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时间:2024-08-30 11:42:42 林惜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通用16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音乐方面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通用16篇)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1

  学习使人进步。在闲暇时看书、广泛阅读书籍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大休闲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报刊杂志、教育专著、养生保健之类书籍,却很少看音乐教育理论书籍。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向我推荐了《体验音乐》这本书籍。 《体验音乐》由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著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著。读过之后充分感受到这是一本对音乐教师非常实用的书。书中的音乐知识理论、音乐教学案例及所介绍的的音乐教学技能技巧,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体验音乐》一书中提到“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将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在《体验音乐》书中,作者对小学各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均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尤其指出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听音乐。本学年,自己任教一年级,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以“娱乐性”为主的幼儿教育向“知识性”为主的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他们具有好玩、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模仿能力较强,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每当让学生跟着音乐课前律动时,学生普遍出现脱离音乐而无规律的“乱动”。对于一年级孩子体验音乐的方式而言,确实重点就是要强化良好习惯的培养,即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想着听”,“动着听”等多元化的“听”的形式,使学生变“强迫地听”为“喜欢地听”,由“听而不闻”为“听而有感”;此外用肢体语言感受,通过舞蹈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感谢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 感谢《体验音乐》,让我受益匪浅!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2

  《音乐教育》一个综合性音乐刊物,所涉及内容包括音乐教育、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史料、音乐技术、音乐评论、学术交流、答疑解惑等多方面的内容。《音乐教育》中刊登大部分国外音乐教育理论都是在原著发表后不久就被中国音乐学家译介的,这些文章开阔了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视野,对我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刊载的学术研究文章和对某一主题所展开的讨论性文章,则对我的音乐理论与音乐研究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发声练习是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开场的好坏,往往会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二、诱发感受、调动参与。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总之,《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育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同时也注重将教学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读了此杂志,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我会继续将读书进行到底,活到老学到老。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3

  随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己走过几年的历程。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广大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中扎实实践新课程理念,使音乐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但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重学习评价的外在鼓励,轻评价功能的内在发挥。

  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不少老师便片面认为,课堂教学上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会越高,因而在音乐课堂上频繁出现了老师“号召”同学们“掌声鼓励”,同学们就一起伸出小手拍着,“棒棒,你最棒!”,同学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评价同学也只是仅限于“你真棒!”,“你真勇敢”……这些表扬方式,使得音乐课堂上掌声不断,“你真棒”的赞扬声不绝于耳。这些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外在激励,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时,都会视为一种动力,一种鞭策,但是长此以往,鼓励者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被鼓励者也会习以为常,而起不到鼓励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多的外在鼓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 ,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提倡鼓励学生,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课堂上说几句简单的赞扬语,做几个赞扬的动作,而是要使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第二、重现代技术的形式,轻师生自身潜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许多学校甚至上级业务部门评价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践了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至于出现许多音乐教师都喜欢在电脑上做文章的现象,本来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不惜一切代价,请人、聘人,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人授课,后面千军万马为其服务。而效果呢?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在条件,设备不具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自身潜能,利用自身优势,创作性的开展教学,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重学习过程,轻“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

  一位教师在执教唱歌课《谁唱歌》时,为了最大限度实际效果地体现以听为主的教学手段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便采用了先让学生听范唱两遍,接下来让学生跟琴模唱两遍,接下来便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创编歌词、小组讨论创编动作、小组讨论如何用打击乐器伴奏、小组合作创作绘画作品……一节课表现看来学生是能动起来了,气氛也很活跃,但最后的检测结果却令人失望: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最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结果是只听见老师的琴声、老师的歌声,却不闻学生优美的歌声,更谈不上准确的唱准时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不外于老师对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导少,只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形式表现。《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段话指出了我们过去的课程存在的问题:过分注意知识传授,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课改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可轻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是要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整合,即“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第四、重学生主体地位,轻教师作用。

  据我的观察和理解,现在周边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音乐教师平时上音乐课单凭录音机、一本音乐课本执教的现象(公开课除外),上课环节不外于老师操纵录音机学生自己聆听歌曲,学生自己跟唱歌曲,一遍又一遍,最后是学生自己在录音带的伴奏下唱歌曲,表演歌曲,学生唱了整整一节课,至于难点、重点的乐句根本谈不上用琴来听辨、赏析、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新课程实际过程中,师生应互为主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洽的,在和谐中不断共同发展。在新课改中,教师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程在各个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应获得新的提升,而不是下降。作为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实施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找准切入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才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吧!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4

