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9 04:49:23 宇涛 反思 我要投稿

作文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文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文教学反思 1

  课例一:简版描写教学

  郑老师先问同学:你们会描写吗?同学都说会。于是老师拿出一张图片,让三位同学上讲台来描写图片中的情景。

  第一个男孩子很认真很热情地上来写:“两只青头鸭,结伴在碧绿的江水上嬉戏。它们沐浴在早春的阳光中,欢快地叫着,互相在水上追逐,拍打着翅膀溅起一堆珍珠似得水花。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念完后,下面听课的上千人热烈鼓掌,那小男孩得意得不得了。老师们为什么热烈鼓掌?因为大家觉得学生写得很好了。有一个教研员后来很真诚对郑老师说:学生写得那么好,我真担心你下面的课怎么上。已经写得那么生动了,你还能怎么叫他写得更生动更具体呢?

  但是,郑老师却让同学们仔细对照图片和那位同学的描写。同学们一看,怎么回事?他写得和照片上的图像完全不一致。

  接着,郑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第二位学生的描写,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第一句:“那水平如镜的湖水”——用比喻确实用得很流畅。

  第二句:“一对鸭子在泛清波。瞧它们悠闲自由的样子,不时探头入水寻找鱼儿,不时扭头整理身上的羽毛。”——看看照片,鸭子有探头吗?有扭头吗?都没有。但是学生却凭自己的想象这样写了。为什么会这样?

  第三句:“它们无忧无虑地游着,与湖水形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请问,美丽的风景画是什么样的一种风景画?这完全是用主观评价来代替描写,也就是说学生的描写中缺少具体的展现和如实的展现,完全是一种个人的感受。

  第三个孩子的描写也差不多,只是用了些诸如“淳朴自然、了无杂念、时间骤然停止”等词语,她用“淳朴自然、了无杂念”这些形容词用得很好,初一的孩子能够用这种词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到底什么样子才是“淳朴自然”呢?图片中有吗?没有。这其实就是不具体,说明学生只会泛泛地运用一些自己未必清楚的词语。

  三位上黑板写作的同学,都很会用修辞。但是,对于照片上的实际事物,他们却视而不见。教师询问后发现,图片上原本有湖水、有鸭子,但全班40个学生中居然有27个同学只写到一个对象,没有写到湖水和鸭子。因此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克服想当然,克服学生习惯性的用想当然来代替描写的毛病;而克服“想当然”毛病的办法就是教会学生有什么写什么。照片上的鸭子原本是很安静地在游着,那么你就不要去写什么“溅起珍珠似的水花”,没有水花你却写溅起水花,那是无中生有。

  于是,郑老师告诉学生:所谓的描写应该是有什么写什么,如实地展现,这是描写的第一要义。没有的东西,你就不应该无中生有地写出来,否则就不是对象特点,只是你的一个联想假想而已。

  【反思】

  从这节课例中,可以看出郑老师先让三位学生描写图片,目的是了解学生原有的写作水平(即了解学情),经过了解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因此,单纯的语言表达写作教学已经可以不作为写作教学目标了。但不少学生的通病是喜欢写假大空的东西,在描写中喜欢“想当然”是其主要不足,甚至为了所谓的“生动”不惜无中生有。因此,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郑老师把本节课目标定为“有什么写什么,如实地展现”。

  由此可见,了解学情对写作教学非常重要,学生不能“想当然”地描写,老师更不能“想当然”地教。而是要把影响学生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必备的技能了如指掌,然后进行有序列设计出具体可操作的训练步骤。

  课例二:详版描写教学

  (课前几分钟,郑老师与学生在闲聊,说说笑笑,很是融洽)

  师:刚才几个同学谈了对我的印象,观察还是很仔细很准确的。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会描写吗?会描写的人请举手。

  (没有学生举手。)

  师:(对刚才描述老师模样的学生说)你怎么没有举手?

  生:我不会。

  师:你刚才不是描写过老师吗?这说明你会描写,实际上你们都会的。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

  (投影:一幅鸭子游水图)

  师:看到这幅画面了吗?我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同学在纸上写,我要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描写,看你们描写得怎么样。写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好,开始!

  (学生写)

  师:我们来看黑板,左边第一位同学,请把你的作品读一下给大家听。

  生:画面上有一个湖,在水里,有两只小鸭子游来游去地玩耍。

  师:第二位同学。

  生:在清澈的水中,有两只可爱的小鸭子,他们你追我赶地嬉戏。

  师:第三位同学。

  生:在清澈的水面上,两只淡黄色的小鸭子在自由自在地游着,他们看上去很悠闲。

  师:请坐。大家看三位同学写到的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生:鸭子。

  师:共同的是“鸭子”,这个能不能少?

  生:不能。

  师:那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这是描写的对象。

  师:好。也有人叫做……主人公(板书:对象、主人公)

  师:那么除了鸭子之外,描写对象还有什么?

  生:湖水。(也有学生叫“水”“池塘”)

  师:(板书:水)他们都写到了鸭子和水。但是,这个是“在水中”,那个是“在清澈的水中”,那个是“在清澈的水面上”。你们说这三个句子,哪个描写得更好一些呢?

  (学生意见不统一)

  师:(在黑板上写出这些字)可能各有特点,那么我想问,他哪个地方好,或用了什么词语就显得好些呢?

  生:形容词。

  师:形容词,也就是说在这个对象之前有了什么?

  生:修饰。

  师:描写对象是鸭子和水,前面加上“清澈的”这样一个修饰,这个形容词形容了水的什么?

  生:样子。

  师:样子,或特点。水的特征。(板书:特征)

  师:上面几句有那些词语是表示鸭子、水的特征的?

  生:“清澈”、“可爱”、“淡黄色”、“悠闲”

  师:还有“自由自在”、“嬉戏”也是它们的.样子。如果没有这些特征,我们会觉得怎么样?

  生:不够具体。

  师:对。你们觉得除了用形容词这一点之外,哪一个的表达还更好一些?为什么?你们每个人在下面也写了,看看你写得,比这三个同学还要好一点的话,也给我们欣赏欣赏。(生沉默)这个问题有挑战性。第一,你要判断上面的三种说法还有哪些地方是让你比较喜欢的;第二,你要把自己所描写的与他们相比。谁来完成这个挑战性的任务呢?一个一个解决也可以。(一生站起来读自己的习作)

  生:在平静的水面上有两只小鸭子,它们全身有细细的绒毛和灰白相间的花纹,它们追来追去,像两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在戏闹。

  师:精彩吧?

