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节的作文1500字合集6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节的作文1500字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1
今年我在老家过春节了。
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在外过春节的经历,由于习惯,从来没有想过家乡过春节的风俗其实是很意思的,细细想来,家乡的春节倒是别有一番趣味。
家乡是广东梅县,因是山城,即使是严冬,到处依然是郁郁葱葱的,家乡一年四季的绿,总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家乡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场面,到处都是欢欢喜喜的人群。和那绿一样,给人阳光般的感觉。家乡人一直沿着旧习俗,都重视过节,从一月到十二月,月月有节过,每个节都有不同的讲究和过法,但,春节是过节中最重视的。家乡的过年,是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人们都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活。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杀鸡杀鸭,还有杀猪,把这些将要成为年货之一的东西腊好,在正月里用来招待客人。同时要做印有“福”字的米糕,蒸放了红色香料的“发”糕,意思是“发财”,还要炸“煎堆”,酿客家娘酒,酿豆腐等,一切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除此以为,还要给全家老少准备新衣服,因为过年了,全家都要换新衣服。小孩是重点,里里外外都要换新的,大人不全换,也得换件新外衣。所有的房舍、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以示新一年新的开始。
除夕的前一天,家家贴对联,挂红灯笼。从那时起灯笼一直要点到元宵才能熄灭,意为驱邪消灾。到了除夕那天,早上要虔诚地点香烧纸敬神放鞭炮,以保佑来年全家幸福安康。午饭后,全家人都要沐浴换新衣,毕后长辈们会给未婚的晚辈们压岁钱,意示长辈长寿晚辈健康成长。随后便开始祭祀祖先,祭祖仪式结束后便开始张罗除夕的团圆饭,太阳还没下山就得开始吃晚饭,意为“早年早节,团团圆圆”。晚饭后还会在灶边放一盘食物,用来孝敬灶神一年的辛劳,也意为一年灶火不断,不缺吃喝。除夕夜来临,屋里所有的灯彻夜长明,意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也有“守岁”的意思。除夕夜结束前,还要把屋里打扫干净,因为年初一是不能打扫卫生的,意思为“辞(扫)旧迎新”。到了除夕夜的12点,要大开屋门,在屋门口摆放食物和放鞭炮,意为“接财神”。
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因为这天是不能睡懒觉的,不然谁家春耕时便会塌田,真实性如何,无人去深究,总之大家都早起。起后的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表示开门大吉。接着,大人们忙着去接“灶君”,小孩就跑去拜年了。见到大人都说“恭喜发财”,长辈便喜滋滋地给小孩“利事”,“利事”即红包,意思也是让小孩健康成长。在这一天,是不能到别人家里吃饭的,以示家里一年到头都团团圆圆。这天的午后,重头戏就是“舞狮拜年”,村里的舞狮队挨家逐户,敲锣打鼓,每到一户,舞狮的人会在屋里舞一圈,向主人作揖祝福,此时气氛热闹,满院生辉,主人便高高兴兴给舞狮的人发“利事”,以图吉利。
