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家》读书笔记

时间:2021-04-08 13:40:57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巴金的《家》读书笔记范文800字(精选10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巴金的《家》读书笔记范文800字(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巴金的《家》读书笔记范文800字(精选10篇)

  巴金的《家》读书笔记1

  巴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方家庭。

  《家》写于1931年4月至1932年4月,是作者巴金积最初19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正如巴金所说的:“《家》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书中的那些人物都是我爱过或者恨过的,书中那些场面还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这时我已经无心再欣赏这美丽的风景,走到回家的路上,仔细回想捡钥匙的经过,心里不由得一片温暖……长篇小说《家》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进取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终,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经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活力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完美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活力,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欢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巴金的《家》读书笔记2

  闲暇之余,重新阅读了著名作家巴金的《家》,感触颇深,一个个人物的形象再现我的脑海。顺从的觉新,谦逊的觉民,激进的觉慧……他们在封建主义的黑暗中挣扎、反抗,在黑暗中寻找着那份渺小的希望……

  《家》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述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化、溃败的历史,写出了封建大家庭高家公馆从最初的繁华到逐渐的没落。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书中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主人公——觉慧。他是整部作品中最具有批判和反抗意识的典型新青年。他痛恨着自己大哥觉新顺从而导致自己与所爱之人分离的做法,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报社办报纸宣传新思想,与自己的爷爷——高老太爷对着干,并且爱着与自己的身份天差地别的鸣凤。当最终理想破灭时,无法忍受而离开了这个家。

  觉慧是一个典型的“人道主义者”。他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更爱上了与自己不同阶层的婢女——鸣凤。但在封建社会下,他们两人的爱情最后也无疾而终。当他们二人表述了各自的心意之后,高老太爷却要将鸣凤送给冯乐山做妾,鸣凤却始终心系觉慧,不愿做他人之妾。可当她来到觉慧的房中,觉慧却因赶稿为而让鸣凤改日再说。最后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鸣凤只能选择跳湖自尽来阻止自己嫁作他人之妾。自此觉慧一直活在对鸣凤的自责中。最后两人的爱情还是破灭了,虽然是意料之中,但却也让人感到无比惋惜。

  在经历了爱人鸣凤、表姐梅和大嫂瑞钰的死去之后,觉慧终于忍无可忍,离开了这个令人窒息的高公馆。而此时没了高老太爷的高家,也终于成为了一具空壳,逐渐没落。

  觉慧是一个大胆而幼稚的叛徒,并没有回避旧家庭和少爷的地位带给他的负担,而是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逐步摆脱这些负担,走向新生活的过程,从而塑造出一个深受青年人喜爱的勇敢背叛旧家庭和追求新生活的新青年的典型。他是“五四”时代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和新生活的勇敢追求者。他始终是封建社会里的反抗者们的榜样和鼓舞的力量。

  巴金的《家》读书笔记3

  夜,死了。

  黑暗统治着这所大公馆。

  电灯光死去时发出的凄惨的叫声还在空中荡漾,虽然声音很低,却是无处不在,连屋角里也似乎有极其低微的哭泣。

  风在外面怒吼,猛烈地摇撼着窗户,把窗格上糊的纸吹打得凄惨地叫。

  风雪会长久地管制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家中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成功塑造了在革命的冲击下,各种个体的不同形态,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毒瘤的遗害,以及对以觉新为代表的被封建思想牵绊的软弱者的残酷迫害;褒扬了如觉慧,觉民等具有新思想,新志向的新青年。并以此暗示,以封建思想架构起来的任何旨在迫害劳苦大众的封建遗骸及其卫道士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必然轰然倒塌,革命的曙光必将照亮每一个阴暗的角落。

  家,真的是遥远的,封建的,触不可及的。

  觉慧的一句:“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表现了他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反抗者,封建大家庭中‘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但同时他身上又难免有五四青年的历史局限性和弱点。

  “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只是一个劳动者。我穿着自己的围裙,在自己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这句话觉慧读的气宇轩昂而在觉新看来,却异常安静凄凉。因为他没有幸福,志愿做一个牺牲者。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家》中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成功地塑造了在革命的冲击下,各种个体的不同形象,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毒瘤的遗害,以及对已觉新为代表的被封建思想牵绊的软弱者的残酷迫害;褒扬了如觉慧、觉民等具有新思想、新志向的新青年。并以此暗示,以封建思想架构起来的任何旨在迫害劳苦大众的封建遗骸及其卫道士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必然轰然倒塌,革命的曙光必将照亮每一个阴暗的角落……

  读过《家》,从书中看到了珍贵的独立人格,如果没有了独立的人格,在这个社会中就如同行尸走肉。

  的确,现在行尸走肉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体甚至有些人明明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却总是身不由己。但是我相信大家心中一定都会有一个不灭的信念,那就是:推开黑暗,追求光明!

