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故事

时间:2024-12-31 09:24:56 海洁 除夕 我要投稿

除夕的故事13个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童话都不陌生吧,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你还记得哪些童话故事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除夕的

除夕的故事13个

  除夕的故事 1

  除夕到了!腊月三十的晚上,在我们大兴安岭的一个小镇里,那里四面环山,到处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这就是我的家。我和哥哥就放起了爆竹。

  一开始,我害怕得点完了就扔,结果都没有响。后来,我哥哥提示我:“一定要看见线上有火才能扔。”慢慢地,我不怕了。我照我哥哥说的去做,一试,这一招果然很灵,每次我都用这一招,结果每次都有响声。后来,放双响雷陀螺等了。我应回家往窗户外面看,“砰!”“砰!”“双响雷太响了”,我说,忽然,地上的陀螺一个劲儿地发上绿光来,“酷!”我喊,“该我了!”我兴奋地拿出如意金箍棒来,我爷爷把火点燃,“轰!”“轰!”连继响了二十下。我又拿出了小花,我到处甩,像拿着二个火花锤一样。

  一会儿,奶奶端上了香喷喷的饺子说:“开饭了!吃饭了!放桌子!搬椅子!端饭菜!”大家都行动起来了,为吃年夜饭做准备。一会儿的功夫,一桌子热气腾腾的饭菜就摆在那儿等着我们享用了,54321。电视里传来了新年的钟声,这时,我们举起杯来,迎接新的一年。我们高兴地吃着这饺子,等我们正在找包硬币和糖的饺子吃时,奶奶说:“我吃着硬币了!”大姑说:“我吃着糖了!”说完,我们大家异口同声地对奶奶和大姑说:“恭喜!”

  啊!除夕太好了!虽然没有吃着硬币和糖,但是,我也非常高兴,新的一年到了!

  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除夕的故事 2

  盼望着,盼望着,立春过了,春节的脚步到了。

  在外面漂泊的人们都赶趟儿似的,匆匆忙忙收拾好行李,等待到了假期,各自赶回家,与久别的亲人团聚。

  大街小巷都挂起了大红灯笼,散发着喜庆的气氛,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我们更是乐开了花:穿新衣、放鞭炮、吃饺子、压岁钱、看春晚、串门,贴对联……一切好玩的事情都围绕着我们。今年是我过的第一个本命年——癸巳年,也是我13虚岁的象征。我全身上下被妈妈装扮得红红火火。

  期待着,期待着,终于到了12点,“砰”的一声,鞭炮飞上了天空。过年了,今晚的夜空格外明亮,烟花在一瞬间分散,像无数颗流星,渐渐洒落大地,把天空照得如白昼一般。吃上刚出锅的`饺子,夹上第一个,放进嘴里,我的牙就被什么硬东西咯了一下,太好了!我吃到午夜饺子里的钱了,好运当头了。紧接着我又吃到了两个,爷爷吃到一个,妹妹吃到两个,我吃到的最多。

  好事一桩接着一桩,吃完饺子,我们开始收压岁钱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过年好,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在一旁的小妹妹,也学着我,边说边作揖,大人们被我们逗得合不拢嘴,“好的,大孙女,愿你新年学习更进一步!”红包到手,我和妹妹高兴地手舞足蹈。

  过年家人团聚,热热闹闹的除夕真快乐!

  除夕的故事 3

  据三国魏人张揖着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除夕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除夕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除夕的故事 4

  大年三十,俗称“除夕”,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到处洋溢着欢乐和祥的气氛,全家人团聚在一起过大年。

  上午,妈妈还我到街上买年货,大街上车水马龙,商场里人山人海,每一个人都喜上眉梢,洋溢着欢声笑语。我们来到超市,购物架上的东西琳琅满目,有灯笼、有窗花,还有小朋友们最喜欢的零食礼包……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春联,红通通的一片,远远望去就好似熊熊烈火。

  下午,我和爸爸开始贴春联,上联写着“满堂和睦度平安”下联写着“合家欢乐迎富贵”,横批“五福临门”。把房前屋后的对联贴上去后,接着我们把红红的灯笼挂了起来。经过我们的一翻张灯结彩,家里便呈现出了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我高兴地喊着:“过年啰!过年啰!”

  到了晚上,全家人都高高兴兴围坐一起吃年业夜饭,我家的平夜饭可丰富了。有淌着汁水的红烧肉、有代表团团圆圆的汤圆,还有像一朵朵小莲花的饺子……全家人围着饭桌有说有笑的',每个人都十分开心!