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三回夫家(一般在娘家留宿一晚),正月初四拜大家(意为拜访亲朋好友),正月初五不离家(不可以去别人家窜门),正月初七吃七样菜(每一种菜代表一种意思,如:葱:聪明,芹:勤劳等)……这些,在家乡都保留着不变的风俗,也给家乡的春节增加了趣味。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春节的高潮。那天,所有村的舞狮队都进城“闹元宵”。入夜,皓月当空,彩灯齐明,锣鼓喧天,鞭炮声声,人流如潮。舞狮比赛是“闹元宵”的开场节目,比赛结束后由各村代表选出前三名,以后只要县里有活动这些获奖队都是首要的表演队。“烧烟架”也是元宵的必行活动,人们用竹杆撑起一条用竹条编成的长长的龙,龙身上装有各色各式的烟花,转龙开始,所有烟花一同点燃,烟火齐齐喷出,形成一条火龙,此时火光熊熊,鼓乐铮铮,欢声笑语,人群鼎沸,人们尽情欢乐,在火光鼓声中宣汇着满腔激情的热望。俗话说:转火龙,人活九十九。火龙点完了转完了,意味着新的一年将消灾伏祸平平安安。除火龙外,花灯随处都是,花灯之下,十字街头,人们围圈席地而坐,锣鼓手、小镲手等热烈演奏,而山歌也正唱得火热。火光映红了人们的脸颊。演奏都们奏的如醉如迷,歌唱者们唱得激情飞扬,听众们聚精会神聆听,人们思绪被乐曲山歌牵引着飞驰流奔,忘掉了一年的辛勤劳累,憧憬着新的美好一年。
家乡过春节的很多活动都带有迷信色彩,即使人们不相信,但风俗还是这么一代一代地传着,家乡人都认为,这是一种传统,一种娱乐,一种祈盼和希望。
老家的春节别有一番风味。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2
这个春节,我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愿望:去看望一位老师。
看望老师的想法,在我的心中储藏了许久。春来春又去,草木枯又荣,随着我的年岁渐长,看望老师的念头也在渐长,春节作文《春节二题》。但因于我的来去匆忙,又因于没有掌握老师确切的行踪,我却始终怠慢着,疏忽着,没有真正地践行。
感恩,将是我后半段生命里一个不可动摇的主题。那些曾经以善意的目光注视过我的人,那些曾经在我犹豫徘徊之际鼓励过我的人,那些曾经在我落魄之时施以援手的人,我都将一个一个地找寻他们,当面表达我的感激之意。人真正的成熟,是懂得了爱。爱化解了我们曾经的仇恨,教会了我们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宽恕,更使我们滋生了对情谊的珍惜与护佑。
看望老师,是我感恩之旅中的第一步。
我的老师名叫王兆闻。高中时期,他教我们语文。王老师面色白净,戴副眼镜,身材高挑,走起路来,头上飘拂的头发随脚步的晃动而晃悠。在政治运动的风暴中,作为"反动学术权威",他先后两次被打倒。但沧海桑田,日月蹉跎,似乎并没有在他的身上留下明显的烙印,更没有消解他昂扬的意志。
我和王老师建立联系,纯粹是因于我所写的一篇作文。上高二时,我写了一篇作文,取名《最难忘的人》。依现在的眼光看,那篇作文自然是无比幼稚。但其时,却得到了王老师不遗余力地表扬。王老师不但在他所带的两个班里反复宣读它,而且跑遍了同年级的所有班级,朗读它,夸赞它。一时间,我作文写得如何如何好,成为了学生们议论的热点话题。不止一位同学当着我的面,以近乎夸张的语调,声称我"比浩然写的还要好"。后来,这篇作文登上了学校唯一的黑板报。王老师似乎还不罢休,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让我把作文誊写在几页方格纸上,说他拟向某个刊物推荐它。再后来,在课堂上,王老师只要讲起写作,什么开头呀、伏笔呀、过渡呀、结尾呀等等,所分析和例举的对象,都是我那篇被他表扬了无数次的作文。
其实,我对自己的作文水平非常不满意。在王老师的表扬声里,我并没有欣欣然,陶陶然,仿佛一个脚步从未离开过地面的人,突然乘坐上了高空缆车,心里滋生的,恐怕不是飘飞的快乐,而是无所适从的惊惧与惶恐。
在此之前,若要用一种物质来描述我的形态,那么土豆是再合适不过了。是的,我确实如土豆一般,埋在土里,沾满泥土,土色土质,无声无息,没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存在,没有几个人理会我的苦乐,更没有几个人肯多瞥我一眼。但我这颗土豆,硬是被王老师从土里挖了出来,从地面之下的土豆,变成了地面之上的土豆。地面之上的土豆,尽管土豆的秉性和属性没有改变,但与地面之下的土豆有所不同的是,它却走进了公众的视线。
如果说从事文字工作是我所选择的一条不归路,那么,王老师当初的激励,则给我的虚弱之躯,注入了些许站立的力量。一个卑微的土豆,一个自惭形秽的人,在他的表扬里,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并非那么一无是处。
后来我也开始了教书生涯。当我从学校毕业,分配至耀县中学时,王老师已经先期调到了这所学校。昔日的师生,今日却成了同事。奇巧的是,我的办公室与他的办公室相互为邻,一墙之隔。王老师呈现着长辈的慈爱,对我照顾有加;而我则视他为亲人,为精神的依靠。师生之情,随日月的流转而浓郁,而深厚。
