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时间:2021-05-31 17:05:56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500字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5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500字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近来读了,颇为喜欢。

  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非常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因为作者不喜欢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关于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讲述出来的:比如王冕弃官隐居,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进中举等等。我比较佩服王冕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匡超人、周进、范进等人的不知廉耻。

  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绝招,但从来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从不被功名富贵所连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却连夜逃到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匡超人是一个敦厚朴实的贫苦孩子出身,由于对于仕途的追求背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变成一个毒辣凉薄趋炎附势的统制者的打手,终生痛苦没了人样。六十多岁的周进,因为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忍着新进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朝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来连教馆的职位也给丢了,只得给商人记账,还哭的死去活来最后商人给他捐了个监生,他竟没了尊严爬到地上给他们磕头说他们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马也要报答。要知道那时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进不顾一切却恭维他们是多么可笑。还有范进,他是连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来终于上榜了,发榜的那天家里连米都没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了,当他的知中举后拍手大笑欢喜的疯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过来,后来平步登天,还有许多人来奉承他,转眼间房屋田产、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这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艺术的,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没有艺术的语言便不是文学,文学应该是语言艺术的宝塔。它的任何部位都应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泽,《儒林外传》全然达到了这一标准。这本书的艺术结构很独创,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

  《儒林外史》不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达到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2

  花了一周左右时间终于把《儒林外史》重读了一遍,书中情节比《红楼梦》更家常琐碎,也无核心事件和核心人物贯穿,中间科场术语和套话很不少,有些章节(主要在三十回以后)读起来较为枯燥乏味。幸亏此书有意无意提到茶的地方甚多,我才得以有动力把书啃完。

  据我的经验,作家有什么偏好,总会不知觉地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如金庸先生喜好佛学,所以他的武侠小说涉及佛教之处无论深度还是广度要远胜于其他武侠名家;紫式部精通汉学,所以在《源氏物语》中动辄引用《史记》的典故和《白氏长庆集》中的名句,令人叹为观止。

  显而易见,吴敬梓在写那些追名逐利之徒、虚与委蛇之辈时下笔是非常狠辣的,尤其是写他们的装腔作势被别人撞破或揭露之后的那种尴尬狼狈,丝毫不留情面。可是作者在写到饮茶时,笔触却突然变得温情和诗意,在提到江南的富庶与繁华时,更是要浓墨重彩地提及茶的,甚至将其作为殿军:“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城里城外,琳宫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时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这样的好文字,让人有种读《梦粱录》和《东京梦华录》的错觉。在吴敬梓看来,遍地都有好茶喝的城市才算天堂。

  里面的各种风流“名士”、衣冠君子,甚至贩夫走卒戏子,会面时是一定要吃茶的,遇到条件好有讲究的人家,佐茶的那些精致茶点吴敬梓也要言不烦地一一列举开来,虽然那些茶点于情节是可有可无的。最令人咋舌的是,倒数第三回写风俗行业的人接待嫖客,那茶也是极讲究的:“房中间放着一个大铜火盆,烧着通红的炭,顿着铜,煨着雨水。聘娘用纤手在锡瓶内撮出银针茶来,安放在宜兴壶里,冲了水,递与四老爷……”就是条件不好的牛老,在待客时也会“一个罐内倒出两块橘饼和些蜜饯天茄,斟了一杯茶……”条件好的如杜慎卿“叫取点心来,便是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的烧卖、鹅油酥、软香糕,每样一盘拿上来。众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看得人垂涎欲滴,也想取茶来同饮。

  当然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第二十二回沽名钓誉的牛蒲为讨好董孝廉,让自己的舅丈人卜信侍奉茶水,缺了礼数还要一顿批评奚落:“但凡官府来拜,规矩是该换三遍茶,你只送了一遍,就不见了……董老爷看见了你这两个灰扑扑的人,也就够笑的了,何必要等你捧茶走错了才笑!”卜诚也替作者毫不留情地回骂这等势力小人:“没的扯淡!就算你相与老爷,你到底不是个老爷!”第四十七回,成老爹吹嘘自己被当地有钱有势的方老六请吃饭(其实并没有),被虞华轩戏弄。成老爹被虞华轩将计就计骗到方府上赴宴,结果扑了一空,成老爹灰溜溜回到虞华轩家里,虞正大鱼大肉的大宴宾客,并感慨“成老爹偏背了我们,吃了方家的好东西来了,好快活!”让小厮泡上好消食的陈茶来与成老爹吃,“那盖碗陈茶,左一碗,右一碗,送来与成老爹,成老爹越吃越饿,肚里说不出来的苦。”看罢掩卷大呼好玩。

