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与方法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以下内容是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与方法,欢迎阅读!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与方法 篇1
自宋代开始,每逢正月十五上元节,人们张灯结彩。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就在灯上粘上谜语,或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猜灯。就这样灯与谜结合在一起了,至明代已相习成风。“灯谜”因此而得名。也做为专以文义为谜的一个专用名词沿用至今。初时粘谜于灯上,会有事物谜夹在其中,只是大量为文义谜而已。此后文义谜迅速发展,谜底的文字允许作音、形、义和位置的变化,遂产生了谜格。谜格产生后,灯谜与谜语的界限就更明确了。因为以文义为谜,才有产生谜格的可能。至此,灯谜就成为有体有格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了。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与方法 篇2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着:“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节,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与方法 篇3
拆字法
亦称字形分析法,或增损离合法。它和会意法一样、是灯谜猜制两大法门之一。它利用汉字可以分析拆拼的特点,对谜面或谜底的文字形状、笔画、部首、偏旁进行增损变化或离合归纳,使原来的字形发生变化。这类谜往往虚实结合,须仔细推敲斟酌,才能求出谜底。
离合法
是灯谜最常用的猜制手法之一。汉字字形结构复杂,字中有字,可分可合,变化多端。离合法正是利用这种可以分解离析、重新组合荫生新意的特点,来制作灯谜的。如“绿树村边合”(打字一)谜底是“ 林”。谜面择自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今运用别解手法,以“绿、树、村”三字的“边”分扣“ 、木、木”,是为离;再将这三个边旁“合起来成为” 林“,是为合。又如”如今分、别在断桥“(打《红楼梦》人物一),谜底是”娇杏“。别解作现今先将”如“字分离成”女“和”口“,分别放置在断开的”桥“即”木“和”乔“二字上,然后重新组合起来便成”娇杏“二字。从汉字的特点出发,用离(把字拆开),合(把字拼在一起)的方法作字谜,是从汉代发展起来的。这与汉代盛行图谶有关。刘勰说:“离合之发,则明于图谶。”谶语就是借助于字的离合,用谜语的形式做政治预言。汉末章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是一则暗隐“董卓当死的谶语。其中”千里草“隐”董“。”十日卜“隐”卓“,用的就是折字离合法。
增补法
根据谜面或谜底带有增加意义的字眼所作的提示,用增补字或者部首、偏旁,笔画的办法求得面底相互扣合。谜面运用增补法的,如:“为中国多作一点贡献”(打字一)谜底是“蝈”字。这是将谜面别解成为“中国”二字多加“一”字和“、”(点),结合起来就得出谜底“蝈”字。本谜中表示增加意义的字眼是“为 多作 贡献”。增补法用于谜底的,如“反”(打四字常言),谜底是“吃现成饭”,这是将谜底别解为,如果在“反”字的偏旁出现一个“食”字,谜面就变成“饭”字。而“食”同义转换扣合“吃”。本谜中表示增加意义的字眼是“现”。
减损法
根据谜面或谜底带有减损意义的字眼所作的提示,从谜面或谜底中减去有关的字或偏旁、部首、笔画,然后使面底相互扣合。谜面运用减损法的,如:“明月当空”一段中的“明”字,因“月当空”(“空”别解作“空无”)而损去“月”剩下“日”;后段“人尽仰”的“仰”字因“人尽”而损去“人”剩下“卯”:“日”与“卯”重新组合成谜底“昂”。本谜中表示减损意义的字眼分利是“空”和“尽”,此时二字的词性都发生了变化。谜底运用减损法的,如:“牛”(打邮政名词一),谜底为“收件人”。这是把谜底别解为,如果将“件”字的人字偏旁收掉的话,那么就剩下一个“牛”了。本谜中表示减损意义的字眼是“收”。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与方法 篇4
谜面:退席(打《论语》一句)——谜底:不在其位。
谜面:华夏英姿(打一新兴词语)——谜底:中国特色。
谜面:东南西北皆欲往(打一歌曲名)——谜底:走四方
谜面:生在山崖,落在人家。凉水浇背,千刀万剐(打一日常用品)——谜底: 磨刀石。
谜面:拍一个巴掌 (打一地名)——谜底: 五指山。
谜面:匠心独具要出新(打一网络称谓——谜底: 亲。
谜面:男人站中间,妇孺站两边(三字网络用语)——谜底: 女汉子。
谜面:滔滔不绝说不停(打一电视用语)——谜底: 频道。
谜面:四方纵横君第一(打一电影片名)——谜底:少林寺。
谜面: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打一电影片名)——谜底:无间道。
谜面:中国见闻(打一电视剧名)——谜底: 玉观音。
谜面:言辞恳切(打一电视剧名)——谜底: 陈真。
谜面:归来泪垂窗棂影(打一电视剧名)——谜底:还珠格格。