  生:非常精彩。

  师:你来把它写到黑板上,好文章要共享。(生上讲台写)其他同学思考,他的描写好在哪里呢? 好,请你来说说看。

  生:他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为什么用比喻、拟人就好呢?

  生:更生动。

  师:好,比喻和拟人使文章生动。请坐!再请另一位同学再来说说。

  生:他写得很生动很形象,写得小鸭子很活泼。

  师:好的,从效果上讲是生动、形象、活泼可爱。你们的感觉非常好。同学们,我们刚才发现了描写对象:鸭子和水,又看到了它们的特征:鸭子,是灰白相间的长着细细的绒毛的鸭子,而且是游来游去,是在嬉戏;水呢,是清澈的水,平静的水。有人还感觉到它像什么,用了比喻。这样一来,你们觉得这段描写怎么样?

  生:精彩。

  师:这段描写就合格了,甚至说是比较精彩了。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首先,描写是什么呢?我认为描写就是把只有你看到的东西,一个人,一件物品,或一个场景告诉一些没有看到的人。那么,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一样东西,首先你会告诉我们什么?肯定要告诉我们“那里有什么?”(板书:有什么)这副画面上有什么?刚才几个同学已经告诉我们了——

  生:有鸭子,有水

  师:光告诉我们有什么当然还不够,我们还想知道他们的特征、动作、细节,也就是要告诉我们“它们怎么样”,(板书:怎么样)刚才几位同学也告诉我们了,鸭子怎么样,水怎么样,对吧?但是,有时候,我们感觉还不够,还需要告诉我们“它们像什么”。(板书:像什么)你看,有了这三条, 他的描写就不一样了,是不是?“有什么”,使我们明白描写的对象,“怎么样”使描写具体起来, 而“像什么”使描写变得形象起来。这三条原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批注】

  以上是学生的自由描写,是学生原始状态的写作水平,反映的是学生的写作起点。下面则是学生依据老师提供的三个原则进行修改,体现了学生学习知识之后的状态,教学的提升作用开始显现,也是由“教知识”到“用知识”的转变。

  【反思】

  过程化教学设计的难点之一是如何避免纯粹知识介绍。区别过程指导是不是有效学习的一个标志之一,是教师先把现成的灌输给学生,还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出发,从学生运用的日常语言现象和阅读经验出发,去发现特点,归纳规律,并将变成自己能理解和掌握的图式。

  课例三

  师:好,现在,我们就用这三条原则,来检验你刚才对这个画面的描写,看看你的描写还缺了什么,哪个地方还可以更好一点。当然你也可以给别人改,改好了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学生修改,交流)

  生:水平如镜的湖水中,有两只天真活泼的小鸭子,就像两只小毛球浮在一块大玻璃上。

  生:平静的水面没有一丝波纹,两只小鸭子优哉游哉地游着,像一对小姐妹在漫步。

  生:两只小鸭子在碧绿的水中悠闲地游玩,像天鹅湖里的一对小天鹅。

  师:意境很美,我看一些作家的描写也不过如此吧。

  生:我觉得他(指黑板上)说“追来追去”不对,因为,画里的水没有波动。

  师:(对全体同学)他讲得有道理吗?

  生:有!

  师:对,相当有道理,他其实谈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描写怎么样、像什么,必须要有一个前提,要尊重什么?

  生:事实。

  师:首先要注意确有其事,不能主观臆测,它有什么、是怎么回事,我们要做的是把它还原出来。好,这位同学能不能试着改改看?

  生:在“散步”或者是“漫步”。

  生:欢快也看不出。

  师:对,这几个词需要调整一下。那么“可爱的孩子”可不可以追闹?

  生:可以。

  生:“碧绿”不太好。

  师:我们写一下。(板书:碧绿)那可以换成什么词呢?

  生:改成蔚蓝色。

  师:(板书:蔚蓝)“蔚蓝”常用来形容水色的是吧?还有其它词吗?关于湖水,有好几位同学用了平静的,宁静的。(板书:平静的、宁静的)

  生:柔柔的。

  师:柔柔的好。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用到康河的柔波。那么,我为什么把这几个词写到黑板上去让大家关注呢?“清澈的”、“碧绿的”、宁静的”、“平静的”、“柔柔的”,为什么呢?

  生:角度。

  师:这几个词使描写的角度……

  生:增多了。

  师:本来我们只用了“清澈”。这是指水的透明度,“碧绿的”、“蔚蓝的”是水的颜色,“平静的”、“柔柔的”呢,是水的那种形态、质地、感觉。那么,讲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受到一种启示啊,怎样才能使描写更具体一些呢?我们用“清澈的”、“碧绿的”、“蔚蓝的”、“平静的”、“柔柔的”,是不是更具体一点了?那么,哪位同学把我刚才的意思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告诉大家这样写会更好。好,这位同学来试一下。我们在形容的时候,在讲它的特征的时候,可以怎么样?

  生:不同。

  师:也就是从……

  生:多方面。

  师:非常好。(板书:多方面)如果我们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描写和形容,是不是就具体些了 啊?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啊?还记得朱自清的《春》里面描写小草的句子吗?“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生:(齐生背)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师:有多少个角度?一个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是它的情态;“嫩嫩的”,质地,是第二个角度;“绿绿的”,颜色,是第三个角度;“一大片一大片”,数量,是第四个角度。朱自清的写法我们也能学一学,是不是?

  生:是。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下归纳:(投影)

  “有什么”是叙述,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把东西介绍准确。

  “怎么样”是刻画、描摹,它起的作用是“清楚、细致”。最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写。

  “像什么”是比喻,它的作用是生动形象。

  师:这些就是描写的奥秘,简单吧?

  生:简单。

  师:记下来了没有?

  生:记下了!

