗心,肯定包不好。”我情不自禁地小声嘀咕起来:“妈妈真唠叨。”我平时最喜欢搞恶作剧,趁妈妈不注意,我悄悄地包了一个白糖饺子。准备下饺子了,我还数了一下,惊讶地说:“这么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那个白糖饺子和其他饺子在一起,真是难以辨认。不过,我还是有秘诀哦!开始下了,饺子们迫不及待地跳进锅里,饺子在锅里翻滚着,白的似雪。一转眼,饺子煮好了,我一眼认出了白糖饺子,并很快吃了它。妈妈向我投来有些嫉妒的目光,而我心理却是乐滋滋的。

  饺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美食之一,深受人们喜爱。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14

  妃色的岁月在时光的空隙中渐渐沉淀下来,一声铜质编钟浑厚而清亮的敲击,穿越中华民族五千年陈迹斑斑的记忆,响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屈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之路上屹立不倒,历经代代坎坷,最终在斑驳的老墙上静静绽放泫然的美丽。不知从何时起,我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而后对它的钟爱和痴迷也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渐渐地,我从中感悟到一个古老的国度点燃的文化之火。

  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孕育中,褪去华丽的外衣,大浪淘沙,留下的一笔永久的'财富,那便是五千年的沉淀—爱国情怀与民族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为世人所推崇,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我们一方面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历代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我牢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我想起了先秦哪那些宣扬礼仪仁道的先哲们,想起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文天祥,想起了那正直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官海瑞,想起了救国救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戊戌六君子……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这是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到的有一个价值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给了很好的诠释。自古以来,不论在天灾还是人祸面前,中华儿女从不屈服和放弃。面对各种挑战而不丧失斗志,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永远保持着不屈不饶的精神,在我的人生中,需要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问题上,我更应该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这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瑰丽的诗篇是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到的又一个收获。我听阮籍呼号“天下无智者,使竖子成名”而哭,那是魏晋的愤恨之泪。我在“草色遥看近却无”中感受到春的气息。在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事故变迁后,我又展望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蓬勃景象。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铁骨铮铮,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豪情壮志,都让我深深的沉醉。流芳百世的不只是他们绝妙的诗句,还有他们的忠肝义胆,就像秋之落叶,那般返往。

  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或许久久地回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里难免会汲取一些浩然正气吧,中华五千年沉淀的独有的忠孝、爱国民族魂、瑰丽诗篇、道德也值得我们受用一生。宛如冬天里彻骨寒风,落拓不羁。这些精神,于是化为血液,流动在文化的全身,于是成为烙印,镌刻着中华的文明,于是成为一种永恒的文化流转。徜徉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不知何时,我走进了它的世界,幸福的我流连于它的世界里,找不到出口。此时,仅需一杯清茶,伴随着传统文化流入心田,就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15

  传统文化,我想可以这么理解:“传统”和“文化”。

  这个本该息息相关的两个词语,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距离依然遥不可及,就像那牛郎和织女,本该有情人终成眷属,却因为天河而只能遥遥相望,只得一年一会,鹊桥相遇。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零零星星汇总起来,组成了一个完美而又复杂多样的体系,涉及各行各业,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但是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驶来,这些古老、奇特却又富有艺术气息的文化,已经被慢慢被遗失、被忘却却,慢慢被消磨,让本就不辉煌的中华文明更加黯淡。到了今天,也就只剩下那零星点点了,而且有些也即将消逝。

  我曾经看过一个公益广告,上面列举了十种中国独有民间工艺,都是现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上面附带了一些数据,譬如,皮影戏有九个流派面临失传;水晶雕刻传承人不足8人;中药炮制数传承人不足五人;可修复壁画的勉萨派唐卡绘画大师仅余一人……这些数据无不揪着我的心,原来我们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所剩不多了。

  在机缘巧合中,我开始接触到一种中国传统乐器——二胡,并开始学习。这种在民间比较多人认识的乐器,被较多人学习。但是在那些只看过听说过却又不了解的人看来,对二胡有一个不怎么好的印象。比如街边卖艺的人拉的,白云山上的老爷爷老奶奶奶拉的;再比如那个“瞎子”阿炳拉的,诸如此类。就连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并且在不知二胡为何物时,就开始学习了。

