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3 12:40:29 振濠 反思 我要投稿

作文教学反思(通用16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作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文教学反思(通用16篇)

  作文教学反思 1

  从事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厌烦写作文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厌烦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分析起来,根本原因还在教师身上。教师学是否高、艺是否精、业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责任心是否强?往往就决定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方向和程度。为此,解决学生的厌烦心理,首先要从教师入手。

  (一)敬业精业,授课精彩。要努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构思、设计课堂环节,力争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让学生感到听老师讲析作文或课文就是一种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来感染和引导学生。精湛的艺术,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这种氛围中逐渐萌发对文学、对写作的兴趣。

  (二)教师下水,现身说法。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比千言万语还要有说服力和感召力。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我都坚持与学生同题写作,平等研讨,共同修改。本人的写作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在省级、市级各家报纸、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消息、通讯百余篇。更重要的是,我的这种做法使学生感到写作不再那么难,作家也不是高不可攀。“作文其实就是写身边的人和事,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好的'作文必须要有独到的思想和艺术见解。”学生对作文一旦有了全新的认识,就会彻底打消畏难、厌烦心理。

  (三)典型引导,正面鼓励。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不说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话;不做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事。坚持多从学生的作文中找评析范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独到之处,力争每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被选做范文的机会。同时,注意在学生中培养写作爱好者。本人所教学生中有多名在省、市级中学生征文竞赛活动中获得一、二、三等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写作成就鼓舞了其他学生的写作热情,许多学生纷纷表示,

  也许将来我也能成为一名作家。继而实现了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轻松的喜人局面。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全面。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赤诚的爱。很难想象,一个对现实生活冷漠、对学生漠不关心的教师会写出情真意切的作品,会培养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

  作文教学反思 2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作文水平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作文教学也成为语文教师的重头戏。然而,仔细观察当前的作文教学状况,许多不良的作文教学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或者仍停留在过去的教学习惯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成为三无产品——无系统、无计划、无章法。传统的作文五步骤(命题——习作——上交——批改——发还)教学进一步的僵化,导致作文教学走进死胡同。一些语文教师,本着教学热情,也对作文教学下一番功夫,但其收获并不明显,渐渐对作文教学失去信心,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还有一些语文教师,以为作文水平提高关键在于不停的练笔,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写了十几篇作文,苦不堪言,作文水平却不见有所进步。与此相反,有些教师一学期也没上几次作文课,教师和学生省心了,作文成绩逐渐下降。

  更有小部分教师,作文课上写个题目就不管不问了。这样作文教学几年下来,学生作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造成学生害怕作文写作,一听到要上作文课就头疼,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心乱如麻,一提笔就力不从心。写出的作文更是初看很伤心,再看很痛心。学生见作文如临大敌,避之不及。老师上作文课如履薄冰。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即希望通过作文课使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这些教学现象,却让学生“无言以对”。作文教学的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实在是教育之痛,语文之痛。面对如此的作文教学现象,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当前的作文教学病在哪里?怎么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作文教学问题重重、进步缓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首先是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惹的祸,这是问题的根源。

  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成绩压倒一切,造成了师生普遍的功利主义心态。当然这种功利主义也深受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侵蚀,导致师生将学习的目的集中在提高考试成绩上。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一切。这严重扭曲了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初衷。学校应该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不是培养一架架考试机器。作文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基础有关,在短时间里很难提高,而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却能有效提高成绩。在一切向分数看的束缚下,教师自然而然得做出取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课文力求讲深讲透讲全,而对作文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下足够的功夫。功利主义盛行,不但使教育陷入泥潭,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考试机器而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人,更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应试教育害了学生,也害了做应试教育受害者的语文教师。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写不了好文章。当前不少中学语文教师遍是从应试教育下走过来的,他们自身也深受应试教育的摧残,要么装聋作哑无动于衷而无所作为,要么深受其害而不能自拔,仍把成绩看成首要教学目的。这是多么严重的恶性循环教育现象。教师自身作文能力的薄弱,自身底气的不足,平时忽视对自身文学素养、写作水平的锻炼和提高,导致作文指导与讲评捉襟见肘。又怎么能教好学生作文?教出好文章呢?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黄玉峰老师在与记者答问时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失误在“不读书”。在笔者看来,这里的不读书,不但包括学生不读课外书,也包括教师在内。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缺乏写作素养,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好在当前仍有许多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改进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努力开拓出一片蓝天。

  二、其次是模式化、僵化的传统作文教学步骤。

  传统的作文五步骤(命题——习作——上交——批改——发还),应用得当,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但是,把传统的作文五步骤模式化,而缺乏改造,必然会走向僵化。第一,作文命题的模式化,缺乏创新。几代学生写同一个作文题目,或者一个题目从小学写到高中。这应该是几代人的不堪回首的共同记忆。作文出题根本没有考虑时代特征,做不到与时俱进。第二,

  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候常常倾向于自己的个人感情、爱好、认识范围,并把大人的经验“强加”给学生,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能力。用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干涉了学生的写作自由空间。第三,作文指导流于形式,停滞于表面,没有深入、细致、实用的指导。这个环节是重要一关,但是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第四,作文批改流于形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评语公式化,缺乏创新,应付于上级部门的检查,敷衍了事。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拿到发下的作文就“啪”的一声扔到抽屉里。认真的教师会看着心痛,但是也没有反思问题原因所在。不认真的老师早已默认学生这种消极行为。慢慢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当一回事,作文能力谈何提高。第五,作后讲评的模式化、简单化,蜻蜓点水式讲评。更有老师认为讲不讲都一个样子,更有甚者干脆省去了讲评环节,把时间放在文言文及现代文阅读上。

  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在这个病原体下,教师的作文教学就容易走向僵化,从而影响作文教学的效果。

  再次是语文教材本身的不合理,重视阅读而轻视作文训练以及作文教材的无连贯性、循序性。人教版教材到了七、八年级才安排作文指导,但是这种指导缺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原则,违背了教育规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理论性过强,在学生在缺乏生活体验和写作经验情况下很难对作文产生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没了,作文写作就只是一种应付,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接受,是被逼无奈下的产物,是畸形发展的怪物。中学语文教学在设计上体现的是“阅为本位”,作文训练附在阅读课后,也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材,只是作为语文学习的附属品。学校和老师不重视,学生就更不用说。忽视过程,违背规律,只重视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在写作训练方面,看似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版块的穿插,但是编排的顺序,一般只考虑到本单元课文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系统性,缺乏严谨性。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随意性更大,主观上加以修改,或者是为了教学进度,直接跳过作文训练环节。没有合理、科学的教材;没有连贯、循序的作文教学;没有层次性和阶段性;不合理的写作训练;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些势必影响到学生作文的进步。

  三、最后是培养共性扼杀思想个性的不良风气。

  一个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人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人,一个没有个性和思想的国家很难想象其在世界上立足。当前的学校片面的强调共性发展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塑造。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特之处,是反映其性格、爱好、兴趣上的特点。而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共性特征塑造,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如出一辙,在对生活的感受、对材料的'选择上、对语言的运用上等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忽视个性和对个性的扼杀最终使学生的作文毫无新意,死气沉沉。共性思想在作文教学上的过分强调导致作文思想的单一性。教师要求学生的作文内容健康,思想要端正、健康,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等,往往把作文提高到政治性质的高度,这就严重的损害学生的个人思想的表达。例如,现在初中生写植物散文,学生的选材很统一,都是传统文学中积极向上的形象。一个班级都是梅兰竹菊四君子,松柏、荷花、白杨树等等。而这些很多都是没有亲身所见之物,作文却能写出为某种精神所感动,文章末尾少不了一段是勉励自己要学习这种精神。虚假的拔高思想高度,而无个人的情感体验、个性爱好和思考。这样虚情假意的文章却往往得到老师的青睐,就因为思想性的正确。扼杀个性的风气没有刹住,不但作文思想空洞无意义,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没有个性的残次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的是人的培养。这个已经喊了多少年的口号,但是真正落到实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通过对作文教学中不良现象的思考,以及从师生两方面的客观分析,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一些途径。

  针对上述现象中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首先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作文教学。人为的弱化或者是逃避心理以及不负责任的态度都需要加以改正。只有教师自身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才会

  有改变的动力。所以,这一点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其次是作文教学思想的改变。很多老师意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但以往的一些教学思想仍然是一把枷锁,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步伐。这时候,教师一定要下定决心,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僵硬思想,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在作文教学上探索一条新的道路。这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也是一个漫长的改进过程。从重视作文教学到改变教学思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调整好教学心态,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无计划行事。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教学方法的探索,可以参考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

  再次是教学方法上作改变。

  第一、要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认真实行。根据每一个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能力目标,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训练各种题材的学生。

  第二、教师要重视语文课本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自然结合。

  第三,用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带着宽松、愉快、自愿的心态去写作文。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作文课,喜欢写作文。

  第四、改变作文命题、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过于单一化和形式化做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

  第五、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

  第六、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能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他人的作文教学方法和经验。从害怕写作的学生方面上讲,首先是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写作兴趣爱好。兴趣永远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获得写作兴趣。

  第一、根据自身爱好阅读小说作品,从中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和兴趣。

  第二、观赏不同主题的电影。观赏电影也是一种“阅读方式”,通过影片体会人生百态,在思想碰撞中思考电影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有了兴趣爱好,还必须养成一些有助于写作的学习生活习惯。

  第一、注重生活积累,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会观察和思考问题。

  第二、学会仿写作文,在仿写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创造的文章。

  第三、养成包容开放的思想,在各种思想冲撞中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第四、大量的阅读文学作文,特别是优秀的名著的积累阅读,发现写作特点和规律,找出写作技巧和方法。

  再次是掌握写作的方法。比如,写作前收集素材最有效的办法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中应注意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后还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分享感受。通过自身的写作经验,去总结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

  最后是要善于思考,做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我思故我在,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能写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好文章。

  作文教学反思 3

  近30年的中国作文教学改革史,是一部成绩辉煌的历史,其显著标志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

  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

  这一作文教学流派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上世纪初,以美国现代修辞学家希尔为代表的英美学者的“文体学”传入中国,自此以后,我国的作文教学基本上以“文体为序”、以“文体为中心”。这种以“文体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其结构基本上是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并相对应于初中、高中作文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说明文为主,初三以议论文为主;高一以复杂的记叙文为主,高二以复杂的说明文为主,高三以复杂的议论文为主。“文体中心”的作文训练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对每种文体的特征及模式的把握能力,通过训练掌握每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写作方法,从而形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写作规范。

  至上世纪80年代,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等以“文体中心论”为指导,创造了“模仿---创造”的作文训练体系。这一体系着重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进行探索,其基本程序是“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

  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系列。这一训练模式在我国当代作文教学界有普遍影响,其优点是学生写作文体意识强,作文也容易入门,效果明显。但“文体中心”训练模式对我国作文教学的消极影响也较大,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围绕这些文体知识转,淡化了学生写作整体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湖南特级教师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也是“文体中心,模仿为主”这一流派中有影响的教法。不过,与“模仿---创造”不同的是,“快速作文教学法”最为关注的是学生作文的速度问题。杨初春把自己的体系概括为“五步四法两课型”。“五步”即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四法”即写作限期限时法、指导先“实”后“虚”法、评阅浏览自改法、训练分步达标法。

  “两课型”即写作实践型课和理论指导型课。尽管这个体系很强调基础训练和思维训练,但是这个体系真正落实的是技法模式训练,概括出的写作技法有数十种。例如,在写作的“一般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了“快速审题15法”、“快速构思10法”、“快速行文4法”、“快速修改4法”。在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快速写景状物3法”、“快速抒情达意4法”、“快速记人记事3法”、“说理议论4法”、“快速给材料作文3法”等。这一训练模式广受学生欢迎,但受到理论界一些人士的质疑,认为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并且“缺乏理论依据”。

  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快速作文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作文教学界需要重新认识“快速作文教学法”的价值。

  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

  “文体中心,模仿为主”的作文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解决提高学生实际作文素质、水平和能力的问题,因为决定文章成败的并不是文体和文章模式的模仿,而是学生的写作智能,也就是作文所需要的观察、思维等心理习惯和能力。于是,作文教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常青、刘胐胐、高原、章熊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常青很早就提出了“作文分格训练教学法”。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单一的基本训练单位,具体地说是把说话、写话、片断训练到篇章训练,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到开头结尾,从培养观察能力到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基本单位---“格”。例如,把一年级的说话训练分成两大格、若干小格。两大格:第一大格,说一句完整的话;第二大格,说几句连贯的话。把“说一句完整的话”又分成五个小格:第一格,敢说;第二格,说顺;第三格,说实;第四格,说活;第五格,说准。也就是把某一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小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为命题作文综合训练准备好“预制件”。

  对每一格训练都提出了要求,说明了道理。他把每种文体按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五条线索系统组织成256格,每一格就是一种“语段写作公式”。例如,分格训练中的“加格”语段,有这样三种格式:

