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韩信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2-08-21 10:00:37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与韩信的成语故事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韩信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与韩信的成语故事

  与韩信的成语故事1

  楚汉之争时,韩信投奔到刘邦手下,却一直得不到重用,等到刘邦行军至南郑时,他便悄悄地逃走了。刘邦的谋士萧何知道此事,心里十分着急,来不及告诉刘邦,就连夜骑着快马去追赶。有人不知详情,向刘邦报告说:“萧何已经逃亡了。”刘邦一听,顿时感到像失去了左右手一般,沮丧地说:“想不到连萧何也离开了我!”

  过了一两天,萧何返回来。刘邦骂他说:“连你也逃跑,究竟为什么呢?”萧何解释说:“我怎么敢逃跑,只是去追回一个逃跑的.人。”刘邦又骂他说:“自从我被项羽封为汉王以来,逃跑的将士无数,你不去追赶,现在却来骗我,我相信吗?”萧何回答道:“其他逃跑的人无关紧要,至于我追赶的韩信,确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啊!大王如果想在汉中称王,韩信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想与项羽争夺天下,一定要重用韩信。现在我已将韩信追回,请大王考虑吧!”刘邦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说:“我是东部沛县的人,哪能郁郁寡欢地久居在这偏僻的汉中。”

  接着,萧何请求刘邦用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并告诉刘邦,如果不这样,韩信最终要逃走。

  刘邦见萧何如此看重韩信,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刘邦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筑起了拜将坛,向大家宣布:将拜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不料拜将仪式开始后,将领一看,原来被拜的大将曾是他们手下默默无闻的韩信,不禁都吃了一惊。

  含义及用法:后世用“萧何追韩信”表示对人才的重视。

  与韩信的成语故事2

  [成语拼音]hán xìn jiàng bīng,duō duō yì shàn

  [成语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典故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成语故事

  韩信是秦末汉初著名军事家,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人,曾被汉高祖刘邦拜为大将,为灭楚兴汉做出巨大贡献,与萧何、张良二人合称为“汉初三杰”。韩信率汉军平定齐地后,自封为齐王,引起了刘邦的猜忌。刘邦称帝后,有人密告韩信阴谋反叛。于是刘邦采用陈平的计策,假称游览云梦泽(沼泽名,楚之名胜,在今湖北境内),在韩信到陈地朝见他时,将韩信逮捕,押解进京。回到京城洛阳后,刘邦宣布大赦,韩信被削去齐王封号,改封“淮阴侯”。后来,刘邦与韩信的关系,稍有缓和。有一次,在宴席上,刘邦问韩信:“依你看,象我这样的人能带多少兵马?”韩信答道:“陛下可以带领十万兵马。”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毫不谦虚地说:“臣多多而益善耳(我是越多越好)!”刘邦于是笑道:“你既然如此善于带兵,怎么被我逮住了呢?”韩信沉吟半晌才说:“陛下虽不擅于率兵但却擅于驾驭将领,这就是原因所在。”

  扩展:与韩信有关的相关成语

  1、胯下之辱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释义】: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2、一饭千金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3、解衣推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释义】: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4、战无不胜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

  【释义】: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5、国士无双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释义】: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成语典故】:秦朝末年,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改投奔刘邦,开始也没有得到重用,因滕公推荐给萧何,萧何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给刘邦。刘邦敷衍应付,韩信不辞而别,萧何月下追韩信,对刘邦说他是国士无双,刘邦拜他为大将。

  6、十面埋伏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释义】: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成语典故】: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7、背水一战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成语典故】: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一哄而散。

  8、拔旗易帜

  【出处】:《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释义】: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成语典故】: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20xx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汉军佯败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因此大败。

  9、置之死地而后生

  【出处】:《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释义】: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成语典故】:西汉时期,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赵王歇。

  10、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处】: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成语典故】: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11、兵仙神帅

  【出处】:明·茅坤《史记钞》:“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故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释义】:比喻韩信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

  12、居常鞅鞅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释义】: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

  13、功高震主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释义】: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14、金石之交

  【出处】:《汉书·淮阴侯传》:“今足下虽自以为与汉王为金石交,然终为汉王所擒矣。”

  【释义】: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

  15、独当一面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释义】: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16、略不世出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释义】:谋略高明,世间少有。

  17、不赏之功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释义】:形容功劳极大。

  18、匹夫之勇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释义】: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与韩信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与韩信有关的成语故事06-12

关于韩信的成语故事大全06-12

关于韩信的成语故事(精选36则)07-15

韩信的三十二个成语故事03-10

韩信背水一战的成语故事11-15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成语故事10-20

韩信一饭千金的成语故事05-20

韩信简介03-09

韩信《潜伏》歌词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