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作文

时间:2023-05-09 14:58:28 端午节 我要投稿

有关端午的作文8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的作文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端午的作文8篇

端午的作文 篇1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又叫端阳节,有很多奇特习俗,接下来,就让我来为你们介绍介绍一些习俗吧。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一首有关端午节的民谣。

  全国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我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至于内含的东西,则根据各地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等等。到了端午节,咱们可就能一饱口福了。

  端午节的许多习俗与“五”这个数字紧紧地联系在一齐。

  比如说端午节那一天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

  端午节小孩要佩戴香囊,传说有辟邪之意,实际是用来当佩饰用的,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扣成索,做出各种不同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南京过端午,每家都会准备一盆清水,在里面加两枚鹅眼钱和一些雄黄,家里的大大小小每个人都要用这种水洗脸,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眼疾!

  看了我的.介绍,你们明白一些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了吗?

端午的作文 篇2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据说这个节日是在古代流传下来的,当时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屈原因忠国爱民投河自尽了,当地的人们为了不让河里的鱼毁了屈原的容貌,所以大家就动手包起了粽子,再把粽子丢进河里让那些鱼来吃粽子,而不损害屈原的身体。因此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都会包美味的粽子,也有的地方赛龙舟,有的举行粽子比赛……

  端午节这天,按照咱们那里的习俗就是杀鸡、包粽子、拜神。这天早上,咱们全家人都早早起来开始准备包粽子的材料,等各种准备工作做好,咱们就洗好手开始包粽子了。奶奶是包粽子的高手,很多人都请奶奶到他们家帮忙包粽子呢,做完后,自然也会送几个给奶奶。而我呢,但是最喜欢吃粽子的,一见到粽子就忍不住嘴馋起来。于是,我丢下手边的粽叶,吃起美味的.粽子。这个瘦肉拌小葱馅的粽子是最好吃的,我大口大口地吃着,不一会儿就解决了好几个粽子了。“嘻嘻……”大家都捂着嘴巴笑了起来,我不知所措地难为情起来了,可自己又很疑惑,他们为什么都要在偷笑我呢?最后有个人肯要告诉我原因了:“看你这个大花猫,吃得满脸都是。”说着把纸巾给我,我一擦,结果纸巾上全是米饭粒,我也不禁笑了起来。

  最后把粽子做好了,这个时候已是中午了,咱们赶紧拿上鸡和自己包的粽子去拜神。只见奶奶和妈妈双手合上,跪着,嘴里还在叽哩咕噜地说一大堆话,说完以后便烧起了纸钱,然后回家吃粽子去了。

  这一天,我过得十分开心,因为既有美味粽子吃,还能够听到古老的传说故事——包粽子的来源。

端午的作文 篇3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还被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戴香囊以及喝雄黄酒,同时这一天也是法定节假日之一,给我们入一个小长假,以更好地纪念先人,体验中华传统民族的传统气息。

  我想起了一首童谣:“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童谣,体现了端午节的许多的习俗。

  我与父母驾车行驶在去姥姥家的路上。路旁的人们正在忙于收割丰收的小麦,小麦浓郁的香味笼罩在大地上。而荷锄归家的人们手里、车上都带着一些艾叶和桃枝,看来是准备明天插到门上的,按照传统的习俗,这浓香的艾叶和桃枝一是驱蚊虫,二是辟邪用的。来到姥姥家,我请教了一下姥姥,姥姥说,端午节时,要把艾叶和桃枝插在每个门窗的上端两角上,这都是按传统做的,至于为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听到这里,我又想起了著名爱国诗人DD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楚国丹阳人,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然而他怀才不遇,遇到的却是一个无知而又无能的'主公。公元前278年,秦车将领白起一举攻破了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的汩罗江怀石自杀。他著名之作《离骚》,抒发了他爱国主义思想,表达他对楚国以及楚国人发的热爱和思念。当他去世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破坏屈原的尸体,把大米包在一起投入汩罗江中。这就是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的原因。