  人+动作+话,人+动作+表情+话,人+动作+心理活动+话。这样的“语段写作公式”实际上是用概括出的文章内容的思维语法或一般思维模式来训练提高学生观察、思维、想像、表达的能力。从主观上看,分格训练法已经注意到写作智能的培养,也有利于推动作文教学的科学化,但是,它关注到的写作智能只是一种表层的语言思维模式,而不是写作思维过程的深层思维操作模型,因此从客观效果来看,也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胐胐和首都师大教授高原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侧重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三级训练体系的总体结构是: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初中一年级着重进行观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方式是写观察日记、观察笔记,这一阶段侧重练习记叙和描写。观察又分为一般观察和深入观察,前者指定向观察、机遇观察、科学现象观察、日常生活观察、人物观察、内心世界观察;后者指比较观察,反复观察,观察与体验、联想、想象、调查的关系。初中二年级进行分析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训练方式是写分析笔记,这一阶段侧重进行议论和说明的练习。

  分析训练又分为“分析起步”和“分析入门”两个阶段。前者是指提出问题、给予解答、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分析角度(条件分析、因果分析、演变分析);后者指多角度分析、特点分析、本质分析、意义分析、分析和知识、分析与联想、分析与情感。初中三年级进行表达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方式是文章结构的训练,后来增加了语感训练,采取的训练方式是进行语感随笔和章法训练,侧重于语言运用和文章结构训练。表达训练也分为“语感训练”

  和“章法训练”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训练,后者主要包括角度、裁剪、层次、衔接的训练。这一训练体系符合写作“物——意——文”转化规律,是写作规律“双重转化”与“三级飞跃”的具体运用,比较符合学生的写作学习规律。

  “语言与思维结合”训练模式是由北大附中章熊提出并成功实验的作文教学模式。章熊认为,各种不同的文体在语言上要求有所不同,而思维的条理性则是相同的,作文教学应该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结合。他认为写作训练应该包括语言练习、形式逻辑训练、想象与联想、综合与概括的训练、写作技巧的局部练习、阅读与分析练习等五个方面。这种训练体系的特点是:它不是以语言知识和思维知识为体系的核心,而是以思维训练为手段,并通过思维训练来设计训练系列,通过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思维能力。这一模式符合心理学、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语言与思维对应,以语言表达思维,以思维寻求语言,语言思维同步共进,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

  上世纪80年代,许多有远见的语文教师意识到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不重视“写作过程”的结果,如果重视“过程训练”,必能快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于是出现了许多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方法,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模式。这个模式以北京景山学校周蕴玉和上海于漪为代表。他们的做法是:以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为纬线,以写作的一般能力——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经线,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单元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这种作文教学体系既摆脱了“熏陶式”的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又摆脱了“模仿式”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是我国作文教学开始由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的有益尝试。但是在这种训练体系中,写作基本能力及写作过程能力的训练还处在手段地位,它仍以训练文体写作能力为基本目标。

  “文体、过程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1-6册)所设计的写作训练体系。这套作文教材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来安排初中第一、第二、第三学年的作文基本训练,同时又按“作文过程”---列提纲、写初稿、修改、打开思路、收集积累作文材料、语言和文风、审题和构思等的训练项目来组成初中作文的另一训练线索,故可称“文体、过程平行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作文过程训练体系。

  “三线并行”写作训练模式。这是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设的一种写作训练体系。所谓“三线并行”是指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三线索的并列安排。第一条线索是“写什么”的由简到繁的序列---单纯的一事、一人、一景、一物、一番情、一种理,复杂的一事多人、一人多事、多人多事、由物及人等。另外两条线索是关于“怎么写”的.:一条是写作手法---结构手法、表达手法等;一条是写作过程---立意、选材、结构、布局、表达、修改和思维能力。这个体系完全消解了文体中心论的作文教学观念,在把训练方向转向写作过程的同时,还将思维能力的训练纳入了作文训练的视野。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是对“熏陶模式”、“模仿模式”的超越,它形成了以“过程为中心”的训练模式,是对“文体中心”作文教学思想的反思,为新课程改革提出“淡化文体,重视过程”开了先声。

  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

  针对学生大都怕作文、恨作文的心理,许多优秀教师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文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于是诞生了一批以增强作文兴趣、作文乐趣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产生较大影响的体系。

  “兴趣作文”教学法。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央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室申报的一个题目为“农村兴趣作文教学训练体系研究与实验”的课题。这个训练体系的目的就是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改变目前农村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这一课题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

  “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这是将学生的作文用多种形式发表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发表方式多种多样,有全班宣读、学校广播站广播、利用手抄报或校园报刊发表乃至公开出版,等等。

  “活动作文”教学法。“活动作文”训练模式又称“现场演示”

  作文教学法或“题型作文”教学法。它是由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一种作文训练模式。李白坚在20xx年第1期《写作》杂志上介绍说:

  “演示作文教学法是一种以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在作文课上设计可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演示活动为作文内容,通过游戏演示活动,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并大规模提高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的作文教学法。”李白坚的作文教学体系是一个“大作文”训练体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其中小学部分称“快乐大作文”,初中部分称“趣味大作文”,高中部分称“创新大作文”。

  在教学方法上,小学的“快乐大作文”运用的是“现场演示”的作文教学法,而在初中和高中的训练则运用“题型作文”教学法。所谓“题型”,就是“题目类型”,相当于问题、话题,是复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概念。题型作文向生活汲取素材,更依靠课堂现实活动创设情境。题型作文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活动写作、写作活动”式的作文,或者“游戏性”作文。“活动作文”模式主张“训练大于理论”、“训练先于理论”、“活动大于技法”、“活动先于技法”、“实践大于理论”、“实践先于理论”。这一模式的最大价值在于真正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产生了写作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写作的心理思维活动,从而完成了写作任务,符合“趣味性”教学原则,符合“活动课程原理”。

  除了以上四大流派之外,颇值得一提的是“新概念”作文。1998年由上海《萌芽》杂志社等发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了新世纪新的写作训练模式。“新概念作文大赛”组委会《征文启事》中说,“新概念”提倡“二新一真”:“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真体验”——真爱、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这一模式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先声”,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扬弃”。它为中小学生写作学习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表达真情性、真感受,自由写作,放飞心灵!

  作文教学反思 4

  作文活动课,即通过开展课堂说、写、听、演的活动,训练与作文相关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教学形式。作文活动课与作文写作课最大的不同有三:一是学习形式不同。写作课是以学生“写文章”为主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过程是内隐的、封闭的、个人的;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听、说、写、演”为表现形式,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过程是外显的、开放的、流动的。二是组织形式不同。活动课是以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能动性,教师可以随时把握课堂进程,针对出现的问题灵活地诱导学生前行,或者即兴地开发,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把学生引向生活或思想的深处,表达和构思的细处,创境和创意的高处;而写作课是教师指导启发,学生在老师划定的范围内自主写作,整个过程教师是无法把握和控制情况的,一切要等木已成舟后,再来弥补,显得被动而差费误时。三是学习感受不同。写作课是个体的思维活动为主,缺少思想的碰撞,感觉是单一的,乏味的,苦涩的;活动课重视思想的互相激发,感觉是启悟的,震撼的,快乐的。因此,作文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应该倡导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

  一、作文活动课提出的背景

  1.作文本身的复杂性。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从审题、立意、拟题、构思、选材到具体的表达、书写,每一项都非常重要和辛苦;而其中任何一项的失误都会造成作文的重大缺陷。

  2.高三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实。高三复习时间紧,作文写作耗时多,教师在指导上缺乏可操作性,方法单一,讲多练少。有的教师干脆收集各类满分作文,指导学生借用别人的框架和内容装自己的观点,给人一种玩文字游戏的感觉,极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作文批改工程量大,时效性差,不能及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指导。学生认识不足,生活体验少,素材积累少,每次作文应付完成:很难达不到训练的目标。

  3.学生思维能力和品质的缺失。遍观每年抽查的高考作文,审题出错、笔锋走偏,文体不象、内容平淡等现象比例甚高,其思考问题角度不对,理解材料不准,表达条理不清,语言辞不达意等情况比比皆是。而学生在写作上表现出的没有激情和畏难情绪,又直接导致了他们作文思维深刻性、独特性、创造性、丰富性和个性等的缺失。如果这些情况不能改变就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于是,笔者提出了活动式作文训练的构想。经过实践证明,通过作文活动课训练,学生的兴趣和作文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短短半年时间内,在笔者从教的一所农村中学的理科补习班中,就有十一位同学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文:这是笔者所在的学校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现象。

  二、作文活动课的基本理念

  1.化整为零。既然作文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那么它就可以有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分解,把整体变成一个个部分来进行训练。这就正如训练一乒乓球运动员,将复杂多变的对抗能力分解为接发球、前三板、前六板来训练的原理一样,强化一个个单项能力,从而形成学生整体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2.化隐为显。作文是一个内隐的运动过程,为了便于指导就必须让它显露出来。这就一定要让学生把思维的痕迹通过说、演、写表达出来,变成可感的物质外壳。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比较而自我顿悟,还可进行教师及时的点拨而领悟。

  3.创造境界。学习活动会形成一定的学习场,产生一种育人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境界、文学境界、文化境界的氛围,让学生受到人格、精神的鼓舞,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4.培养个性。作文活动课要注重激励和鼓舞,培养学生敢于表现、敢于表达、敢于挑战,勤于动脑、勤于动口,勤于动笔的良好个性;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综合等思维品质。

  三、作文活动课的操作过程

  1.课前准备,启动活动。课前将本节课训练点的有观知识下发给学生学习,要求学生主动把自学的知识在课堂上加以运用。此环节可减少课堂上讲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因学了即用,可检验学生自学的情况,还可促使学生在运用过程中相互学习。

  2.课堂开始,控制气氛。开始上课,激发热情,说明训练目的、活动要求、注意事项等。如本节课训练审题,要求只能把本节课的资料放在课桌上,眼看、耳听、口说、笔写,迅速反映,快速作答等。

  3.活动展开,把握节奏。一堂课的训练题目一般不少于三个,活动面在90%以上。课堂上要努力形成平等的气氛,适时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理解,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学会表现自我,敢于创新。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创新思想,就积极加以表扬,从而激励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索的氛围。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从结果看,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没有成功表现,甚至有的回答非常可笑,但从过程看,他们能够参与活动,并积极地投入思考,暴露出问题,在同学的笑声和老师的点评中,就会获得启示,对其作文写作无疑是有指导作用的。从发展的角度讲,只要有学习的思考和交流,就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每个训练题活动结束后都要做总结,及时强调这一轮训练中发现的问题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让同学相互评价,也可以由教师来点评。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

  4.总结要领,指明方向。

  每一堂教学活动后,都要对学生认识的进步,语言的精彩处,思维的机智处,文化、文学的联想和想象处,创新处给以客观的总结,关注学生在作文思维训练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和思维方式。对他们提出今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进一步提高的要求,强调、明确操作的要领。

  可见,学生的活动课,最累的是老师,不仅要运筹帷幄,还要善于把握和引导课堂进程,并要准确点评和总结学生的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完成学习的任务。

  四、作文活动课的具体个例

  议论文思维训练

  ——展开思路,拟写提纲(课堂实录片段)

  授课教师:伍隍中学李明隆

  老师宣布上课,学生起立,师生问好后坐下。

  师:同学们,议论文是我们终身实用的一种文体形式。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条理清晰,思想深刻。那么如何才能作到这一点呢?那就是要拟分论点。今天我们来进行拟分论点的训练,要求大家把所有的学习用具都收起来,注意用耳朵听,脑子想,嘴巴说,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们,课前大家看了我发的材料,应该明确拟分论点从哪些方面来拟了吧。

  生:可从四个方面来展开:“是什么”,论证性质和类别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论证目的和原因方面的问题;“怎么办”,论证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会怎样”,论证效能和结果方面的问题。

  生: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不会同时论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大多是择其一至二范畴来论述。

  师:能举例吗?

  生:如《拿来主义》就论述了为什么拿来和怎样拿来,《六国论》只论证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改造我们的学习》也仅论述为什么改造和怎么改造。

  师:对!哪拟分论点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分论点表达的句式要相同。

  生:内容要统一。

  生:要围绕中心论点。

  生:要注意角度的统一。

  师:很好!看来大家理解了辅导材料的主要内容。下可我们就来进行具体的实战演习,请大家亮出思想之剑,任逻辑和智慧纵横吧。

  师呈现话题训练一:诚信

  师:现在将同学们按座位分为四组,一、二、三、四组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来展开话题拟分论点,每个同学都要发言,后面发言的同学说出的要点不能与前面同学说的要点重复、交叉、包含。希望大家谦虚一点,积极一点,同一组的同学,拿不稳的同学先发言,如果自认为水平很高的,可以在别人发完言后再发言。其他听的同学,要认真聆听,等一组发言完了我要抽其他组的同学起来总结要点并做点评。

  下面一组的同学开始:是什么?