  直到大家都吃完年夜饭后,开始放烟花了。烟花不停地向上窜着,七彩斑斓的烟花争奇斗艳,把黑漆漆的夜空装扮得五彩缤纷,天空中的烟花有的像秋菊,有的像玫瑰,还有的像牡丹,千姿百态,万紫千红。

  啊!这个美好的除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真是难忘的除夕呀!

  除夕的故事 5

  守岁民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中之一是“岁火与灯烛”,也就是堂屋或者庭院内的灯火烛光,在除夕夜通宵不灭。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这一表现有所不同。

  南方守岁以家族为主,一家人围坐在堂屋燃旺的炭盆周边守岁祈福;在北方,守岁则是以宗族为主,在祠堂门口空旷之地烧起煤炭、木柴火,人们从旺盛的火堆上跳过去,以燎除身上的邪气,祈求新年好运兴旺。

  守岁的另一个表现方式是“点灯照岁”,就是把蜡烛、灯笼点亮一直燃烧到天明。在明代,屋里屋外所有的`房间都要点亮蜡烛,甚至床下、缝隙中都要照亮,并用漏孔的小蒲包袋,内装生石灰粉,在粮囤周围以及户外四周地面,打印起密密匝匝的元宝形石灰印子,以达到祛除“虚耗”、财源充实的愿望。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在守岁之日还戴着“傩面具”跳舞,以祛除鬼邪。在中原、西北地区,也有这种在室外戴着面具跳舞驱邪的风俗。在东南地区,人们熬夜守岁,为防止坐着打瞌睡,便用些茶点瓜果,边吃边谈。也有的人家开始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造成了除夕守岁欢乐的最高潮。

  除夕的故事 6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我最忠实的朋友。前段时间,妈妈买了一本南方分级阅读的《除夕的故事》。回到家,我便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除夕的故事》是赵镇琬写的`。他是《幼学启蒙丛书》的其中一本,丛书介绍我们所熟悉的民俗故事、神话故事、节日故事等,让我们了解祖先们的活动的广阔天地和历代的政治变迁、科学发展与文学艺术上的成就。

  《除夕的故事》主要写了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夕的怪兽。他一到阴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就出来找吃的。猪、羊、马、牛,就连人也不放过,都成了它的食物。人们很想把夕制服,可是想了很多办法也无济于事。玉帝听了,就把这件事交给了神农。神农又把这件事交给了年。于是,年来到人间,燃烧了鞭炮,终于把夕赶走了。

  其中,书中年赶走夕的那个地方最令我难忘:年一边躲闪着夕的进攻,一边悄悄摸出红绫子,用劲抖着。红绫子放射出一束束耀眼的红光,刺得夕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了,慌忙逃去……

  “年”一来,草木凋敝,天地一片萧条;“年”一“过”,万物更生,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要轰走“年”,就要燃鞭炮,燃鞭炮的习俗因此而来。我们现在过年放鞭炮是为了感谢“年”,感谢它为民除害,我最喜欢过年了,小朋友可以拿红包,而上班的人可以放假,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团圆,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除夕的故事 7

  今天,是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忙着筹备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但是,除夕还有一个传闻。

  相传,在很长时间很长时间以前,有一只叫夕的怪兽,它无恶不作、十分可恶,乡亲们也很怕它。

  有一天,夕又来到村子里捣乱,它张牙舞爪地吃掉了乡亲们辛辛苦苦养殖的家畜,又把乡亲们种在地里的庄稼糟蹋了,还用它那巨大的爪子,毁坏了乡亲们居住的房屋。它口里还喷出了巨大的火焰,把村子烧的面目全非……乡亲们吓的四处逃窜。虽然乡亲们憎恨夕,但却没方法除掉它。一次在阴历的腊月,一位老人走进村子,告诉了大家除掉夕的办法:一是要有红色,由于夕害怕红色;二是要有响声,由于夕害怕非常大的响声;三是要有火,由于夕虽然能喷火,可是火焰会灼伤夕细嫩的皮肤,使夕化为灰烬。说完,老人便不见了。

  乡亲们觉得这是神灵的指点,便根据神灵指点的办法,在阴历的腊月三十这天,用红红的`纸、衣服和燃烧竹子发出的响声吓跑了夕,又用一把大火把夕给彻底的赶跑了。后来大家创造了鞭炮,便用鞭炮代替燃烧竹子发出的响声来赶跑夕。所以,等到每年腊月三十夕到人间来作乱的时候,大家便穿上红色的衣服、燃放鞭炮来赶跑夕。由于这一天大家赶跑了夕,所以大家把这一天叫做除夕。

  每当我听完这个传闻,我便在脑海里想像当时的情景,想像着中华文明的古老传闻真是数不胜数呀!

  除夕的故事 8

  对我们来说,过年是最爱!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收到一大笔零花钱!