  端午,是一个让人高兴和深思的节日。

端午的作文 篇4

  “呀!今天怎么老是下雨,我都不能出去玩了!”我喃喃自语道。妈妈走过来,边抚摸着我的头,边笑着说:“你忘了吗?今天是端午节,下龙舟水呢!”我这才恍然大悟。

  到了中午,妈妈从厨房里拿出了包粽子的材料,有绿豆,红豆,糯米……真是各式各样。只见妈妈拿起桌上的几张粽叶,把粽叶包成三角状,然后放些红豆、绿豆、花生等食材,最后,妈妈精确地把糯米一粒不掉地放进粽叶里,再把粽叶叠起来,一个完美无暇的粽子就包好了。

  妈妈包粽子的速度很快,没过几分钟,就包好几个粽子了,包到一半,妈妈轻声细语道:“感觉少了点什么?”她望向个个饱满圆润的粽子,眼前突然一亮,然后匆匆地走进厨房。我疑惑地望着妈妈的背影,不为所动。过了一会儿,妈妈走了出来,她手里拿着绳子,她给粽子打了个结,好像要为粽子穿紧衣服。

  终于,妈妈把所有的粽子都包好了,我帮着妈妈把粽子放在蒸笼上,妈妈就点火,我和妈妈同心协力,最终帮粽子找回了“归宿”。

  我慢慢地等着粽子的“成长”,过了几十分钟,我却觉得过了半天,终于,粽子出炉了,看着一个个香喷喷可口的粽子,我真是口水直流三千尺。正当我想用“小魔爪”去拿粽子时,被妈妈制止住了,她就像一位严厉的军人下着军令:“快去洗手!”我一个箭步冲进洗手间,洗完手后,我又如风般飘然而至,兴奋地拿起一个粽子,脸上露出了狡猾的.笑容,拼了命似地把粽子掰开,然后,猛地一口咬了下去,哇!真是太美味了,好像吃到了天下美味。

  听妈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他被楚王逼得走投无路,只好跳进汨罗江身亡了。当时的人民为了不让鱼吃掉屈原,就用粽叶把糯米包起来,扔进河里喂鱼。久而久之,中国后来就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这真是个充满意义的端午节,等到下一个端午节,我一定要和妈妈去看划龙舟。

端午的作文 篇5

  (一)

  秀秀最近放牛总爱牵到出村很远的水库边。老黄牛和犊子自在坡上吃草,她便坐在大岩石上绣着荷包,眼睛更多时候却是眺向河面上正在破浪的木舟。

  只有一个多月就端午节了,满正和他的龙舟队天天抓紧时间在水库苦练。今年,满正瞄准了县第一名那面红艳艳的锦旗。因为,他答应了秀秀,要把那面锦旗挂到秀秀家堂屋,迎娶秀秀。

  这几年,农村的政策好了,满正高中毕业后就没出去打工,和村里的几个后生挖个鱼塘,平时除了给自家田地做阳春,就是搞水产养殖。去年,满正在周围几个村邀了十几个后生参加县里的龙舟赛。虽然是第一次参赛,经验不足,却也是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要是以前,村里除了老人、小孩就是些妇女,哪能凑得这么多人参加龙舟赛?今年三月三,满正娘给秀秀家送了一篮子鸡蛋,秀秀娘问满正娘:“大姊,你看他俩也好了快两年了,我们合计合计,什么时候把这件事办了,我也好安心打理老幺的事。”满正娘说:“我也催过满正,他说要在端午那天划船拿个第一名来娶秀秀。满正读了这么多年书,自己有想法,我也逼不了他。”

  日头开始西斜。秀秀转过身看了看,牛还在坡上乖乖地吃草。水库河面上,满正他们仍然在奋勇苦练:满正在船头吹着哨子大力地击鼓,众人整齐地划动木桨。夕阳的余辉照在水面上,泛起鳞鳞金光,木船像一只出水蛟龙在破浪急驰。秀秀仿佛看到了满正哥走上主席台接过那面红艳艳的锦旗,仿佛又看到了满正哥披红挂彩去她家迎亲,把那面锦旗高高地挂在她家堂屋。秀秀不禁把手中的荷包拿紧了些,这时,天边飘来了一朵红云映上了她的脸。