  生:是人格高尚的表现。

  生:是一种自重与自爱的行为。

  生:是真善美的体现。

  生:是对别人的尊重。

  生:一种风度和美德。

  生:五讲四美的基础。

  生:社会对人的起码要求。

  生:人的教养的一种标志。

  生:符合文明的举止。

  生:符合礼义的行为。

  师:好!一组同学发言很积极。哪位同学起来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他们的分论点有意思上的重复。你比如“文明的举止”和“礼义的行为”。还有意思也有牵强之处,如“对别人的尊重”用于礼貌还可以,说诚信不妥。如果选用分论点的话,最好是:是人格高尚的表现,是人教养的一种标志,是作人的起码要求。

  师:对,分论点如果有了重复,就会出现逻辑上的缺陷;如果偏离了观点或话题,就会显得思考不深入。希望下面的同学注意这个问题。他提的三个分论点,大家可以参考。下面二组的同学开始,为什么?

  ……

  分析:从节选部分可以看出操作的三个环节,即一是课前准备,二是课堂导入控制,三是活动展开和把握节奏。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如下的优势:

  1.训练点小,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在训练中采用鼓励、逼廹等控制方法,学生配合、参与面广,训练充分。

  3.环环总结,指导及时,加上训练三个话题,过关率高。

  4.要求前后同学内容不得重复、交叉、包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4.有利于形成积极思考和迎难而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境界。

  5.成功完成训练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写作的`积极性。

  6.有助于学生学会沟通、分享和合作。

  五、作文活动课的有关问题

  (一)作文活动课实施的条件

  1.阶段的训练计划。因为作文活动课是把课堂写作变成了课堂上的专项活动,所以要求在实施教学前必须有一个周密有序、针对性强的训练计划。如《作文学期训练计划》等。

  2.具体的分点教案。如审题、立意、构思、用例等活动课教案。教案中要有明确的目标,训练点,训练题,控制策略,激励方法,指导评点方法,操作过程,情况处理设想等。

  3.明确的训练和操作策略。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谦虚的就发言;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感悟并总结最好的标准和获取的思维方法;课堂上以激励为主,适当点拨;以学生活动的效果和热烈程度评价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影响活动课效果的因素

  1.活动安排的方式。包括内容的确定,难度的把握,训练的坡度,以及训练的繁密与稀疏(繁密会让人感到一种负担,稀疏又不能巩固训练的效果)。

  2.指导材料的针对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对于要完成的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

  3.老师的引导和说明是否恰如其分。引导和说明不够,则训练完成一定会受到影响;引导和说明太多,则学生训练的时间又会减少,必然会受影响效果。

  4.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模式。上课的质量当然与之成正比,知识水平越高,思维模式改变越快,任务完成越圆满;反之则越差。

  5.教师的授课艺术和控制课堂的能力。只有教师有很好的素养或充分的准备才能够真正自如地进行作文活动课教学。

  6.训练的难度。任务的难度太小,活动意义不大;难度太大,学生又难以完成。

  7.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对训练内容越有兴趣,目标达成率越高。这就要求教师的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并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8.时间越充足,训练的量越大,效果越好。但也要注意,就是时间拖得太长,会失去一些训练的意义,应该以学生领悟和理解为宜,不可贪多求稳,忽视学生的悟性。

  (三)作文活动课的主要误区

  1.完全排斥传统训练方法。活动不能代替一切,写仍是最终的归宿。课堂活动,属分点训练,适用于拟题、审题、立意、构思、仿句、拓展、文体、章法、选材等方面,属散练;它仍应该和综合训练,如分类训练与升格训练等相结合,这样才能把“接发球”和“前三板”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作文能力。如果是非毕业年级,有关的练笔是不能少的。

  2.安排训练没有序列。分合有序,有点有面,这是训练的基本法则,如果训练的安排没有计划,而只想有针对性就行,或大作文不写,只注重空讲,会使活动课失去原有的味道。

  3.课堂操作,指导不细。忽略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观臆断,自以为是,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创造力;而出现问题,没有发现,也可能会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的盲点。设计者一定要充分准备,多方设想。

  作文教学反思 5

  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之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难点。但几年的教学下来,发现有如下问题:

  1、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的作文从来都是教师命题。

  2、学生不会积累。这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

  3、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面,缺少个性。这是因为教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

  4、学生写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多渠道地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

  思考只之后觉得作文训练教学思路主要有所“注重”。

  一、注重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不同于课文的文章来。

  二、注重创设情境,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有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例如利用游戏创设情境。由于是玩游戏,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都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以是如何做的,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也比较生动。

  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半壁河山”。顺应教学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学对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信心,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有必要对之进行一番考察,从而匡正除谬,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走上正轨,并取得最大效果。

  作文教学反思 6

  一、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观察能力很强的人,他的眼睛就好比一架照相机,能把景物的颜色、形态拍下来,印在脑子里,画起画来就会逼真,写起文章来就会活灵活现了。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什么是观察?怎样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

  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首先要选好观察点。观察点就是描写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再写出来,这是最基本的一点。

  二、展开想象,运用修辞。

  文章写得细致传神还要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合理运用修辞。展开丰富的想象是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的关键。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再现,是把不在眼前的事物在脑子里再现出来,(再现性想象)。

  三、注重积累,言之有序。

  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在细致观察,展开想象,合理运用修辞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积累,精心排序,才能生动而有条不紊地表达。积累素材首先要多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要想写好写景作文,积累一定量的写景状物的词汇势在必行。要想描绘出引人入胜的景色,首先对写景的文章要多读。读,有两个好处:一是读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二是可以通过读来从范文中得到写作方法的借鉴。有人认为:观察也观察了,生活也体验了,可就是写不好文章,其原因就因为你平时没有语言和写作挂技窍的积累。多读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其次,我们要像一块永不知足的海绵,从生活中的各个渠道,去吸收语言精华。吸收了还要积存下来,做好笔记,注意运用。

  语文课上,重在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引导他们将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大胆地展开联想,把学会的课内外知识活学活用,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语言积累化为语言能力。目前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方面都很积极,并积累了很多经验。在表达方面普遍存在口头表达能力比书面表达能力好很多。

  在写作教学中,我就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一开始只是要求她们能把事情或者事物给叙述完整了,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那么他的文章自然而然地就能写好了。让学生喜欢写作.爱上写作.自发的写.开心的写,这才是最重要的。写作没有兴趣是肯定不行的,老师要先培养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教他写作的技巧。

  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例文的景色之美。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抓住关键词语品读感悟,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的美丽,让着美景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最后就是抓住每篇文章的不同特点,必须抓住每一篇文章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让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认识。在今后的写景习作练习中也会起到很积极地引导作用。

  总而言之,习作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应该和阅读教学连接到一起。学生在用欣赏的角度评价文章的时候,就再不断地学习,如何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能力,用在自我文章修改上,这将是我今后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作文教学反思 7

  上周五,我们又上了一节作文课,作文的题目是半命题——我真的敬佩......,这节作文指导课,我自己上的很不满意。

  很显然这是一篇写人的作文,写人的作文就得抓住人物品质,也就是你敬佩的原因,敬佩的理由,而这种品质必须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展现。

  我还是让孩子们说题目,说哪件事让人敬佩,开始也是同桌交流,孩子们说的不热烈,选取的题目也不新颖。我暗暗的想:难道真的没有让人值得敬佩的事吗?我的情绪也不高涨,一种感觉:我的作文指导进入了瓶颈期了,中年级作文过渡到高年级,我好像走入到了一个小胡同,感觉不到孩子们在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了?什么原因?怎么办呢?

  我反思:写人的作文比写事的作文有难度,孩子们往往抓不住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不善于观察和挖掘素材,在他们的心中很少去敬佩别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作为教师的我,就是引导孩子们善于发现。这点我做得不够好,例如:我可以引导孩子们在身边找敬佩的人,比如学习第一的同学,写字工整的同学等等。在课堂上还是应该多交流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点燃孩子们的激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真的缺少发现。”

  这节不成功的作文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的引导不及时,没有及时的抛出火苗!在下次的作文教学中一定注意!

  作文教学反思 8

  作文教学一直是现在高中教学的难点,如何上好作文课,着实让语文老师为难。一说作文学生总有畏难情绪,有学生一节课写不了几个字,高中语文写作议论文是个重点。第一次的作文指导是“如何选取立论的角度”,我上完此课后就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我满以为学生会写得好,等到批改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学生议论的写作底子是那么的弱。他们的议论文的特点是:

  1、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接着来几个记叙性的例子,然后结尾,文章就写完;

  2、例子全采用记叙性文字,对于议论文来说,有些喧宾夺主,整篇文章不知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分析能力弱,文章难得看见有力度的分析。

  所以在第二次作文指导时结合相关材料就”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进行深入讲解,对学生进一步指导。我主要教他们什么样的论据才恰当,这要根据你的中心论点来定,看你所选的例子有没有隐含中心论点,如果没有就不用,不是什么例子都可以用的。所选例子一定要典型,我选了一篇学生的作文中的例子,他是这样写的“我们学校有一位女生,……”,大家看这个例子可不可以,结果学生思考后说不可以,因为这个例子不够典型,我赞成学生的说法,告诉他们,写议论文,千万不要说“我家隔壁的大叔说”“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怎么样”,谁认识你家隔壁的大叔,你们班的.同学,这样的例子经不起推敲;所选的例子一定是家喻户晓的、众所周知的,这样才具说服力。

  在论据的选择上主要是把一篇较长的记叙性的例子给学生,告诉学生如何删减,把跟中心论点无关的枝枝叶叶删去,只保留能证明论点的部分即可。所选例子最好是概括性的语文,不宜写得太长。上了这一学期的作文课后,我对我的作文教学进行了反思。

  1、作文课写作样式的调整

  尝试模拟考试情景,增加写作紧迫感,加快写作速度,增强学生精神集中程度,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够字数,再慢慢训练其文采,下课就收卷,不交者登记姓名,课后不再收作文,也就是说不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的不收其作文。节省下的一节课作为点评作文之用。遇到佳作要进行表扬,或在教室张贴,或在班内宣读,或往学,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积极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其明白自己不是写作文而是写作品。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老师,而是要努力写出让人称赞和欣赏的佳作。写之前就要有写这篇是用来发表的意识。观念一变品味就变,对自己的要求也会不一样,往往会精心构思,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3、要培养学生的修改意识,好文章是需要修改的,并且是自己修改。自己要有一个反复揣摩的过程,那真是“吟定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可以尝试有作文修改课,上一节学生写好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觉得不好的地方就进行修改,一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可把修改好的再写一遍,让学生对比前后两篇文章,这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因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这一个修改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

  4、要上阅读课,因为读和写是不可分割的。

  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有道理的。不读书、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要想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是不可能的。要不断探索阅读课的形式,我在上海嘉定二中参观时,发现他们的阅读课是很有特色的,他们的阅读课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衔接,让学生读书时,必须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自己心灵思维的火花,如果灵感来了可当场进行自由创作,阅读课的时间一般是两节课联排,上完课本子要马上交给老师。这期间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5、写文章是练出来的,熟能生巧,越写越快,越写越能写。

  如果一个月还不写篇文章,别说写好文章,可能连字数都凑不够了,这是我有深刻体会的,在平时应加强学生练习写作的量,只靠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如读书笔记等,并鼓励学生多参加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6、老师要经常下水写作,和学生分享创作的乐趣。这样老师就不是光说不练了,也就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就不是隔靴搔痒,空洞无物。而是和学生去进行共同创。

  作文教学反思 9

  写人作文是最常见的作文题目之一。表面上看,写人作文是一种类型的文章,但是它却是贯穿了整个中学阶段各种类型中。只有将人物写好了,其他类型的文章才能更加的深入。

  首先,我讲了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几种描写形式。我将这一环节的重点放在怎样安排人物的外貌描写。在这一点上,初中生和小学生是不一样的,小学强调五官描写,而初中更注重细节描写。

  我总结了初中作文外貌描写中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描写要细致,即用放大镜来写人,将人物外貌的细微之处写出来。

  在这里我重点将小学和初中对人物描写做了对比。打个比方:小学生写人物外貌就像是画漫画:鼻子、眼睛、嘴巴、耳朵画出大概的轮廓就可以了,从人物外貌很难推测人物经历。初中生写人物外貌就像是画素描,对画画的功底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人物脸上的皱纹,胡须等轮廓要进行细致的描写,人物衣着和身上附着物都要进行仔细的刻画。这样,我们可以从这幅画上面看出人物的年龄,猜出他的职业甚至他的某些不为人知的经历。

  2、对人物有特色的地方,需要进行具体且详细的描写,一些与文章主题关系不是很大的其他地方可以忽略不写。外貌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隐藏人物经历等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东西。

  3、人物外貌描写安排详略要得当。我举了一个例子,就比如说鲁迅所写的《孔乙己》多次提到他的那件衬衫,而对于其他地方则一带而过。我们在写的时候也可以让同样的描写贯穿到文章的各个地方,使之成为文章主题的一条线索。