谜面:乖(打一成语)——谜底:乘人不备。
谜面:妇女节前夕(打一中草药)——谜底:三七。
谜面:鲛人挥泪(打一中草药名)——谜底: 珍珠散。
谜面:语言不生动(打一字)——谜底: 评。
谜面:笑死人(打一成语)——谜底: 乐极生悲。
谜面:枪弹上膛(打一成语)——谜底: 一触即发。
谜面:半导体(打一字)——谜底: 付。
谜面:床前明月光(打一字)——谜底: 旷。
谜面:照相底片(打一成语)——谜底: 颠倒黑白。
谜面:颠三倒四(打一字)——谜底: 泪。
谜面:上下一体(打一字)——谜底:卡。
谜面:十(打一成语)——谜底: 纵横交错。
谜面:圆寂(打一成语)——谜底: 坐以待毙。
谜面:显微镜(打一成语)——谜底:一孔之见。
谜面:农产品(打一成语)——谜底: 土生土长。
谜面:翘翘板(打一成语)——谜底: 此起彼伏。
谜面:望江亭(打一成语)——谜底: 近水楼台。
谜面:愚公之家(打一成语)——谜底: 开门见山。
谜面:一夜鱼龙舞 (民俗风俗词语)—— 谜底:元宵灯会。
谜面:新春佳节话元宵 (报刊名) ——谜底:半月谈。
谜面:婚期定在元宵后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谜面:煤球和元宵一样 (打一成语) ——谜底:混淆黑白。
谜面:元宵 (打一成语) ——谜底:一朝一夕。
谜面:元宵节后捷报多 (打一成语) ——谜底:喜出望外。
谜面:元宵同返家 (打一成语) ——谜底:众望所归。
谜面:元宵之后柳吐芽 (打一成语) ——谜底:节外生枝。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与方法 篇5
1、猜灯谜的由来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C辞”或“隐语”。它起源于春秋战国,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影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汉朝时一些文人常用诗词、典故来制谜,出现了妙喻事物特征的事物谜和文字形音义的文字谜。南北朝时文人常以制谜、猜谜来斗智,制谜技巧逐渐成熟。隋唐时谜语由民间进入宫廷,许多皇帝都喜欢猜谜。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猜谜成为市民的一大乐趣。南宋时,每逢元宵节,人们将自己制作的谜语挂在花灯上,供人们边观灯边猜谜取乐。南宋都城临安的灯谜居全国之首,被誉为“灯谜之乡”。明清时期元宵节猜灯谜更加盛行,并出现了研究谜语制作的专门着作。谜语就这样成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并一直流传至今。
2、什么是猜灯谜
灯谜,在中国习俗的活动上会称做猜灯谜,每年逢正月十五元宵节,会将灯谜结合赏花灯,变成许多人可共同参与的猜谜游戏。与谜语一般的谜语相比,具有更严格的规则。方法是将谜语贴在灯上,多数谜语都是诗词,猜中谜语的人,有时可获得奖品。
3、猜灯谜的历史改革
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春秋战国时代,宫廷和墨客中出现了“隐语”、“文义谜语”等文字游戏,这可以说是最早的灯谜。那时一些游说之士出于利害考虑,在劝说君王时往往不把本意说出。
这种“隐藏”的话语,当时叫做“庚词”(庚是隐藏之意),也叫“隐语”。秦汉以后,这种风气更加盛行,西汉曹娥碑后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射“绝妙好辞”,即是“隐语”。
灯谜至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灯谜了。至明清时代,春节前后各城镇皆张灯悬谜,盛况空前。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与方法 篇6
1、单纯的词汇解释或知识问答,不能算是灯谜,就算是谜语,也只能被看作低级的作品,例如:人人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若以”山水甲天下“猜中国地名”桂林“,这纯属一种文字解释,毫无谜味。如果以”山水“合成”汕“字”甲天下“会意为”头“字,而猜作”汕头“,底、面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文句,却能互相搭配,岂不趣味盎然。
2、谜面上的字,绝对不能在谜底出现,除非有标明露春格,否则,底、面不能相犯,例如以”普天同庆“猜店招”大家乐“很多人猜”全庆“。因为谜底已犯着一个”庆“字,这个答案就肯定不能成立了。
3、有些灯谜,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例如:尧 加 火 才好煮熟饭。第四,有些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是影射字义,例如:臭 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与方法 篇7
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猜灯谜自南宋起开始流行,至今不衰。猜灯谜又称打灯谜,这一种汉族民俗文化自南宋起开始流行,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元宵节灯谜的结构