  书中我最爱读的是第十四回,写选家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路饱览名胜,逛累了就去茶楼吃茶吃点心,吃饱喝足继续逛,逛累了又继续进茶楼或茶亭。虽有些记流水账的嫌疑,但却是整本书中最有滋有味的一回,有趣的段落不少,如“马二先生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个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上面一个横匾,金书南屏两字——吃了一碗茶。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橘饼、芝麻糖、粽子、烧饼、处片、黑枣、煮栗子,马二先生每样买了几个钱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这样的文字极鲜活有趣的。

  纵观《儒林外史》全书,里面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南京、杭州、苏州、扬州、徽州等这几座南方名城,如果不谈及茶,还真对不住杭州的龙井、苏州的碧螺春、扬州的早茶文化、徽州附近的六安瓜片、黄山毛尖、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还对不住杭州的天目山茶盏、龙泉窑瓷器和宜兴的紫砂壶!

  时嘉,枝江人氏,语文教师、国学教师。性率真,喜书法,素日与书为友。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5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500字】相关文章:

围城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800字02-10

《精进》读书笔记02-11

飘读书笔记04-08

围城读书笔记04-06

守株待兔读书笔记04-01

情书读书笔记03-28

输赢读书笔记03-28

《民主的细节》读书笔记_高中读书笔记1000字02-10

读书笔记三篇06-05

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04-06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500字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5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500字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近来读了,颇为喜欢。

  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很有勇气的。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非常清楚:“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因为作者不喜欢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关于这本书的主旨是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讲述出来的:比如王冕弃官隐居,匡超人的背弃遗训混官场,周进对于仕途的情有独钟,范进中举等等。我比较佩服王冕的身处诱惑时表现出来的坚定。唾弃匡超人、周进、范进等人的不知廉耻。

  王冕是个农民出身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自学得到了画荷花的绝招,但从来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从不被功名富贵所连累,凭借着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孝敬母亲自食其力,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却连夜逃到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了。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匡超人是一个敦厚朴实的贫苦孩子出身,由于对于仕途的追求背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变成一个毒辣凉薄趋炎附势的统制者的打手,终生痛苦没了人样。六十多岁的周进,因为未曾进学不得不卑躬屈节,忍着新进学的梅三相公的嘲笑,还替前朝新中的王举人扫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后来连教馆的职位也给丢了,只得给商人记账,还哭的死去活来最后商人给他捐了个监生,他竟没了尊严爬到地上给他们磕头说他们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马也要报答。要知道那时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进不顾一切却恭维他们是多么可笑。还有范进,他是连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后来终于上榜了,发榜的那天家里连米都没了就抱着正下蛋的母鸡到集上去卖了,当他的知中举后拍手大笑欢喜的疯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户的耳光才清醒过来,后来平步登天,还有许多人来奉承他,转眼间房屋田产、奴仆丫鬟什么都有了。

  这里的许多故事讲述了清朝科举制度腐败、八股文考试弊端百出,可以行贿,可以冒名顶替,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当安东向升为安庆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时,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笔的,有传考卷的,有丢纸团、扔砖头的,挤眉弄眼的,无所不为,甚至还有一个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机会,走到土墙根前,竟把土墙挖了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这样的环境能出什么样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万代呢,这里体现出了清灭亡的实质漏洞。

  在这本书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孝子还是逆子,无论是升官者还是罢官者,无论是翰林学士还是侍读,都写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见。这本书的`语言也是很有艺术的,经常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没有艺术的语言便不是文学,文学应该是语言艺术的宝塔。它的任何部位都应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泽,《儒林外传》全然达到了这一标准。这本书的艺术结构很独创,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

  《儒林外史》不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达到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欢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2

  花了一周左右时间终于把《儒林外史》重读了一遍,书中情节比《红楼梦》更家常琐碎,也无核心事件和核心人物贯穿,中间科场术语和套话很不少,有些章节(主要在三十回以后)读起来较为枯燥乏味。幸亏此书有意无意提到茶的地方甚多,我才得以有动力把书啃完。