  为了加强学生的`写作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专门让学生任选一个人物(班级内),还给学生展示了卡通人物,将其外貌写出来。大家猜猜看他写的是谁。这样,学生就会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去写,刻画出来的人物也往往比较成功。

  这样,通过精心的准备和积极的引导,学生写人物的兴趣和欲望不知不觉就被激发出来了。通过这种授课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写人的方法和技巧,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乐趣,真正寓教于乐。

  作文教学反思 10

  高一学生入学已有两周时间,每每让他们口头谈谈对某件热点时政事件的看法,孩子们总是吞吞吐吐,即便能说出点内容的,也流于俗套,很少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了。介于此,我给学生们上了一堂题为《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本课教学重点就是让孩子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挖掘生活中的感动点。

  一谈到写作文,大多数学生是出于骨子里的痛苦,正所谓“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愁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那么学生苦于作文或是文章内容平淡无味的原因是什么呢?归纳起来,我认为以下这两点“缺乏”尤为重要,即一是缺乏对生活的敏感;二是缺乏一颗感恩的心。但是这两点对于学生来说,是空洞的理论上的说教。因此,我给学生们看了两则素材。一则是1999年发生在贵州麻岭风景区的缆车坠落事件,其中一对年轻的父母举起双手救活了年幼的孩子,而自己却没能醒来。之后,歌手韩红领养了这个孩子,并创作《天亮了》这首歌来纪念这个生命的故事。而另一个故事是发生在青海省的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一头母牛为自己的小牛争取一口活命的水而任由运水的人们的呵斥驱赶,甚至皮开肉绽。

  之后让孩子们小组讨论,从中挖掘出感动他们的地方。学生们很容易找到父母对子女的爱。其实孩子们的思维受到了束缚,他们只观察到了人类社会的父母与子女的爱,却忽略了动物界的亲情,所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正是如此。

  宋代学者朱熹云“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当学生的写作思维受限时,就需要教师能灵活地带领学生去挖掘“源头活水”,探寻一潭思考的清泉。罗丹亦云“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学生们不是缺少感动的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中感动点的慧眼。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切忌流于形式,亦不要盲目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只关注时下貌似套路化的素材,忽略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一心将教师主观的写作方向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无形中就会“先入为主”,围着教师的思维转。这样其实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感受的表达,暗藏“又一村”的思维灵光可能转瞬即逝,造成千篇一律的刻板化作文。 所以聪明的教师应首先学会倾听,学会肯定孩子们的想法,说不定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机会。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多多观察生活,多从平凡小事撷取思想的浪花,让这独特的视角与大脑中现存的知识积累碰撞出傲人的火花,学会在细节中感知人世间的真、善、美,让自己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教学反思 11

  “提起作文头就疼”这是同学们的口头禅,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那么,作为三年级语文老师应当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呢?

  我本着追求快乐作文的本意,让学生在我的课堂里摆脱畏惧作文、感觉“没有东西可写”的困境。我设计了一节游戏作文课。

  一、玩玩、说说、写写轻松又实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要想让学生认真写作,喜欢写作,还应培养他们对写作的兴趣。游戏作文是最富有情感性的创造活动,在课堂上我挤出时间让学生尽情地“玩”,这对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创造协作心境是大有益处的。在游戏过程中,我把游戏分成三个部分,就是想让学生能够边看、边玩、边议、边说。在每一个部分开始或结束时都让学生谈体会,说看到的、听到的、有意思的事。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写起作文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二、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

  在游戏作文课中,玩玩、说说、写写是紧密联系,相互相成的。在玩玩、说说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注重玩的过程,而没有注重用合适的.语言把玩游戏时,自己或同学的神态、动作、语言说清楚,那样写出来的作文照样也不会生动。所以,在课堂上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遇到表达好的学生及时鼓励,给其他同学以榜样作用。如:“你的口才真好,把你的同学逗笑的动作说得逼真极了。”或及时引导表达不具体的学生:“他们玩游戏的姿势是怎样的?能形容一下吗?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才把你逗笑呢?”等等。在课堂上我还展示学生的习作,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点燃学生写作的激情。在尽情游戏、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这样学生就能创作出优秀的游戏作文。

  在玩玩、说说、写写作文课之后,我准备继续将“画画、说说、写写”、“做做、说说、写写”、“读读、演演、写写”等各种活泼、有趣的形式请进我们的作文课堂,让学生越来越喜爱作文课堂,越来越喜爱作文。

  作文教学反思 12

  1、一次活动系列的精品课程,如何做到有语文味呢?老师以她精深敏锐的语言辨析力和幽默丰富的评价语以及专业精神,使课堂中有着无处不在的语文味、生活中有着无处不在的语文味。例如:老师问:“砖除了建高楼大厦,还有哪些用途呢?”学生回答是建桥、建炉灶、建长城……的时候,老师能用充满诗意的评价语言——普普通通的砖头,给我们提供了快捷的交通;普普通通的砖头,给我们提供了温饱;普普通通的砖头,成就了长城的雄伟壮观,留下了闻名世界的古迹……充满味道的评价语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砖外表的平凡,作用的广泛,从而撷趣课堂语言,把朴实的砖写得美美的。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哪些高楼大厦没有它的身躯?哪一幢失去了砖的支撑还依然劲挺?哪一幢失去了砖的保护能经得住风吹雨淋?但你又在哪一幢高楼大厦里见过裸露的砖。”由此可见,充满文采的课堂语言是语文味的强力助剂,是形成课堂磁场的重要元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2、本次精品课程,学生猜完砖后,老师借着学生低落的心情,话锋一砖,虽然你们看到的礼物是砖很出乎人意料,但不要小瞧砖哦。接着引入视频,问学生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进行有效的联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语文是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这就是语文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语文味。课堂中,把学生由看视频中所听到、看到的感性认识,接着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地发挥联想思维、练说。学生说道:“我看到了高楼大厦,想到了民工叔叔,他们为了建设美丽的城市,背井离乡,起早摸黑,勤勤恳恳地工作着……”接着老师评价道:“你知道安徒生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童话,因为他像你一样善于联想。”语文课堂是生成性和创造性最强的课堂,老师抓住课堂的生成,在师生互动中,常常会碰撞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不时会爆出一些语言的精彩。对课堂生成中语言新知的捕捉,不仅仅是在于对这些新知的了解,更在于培养学生时时处处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3、精品课程的设计要努力凸现文本的表达个性,强化最鲜明的写作特色,不但要研究“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研究是“怎么写的”。这次活动老师在课堂中贯穿了无痕的写作方法指导,猜礼物的过程抓住看到的情景写、写心情要把看到砖前后心情进行对比、由砖引发的联想要合理丰富,并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任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写的片段,写出自己喜欢的文章。这就明确了写什么及怎样写的教学难点。另外,同桌互赏、师生互评作文的过程又是一次指导学生写什么及怎么写的过程。评点作文的时候,学生学得什么知识呢?学生知道原来写这类作文可以这样写的,让学生把这种想写好的欲望激发出来,师生互评除了点评写作方法外,老师还更重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把学生写得好的词语让全班一起读,学生读的过程中,又是对砖的一种认识,又为自己积累了美词美句,反复品读,咬文嚼字品赏,品出习作课上语文的味道。

  作文教学反思 13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的第一单元的课文基本为“写景文章”。第一篇《观潮》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雅鲁藏布大峡谷》描绘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壮丽的景观;《鸟的天堂》描写了“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火烧云》描绘了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而与之相应的习作板块要求就是描写奇特的自然景观。

  写景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有难度的,特别是针对于农村的学生。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而农村学生对于写作文更是“惧怕“。在农村,受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村里大多没有可供人们娱乐的公共场所,生活相对单一,学生相对见识较少。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的时间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度过,这样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写作文时,找不到合适的写作材料,无从下笔,总想翻阅范文,希望以范文来开阔视野,模仿写作。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没了,写作文的兴趣也没了。

  我发现我班的学生在写景作文上存在着较大问题。如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写景作文,写景的过程中往往写了大量的人和事,轻重不分。文章缺少文采,干巴巴的。文章太短内容不具体,不会具体写一处景物(一种景物), 段落的衔接不好,段落中间的逻辑顺序也有些乱,如写了花,又写其它,再接着写花。

  我决定采取以下策略:

  1、因学生的所见所闻实在贫乏,在布置作文时给学生明确的标题,如“我美丽的校园“。

  2、必须给学生作文实例,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如何写作。

  3、让学生多读多看一些写景文章并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想象。

  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是说一个单元就可以完成一类作文的训练。一类作文,训练的点也有好多,一个训练不到,学生的习作就可能不能完成得让我们老师满意,所以,不能期望一个好教案就能做到完美无缺,把所有的训练都完成,要求的作文写完整,写完美,这是不可能的。平时的训练,点点滴滴的训练,有系统的训练必不可少。

  作文教学反思 14

  《新课语文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想,在小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就要渗透这精神,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仔细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寻找写作的源头,积累写作的材料,从而做到用手写我看,用手写我心。我们在生活化作文训练方面作了以下尝试,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体验家庭生活 做到有感而发

  家庭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劳动任务,如扫地、洗衣服、整理房间、购物、烧饭……劳动难度由易到难,并且让他们多写一些类似内容的日记及作文。

  有位学生在写《洗衣服》日记中这样写道:“……衣服漂洗干净了,我把它拧干,然后晾在衣架上。一阵微风吹过,衣服在翩翩起舞,好象在说:小主人,你真棒!谢谢你……”当我们读着学生这一段作文,深感学生的语言是多么地富有想象力和真情实感!学生在家庭生活的劳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二 、走进自然世界 体验自然生活

  四季更替 ,大自然也在不停的变化。花开花谢,阴晴雨雪,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自然世界,认真留意大自然,时刻与大自然为伴,用心去体会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交融,触发情感再生。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到郊外去踏青,让学生寻找春天的.足迹,去发现春天的秘密。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阳光微笑着轻轻地添着我的脸,缓缓地将我抱入怀中,感觉暖暖的,像母亲的爱,那样甜蜜,那样温馨,又似妈妈亲手编织的毛衣,柔柔的……“学生如此真情的话语正是与大自然交融的见证。

  三、投身社会生活 深化思想感情

  社会是个大熔炉。学生有了一定的作文能力后,就应该让他们走向社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使作文教学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如生活调查,参观访问,收集简报……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从而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参加校园活动 提供训练素材

  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地创造和利用多种条件,带领学生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观察、想象、体会。如跳绳比赛,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读书汇报会……让他们参与其中,说快乐,谈感受,悟体会。

  总之,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让同学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在生活感受中悟情,在生活亮点中拓思,于动情处挥动妙笔。

  作文教学反思 15

  五年级第五单元的作文训练是缩写,运用缩写这一读写结合的形式,既可以练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习作指导课讲完以后,我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自己的成功之处在哪?不足点在哪?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是否学会了缩写?

  一、 分层训练,循序渐进

  缩写文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交给徐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缩写,,缩写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在弄清这两点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文段中提炼主要,抓重点、学概括。这样无形中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缩写能力。

  二、进行缩写练习

  我组织全体学生在一块讨论《景阳冈》的原文,理清文章的条理,每一部分保留哪些内容,学生也都讨论出结果。然后让学生开始动手缩写。

  三、自主合作、有效探究

  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先自主缩写,觉得有难度的同学可以商量交流合作完成,实在不能解决的,拿出来全班讨论。所以在整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作文教学反思 16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过于传统

  有些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能否取得较高的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步骤进行设定,并交给学生应对作文考试的方法,使学生由以前自由的写作变成现在充满框架的写作,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写出的作文缺乏创造性。

  (二)学生写作脱离生活实际

  初中生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所以在写作中有时会无话可说,但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又不得不写一些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时,学生可能就会抄袭作文书中的范文或者自己编一些内容。学生的写作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造成文章内容缺乏真情实感。长期被动地写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不但使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而且抑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三)学生语言贫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都学会了上网,而且一些学生还迷恋上了网络游戏。这些学生每天面对电脑,缺乏与教师、同学的沟通,语言积累量少,造成语言贫乏,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

  (四)学生的素材缺乏新意

  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写作模式,但是其写作素材没有新意。在写“一件最感动的事”时,学生经常写自己生病时母亲的悉心照顾;写“自己长大了”时,就写自己为父母洗脚……这些事例缺乏新意,很可能全班绝大部分的学生写的都是这些事情,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成绩,而且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作文教学反思(通用1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作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作文的教学反思12-08

《作文》教学反思07-03

作文的教学反思01-28

教学反思作文06-25

教学反思作文08-13

作文的教学反思11-21

作文教学的教学反思12-06

写景作文的教学反思12-03

对中学作文的教学反思12-04

对教学技能的反思作文10-12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作文教学反思(通用16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作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文教学反思(通用16篇)

  作文教学反思 1

  从事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厌烦写作文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厌烦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分析起来,根本原因还在教师身上。教师学是否高、艺是否精、业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责任心是否强?往往就决定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方向和程度。为此,解决学生的厌烦心理,首先要从教师入手。