他退休,我调离,我们四散而去,见面的次数越来越稀寥。去年,有人聊起他的年龄,说他已经迈过了八旬的门槛。我闻听此言,忽然有了一种急于看望他的紧迫感。我害怕因自己的延缓,酿成永恒的遗憾。
令我颇感意外,当然也颇感欣慰的是,八十多岁的王老师居然如此精神矍铄。他的面相苍老了一些,但其他的,比之过去,似乎都没有太大的差异。走起路来,他依然腰板挺直,轻盈飘逸。而真正的变化,则是他的性情。曾经不苟言笑的他,而今却无比达观,甚至洋溢着洞穿世事之后的幽默感。他编了四句顺口溜,表达着自己的满足。他居于乡下,在田野间,他与泥土亲近,与蔬菜为友,聆听着鸡鸣牛叫,仰望着星疏月明,遗忘了尘世的喧嚣,摆脱了相互攀比带来的焦虑与窒息,呈现着一种穿透云层的淡然与悠然。他的炕头,则放着一本厚厚的《圣经》。
王老师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在世故者的眼里,他的人生谈不上辉煌,甚至有点儿平铺直叙。在官本位的世风里,许多教师被"重用",被提拔,当了这样那样的官,但他至退休,却依然是一个没有任何装饰物的教师。但在我看来,人生的成功,不是官帽的高低,财富占有的多少,而是能获得别人发自内心的敬重。
王老师无疑赢得了口碑,赢得了尊重。任何头衔,任何官位,在真正的"口碑"与"尊重"面前,都自行枯萎,一钱不值。一棵树,繁华凋谢,茂叶落尽,站立秋天的田畴,在微风里,在夕阳下,显得如此静穆,又如此脱俗。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3
小年到了,大年还会远吗?不远,马上就到!小年到,祭灶忙,衣食无忧保健康。今天是小年,我写了一篇文字,祝亲爱的朋友们:心中的希望与梦想马上实现!小年吉祥!——题记
今天是农历腊(十二)月二十三日,东北民间称为过小年,南方是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这一天是祭灶的日子。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小年,一年里最后一个驿站,马上就要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淡妆素裹牵住了我的手,感叹时如流水,年年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和感触。
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中国地域广阔,南北过节的习俗总是有很大差异的。东北的小年,普通百姓很当回事的。过小年,祭灶。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祭灶君,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这是关于过小年儿的民谣。小时候妈妈教我的,如今,我又给小外孙念叨了。
今天是小年,再过一周就是春节了,这不马上就要过大年了,真的让人感受到时光老人的脚步匆匆了。小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能天天吃到过年时吃的东西。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平时没有好吃的东西,便把过年当成了自己能美食几天的她日子。现在想小时候吃麦芽糖的情景,禁不住暗自浮想:如今都倡导与时俱进、健康生活了,不知灶神是否也会嫌糖瓜过于甜腻想尝试点新鲜玩意呢?“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过去民间关于灶公的.一副对联。自从人类懂得用火之后,灶就成了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如今,城镇居民很少有用老炉灶的了,几乎都用上了天然气了,自然帖这样对联的也就少了或者说是没有了。但是过小年的习俗还不会离开我们,这也是民俗的一种延续。真心希望有着中国民俗寓意的腊月二十三的小年,能马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寒过后是小年,大寒时候,寒潮南下频繁,是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冰天雪地、天寒地冻。20xx年的小年就在大寒后两天,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今天是四九的第五天了,俗语说“三九四九冰上走”,现在的路有许多积雪和寒冰,让人感受到的是寒冬腊月的透骨之寒。