  (二)

  陈老四的真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知道,也忘了哪个人最先这么喊他,于是全厂的人都这么喊他了。

  陈老四下班后径直回到宿舍,把行李箱从床底拖出来,打开摊着,人就坐在床上盯着箱子发呆。这是个大号的.行李箱,里面已经装满了东西,有还没撕去标签的新衣,有簇新的电动玩具,漂亮的书包,有几条平时自己都舍不得买的双喜烟,还有几包藕粉菱角粉。陈老四就这么盯着,嘴角似乎在动,仿佛在一一清点,又仿佛要想出少了些什么。然后他轻轻拿出一样细细抚看,又轻轻放回,看过几样后,终于轻轻合上箱子,抓起饭盒奔向食堂。

  自从有消息说今年端午节会放三天假,陈老四就是第一个冲进厂长办公室并得到厂长亲口证实的人。那天,陈老四显然格外激动。仓库卸货装货的活时有时无,没事做时,他那双粗糙的大手一会插进裤腰袋,一会儿又伸出来干搓,好像是刚长出来的一双新手,极不习惯。下班后,陈老四饭也不吃,跑到市场里买了个大号行李箱,这些天,一向节俭的他时常去逛市场,每次都买回些东西。工友们都知道,陈老四端午节要回家去了。

  听老工友说:陈老四在这个厂子打工有6年了。当初,他媳妇嫌他穷,跟人改了道,留下个1岁的儿子给他,陈老四也一狠心,从西北出来打工挣钱。头两年还回去过,现在只怕有三四年没回过家了。

  其实,心里最清楚的还是陈老四自己,儿子去年秋天上了小学,春节就想回去的,可又逢着冰冻。今年端午,是儿子7岁的生日,老爹老娘的身体又一日不如一日,还给他带着儿子。陈老四心酸酸的——都不知儿子长啥样了。这次,是一定要回家看看;年底,等把工钱结了,就安心回家,给爹娘养老,盼儿子上学、上大学,以后不受这份穷罪。想到这,陈老四那双正在卸货的大手显得更有力了。

  (三)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历史年份和历史事件,更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荣辱观。至少,方怀山是这样认为的。

  三年一个轮回。去年,方怀山再次拿起初一历史教材时,已是不惑之年。也许是年岁逐增的缘故,每次讲授时自己都有不同的感觉和更深的理解,特别是那节课,讲授战国七雄,重点介绍屈原的时候。

  多年来,上这堂课已形成个习惯:先把屈原图像正中挂在黑板上,再用工整的隶书写上“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方怀山神色凝重地介绍屈原生平,当讲到屈原怀石投江,声音竟然哽咽。情动处,仿佛不是在介绍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而是身边至亲至熟的好友,陷入深深哀悼之中。后来方怀山猛然回神,却发现学生们个个端坐聆听,表情没有丝毫嘻笑,心中很是欣慰。那节课,方怀山不仅讲了书本的知识,竟把二十多年前自己尚是学生,为了瞻仰遗迹逃学跑到屈潭的事说给了学生听。最后,他作了个自己也感到惊讶的决定:明年端午节,我们全班去屈潭拜祭屈原大夫!

  还有半个月就端午了,方怀山带着学生包车来到了汨罗江畔。又临屈潭,却隔廿年,方怀山不禁感叹自己“鬓丝日日添白头”。走到水边,面江而诵“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江水滔滔,似逢故人,拍岸而和。学生们按照计划,整齐有序地点起蜡烛放流纸船,然后集体立于江边,看着纸船远去、远去。方怀山也走了过去,静静地看着,仿佛看见了这群湘楚少年的明天,顿时颔首而笑。

  回去后,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那天,我们在汨罗江边祭奠了屈原大夫,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方老师对着江水背诵诗句时,我看见了泪水在他的眼里闪动。他时而慷慨、时而悲壮的声音,让我肃然起敬。我为我们有这样的优秀老师而高兴,更为我们民族有屈原大夫这样的杰出人物而自豪!”

