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2-07-18 11:44:06 成语故事 我要投稿

关于经典的成语故事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过成语故事吧,那么,怎么去了解成语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经典的成语故事

  1、纸醉金迷

  解释: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成语故事:唐朝时有一个高明的医生叫孟斧。当时他住在国都长安,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和妃子们治病。因为经常出入皇宫,所以他对皇宫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宫里的人们总是过着奢侈的华丽生活,更是印象深刻。后来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叛变攻打长安,他吓得急忙逃出长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为想念皇宫中的生活,就根据记忆,模仿皇宫的装饰布置自己的家。他把家中布置的跟皇宫一样华丽,其中有一间光线很好的房间,孟斧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层黄金作成的薄纸。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屋子金光闪闪,让人觉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所有到过这屋子的人都说:在这个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就会沉迷陶醉在满屋的金纸里。

  2、糟糠之妻

  解释: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

  成语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宋弘的人。他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很得汉光武帝刘秀的赏识,被封为太中大夫。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刘秀和她谈论了满朝的大臣,想看看她爱慕哪一位,以便给她改嫁。湖阳公主说:“满朝大臣,只有宋弘才貌双全。”为此,刘秀召见了宋弘,对他说:“俗话说,一个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一批富朋友;发了财就要停妻另娶,这可是人之常情啊!”

  宋弘回答说:“我听说,一个人在贫贱时交的朋友是不能忘记的;和自己共患难的结发之妻是不能抛弃的。”刘秀见此情形,对湖阳公主说:“看来没有什么希望使宋弘停妻另娶了。”

  3、一箭双雕

  解释: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北周有个叫长孙晟的武将,善于射箭,又智谋超人。他曾被派遣护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突厥族国王摄图很器重他,把他留了下来,常让他随自己一起去打猎。

  一次,摄图看见两只大雕在空中争夺一块肉,便交给长孙晟两支箭,请他将雕射下来。长孙晟跨马前奔,拉开弓,只听嗖的一声,一箭竟穿过两只大雕的胸脯。雕顿时双双落下。这个成语原指射箭技术高超。现指一举两得。

  4、以卵击石

  解释: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成语故事:有一年,墨子前往北方的齐国。途中遇见一个叫“曰”的人,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

  墨子说:“我不相信你的话!”说完,他继续朝北走去。但不久,他又回来了,因为北边的淄水泛滥,无法渡过河去;名叫“曰”的那人得意地对墨子说:“怎么样?我说你不能往北走嘛!遇到麻烦了吧?”

  墨子微微一笑,说:“淄水泛滥,南北两方的行人全都受阻隔。行人中有皮肤黑的,也有皮肤白的,怎么都过不去呀?”“曰”听后支吾着说不出话来。

  墨子又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把普天下的鸡蛋全碰光了,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曰”听了羞傀地走了。

  5、忧心如焚

  解释:如焚:象火烧一样。心里愁得象火烧一样。形容非常忧虑焦急。

  成语故事:西周从周厉王起一撅不振,政权越来越不稳定。到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当政时,情况更是糟糕。他统治期间,对百姓加重剥削:再加上地震与旱灾,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幽王又骄奢淫逸,根本不把人民生活放在心上。他重用太师尹氏,让他掌管朝廷大权,致使政治日趋混乱,国势日趋衰败,人心离散。

  当时,有个名叫家父的大臣对这种状况非常忧虑,希望周幽王能看到政治上的危机,保持周王朝的天下。于是他写了一首诗,一方面揭露大师尹氏的罪恶,一方面表达老百姓的忧愤。

  这首诗共十节,第一节写道:“巍峨的终南山啊,层峦迭嶂岩石垒垒。太师尹氏威名显赫,人民的眼睛都盯着你看。心里忧愁得像火在煎熬,但也不敢将你笑谈。眼看王业已衰国运将断,为何你却看不见!”周幽王不听家父等人的劝谏,后来申侯联合大戎等攻周,他终于被杀死在骗山脚下,西周也因此而灭亡。

  6、卧薪尝胆

  解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领兵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也成功取得胜利,吴王夫差羞愧得在战败后自杀。后来,越国又趁胜进军中原,成为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

  7、有志者事竟成

  解释: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成语故事:有一次,刘秀派耿合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张班兵强马壮,是耿合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合率兵来攻。就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

  耿合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在战斗中,耿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

  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合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合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

  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合说:“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8、众叛亲离

  解释: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成语故事:春秋时,卫国第十三代君主卫桓公有两个兄弟,一个是公子晋,一个是公子州吁。州吁有些武艺,喜欢打仗。他见哥哥桓公是个老实人,便阴谋篡位。就在公元前719年,卫桓公动身上洛阳去参加周天子平王的丧礼,州吁在西门外摆下酒席,给他送行。他端着一杯酒,对桓公说:“今天哥哥出门,兄弟敬你一杯。”我很快就会回来,兄弟太费心了!