  我国自古老师教导学生,重视“因材施教”。近代教育心理学家则更加系统地从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中,找出其心理规律,指导教学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这本书就是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曹理教授在北京市城镇、农村选取典型学校,在三十余所大中小学,向两千余名师生进行了有关音乐学习心理、音乐能力发展及音乐教师素质等多项问卷的调查与测试,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汲取国内外课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研究,编纂而成的,是一本切于实用的教材和参考用书。

  全书四个部分共十四章节,分别从音乐基础心理、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进行阐述,尤其是第四部分对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心理效应及形成的音乐教学模式对于音乐教师的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拜读了曹理老师的著作《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感触颇深。

  在音乐教学中,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不论是学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从事音乐表演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跃。音乐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应当密切注意,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研究表明,在儿童学习音乐的诸多心理中,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那么,音乐兴趣产生的途径有哪些呢?

  第一,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当你聆听美妙的歌曲时,你就会被音乐感染,会跟着轻声哼唱,想去学习它,希望自己也能演唱,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音乐的美,例如,学习歌曲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听一听歌曲或由教师范唱歌曲,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让学生说说听后的心情,是高兴还是忧伤,感受歌曲的.情绪。在学唱歌曲时,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感受歌曲的意境。无论是生动的歌词还是优美的旋律都可以成为教师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因素。

  第二,兴趣就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动听的歌声,美妙的琴声固然能吸引学生,但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加上简单的律动或尝试为歌曲编配打击乐,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第三,音乐的兴趣还在于愿望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如音乐课程的改革,乐器进课堂,竖笛成为首选。在教学时,我先为学生示范演奏了《梁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然后从最简单的小曲教起,当他们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两首乐曲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根据儿童的心理,成功使他们得到了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从而使得他们在竖笛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持续不断的动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而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兴趣。

  总之在儿童时期,由于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或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凭自己的兴趣,并且这种兴趣还是不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5

  近期,我阅读了《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一书, 本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由杨立梅编著的从事学校艺术教育研究的书籍,

  柯达伊·左尔坦(1882~1967)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从1905年开始,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柯达伊创作的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练习教材和有关音乐教育的文章、评论、讲话,以及同众多优秀作曲家、教育家共同努力创造的教学方法,被国际教育界统称为“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这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深远、最有名的四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新课改背景下,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一、重视音乐教育:从幼儿开始

  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就开始。这是因为对儿童而言,音乐最符合他们的天性,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也最能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所以柯达伊说:“音乐必定是学校课程中唯一最自然的部分。”

  要为幼儿提供正确的早期训练,唤起其对音乐的兴趣,使其获得音乐的体验,形成好的音乐品质和趣味。当孩子们对音乐形成了好的趣味,将一生都不会被轻易地改变。同样的道理,那些没有接受过正确的早期训练的人,就不会获得实际体验音乐的机会,渐渐地,对音乐的感觉就会变得麻木。正如柯达伊所说:“对成人采取任何行动几乎是不可能,成人坏的品味是无法被改进提高的.,而另一方面一个从早期就被发展出的好品味,也是不可能轻易地被破坏的。”

  二、关注音乐教材选择:通过民歌培养民族情感

  柯达伊认为儿童的接受能力很强,对一切事物都容易产生兴趣,但儿童的判断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对教材的选择就要谨慎,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儿童音乐趣味的形成。只有那些能够经得住考验的好的作品,才能用来教育儿童。而民歌正是这种最适合于学校教学的音乐教材。

  “一首好的民歌本身就是一部完美的杰作。”柯达伊这样说道。因为民间歌曲凝聚了多少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人们通过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在流传的过程中,那些不好的,不易被人们接受的就逐渐消失,而流传下来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同时,民歌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歌曲朴实、有趣,易于孩子接受,通过民间歌曲的教学,还可以培养孩子对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找到民族的根基,唤醒儿童“我是谁”的民族情感。

