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

时间:2023-06-10 17:04:35 传统 我要投稿

精选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合集9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合集9篇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1

  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

  有一次,我好奇的问:“母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母亲笑眯眯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多着呢!走,我带你去瞧瞧。”我听了,两眼放光,兴致勃勃的跟着母亲走了。

  我跟着母亲来到集市上,只见那里人山人海,我奇怪的问:“母亲,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呢?“母亲没有说话,只是拉着我往前走,终于,她在一个小摊前停住了脚步。母亲指着一本书法书说:“这个就是。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随后,母亲又指了指远处的戏台,说:“戏曲也是传统文化噢!”

  接着,母亲又带我看了许多东西,使我懂得了许多。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西斜,晚霞染红了天空,母亲微笑着说:“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多着呢,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和彩塑,以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都是呢!”

  我和母亲回到家,看见爸爸坐在沙发上,我立刻跑过去,对爸爸说:“爸爸,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真多呀!”爸爸意味深长地说“是啊,其实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只要你细心观察,定会发现。”我听了,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2

  生活中,大家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独特的风俗习惯,古老的民族艺术,这些,构成了大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表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的'精神。

  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如剪纸、陶瓷、刺绣、年画、皮影、风筝、等等,内容大多寓意着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花园。渗透着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天文、地理等知识。如端午节的龙舟、粽子,元宵节赏花灯和猜谜,中秋节的月饼……这些风俗已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活动。它们像大河流水中翻滚的波浪,是中国人的瑰宝,并笼罩着中华大地,使人感到骄傲。

  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民族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如京剧,国画等等,各地优美动听的民歌、千姿百态的民间舞蹈、风韵别致的民乐、情趣盎然的画面,都盛开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点缀大家的生活。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3

  春节是最降重的节日。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人们便围着火塘守岁。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粽子、汤圆、米酒等祭品。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

  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人是不串门的。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四周几十里清楚可闻。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这天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拾干净,以备祭奠和食用。

  壮人没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见面礼,而是通过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充分表达自己的节日问侯,人们在村里或路上相见,便互相道贺“恭喜发财。”

  从初二起,亲朋开始来往拜年。非凡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

  按通常观念,整个正月都属于节日。故云南文山的壮人要打一月铜鼓,跳一个月舞。另一些则在风景秀丽的河边、山谷,青年们举行歌圩或舞狮、打舂堂,听壮戏,等等。文娱活动五彩缤纷,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4

  有一天,我梦见孙猴头和太上老君聊了起来,只听那猴头说:“常听人们说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要不然咱们什么时候下凡看看。”“好呀!”

  我醒了过来,回味着梦中的内容,突然想起曾在一本书上看过的内容,年龄有礼貌的说法,如:不满周岁是襁褓岁是孩提、十岁是黄口,因为雏鸟这时嘴是黄的,有些名人说的`话传承下来的,如: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的说法。还有花甲指60岁的老人、古稀指70岁的老人,古稀出自于苏轼的一首诗:人到70古来稀。相传花甲和古稀也有一副对联,乾隆指着一位141岁的老人说出了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有位叫纪晓岚的学者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花甲指60岁,花甲重逢是两个60岁是120岁,三七是21岁,合起来是120岁。古稀是70岁,古稀双庆指两个70岁是140岁,一度春秋是一年也正好是141岁。怎么样,传统文化很有趣吧!

  我们一定要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好好的继承下去。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5

  我的外婆家在江苏,属于江淮一带,爷爷奶奶家在安徽阜阳,两地的传统习俗有些不同。

  昨天周六,一大早,外公外婆就买回来大包小包许多食材,“今天什么节日?”我有点好奇,“明天冬至,就是大冬,俗话说‘大冬大似年,北方饺子南方汤圆’”,北方过年大年三十包饺子,我们江淮是包汤圆,所以我们今晚包饺子吃,明天早上吃汤圆!”“哦,耶!”我开心地欢呼起来,“我们家真好,南方北方的习俗都有呢!外婆,我来帮忙,我们早点包饺子和汤圆啊!”“呵呵,看你这个小馋猫急的!”母亲笑道。“饺子皮我揉,这个我拿手”,爸爸自告奋勇道,“汤圆的豆沙馅儿还是我来!”外公‘得意’地自夸道,“这自制的豆沙馅儿,可是买不到的好吃哦!”“呵呵……”

  下午,写完作业,我突然闻到了很香甜的味道,来到厨房一看,果然是外公把豆沙熬好了,好香啊!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一旁在和饺子馅的爸爸乐了,“饺子馅你也来一口吧!”“那是生的,我才不上当呢!我也来包!”