  据我的经验,作家有什么偏好,总会不知觉地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如金庸先生喜好佛学,所以他的武侠小说涉及佛教之处无论深度还是广度要远胜于其他武侠名家;紫式部精通汉学,所以在《源氏物语》中动辄引用《史记》的典故和《白氏长庆集》中的名句,令人叹为观止。

  显而易见,吴敬梓在写那些追名逐利之徒、虚与委蛇之辈时下笔是非常狠辣的,尤其是写他们的装腔作势被别人撞破或揭露之后的那种尴尬狼狈,丝毫不留情面。可是作者在写到饮茶时,笔触却突然变得温情和诗意,在提到江南的富庶与繁华时,更是要浓墨重彩地提及茶的,甚至将其作为殿军:“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城里城外,琳宫梵宇,碧瓦朱甍,在六朝时是四百八十寺,到如今,何止四千八百寺!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这样的好文字,让人有种读《梦粱录》和《东京梦华录》的错觉。在吴敬梓看来,遍地都有好茶喝的城市才算天堂。

  里面的各种风流“名士”、衣冠君子,甚至贩夫走卒戏子,会面时是一定要吃茶的,遇到条件好有讲究的人家,佐茶的那些精致茶点吴敬梓也要言不烦地一一列举开来,虽然那些茶点于情节是可有可无的。最令人咋舌的是,倒数第三回写风俗行业的人接待嫖客,那茶也是极讲究的:“房中间放着一个大铜火盆,烧着通红的炭,顿着铜,煨着雨水。聘娘用纤手在锡瓶内撮出银针茶来,安放在宜兴壶里,冲了水,递与四老爷……”就是条件不好的牛老,在待客时也会“一个罐内倒出两块橘饼和些蜜饯天茄,斟了一杯茶……”条件好的如杜慎卿“叫取点心来,便是猪油饺饵、鸭子肉包的烧卖、鹅油酥、软香糕,每样一盘拿上来。众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看得人垂涎欲滴,也想取茶来同饮。

  当然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第二十二回沽名钓誉的牛蒲为讨好董孝廉,让自己的舅丈人卜信侍奉茶水,缺了礼数还要一顿批评奚落:“但凡官府来拜,规矩是该换三遍茶,你只送了一遍,就不见了……董老爷看见了你这两个灰扑扑的人,也就够笑的了,何必要等你捧茶走错了才笑!”卜诚也替作者毫不留情地回骂这等势力小人:“没的扯淡!就算你相与老爷,你到底不是个老爷!”第四十七回,成老爹吹嘘自己被当地有钱有势的方老六请吃饭(其实并没有),被虞华轩戏弄。成老爹被虞华轩将计就计骗到方府上赴宴,结果扑了一空,成老爹灰溜溜回到虞华轩家里,虞正大鱼大肉的大宴宾客,并感慨“成老爹偏背了我们,吃了方家的好东西来了,好快活!”让小厮泡上好消食的陈茶来与成老爹吃,“那盖碗陈茶,左一碗,右一碗,送来与成老爹,成老爹越吃越饿,肚里说不出来的苦。”看罢掩卷大呼好玩。

  书中我最爱读的是第十四回,写选家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路饱览名胜,逛累了就去茶楼吃茶吃点心,吃饱喝足继续逛,逛累了又继续进茶楼或茶亭。虽有些记流水账的嫌疑,但却是整本书中最有滋有味的一回,有趣的段落不少,如“马二先生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个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上面一个横匾,金书南屏两字——吃了一碗茶。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橘饼、芝麻糖、粽子、烧饼、处片、黑枣、煮栗子,马二先生每样买了几个钱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这样的文字极鲜活有趣的。

  纵观《儒林外史》全书,里面的故事主要发生在南京、杭州、苏州、扬州、徽州等这几座南方名城,如果不谈及茶,还真对不住杭州的龙井、苏州的碧螺春、扬州的早茶文化、徽州附近的六安瓜片、黄山毛尖、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还对不住杭州的天目山茶盏、龙泉窑瓷器和宜兴的紫砂壶!

  时嘉,枝江人氏,语文教师、国学教师。性率真,喜书法,素日与书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