  当然,仅仅学习本民族的民歌是不够的,对其他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也十分重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熟悉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是熟悉其他民族的最好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教会学生进行比较,知道什么样的音乐是好音乐,“如果我们不教会孩子什么是好的音乐,那么说再多的反对坏音乐的话都是徒劳无功的”。

  三、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加强听觉和节奏训练

  1.实践。柯达伊教学法强调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实践是获得真切体验的重要途径。正如柯达伊所说:“只有实践能够让人真正的理解和欣赏音乐。仅仅靠听音乐是不够的。”儿童只有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音乐的体验。

  2.歌唱。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歌唱为音乐教育手段。歌喉是每个人都有的乐器,唱歌是任何人都能参与的,所以说普及音乐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同时,歌唱能给人最直接、真实的音乐体验;歌唱训练具有丰富的学习内容,音准、节奏、速度、音乐表现形式、曲式分析、和声功能等等,都能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有效的作用。如果儿童在学习器乐前先学习了歌唱,这对他的器乐学习会有很大帮助。

  柯达伊歌唱教学尤为重视合唱。在合唱中,学生学会彼此倾听,形成与人合作的观念,增强了团队意识,进而培养了他们的个人责任感。合唱课还使他们习惯于注意指挥,这对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纪律性也是十分有用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在柯达伊歌唱教学中,强调尽量少用器乐伴奏。歌唱时如果有器乐持续地做伴奏,学生会因为有器乐的引导,而依赖器乐,不再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音准,长此以往,学生在无伴奏歌唱时,音准就会出现问题,对音乐的感受力会逐渐减弱,而歌唱就变成了简单的机械运动。

  3.听觉训练。要让儿童进入到音乐中去,就要培养他们的音乐读写能力,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如果不对音乐的各要素进行学习,就不能够理解音乐。而读写的教学,需要通过听觉和歌唱训练来进行。具有良好的听觉是音乐记忆的基础,它会促进对音乐的理解,因为所有的音乐的理解和表现都需要听觉的引导。

  4.相对关系唱名法,也称首调唱名法。在首调唱名法中,Do是可以移动改变的,但调式音级却有着固定不变的唱名,简单地说就是移动的Do。

  教学中使用首调唱名法有以下三点益处:首先,锻炼了固定音程。比如在C大调中,1级和3级的Do、Mi两音的音程关系是大3度,在G大调中,1级和3级的Sol、Ti因为固定了调式音级的关系,就要唱Do、Mi,那么它们的音程关系也就是大3度。其次,锻炼了固定功能。同样是因为调式音级的固定关系,所以不论在那个调,看到1级就是主,看到4级就是下属,看到5级就是属,如此等等。第三,易于看谱(识谱),提高视唱的准确性。对于专业音乐学习者而言,首调唱名法可以让调号多的乐谱变简易,加快视唱速度,提高准确性。对于非专业者和儿童来说,它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地学会读谱。

  5.节奏训练。节奏在音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旋律的骨架,其本身甚至就可以单独形成句式和结构。通过节奏训练可以发展听觉、音乐能力。节奏名的使用,使节奏时值“符号化”,具有可读性,训练时通过口读、手拍强化学生对节奏的印象。教学中配合单声部、多声部的训练形式,使学生不会觉得节奏训练枯燥乏味。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6

  音乐是人类文化之一,它远在人类语言文字之前就产生了。音乐艺术的发展历史几乎同人类发展的历史同行,无论是东方音乐,还是西方音乐,都蕴涵着悠久与美妙的历史之音。特别是在西方的文化长河中,音乐更是其中一朵灿烂异美的浪花,它历史悠久,光彩夺目。西方音乐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西方音乐也在不断的法杖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我国许多音乐学家投入到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中,其结果造就了许多的音乐史巨著,而本书正是其中之一。

  《西方音乐史》立足于文化史、艺术史的大背景下阐述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概述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到二十世纪的种种音乐艺术风格,介绍各种音乐流派以及其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使读者在认识到一众举足轻重的音乐家之余,更能了解到产生不同音乐风格与流派的社会背景和该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审美特征,从而提升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本书是一堂深入浅出的音乐历史课,对所有学习音乐的学生和音乐爱好者也甚具参考价值。

  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宗教与世俗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巴赫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