  【反思】

  还是“有什么”、“怎么样”、“像什么”这三条,但内涵进一步丰富了。运用第一次描写实践得来的规律,指导第二次描写实践,检验修正第一次学习效果。再一次强调描写的原则方法,强化学生的方法意识、归纳意识。下面第三次描写实践,在运用方法的基础上,训练指导难度逐级提升。

  师:现在还有谁要告诉我他还不会描写,请举手。没有了?是不是真的没有了,我们还要再检验一 下。这一次,要给你们难一点的了。

  师:(投影:风车的画面)现在我们就以这幅画(风车)为描写对象,把我们刚刚学到的一些办法用上去。我不要求同学到黑板上来写,不过待会儿我会把几位同学写的收上来,请他们念给我们听, 请大家来评论。时间可以是三到四分钟。开始吧。

  (生写作,教师巡视课堂)

  怎么样?请写好的同学念一下。还有的同学不舍得放下手中的笔。好的,没关系。还有一两个句子没想好的可以在念的时候再补充。那么谁愿意把自己的成果贡献给大家呢?有几位举手的同学都已经回答过问题了,有没有其它人呢?其实我上课喜欢叫不举手的同学来回答问题。好了,靠近墙角的那位同学,你来试一下吧。读得响亮一点,大家要好好听。

  生:清晨,在宁静美丽的湖边,挺立着许多风车,他们张着巨人般的手臂,像是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师:怎么样?你们觉得精彩吗?

  生:精彩。

  师:请坐。他写到了时间,写到了一种感觉。

  生:在辽阔平原的河边,一排像巨人般的风车。微风轻轻的吹来,风车慢慢地挥动着他那巨大的手臂,好像要翩翩起舞的样子。

  师:请坐。你对风车的描写还有没有跟两位同学不一样的,来念给我们听。

  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的尽头上,有一条平静的小河,小河旁边竖立着一排古老的风车。他们的手臂迎风舞动,好似一个个强壮的武士在保卫着家乡,又像一排迎客松在迎接贵宾。

  师:请坐。他用了两个比喻。大家记下来。还有没有比过他的?

  生:这是一个遥远的国度,一个人间乐园,辽阔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灰暗的天空下,寂静的小河边, 有一排风车,他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不知过了多少年,这里没有一个人的影子,没有机器的声响, 红瓦的颜色淡了,曾经挥舞过的手臂也不再那么有力了,只有大自然的神韵依旧,在夕阳晨风里, 孤独的风车,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师:这是你刚写出来的吗?

  生:是的

  师:不得了,你可以当作家了。刚才大家注意了没有?很多同学不仅写到了风车还写了白云、黄昏, 实际上大家已经不仅仅把目光投向了风车,还投向了是什么?

  生:环境。

  【反思】

  “描写复杂的场景”这一写作知识的出现恰到好处。这是教师依据学生实际临时创生出的写作知识?还是教师课前预设的知识?或是,这是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生成的完美的结合?

  师:环境,一个整体的场面。那么,要写一个复杂的画面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投影:描写复杂的场景)

  看来,在描写时,我们不仅仅要写主角,还要写整个的场景,或背景,你想想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重点。

  师:好,我们要注意重点。(板书:重点)重点对象我们要观察描写得多一点,要详写。描写的对象多了,还要注意层次,另外我觉得最好还要根据我们每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写出个性来。描写是很简单的,你看,我们人人都会了,但是,我要提醒大家,描写又是很复杂的,有许多变化,需要长期练习。好了,我这里还有一幅图片,(换投影画面)这是什么场景啊?

  生:草原。

  师:重点是什么?

  生:羊群。

  师:对,羊是草原的主角。还有什么?

  生:山,云,天空。

  师:有兴趣的同学回去可以把这副图景描写一下,也可描写你家乡的一处景场。今天我们重点训练的是具体而形象的描写。更多的训练要回到家里去做。下课!

  这是郑教授在某地借班执教的一节描写训练课。下面是郑老师的话

  这节课围绕描写能力,一共设计了四个训练环节,让学生反复训练,以期掌握描写的大体要求。钱梦龙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好,“重点知识一定要敲实,实得让他一辈子都不会忘”。当然,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围绕一个中心又有变化和推进。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过程化指导和训练,依赖于两个条件:

  一是确定出哪些知识对学生的作文有重要的训练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公共知识”;

  二是围绕这些“公共知识”点,设计出若干个可以操作的、相对程式化的训练步骤。用这样的一套训练程序,就可以对学生的写作学习进行切实的可见的指导,并把教师个人素质等因素对作文教学的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本教学实践就是试图在描写这个基本作文技能上,把描写训练程序化、具体化,可操作,能重复运用,在“描写”这个点上让学生练实练透。并引导学生归纳、掌握方法,举一反三,在描写能力上进一大步。

  描写既是中学生写作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一生需要锻炼提高的表达素质。描写因了描写对象不同,使用的文体不同,写作意图不同,作家的美学追求不同,评价描写优劣的标准会不一样,对描写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有的以平实为美,有的以绮丽为佳等,但是,描写的许多基本要求还是有相当多的共性,如准确、清晰、具体、生动等,本节描写训练即是扣住描写的基本要求来进行反复训练,使学生了解描写的基本要求,达成基本能力;另外,一个描写,所涉及范围极广泛,如选择描写对象,描写的详略,描写与主题一致,转换视角,侧面描写,借景生情和情景交融等等。在一节作文课里,在这些公共知识点上不可能全部得到有效训练,再说,中学生也不一定要全部涉及这些内容。因此,这节训练课仅仅是在作文这面大墙上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让学生窥见描写奥妙之一斑。如果假以时日,如果在作文的许多点上都能开发出比较成熟的教学过程,都能进行这样有迹可循的训练,我相信对于学生作文的提高当有相当明显的指导效果。

  作文教学反思 2

  从事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厌烦写作文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厌烦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分析起来,根本原因还在教师身上。教师学是否高、艺是否精、业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责任心是否强?往往就决定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方向和程度。为此,解决学生的厌烦心理,首先要从教师入手。

  (一)敬业精业,授课精彩。要努力认真钻研教材,精心构思、设计课堂环节,力争每一堂课都是精品。让学生感到听老师讲析作文或课文就是一种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来感染和引导学生。精湛的艺术,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这种氛围中逐渐萌发对文学、对写作的兴趣。