端午的作文 篇6

  马上就到端午节了,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节、端五、端阳、重午。现在,有些习俗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好多习俗是不应忘记的,从中看到先辈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用丰富的想象力为平淡忙碌的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

  小时候的我喜欢过节,二月二龙抬头,炒面、箕块、爆糖豆。端午节就更不用说了,喜欢过端午节的原因之一是可以有粽子吃,二是有奶奶做的小玩偶,也粗略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屈原。每到端午节前家里就会很热闹,门上插艾草和桃枝,为的是驱虫避邪。集市上有卖粽子的,可奶奶家的粽子都是自己包。

  节前,爷爷开始准备粽叶、细麻绳儿,奶奶则准备更多东西,江米、黄米、红枣、白糖、红糖、花生米、青红丝,这都是包粽子必备的原料。还有一样东西也是端午必不可少的,因为奶奶是胶东人,有些风俗还是要保留的。奶奶准备好五颜六色的绣花线,用它来扎制现在称为工艺品的小粽子,至于扎制小粽子的是有什么意义,我也说不明白,但当时只知道好看,好玩儿,

  奶奶是个小脚女人,心灵手巧,腿一盘坐在炕上,搓麻线,纳鞋底,做布鞋,做棉衣,奶奶什么针线活儿都会做,用丝线缠小粽子就更不在话下,只见奶奶先用硬纸壳的纸把它做成有角有楞小粽子的样子,然后用五彩线一圈一圈缠起来,缠的时候要将颜色搭配好,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紫色间隔有序,非常好看,做好后还要扎制在一起。上面一个大粽子,大粽子的每个角上分别挂着一个小粽子,小粽子的大小要一样,等做好了把它们都挂在屋里十分漂亮,奶奶还会做些小一点的这样的工艺品小粽子,分给我们,小孩们会很自豪的拿到街上、带到学校给小朋友们显耀,“这是我奶奶做的”。小朋友那个羡慕的样子令我至今难忘。做完假粽子,就要开始包真粽子了,这也是我最兴奋的时刻。

  爷爷把买来的江米、大黄米、粽叶、花生用水泡上,大盆小盆的摆满一地,奶奶忙着洗红枣,拿出白糖、红糖、青红丝等一切准备完毕,吃完晚饭开始包粽子了。奶奶把粽叶一片片铺好放在一只手里,另一只手则抓上一把把的江米放在粽叶上,然后再放入红枣,花生把它包起来,包好粽子是三角形或四角形的,最后用麻绳捆绑起来,粽子就包好了,如果包糖馅的就放入白糖或红糖再抓上点青红丝。那时家里人口多,还要分给亲戚朋友,邻居。所以要包好多好多的粽子,等粽子全部包好,放在一口大大的铁锅里,因为端午节有吃煮鸡蛋的习俗,所以要把鸡蛋摆在粽子的空隙里,这样煮出的鸡蛋带着粽叶的'香味。

  奶奶开始煮粽子了,先用大火把水烧开,然后用小火慢慢的煨,这样煮出的粽子又粘又香用现在的话就是入味了,厨房里开始飘出阵阵浓郁的棕香的味道,粽子是要煮一夜,直到早上天亮才能出锅。

  我和姐姐,小姑、小叔晚上睡觉就盼着天亮,天亮起床就过节就能吃奶奶包的美味可口的粽子了。

  奶奶去了天国,您在那里还好吗?“每逢佳节倍思亲”,怀念奶奶家的端午节!