  学习的过程中,褪去了新奇之后,就只剩下枯燥、乏味,和无限次的磨合。再好的性子也被磨平了,我开始懒惰,开始拖拉,开始厌烦,甚至想要放弃。但在老师的坚持,妈妈的督促下,我还是很平稳的度过了四年之痒,直到今年,我一共坚持拉二胡达八个春秋。

  终于二胡也成了和筷子、菜甚至于饭一样重要的生活组成,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然而放眼望去,当初和我一起学二胡的16个人,如今仅余两个人在坚持,这种现象很好地反映了人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远远不够,这还只是比较为人知的乐器,如果到了一些只有内行人才能念出名字的乐器,多少人还会去学习,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传统和文化分开了,因为传统已不再是原来的传统,文化也不再是原来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在经济和利益面前都变了味道,一切朝钱看,导致我们很多传统的文化都得不到传承。

  所以面当今社会,我发现很多我们独有的.东西都在以我们不为所知的速度消逝。我们能做的,只有去传承,去关注这些真正madeinchina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单纯地追求西方艺术,难道西方的金属乐器就高大上,而中国的古典音乐就入不得殿堂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抛弃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我们还能走多远呢?

  我不敢想象:当我们都失去了传统的文化,我们的根还能存在吗?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16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那可是数不胜数,而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春节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像放鞭炮、贴对联、吃汤圆,如何来庆贺这个节日呢?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其中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当然要包饺子啊,我为了能吃上美味的饺子,便自己动上了手。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随后我便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在盆里,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起来向下掉面渣。之后我便又加了点水在盆里,面又都粘在手上。哎,水总是加得不合适,光和面就这么难,要等到吃上饺子要等到猴年马月呀!我又加了一点干的面粉,但是还是没成形,我只好向妈妈求助,在妈妈的帮助下,面总算弄好了。可是一听妈妈说面还要放半个小时,我等得不耐烦了,我有点焦躁不安。妈妈见我这副样子,便过来对我说:“你连这点小小的困难都要生气,那还谈什么吃饺子呢?”妈妈这句话激励了我。

  我便耐心地等待,面放了半小时后,我迫不及待冲到面旁边,拿出一小块面,学着妈妈以前包饺子的动作把面揉成一个细长条。结果揉得一节粗一节细的,还好有妈妈在一旁辅导我,不然,我真不知道怎么办。然而,揉了好长的时间终于揉好了。

  我突然想:既然饺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了下来,饺子就一定很美味,想到这里,又使我对饺子美味产生向往之情。虽然饺子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制作难度,为了吃上美味的饺子努力吧!接下来开始把面切成小块,再继续擀皮,然而擀皮也是最难做的一个步骤,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饺子馅熟了而皮却没有熟,我把一小块一小块的'面按成了可爱的小柿饼大小,便准备擀皮了。

  我一手拿着小饼,一手拿着擀面仗擀饺子皮,哎,像妈妈那样擀皮真的好难啊!我实在学不会。最后,我就像擀大饼一样擀起了饺子皮,虽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还是不错。到了该包饺子的时候了,我让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猪肉大葱馅。我拿起擀好了的皮在妈妈面前学着包饺子。包出一个饺子之后,突然觉得包饺子也不是那么因难。我便叫妈妈与我一起加快了包饺子的速度,不一会儿,饺子终于包好了,可以开始煮了。我在锅的旁边盼着饺子煮熟。看着饺子在锅里翻腾,如同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欢乐的游戏。饺子都熟了!嘴里吃着自己包的饺子,特别有成就感,嘴里说不出的开心。

  霎时,我觉得自己离中国传统文化又近了一步。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我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铭记在心。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17

  中国这几十年里社会剧变,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文化心理已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逐渐变味,社会陷入空前的文化混乱与文化空洞之中。传统文化难道就这么被掩埋吗?身为中国人,我们经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阵痛,去其糟粕使其融入世界优秀文化基因义不容辞。也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华文化获得新生。

