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通用16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 1
病有主证,治有主方,张仲景据证立方,故每一证候,有一相对应的主方。但由于疾病的发展变化,在主证的基础上,往往出现兼、夹、变证,为了药与症对,丝丝入扣,就当于主方基础上进行加减,不然的话,就可能无效或效不彻底,甚至有使病情变坏的可能。总结《伤寒论》方药加减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适应病情、病势而加减。病情总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失治、误治等原因,病情变化,原方则必须加减。
2、照顾兼夹症状而加减。
3、根据患者体质不同而加减。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其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对药物也就有不同的反应。
从《伤寒论》方药加减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1、由药识证。相同的症状从加减药物不同来探讨,这是认识不同病理最有效的方法。譬如同为腹痛,论中有加芍药、人参、附子、大黄的不同,其腹痛的病理必有差别,也必各有特点。如芍药能破阴结,通脾络,其所治之腹痛,必是脾络不通,其痛亦时发时止,呈拘孪性疼痛,太阴腹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即是;人参为温补气血之品,所治腹痛为气血不足之虚痛,隐隐而作,喜温喜按,疲劳则加重,霍乱大吐大泻之后腹痛用理中汤加人参即是;附子为温阳化湿之品,所治腹痛为寒湿凝滞,痛有绵绵下坠之感,且四肢不温,四逆散证出现腹痛即是。大黄为苦寒泻下药,兼能活血化瘀,一般用量加入枳朴之中,能治燥屎攻冲之腹痛,若少量加入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中,就只能化瘀通络,而无泻下作用,太阴大实痛用桂枝汤加芍药再加少量大黄,就是因为这样的腹痛,是肠胃之外的脉络充血肿胀,其痛必呈弥漫性刺痛,腹皮不可触按,与实在阳明的燥屎攻冲之疼痛,腹皮可以提捏者不同。对于太阴大实痛,历代有胃家实与脾实之争,就是没有注意分析药物,简单地把大黄看成是专走肠胃的泻下药所致的错误。总之,临床症状,往往同中有异,异在何处?俱可从所加不同药物之中推测出来,所以因药识证,对于临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辨证选药。《伤寒论》中有些似乎相同的症状而所加减的药物不同,这些症状似同而实异。例如桂枝人参汤证,这是太阳病表证未罢,却屡用攻下,致使寒起中焦,痞利兼见,但这时表仍有微热而不和,所以治则是温中兼解表,桂枝人参汤就是用理中汤温里,兼用桂枝解表。但解表药桂枝为什么用至四两、多于解表的常用量呢?这是在里寒的情况下,桂枝辛温散邪,温可助阳,故斟酌加量。又如小柴胡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加桂枝,从不渴看,可知其微热不是里热外蒸,而是表未尽解,加用桂枝就用解表的'常用量—三两。又如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是由于心阳虚不能制水,肾水才欲上乘阳位,这样就必须壮心阳,降逆气,所以桂枝加桂汤用桂枝是五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镇水重用茯苓大枣,桂枝也用四两;四逆散之心悸加桂枝五分,桂枝加五分,只是原方量的八分之一,其量小可知,这就不是降逆气,而是通心阳。
总之,通过分析症状似同而实异的病理,以及素体的不同条件,和选药的不同,甚至药同而用量不同,从中可以把药物的认识,由肤浅引向深入。既能识证,又善于选药,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学习《伤寒论》的目的。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 2
少阳病提纲的条文是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病提纲条文,重点提示了少阳之经火气为病的基本病理特点及其主要病证特征。即足少阳胆,主枢机而寓相火,其经脉起于目锐眦,且肝经互为表里。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则口苦;灼伤津液则咽干;胆热内郁,火热循经上扰,则头目昏眩。值得注意的是,口苦、咽干、目眩三症虽然充分反映了少阳病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火气为病的特点,可以作为少阳病的辨证提纲,但并没有概括少阳病的所有类型,故临证之时,见此三症,虽可以确认为病在少阳,而具体论治还须结合其它临床表现,进一步确定其汤证类型。如结合96条所述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某一主证,可以确定为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证的辨证要点即少阳病八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其病机是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小柴胡汤证的.条文是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受邪,枢机不利,正邪纷争,进退于表里之间,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邪正交争,互有胜负,则表现为寒去热来,寒热交替,休作有时;少阳之经,侧循胸胁,邪犯少阳,阻滞其经脉,经气不利,则见胸胁苦满;肝胆表里互用,胆气郁滞,疏泄失职,情志不达,则神情默默而寡言;胆为中正之官,胆火内郁,上扰心神则心烦;胆气内郁,木失疏土,脾失健运则不欲饮食;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喜呕。小柴胡汤的组成是: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參三两( (9g)、甘草(炙)三两 (9g)、半夏半升(洗)(9g)、生姜三两 (9g)、大枣十二枚。用法是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中柴胡与黄芩相配:柴胡疏泄胆气,黄芩清泄胆热,二药相配,一疏一清,为和解少阳郁热的主药。生姜与半夏相合,和胃降逆止呕,为呕家圣药。人参和枣、草合用,补中益气,防患于未然。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可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故称之“和剂”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 3
在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后,大三的我们开始学习经典。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句子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3.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学习
六经辨证是要辨别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基本内容,可见通常所说的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对辨识以上四方面内容的简称。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疾病。出现此脉证者,即可成为太阳病。太阳病有经证腑证之分。太阳经证因因病者体质及感受邪气不同,分为邪气中风两大类。中风的主要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其病机为卫阳浮盛,卫外不固,营阴外泄。伤寒的脉症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等,其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郁遏,营阴凝滞。太阳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蓄水证是表邪不解,内入太阳之腑,邪与水结,膀胱气化失职,故出现脉浮发热,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数等。蓄血证是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热与血结,血蓄下焦膀胱部位,起临床证候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其人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此外,太阳病还有兼证,如太阳中风兼喘,兼汗漏不止,兼身疼痛等;又有因误治失治所导致的变证,如结胸,痞证,脏结,火逆等等。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正邪相争剧烈,邪热极盛的阶段。其证多属内实燥热性质,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阳明病依据燥热与肠中糟粕结合与否,而有热证,实证之分。如燥热虽盛,但未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充斥内外,弥漫周身,出现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烦渴引饮者,称为阳明热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滞肠道,腑气不通,出现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硬痛,不大便,脉沉实者,称为阳明实证。另有微热约束脾的传输功能而大便硬结,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者,名为脾约证,亦属阳明实证范畴。阳明病虽以里热燥实为主,但也有由于里虚或中寒所导致的阳明寒症,虚证。此外,阳明篇中还有发黄证,血热证等变证。