  一切准备就绪,外公外婆包汤圆,爸爸母亲包饺子,我两边忙着,“外婆,其实,这南方北方的饺子和汤圆其实根本是一样的,你看,都是把馅儿包到皮儿里,只是南方用米粉,北方用面粉!”“嗯,总结的准确”,外公赞扬道,“寓意也都是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把幸福和祝福随着馅儿包进去”,外婆跟着总结道。“嗨,你怎么把饺子馅儿包到汤圆里去了!”母亲惊呼道,我低头一看,包错了,“这样也好,你们看电视上,菜汤圆的做法也很多,今天这是我为大家做的菜汤圆哦”,“哈哈哈,不错,再包几个菜的吧!”外公高兴地笑道。一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暖暖的'亲情,洋溢在温暖的屋子里,洋溢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我觉得很幸运,我常常可以感受到南北方两种传统文化。虽然南北方传统文化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是对家的爱,对家人的爱,都是一样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家更加和谐欢乐!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6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陶瓷的故乡”,以陶瓷闻名天下,蜚声海外。八百多年以前,南宋官窑曾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在杭州留下了陶瓷文化的历史足迹。今天我们向日葵假日小队踏着先人的足迹,追寻历史的.脚步来到了这个神奇的博物馆。

  走进大厅到处陈列着古代的瓷器,它们各种各样、形形色色、千奇百怪,好像在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故事。我们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回到了八百年前,看到了古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接着我们来到陶艺中心,亲身体验古代陶瓷工艺的神奇魅力。陶泥在我们的手中经过我们的拉、捏、拍、揉,一下子富有了生命力,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作品应运而生。望着我们自己的作品,我们都有一种十分强烈的成就感!

  一天的博物馆之行非常短暂,但同学们都为我们祖先的心灵手巧,我们祖国的博大精深,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7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节,俗称鬼节。这是壮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从七月初七就已经开始有节日的气氛了。七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壮族受汉族的影响,也很同情这对难得相会的夫妻。但壮人还另有说法,认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来染布、做醋、煮药,格外好,所以家家户户中午有人赶往河边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当女儿节,出嫁的女儿不但不像织女那样渡过鹊桥寻夫,反而离开夫家回到母亲的怀抱。

  初七过后,人们便为中元节办货,忙着赶圩采购香烛和鬼衣纸。节日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杀猪,一派节日气氛。有的地方从初七开始就用鲜笋煮水迎祭祖先。十四日开始大祭,供桌上摆满了猪肉、整鸡、整鸭、米粉、发糕、糍粑、糯饭,一直摆 到十六日。每次用膳这前,得先把供品热一下,祭过祖,才能进餐,供桌下撂着一个很大的.纸包袱,里面塞满了蓝、白、紫色纸剪成的鬼衣和纸钱。每次祭奠都烧一些,烧过之后,用芭蕉叶、海芋或荷叶包好灰烬,等到十六日最后一次烧完,一起包成两大包,由一位老人头戴竹帽,用竹棍挑往河边,放在水面任其沉浮。有的人家还烧纸船、纸马和纸屋,让祖先满载而归。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8

  百里不同天,千里不同俗,要问我家乡有什么民俗,东北二人转就是一绝。

  二人转是东北传统风俗,以一男一女、以一丑一旦为表演演员,以板胡、锣鼓为伴奏工具,以简练的台词,粗犷的唱腔为特色,以唱、说、做、舞为表演手法,以手绢、扇子为道具。该表演形式简单,几十个观众和两名演员组成的一个露天小剧场,但却深为人民所喜爱,东北人们喜爱听二人转甚至到了“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程度。连周总理当初路过吉林看了一场二人转,都赞叹道:“二人转不愧为中华文艺瑰宝之一,应该好好发扬”。

  二人转最初的形成原因有几种,其中广为流传的是:人们在田间地头干活时,又累又无聊,有两个人想了一个办法,将农田种菜的事件及村子里发生的喜剧性质的事改为唱词,给人们表演出来,慢慢就演变成了今日的'二人转。

  二人转以它那独特的唱腔、舞姿和逗人的唱词博得了人们的喜爱。而且二人转有着自己独特的演绎风格,在正戏表演之前多加一个“小帽”。俗话说“小帽、小帽,排排腔,溜溜调,唱戏的白搭,看戏的外落。”现在,小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二人转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有名的小帽有《小拜年》《双回门》《江北的送情郎》等。

  “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人们喜欢它,也在发展它。很多地方办起了二人转培训学校,使得这门民间艺术得以广泛流传。而因二人转一炮走红的转星也不在少数,除了众所周知的赵本山,还有小沈阳,孙小宝等。他们在春晚的亮相,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很多的欢笑。

  二人转就是我们的民俗,也同样是中国老百姓的喜爱,我衷心地希望它发展越来越好。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 篇9

  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生活活动之一。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城区都有舞龙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经成为一种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舞龙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古代人们用耍龙灯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龙的主要部位是龙头、龙身两个部位。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为九节龙、十一阳龙、十三世龙、多者可达二九银龙。十五节以上的龙比较笨重,不以舞动,主要是用来欣赏,这种舞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还有一种“火龙”。危险性很高,用竹子先撑住内部,披上红红火火的龙衣,在竹子里面的缝上顶住蜡烛跳来跳去,欣赏性很高,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舞龙的耍法有多种,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有:江龙漫游、龙头飞舞、头尾交跳、龙身摆尾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有各种的样的金龙玩珠、火龙刀蜡、一应俱全、应有尽有的花样让大家眼花缭乱,非常好看。

  舞龙的习俗在海内外华人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他们就一向会舞起龙、耍起狮,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相关文章:

精选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四篇07-06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10篇09-17

【精选】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4篇09-04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8篇09-04

精选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51篇03-30

精选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4篇08-08

精选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六篇08-29

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八篇08-27

精选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三篇08-22

【精选】描写文化传统的作文三篇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