  传统文化就像是历史河床孕育的鹅卵石,浸出岁月的清辉或被沙浪掩埋。遥想千年前,有人说:“红缨擎苍,年少轻狂!”后来金戈铁马,血染沙场;有人说:“墨蕴思量,红袖书香。”后来一阕离词,只影萧墙。后来,他们有人叹:“黄沙漠漠,月影苍茫。”却流金夺火,天各一方。又有人叹:“红唇薄酒,青丝千丈。”却桃花依旧,逝水汤汤。任岁月东流去,无论是征战沙场还是深宫秋怨,有令人钦佩敬畏的,也有不堪回首的。这些组成了最原始的传统文化,而我们要取的,仅仅是其中的精华。春秋诸子百家的儒道佛法等家文化体系,蕴含了古人的智慧,许多仍为人们所用。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格高韵远的北宋词,堆砌出一座流光溢彩的殿堂。我们得学会欣赏、品鉴,做到这一点,唯有用一颗心认真感悟。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他们无法无天或是自私冷漠。不要说让他们静心面对传统文化,就是举手之劳,也懒得动弹。他们认为自己是“头号人物”,任何事都由他们自己说了算,若遇上与自己直接利益无关的事,毫不犹豫地高高挂起。这些人缺失的其实是份信仰。回望唐朝,玄奘法师虔诚一颗心,踏过万水千山终于取回西域的真经。难道他就一定要去受这个苦行并且必须坚持吗?他不过是放眼天下,信念不变而已。心中坚持一份信仰才能承受得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阵痛,支撑起这份厚重的珍宝。

  文化的回归绝不是单行道,它必然会与现代思想及外来文化发生碰撞。住在广东的阿刘选择继续留守家里的'几亩盐田。靠晒盐挣不了多少收入,他还要去捕鱼、做电工来维持家庭的生计。村里其他人都出去打工谋生,只有他坚持留下。当问到为何不外出打工赚取更多钱财时,这位因长年日晒而皮肤黝黑的汉子憨厚地笑了笑:“大家都出去了,那些盐田都荒废了。若是我也出去,不久彻底没了吗?我就是想保留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技艺。”你可以嘲笑阿刘固守传统,不懂变通;而我分明在他的话里感受到一种对传统的守护意识。我始终相信尽管外来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更新着人们的思想,但传统文化中有一些优秀的东西存在。它们古老,但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应当被传承,不该就这样被遗忘。也许好莱坞大片的激情与过洋节的浪漫让你开心,那么聆听传统文化的召唤,你的心会复归平静,像是回到最温和的初纪元。那时,喧闹中的安静便于无形中使你的心广袤、深邃起来。

  传统文化不该被抛弃,它需要我们用心去传承。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1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

  中华文化,范围广阔。传统学科中的数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建筑中的万里长城、阿房宫;绘画中的中国国画;文学中的中国古典诗词、小说、神话、寓言;还有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服饰、饮食、武术等等,这些绚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原始的戏剧为后来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从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正是从古代的戏剧开始,到如今,戏剧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完美的整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众多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的,有众多老一辈的艺术家和群众们热衷戏剧,希望将戏剧,这项中华的璀璨文化发扬光大。

  然而,戏剧在现在的发展中却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渐渐衰老,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崛起,现代文化正和传统文化商讨着一个问题:我们两个,到底哪一个才能站得住脚呢?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记者到街上进行随机采访,对象都是一些年轻人,记者一些老艺术家的名字,问他们知不知道,而大多数被采访者都表示没有听过。现在,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新一代的偶像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间流传。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偶像的粉丝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认为那样的艺术、文化不适合喜欢追赶潮流的自己;对老一辈艺术家和传统节目一无所知,认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并不等于他们也应该去知道。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19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离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近年来,大家有幸同意愈来愈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要紧组成部份。要进行道德教育就没办法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的境界是和谐,要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坏自然,去“人定胜天”。大家把天地比作爸爸妈妈,感恩大自然赋予了大家赖以存活的物质基础,感恩大自然赋予了与人类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万物。有了这份感恩之心,大家就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了解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大家人类长久存活的金钥匙。1988年,75位诺贝尓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21世纪的人类要存活,需要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这些世界顶尖级的人物,了解大家中华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塑身、云筑网、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大道,而大家更应感念祖恩,以中华文化之精神,看重自己的地球,看重自己的家园。