端午的作文 篇7

  时间如流水般流逝,眨眼,又是五月初五,又是一年端午,已不记得有多少年没有在家里过过端午节了,离家几年的节日也总是过的平平淡淡,豪无节日的韵味。

  有句话说越长大越孤单,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孤单的不仅仅只有自己,就连节日,也变的冷冷清清。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过节了,只要一过节,就会有好吃的好喝的,小时候,过节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简单的快乐,只因有好吃的。

  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农村,能感觉到有节日气息的日子也就那么几个,像现在的一些节日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都是闻所未闻,更别说什么过节了。

  端午在我们那算一个重要的节日。每年端午学校都会放一天假给我们过节,也许那时候喜欢过节,除了喜欢吃喝,就是因为学校可以放假给我们,可以不用起大早去上学,可以带着玩伴疯狂的玩一天,所以都很期盼过节。

  每年端午,都会起个大早,就连平时的懒觉都不见了。每次睁开眼,都会发现绑在胳膊和腿上的花线绳,五颜六色的,拧成麻花状,绑在胳膊和腿上,因为在我们那老人圣言,如果端午当天不绑花线绳,出门就会有蛇缠上胳膊和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因为很害怕蛇,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不敢有人去试试,所以在端午当天都会或多或少的绑一根花线绳。

  记得我问过父亲不绑花线绳真的会有蛇缠上腿和胳膊吗?父亲笑笑说当然不可能,不相信我可以试试。看着父亲的笑,听着父亲的话我半信半疑,却不敢去试试看,现在想来都觉得很好笑。

  早上一睁开眼,花线绳母亲就早已替我绑好了,看着胳膊腿上的花线绳也就安心了,因为花线绳要绑三天才能取下来的,这三天之内是不能往下取的,所以看它绑结实了,也就放心了。起个大早挨家挨户叫上村里的玩伴,向山上爬去,任务是摘柳树条子,因为要向家里所有的门窗上插柳树条子,至于为什么要插柳树条子,从来没有问过,就是觉得好玩,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糟蹋树木,不怕被抓住了受批评。

  一路向山上跑去,见到柳树就往上爬,不管三七二十一,见到柳树条子就往下摘。一人爬一棵树,拼命的摘,摘下N多之后,先把所有的柳树条子堆放到一起,然后每人开始用柳树条子编个草帽戴着,再拧几个响响儿,比比看谁的响响儿最响,声音最好听。等这些忙完以后,戴着自己做成的草帽,吹着自己拧的响响儿,每人扛着一捆的柳树条子满意的向家里走去,满山都是所谓的响响长长短短,尖尖闷闷的声音,好听就不说了。

  等回到家里时,母亲的摊叶饼早已烙好,蜂蜜早已炝好,就等我们来吃了。先把那些柳树条子挨个的插在窗子上门上,就准备吃端午节的饭了。母亲的摊叶饼做的很棒,摊叶饼摊的那叫一个圆,把摊叶饼卷成一个棒棒,蘸着热热的蜂蜜,一大口送进嘴里,那叫一个爽。刚做的摊叶饼软软的,薄薄的,提在手里看有点透明,明啾啾的,泛着亮闪闪的光。吃蜜太甜总会腻的,再配一碗刚刚出锅的大米稀饭,才明白这就叫过节啊。

  那时候,只知道端午节是吃粽子的,可是生于北方,又生在一个小农村里,根本不知道粽子长什么样,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味儿。那时候就想,总有一天我要将粽子吃个够,于是在端午节这天能吃到蜂蜜已是一种奢侈了。

  第一次吃粽子是在T市上学的时候,也是长那么大第一次一个人在外面过节。端午当天,和舍友兴致冲冲的跑出去买了好多粽子,打算好好补偿一下长那么大从未吃过粽子的遗憾。看着裹的严严实实的粽子不知有多兴奋,棱角分明,立体感超强,也真无法想象那发明包粽子的人是多么的能干聪明。慢慢的拆开,红白相间,可以清晰的看见露在外面的大枣,红红的,黏黏的。迫不及待的一口咬去,等一口下咽时才发现,粽子原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吃,因为是第一次吃糯米,黏黏的感觉,觉得不好吃,有点小失望。