  卫桓公说。接着,卫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吁趁卫桓公不备突然拔出匕首,把卫桓公杀了。州吁杀了卫恒公,做了卫国国君。他害怕国内人民反对,便借对外打仗的办法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他拉拢陈国、宋国、蔡国,一起去攻打郑国。但由于郑国严密防守,进攻以失败告终。

  鲁国的国君隐公听到这些情况后,问大夫众仲说:“州吁这样干,能长久得了吗?”众仲回答说:“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到处兴风作乱,老百姓是不会拥护他的;他为人十分残忍,杀戮无辜,谁还敢去亲近他呢?这样老百姓反对他、亲信的人也会逐渐离开他,他的政权怎么会长久呢?”众仲接着又说:“兵,就像火一样。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敛和节制,其结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败的命运正等着他呢!”果然,不到一年,卫国的老臣石醋,借助陈国的力量,把州吁杀了。

  9、养虎为患

  解释: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手其害。

  成语故事:远古的时候,地广人稀。那时的人们除了种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渔、猎为生。每当北风吹来,大雪飘飘之际,人们便进山打猎。这次进山他们收获不小,竟用陷阱连着捕获了一雄一雌两只猛虎。大家将两只猛虎绑住,一个猎人便循着猛虎的踪迹,在深山的洞穴里找到了一只小虎崽。这只小虎崽还刚刚睁开双眼,连奶还没有断,他睁着双眼看着猎人,一点也不害怕。

  猎人看到小虎崽毛绒绒、胖乎乎。憨态可掬,分外喜爱。猎人一时高兴便将小虎意抱回了家中。猎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猎人带回一只小虎崽,觉非觉好玩,小孩子去抚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与他玩耍开了。

  小虎崽在猎人家人的饲养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变成了一只大老虎。但它并不伤人,吃饱了便在村里村外闲逛,逛累了就找个树阴趴下睡一觉,这样,人虎处得十分融洽,虎见人不避,人见虎也不躲,都习以为常。春风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冻了,人们收起猎具,开始下河捕鱼了。

  猎人沿河捕鱼,十几天后才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大吃一惊,他发现家中饲养的那只老虎嘴角上残留着血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都不见了。猎人感到一种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一种巨大的恐惧笼罩了。还没等他回过神来,那只老虎猛地向他扑去,只几口便将他咬死了。

  学成语是看似简简单单却又意味深长,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经典的成语故事(精选10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0、坐观成败

  解释:冷眼旁观人家的成功或失败。

  成语故事:汉武帝晚年,身体很不好,人也开始昏庸起来。他宠信奸臣江充。江充利用汉武帝怀疑有人要谋害他的心理,说武帝得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头人暗加诅咒的结果。

  于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调查这件事。江充心狠手辣,借机诬陷平时和自己作对的人,把他们一个个全杀了,前后竟杀了几万人。当时,太子刘据和江充也是对头。

  于是,江充向在甘泉宫养病的汉武帝诬告太子宫中也埋有大量的木头人,想置太子于死地。太子忍无可忍,发兵把江充杀了。江充的同党急忙去向汉武帝禀告,并欺骗武帝说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为真,便派丞相刘屈嫠带兵去捉拿太子。太子被逼率军抵抗,双方激战了好几天,刘据兵败逃走,后来在湖县被杀。

  刘据在发兵抵抗丞相的部队时,用的是“皇上病重、奸臣作乱”、特来肃清权奸的名义,他曾亲自到当时负责守卫京城的北军使者护军任安的营寨中,授给他兵符,要他发兵支持自己。任安拜受了兵符,却不发兵,闭寨不出。这是因为他吃不准交战双方谁是谁非。

  后来,汉武帝带病回京,他知道了这个情况后,起先认为任安只是假装接受了兵符,并没有依附太子,就没追究他。任安军队里有一个管理钱粮的小官,他以前曾受过任安的鞭打。怀恨在心,向武帝告发任安,说任安曾答应太子出兵,听从太子的命令,因此任安是太子的支持者。

  武帝看了这封告发信,说:“任安是个资格很老的大臣了!他老奸巨滑,眼见战事发生,却脚踏两只船,坐观成败,准备哪一方打赢,就投靠那一方,如此怀有二心的人,留他不得!”于是,武帝下令逮捕了任安,把他杀了。

  11、太公钓鱼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设圈套的人对于自己的成功无所谓﹐而受骗者却自己送上门。例﹔他摆车库摊头主要是为了消遣﹐至于能作成多少买卖﹐那是太公钓鱼了。