  巴金的《家》读书笔记4

  读完这本书,我有许多感悟。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我十分喜爱它。相信大家都明白并且都读过这本书,故事的资料就不需要介绍了。

  看完这本书后,异常是了解了巴金的生平后,我真的觉得书中的觉慧与巴金本身十分相似。

  残酷的现实确也教育了青年巴金:母亲死后四个月,二姐就患“女儿痨”死了。她性情温和,从小熟读《烈女传》,她学到了许多封建“妇道”,明白作为女人,要顺从一切,忍受一切。那本书里,有个寡妇因为陌生的男子拉了她的手,她便把自我的手砍掉;有个王妃,官里起火,她甘愿烧死,也不出来,因为怕失体面。二姐熟读这本书后,显得与她年龄不大相符的沉默与忧郁。祖父生日的三天后,她的生命就结束了。

  大哥的处境十分困难,巴金是十分了解的。大哥本来与一个从小在李家走动的巴金表姐很好,可是这门亲事之后没有成功,他用在祖宗神位前拈纸团的办法,选中了另一个姓张的姑娘。大哥心事成虚话,虽满肚委曲,但也没有反抗,也从不曾想到反抗。之后祖父死了,恰好这时大嫂怀孕,临盆在即,这就成为叔婶们打击他们的可趁之机,他们一方面在祖父灵堂前提出分遗产,一方面又认为祖父去世不久,长房在服孝期间,在家生孩子,将与祖父在天之灵相冲,因而竟然要求大哥送妻子到城外一个偏僻的乡村去生产,说离开家里越远越好。

  大哥在大家庭中与长辈因循、敷衍、妥协、服从惯了,并不能理解巴金兄弟要让大嫂留下来在家生产的提议。他最终还是拿着衣被陪着自我的夫人上轿,到城外把孩子生了下来。虽然,大嫂并不像《家》里的瑞珏那样难产而死,但当孩子弥月以后,大嫂抱着孩子回家,巴金看着叔婶们脸上所显露胜利者虚伪表情,愈益增加了他对这个大家庭的憎厌。

  巴金是觉慧吗?高家的杯具源于李公馆经历的杯具;鸣凤、瑞珏、梅表姐这些杯具人物的诞生,是巴金从李家杯具生活的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是因为巴金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杯具,他感受的是一代人的杯具。正是巴金在封建大家庭中经受了很多的心灵折磨以后,最终才演化成了小说《家》中觉慧的决心和眼泪。他比觉慧看到的更广,也更深。

  能够说巴金的《家》是他对自我的家族生活的记叙和讽刺。

  这些便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想。

  巴金的《家》读书笔记5

  无论是在白天或是黑夜,世界都有两个不同的面目,为着两种不同的人而存在。——题记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因为我对这本书的了解并不深,可当我真正打开的时候,它却给我带来了许多惊喜。

  《家》主要述说了一个大家庭在封建制度、礼俗、乐教的影响下慢慢败落、衰竭、凋亡,就像一只虫子慢慢蛀空一口洁白的牙齿,而封建社会制度就是这只可恶的虫子,葬送了无数条鲜活的生命,令我不寒而栗。

  觉新是高家的长子长孙,因他特殊的身份,常常受到封建与新青年主义的两头压榨,他不仅失去了自己的青春,还失去了瑞钰和梅两个他最爱的女人。瑞钰临产的时候,她在月房里痛苦地大叫,她那时最需要的人便是觉新,她在门里,他在门外,仅仅一门之隔却无比的遥远,隔着爱与恨,隔着死亡与诀别,隔着痛苦与悲伤,更是隔着封建礼俗。其实觉新就是一个活例子,他亲手断送了自己的青春、幸福、未来,他也曾反抗,也曾有过新思想,可却被现实打得面目全非。

  觉新并非是单纯的一个人,而是这样腐朽的社会下造成的悲剧人物的缩影。他的矛盾、他的不幸是许许多多同龄人所经历的,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这是由自己的懦弱带来的不幸,由时代带来的悲剧,这是一条血路,一条由无数青年的尸体堆砌成的血路。一些哭声,一些话,一些眼泪,一些人,就把这些年轻的、鲜活的生命埋葬,令人痛心疾首。

