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泉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23-04-26 19:36:30 材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秀泉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不忘初心,三十年如一日,黄秀泉进行着水稻良种区域试验,把一个共产党员的追求写在良田之中。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黄秀泉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欢迎阅读参考。

黄秀泉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黄秀泉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一

  在沙县良种繁育场,有一个经历颇为神奇的“铁人”,叫做黄秀泉。他10年换了两个肾。

  如今,他仍在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在岗27年来,他承当了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杂交水稻制种、水稻不育系繁殖等多项工作,完成了2000多个水稻新品种的区域试验,为我国水稻新品种推广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试验数据。

  前不久,黄秀泉获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10年两次换肾

  黄秀泉是沙县凤岗街道西霞村人。1986年,他从三明农校毕业,分配到地处偏僻的沙县富口镇延溪村的沙县良种繁育场当农技人员。

  1991年6月正值汛期,天气高温高湿,病虫容易滋生。为降低汛期强降雨使农田积涝、植株倒伏的风险,黄秀泉带着3名技工对稻田进行开沟、整渠、排水。连续多日劳累,黄秀泉脸色苍白,呕吐不止,到县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尿毒症。那一年,他才26岁。当年11月,他做了肾移植手术。不幸的是,第二年10月,移植的肾开始排斥。2000年9月,黄秀泉做了第二次肾移植手术。这期间,只要身体一好转,黄秀泉就回单位上班,浸种、催芽、播种、育秧……

  两次换肾,长期的抗排斥治疗,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黄秀泉机体免疫力下降,造成许多脏器不同程度损伤,并出现多种并发症。每天,黄秀泉要吃上10多种药。医生多次嘱咐他不能干重体力活,也不要去紫外线强的地方,可他一干起活来,就把医生的警告忘脑后了。

  种子就是自己的娃

  眼下,早稻即将收割,晚稻要播种,常常早上五点多,就可以看见黄秀泉在田里忙碌的身影,晚上七点多,他还回办公室录入数据。他常忙到凌晨一点,一天仅睡四五个小时。

  “区域试验是为人做嫁衣,替他人检验品种,但农业增收主要是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马虎不得。”黄秀泉丝毫不觉得辛苦,他说晚上加班更安静,数据也不容易出错。

  沙县良种繁育场是省种子站区域试验点之一,试验田有200多亩,承担着南方稻区国家、省、市级水稻新品种(组合)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引种试验、筛选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等试验任务,每年有200多个品种在这里进行试验。

  试验过程中,除播种、移栽、收晒等几项工作可请技术工人协助完成外,其余的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完成。黄秀泉是繁育场技术骨干,从试验种子装袋、浸种、催芽、播种、育秧,到田间小区安排、插秧,再到之后的补苗、施肥、耘田、除草、喷药、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田间管理,他都全程参与。仅试验品种催芽工作,就要不分昼夜定时进行翻动、喷淋,并逐个观察发芽情况,以确保各品种能顺利参试。

  黄秀泉自己没有孩子,他说,他早已将那一粒粒种子当成自己的娃。

  能干活感到很幸福

  “黄秀泉从外表看去,根本看不出他是换过两个肾的人。”黄秀泉的一位同事感慨说,“工作量一点都不比我们少,面对疾病,能有那么好的心态,挺佩服他的。”

  其实,肾移植患者往往免疫力低。一次蚊虫叮咬或者小划伤就有可能造成感染。但黄秀泉在他的岗位上却不停歇。除了搞水稻新品种的区域试验,他还“不务正业”,利用空闲时间搞起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水稻育种。

  看到好的水稻品种,黄秀泉绝不放过。2010年10月,黄秀泉去井冈山育种考察时,看到当地的红米,马上就“馋”了。他向当地农户讨来红米种子,回乡育种。每年国庆假期,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在田里选收作为育种材料的种子。

  如今,他已获得育种中间材料1500份,有望从中选育出优势较强的杂交育种材料。

  每每有人问及为何那么拼命时,黄秀泉总是微笑着回答:“还能育种,那说明我的身体还不错嘛。活着能干活是件很幸福的事。”

  黄秀泉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二

  黄秀泉从毕业分配工作至今, 一直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良种繁育工作。在工作中积极研究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水稻“不育系”优质高产繁殖技术、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 在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工作中积极探索试验田间的操作方法,努力提高试验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多年来严格按照试验方案完成本试验点的南方稻区(国家)、省、市及有关科研院所的试验任务,在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良种繁育方面成绩突出。2006年7月被中共三明市委授予其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9年1月被市农业局评为2007~2008年度全市水稻区试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1月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评为2010年区试工作先进工作者;2013年1月被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评为2012年区试工作先进工作者;2013年12月农业部授予其全国农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4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5年7月沙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其第三届“道德模范”称号;2016年1月福建省种子协会授予其福建种子产业化工程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同时,经省有关部门推荐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改(扩)建项目也于2010年7月通过立项,投资300万元。