  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西方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诵读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西方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西方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 看西方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回顾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从对西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直至今天,在人们陆续发掘出的约40 件古希腊乐谱中,大多还都是些残缺的片段。因此有人认为,把中世纪作为西方音乐的开端更为合适,因为这时才有较多的音乐作品以乐谱的方式记录下来,直接传演影响后人。然而,从古至今大多数的音乐家们都要把西方音乐的源头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这是因为音乐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技艺。古希腊音乐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流传下来,但是古希腊音乐的文化精神却深深地影响着西方音乐的发展。西方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西方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西方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7

  《音乐的情感语言》是一本深入探讨音乐如何传达与激发人类情感的著作。作者通过丰富的音乐实例、心理学理论以及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音乐与情感之间复杂而深刻的联系。书中不仅分析了不同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如何塑造情感表达,还探讨了听众在接收这些情感信号时的心理与生理反应。

  1. 音乐与情感的共鸣:开篇便引人入胜,作者提出音乐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语言,无需言语即可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限,直接触动人心。这种共鸣源于音乐能够模仿人类情感的自然节奏和音调变化,从而引发听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2. 音乐元素的情感解析:书中详细剖析了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和声的丰富性如何分别或共同作用于听众的情感体验。例如,缓慢的旋律往往引发悲伤或沉思,而快速有力的节奏则能激发兴奋或活力。这让我意识到,音乐的创作与欣赏其实是一个解码与编码情感的过程。

  3. 神经科学的视角: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读音乐对大脑的影响。研究发现,听音乐时,大脑中的'多个区域会被激活,包括负责情绪处理、记忆和奖赏的区域。这解释了为什么某些音乐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放松,甚至引发深刻的回忆。

  4. 个人感悟:阅读此书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我们情感交流的桥梁。未来,在欣赏音乐时,我会更加留意其背后的情感逻辑,尝试从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音乐的魅力。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8

  《古典音乐的秘密》是一本为古典音乐爱好者及初学者量身定制的指南。书中不仅介绍了古典音乐的历史发展、著名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古典音乐的基本知识,如乐器种类、音乐形式、音乐术语等。同时,作者还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

  1. 历史脉络的梳理:作者以时间轴为线索,清晰地梳理了古典音乐从巴洛克时期到现代的发展脉络。这一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古典音乐风格的演变和作曲家的辉煌成就。

  2. 作曲家与作品的深度解读:书中对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经典作曲家的生平故事和代表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些作品背后的灵魂与力量。

  3. 基本知识的普及:对于初学者来说,书中关于古典音乐的基本知识介绍尤为重要。从乐器的种类和演奏技巧到音乐形式的结构和特点,再到音乐术语的解读和应用,作者都进行了详尽而通俗的讲解。这些知识为我后续深入学习和欣赏古典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音乐欣赏的启示:阅读此书让我意识到,欣赏古典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听觉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智慧的启迪。通过聆听那些跨越时空的旋律和和声,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和艺术创作的无穷魅力。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9

  在静谧的夜晚,翻开《肖邦夜曲集》,我仿佛踏入了一个由音符编织的梦幻世界。肖邦,这位波兰的天才钢琴家与作曲家,用他那细腻而深邃的笔触,在夜曲这一体裁中倾注了无尽的情感与想象。

  情感的流淌:肖邦的夜曲,每一首都像是一首无词的诗,诉说着不同的心情与故事。他的旋律线条悠长而富有歌唱性,如同夜空中最温柔的月光,轻轻拂过心田。在《降E大调夜曲,Op.9 No.2》中,我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郁与对美好往事的怀念,旋律在指尖跳跃,如同心湖泛起的层层涟漪,引人深思。

  色彩的变幻:如果说情感是夜曲的灵魂,那么和声与调性的运用则是其色彩的源泉。肖邦巧妙地运用转调与和声的变化,为每一首夜曲披上了独特的`色彩外衣。在《升C小调夜曲,Op.27 No.1》中,随着音乐的推进,从深沉的暗色调逐渐过渡到明亮的希望之光,这种色彩的变换让人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从黑夜走向黎明。

  技巧与意境的融合:肖邦的夜曲不仅仅是对情感的直接表达,更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他的装饰音、琶音等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既增添了音乐的华丽感,又没有丝毫的冗余。这些技巧与旋律、和声的融合,共同营造出一个既真实又超脱的意境,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10

