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立木成语故事
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城门立木成语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城门立木成语故事
公元前359年,秦国国都雍城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就在这根木头立下的那一刻,中国历史上许多事件的伏笔已经悄无声息地埋在了雍城那历经风霜、坚实厚重的肥沃黄土之中。
战国中前期,在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中,位于关西的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国落后。与之相邻的魏国就远比秦国强大,并且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土地。
秦孝公即位后下决心发奋图强,赶超关东诸国,他知道对于国家的发展崛起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才,就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还是外国人,谁要是有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赏赐他高官厚禄。”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卫国有一个贵族叫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他在本国得不到重用,就跑到秦国来求见秦孝公。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副丞相),让他全权负责改革大事。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赐十两金子。”大伙儿先是议论纷纷,而后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去扛。这时,一个勇敢的人(历史本来应该记住这个人的名字)从人群中走了出来,说:“我来试一试。”他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赏给这个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在全城传开了,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真不含糊!”
南门立木在秦国百姓中树立起了商鞅的威信,他就趁热打铁把起草的改革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规定:官职大小和爵位高低以军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废井田,开阡陌;二、建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三、为了便于向东发展,迁都咸阳。
商鞅深知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所以他重农抑商,大力发展农业,并通过严谨的法律对农业实行有效的宏观管理,还大修水利工程支持农业的发展。秦灭楚时发动了六十万的大军,打了将近两年,如果秦国没有发达的农业,进行这么大规模的战争绝对是不可能的任务。
商鞅还把其师李悝的《法经》改为《秦律》,推行全国,这是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繁杂、严厉、苛刻的法律。从此以后,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成功而有效地运转,它影响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最终使秦国完成了灭掉六国、一统天下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商鞅制定新法完毕,尚未颁布。他恐怕百姓们不信赖自己,于是在秦国都城的南门口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召集百姓,告示说:“如果有人能将木杆移至北门,赏赐十金。”
众百姓听了很奇怪,不知他是什么意思,都不敢贸然去移。商鞅又说:“能移木杆人,赏五十金。”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人来,将立木搬至北门,商鞅当众赏赐了五十金,以表示自己言而有信,不欺骗百姓。
事后,他便颁布了新法。
后人用“立木南门”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办事情,应该言而有信,方能取信于民,绝不能朝令夕改,失信于人。
寓意
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因此与日俱强,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此乃为商鞅南门立木和立木为信的历史典故,成语“立木南门”和“徙木为信”就是从这里来的。“立木南门”意思是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徙木为信”(徙:迁移。信:信用)意思是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这个典故启示人们做人要以诚为本,说到做到,才能树立威信。以诚为本,依法治国,照章办事,才能够取信于民,得信于民,才能够做到令行禁止,政通人和。
【城门立木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成语故事11-21
青春的城门12-22
立木为信历史典故04-19
商鞅南门立木历史典故11-24
成语故事12-17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移风易俗11-12
天夺之魄成语故事02-18
成语故事|使酒骂座12-10
成语故事作文11-25
最新成语故事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