  (二)教师下水,现身说法。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举一动,比千言万语还要有说服力和感召力。长期的作文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写的作文,我都坚持与学生同题写作,平等研讨,共同修改。本人的写作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在省级、市级各家报纸、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消息、通讯百余篇。更重要的是,我的这种做法使学生感到写作不再那么难,作家也不是高不可攀。“作文其实就是写身边的人和事,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好的作文必须要有独到的思想和艺术见解。”学生对作文一旦有了全新的认识,就会彻底打消畏难、厌烦心理。

  (三)典型引导,正面鼓励。对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不说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话;不做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自信心的事。坚持多从学生的作文中找评析范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独到之处,力争每学期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被选做范文的机会。同时,注意在学生中培养写作爱好者。本人所教学生中有多名在省、市级中学生征文竞赛活动中获得一、二、三等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写作成就鼓舞了其他学生的写作热情,许多学生纷纷表示,

  也许将来我也能成为一名作家。继而实现了教师教得顺手,学生学得轻松的喜人局面。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全面。需要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要有对教育事业、对学生赤诚的爱。很难想象,一个对现实生活冷漠、对学生漠不关心的教师会写出情真意切的作品,会培养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

  如何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因此许多习惯,甚至是作文技法都还停留在小学阶段上面,墨守成规,遵循套路进行写作,以致到了中学写作文时,一个主要毛病仍然是空空洞洞。写人,不是“目光炯炯”,就是“精神抖擞”;写树,不是“枝叶茂盛”,就是“参天耸立”;写花,不是“姹紫嫣红”,就是“绚丽夺目”,总之,没有具体、细致地描述,只有抽象的、概括的介绍,反映不出个性,再现不出特征。

  实践反复表明,光是“抄词语”、“背范文”,是不能从根本上治好学生作文中的“干瘪症”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离开对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的细致观察,离开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那么,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起来,充实起来,也就很难克服空洞肤浅的毛病。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要细致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细致地观察生活。

  怎样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呢? 结合阅读教学,唤起学生重视观察生活。只有懂得观察同作文的联系,认识了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随时随地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不少范文,所写者小,所见者大。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索,就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重视。在生活中,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高和美来。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就会稍纵即逝、一闪而过。海伦·凯勒笔下的《我的老师》,就是一个例子。 必须通过对我对我的老师形象的深入分析,讲清“爱”的道理。要使学生懂得,只要重视观察,善于观察,只要精心选择,深入开掘,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不小的主题来。《小巷深处》《心声》等都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极好教材。

  (二) 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当学生逐渐注意观察生活时,教师要联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教给学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是:

  一、由表及里,深入思索。 记得有一次,学生写作文,千篇一律,于是我举荷花例子,大家都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后来我说了一句:“荷花一旦长成,却忘了生她养她的淤泥”,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课后,有些同学还特地以此为题,进行反向的思维训练,很多同学了解到他平时所做的许多平凡而有意义的小事,他们便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些稿子。写的内容充实,文笔感人。

  二、由点到面,目力集中。观察,宜“细”不易“粗”。走马观花,只能“见大不见 小”,写出来也免不了“一般化”。只有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上,落实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具体事物上面,才能发现特征,辨别异同。比如看“拔河”比赛,只有一个人一个人的观察,只有把每一个人的动作、姿势、表情、神态都看得分明,“记拔河比赛”的作文才有可能写的细致逼真。许多同学写有关“运动会”的命题作文,往往写成“消息报道”、“概况介绍”,主要是由于没有细致观察的缘故。

  三、由分到合,先分后合。集中目力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件具体事物,这“目力” 又怎样具体运用?还是不能“囫囵”地看,而是要“化整为零”,从各个侧面去看。有的同学在银杏树下看了半天,但写出来的`“银杏新姿”却既

  无“新”姿,又无“新”意,多半是些“高大”、“茂盛”之类现成词语,凡是大树均可适用。原因是没有从树的干、枝、叶、皮、果等方面作细致的观察。经教师具体指点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看得细致,描写也就细腻得多,生动得多。再如看“菊展”。只有仔细地看,从名称、形态、色彩等方面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特点,找出特征。如果只是浏览一遍,泛泛地扫一眼,那么除了看见“五色斑斓”之外,是不会留下什么具体印象的。 四、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观察与思维、联想等是密切不可分的。只有在观察的同时, 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才能丰富材料,充实内容,突出特征。否则,不是浮泛,就是干瘪。学生的观察文之所以往往瘦而瘪,浅而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想不开、拓不开。比如写人,要能够通过察颜观色、听话听音等来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能够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行动描写等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 五、随手采撷,及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也要培 养学生勤于动笔,随时记录观察、思索所得的习惯。对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并且把观察所得随时记录下来,养成习惯,看了写,写了看,久而久之,观察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

  (三)让学生谈体会,运用典型引路。 有的学生观察生活比较细致,联想比较丰富,思路比较开阔,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作文写得比较生动、深刻。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平时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体会和经验,让他们现身说法,同学们听了,不仅觉得亲切,受到的启发也会很大。 一次,我《记一个熟悉的人》为题布置作文。有个学生写他的邻居华工程师,通过对华工程师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具体描写,生动地反映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欢畅心情和只争朝夕的献身精神,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通过个别交谈,教师了解到这个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并随时把一些典型细节(人物的动作、神态、肖像特征等)记在本子上。因此,他写这类作文,就感到有话可说。他谈的体会很实在,对同学们启发很大。 他说:“写人记事,首先要熟悉那些人,要理解那些事。而要熟悉和理解,平时就要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观察多了,素材积累多了,就能不断加深对人对事的理解,理解了,写起来就不困难了。”在特殊情况下,也不妨让那些不注意观察的同学谈谈“写不出”的苦楚,从“另一面”给大家以启发。