少阳病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在半表半里的中间阶段。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其主证还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脉弦细等。少阳枢机不利还包括有若干兼证,如兼太阳之表,则出现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烦,微呕,心下支结等;兼阳明之里,则可见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或心下痞硬,郁郁微烦,或潮热,不大便等;若兼气化不利,则可出现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等;如少阳病误下,病邪弥漫,表里俱病,虚实相兼,则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等。
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病入太阴,以脾阳不运,寒湿阻滞为主,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食腹自痛”为提纲。除太阴本证外,尚有太阴兼表证,见脉浮,四肢疼烦等;有太阴腹痛证,见腹满时痛,或大实痛等;若太阴寒湿在里不解,郁而发黄,亦可形成太阴发黄证。
少阴病是外感并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病至少阴,心肾阴阳气血俱虚,故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少阴病有寒化热化两途:寒化证见手足厥冷、身倦而卧、下利清谷、小便不利、脉沉微等;热化证则以心中烦不得卧,咽干咽痛,或下利口渴、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为主要脉症。此外,少阴病还有兼太阳之表的两感证,热化精伤、邪热并归阳明的急下证,以及热移膀胱、下厥上竭等症。
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症的最后阶段。厥阴为病,肝失条达,木火上炎,脾虚不运,易形成上热下寒的病理变化。厥阴病提纲“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反应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证候特点。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气从阴化寒,则为厥阴寒证;从阳化热,则为厥阴热证。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加盟手足厥逆与发热交替出现,则为厥热胜负证。若由于“阴阳其不想顺接”,表现为四肢厥冷者,则称之为厥逆证。邪犯厥阴,肝失疏泄,影响脾胃,升降失调,还可见呕吐、下利等证。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 4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她学透她,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有幸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打的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与论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三、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作为毕业班学生,已经经历过临床实习,有幸在实习期间能在一附院见到各老师在临床应用经典。这让我也有些临床上的实践与体会。总结起来,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大柴胡汤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等。
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 5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是中医经典之一。本书主要讲述了外感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如何通过中药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
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这本书不仅介绍了各种病症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还详细地描述了各种中药的功效和用法。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成为一名中医的决心。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伤寒论》的内容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但是,我也发现了它的优点,比如它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它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它注重预防为主,提倡通过调理身体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些理念都是现代医学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病症的症状相似,难以区分;有些中药的功效和用法比较复杂,难以掌握。但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这些知识,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伤寒论》的内容。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就能够在中医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伤寒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案例分析。通过学习《伤寒论》,我不仅掌握了中医的基本知识,还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本质和价值。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就能够在中医领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 6
《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部巨著,它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这本书的作者张仲景,以其卓越的医学智慧,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归纳总结,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被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内容组织所吸引。全书以六经为纲,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每一经又各有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这种分类方式既清晰又全面,使得医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病情,做出正确的诊断。
此外,《伤寒论》还详细描述了各种症状的`特征和治疗方案。例如,太阳病包括了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治疗上采用桂枝汤等方剂;阳明病则包括便秘、口渴等症状,治疗上采用承气汤等方剂。这些具体的治疗方案使得医生在治疗时有了明确的依据,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在理解《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其医学理念的精髓。首先,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书中指出,避免外感热病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预防,如保持环境卫生、加强身体锻炼等。其次,注重个体差异。不同的病人病情不同,治疗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不能一概而论。
阅读《伤寒论》不仅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使我对医学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医学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关爱生命,关注人的健康。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努力将《伤寒论》的智慧融入到我的实践中,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 7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该书以论述伤寒证为主要内容,全书共10卷,以六经分类,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证治,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用为主的医学典籍,对中医临床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所包含的深奥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所吸引。通过学习,我逐渐领悟到中医的精髓所在,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伤寒论》的学习过程、心得与感悟的简要论述。