  走进爵士乐的世界,艾拉·菲茨杰拉德以其无与伦比的嗓音和即兴演唱能力,成为了这个领域里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她的音乐中,我感受到了爵士乐独有的自由与灵魂。

  即兴的魅力:爵士乐的精髓在于即兴创作,而艾拉·菲茨杰拉德正是这一精神的杰出代表。她的每一次演唱都像是与乐队的即兴对话,充满了未知与惊喜。她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旋律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并用自己的声音作出最恰当的回应,这种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情感的真挚:艾拉的嗓音温暖而富有感染力,她能够用最简单的音符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在她的.演唱中,无论是快乐、悲伤还是思念,都能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每一首歌曲,让听众在旋律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跨越时代的魅力:尽管艾拉·菲茨杰拉德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她的音乐却跨越了时间的界限,依然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灵。她的演唱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真正的艺术是永恒的,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与每一个时代的灵魂产生共鸣。

  通过这两篇读书笔记,我深刻体会到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巨大魅力。无论是肖邦夜曲中的情感与色彩,还是艾拉·菲茨杰拉德爵士乐中的自由与灵魂,都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11

  《音乐的奥秘——探索旋律与和弦的魔力》是一本深入浅出地解析音乐基础理论及其情感表达力的著作。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引领读者走进音乐的奇妙世界,特别是聚焦于旋律与和弦如何构建音乐的骨架,以及它们如何触动人心。

  1. 旋律的力量:书中首先强调了旋律作为音乐灵魂的重要性。每一个音符的起伏跌宕,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无声的故事,引导着听众的情绪起伏。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是简单的旋律,通过巧妙的编排,也能产生深远的情感共鸣。

  2. 和弦的和谐与冲突: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和弦在音乐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支撑旋律,更是创造音乐氛围、推动情感发展的关键。不同的和弦进行能够营造出宁静、激昂、悲伤或欢乐的氛围,这种和谐与冲突并存的美感,让人沉醉不已。

  3. 音乐与情感:最令我感动的是书中关于音乐如何表达情感的论述。作者指出,音乐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通用语言,它能够直接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通过学习旋律与和弦的构造,我更加明白了为何某些音乐能在瞬间让人泪流满面或热血沸腾。

  4. 实践与感悟:阅读之余,我也尝试了一些简单的作曲练习,尝试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旋律与和弦进行。虽然起初困难重重,但每当听到自己创作出的音符在空气中跳跃时,那份成就感与喜悦是难以言表的。

  《音乐的奥秘——探索旋律与和弦的魔力》不仅是一本音乐理论的教科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让我更加热爱音乐,也更加敬畏那些能够用音符编织梦想的作曲家们。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12

  《古典音乐之旅——穿越时空的音乐盛宴》是一本引领读者漫步于古典音乐历史长河中的指南。作者以时间为轴,从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再到现代主义,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音乐风格的演变、代表性作曲家及其作品,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些不朽的音乐作品所带来的震撼与感动。

  1. 历史的脉络:书中清晰的时间线和历史背景介绍,让我对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有了全面的认识。从巴赫的复调音乐到贝多芬的交响乐章,每一个时代的音乐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精神风貌。

  2. 作曲家与作品:通过作者对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等伟大作曲家的生平介绍和作品解析,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创作背后的激情与才华。这些作品不仅仅是音符的堆砌,更是作曲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3. 音乐的多样性: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古典音乐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从巴洛克时期的华丽繁复到古典主义的简洁明了,再到浪漫主义的情感奔放,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4. 音乐与人生: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音乐与人生哲理的思考,让我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人生的导师。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的起伏、如何感受世界的美好、如何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古典音乐之旅——穿越时空的音乐盛宴》不仅是一场音乐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典音乐的魅力所在,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探索音乐世界的决心。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13

  在阅读《音乐的情感力量》这本书时,我深刻体会到了音乐超越语言的独特魅力,它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创作者与听众的心灵深处。本书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与深刻的理论分析,揭示了音乐如何触发人类的情感共鸣,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情感的直接表达:书中提到,音乐能够直接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无需言语即可传达喜怒哀乐。音符的起伏、旋律的流转,就像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让人在聆听中感受到共鸣与慰藉。