行走在风雪中,零下27、8度的气温,让路上的行人加快了行走的速度。每当我走在寒冷的路上时,会想起昆曲《林冲夜奔》中的“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应该就是发生在这样的时候。不知道那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魁奇伟丈夫”的林冲在风雪山神庙是否也过了小年?我真奢望能在梦中与林冲做一次对话,听他给我讲述草料场那惊神泣鬼的一幕。这个想法也许真的是我永远的梦了!无论能否做一个这样的梦,这是我的梦想。我希望马上能实现,但我知道人生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小年,自然要吃灶糖,这也是一种习俗了。早晨在早市买了200克灶糖。拎着买的菜和灶糖往回走,看看手里的灶糖,想起小时候吃灶糖的情景了。记忆中的灶糖可真是好吃啊!那时候爸爸会把买回来的灶糖放在棚子里,晚上放过鞭炮后,爸爸就从天然冷库一样的棚子里取来那长长的、扁扁的、冰凉冰凉的糖给我。那时的灶糖才咬下去的时候是酥酥的并不觉得甜,到嘴里就化了,化得软软的,黏黏的,粘在舌头上,牙齿上,突然就感觉到了满嘴的甜味。那糖的甜味却深深地烙进了我的记忆,今天那甜味已变成了对故去的父亲的永远的思念……
小年到了,大年还会远吗?不远,马上就到!马上,是立即的意思。作时间副词,表示时间很短的意思,也是非常快的意思。今天是小年,灶王爷又要“上天言好事”去了,晚上我也会在灶台边儿摆上粘他嘴的糖,盼着他述完职,年三十儿能“下界保平安”!当然这个美好的愿望也得马上变成文字送给我的朋友们。小年到,祭灶忙,衣食无忧保健康。祝亲爱的朋友们:心中的希望与梦想马上实现!小年吉祥!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4
在我看来,春节是凝结在舌尖上,一年又一年,我们就在这样春节中,慢慢长大了。
“进了腊月门,就是过年”老话虽是这么说,但在现在,过年热闹喧腾,似乎是从小年开始。在小年这个春节盛大开始中,饺子第一次揭开了她面纱。
饺子永远是过年餐桌上最重要角色。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无论这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饺子永远是一家人年终盛宴。“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美味,饺子馅更是变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厌。
在我老家,饺子馅总是经典韭菜猪肉馅。韭菜是新下,鲜嫩多汁,刚买来摘来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地上铺着几张报纸,一起摘韭菜,春节与家味道就在这里,慢慢升华。猪肉最好是手切,可以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猪肉肥而不腻与韭菜鲜辣融合在一起,正是对春节最完美诠释。
韭菜猪肉饺子本是最佳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时要吃饺子却是素馅。老一辈人说这象征着来年朴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对这种说法不太相信,但素馅饺子确也别有一番风味。
把胡萝卜、粉条、豆腐切碎,摊一个蛋饼切成小块,有时加些木耳,素饺子馅基本上脱不了“这一套”,但就是这几味简单食材,却能调出美味馅儿。素馅没有了肉馅那种浓烈肉滋味,多了一股清淡感觉,也可以对春节期间大鱼大肉起到一个很好调节作用。不过令我疑惑是,有时素馅里也加些海米虾仁,这还叫素馅吗——也许素馅只是人们一种对美好生活寄托与尝鲜满足罢了。
饺子皮也颇有讲究。必须要用死面那是一定,放了酵母就变成煮包子了。这几年新出了一种“饺子粉”,据说是专门用来做面皮用,其实味道嚼劲与一般饺子皮没什么差异。擀面皮真是门手艺,擀面皮讲究中间厚,边上薄。要想擀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现在,肉店里有卖机器压饺子皮,两片皮之间扑上点面粉,显得死气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当吃完饺子,总要喝上一碗煮饺子清汤,说是“原汤化原食”。其实抛开营养不讲,清汤味道品相还是不错:清汤色泽是有着谷物气息淡黄色,味道既有一种饺子皮清淡,也有露馅饺子肉馅鲜美——所以煮饺子时,露馅饺子还是必不可少呢!喝下一碗汤,感到周身热乎乎,寒冷驱散殆尽,也冲淡了刚才吃饺子咸味。