  对比之下,觉慧要比觉新勇敢得多,他目睹了太多悲剧,他想反抗这一切,他要反抗这一切。他是勇敢的,他做了先行者,他离开了家,他挣脱开束缚了他的东西去了上海,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阴影,没有一丝留恋。这也正应了他说的那句:“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我要为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封建社会对人的迫害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它是罪恶的。而《家》这部作品正是对摧残人青春的封建礼教和制度进行了控诉,对那些重压受苦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给予同情,对那些为自由生活而奋斗的人进行了支持。

  “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开始反抗命运的不公,寻求自我的反抗之路,哪怕前方有多少荆棘,我想苟活在淡血的活色中,会依稀看见微弱的光芒,真正的勇士,将更加奋然前行。

  巴金的《家》读书笔记6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描写四川成都一个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高公馆的故事,立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国民的生存状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小说的主人公觉新、觉民、觉慧、鸣凤……这些人物都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寄托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其中,觉新的形象最为深刻、丰满,耐人寻味。

  觉新是封建世家的子孙,自小就是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在他的性格中,与善良分不开的就是懦弱。本来,觉新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想做一名化学家,并准备去上海、北京的大学去进修,但中学毕业以后,他被父母召回家,与一位从未谋面的女人结婚。父亲死后,所有的责任又落在他的肩头。她的青春朝气和梦想在沉闷的家庭生活中消磨。他不惜花费时间,陪家中的女长辈买东西,他顺从祖父及叔叔,阻止弟弟违抗祖父的话。他在这种自我麻痹中作者封建势力的.俘虏。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他也与弟弟如饥似渴地阅读著作,觉新对封建礼教、家族制的罪恶,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但出于自身的懦弱,他还是无法像觉慧或鸣凤那样断绝得干干净净。当年轻时热恋的梅表妹和因躲避“血光之灾”在外难产而死的瑞珏死去,觉新才彻底明白自己的这些悲剧原来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而因为自己的懦弱他甚至连自己的爱人都保护不了。最后,他终于鼓起勇气,瞒着家里其他人,帮助觉慧筹借路费,送他离家。觉新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从反面激励着当时的无数青年为崭新的生活而抗争,可谓是巴金笔下不朽的人物形象。

  读完了《家》这本书,我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与觉慧的胜利而欢喜,还是为了琴与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与梅的遭遇而悲泣,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我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创新动力,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千万不要像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在历史的洪流中,这本书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它是我们新文化运动的见证!

  巴金的《家》读书笔记7

  这次寒假,由于时光不足,匆忙看完巴金的名著《家》,不敢说完全看懂摸清。只能稍微说一说自我的感受。

  这是一个成都地区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代表传统封建的势力。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理解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我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个性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新的弟弟觉民、觉慧用心参加爱国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巴金以成熟的文笔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揭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无耻。另外,他还描述了新思想下,新一代青年逐渐觉醒和反抗。封建势力虽然强大,但那毕竟已成为过去,和现代社会发展相悖,始终会被社会所淘汰和遗弃,即使觉民、觉慧不站起来反抗,还会有千千万万的人站起来。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用心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另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一个如此庞大的的家庭衰落,,虽然有点可惜,但封建专制始终是不可取的。

  在这些充满政治色彩的思想下,也不乏细节的描述。用了很多不一样的修辞,景物仿佛就是为了主角的思想而生。比如小说一开头写风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馆以及结尾写觉慧如鸟脱笼似的离家。

  《家》的另一个特点是洋溢着纯洁浓厚的青春气息。这种单纯而自然的气息,正如巴金所说:“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在历史的洪流中,这本书永远不会被淘汰,因为它是我们新文化运动的见证。

  巴金的《家》读书笔记8

  《家》里面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琴,不仅因为她有才华,更因为她是封建社会里剩下的唯一希望。

  我佩服她。她与觉民的爱情不是利益的纽带,不是遵循父母之命,不是谁想攀附谁。他们仅仅情投意合,仅仅因为爱而单纯地想要相依相偎一辈子。

  有人认为《家》里德觉慧才是新时期的希望,但以我之见,琴乃唯一的光。觉慧是青年,有着青年的朝气与不羁。但他在爱情面前,选择了退却。因为鸣凤毕竟是婢女,而他是少爷啊。也许在他心里,这就是他们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

  不然当他知道鸣凤被爷爷送给了一个老头,为什么仅仅想要向鸣凤道歉,而不是争取救回她?