一、学习过程
我首先从基础入手,逐步理解并掌握了六经病证及伤寒证的不同。通过反复阅读原文,结合注家之言,我逐渐深入了解每一证的诊断要点、病机分析、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同时,我不断进行临床实践,通过病例的分析与整理,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注重经典与现代相结合,把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统一,从而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
二、心得与感悟
《伤寒论》是一部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中医巨著,它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证治,为中医临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其所包含的深奥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所吸引。我体会到,中医治疗疾病不仅注重疾病的表象,更注重疾病的内在机理。通过辨证论治,使治疗方法符合疾病的本质,这是中医治疗的精髓所在。
同时,《伤寒论》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作者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就需要我们时刻关注身体的健康状况,及时调整生活习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此外,《伤寒论》中的方剂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这些方剂的理解与应用,我深刻认识到中药的配伍与加减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不同的方剂适用于不同的证型,而加减变化则可以调整药物的疗效。这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辩证施治原则。
总之,《伤寒论》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医经典,它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又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领悟到中医的精髓和临床实践的重要性。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水平,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 8
《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该书以阐述伤寒的病因、症状、治疗为主,具有高度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对其所涵盖的内容、方法及价值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在读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伤寒论》的独特魅力。该书采用了阴阳五行的理论框架,对伤寒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书中提出了六经病证的概念,对伤寒的症状进行了分类和归纳,使得医者能够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这种独特的理论体系使得中医在应对复杂病症时具有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此外,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汗、吐、下、温、清等法。这些治疗方法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对于现代医学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通过学习这些治疗方法,我认识到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治疗理念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诊疗不谋而合。
在实践中,我也体会到了《伤寒论》的实际意义。在面对一些常见的感冒、咳嗽、胃炎等病症时,我常常参考《伤寒论》中的治疗方法,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应用。例如,对于一些风寒感冒的患者,我采用了桂枝汤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我还学习了运用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辅助治疗伤寒和其他疾病,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缓解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本具有极高价值的医学经典,它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该书,我不仅掌握了中医的基本知识,也学会了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病例中。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医学的本质和使命。我相信,《伤寒论》的学习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医学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使我更加坚定地走在传承和发扬中医的道路上。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 9
少阳病提纲的条文是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病提纲条文,重点提示了少阳之经火气为病的根本病理特点及其主要病证特征。即足少阳胆,主枢机而寓相火,其经脉起于目锐眦,且肝经互为表里。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那么口苦;灼伤津液那么咽干;胆热内郁,炽热循经上扰,那么头目昏眩。值得注意的是,口苦、咽干、目眩三症虽然充分反映了少阳病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火气为病的特点,可以作为少阳病的辨证提纲,但并没有概括少阳病的所有类型,故临证之时,见此三症,虽可以确认为病在少阳,而具体论治还须结合其它临床表现,进一步确定其汤证类型。如结合96条所述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某一主证,可以确定为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证的辨证要点即少阳病八大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其病机是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治法:和解少阳,调达枢机。小柴胡汤证的条文是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受邪,枢机不利,正邪纷争,进退于表里之间,正胜那么发热,邪胜那么恶寒,邪正交争,互有胜负,那么表现为寒去热来,寒热交替,休作有时;少阳之经,侧循胸胁,邪犯少阳,阻滞其经脉,经气不利,那么见胸胁苦满;肝胆表里互用,胆气郁滞,疏泄失职,情志不达,那么神情默默而寡言;胆为中正之官,胆火内郁,上扰心神那么心烦;胆气内郁,木失疏土,脾失健运那么不欲饮食;胆热犯胃,胃失和降那么喜呕。小柴胡汤的组成是: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參三两( (9g)、甘草(炙)三两(9g)、半夏半升(洗)(9g)、生姜三两(9g)、大枣十二枚。用法是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中柴胡与黄芩相配:柴胡疏泄胆气,黄芩清泄胆热,二药相配,一疏一清,为和解少阳郁热的主药。生姜与半夏相合,和胃降逆止呕,为呕家圣药。人参和枣、草合用,补中益气,防患于未然。本方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可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故称之“和剂”。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开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忆中西医开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知识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教育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吴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决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邓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 10
《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深入研究的一本著作。这次分享的是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以及我从中获得的经验。