在吃饺子时,总少不了几个翠绿色身影,那就是腊八蒜。吃一口饺子咬一口腊八蒜,感觉那种辣味在鲜味里散开感觉,缓解了肉饺子油腻以及腊八蒜辛辣,可谓是两全其美!米醋、绵白糖、大粒蒜,把它们种在玻璃瓶子里(原来是用瓷罐子以及玻璃罐子),小年时便可收获一瓶翠绿腊八蒜。今年我家腊八蒜是翠绿色,可醋却成了草绿色,没达到老舍先生“色味双美”标准啊。
说到小年,似乎还有一种沉寂已久习俗:祭灶、吃关东糖。在济南城区里,祭灶习俗早已无影无踪,关东糖、糖瓜也越来越少。不过我今年有幸寻觅到了杆状关东糖。关东糖很脆、很酥,有时咬一口还会迸溅出许多渣渣,不过那甜味是沁人心脾,与厨房里柔弱无骨绵白糖是没法比,多了一层过年香气,让人很是舒畅。
我在福建吃过一回白年糕:味道虽不错,可口感是单一至极,好像在咬糯米团子。山东黄米年糕就不一样了。原材料是黄糯米面,和面时直接把洗净大枣整颗放进去,正好随着和面被绞碎一部分,进到黄米面里面,捏成窝窝头状,上锅蒸熟。吃黄米年糕时,离大枣越近,枣味越浓,还要时刻提防着,别被枣核咯了牙,多么有趣!
说到年糕,就不能不说豆包了。豆包讲究心里美,其实也是馅料重要性。做豆包前一天晚上要把大红枣以及红小豆放糖放水,煮沸了再焖。第二天上午馅料已焖得差不多,甜糯软香,直接吃更是美味无比,即刻用发面包了放进蒸笼里,还要一同做些馒头。蒸出来豆包外表普通,里面却是红彤彤,煞是好看、煞是美味。
最后要介绍,也是我最为喜爱,就是酥锅了。酥锅这手艺,我亲人里只有我姑姑有,而奇怪是我奶奶却不会。酥锅之做法,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把喜欢食物煮熟了加某种香料炖吧。最后收了汁,放凉以后,每种食物既保存了些许原味,也有一种互相联通不可名状香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酥锅凉了才好吃,可地冻天寒,不免令人不太适意,也是春节美食中特色一员了。我们小区来了个卖酥锅,掀开锅盖,冒出竟是阵阵热气,这算什么酥锅!他那酥锅还有哩啦汤水,味道一般,竟然还有人买!于是我便决定再也不吃他家了。
酥锅有酥白菜酥豆腐酥鱼酥鸡酥豆角酥海带酥肉酥口蘑酥木耳等等,什么都可以往里放,我最爱是酥海带。
过年,其实不仅是一个盛大节日,也是亿万中国人心灵寄托。我衷心希望这些美食,凝固成舌尖上春节,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一年又一年期盼下去。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5
福清春节的民俗活动就从“筅堂”(拂尘)开始。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间择吉选一单日,捆扎新砍的竹枝为帚,拂去房子内顶棚的灰尘,洒扫庭院,洗涤家具器皿,反住宅打扫得干干净净。筅堂日全家吃一餐猪血“调”薯粉,据说猪血有去秽除尘作用,把筅堂时吸入体内的尘污也清除干净。
福清民间还有祭灶的民俗。腊月廿四日民间定为祭灶日,这天家里备好灶糖灶饼果品蜜饯供祭家庭保护神灶君,送灶君回天庭述职,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饭后,再备上香烛果品接灶君回来就任,叫接神。现在虽然不在厨房帖灶君图,改贴春牛图,它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顺利的良好愿望。
送完灶君后,开始了“送年”活动。福清素来把女婿当作“半子”。每年腊月廿五起,女婿要备好年货送到岳父母家,这叫做“送年”,新婚的头年,女婿必须备猪蹄一双,线面五斤,五素五荤十件礼仪,用食盒装好,贴上红纸,亲自送到岳父岳母家。第二年以后,礼仪件数可不拘,但必须避开“四”的忌讳。
十二月廿八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巾春联。福清的春联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在红联身上加了一段白联头。这种习俗据说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时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刚贴完春联来不及吃年夜饭便逃命而去,等戚继光率军击溃倭寇才回来,有些人不幸蒙难,丧家就改贴绿色素联,亲戚朋友为了表示哀悼,就在经联上加巾白联头致哀。这白联头红联身一是表示全家平安,二则反映福清自古就有乡里敦睦,和衷共济的纯朴民风。