  2. 文化的桥梁: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虽风格迥异,却都能引发相似的情感反应。这证明了音乐具有跨越国界、种族和文化差异的普遍力量,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3. 创作与灵感的.源泉:音乐家的创作往往源自个人经历、情感波动或对世界的观察。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心灵的倾诉,激励着无数人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平凡中发现美好。

  4. 治愈与启迪:音乐还具有强大的治愈力量。无论是悲伤时的慰藉,还是迷茫时的指引,音乐都能成为心灵的灯塔,帮助人们走出阴霾,重获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更加注重聆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尝试从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意图。同时,我也开始尝试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创作简单的旋律,还是通过音乐与他人交流,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音乐的情感力量。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14

  《音乐理论与实践的交融》是一本深入浅出地探讨音乐理论与其在实际应用中相互作用的书籍。通过阅读,我不仅加深了对音乐基本要素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音乐创作与演奏中。

  1. 音乐基础理论:书中详细介绍了音高、节奏、和声、曲式等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它们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这些理论知识为我后续的学习与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演奏技巧与表达:除了理论知识外,本书还注重实践技巧的传授。作者通过具体的演奏实例,展示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音乐表现,如如何运用不同的演奏技巧来强化音乐的情感表达。

  3. 音乐创作与分析:书中还探讨了音乐创作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音乐分析来深入理解作品的结构与内涵。这些内容激发了我对音乐创作的兴趣,也让我学会了更加深入地欣赏音乐作品。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理论知识为我的`音乐学习提供了方向与框架,而实践则是检验与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地练习与尝试,我发现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力与表现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此外,我也意识到了音乐创作的乐趣与挑战。音乐创作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抒发与思想的碰撞。在未来的学习与创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将个人情感与音乐理论相结合,努力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15

  在阅读了《音乐与情感的交响》一书后,我深刻体会到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力量是何等强大而细腻。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音乐理论的探讨,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引领读者穿梭于不同音乐流派与作曲家之间,感受他们通过音符编织的情感世界。

  书中首先阐述了音乐与情感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作者指出,音乐具有直接触动人心的能力,它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无论是激昂的交响乐、温柔的民谣,还是深情的爵士乐,都能引发听众共鸣,让人在旋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体验喜怒哀乐。

  接着,书中详细分析了几位代表性作曲家的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那种与命运抗争的坚韧不屈,肖邦夜曲中流淌的细腻柔情,以及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中哀而不伤的美丽与哀愁。通过这些具体案例,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音乐如何成为情感的载体,以及作曲家如何通过音乐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音乐治疗这一领域,讲述了音乐如何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治愈心灵。这让我意识到,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具有治愈力量的工具。它能够在无声中抚慰人心,带来希望和力量。

  总的`来说,《音乐与情感的交响》不仅拓宽了我对音乐的理解,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音乐与情感之间那种微妙而深刻的联系。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用心地去聆听每一首音乐,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故事。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 16

  《音乐史的漫步》一书带我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从远古的原始音乐到现代的电子音乐,每一个时期的音乐风格、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都被作者生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在阅读过程中,我首先被古代音乐的神秘与质朴所吸引。那些简单却富有节奏的鼓声、笛声,仿佛能穿越时空,让我感受到远古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随着历史的推进,中世纪宗教音乐的庄严与神圣、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复兴与创新、巴洛克音乐的华丽与繁复,都一一呈现在我眼前。这些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展现了人类音乐艺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书中对古典音乐时期的介绍尤为详尽。从巴赫的严谨与深邃、莫扎特的优雅与灵动,到贝多芬的激情与革命性,每一位作曲家的'作品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和情感色彩。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了古典音乐宝库中的瑰宝,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音乐家的创作与发展。

  进入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加速,音乐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从爵士乐的自由即兴、摇滚乐的反叛与激情,到电子音乐的科技感十足与无限创意,每一种音乐风格都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声音和情绪。这些音乐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推动了音乐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音乐史的漫步》不仅让我了解了音乐的历史与发展脉络,更让我感受到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探索音乐的奥秘,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与感动。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音乐方面读书笔记大全02-28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05-17

音乐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1篇)08-09

环保方面作文11-29

音乐教师读书笔记(精选14篇)08-05

环保方面的谚语11-04

理想或信念方面作文10-16

时节方面的谚语10-14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精选5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