  1 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在生产一线

  黄秀泉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作物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良种繁育工作,试验品种多、任务重、工作量大,且大量试验工作处在田间,试验季节一般是烈日高温,1991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正在进行繁忙“双抢”工作,由于多日连续田间有关试验观察、记载和考种取样等工作,因感觉“中暑”,到地方医院开了些药吃,又马上回到工作岗位,但症状未见好转并加重, 在单位领导督促下不得不到更高一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结果是尿毒症。他于1991年11月进行第一次肾移植手术,一年后开始慢性排斥,于1999年12月底移植肾功能丧失,2000年9月底进行第二次移植手术。20多年来的抗排斥治疗,机体免疫力弱,服用大量药物毒副作用强,造成其他脏器不同程度损伤。2005年底因胆囊多发性结石切除,长期服用激素出现视力下降、血糖高、肠胃病等多种并发症。在工作中多次因胃痛大汗淋漓全身湿透,在此种情况下,他总认为这些都只是暂时的,主要的肾功能还算正常,一般也就是吃些药缓解就行了。2009年在田间参加早稻试验考种样品取样, 指导安排晚稻试验插秧等繁重工作,身上长出一个无名肿块,他只自行服用一些抗生素和外部敷药,只能暂时控制,但走路仍然表现出疼痛状,在此情况下,仍然坚持把早稻试验结果整理分析报送好后, 才到三明市第一医院进行住院治疗。2010年底检查出糖尿病,按医嘱每天只能吃五两米饭,而肚子一空时常又会出现胃痛,平常下田出现胃痛,只是回家吃些药,症状一缓解,又出现在田间; 在大热天他每天总是要换两三次汗水湿透的衣服,领导和同事们时常劝他注意身体,他总是说一声“习惯了”。经常晚上加班,左手拿放大镜,右手在键盘上敲打,一定又是在录入白天观察记载的试验数据,总是这样不分黑白地工作着。

  2 爱岗敬业,甘于奉献

  黄秀泉同志抱着对党和政府给予二次、三次生命的感恩态度,积极乐观,甘于奉献,热爱本职工作。病情稍稳定后就回到工作岗位上, 从事试验指导工作, 特别是1998年、1999年和2002年主动承担与省种子总站、省水稻所协作水稻不育系繁殖工作,不顾其身体状况深入田间指导去杂、验杂工作;2001年因单位工作人员变动又一次主动承担了国家、省、市等水稻区域工作直到现在。由于该单位体制的原因,水稻试验田间生产阶段工作无技术工人承包,除播种、插秧、收晒、病虫害防治等几项工作是组织技术工人完成外,其它田间试验工作需由技术干部完成,要完成的项目多,内容具体,如试验品种催芽工作,要不分昼夜定时进行翻动、喷淋,并逐个观察发芽情况,他总是最大限度地确保所有参试品种能正常参试。又如杂交水稻不育系繁殖、制种的不育系开发习性观察、田间去杂验杂工作,该季节都是高温烈日,而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分节假日,不分八小时内外,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 并能积极参加单位各项中心工作,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3 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成效显著

  沙县良种场(农科所)每年承担着南方稻区(国家)、省、市及有关科研院所水稻新品种试验务,任务多,工作量大,要求严格,黄秀泉同志对这些工作认真负责,认真把握试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次田间调查数据,晚上加班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录入电脑,发现异常数据第二天及时复核。每年提供的试验现场和上报的试验结果真实可靠, 得到项目主管部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每年上级有关部门增加的试验项目也会安排在该试验点。省农科院水稻所有关课题组试验也多年安排在该点进行试验。十多年来共完成200多个组2 000个品种(合)的水稻新品种(组合)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引种试验、筛选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工作,上报总结材料100多份,提供水稻新品种试验审定现场20场。长期与有关科研院所、种业公司合作,每年完成有关院所等育种单位水稻新品种品比试验3~6个组几十个品种试验, 完成水稻育种材料加代繁育和稻瘟病抗性鉴定1万多份。

【黄秀泉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08-21

关于学习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材料03-19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感想观后感07-14

巾帼妇女先进事迹材料03-28

水果拼盘秀秀秀作文(通用25篇)06-12

优秀的团员个人先进事迹材料08-16

优秀校长先进事迹材料范文08-20

女劳模先进事迹材料范文10-18

最新最美家庭先进事迹材料08-25

先进集体事迹材料(精选15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