  念及恩情,大莫过于爸爸妈妈的生养之恩。“大爱无疆”、“大道至简”、“大恩不言谢”;要真知和践行感恩,莫过于孝。假如说一个人对我们的爸爸妈妈都不可以尽孝,那样很难相信他能对其他人真诚。没有真诚就谈不上信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告诉大家要从真诚开始,自立于社会,收获于和谐,践行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孝,要有一体的观念,了解孝就是要了解感恩,把一体的观念落实到生活、言行中就是孝道。大家从对爸爸妈妈开始尽孝心,然后推广开来,对兄弟姐妹、对所有的亲人也有这样的爱心;对老师同学、对领导同事、对社会大众,不管到哪儿,都用这种爱心对待所有的人。宇宙万物与我一体,爱其他人就是爱自身。孝是感恩,孝是仁爱。真正了解孝的道理,了解感恩的情怀,就了解塑身、云筑网、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续,不仅爱目前的大众,还要爱将来的大众。大家要关照将来,不可以由于眼前的享受而把子孙将来的资源糟蹋了。假如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造成紧急的环境污染,大自然的资源被破坏,以后吞咽这些苦果的势必是自己的子孙后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长久进步,就要对自然有恭敬心、感恩心。

  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应心存感恩的心,感恩自然,感恩爸爸妈妈、亲人,感恩社会。孔子的门人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何谓“忠恕”?尽已之为忠,就是要竭尽自身之力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善待同学、同事、亲朋好友;“恕”寓意“如心”,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忠恕”之心,就能认真对待工作,处置好各种关系,就可以“团结干事”。如此,大家才能更好地自立于社会,收获于和谐。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20

  “民安国泰逢盛世,风调雨顺颂华年”道出了新年的期盼;“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点明了天下学子的抱负;“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描出了甜美爱情的模样。

  一字一句,一联一对,上下相应,平仄相和,妙趣横生,雅俗共赏。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对联已经走过了数千年,从最早的桃符“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到如今形式多样的春联、寿联、挽联,无一不体现着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国土茫茫,万里无疆;中华之魂,传扬四方。新春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温柔的记忆,如今,张贴对联仍是家家户户喜迎新春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尽管各种打印的'华丽春联横行于市,可在街头巷尾,依旧可见,一套掉色的旧桌椅,一砚墨,一支笔,一沓大红正丹纸,写成的春联整齐地挂满一墙,似鲜血明亮,如红旗飘扬。写字的大多是已退休的老人,两鬓斑白,银丝掺杂,字写得端端正正,行云流水,如群鸿戏海,似舞鹤游天,这种简单又传统的春联,是许多人熟悉又温暖的春节回忆。

  此去经年,良辰好景应犹在,却道物是人非事事休。算起来,爷爷去世约莫有七年了,那时,还有许多自家写春联的,也还容易买到印有龙凤呈祥金纹的正丹纸。每当过年,爷爷就会铺上纸,表情认真严肃。施之以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写“五湖四海皆春色”,书“万水千山尽得辉”。横平竖直,如中国人的脊梁,;刚劲有力,如中国人的筋骨。然而如今,家里也用上了打印春联,不再有纸墨幽香,奶奶也不再认真看着挥墨如云烟的春联,尽管她一向不识字。

  “书必有神、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我曾自以为字写得不错,也曾试探着写过春联,但我发现,写在纸上,大小不一,或歪或斜,不够方正,不够大气。写字,写联,真的是靠长期的积淀和修养。

  红色中华,浩浩然正气于身;书墨忆古,句句联筋骨育人。之前的书法老师,六十多岁,很是和蔼,夏天的时候穿一件纯白的短袖,天天执笔,却从不染墨。他说他退休前,在学校里除了体育什么都能教,却认为书法是每一个学生首先必须要学的。记忆犹深,在书法课上教的第一个完整的字就是“人”,简单两笔,却很不容易写好。“这个字的慢慢练,一直练,有些人啊,一辈子都写不好这个字。”写字如做人,横平竖直,端端正正。