  大清早,我们吃完早饭,就去上坟,祭拜祖宗了!要去好多个地方,要一直到吃午饭才回来,看似很辛苦,但对我来说,还挺有趣的,跋山涉水!哈!吃完午饭,大人们都去贴对联了,奶奶她们忙着做年夜饭,大家伙都在忙活,唯独我们小孩子游手好闲,不是跟着大人去贴对联(其实是去瞎闹着玩的,才不会真正干活)要么就是坐在沙发上,吃着零食看电视,还有就是在放爆竹……(五花八门的)而我,在洗澡,真舒服呀!洗完了,但妈妈不让我放爆竹,叫我晚上放,所以我只有在沙发上看电视了!到了晚上7点多,随着鞭炮声,年夜饭开吃了……大家边吃边聊,开开心心的,其乐融融的……

  但对我来说,以上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放爆竹!这是所有男孩子的'乐趣!我也不例外!吃完了年夜饭,开始“鞭炮节”狂欢了!村上的伙伴们都拿出了鞭炮的50%来进行庆祝!这个村庄热闹无比,我们几个孩子都聚在一起放鞭炮,院子里火光冲天,连大人都被我们吸引过来了!鞭炮放光了,我们不会就此罢休,大家在屋子里玩起了各种游戏,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这一晚,大家都很晚才睡,因为在等12点的到来。“54321!”上百个大理花冲上天空,黑黑点天空被照得雪亮,还带一些缤纷!整个村庄变得很热闹!大家再次欢呼……

  这一晚,让我们所有人回味!让我们所有人难以忘记!

  简短的除夕故事传说最新

  除夕的故事 9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的习俗有许许多多:吃年夜饭,贴春联,放爆竹……

  大年三十,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到处洋溢着春节的热闹气氛。我和爸爸妈妈姐姐姑姑姑父爷爷一大家子一起去饭店吃年夜饭。

  一进饭店大门,红彤彤像柿子一样的灯笼映入我们的眼帘。一只神奇的大公鸡矗立在门前,昂首挺胸引颈高歌,仿佛报告着春天的喜讯。人们争先恐后和大公鸡合影,我和姐姐也按捺不住,也与它合了影。楼上,人来人往,无数个灯笼把走廊照得灯火通明。走道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小吃摊上琳琅满目,所有的厨师忙得满头大汗,每个人的'脸上都喜气洋洋,手里拿着嘴里吃着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整个人都投入到浓浓的年味中,看得我口水直流三千尺了。这时姐姐急忙拉着我说:“走!我们去看放烟花!”只见保安叔叔拿来烟花,小心翼翼地点燃导火线,不一会儿,就开出一朵朵金色的花,它到处盛开,有时是红色,有时是银色,就像一只变幻多端的蝴蝶在低空中翩翩起舞。再次点燃烟花时,那火星直冲上空,又散落下来,既像美丽的喷泉,又像朵朵开放的白菊。

  烟花随着人们的倒计时声越来越响,在天空中越来越多,鞭炮声响成一片。望着夜空中洒下的滴滴金雨,地面上开放的朵朵银花和满面春风的人们,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难忘的一年就要过去了,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我们欢呼着,共同祝愿春节好!

  除夕的故事 10

  传说,古时候有个可怕的怪兽名字叫夕。平时夕生活在海底,但是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会跑上岸,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有时还吃人呢。村子里的百姓为了对付它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成功。后来,村子里年纪最大的老爷爷想出了一个办法,请灶王爷帮忙。可是灶王爷根本不是夕的对手,他为了救百姓们就上天找本领大的神仙来帮忙。神农氏听灶王爷说了此事,派自己的儿子年拿着红绫布和喷火花竹筒两件法宝,跟灶王爷去人间为民除害。三十晚上,夕又来捣乱了,年和夕展开了一场大战,年用红绫布和喷火花竹筒把夕赶跑了。为了防止年走后,夕再来作恶,年把红绫布剪成许多小条分给大家帖在大门上。又教百姓们做爆竹,点燃后跟喷火花竹筒一模一样。从此夕被吓得逃到海底,再也不敢到村子里来了。为了纪念这件事,百姓们把腊月三十这一天叫除夕,而把正月初一叫年,渐渐地,民间有了过年的'风俗。每年腊月三十,家家门上贴红绫,后来变成贴对联,另外还要放爆竹、穿新衣服庆祝呢。过年民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三种版本的年除夕的故事讲完了,我最喜欢第一种版本《年》。因为只要我们生活的开心,并主动问候“年”,他就会和我们友好相处,变成一个红红的、可爱的新“年”了。相信你们读完这三种版本,会轻松回答出我在开头提问的几个问题了。