分年是福清春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后举行发年仪式。分年是人们在一年取得收成后祭拜天地神,祭拜祖宗的宗教仪式,沿袭下来便成了风俗。先备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二荤祭保护神,最后备十素十荤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达天庭,下告地府。这些仪式虽有迷信色彩,但却表达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现在福清仍流行分年习俗,多数家庭都备些果品香烛祭供祖宗,以表子孙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岁的风俗。除夕夜一家老少围坐着吃团圆饭。年夜饭都凑成十碗十盘,取名十全十美之意。饭后长辈向未成家的晚辈送压岁钱,家庭主妇“装岁饭”,切好初一早上用的蔬菜鱼肉,全家人在家长率领下,洒扫庭院,添满水缸。以前民间还有“煨火母”的风俗,表示灶火延续、家庭兴旺的意思。最后家长添油点灯,带领全家围坐一起,促膝谈心,直到天明,这便是守岁。
正月初一亲朋好友间相互拜年,这是全国都有的风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许多不同的风俗。福清人自古勤劳,初一都争先恐后起早,取“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早家家户户煮线面,人人都吃线面,还配上太平蛋一双,祈求“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民间还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汤的风俗,说是第一口喝汤出门便逢雨。吃完蛋后便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妇须留一人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贺,请客人进门,向客人敬烟请糖。路上遇到熟人,无论友善与否,一律点头致意,或作揖互贺。
初一这天禁忌多,如忌扫地,怕扫掉财运;忌操九,怕不慎伤了皮肉不吉利;忌讲晦气话,怕言语相左伤了和气;忌打小孩,怕哭声不祥,这天小孩最高兴不过,有什么要求,大人多满足他们;忌讨债认为喜庆日子不难为别人,体现福清人宽怀仁爱的美德。
拜初二是宝清独有的风俗,也称拜新座。凡上一年有成年人逝去的家庭,都在初二这天设灵座让亲友吊唁。拜初二这一习俗也与倭患有关,据说明末倭寇入侵,人们逃难而去。待戚继光率兵击溃倭寇,逃难的人们回来过年,初一见面互道平安,第二天便到死难者家中吊唁,沿袭下来,成了风俗。因此福清民间初二是不能上人家的门,以为晦气,当然拜新座不在此限。
福清南部操莆仙方言的地区还有初五做“大岁”的风俗。据说当年人们逃倭患时,无法回乡过春春节,直到戚继光击溃倭寇后,人们才返回家园,初过除夕,凡有幸生返者都赶在正月初五回家做“大岁”。
福清的元宵节自有特色。这天晚上,工农商学各界人士都参加过利桥活动,利桥就是瑞云塔附近的龙首桥,人们过元宵到瑞云塔登高观赏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桥上凭栏观赏龙江上的游船,这种过利桥习俗被当作吉利之举。正月十五夜之前二三天,人们还集中在社址前燃放烟花,观看彩灯游村,当年添了男丁的人家还要给“游灯”的人分烛,以示吉庆。
春节的作文1500字 篇6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作文1500字】相关文章:
家乡的春节作文_春节作文03-18
春节作文800字:家乡的春节_春节作文03-10
春节800字作文:难忘的春节_春节作文03-10
春节作文500字《家乡的春节》_春节作文03-05
【春节作文】快乐的春节05-25
家乡的春节作文-春节12-22
春节_春节的传说作文03-04
关于春节的作文:春节01-30
春节作文:过春节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