  (一)敬业精业,授课精彩。要努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构思、设计课堂环节,力争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让学生感到听老师讲析作文或课文就是一种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来感染和引导学生。精湛的艺术,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这种氛围中逐渐萌发对文学、对写作的兴趣。

  (二)教师下水,现身说法。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比千言万语还要有说服力和感召力。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我都坚持与学生同题写作,平等研讨,共同修改。本人的写作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在省级、市级各家报纸、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消息、通讯百余篇。更重要的是,我的这种做法使学生感到写作不再那么难,作家也不是高不可攀。“作文其实就是写身边的人和事,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好的'作文必须要有独到的思想和艺术见解。”学生对作文一旦有了全新的认识,就会彻底打消畏难、厌烦心理。

  (三)典型引导,正面鼓励。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不说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话;不做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事。坚持多从学生的作文中找评析范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独到之处,力争每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被选做范文的机会。同时,注意在学生中培养写作爱好者。本人所教学生中有多名在省、市级中学生征文竞赛活动中获得一、二、三等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写作成就鼓舞了其他学生的写作热情,许多学生纷纷表示,

  也许将来我也能成为一名作家。继而实现了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轻松的喜人局面。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全面。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赤诚的爱。很难想象,一个对现实生活冷漠、对学生漠不关心的教师会写出情真意切的作品,会培养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

  作文教学反思 2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作文水平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作文教学也成为语文教师的重头戏。然而,仔细观察当前的作文教学状况,许多不良的作文教学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或者仍停留在过去的教学习惯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成为三无产品——无系统、无计划、无章法。传统的作文五步骤(命题——习作——上交——批改——发还)教学进一步的僵化,导致作文教学走进死胡同。一些语文教师,本着教学热情,也对作文教学下一番功夫,但其收获并不明显,渐渐对作文教学失去信心,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还有一些语文教师,以为作文水平提高关键在于不停的练笔,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写了十几篇作文,苦不堪言,作文水平却不见有所进步。与此相反,有些教师一学期也没上几次作文课,教师和学生省心了,作文成绩逐渐下降。

  更有小部分教师,作文课上写个题目就不管不问了。这样作文教学几年下来,学生作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造成学生害怕作文写作,一听到要上作文课就头疼,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心乱如麻,一提笔就力不从心。写出的作文更是初看很伤心,再看很痛心。学生见作文如临大敌,避之不及。老师上作文课如履薄冰。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即希望通过作文课使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这些教学现象,却让学生“无言以对”。作文教学的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实在是教育之痛,语文之痛。面对如此的作文教学现象,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当前的作文教学病在哪里?怎么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作文教学问题重重、进步缓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首先是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惹的祸,这是问题的根源。

  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成绩压倒一切,造成了师生普遍的功利主义心态。当然这种功利主义也深受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侵蚀,导致师生将学习的目的集中在提高考试成绩上。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一切。这严重扭曲了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初衷。学校应该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不是培养一架架考试机器。作文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基础有关,在短时间里很难提高,而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却能有效提高成绩。在一切向分数看的束缚下,教师自然而然得做出取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课文力求讲深讲透讲全,而对作文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下足够的功夫。功利主义盛行,不但使教育陷入泥潭,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考试机器而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人,更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应试教育害了学生,也害了做应试教育受害者的语文教师。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写不了好文章。当前不少中学语文教师遍是从应试教育下走过来的,他们自身也深受应试教育的摧残,要么装聋作哑无动于衷而无所作为,要么深受其害而不能自拔,仍把成绩看成首要教学目的。这是多么严重的恶性循环教育现象。教师自身作文能力的薄弱,自身底气的不足,平时忽视对自身文学素养、写作水平的锻炼和提高,导致作文指导与讲评捉襟见肘。又怎么能教好学生作文?教出好文章呢?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黄玉峰老师在与记者答问时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失误在“不读书”。在笔者看来,这里的不读书,不但包括学生不读课外书,也包括教师在内。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缺乏写作素养,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好在当前仍有许多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改进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努力开拓出一片蓝天。

  二、其次是模式化、僵化的传统作文教学步骤。

  传统的作文五步骤(命题——习作——上交——批改——发还),应用得当,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但是,把传统的作文五步骤模式化,而缺乏改造,必然会走向僵化。第一,作文命题的模式化,缺乏创新。几代学生写同一个作文题目,或者一个题目从小学写到高中。这应该是几代人的不堪回首的共同记忆。作文出题根本没有考虑时代特征,做不到与时俱进。第二,

  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候常常倾向于自己的个人感情、爱好、认识范围,并把大人的经验“强加”给学生,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能力。用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干涉了学生的写作自由空间。第三,作文指导流于形式,停滞于表面,没有深入、细致、实用的指导。这个环节是重要一关,但是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第四,作文批改流于形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评语公式化,缺乏创新,应付于上级部门的检查,敷衍了事。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拿到发下的作文就“啪”的一声扔到抽屉里。认真的教师会看着心痛,但是也没有反思问题原因所在。不认真的老师早已默认学生这种消极行为。慢慢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当一回事,作文能力谈何提高。第五,作后讲评的模式化、简单化,蜻蜓点水式讲评。更有老师认为讲不讲都一个样子,更有甚者干脆省去了讲评环节,把时间放在文言文及现代文阅读上。

  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在这个病原体下,教师的作文教学就容易走向僵化,从而影响作文教学的效果。

  再次是语文教材本身的不合理,重视阅读而轻视作文训练以及作文教材的无连贯性、循序性。人教版教材到了七、八年级才安排作文指导,但是这种指导缺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原则,违背了教育规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理论性过强,在学生在缺乏生活体验和写作经验情况下很难对作文产生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没了,作文写作就只是一种应付,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接受,是被逼无奈下的产物,是畸形发展的怪物。中学语文教学在设计上体现的是“阅为本位”,作文训练附在阅读课后,也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材,只是作为语文学习的附属品。学校和老师不重视,学生就更不用说。忽视过程,违背规律,只重视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在写作训练方面,看似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版块的穿插,但是编排的顺序,一般只考虑到本单元课文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系统性,缺乏严谨性。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随意性更大,主观上加以修改,或者是为了教学进度,直接跳过作文训练环节。没有合理、科学的教材;没有连贯、循序的作文教学;没有层次性和阶段性;不合理的写作训练;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些势必影响到学生作文的进步。

  三、最后是培养共性扼杀思想个性的不良风气。

  一个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人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人,一个没有个性和思想的国家很难想象其在世界上立足。当前的学校片面的强调共性发展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塑造。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特之处,是反映其性格、爱好、兴趣上的特点。而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共性特征塑造,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如出一辙,在对生活的感受、对材料的'选择上、对语言的运用上等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忽视个性和对个性的扼杀最终使学生的作文毫无新意,死气沉沉。共性思想在作文教学上的过分强调导致作文思想的单一性。教师要求学生的作文内容健康,思想要端正、健康,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等,往往把作文提高到政治性质的高度,这就严重的损害学生的个人思想的表达。例如,现在初中生写植物散文,学生的选材很统一,都是传统文学中积极向上的形象。一个班级都是梅兰竹菊四君子,松柏、荷花、白杨树等等。而这些很多都是没有亲身所见之物,作文却能写出为某种精神所感动,文章末尾少不了一段是勉励自己要学习这种精神。虚假的拔高思想高度,而无个人的情感体验、个性爱好和思考。这样虚情假意的文章却往往得到老师的青睐,就因为思想性的正确。扼杀个性的风气没有刹住,不但作文思想空洞无意义,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没有个性的残次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的是人的培养。这个已经喊了多少年的口号,但是真正落到实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通过对作文教学中不良现象的思考,以及从师生两方面的客观分析,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一些途径。

  针对上述现象中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首先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作文教学。人为的弱化或者是逃避心理以及不负责任的态度都需要加以改正。只有教师自身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才会

  有改变的动力。所以,这一点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其次是作文教学思想的改变。很多老师意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但以往的一些教学思想仍然是一把枷锁,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步伐。这时候,教师一定要下定决心,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僵硬思想,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在作文教学上探索一条新的道路。这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也是一个漫长的改进过程。从重视作文教学到改变教学思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调整好教学心态,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无计划行事。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教学方法的探索,可以参考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

  再次是教学方法上作改变。

  第一、要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认真实行。根据每一个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能力目标,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训练各种题材的学生。

  第二、教师要重视语文课本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自然结合。

  第三,用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带着宽松、愉快、自愿的心态去写作文。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作文课,喜欢写作文。

  第四、改变作文命题、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过于单一化和形式化做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

  第五、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

  第六、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能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他人的作文教学方法和经验。从害怕写作的学生方面上讲,首先是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写作兴趣爱好。兴趣永远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获得写作兴趣。

  第一、根据自身爱好阅读小说作品,从中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和兴趣。

  第二、观赏不同主题的电影。观赏电影也是一种“阅读方式”,通过影片体会人生百态,在思想碰撞中思考电影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有了兴趣爱好,还必须养成一些有助于写作的学习生活习惯。

  第一、注重生活积累,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会观察和思考问题。

  第二、学会仿写作文,在仿写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创造的文章。

  第三、养成包容开放的思想,在各种思想冲撞中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第四、大量的阅读文学作文,特别是优秀的名著的积累阅读,发现写作特点和规律,找出写作技巧和方法。

  再次是掌握写作的方法。比如,写作前收集素材最有效的办法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中应注意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后还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分享感受。通过自身的写作经验,去总结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

  最后是要善于思考,做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我思故我在,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能写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好文章。

  作文教学反思 3

  近30年的中国作文教学改革史,是一部成绩辉煌的历史,其显著标志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

  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

  这一作文教学流派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上世纪初,以美国现代修辞学家希尔为代表的英美学者的“文体学”传入中国,自此以后,我国的作文教学基本上以“文体为序”、以“文体为中心”。这种以“文体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其结构基本上是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并相对应于初中、高中作文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说明文为主,初三以议论文为主;高一以复杂的记叙文为主,高二以复杂的说明文为主,高三以复杂的议论文为主。“文体中心”的作文训练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对每种文体的特征及模式的把握能力,通过训练掌握每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写作方法,从而形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写作规范。

  至上世纪80年代,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等以“文体中心论”为指导,创造了“模仿---创造”的作文训练体系。这一体系着重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进行探索,其基本程序是“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

  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系列。这一训练模式在我国当代作文教学界有普遍影响,其优点是学生写作文体意识强,作文也容易入门,效果明显。但“文体中心”训练模式对我国作文教学的消极影响也较大,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围绕这些文体知识转,淡化了学生写作整体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湖南特级教师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也是“文体中心,模仿为主”这一流派中有影响的教法。不过,与“模仿---创造”不同的是,“快速作文教学法”最为关注的是学生作文的速度问题。杨初春把自己的体系概括为“五步四法两课型”。“五步”即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四法”即写作限期限时法、指导先“实”后“虚”法、评阅浏览自改法、训练分步达标法。

  “两课型”即写作实践型课和理论指导型课。尽管这个体系很强调基础训练和思维训练,但是这个体系真正落实的是技法模式训练,概括出的写作技法有数十种。例如,在写作的“一般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了“快速审题15法”、“快速构思10法”、“快速行文4法”、“快速修改4法”。在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快速写景状物3法”、“快速抒情达意4法”、“快速记人记事3法”、“说理议论4法”、“快速给材料作文3法”等。这一训练模式广受学生欢迎,但受到理论界一些人士的质疑,认为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并且“缺乏理论依据”。

  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快速作文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作文教学界需要重新认识“快速作文教学法”的价值。

  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

  “文体中心,模仿为主”的作文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解决提高学生实际作文素质、水平和能力的问题,因为决定文章成败的并不是文体和文章模式的模仿,而是学生的写作智能,也就是作文所需要的观察、思维等心理习惯和能力。于是,作文教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常青、刘胐胐、高原、章熊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常青很早就提出了“作文分格训练教学法”。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单一的基本训练单位,具体地说是把说话、写话、片断训练到篇章训练,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到开头结尾,从培养观察能力到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基本单位---“格”。例如,把一年级的说话训练分成两大格、若干小格。两大格:第一大格,说一句完整的话;第二大格,说几句连贯的话。把“说一句完整的话”又分成五个小格:第一格,敢说;第二格,说顺;第三格,说实;第四格,说活;第五格,说准。也就是把某一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小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为命题作文综合训练准备好“预制件”。

  对每一格训练都提出了要求,说明了道理。他把每种文体按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五条线索系统组织成256格,每一格就是一种“语段写作公式”。例如,分格训练中的“加格”语段,有这样三种格式:

  人+动作+话,人+动作+表情+话,人+动作+心理活动+话。这样的“语段写作公式”实际上是用概括出的文章内容的思维语法或一般思维模式来训练提高学生观察、思维、想像、表达的能力。从主观上看,分格训练法已经注意到写作智能的培养,也有利于推动作文教学的科学化,但是,它关注到的写作智能只是一种表层的语言思维模式,而不是写作思维过程的深层思维操作模型,因此从客观效果来看,也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胐胐和首都师大教授高原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侧重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三级训练体系的总体结构是: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初中一年级着重进行观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方式是写观察日记、观察笔记,这一阶段侧重练习记叙和描写。观察又分为一般观察和深入观察,前者指定向观察、机遇观察、科学现象观察、日常生活观察、人物观察、内心世界观察;后者指比较观察,反复观察,观察与体验、联想、想象、调查的关系。初中二年级进行分析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训练方式是写分析笔记,这一阶段侧重进行议论和说明的练习。

  分析训练又分为“分析起步”和“分析入门”两个阶段。前者是指提出问题、给予解答、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分析角度(条件分析、因果分析、演变分析);后者指多角度分析、特点分析、本质分析、意义分析、分析和知识、分析与联想、分析与情感。初中三年级进行表达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方式是文章结构的训练,后来增加了语感训练,采取的训练方式是进行语感随笔和章法训练,侧重于语言运用和文章结构训练。表达训练也分为“语感训练”

  和“章法训练”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训练,后者主要包括角度、裁剪、层次、衔接的训练。这一训练体系符合写作“物——意——文”转化规律,是写作规律“双重转化”与“三级飞跃”的具体运用,比较符合学生的写作学习规律。

  “语言与思维结合”训练模式是由北大附中章熊提出并成功实验的作文教学模式。章熊认为,各种不同的文体在语言上要求有所不同,而思维的条理性则是相同的,作文教学应该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结合。他认为写作训练应该包括语言练习、形式逻辑训练、想象与联想、综合与概括的训练、写作技巧的局部练习、阅读与分析练习等五个方面。这种训练体系的特点是:它不是以语言知识和思维知识为体系的核心,而是以思维训练为手段,并通过思维训练来设计训练系列,通过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思维能力。这一模式符合心理学、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语言与思维对应,以语言表达思维,以思维寻求语言,语言思维同步共进,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

  上世纪80年代,许多有远见的语文教师意识到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不重视“写作过程”的结果,如果重视“过程训练”,必能快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于是出现了许多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方法,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模式。这个模式以北京景山学校周蕴玉和上海于漪为代表。他们的做法是:以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为纬线,以写作的一般能力——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经线,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单元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这种作文教学体系既摆脱了“熏陶式”的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又摆脱了“模仿式”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是我国作文教学开始由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的有益尝试。但是在这种训练体系中,写作基本能力及写作过程能力的训练还处在手段地位,它仍以训练文体写作能力为基本目标。

  “文体、过程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1-6册)所设计的写作训练体系。这套作文教材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来安排初中第一、第二、第三学年的作文基本训练,同时又按“作文过程”---列提纲、写初稿、修改、打开思路、收集积累作文材料、语言和文风、审题和构思等的训练项目来组成初中作文的另一训练线索,故可称“文体、过程平行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作文过程训练体系。

  “三线并行”写作训练模式。这是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设的一种写作训练体系。所谓“三线并行”是指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三线索的并列安排。第一条线索是“写什么”的由简到繁的序列---单纯的一事、一人、一景、一物、一番情、一种理,复杂的一事多人、一人多事、多人多事、由物及人等。另外两条线索是关于“怎么写”的.:一条是写作手法---结构手法、表达手法等;一条是写作过程---立意、选材、结构、布局、表达、修改和思维能力。这个体系完全消解了文体中心论的作文教学观念,在把训练方向转向写作过程的同时,还将思维能力的训练纳入了作文训练的视野。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是对“熏陶模式”、“模仿模式”的超越,它形成了以“过程为中心”的训练模式,是对“文体中心”作文教学思想的反思,为新课程改革提出“淡化文体,重视过程”开了先声。

  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

  针对学生大都怕作文、恨作文的心理,许多优秀教师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文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于是诞生了一批以增强作文兴趣、作文乐趣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产生较大影响的体系。

  “兴趣作文”教学法。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央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室申报的一个题目为“农村兴趣作文教学训练体系研究与实验”的课题。这个训练体系的目的就是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改变目前农村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这一课题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

  “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这是将学生的作文用多种形式发表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发表方式多种多样,有全班宣读、学校广播站广播、利用手抄报或校园报刊发表乃至公开出版,等等。

  “活动作文”教学法。“活动作文”训练模式又称“现场演示”

  作文教学法或“题型作文”教学法。它是由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一种作文训练模式。李白坚在20xx年第1期《写作》杂志上介绍说:

  “演示作文教学法是一种以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在作文课上设计可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演示活动为作文内容,通过游戏演示活动,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并大规模提高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的作文教学法。”李白坚的作文教学体系是一个“大作文”训练体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其中小学部分称“快乐大作文”,初中部分称“趣味大作文”,高中部分称“创新大作文”。

  在教学方法上,小学的“快乐大作文”运用的是“现场演示”的作文教学法,而在初中和高中的训练则运用“题型作文”教学法。所谓“题型”,就是“题目类型”,相当于问题、话题,是复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概念。题型作文向生活汲取素材,更依靠课堂现实活动创设情境。题型作文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活动写作、写作活动”式的作文,或者“游戏性”作文。“活动作文”模式主张“训练大于理论”、“训练先于理论”、“活动大于技法”、“活动先于技法”、“实践大于理论”、“实践先于理论”。这一模式的最大价值在于真正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产生了写作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写作的心理思维活动,从而完成了写作任务,符合“趣味性”教学原则,符合“活动课程原理”。

  除了以上四大流派之外,颇值得一提的是“新概念”作文。1998年由上海《萌芽》杂志社等发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了新世纪新的写作训练模式。“新概念作文大赛”组委会《征文启事》中说,“新概念”提倡“二新一真”:“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真体验”——真爱、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这一模式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先声”,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扬弃”。它为中小学生写作学习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表达真情性、真感受,自由写作,放飞心灵!

  作文教学反思 4

  作文活动课,即通过开展课堂说、写、听、演的活动,训练与作文相关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教学形式。作文活动课与作文写作课最大的不同有三:一是学习形式不同。写作课是以学生“写文章”为主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过程是内隐的、封闭的、个人的;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听、说、写、演”为表现形式,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达过程是外显的、开放的、流动的。二是组织形式不同。活动课是以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能动性,教师可以随时把握课堂进程,针对出现的问题灵活地诱导学生前行,或者即兴地开发,生成新的课程资源,把学生引向生活或思想的深处,表达和构思的细处,创境和创意的高处;而写作课是教师指导启发,学生在老师划定的范围内自主写作,整个过程教师是无法把握和控制情况的,一切要等木已成舟后,再来弥补,显得被动而差费误时。三是学习感受不同。写作课是个体的思维活动为主,缺少思想的碰撞,感觉是单一的,乏味的,苦涩的;活动课重视思想的互相激发,感觉是启悟的,震撼的,快乐的。因此,作文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应该倡导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

  一、作文活动课提出的背景

  1.作文本身的复杂性。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从审题、立意、拟题、构思、选材到具体的表达、书写,每一项都非常重要和辛苦;而其中任何一项的失误都会造成作文的重大缺陷。

  2.高三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实。高三复习时间紧,作文写作耗时多,教师在指导上缺乏可操作性,方法单一,讲多练少。有的教师干脆收集各类满分作文,指导学生借用别人的框架和内容装自己的观点,给人一种玩文字游戏的感觉,极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作文批改工程量大,时效性差,不能及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指导。学生认识不足,生活体验少,素材积累少,每次作文应付完成:很难达不到训练的目标。

  3.学生思维能力和品质的缺失。遍观每年抽查的高考作文,审题出错、笔锋走偏,文体不象、内容平淡等现象比例甚高,其思考问题角度不对,理解材料不准,表达条理不清,语言辞不达意等情况比比皆是。而学生在写作上表现出的没有激情和畏难情绪,又直接导致了他们作文思维深刻性、独特性、创造性、丰富性和个性等的缺失。如果这些情况不能改变就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于是,笔者提出了活动式作文训练的构想。经过实践证明,通过作文活动课训练,学生的兴趣和作文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短短半年时间内,在笔者从教的一所农村中学的理科补习班中,就有十一位同学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文:这是笔者所在的学校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现象。

  二、作文活动课的基本理念

  1.化整为零。既然作文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那么它就可以有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分解,把整体变成一个个部分来进行训练。这就正如训练一乒乓球运动员,将复杂多变的对抗能力分解为接发球、前三板、前六板来训练的原理一样,强化一个个单项能力,从而形成学生整体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2.化隐为显。作文是一个内隐的运动过程,为了便于指导就必须让它显露出来。这就一定要让学生把思维的痕迹通过说、演、写表达出来,变成可感的物质外壳。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比较而自我顿悟,还可进行教师及时的点拨而领悟。

  3.创造境界。学习活动会形成一定的学习场,产生一种育人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境界、文学境界、文化境界的氛围,让学生受到人格、精神的鼓舞,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

  4.培养个性。作文活动课要注重激励和鼓舞,培养学生敢于表现、敢于表达、敢于挑战,勤于动脑、勤于动口,勤于动笔的良好个性;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综合等思维品质。

  三、作文活动课的操作过程

  1.课前准备,启动活动。课前将本节课训练点的有观知识下发给学生学习,要求学生主动把自学的知识在课堂上加以运用。此环节可减少课堂上讲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因学了即用,可检验学生自学的情况,还可促使学生在运用过程中相互学习。

  2.课堂开始,控制气氛。开始上课,激发热情,说明训练目的、活动要求、注意事项等。如本节课训练审题,要求只能把本节课的资料放在课桌上,眼看、耳听、口说、笔写,迅速反映,快速作答等。

  3.活动展开,把握节奏。一堂课的训练题目一般不少于三个,活动面在90%以上。课堂上要努力形成平等的气氛,适时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理解,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学会表现自我,敢于创新。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创新思想,就积极加以表扬,从而激励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索的氛围。值得注意的是:有时,从结果看,部分学生在活动中没有成功表现,甚至有的回答非常可笑,但从过程看,他们能够参与活动,并积极地投入思考,暴露出问题,在同学的笑声和老师的点评中,就会获得启示,对其作文写作无疑是有指导作用的。从发展的角度讲,只要有学习的思考和交流,就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每个训练题活动结束后都要做总结,及时强调这一轮训练中发现的问题和相关的注意事项。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可以让同学相互评价,也可以由教师来点评。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

  4.总结要领,指明方向。

  每一堂教学活动后,都要对学生认识的进步,语言的精彩处,思维的机智处,文化、文学的联想和想象处,创新处给以客观的总结,关注学生在作文思维训练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和思维方式。对他们提出今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进一步提高的要求,强调、明确操作的要领。

  可见,学生的活动课,最累的是老师,不仅要运筹帷幄,还要善于把握和引导课堂进程,并要准确点评和总结学生的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完成学习的任务。

  四、作文活动课的具体个例

  议论文思维训练

  ——展开思路,拟写提纲(课堂实录片段)

  授课教师:伍隍中学李明隆

  老师宣布上课,学生起立,师生问好后坐下。

  师:同学们,议论文是我们终身实用的一种文体形式。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条理清晰,思想深刻。那么如何才能作到这一点呢?那就是要拟分论点。今天我们来进行拟分论点的训练,要求大家把所有的学习用具都收起来,注意用耳朵听,脑子想,嘴巴说,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学们,课前大家看了我发的材料,应该明确拟分论点从哪些方面来拟了吧。

  生:可从四个方面来展开:“是什么”,论证性质和类别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论证目的和原因方面的问题;“怎么办”,论证方法和途径方面的问题;“会怎样”,论证效能和结果方面的问题。

  生:一般来说,一篇文章不会同时论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大多是择其一至二范畴来论述。

  师:能举例吗?

  生:如《拿来主义》就论述了为什么拿来和怎样拿来,《六国论》只论证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改造我们的学习》也仅论述为什么改造和怎么改造。

  师:对!哪拟分论点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生:分论点表达的句式要相同。

  生:内容要统一。

  生:要围绕中心论点。

  生:要注意角度的统一。

  师:很好!看来大家理解了辅导材料的主要内容。下可我们就来进行具体的实战演习,请大家亮出思想之剑,任逻辑和智慧纵横吧。

  师呈现话题训练一:诚信

  师:现在将同学们按座位分为四组,一、二、三、四组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来展开话题拟分论点,每个同学都要发言,后面发言的同学说出的要点不能与前面同学说的要点重复、交叉、包含。希望大家谦虚一点,积极一点,同一组的同学,拿不稳的同学先发言,如果自认为水平很高的,可以在别人发完言后再发言。其他听的同学,要认真聆听,等一组发言完了我要抽其他组的同学起来总结要点并做点评。

  下面一组的同学开始:是什么?