灯谜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即谜面、谜目和谜底。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谜面是告诉猜谜者的条件,也是猜谜者思考的依据,它好比几何学中的假设。而谜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类事物,是答案所属的范围,它就好比几何学中的求证。
谜底就是答案了,它就像几何学中证明的结果。举个例子说吧,书山有路勤为径(猜学科的名称),答案是应用力学。其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就是谜面,学科名就是谜目,应用力学就是谜底。再比如,花褪残红青杏小(猜一个科技术语),答案是最新成果。其中花褪残红青杏小是谜面,科技术语是限定的`谜目,而最新成果则是此谜的谜底了。
元宵节灯谜的猜谜规则
写诗有写诗的规则,它讲究押韵。写对联有写对联法门,它讲究平仄和对仗。猜灯谜也有几条约定俗成的规则:
1、单纯的词汇解释或知识问答,不能算是灯谜,就算是谜语,也只能被看成低级的作品,例如:人人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若以山水甲天下猜中国地名桂林,这纯属一种文字解释,毫无谜味。如果以“山水”合成汕字,“甲天下”会意为头字,而猜汕头,底、面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文句,却能互相搭配,岂不趣味盎然。
2、谜面上的字,绝对不能在谜底出现,除非有标明露春格,否则,底、面不能相犯,例如:以普天同庆猜店招大家乐,很多人会猜全庆,但因谜底中有一个庆字,这个答案就肯定不能成立了。
3、有些灯谜,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例如:加火才好煮熟饭,谜底是尧。
4、有些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是影射字义,例如: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谜底是臭。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与方法 篇8
元宵节的起源说
关于元宵节的来源那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比较耳熟能详的说法有这几种:太一神祭祀起源说 、道教节日起源说和佛教节日起源说 。
其中第二种,关于道教起源的这一说法,主要是源自道教“三元”这一说法,小编之前有些文章详细的科普过“三元”,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看(戳这里,回顾原文中元节|你所害怕的“鬼”,正是他人思念的亲人)。
而第三种佛教起源说呢,我也在去年元宵节的文章里有提到过,为什么佛教盛行的唐朝时期元宵节的节气氛围达到鼎盛。
太一祭祀起源说
今天猫猫主要给大家着重来讲一下,元宵起源的这第一种说法——“太一神祭祀起源说”。
首先,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太一神”(注意不是“东皇太一”)。
“太一”也被称为“泰一”为汉代朝廷崇拜的主神,认为他是主宰宇宙一切的神仙。
最开始是由汉武帝开始祭祀,后来传说中开挂一样的王莽想要将“太一”、“昊天上帝”两个“法强”基本相当的神合并,但除开王莽外,所有皇帝都是将这两个神分开祭祀。(至于为什么说王莽像开挂一样,这个如果大家有兴趣,后续我努努力攒一篇出来。)
汉代太一祀典
在《史记二十四·乐书第二》中记载: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 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世多有, 故不论。”
太一祀·元宵节
在这一段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汉“太一祭祀”的时间是在正月上旬的辛日,并未固定在十五日。
但是唐代的《艺文类聚》卷四里便给了我们准确的答案,书中记载道:
“《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
由此我们便可以推断出,“元宵节”夜游观灯的节日习俗是根据西汉时期的“太一祭祀”演变而来的。
二者相似之处
而且根据《史记》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祭祀场面非常宏大,毕竟在当时“太一祀”是属于皇家祭祀。
在《史记》中说的是“太一祭祀”是在夜里举行,那在夜里肯定是有灯火的。而且还有童男童女七十人一起合唱,这就和后来元宵节张灯结彩,载歌载舞的节日氛围极其相似。
所以汉代的“太一祭祀”被传为是“元宵节”的起源也是有依据的,不算空穴来风。
现在你知道标题的答案了吗?
【元宵节猜灯谜的由来与方法】相关文章:
处暑的由来与习俗08-21
元宵节猜灯谜的作文09-14
元宵节猜灯谜的方案范文12-22
元宵节猜灯谜作文大全02-08
社区元宵节猜灯谜方案01-28
元宵节猜灯谜15篇12-13
元宵节猜灯谜作文【热】10-26
元宵节猜灯谜策划方案08-03
愚人节的由来与历史05-16
元宵节的由来作文3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