  (四)化难为易,有步骤地进行序列训练。 生活像大海,一下子要他们写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文章,恐怕绝大多数学生难以胜任。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排难解忧”。 要指导学生就近观察,因地制宜,不要动不动就“走出去”。要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逐步地提高。要通过做小型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草一木”、“一鸟一石”的片断练习,训练学生具体观察和细致描写的基本技能。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基本功练扎实了,不愁写不好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文章来。片断练习也要讲究序列。 比如写班主任,可以先写班主任的外貌,再写班主任的语言和班主任的动作,然后写班主任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写“我们的班主任”,估计不会出现“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的情况。又比如写我们的学校,可以先写“学校的画廊”“我们的操场”、“丰富多彩的阅览室”“奥妙无穷的实验室”等小练习,然后再做《我们的学校》。先片断,后全篇,有利于调动学生观察和写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质量。序列训练,不仅贯穿于总体训练之中,而且贯穿于局部训练之中。比如观察人的外貌,写人物的肖像,一般总是先打量人物的身材,先描写人物的总体形象,再细看(细写)人物的脸型。人物的脸型,又往往是从脸的上部看到脸的下部,从主要特征看到次要特征。观察注意有“序”,写起文章来也就不会乱得不像样子。

  (五)加强课外阅读,多方面引路开导。 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多看多想,既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活跃他们的思想,充实他们的知识,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 语文教师应当做有心人,经常向学生介绍短小精悍的、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文章,以便于他们模仿、学习和借鉴。学生写“节日游园”、“国庆记事”、“欢度元旦”等作文,常犯一般化、老一套的毛病,反映不出每年“游园”、“国庆”、“元旦”的新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年年如此”的现象,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报刊上面的有关文章,介绍如何抓住“往年没有、今年独有”的新气象展开细致描写的方法,启发学生多看、细看,发现特点,把握特点。再比如,学生描写会场,往往写得一平二冷,平铺直叙,渲染不出会场的热烈气氛,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报导会议情况的通讯、特写等,从中学习怎样观察会场,怎样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法,具体写出会场布置、会场气氛、主要内容、听众反响等,把这类作文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六)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观察生活的自觉性。 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没有自觉性和主动性是难以奏效的,更是难以持久不懈的。从根本上说,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就必须着眼于激发他们爱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关心生活、积极向上的品质。 柳青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观察的态度问题。一个对人冷淡无情和对社会事业漠不关心的人,无论他怎样善于观察人,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这就是说在生活中或工作中要有热情——热情地喜欢人、帮助人、批评人或反对人……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热情与我描写人的时候所用词句的分量都有关系。当你缺少这种热情的时候,你在生活中或工作中也许观察不到多少东西,观察到的也许并不深刻,并非本质,在写作时也不免嗟叹创作的困难。”这些话讲得极为精辟。观察当然需要讲究方法,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热情。同处一个教学班、一个学校学生,他们写反映班级、学校生活的作文,有的感到有许多东西要写,而有的却感到没有什么好写,这里的关键是对集体、对生活的热爱程度、关心程度。对集体、对生活麻木不仁、冷若冰霜,那他就谈不上细心观察,谈不上“心情激动”,即使“闪光的思想”、“闪光的人物”如花似锦,五彩缤纷,也会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我们要十分重视结合听说读写和课内外的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使学生人人都做一个有心人。

  作文教学反思 3

  近30年的中国作文教学改革史,是一部成绩辉煌的历史,其显著标志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

  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

  这一作文教学流派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上世纪初,以美国现代修辞学家希尔为代表的英美学者的“文体学”传入中国,自此以后,我国的作文教学基本上以“文体为序”、以“文体为中心”。这种以“文体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其结构基本上是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并相对应于初中、高中作文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说明文为主,初三以议论文为主;高一以复杂的记叙文为主,高二以复杂的说明文为主,高三以复杂的议论文为主。“文体中心”的作文训练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对每种文体的特征及模式的把握能力,通过训练掌握每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写作方法,从而形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写作规范。

  至上世纪80年代,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等以“文体中心论”为指导,创造了“模仿———创造”的作文训练体系。这一体系着重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进行探索,其基本程序是“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

  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系列。这一训练模式在我国当代作文教学界有普遍影响,其优点是学生写作文体意识强,作文也容易入门,效果明显。但“文体中心”训练模式对我国作文教学的消极影响也较大,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围绕这些文体知识转,淡化了学生写作整体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湖南特级教师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也是“文体中心,模仿为主”这一流派中有影响的教法。不过,与“模仿———创造”不同的是,“快速作文教学法”最为关注的是学生作文的速度问题。杨初春把自己的体系概括为“五步四法两课型”。“五步”即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四法”即写作限期限时法、指导先“实”后“虚”法、评阅浏览自改法、训练分步达标法。

  “两课型”即写作实践型课和理论指导型课。尽管这个体系很强调基础训练和思维训练,但是这个体系真正落实的是技法模式训练,概括出的写作技法有数十种。例如,在写作的“一般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了“快速审题15法”、“快速构思10法”、“快速行文4法”、“快速修改4法”。在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快速写景状物3法”、“快速抒情达意4法”、“快速记人记事3法”、“说理议论4法”、“快速给材料作文3法”等。这一训练模式广受学生欢迎,但受到理论界一些人士的质疑,认为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并且“缺乏理论依据”。

  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快速作文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作文教学界需要重新认识“快速作文教学法”的价值。

  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

  “文体中心,模仿为主”的作文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解决提高学生实际作文素质、水平和能力的问题,因为决定文章成败的并不是文体和文章模式的模仿,而是学生的写作智能,也就是作文所需要的观察、思维等心理习惯和能力。于是,作文教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常青、刘胐胐、高原、章熊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常青很早就提出了“作文分格训练教学法”。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单一的基本训练单位,具体地说是把说话、写话、片断训练到篇章训练,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到开头结尾,从培养观察能力到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基本单位———“格”。例如,把一年级的说话训练分成两大格、若干小格。两大格:第一大格,说一句完整的话;第二大格,说几句连贯的话。把“说一句完整的话”又分成五个小格:第一格,敢说;第二格,说顺;第三格,说实;第四格,说活;第五格,说准。也就是把某一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小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为命题作文综合训练准备好“预制件”。

  对每一格训练都提出了要求,说明了道理。他把每种文体按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五条线索系统组织成256格,每一格就是一种“语段写作公式”。例如,分格训练中的“加格”语段,有这样三种格式:

  人+动作+话,人+动作+表情+话,人+动作+心理活动+话。这样的“语段写作公式”实际上是用概括出的文章内容的思维语法或一般思维模式来训练提高学生观察、思维、想像、表达的能力。从主观上看,分格训练法已经注意到写作智能的培养,也有利于推动作文教学的科学化,但是,它关注到的写作智能只是一种表层的语言思维模式,而不是写作思维过程的深层思维操作模型,因此从客观效果来看,也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胐胐和首都师大教授高原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侧重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三级训练体系的总体结构是: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初中一年级着重进行观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方式是写观察日记、观察笔记,这一阶段侧重练习记叙和描写。观察又分为一般观察和深入观察,前者指定向观察、机遇观察、科学现象观察、日常生活观察、人物观察、内心世界观察;后者指比较观察,反复观察,观察与体验、联想、想象、调查的关系。初中二年级进行分析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训练方式是写分析笔记,这一阶段侧重进行议论和说明的练习。

  分析训练又分为“分析起步”和“分析入门”两个阶段。前者是指提出问题、给予解答、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分析角度(条件分析、因果分析、演变分析);后者指多角度分析、特点分析、本质分析、意义分析、分析和知识、分析与联想、分析与情感。初中三年级进行表达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方式是文章结构的训练,后来增加了语感训练,采取的训练方式是进行语感随笔和章法训练,侧重于语言运用和文章结构训练。表达训练也分为“语感训练”和“章法训练”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训练,后者主要包括角度、裁剪、层次、衔接的训练。这一训练体系符合写作“物——意——文”转化规律,是写作规律“双重转化”与“三级飞跃”的具体运用,比较符合学生的写作学习规律。

  “语言与思维结合”训练模式是由北大附中章熊提出并成功实验的作文教学模式。章熊认为,各种不同的文体在语言上要求有所不同,而思维的条理性则是相同的,作文教学应该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结合。他认为写作训练应该包括语言练习、形式逻辑训练、想象与联想、综合与概括的训练、写作技巧的局部练习、阅读与分析练习等五个方面。这种训练体系的特点是:它不是以语言知识和思维知识为体系的核心,而是以思维训练为手段,并通过思维训练来设计训练系列,通过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思维能力。这一模式符合心理学、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语言与思维对应,以语言表达思维,以思维寻求语言,语言思维同步共进,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

  上世纪80年代,许多有远见的语文教师意识到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不重视“写作过程”的结果,如果重视“过程训练”,必能快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于是出现了许多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方法,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模式。这个模式以北京景山学校周蕴玉和上海于漪为代表。他们的`做法是:以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为纬线,以写作的一般能力——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经线,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单元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这种作文教学体系既摆脱了“熏陶式”的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又摆脱了“模仿式”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是我国作文教学开始由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的有益尝试。但是在这种训练体系中,写作基本能力及写作过程能力的训练还处在手段地位,它仍以训练文体写作能力为基本目标。

  “文体、过程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1-6册)所设计的写作训练体系。这套作文教材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来安排初中第一、第二、第三学年的作文基本训练,同时又按“作文过程”———列提纲、写初稿、修改、打开思路、收集积累作文材料、语言和文风、审题和构思等的训练项目来组成初中作文的另一训练线索,故可称“文体、过程平行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作文过程训练体系。

  “三线并行”写作训练模式。这是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设的一种写作训练体系。所谓“三线并行”是指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三线索的并列安排。第一条线索是“写什么”的由简到繁的序列———单纯的一事、一人、一景、一物、一番情、一种理,复杂的一事多人、一人多事、多人多事、由物及人等。另外两条线索是关于“怎么写”的:一条是写作手法———结构手法、表达手法等;一条是写作过程———立意、选材、结构、布局、表达、修改和思维能力。这个体系完全消解了文体中心论的作文教学观念,在把训练方向转向写作过程的同时,还将思维能力的训练纳入了作文训练的视野。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是对“熏陶模式”、“模仿模式”的超越,它形成了以“过程为中心”的训练模式,是对“文体中心”作文教学思想的反思,为新课程改革提出“淡化文体,重视过程”开了先声。

  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

  针对学生大都怕作文、恨作文的心理,许多优秀教师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文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于是诞生了一批以增强作文兴趣、作文乐趣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产生较大影响的体系。

  “兴趣作文”教学法。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央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室申报的一个题目为“农村兴趣作文教学训练体系研究与实验”的课题。这个训练体系的目的就是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改变目前农村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这一课题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

  “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这是将学生的作文用多种形式发表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发表方式多种多样,有全班宣读、学校广播站广播、利用手抄报或校园报刊发表乃至公开出版,等等。

  “活动作文”教学法。“活动作文”训练模式又称“现场演示”

  作文教学法或“题型作文”教学法。它是由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一种作文训练模式。李白坚在20xx年第1期《写作》杂志上介绍说:

  “演示作文教学法是一种以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在作文课上设计可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演示活动为作文内容,通过游戏演示活动,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并大规模提高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的作文教学法。”李白坚的作文教学体系是一个“大作文”训练体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其中小学部分称“快乐大作文”,初中部分称“趣味大作文”,高中部分称“创新大作文”。

  在教学方法上,小学的“快乐大作文”运用的是“现场演示”的作文教学法,而在初中和高中的训练则运用“题型作文”教学法。所谓“题型”,就是“题目类型”,相当于问题、话题,是复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概念。题型作文向生活汲取素材,更依靠课堂现实活动创设情境。题型作文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活动写作、写作活动”式的作文,或者“游戏性”作文。“活动作文”模式主张“训练大于理论”、“训练先于理论”、“活动大于技法”、“活动先于技法”、“实践大于理论”、“实践先于理论”。这一模式的最大价值在于真正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产生了写作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写作的心理思维活动,从而完成了写作任务,符合“趣味性”教学原则,符合“活动课程原理”。

  除了以上四大流派之外,颇值得一提的是“新概念”作文。1998年由上海《萌芽》杂志社等发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了新世纪新的写作训练模式。“新概念作文大赛”组委会《征文启事》中说,“新概念”提倡“二新一真”:“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真体验”——真爱、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这一模式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先声”,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扬弃”。它为中小学生写作学习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表达真情性、真感受,自由写作,放飞心灵!