  生:是人格高尚的表现。

  生:是一种自重与自爱的行为。

  生:是真善美的体现。

  生:是对别人的尊重。

  生:一种风度和美德。

  生:五讲四美的基础。

  生:社会对人的起码要求。

  生:人的教养的一种标志。

  生:符合文明的举止。

  生:符合礼义的行为。

  师:好!一组同学发言很积极。哪位同学起来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他们的分论点有意思上的重复。你比如“文明的举止”和“礼义的行为”。还有意思也有牵强之处,如“对别人的尊重”用于礼貌还可以,说诚信不妥。如果选用分论点的话,最好是:是人格高尚的表现,是人教养的一种标志,是作人的起码要求。

  师:对,分论点如果有了重复,就会出现逻辑上的缺陷;如果偏离了观点或话题,就会显得思考不深入。希望下面的同学注意这个问题。他提的三个分论点,大家可以参考。下面二组的同学开始,为什么?

  ……

  分析:从节选部分可以看出操作的三个环节,即一是课前准备,二是课堂导入控制,三是活动展开和把握节奏。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如下的优势:

  1.训练点小,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在训练中采用鼓励、逼廹等控制方法,学生配合、参与面广,训练充分。

  3.环环总结,指导及时,加上训练三个话题,过关率高。

  4.要求前后同学内容不得重复、交叉、包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4.有利于形成积极思考和迎难而上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境界。

  5.成功完成训练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写作的`积极性。

  6.有助于学生学会沟通、分享和合作。

  五、作文活动课的有关问题

  (一)作文活动课实施的条件

  1.阶段的训练计划。因为作文活动课是把课堂写作变成了课堂上的专项活动,所以要求在实施教学前必须有一个周密有序、针对性强的训练计划。如《作文学期训练计划》等。

  2.具体的分点教案。如审题、立意、构思、用例等活动课教案。教案中要有明确的目标,训练点,训练题,控制策略,激励方法,指导评点方法,操作过程,情况处理设想等。

  3.明确的训练和操作策略。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谦虚的就发言;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感悟并总结最好的标准和获取的思维方法;课堂上以激励为主,适当点拨;以学生活动的效果和热烈程度评价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影响活动课效果的因素

  1.活动安排的方式。包括内容的确定,难度的把握,训练的坡度,以及训练的繁密与稀疏(繁密会让人感到一种负担,稀疏又不能巩固训练的效果)。

  2.指导材料的针对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对于要完成的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

  3.老师的引导和说明是否恰如其分。引导和说明不够,则训练完成一定会受到影响;引导和说明太多,则学生训练的时间又会减少,必然会受影响效果。

  4.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模式。上课的质量当然与之成正比,知识水平越高,思维模式改变越快,任务完成越圆满;反之则越差。

  5.教师的授课艺术和控制课堂的能力。只有教师有很好的素养或充分的准备才能够真正自如地进行作文活动课教学。

  6.训练的难度。任务的难度太小,活动意义不大;难度太大,学生又难以完成。

  7.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对训练内容越有兴趣,目标达成率越高。这就要求教师的设计一定要有针对性,并注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8.时间越充足,训练的量越大,效果越好。但也要注意,就是时间拖得太长,会失去一些训练的意义,应该以学生领悟和理解为宜,不可贪多求稳,忽视学生的悟性。

  (三)作文活动课的主要误区

  1.完全排斥传统训练方法。活动不能代替一切,写仍是最终的归宿。课堂活动,属分点训练,适用于拟题、审题、立意、构思、仿句、拓展、文体、章法、选材等方面,属散练;它仍应该和综合训练,如分类训练与升格训练等相结合,这样才能把“接发球”和“前三板”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善的作文能力。如果是非毕业年级,有关的练笔是不能少的。

  2.安排训练没有序列。分合有序,有点有面,这是训练的基本法则,如果训练的安排没有计划,而只想有针对性就行,或大作文不写,只注重空讲,会使活动课失去原有的味道。

  3.课堂操作,指导不细。忽略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观臆断,自以为是,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创造力;而出现问题,没有发现,也可能会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的盲点。设计者一定要充分准备,多方设想。

  作文教学反思 5

  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之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难点。但几年的教学下来,发现有如下问题:

  1、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的作文从来都是教师命题。

  2、学生不会积累。这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

  3、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面,缺少个性。这是因为教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

  4、学生写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学生多渠道地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

  思考只之后觉得作文训练教学思路主要有所“注重”。

  一、注重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除了每个单元的作文训练外,其实在课文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不同于课文的文章来。

  二、注重创设情境,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传统的作文训练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制约,他们的写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等外部条件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作文,以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创设情境;可以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语言创设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游戏来创设情境;可以利用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有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最终目的。

  例如利用游戏创设情境。由于是玩游戏,学生的兴趣非常高,都积极主动地交谈起来,议论活动中有哪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参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以是如何做的,以及旁边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情绪等又是如何的,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内容具体,语言也比较生动。

  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半壁河山”。顺应教学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学对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信心,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有必要对之进行一番考察,从而匡正除谬,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走上正轨,并取得最大效果。

  作文教学反思 6

  一、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观察能力很强的人,他的眼睛就好比一架照相机,能把景物的颜色、形态拍下来,印在脑子里,画起画来就会逼真,写起文章来就会活灵活现了。这就要求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什么是观察?怎样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

  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首先要选好观察点。观察点就是描写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再写出来,这是最基本的一点。

  二、展开想象,运用修辞。

  文章写得细致传神还要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合理运用修辞。展开丰富的想象是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的关键。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再现,是把不在眼前的事物在脑子里再现出来,(再现性想象)。

  三、注重积累,言之有序。

  作文的材料来源于生活,又表现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在细致观察,展开想象,合理运用修辞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积累,精心排序,才能生动而有条不紊地表达。积累素材首先要多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要想写好写景作文,积累一定量的写景状物的词汇势在必行。要想描绘出引人入胜的景色,首先对写景的文章要多读。读,有两个好处:一是读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二是可以通过读来从范文中得到写作方法的借鉴。有人认为:观察也观察了,生活也体验了,可就是写不好文章,其原因就因为你平时没有语言和写作挂技窍的积累。多读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其次,我们要像一块永不知足的海绵,从生活中的各个渠道,去吸收语言精华。吸收了还要积存下来,做好笔记,注意运用。

  语文课上,重在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引导他们将课文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大胆地展开联想,把学会的课内外知识活学活用,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语言积累化为语言能力。目前学生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方面都很积极,并积累了很多经验。在表达方面普遍存在口头表达能力比书面表达能力好很多。

  在写作教学中,我就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一开始只是要求她们能把事情或者事物给叙述完整了,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那么他的文章自然而然地就能写好了。让学生喜欢写作.爱上写作.自发的写.开心的写,这才是最重要的。写作没有兴趣是肯定不行的,老师要先培养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教他写作的技巧。

  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例文的景色之美。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抓住关键词语品读感悟,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的美丽,让着美景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最后就是抓住每篇文章的不同特点,必须抓住每一篇文章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让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认识。在今后的写景习作练习中也会起到很积极地引导作用。

  总而言之,习作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应该和阅读教学连接到一起。学生在用欣赏的角度评价文章的时候,就再不断地学习,如何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能力,用在自我文章修改上,这将是我今后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作文教学反思 7

  上周五,我们又上了一节作文课,作文的题目是半命题——我真的敬佩......,这节作文指导课,我自己上的很不满意。

  很显然这是一篇写人的作文,写人的作文就得抓住人物品质,也就是你敬佩的原因,敬佩的理由,而这种品质必须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展现。

  我还是让孩子们说题目,说哪件事让人敬佩,开始也是同桌交流,孩子们说的不热烈,选取的题目也不新颖。我暗暗的想:难道真的没有让人值得敬佩的事吗?我的情绪也不高涨,一种感觉:我的作文指导进入了瓶颈期了,中年级作文过渡到高年级,我好像走入到了一个小胡同,感觉不到孩子们在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了?什么原因?怎么办呢?

  我反思:写人的作文比写事的作文有难度,孩子们往往抓不住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不善于观察和挖掘素材,在他们的心中很少去敬佩别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作为教师的我,就是引导孩子们善于发现。这点我做得不够好,例如:我可以引导孩子们在身边找敬佩的人,比如学习第一的同学,写字工整的同学等等。在课堂上还是应该多交流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点燃孩子们的激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真的缺少发现。”

  这节不成功的作文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的引导不及时,没有及时的抛出火苗!在下次的作文教学中一定注意!

  作文教学反思 8

  作文教学一直是现在高中教学的难点,如何上好作文课,着实让语文老师为难。一说作文学生总有畏难情绪,有学生一节课写不了几个字,高中语文写作议论文是个重点。第一次的作文指导是“如何选取立论的角度”,我上完此课后就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我满以为学生会写得好,等到批改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学生议论的写作底子是那么的弱。他们的议论文的特点是:

  1、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接着来几个记叙性的例子,然后结尾,文章就写完;

  2、例子全采用记叙性文字,对于议论文来说,有些喧宾夺主,整篇文章不知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分析能力弱,文章难得看见有力度的分析。

  所以在第二次作文指导时结合相关材料就”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进行深入讲解,对学生进一步指导。我主要教他们什么样的论据才恰当,这要根据你的中心论点来定,看你所选的例子有没有隐含中心论点,如果没有就不用,不是什么例子都可以用的。所选例子一定要典型,我选了一篇学生的作文中的例子,他是这样写的“我们学校有一位女生,……”,大家看这个例子可不可以,结果学生思考后说不可以,因为这个例子不够典型,我赞成学生的说法,告诉他们,写议论文,千万不要说“我家隔壁的大叔说”“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怎么样”,谁认识你家隔壁的大叔,你们班的.同学,这样的例子经不起推敲;所选的例子一定是家喻户晓的、众所周知的,这样才具说服力。

  在论据的选择上主要是把一篇较长的记叙性的例子给学生,告诉学生如何删减,把跟中心论点无关的枝枝叶叶删去,只保留能证明论点的部分即可。所选例子最好是概括性的语文,不宜写得太长。上了这一学期的作文课后,我对我的作文教学进行了反思。

  1、作文课写作样式的调整

  尝试模拟考试情景,增加写作紧迫感,加快写作速度,增强学生精神集中程度,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够字数,再慢慢训练其文采,下课就收卷,不交者登记姓名,课后不再收作文,也就是说不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的不收其作文。节省下的一节课作为点评作文之用。遇到佳作要进行表扬,或在教室张贴,或在班内宣读,或往学,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积极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其明白自己不是写作文而是写作品。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老师,而是要努力写出让人称赞和欣赏的佳作。写之前就要有写这篇是用来发表的意识。观念一变品味就变,对自己的要求也会不一样,往往会精心构思,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3、要培养学生的修改意识,好文章是需要修改的,并且是自己修改。自己要有一个反复揣摩的过程,那真是“吟定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可以尝试有作文修改课,上一节学生写好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觉得不好的地方就进行修改,一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可把修改好的再写一遍,让学生对比前后两篇文章,这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因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这一个修改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

  4、要上阅读课,因为读和写是不可分割的。

  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有道理的。不读书、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要想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是不可能的。要不断探索阅读课的形式,我在上海嘉定二中参观时,发现他们的阅读课是很有特色的,他们的阅读课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衔接,让学生读书时,必须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自己心灵思维的火花,如果灵感来了可当场进行自由创作,阅读课的时间一般是两节课联排,上完课本子要马上交给老师。这期间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5、写文章是练出来的,熟能生巧,越写越快,越写越能写。

  如果一个月还不写篇文章,别说写好文章,可能连字数都凑不够了,这是我有深刻体会的,在平时应加强学生练习写作的量,只靠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如读书笔记等,并鼓励学生多参加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6、老师要经常下水写作,和学生分享创作的乐趣。这样老师就不是光说不练了,也就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就不是隔靴搔痒,空洞无物。而是和学生去进行共同创。

  作文教学反思 9

  写人作文是最常见的作文题目之一。表面上看,写人作文是一种类型的文章,但是它却是贯穿了整个中学阶段各种类型中。只有将人物写好了,其他类型的文章才能更加的深入。

  首先,我讲了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几种描写形式。我将这一环节的重点放在怎样安排人物的外貌描写。在这一点上,初中生和小学生是不一样的,小学强调五官描写,而初中更注重细节描写。

  我总结了初中作文外貌描写中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描写要细致,即用放大镜来写人,将人物外貌的细微之处写出来。

  在这里我重点将小学和初中对人物描写做了对比。打个比方:小学生写人物外貌就像是画漫画:鼻子、眼睛、嘴巴、耳朵画出大概的轮廓就可以了,从人物外貌很难推测人物经历。初中生写人物外貌就像是画素描,对画画的功底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人物脸上的皱纹,胡须等轮廓要进行细致的描写,人物衣着和身上附着物都要进行仔细的刻画。这样,我们可以从这幅画上面看出人物的年龄,猜出他的职业甚至他的某些不为人知的经历。

  2、对人物有特色的地方,需要进行具体且详细的描写,一些与文章主题关系不是很大的其他地方可以忽略不写。外貌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隐藏人物经历等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东西。