  除夕的故事 11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也叫过年。大家知道除夕的由来吗、下面听我讲讲吧。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

  关于年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所以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除夕年饭后长辈发"压岁钱"然后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

  除夕这一天很忙碌,大家要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大家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

  这就是除夕的来历 。

  除夕的故事 12

  除夕,传统的年三十,中国人团圆的日子,这一天在外的游子加快了回家的脚步,大包小包的行李后是一张张喜悦的笑颜。

  儿时的除夕总是最快乐的日子,每每这一天,总是迫不及待的穿上新衣到外面炫耀,一个农村小丫头的心思也不过如此,想让更多的人看见自己的美丽。但是总是没到一个小时,衣服就弄的脏兮兮、灰头土脸的回家了。爸爸对我是哭笑不得,只得赶快换洗我的衣服,家人都说我是土匪转世,小我四岁的妹妹也总是偷偷的笑我。过了许多年依然记得那时妹妹小小的得意的样子。

  每年的除夕早上,爸爸总是早早的起床开始清扫院子,垒旺火。家乡的旺火类似于蒙古族的篝火,寓意家业兴旺、年年好运。所以年三十的晚上十二点,在迎接农历新年的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开门迎财神。传说新年的时候,财神会光顾人间,这一传统在本地保留了许多年。点燃的旺火,绚烂的烟花将整个村庄印染的别样美丽,每每这一时候家人都会转旺火,围着旺火转圈,许愿新年的祝愿。燃放完烟花后,妈妈总是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虽然不爱饺子,但是在爸妈的逼迫下总是吃上几个。因为一大锅的饺子里面,有一个是妈妈特意准备的包了硬币的饺子。家乡有个习俗叫“揣元宝”,个个饱满的饺子形似元宝,而吃到硬币饺子的人在新的一年里总是好运连连,虽然是一个习俗,但是爸妈总是希望我和妹妹能够吃到,保佑我们新一年里万事如意。

  除夕夜守岁基本是所有中国人的习俗,但细数下来,每到夜晚就发困的我基本都没有熬到天亮,反而是妹妹年年都要熬到很晚,甚至是直接到了早晨,这一点我一直佩服到现在。

  家家户户院里的红灯笼一直到亮到初七过完小年,这个习俗虽然有违于低碳环保,但也是乡情浓浓年味的象征。

  除夕的故事 13

  它们如一部部电影,随意截下一个画面,便将你对我的爱定格在那一瞬间,他们如一首首音乐,随意一个音符,便是你爱的语言,我珍藏着他们,就如同珍藏着宝藏一般。

  从我记事起,故事就已经开始了。那是我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只知道光着脚丫摇摇晃晃的在地上乱跑,你没有办法,只能端着小碗,拿着勺子跟在我的后面,说:“宝宝乖,别跑了,来吃点饭……”,我不听,你抓住我,装出一脸生气的样子,这时,我总是调皮一笑,但这个笑却总能让你怒气消散。

  等我长大了些,上了幼儿园,学会了怎样吃饭,但总是会不小心将饭打翻在地上,溅到衣服上,你却总是不厌其烦,跟在我后面帮我收拾残局,那时候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

  时光飞逝,我如一颗萌芽,经历了破土而出,在你的营养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我上了小学,性格变得沉默,即使是在家里,也不愿多说一句话,吃饭时更是不胜从前有乐趣。你偶尔会问起我的学业,也都被我一句敷衍的回答而带过。那时的'故事虽有些无趣,却必不可少。

  我上了中学,沉重的学业压在肩头,一回到家,就如回到了有你庇护的港湾。餐桌上,也开始侃侃而谈,谈我的未来,与你讨论我的规划,你总是说,“有梦想就去闯,尽一切努力,不要害怕失败!”。我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中,每当想起,就有无穷的力量。这时的故事如同将要带着远行的行囊,你正在为我积攒着远行的动力。

  我即将步入高中,故事仍将继续。我憧憬着故事情节,其中总有你的身影,那时的故事我不会预知,但我知道,那其中一定融有你的支持和关爱。我想自私一点的说:“妈妈,我希望未来的故事一直有你在!”。

【除夕的故事】相关文章:

除夕的故事作文02-28

关于除夕的作文:除夕的故事传说与除夕的习俗(优秀篇)02-07

关于除夕的故事作文锦集七篇04-01

除夕的故事作文300字汇编7篇02-24

除夕_难忘的除夕作文05-07

除夕作文_除夕作文01-13

除夕夜里我听长辈讲故事作文(通用15篇)02-01

关于除夕的作文:除夕的来历03-08

我家的除夕作文 - 体裁除夕作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