  作文教学反思 4

  上周五,我们又上了一节作文课,作文的题目是半命题——我真的敬佩……这节作文指导课,我自己上的很不满意。

  很显然这是一篇写人的作文,写人的作文就得抓住人物品质,也就是你敬佩的原因,敬佩的理由,而这种品质必须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来展现。

  我还是让孩子们说题目,说哪件事让人敬佩,开始也是同桌交流,孩子们说的不热烈,选取的题目也不新颖。我暗暗的想:难道真的'没有让人值得敬佩的事吗?我的情绪也不高涨,一种感觉:我的作文指导进入了瓶颈期了,中年级作文过渡到高年级,我好像走入到了一个小胡同,感觉不到孩子们在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了?什么原因?怎么办呢?

  我反思:写人的作文比写事的作文有难度,孩子们往往抓不住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不善于观察和挖掘素材,在他们的心中很少去敬佩别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作为教师的我,就是引导孩子们善于发现。这点我做得不够好,例如:我可以引导孩子们在身边找敬佩的人,比如学习第一的同学,写字工整的同学等等。在课堂上还是应该多交流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点燃孩子们的激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真的缺少发现。”

  这节不成功的作文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的引导不及时,没有及时的抛出火苗!在下次的作文教学中一定注意!

  作文教学反思 5

  在上苏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作文教学时,让学生写自己高兴、痛苦、伤心等事时, 我先组织孩子们说,但课堂上鸦雀无声,然后我灵机一动,心想:也许孩子们怕我都不原和我师交流,于是我赶紧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大组,甲组同学说高兴事,乙组学生说伤心事,丙组学生说痛苦事,不到一分钟孩子们便自动组合,很快的形成了三大小组,看到这样的气氛,我一下松了口气。让刚成一组的同学进行5分钟左右的深入而密切的交流对话,我及时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真心话,说出自己的快乐和痛苦。最后三组角色互换,按顺序进行谈话。谈话结束后又让学生把自己参加今天活动的经过写下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题目,并提供学生一些与本次活动相关的优美词语,学生便兴致勃勃地动起笔来……

  我采用了一个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的谈话吸引学生激情参与,诱导他们观察生活在“周围事物”的细节并用简略的`文字加以“摄取”,然后再请学生记叙成文。帮助学生在作文课上学会“摄取生活素材”。使之成为“取之不绝”的作文源泉,这呼应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的目标要求。

  我把谈话过程尽量拉长和变细,让学生看得清,听得清。有意识地丰富了学生的见闻,诱导学生产生了表达的激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高涨的激情中完成写作,呼应了《课程标准》中“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的目标要求。诱导学生产生表达激情,不但使学生在当前写好作文,而且保持了学生作文学习的可持续动力,保证学生从不原写作文到学会写作文。

  我注重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尽量把作文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训练能够演示成为“情景”,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教学情景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教师深入研究作文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建构学会写作的认知和技能的相对完整体系,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

  作文教学反思 6

  写人,是小学作文训练的基本功之一。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关键是看题目如何要求。要求写事的题目,文中的人要为事服务;要求写人的题目,文中的事必须为人服务。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写人的记叙文,叙事不要求完整;记事的记叙文,虚实要求完整,而且要贯穿文章始终。本次作文的写作要求:

  1、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家人的某方面的品质。

  2、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善用对比)

  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2、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构思的习惯。

  3、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来学习写人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来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品质。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养成善于总结写作方法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我的教学过程是:

  一、创设氛围,激发热情。

  在你的心目中,家代表的是什么呢?(家是温暖的窝;家是一言难尽的一个字,是能敞开心扉的地方;家是受伤时的创可贴;家是握在手里花的馨香;家是以爱为圆心、一家人手牵手为半径走过的一个圆;家是整个世界在下雪、走进其中却是春天的地方。)师:家的代名词是:亲情、美好、幸福、完整、温馨

  1、师:这个用爱砌出来的城堡里都住着些谁呢?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2、师:我们每个家庭都是由多个成员组成: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小小的我以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以说在这些人物之间,几乎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演绎着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故事。作为生活的有心人,我们会在这似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里发现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边讲边板书完整课题自己家中感人的事,齐读课题,明白讲述范围我家)今天,就请你从自己幸福的家庭生活中,采集一朵最让你感动的浪花,和你的同桌共同分享亲情的平凡和伟大。

  3、师:谁来讲给大家听听?学生自由举手发言。石牯塘镇中心小学英德市教育科研课题

  4、师:说说这些同学讲得怎么样?把事情说清楚了吗?说得感人吗?生:平淡,不知道讲了个什么内容,没重点,感动不了人

  5、老师特别喜欢一个广告,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关于家的视频)感动吧?说说什么地方让你感动呢?师:感动就是曾经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让你的心灵震颤,甚至现在一想起来,还令你激动不已的一句话、一个抚摸、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像老师现在看到你们认真学习的样子,我就很感动,看到我的同事们投来的鼓励眼神,我就很感动。但丁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说: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感动的心灵。

  6、师:你可曾发现:

  (1)爸爸妈妈为了家庭生活的幸福奔波劳碌;

  (2)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教育、成长无私地付出;

  (3)爸爸妈妈关心孝敬他们的父母;

  (4)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关爱他们的儿孙;

  (5)孩子也力所能及地为家庭做出贡献生活中让人感动的事太多了,数不胜数,(最感动的一个)

  二、打开思路,选好材料。

  1、师:讲述时需要注意什么呢?(条理要清楚:确定讲述的顺序,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师:怎样把感人的部分讲具体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几组句子,你会喜欢上哪一句,为什么?

  (1)救火队长和警察都劝难过的他不要挖了,回家去。救火队长挡住他:这里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快点儿离开!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以理解。但这样干很危险,请马上回家去吧!

  (2)祖母看孩子可怜,给他剪了一枝荷叶。祖母丝丝地吸着冷气,好像要替那个小孩子忍受痛苦。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3)看到妈妈着急而伤心的样子,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迎着天边灿烂的晚霞,我看到的,竟然是一张憔悴不堪、泪眼模糊的脸。那散乱的头发,那喜极而泣的神情,那声嘶力竭的呼喊,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师:从这几组句子的比较中你明白些什么?(注意细节的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心理活动,还有环境气氛的渲染、人物的陪衬,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3、师:试着运用这样的写作方法,把你最感人的家庭故事在小组里讲一讲,看谁讲得好,谁的语言最能打动人。(注意:小组成员,要按秩序轮流讲述,要求人人参与,人人评价。)石牯塘镇中心小学英德市教育科研课题

  4、师:孩子们,从你们的表情中,我可以看到你们说得有多么的投入,是因为你们感受到了亲人对自己的爱。我们抽一小组的同学来试着讲述讲述。小组推荐代表来挑战一下,其它同学注意听,他(她)说的是一件什么事?能不能打动人?