  但琴的爱情不是软弱。当她知道觉民被迫定亲,她气,她恨,她没有哭。也许她是在怨为什么觉新不去反抗,不去拒绝那亲事。她知道自己有多爱他,所以她愿意为他咆哮似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高觉新一家却是每天都在明争暗斗,是为了争夺那点家产,正面以笑脸对着家人,转身却是在暗地里说对方的闲话……这样的家,还是家吗? 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一种是思想前卫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觉新”来说,他就是那些逆来顺受孝顺子弟,他“父亲”自作主张让他和现在的“大嫂”结婚,他心中虽不愿意,因为他爱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为自己的爱情去争取,只是惟命是从,结果最终还是和自己所爱的人分开了。

  梅和瑞珏都是觉新曾经爱过的女人,而她们也都是封建主义的悲哀,她们同觉新一样,太软弱了,对于别人说的,哪怕自己知道是错的,也要把痛苦埋在自己心里,只会服从,不会反抗,他们的所谓“作揖主义”哲学纯粹是给在封建社会白白做出牺牲。

  看完后我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人吃人的年代,我暗自庆幸还有琴的存在。

  小说的最后,觉慧终于离开了他厌倦已久了的家,要到上海去,寻找那个属于年轻人的新的社会。文中的最后一句话“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走进新社会的希望。

  巴金的《家》读书笔记9

  “有你在,灯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让每一名读者感到遗憾和悲伤。

  我并非是个热爱看书的人,最初的相识也只不过是教材书中载选巴金先生的几篇节选,还记得为《雷雨》在老师的课堂上演绎,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体味封建社会下带给我们的启发,称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实读者,唯一接触完整的一本书《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细细回味了一遍。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

  《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家》中让每有一位读者热情,冲动和幼稚,《家》中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想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

  巴金的《家》读书笔记10

  激情,热情,是人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巴金说:“我不是用文学技巧,只是用作者的精神世界打动读者,鼓舞他前进。”巴金在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经历,使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熏陶,为他爱憎分明,感情丰富的性格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巴金看清了大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愈演愈烈。长辈的专横,各种人的无耻和罪恶一幕幕的表演着。看到他所亲近的一些青年,特别是女子,遭受礼教的凌迟和折磨,使他格外痛心。处于长房长孙地位,性格软弱的大哥协助家族掌管家务,然而他却常常屈服于长辈的压力,忍受着非难和攻击,由于祖父反对送子女进新学校,巴金失去了进中学的机会。只能在家中跟着表哥学英语。现实像沉重的石块,压制着渴望发展的巴金。他对自己所处的大家庭充满了厌恶,乃至憎恨的情绪,他恨"上人"的虚伪与做作,恨封建家庭的专制与残暴,恨耳闻目睹的压迫,欺凌与不义,恨一切恶势力和不合理的现象。因为它们摧残着爱,阻碍着爱的实现。

  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巴金创作了《激流三部曲》的开篇——《家》。

  巴金一再宣称,是过去的生活“逼”他拿起笔来。巴金在谈到他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成功时,说:“倘使我没有在封建大家庭生活过十几年,不曾身受过旧社会的种种痛苦,不曾目睹过人吃人的悲剧,倘使我对剥削人,压迫人的制度并不深恶痛绝,对真诚,纯洁的青年男女并未无热爱,那么我决不会写《家》,《春》,《秋》那样的书。”

  巴金曾说:“我把我大哥作为小说的一个主人公,他是《家》里面两个真实人物中的一个。”“觉新是我的大哥,他是我一生爱得最多的人。”

  时至今日,几十年后,巴金仍深深怀念着他的大哥,认为“觉新不能见到今天的阳光,不能使得年轻的生命发出一点点光和热,确是一件使我非常痛心的事。”“他三十多年的生活,那是一部多么惨痛的历史啊!(《家》附录一《呈现给一个人》初版代序)”

  可以说,巴金创作《家》,是因为目睹无数年轻可爱的生命横遭摧残,他的心因为爱怜而痛苦,“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是流着泪写的。

【巴金的《家》读书笔记范文800字(精选10篇)】相关文章:

三篇巴金《家》读书笔记范文02-26

走进小说天地:巴金《家》读书笔记12-04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03-28

走进小说天地读巴金《家》有感02-28

小学文学常识积累-巴金与家03-29

走进小说天地:巴金《家》读后感03-08

走进小说天地作文:巴金《家》读后感02-28

九年级走进小说天地:巴金《家》读后感02-28

《小鬼跷家》读书笔记01-21

关于巴金的爱国名言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