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 1
殃: 灾祸。池: 护城河。现在我们一般理解为: 城门着了火,人们用护城河里的水救火,水干了,鱼也就死了。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太平广记》卷四六六引汉·应劭《风俗通》:“城门失火,祸及池鱼。旧说: 池仲鱼,人姓字也,居宋城门,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又云: 宋城门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死。喻恶之滋,并伤良谨也。”
相传,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叫池仲鱼的人,住在城门附近。有一次,城门失火,一直烧到他家,池仲鱼被烧死了。还有一说,宋城门失火,大家都舀取池中的水灭火,把池水都舀干了,池中的鱼儿都被晒死了。后一种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意思。
另《吕氏春秋·必己》“宋君亡珠,殃及池鱼”,《淮南子·说山训》“宋君亡其珠,而池鱼为之殚(dān,尽)”。说的是春秋时,宋国的司马(官名,掌管军事)桓魋(tuí)得了一颗无价的宝珠。宋国的国君想夺取他的这颗宝珠,便给他加了一个私藏国宝的罪名,把他驱逐出境。桓魋却始终不肯交出宝珠。宋君派人去抄家无果,只好逼问他:“你到底把宝珠藏到哪里去了?”桓魋答道:“扔到鱼池里了。”这个爱财的宋君竟下命令: 汲干鱼池的水,细细寻找。结果,宝珠没有找到,一池子的鱼却遭到了意外的灾殃。
由此,后人以“池鱼之祸”形容飞来横祸;以“殃及池鱼”比喻无辜被牵连受害;以“池鱼”比喻无辜受害的人。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主持编著的。《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应劭则是东汉人。《风俗通》的意思,是在解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来历,可知此语在应劭之前就有了。这样看来,“宋君亡珠,殃及池鱼”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两种说法在古文中是并存的,现在一般只引用后者。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原本还有比喻坏事蔓延牵连到好人的意思,但后来这层意思逐渐淡化了,现在一般用来比喻无辜受连累。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 2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城门着了火,人们用护城河里的水救火,水干了,鱼受连累而死。(一说春秋时宋国有个池仲鱼,住在城门附近。一次城门失火,大火蔓延到他的家,池仲鱼被烧死。)比喻无辜受连累。
这个成语来源于《全北齐文.为东魏檄梁文》,但恐楚国亡援,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横使江、淮士子,荆、杨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雾露之中。
南北朝时,北方的东魏有一员大将,叫侯景,坐镇河南,拥有十万军队。因为与大丞相高欢之子高澄不和,在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背叛东魏,投降西魏。高澄派韩轨讨伐侯景,侯景担心与西魏的联系被切断,又投降南方的梁朝。
梁朝许多大臣认为侯景反复无常,不能接受他的投降,损害和东魏的友好关系;但是八十四岁的梁武帝却相信这是统一国家的预兆,接受侯景投降,封他为河南王。
这年八月,梁武帝派萧渊明率领军队讨伐东魏。九月,萧渊明的军队逼近彭城(今江苏徐州)。十一月,高澄派高岳和慕容绍宗率军救援彭城,派杜弼担任救援大军的军司。慕容绍宗用诱敌之计,引诱萧渊明深入追击,然后以伏兵夹击,活捉萧渊明,梁军伤亡逃走的有几万人。
大胜之后,军司杜弼写了一篇给梁朝的檄文。文中说:“东魏皇帝和大丞相有心平息战争,所以多年和南朝通和。现在侯景生了背逆之心,先投靠西魏,后来又说尽好话投靠梁朝,企图容身。而梁朝君臣竟然幸灾乐祸,忘了道义,连结奸人,断绝了与邻邦的友好关系。侯景这样的卑鄙小人,一有机会还会兴风作浪。怕只怕楚国的猴子逃亡,灾祸延及林中树木,宋国城门失火,连累池中鱼儿遭殃,将来会无辜地使长江淮河流域、荆州扬州一带的官员百姓遭受战争之苦。......”
正如杜弼文中所说的一样,第二年八月,侯景发动叛乱,造成梁朝多年政局动荡,使人民遭受战乱的苦难。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 3
这个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齐杜弼的《为东魏檄梁文》。
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横使江淮士子,荆扬人物,死亡矢石之下,夭折露雾之中。
这是一篇讨伐梁国之前发出的文书,大致意思就是表示自己的这次讨伐行动有多么名正言顺,师出有名。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只恐怕楚国走丢了一只猿猴,会祸害到整个山林里面的树木,城门失火,会让池鱼遭殃。这样让江淮地区的文人士子,荆州扬州的好接任务,都无辜死在箭矢投石之下,英年早逝在露水和烟雾当中。其实杜弼真正想说的是,你们要是觉得自己还有点真本事,就别给梁国干活了,不然白死了多不划算。
你可能会说,这话很好理解嘛,有什么好争议的?
有趣的,就是这“池鱼”二字。以前我对这个词的想象是,城门口失火了,自然就要赶紧救火,这个时候最近的水源莫过于护城河了。但要是护城河里面的水都拿去救火了,估计河水里面的鱼也得渴死了,要是运气不好的话,可能直接连着水一起泼到火里面当了烤鱼了。
但是在东汉学者应劭《风俗通·佚文·辨惑》有这么一段记载:“城门失火,祸及池鱼。俗说司门尉姓池名鱼,城门火,救之,烧死,故云然耳。”
池鱼,也许并不是水池里面的鱼,而是一个姓池名鱼的守城门官员。他为了扑灭城门的大火所以葬身火海,于是有了这个词,而在某地的池氏族谱里面还记载了“池仲鱼”这个名字。
至于相信哪一个,就见仁见智,只要能够帮助你记忆就可以了。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比喻因为受牵连而遭到损失或者祸害。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相关文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成语故事09-23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成语故事01-27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成语故事03-29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历史典故02-02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的历史典故01-30
殃及池鱼成语故事03-28
泰戈尔的故事名人故事10-13
傻子的故事哲理故事09-12
小故事哲理故事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