《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在序中明确提到,该书主要是关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方法,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心得。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共16卷,分别阐述了六经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我对《伤寒论》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从表面上看,这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伤寒的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这是最直接的理解。其次,深入一层,我发现《伤寒论》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它还涉及到哲学、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例如,书中强调的`“阴阳平衡”、“调和”等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有着重要的启示。最后,从更深层次来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医学思想的缩影,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和追求。
在阅读《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学习六经病证的症状和诊断方法,我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此外,我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治疗方法,如汗、吐、下、温、清等法,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有着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次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了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中医,让传统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 11
在阅读《伤寒论》这部中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东汉,与张仲景先生并肩探讨外感病证的辨证施治之道。此书不仅是一部医学典籍,更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璀璨明珠,其深邃的医学思想和精妙的方剂配伍,让我受益匪浅。
初识伤寒,体系构建
《伤寒论》开篇即明言“伤寒”之名,实则涵盖了广义的外感病范畴。张仲景通过六经辨证体系,将复杂的.疾病症状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大类,每一经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这种分类方法不仅简化了疾病的认识过程,更为后世的中医临床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经方魅力,配伍精当
书中记载的诸多经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疗效卓著,令人叹为观止。我尤为钦佩张仲景对方剂配伍的精妙运用,每一味药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既体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又充分考虑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了“药到病除”的效果。
辨证施治,灵活变通
《伤寒论》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施治原则。这一原则不仅要求医者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更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在实际运用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深入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准确判断其证候类型,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实现个性化治疗。
反思与感悟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思维和人文关怀的体现。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秉承张仲景先生的医学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患者带去更多的健康和希望。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 12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一直是我学习的重点和方向。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与古人对话,领略中医智慧的博大精深。
六经辨证,体系严谨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是全书的核心所在。它以阴阳为纲,将疾病分为三阴三阳六大类,每一经病都有其特定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这种分类方法不仅使疾病的认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我深刻体会到,只有熟练掌握六经辨证的方法,才能准确判断病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方剂经典,疗效显著
书中记载的经方是中医临床的瑰宝。这些方剂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证明其疗效卓著,对于治疗外感病、内伤病等具有独特的.优势。我特别注意到了经方中药物的配伍规律,如桂枝汤中的桂枝与白芍相配,一散一收,既解表又固里;麻黄汤中的麻黄与桂枝同用,发汗解表之力倍增。这些配伍技巧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智慧和匠心,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辨证施治,灵活应用
《伤寒论》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在实际应用中,我深刻感受到这一原则的重要性。面对不同的患者和病情,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变通,而不能生搬硬套。只有深入理解患者的证候类型和体质特点,才能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感悟与启示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医的信心和热爱。我认识到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临床能力,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播中医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信任中医、受益于中医。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 13
《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由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初读此书,仿佛穿越千年,与张仲景并肩,共探伤寒之奥秘,深感中医理论之博大精深,临床实践之灵活多变。
一、理论体系之精要
1. 六经辨证体系
《伤寒论》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纲,将外感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进行归纳分类,形成了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是对外感病的系统总结,更是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学习,我深刻理解了“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的阴阳划分原则,以及各经病证的独特临床表现和传变规律。
2. 方证相应
书中每一病证均有对应的治疗方剂,体现了“方以证立,证以方传”的方证相应思想。如桂枝汤之于太阳中风,麻黄汤之于太阳伤寒,不仅药物配伍精妙,更蕴含了中医“有是证用是药”的灵活变通之道。通过学习,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具体证候选择最合适的方剂,体会到了中医治病的精准与高效。
二、临床实践之感悟
1. 辨证为先
在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辨证的重要性。只有准确辨证,才能选对治法,用对方药。因此,我更加注重四诊合参,全面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综合分析,力求做到辨证无误。
2. 灵活变通
《伤寒论》虽为经方,但临床运用时需灵活变通。我学习到,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不仅要掌握经方的原意和用法,更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结语