  红色的春联是对往昔的感慨和明朝的期盼,刚劲的笔画是不屈不挠的坚韧和堂堂正正的大气。

  对联之下,中华之根;书法之上,民族之魂。无论你身处何地,是居住港澳台的同胞,亦或是漂泊异国的华侨,中国人,就是我们共同的身份。铸造我们的,是中国精神。连接我们的,是中华文化。

  迟迟钟鼓,中华文化从历史长河中流淌而来,源远流长,绵延不绝;耿耿星河,中华文化亮之于今世,永耀于后人!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21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也应该弘扬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接班人。

  传统文化汇聚一起,三锅沸腾的热汤,寒假培训传统文化的老师则像厨师,我们就好比汤的享受者,既体味到了汤的芳香,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大家共同传播,才会不断使之为世人所知,为大众所爱,所以我们应当做汤的享受者,文化的传播者。

  我想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就像我热爱"之乎者也"的说法一样,就像我能感受到陈胜吴广起义时所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那种悲愤与不满一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古人延续至今的文化,是古人的思想结晶啊!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忘不了先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谆谆教诲;忘不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我反省;更忘不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我愿做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是因为我想感受这芳香四溢的传统文化。

  我愿做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就好比""我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样的豪情壮志,孔子之师,老聃郯子子的人也不一定比孔子圣贤,孔子依旧为人弟子。我想要拥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坚忍品质,做任何事无论成功或失败,只要坚持到底便是最大的赢家。我渴望拥有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恬然自适,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自然最真实的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实就潜藏于我们的身边,只要悉心观察,你会发现:其实连最基本的遵守纪律都是我们恪守本分的体现,我想做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我想要将这充满芳香的鲜花的种子,洒向神州大地。

  我愿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想跋山涉水去体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自然美景;我想登高而见,去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独特视角;我想寄情山水去体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风简朴古风存""的田园风光;我想要登上长城,就站在我们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上,向全社会呼吁:做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有何不可?何乐而不为?

  传统文化似艳阳高照,温暖人心;传统文化是涓涓流水,沁人心脾;传统文化是祖国祖国的赞歌,值得我们传颂。弘扬传统文化,是我的责任,是我们的责任!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22

  漫长悠远的中华文明孕育出中国人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诗词的种子自小便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品读钻研诗词是一种人生的历练,愈品愈浓厚。唐诗、宋词更是成为你我案前床头的必备书目。蒙曼老师说:“当代中国人诗心不死”。诚然,诗词代代相传,从几年前回复量百万的续写诗词的帖子,到诗词大会上圈粉无数的“飞花令”比赛,中国人从来没有忘记诗词,中国人有不死的诗心。但诗心究竟为何?是诗仙李白笔下的快意人生,亦或是柳永叹惋的儿女情长……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生坎坷流离的陆游心里,诗心是对国家的热忱,在弥留之际,他最大的遗憾是未能看到国家统一。家国山河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写进了他的诗词之中,融入到他的生命之近代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欺压临蓐,国人诗心依旧不死,秋瑾的长歌还在徘徊,谭嗣同昆仑肝胆在长啸,诗心便是一腔赤忱的爱国之心。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虽不用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依旧不能忘记一个中国人应有的爱国之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一颗诗心是多情的蝶恋花。古人为追求心上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到如今年轻人的“女神,留个微信”,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古今人共有之。一直觉得拥有一颗诗心的人,在感情路途一定不会走的太过艰难,纵使经历过“落日斜,秋风冷。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的落寞,但也一定会以诗词的独有的`底蕴内涵以及个人的诗心体会,去排解忧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东坡与亡妻十年生死相隔,纵使无法体会哽咽无语和泪流千行的痛楚,但却让我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一见钟情的转辗反侧到平凡生活的柴米油盐,红玫瑰也是白玫瑰,再读柳永东坡自己的内心也就多了份纯粹与平和。