  从到T市读书以来,就从未在家过过端午节,也是从那以后,过端午再也没有买过粽子。反而每年端午,都好怀念母亲做的摊叶饼和炝的蜂蜜。

  那时候,每年端午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游林。我们邻村,有一片原始森林,相传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一片森林,那里本来有大片的森林,可是由于一次地震,只剩下了现在的那么一小片,说起来小,可是走起来却一点也不小。

  每年端午都会约上同学玩伴一起去游林,于是游林也自然而然成了如今记忆里的一部分。一大片的绿色,如瀑般倾泻而下,繁茂的树叶,层层叠叠的,脚底下是厚厚的树叶,阴暗潮湿,茂密的树叶遮挡住了太阳,偶尔风吹过,有细细碎碎的阳光洒落,照射在厚厚的落叶上。

  因为是很久以前的树林,里面的树又高又粗,喜欢找一棵很粗的树,然后几个同学伸出胳膊围个圈,来圈下那树到底有多粗,然后回去告诉其他人,那棵树真的好粗好壮。如今想来,觉得好傻,却又傻的那么真,那么可爱。

  今天端午,哥哥突然问我说小时候端午节我们经常摘的花叫什么名字?我想了又想却没想起来。狗蹄蹄花?还是马蹄蹄花?哥哥问我,马蹄蹄花吧,我想了想回答。才发现,小时候最喜欢的花,我居然忘了它叫什么名字了。

  给母亲打了个电话,问她我们小时候端午节经常摘下来编花冠和做胡须的花叫什么名字,母亲告诉我说狗蹄蹄花,我才想起它叫狗蹄蹄花。真的很纳闷,为什么如此好看的花居然叫狗蹄蹄花呢?

  这个季节,狗蹄蹄花会漫山遍野的到处开放,纤长的腰身,细细长长的叶子,白色的花瓣,红红的花苞,小小的,圆圆的脑袋,像一个绣球。而狗蹄蹄花从来不是一枝独秀的,它总是一株一株的生长在一起,所以一摘就是一大把。

  那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将狗蹄蹄花摘下来,将花多倒过来,摊开手掌,将花朵在手心里慢慢的敲,嘴里还念叨着抱,抱,抱个狗娃子,于是会发现手心里会有好多黑色的小东西在跑,开心的向其他人炫耀,看,我的狗娃子抱出来了。长大了才知道,那根本就不是什么狗娃子,而是花里边的`小虫子。真不知道长大是好是坏,破坏了我太多儿时天真无邪的念头和幻想。

  和小伙伴们摘好多的狗蹄蹄花,坐在山坡上,做一个长长的胡须,挂在耳朵上,粗声粗气的学男孩子讲话。编一个漂亮的花冠戴在头上,一簇簇堆积在一起的狗蹄蹄花,周围吊着长短不一的花朵,高傲的像一位公主,活在自己编纂的故事里,简单而又快乐着。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小时候我们所说的,最喜欢也最钟爱的花,它有名字,叫狼毒花,不叫什么狗蹄蹄花。我又一次纳闷了,这么漂亮的花,名字却是那么的毒辣。不管多么的毒辣,都改变不了儿时对它的钟爱,也改变不了,它带给我们的快乐。戴着用它编织的花冠,仿佛自己就是高傲的公主,一切的一切都只是陪衬。

  如今,这些美好,都已成为了永远的过去。端午节再也没有了儿时的韵味,也没有了儿时的乐趣,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节日,没有期盼,没有欲望,没有节日的气息。节日对于奔波的我来说只是一个休息日,可是放松放松心情。

  母亲打来电话说今天端午,让吃好点喝好点,过节嘛,就好好过个节。可是于我而言,过于不过,根本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多想回家陪陪日渐年迈的父母,陪他们过一个团圆的节日,哪怕只是说说话也好。

  端午一年一个,可是深埋在记忆里的过去,那些曾经的美好,会不会像我忘记儿时的花朵一样,不经历,不碰触,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忘却?忘记没有理解,没有借口,时间带走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快乐,还会剥夺我仅有的记忆。