学习《伤寒论》,不仅让我掌握了中医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更让我领悟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精髓。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努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为更多患者带去健康与希望。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 14
翻开《伤寒论》,我仿佛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与古代医圣张仲景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部经典之作,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医对外感病的深刻认识和治疗经验,更蕴含了中医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一、六经辨证的奥秘
1. 阴阳为纲,六经为目
《伤寒论》以阴阳为总纲,将外感病分为六经病证。这种分类方法不仅简洁明了,而且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我深刻体会到,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而六经病证则是阴阳失衡在体表的反映。
2. 动态观察,灵活辨证
六经病证并非孤立不变,而是随着病情的'发展而相互传变。我学习到,在临床实践中要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灵活运用六经辨证体系进行辨证施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疾病的本质,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方剂的魅力
1. 经典方剂,历久弥新
《伤寒论》中的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等,历经千年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疗效之确切令人叹服。我通过学习这些方剂的药物组成、配伍原理及临床应用,深刻感受到了中医方剂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2. 灵活加减,随证治之
在临床实践中,我体会到方剂的运用并非一成不变。面对不同的患者和病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种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正是中医临床实践的精髓所在。
三、结语与展望
学习《伤寒论》,不仅让我掌握了中医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更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未来,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中医经典著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理论水平,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师,为传承和发展中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 15
在浩瀚的中医典籍中,《伤寒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道路。初读此书,便被张仲景先师那严谨的逻辑、深邃的医理以及对疾病独到的见解所深深吸引。以下是我学习《伤寒论》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六经辨证,纲举目张
《伤寒论》的核心在于其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它不仅是外感病的诊治纲领,亦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既涵盖了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病位与病性,又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细致学习,我逐渐理解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灵活辨证思维,体会到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深刻内涵。
二、方证相应,效如桴鼓
书中记载的众多经方,如桂枝汤、麻黄汤、小青龙汤等,皆是药简力专、配伍精妙的典范。张仲景强调“方证相应”,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选用最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中医临床不仅仅是药物堆砌的艺术,更是精准辨证与巧妙组方的智慧结晶。
三、重视脾胃,顾护正气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多次强调脾胃的重要性,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他在许多方剂中均加入了顾护脾胃的`药物,如甘草、大枣、生姜等,以培土生金,扶正祛邪。这使我更加坚信,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针对病邪进行攻伐,更要注重保护患者的正气,尤其是脾胃之气,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四、传承创新,与时俱进
虽然《伤寒论》成书已久,但其蕴含的中医理论与临床智慧却历久弥新。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深入挖掘《伤寒论》的精髓,将其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同时,也要注重中医文化的传承与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并受益于中医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 16
《伤寒论》不仅是一部医学巨著,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哲理与人文关怀的生命之书。在跟随张仲景先师的脚步,探索伤寒奥秘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关于生命、健康与治疗的深刻感悟。
一、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伤寒论》中多次提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密切联系。疾病的发生往往与气候、环境、季节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注重顺应自然规律,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与作息时间,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与适应能力。
二、预防为主,未病先治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重视疾病的治疗,更强调预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适度的运动锻炼以及良好的心态调节,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这种“治未病”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理念不谋而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指导。
三、和谐共生,身心一统
在《伤寒论》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医对于身心和谐的重视。它认为,人的健康不仅取决于身体的强健,更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症状,更要关注其心理状态与情绪变化,通过心理疏导与情志调节,促进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
四、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敬佩张仲景先师那崇高的'医德与仁心。他一生致力于解除百姓疾苦,不畏艰难险阻,以精湛的医术与博大的爱心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爱戴。作为后学者,我们应传承这种精神,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与爱心去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总之,《伤寒论》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研读、深入领悟的医学经典。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诊治疾病,更引导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让我们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伤寒论优秀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优秀读书笔记04-24
读书笔记优秀作文03-01
《人性的弱点》优秀读书笔记04-09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优秀03-13
论语优秀读书笔记心得05-09
敬业与乐业的优秀读书笔记03-27
青铜葵花优秀读书笔记04-14
《茶馆》读书笔记优秀范文05-24
《爱的教育》优秀读书笔记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