  年轻时曾一度执迷于诗词工巧,而经历时间的洗礼方才渐渐醒悟,诗心也越来越向往恬淡从容的山水诗词,流水让人向善、忍让,高山教会人包容,远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清丽,字字洗涤人心。如今窗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消失的是大漠孤烟、小桥流水,但不灭的是一颗恬淡的诗心。当我们衷感叹红于二月花的枫林,如银河下落的飞流瀑布,淡妆浓抹总适宜的西湖之时,折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时,可以内心深处得到诗词的滋养,而不是在发愣片刻后大脑空白大喊一句“真美啊……”

  人生的历练也使我渐渐明白:诗心即人心,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历久不衰的真正缘由,写尽人世悲欢,道尽家国情怀,在这忙忙碌碌的生活中给予你我精神的和平与宁静。如今的我,报效家国的激昂陈词不减,家国故土的深沉留恋更添。在车马喧嚣的忙碌生活之后,不忘一杯清茶,一本诗词,细细品味在午后的落日黄昏。

  真正的诗心,即是人心,诗心不死的你我始终坚守着生活的初心,都痴恋着诗意的栖息。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 23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和人们对娱乐生活的需求的提升,“韩流”、“日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迅速在中国崛起,其迅猛的来袭与渗透,不仅主导了我国影视业文化等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日饭”、“韩范”,成为了这种新兴文化的追捧者和拥护者,而许多我们自己的文化瑰宝在逐渐湮灭,这些人却丝毫不知。倘若这种文化潮流如此驾驶不断扩大下去,迟早有一天,我们的娱乐文化中将再不见一丝自己的特色,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将彻底改变。

  是什么,导致外来文化顺利侵袭,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取代了传统文化在主流社会中应有的`地位?是因为它们“时尚”,它们“流行”,它们为人带来“潮流青年”的标志?还是因为在某些其拥护者的眼中,传统文化太“俗套”,已经“过时”了,配不上他们追赶新风尚的匆匆步伐?追根到底,使这些人对文化,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到位,不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然而,坚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是一个民族不被全球化的洪流所淹没、不被文化入侵所同化的根本,也是一个人不忘根的底线。现今世界,信息通讯如此发达,人们很容易便可以对世界另一端的文化习俗了如指掌,因新鲜感而为之痴迷,甚至将其作为自己所追求的文化宗旨,而忘记自己本应代表的东西。不坚守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潮流的冲击下,便等同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文化属性和伟大的文化宝藏,便等同于沦为世界文化融合中一颗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棋子。试想,如果身为一个中国人却毫不了解自己的文化,说外语,着洋装,庆祝着洋节日,宣扬着他国精神,他谈何对得起自己全身流淌的炎黄血脉?不坚守,只会在文化冲击之成为一只毫无方向的没头苍蝇,到头来成为文化交流中可悲的牺牲品。只有坚守传统文化,我们才能不忘本,才能活出民族特色,让自己的文化瑰宝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同时,只有坚守传统文化,才能将其源源不断地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感受到它的魅力。我国有五千年卷帙浩繁的传统文化积累,千年前的金戈铁马,百年前的琴棋书画,一亭一景一诗一韵中满载的是祖先的智慧,将我们星火相传的文化继承并发扬下去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不曾间断地流传至今,正是因为每朝每代都有坚守传统文化的人。宋元时期,北人南侵之际,中原人被迫大规模南迁,他们翻山越岭,忍辱负重,四海为家,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正是他们的坚守,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扩大了中华的版图,也使中华文明没有就此中断。古人尚能如此,如若传统文化断在了我们手里,我们不应该感到羞愧吗?

  坚守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更是每个国人的历史使命。让我们从身边的细微处入手,认识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继承、坚守并发扬传统文化。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征文】相关文章:

以青春为话题征文作文最新06-05

感恩的心征文为话题3000字04-27

以让为话题的作文11-13

以安全为话题的征文02-12

以风景为话题作文04-27

以心事为话题的作文04-26

以思念为话题的作文01-21

以宽容为话题作文11-24

以坚强为话题作文11-25

以梅花为话题的作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