  记忆里,那年端午,那满山的狗蹄蹄花,那杂乱不成声的音乐,那尊贵的花冠,那高傲的公主……

端午的作文 篇8

  端午节,本是个驱灾避邪的日子。古人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日即恶日,这一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不吉利;甚至有生孩子不利父母,男害父、女害母之说。宋徽宗赵佶即是五月初五日生,因此从小即被寄养在宫外。所以人们插菖蒲、艾草以为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用以避疫。吃粽子、赛龙舟却是后来的事,是为纪念五月五日投江而殒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地方亦为纪念因吴王夫差赐死并于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忠良伍子胥。可见五月初五的确不是个吉利的日子。

  小时候在东北,每逢端午,也都有吃粽子、煮鸡蛋、插艾草的习俗,那时候只知是纪念屈原,因此最早知道有一个汨罗江。还有一个习俗或许只是山里人才有,日出前采回晨露,为孩子们洗眼睛,说是如此眼睛就会更明亮。我家都是哥用一搪瓷缸,村外不远到处都是蒿草树木,露水向来都是很凝重的,搪瓷缸接在下面抖落露珠即成。每一次都是哥采回半缸晨露,并一大捆艾草,我们小的几个还在睡梦中。这时候母亲已将鸡蛋鸭蛋煮好,把我们几个贪睡的叫醒。洗过脸,再用露水涂眼睛,然后分配鸡蛋鸭蛋,家里养了鹅的还有鹅蛋,每个人份都是一样的。粽子一般都是商店里买来,那个时候自家没有糯米,后来经济稍缓有了糯米和粽叶,才有人家自己包。条件好一点的,粽子里面多包几粒大枣,两三粒的比较多,粽子又香又甜。大人们之后将艾草编成辫子,夏季里的傍晚坐在庭院里闲聊,点燃一端用以熏蚊,效果还算不错。然则就是没有张嘴即“端午快乐”的,那个时候的人们大多都没什么文化,都不这般“客套”。

  现今的人或许是更明达了,过节日不再只拘于旧有的形式,粽子有了更多花样的搭配,艾草也不必都采自端午的日出前。几天前就见很多兜售艾草的,而且夹着桃枝或是麦穗。桃枝上结有乒乓球大小的桃子,麦穗已经泛黄,不需几日就该收割的。我想,其中含义无非一个是“逃”字,一个是麦穗上的“芒”,不知这个“讲究”起自何时源于何地。正如一朋友说的,粽子还是只加蜜枣的最好。现代人愿意出新出花样,却总是难有真正意义的突破。想也不怪,传统的东西总归是经历了千锤百炼,只有最好的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和传承。但是当下人的花样却就是不服输,而且乐此不疲,倒也着实丰富;尽管算不上好吃,却迎合了不同人不同的一时性起。

  然而这一切与我却不甚相干,我心里挂念的是好久没有去探望的姨母。姨父在时曾说,“妈没了,姨也就是妈了。”姨母待我如己出,说老了老了竟又多了个儿子!老人家的慈爱是不容含糊的。况且,放了假,妻子女儿不在身边,一个人也不想在家里呆着。

  一早买了两个包了蜜枣的粽子,自己煮了鸡蛋,再简单不过,至于艾草之类就大不必了。几天前小妹夫立辉送的西瓜,一个人不方便吃,索性送去给大表姐,顺便也告诉她我的安排,照例节日必有的晚宴就不必叫我了。

  一个人骑单车,自滨海路与海边之间的公园中穿行,一则怡养心情,二则大热的天,间或有些树荫。

  或许因为是端午节,闲游的人不多,显得很幽静。偶见几位上了年纪的人,采了不少的艾草,有的还将艾叶摘下,在理石路面上晒着,说是用它泡脚。也有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或是一个人独行的,树荫里也有独自静坐或静默地伫立在那儿的。这个时节如此这般,静静地。我却想,八成该是心中都有一份情怀吧,唯独不念其孤独。如同岁月的苍茫,即便是疾风苦雨,枯荣交替,也终归是悠悠淡淡,谁还见那三国的尘烟和烈马的嘶鸣?只这份情怀却是沉甸甸真真的。