  太公姓姜,名尚,西周时人,曾辅佐周武王灭了商朝。据民间传说,太公在出仕之前,隐居于渭水(在今陕西省境内)之滨。他常拿一根不带鱼饵的直钩钓竿,在水面上凭空钓鱼。一些樵夫看到他这样钓鱼都发笑。太公说﹔”我不是想钓真的鱼,而是想钓一位贤明的君主。”太公就这样期待了几十年,到他快八十岁的时候,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得知太公有治国才能,亲自请他出来做了丞相。

  12、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13、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14、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雨雪,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cháo)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成语“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15、掩耳盗铃

  从字面来看,这条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从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的意思。

  掩耳盗铃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记载的一则寓言,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了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但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他就用锤去把钟打碎,这时钟发出了巨大的响声。这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这就太荒谬了。

  从故事的出处来看,掩耳盗铃其实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盗钟。至于钟最后为何演变成铃,笔者也有所不知了,我们大家可以发挥想象,揣测一下。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但是我们在笑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发生过同样的故事呢?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自己欺骗自己,岂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了呢。如果我们希望成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经常读读这个故事。

  经典的成语故事 篇1

  (一)孺子可教

  张良是西汉初期著名的谋士。他年轻的时候,曾计划刺杀秦始皇,刺杀计划失败以后,便隐居到下邳(在今江苏睢宁西北)。有一次,张良在下邳的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走到张良前面,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去,然后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到桥下面去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当张良把鞋子捡上来后,老人又对张良说:“给我穿上。”于是张良跪下又把鞋子给他穿上。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远,又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意思是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诲)!五天后一大早到桥上来见我。”

  五天后,张良一大清早就去了桥头,却看到老人已经在桥上了。老人责备道:“和长者见面,怎么能迟到呢?”老人叫他五天后再来。五天后,鸡刚叫张良就到桥上去,可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还是责备张良来迟了,让他五天后再来。又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桥上等,他等了好一会儿老人才来。老人可高兴了,于是就把一部《太公兵法》赠给他,让他认真学习。

  张良得到兵书后像是得到了宝贝一样,回到家中日夜研究,苦苦地琢磨,终于成了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

  后来人们就用“孺子可教”来赞扬年轻人有培养前途。孺子,小孩子;教,教诲。

  (二)知恩图报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夠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

  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夠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夠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于别人给自己施与恩惠表示感激,并想办法报答。

  经典的成语故事 篇2

  “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比喻决一死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经典的成语故事 篇3

  西汉末年,刘秀起兵打败了王莽的新朝,又镇压和收编了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起义军,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自己做了皇帝(即光武帝)。

  在东汉建立之初,国内尚未统一,许多地方势力占据某些州郡和东汉抗争。有的虽然表示臣服东汉,实际上都仍旧保留地盘,并不甘服。而部分比较强大的农民军也相当活跃。刘秀花了5年多时间,才算打下了一个基本统一的局面,只剩甘肃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两大军阀。这时,隗嚣表面上已向刘秀称臣,并且把儿子送到洛阳任官,表示归顺。公孙述自称蜀王,拥兵数十万,盘踞四川山区。因交通困难,刘秀对这两个人,暂不想征战,企图把连续苦战多年的部队好好整顿和休养一下再说。据《后汉书·隗嚣传》载,当时刘秀曾对将领们说:“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姑且把这两人丢在一边,暂不考虑吧!)后来,刘秀终于发兵,先消灭了隗嚣,接着又把公孙述的独立王国攻破。

  上述《后汉书》所载刘秀那句话,就是成语“置之度外”的来历。

  经典的成语故事 篇4

  【成语】: 亦步亦趋

  【拼音】: yì bù yì qū

  【解释】: 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成语故事】:

  春秋时,孔子的学生颜回对老师十分崇拜,事事追随摹仿,连走路的姿态、说话的腔调,都要学孔子的样子。有一回,颜回对孔子说:老师慢步走,我也跟着慢步走;老师快步走,我也跟着快步走;老师跑,我也跟着跑;老师飞奔,我只能惊异地瞪着眼睛,从老师脚步扬起的灰尘中看着您的背影了

  经典的成语故事 篇5

  【成语】: 百发百中

  【拼音】: bǎi fā bǎi zhòng

  【解释】: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语故事】:

  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

  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欢玩手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手,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

  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经典的成语故事 篇6

  【成语】: 百川归海

  【拼音】: 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释】: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成语故事】: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

  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

  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扬。

  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经典的成语故事 篇7

  【成语】: 百尺竿头

  【拼音】: bǎi chǐ gān tóu

  【解释】: 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经典的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06-07

成语故事精选09-01

经典的成语故事06-07

经典成语故事06-07

经典成语故事精选06-07

成语故事精选10-11

成语故事12-17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移风易俗11-12

四字成语故事天罗地网成语故事02-28

熟能生巧的成语故事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