  3、人物外貌描写安排详略要得当。我举了一个例子,就比如说鲁迅所写的《孔乙己》多次提到他的那件衬衫,而对于其他地方则一带而过。我们在写的时候也可以让同样的描写贯穿到文章的各个地方,使之成为文章主题的一条线索。

  为了加强学生的`写作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专门让学生任选一个人物(班级内),还给学生展示了卡通人物,将其外貌写出来。大家猜猜看他写的是谁。这样,学生就会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去写,刻画出来的人物也往往比较成功。

  这样,通过精心的准备和积极的引导,学生写人物的兴趣和欲望不知不觉就被激发出来了。通过这种授课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写人的方法和技巧,更能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乐趣,真正寓教于乐。

  作文教学反思 10

  高一学生入学已有两周时间,每每让他们口头谈谈对某件热点时政事件的看法,孩子们总是吞吞吐吐,即便能说出点内容的,也流于俗套,很少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了。介于此,我给学生们上了一堂题为《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本课教学重点就是让孩子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挖掘生活中的感动点。

  一谈到写作文,大多数学生是出于骨子里的痛苦,正所谓“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愁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那么学生苦于作文或是文章内容平淡无味的原因是什么呢?归纳起来,我认为以下这两点“缺乏”尤为重要,即一是缺乏对生活的敏感;二是缺乏一颗感恩的心。但是这两点对于学生来说,是空洞的理论上的说教。因此,我给学生们看了两则素材。一则是1999年发生在贵州麻岭风景区的缆车坠落事件,其中一对年轻的父母举起双手救活了年幼的孩子,而自己却没能醒来。之后,歌手韩红领养了这个孩子,并创作《天亮了》这首歌来纪念这个生命的故事。而另一个故事是发生在青海省的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一头母牛为自己的小牛争取一口活命的水而任由运水的人们的呵斥驱赶,甚至皮开肉绽。

  之后让孩子们小组讨论,从中挖掘出感动他们的地方。学生们很容易找到父母对子女的爱。其实孩子们的思维受到了束缚,他们只观察到了人类社会的父母与子女的爱,却忽略了动物界的亲情,所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正是如此。

  宋代学者朱熹云“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当学生的写作思维受限时,就需要教师能灵活地带领学生去挖掘“源头活水”,探寻一潭思考的清泉。罗丹亦云“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学生们不是缺少感动的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中感动点的慧眼。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切忌流于形式,亦不要盲目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只关注时下貌似套路化的素材,忽略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一心将教师主观的写作方向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无形中就会“先入为主”,围着教师的思维转。这样其实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感受的表达,暗藏“又一村”的思维灵光可能转瞬即逝,造成千篇一律的刻板化作文。 所以聪明的教师应首先学会倾听,学会肯定孩子们的想法,说不定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机会。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多多观察生活,多从平凡小事撷取思想的浪花,让这独特的视角与大脑中现存的知识积累碰撞出傲人的火花,学会在细节中感知人世间的真、善、美,让自己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教学反思 11

  “提起作文头就疼”这是同学们的口头禅,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那么,作为三年级语文老师应当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呢?

  我本着追求快乐作文的本意,让学生在我的课堂里摆脱畏惧作文、感觉“没有东西可写”的困境。我设计了一节游戏作文课。

  一、玩玩、说说、写写轻松又实在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要想让学生认真写作,喜欢写作,还应培养他们对写作的兴趣。游戏作文是最富有情感性的创造活动,在课堂上我挤出时间让学生尽情地“玩”,这对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创造协作心境是大有益处的。在游戏过程中,我把游戏分成三个部分,就是想让学生能够边看、边玩、边议、边说。在每一个部分开始或结束时都让学生谈体会,说看到的、听到的、有意思的事。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写起作文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二、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

  在游戏作文课中,玩玩、说说、写写是紧密联系,相互相成的。在玩玩、说说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注重玩的过程,而没有注重用合适的.语言把玩游戏时,自己或同学的神态、动作、语言说清楚,那样写出来的作文照样也不会生动。所以,在课堂上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遇到表达好的学生及时鼓励,给其他同学以榜样作用。如:“你的口才真好,把你的同学逗笑的动作说得逼真极了。”或及时引导表达不具体的学生:“他们玩游戏的姿势是怎样的?能形容一下吗?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才把你逗笑呢?”等等。在课堂上我还展示学生的习作,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各方面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点燃学生写作的激情。在尽情游戏、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这样学生就能创作出优秀的游戏作文。

  在玩玩、说说、写写作文课之后,我准备继续将“画画、说说、写写”、“做做、说说、写写”、“读读、演演、写写”等各种活泼、有趣的形式请进我们的作文课堂,让学生越来越喜爱作文课堂,越来越喜爱作文。

  作文教学反思 12

  1、一次活动系列的精品课程,如何做到有语文味呢?老师以她精深敏锐的语言辨析力和幽默丰富的评价语以及专业精神,使课堂中有着无处不在的语文味、生活中有着无处不在的语文味。例如:老师问:“砖除了建高楼大厦,还有哪些用途呢?”学生回答是建桥、建炉灶、建长城……的时候,老师能用充满诗意的评价语言——普普通通的砖头,给我们提供了快捷的交通;普普通通的砖头,给我们提供了温饱;普普通通的砖头,成就了长城的雄伟壮观,留下了闻名世界的古迹……充满味道的评价语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砖外表的平凡,作用的广泛,从而撷趣课堂语言,把朴实的砖写得美美的。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万丈高楼平地起,但哪些高楼大厦没有它的身躯?哪一幢失去了砖的支撑还依然劲挺?哪一幢失去了砖的保护能经得住风吹雨淋?但你又在哪一幢高楼大厦里见过裸露的砖。”由此可见,充满文采的课堂语言是语文味的强力助剂,是形成课堂磁场的重要元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2、本次精品课程,学生猜完砖后,老师借着学生低落的心情,话锋一砖,虽然你们看到的礼物是砖很出乎人意料,但不要小瞧砖哦。接着引入视频,问学生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进行有效的联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交际工具,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品味学习语文运用的妙处;语文是文化载体,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浸润于语文所描述的美好情景中。这就是语文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语文味。课堂中,把学生由看视频中所听到、看到的感性认识,接着让他们畅所欲言,充分地发挥联想思维、练说。学生说道:“我看到了高楼大厦,想到了民工叔叔,他们为了建设美丽的城市,背井离乡,起早摸黑,勤勤恳恳地工作着……”接着老师评价道:“你知道安徒生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童话,因为他像你一样善于联想。”语文课堂是生成性和创造性最强的课堂,老师抓住课堂的生成,在师生互动中,常常会碰撞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不时会爆出一些语言的精彩。对课堂生成中语言新知的捕捉,不仅仅是在于对这些新知的了解,更在于培养学生时时处处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3、精品课程的设计要努力凸现文本的表达个性,强化最鲜明的写作特色,不但要研究“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研究是“怎么写的”。这次活动老师在课堂中贯穿了无痕的写作方法指导,猜礼物的过程抓住看到的情景写、写心情要把看到砖前后心情进行对比、由砖引发的联想要合理丰富,并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任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写的片段,写出自己喜欢的文章。这就明确了写什么及怎样写的教学难点。另外,同桌互赏、师生互评作文的过程又是一次指导学生写什么及怎么写的过程。评点作文的时候,学生学得什么知识呢?学生知道原来写这类作文可以这样写的,让学生把这种想写好的欲望激发出来,师生互评除了点评写作方法外,老师还更重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把学生写得好的词语让全班一起读,学生读的过程中,又是对砖的一种认识,又为自己积累了美词美句,反复品读,咬文嚼字品赏,品出习作课上语文的味道。

  作文教学反思 13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的第一单元的课文基本为“写景文章”。第一篇《观潮》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雅鲁藏布大峡谷》描绘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壮丽的景观;《鸟的天堂》描写了“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火烧云》描绘了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而与之相应的习作板块要求就是描写奇特的自然景观。

  写景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有难度的,特别是针对于农村的学生。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而农村学生对于写作文更是“惧怕“。在农村,受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村里大多没有可供人们娱乐的公共场所,生活相对单一,学生相对见识较少。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的时间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度过,这样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写作文时,找不到合适的写作材料,无从下笔,总想翻阅范文,希望以范文来开阔视野,模仿写作。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没了,写作文的兴趣也没了。

  我发现我班的学生在写景作文上存在着较大问题。如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写景作文,写景的过程中往往写了大量的人和事,轻重不分。文章缺少文采,干巴巴的。文章太短内容不具体,不会具体写一处景物(一种景物), 段落的衔接不好,段落中间的逻辑顺序也有些乱,如写了花,又写其它,再接着写花。

  我决定采取以下策略:

  1、因学生的所见所闻实在贫乏,在布置作文时给学生明确的标题,如“我美丽的校园“。

  2、必须给学生作文实例,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如何写作。

  3、让学生多读多看一些写景文章并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想象。

  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是说一个单元就可以完成一类作文的训练。一类作文,训练的点也有好多,一个训练不到,学生的习作就可能不能完成得让我们老师满意,所以,不能期望一个好教案就能做到完美无缺,把所有的训练都完成,要求的作文写完整,写完美,这是不可能的。平时的训练,点点滴滴的训练,有系统的训练必不可少。

  作文教学反思 14

  《新课语文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想,在小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就要渗透这精神,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仔细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寻找写作的源头,积累写作的材料,从而做到用手写我看,用手写我心。我们在生活化作文训练方面作了以下尝试,现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体验家庭生活 做到有感而发

  家庭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劳动任务,如扫地、洗衣服、整理房间、购物、烧饭……劳动难度由易到难,并且让他们多写一些类似内容的日记及作文。

  有位学生在写《洗衣服》日记中这样写道:“……衣服漂洗干净了,我把它拧干,然后晾在衣架上。一阵微风吹过,衣服在翩翩起舞,好象在说:小主人,你真棒!谢谢你……”当我们读着学生这一段作文,深感学生的语言是多么地富有想象力和真情实感!学生在家庭生活的劳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二 、走进自然世界 体验自然生活

  四季更替 ,大自然也在不停的变化。花开花谢,阴晴雨雪,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自然世界,认真留意大自然,时刻与大自然为伴,用心去体会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交融,触发情感再生。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到郊外去踏青,让学生寻找春天的.足迹,去发现春天的秘密。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阳光微笑着轻轻地添着我的脸,缓缓地将我抱入怀中,感觉暖暖的,像母亲的爱,那样甜蜜,那样温馨,又似妈妈亲手编织的毛衣,柔柔的……“学生如此真情的话语正是与大自然交融的见证。

  三、投身社会生活 深化思想感情

  社会是个大熔炉。学生有了一定的作文能力后,就应该让他们走向社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使作文教学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如生活调查,参观访问,收集简报……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从而促进学生作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参加校园活动 提供训练素材

  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地创造和利用多种条件,带领学生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观察、想象、体会。如跳绳比赛,猜谜语,做游戏,讲故事,读书汇报会……让他们参与其中,说快乐,谈感受,悟体会。

  总之,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让同学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在生活感受中悟情,在生活亮点中拓思,于动情处挥动妙笔。

  作文教学反思 15

  五年级第五单元的作文训练是缩写,运用缩写这一读写结合的形式,既可以练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习作指导课讲完以后,我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自己的成功之处在哪?不足点在哪?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是否学会了缩写?

  一、 分层训练,循序渐进

  缩写文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交给徐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缩写,,缩写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在弄清这两点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文段中提炼主要,抓重点、学概括。这样无形中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缩写能力。

  二、进行缩写练习

  我组织全体学生在一块讨论《景阳冈》的原文,理清文章的条理,每一部分保留哪些内容,学生也都讨论出结果。然后让学生开始动手缩写。

  三、自主合作、有效探究

  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先自主缩写,觉得有难度的同学可以商量交流合作完成,实在不能解决的,拿出来全班讨论。所以在整节课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作文教学反思 16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过于传统

  有些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能否取得较高的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步骤进行设定,并交给学生应对作文考试的方法,使学生由以前自由的写作变成现在充满框架的写作,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写出的作文缺乏创造性。

  (二)学生写作脱离生活实际

  初中生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所以在写作中有时会无话可说,但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又不得不写一些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时,学生可能就会抄袭作文书中的范文或者自己编一些内容。学生的写作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造成文章内容缺乏真情实感。长期被动地写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不但使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而且抑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三)学生语言贫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都学会了上网,而且一些学生还迷恋上了网络游戏。这些学生每天面对电脑,缺乏与教师、同学的沟通,语言积累量少,造成语言贫乏,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

  (四)学生的素材缺乏新意

  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写作模式,但是其写作素材没有新意。在写“一件最感动的事”时,学生经常写自己生病时母亲的悉心照顾;写“自己长大了”时,就写自己为父母洗脚……这些事例缺乏新意,很可能全班绝大部分的学生写的都是这些事情,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成绩,而且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