  此间心迹,平和却也并不宁静,与这里错落的花树与绿茵正相吻合,少了一份致命的“生气”,太过空廖了。尽管马路上疾驰的车轮声以及车子引发的风声、喇叭声、并直接引带的市井的.喧嚣不绝于耳,却像是两个世界,并不搭调。这样的环境里悠闲地行走,又恰合这端午的情境,也契合我多日来不能舒展的心。这时节显然不该是宁静的,静默之中,伴着云卷云舒,究竟哪一般空灵的境界,却着实难有个清晰的映像。

  两拨友人分住几日,一个依然在徘徊,于虚幻与躁动的闹市之中,居无定所,游移不定,却偏偏舍不下习惯已久忽忽悠悠而轻飘的藤蔓,空虚的躯壳甚至都是透了明的。另一个则是天南地北,古山古水之间悠闲地徜徉着,然则有伴侣相携却无心心相映,饱了眼福而无心灵共济,两个形影相吊着,却终归是野马孤烟,心灵深处依然是孤苦的。更多的,泥淖中泪眼迷离,无奈于日日尘昏中的浸淫,因此也有了无羁绊却也难抑寂寥的,倒是不如面朝黄土背朝天,小园香径,不思不想,只看花开与花落活得自在。老婆孩子热炕头,一碟小菜,两杯糖化酶的小烧酒,却是真的其乐融融。

  或许,这也便是一种空灵,一个“空”字的境界。毕竟,当今人绝少不是“以心为形役”的。

  这一路只与两人说过两句话,一是与晒艾叶的一位老妪,二是问一位站在桥上撒网捕鱼看样子六十多岁的男子,“老哥,这是什么鱼呀?”我问。也奇怪,几次遇见捕鱼的人,话语都不友好。几位捕鱼人互相之间有说有笑,就是不喜欢我这等外人。恰巧海面刚刚涨潮,海水倒流入河,一群群小鱼悠闲地游动。游到张网可以捕到的位置,捕鱼人的网便撒下去。小鱼也能够观察到撒下的网,惊慌而四散,但是总有几尾就像是非洲草原上被猎豹或狮子追赶的斑马或牛崽,成为捕鱼人的猎获。鱼不大,基本在二十公分左右,估计是生下来还没有多少时日。捕鱼人回答我:“梭鱼。”但是语气显然是在告诉我,不要多问,离远点。

  既然这样,我也只有悻悻的份,不看便罢。好在我的心是系在花草与树木的,此般境地自不去想它。只有自然的境界,如老子的“水”,居善地,心善渊,不与人生厌。

  此时石榴花初开,十分鲜艳。可见世间情就是这样,不同季候就会有不同的物象。冬季里冷峭却有暗香腊梅,春季里万物复苏所以百花争妍,夏季的石榴花儿正红恰与烈日相曒,及入深秋又有傲霜之菊,虽是品性情境不一却都是各司其命。人世间纵有万般无奈,也是各有专属,不可不奋力拼争,但也终将是随遇而安才好。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可不无尤乎?

  一路闲游,一路闲想,谈不上兴致好坏却是安逸的。到了姨母家正是午饭时间。姨的身体和精神都好,据说腿病也照以前好多了,走路去市场已经不再是问题。弟、妹们都说,活到外祖父九十七岁的年纪没有问题。

  每次探望姨母,自然都要住一晚,听老人唠叨是件幸福的事儿,也是责任的事儿。

【端午的作文】相关文章:

端午,端午作文03-24

端午抒情作文:端午的粽子03-29

难忘的端午作文:端午粽子10-16

端午趣闻作文-端午节作文03-07

端午节作文:开心端午作文11-24

端午作文08-14

端午的作文07-21

端午作文02-16

端午的作文09-15

端午时节话端午作文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