  5、评一评,哪个组的说的好。说出你的理由?(教师引导学生侧重从讲述的'顺序和是否感人进行评价)

  6、师:是呀,亲人之间的爱不一定要惊天动地。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短的话语,一个深情的拥抱都是亲人之间的真情。这真情令人感动。感动,可以使人潸然泪下;感动,可以让人久久难忘;感动,可以教人受益匪浅。让我们每个人敞开心扉,用我们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在感动中学会回报、付出,让感动点缀我们的生活,生命才会因感动而精彩。

  三、教给方法,明确要求。

  1、师:写人记事的文章的写作要求:

  在记叙文中,人和事是不可分的,关键是看题目如何要求。要求写事的题目,文中的人要为事服务;要求写人的题目,文中的事必须为人服务。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就是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一种或多种品质。写人的记叙文,叙事不要求完整;记事的记叙文,虚实要求完整,而且要贯穿文章始终。

  2、师:写人记事的文章的写作方法:

  (1)通过一件事来写人。

  (2)通过几件事写人。

  (3)学会刻画人物。

  ①外貌描写;

  ②语言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心理描写。

  (4)善用对比。

  3、本次作文的要求:

  ①抓住人物的特点;

  ②写出具体事例;

  ③把重点写具体;

  ④从多个侧面进行描写。不能只叙事,还要有语言、动作、神情、外貌、心理活动等描写;

  ⑤注意用词。

  4、老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外貌、神态、思想、性格均不相同。写人就要写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写人就离不开写事,事情让你感动,此事一定会让你留下深刻印象,那么怎样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呢?我们就是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写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让你感动的亲人。

  四、构思起草,塑造人物。

  五、总结升华,领悟规律。

  六、板书设计:

  写人

  1、抓住人物的特点

  2、写出具体的事例

  3、学会刻画人物

  4、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七、课后反思:

  1、作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必须具有儿童的生活特性,让课堂成为作文内容的再现,让作文与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

  2、在本次作文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家里谈起;从学生的身边谈起;从学生熟悉的人和事谈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热情,让学生找到了写作的内容和灵感,打消了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

  3、教给了学生作文的方法,同时给学生指出了作文的要求,因此,这次习作学生得比较好,句子通顺,内容比较真实,能打动人心。可见生活是写作最好的素材。

  作文教学反思 7

  作文教学一直是现在高中教学的难点,如何上好作文课,着实让语文老师为难。一说作文学生总有畏难情绪,有学生一节课写不了几个字,高中语文写作议论文是个重点。第一次的作文指导是“如何选取立论的角度”,我上完此课后就让学生写一篇议论文。我满以为学生会写得好,等到批改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学生议论的写作底子是那么的弱。他们的议论文的特点是:

  1、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接着来几个记叙性的例子,然后结尾,文章就写完;

  2、例子全采用记叙性文字,对于议论文来说,有些喧宾夺主,整篇文章不知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分析能力弱,文章难得看见有力度的分析。

  所以在第二次作文指导时结合相关材料就”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进行深入讲解,对学生进一步指导。我主要教他们什么样的论据才恰当,这要根据你的中心论点来定,看你所选的例子有没有隐含中心论点,如果没有就不用,不是什么例子都可以用的。所选例子一定要典型,我选了一篇学生的作文中的例子,他是这样写的“我们学校有一位女生,……”,大家看这个例子可不可以,结果学生思考后说不可以,因为这个例子不够典型,我赞成学生的说法,告诉他们,写议论文,千万不要说“我家隔壁的大叔说”“我们班有一位同学怎么样”,谁认识你家隔壁的大叔,你们班的同学,这样的例子经不起推敲;所选的例子一定是家喻户晓的、众所周知的,这样才具说服力。

  在论据的选择上主要是把一篇较长的记叙性的例子给学生,告诉学生如何删减,把跟中心论点无关的枝枝叶叶删去,只保留能证明论点的部分即可。所选例子最好是概括性的语文,不宜写得太长。上了这一学期的作文课后,我对我的作文教学进行了反思。

  1、作文课写作样式的调整。

  尝试模拟考试情景,增加写作紧迫感,加快写作速度,增强学生精神集中程度,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够字数,再慢慢训练其文采,下课就收卷,不交者登记姓名,课后不再收作文,也就是说不在规定时间内写完的不收其作文。节省下的一节课作为点评作文之用。遇到佳作要进行表扬,或在教室张贴,或在班内宣读,或往学,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2、积极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其明白自己不是写作文而是写作品。

  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老师,而是要努力写出让人称赞和欣赏的佳作。写之前就要有写这篇是用来发表的意识。观念一变品味就变,对自己的要求也会不一样,往往会精心构思,字斟句酌,精益求精。

  3、要培养学生的修改意识,好文章是需要修改的,并且是自己修改。

  自己要有一个反复揣摩的过程,那真是“吟定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可以尝试有作文修改课,上一节学生写好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觉得不好的地方就进行修改,一直改到自己满意为止,可把修改好的再写一遍,让学生对比前后两篇文章,这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因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这一个修改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过程。

  4、要上阅读课,因为读和写是不可分割的。

  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有道理的。不读书、没有丰富的素材积累,要想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是不可能的。要不断探索阅读课的形式,我在上海嘉定二中参观时,发现他们的阅读课是很有特色的,他们的阅读课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衔接,让学生读书时,必须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自己心灵思维的火花,如果灵感来了可当场进行自由创作,阅读课的时间一般是两节课联排,上完课本子要马上交给老师。这期间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5、写文章是练出来的,熟能生巧,越写越快,越写越能写。

  如果一个月还不写篇文章,别说写好文章,可能连字数都凑不够了,这是我有深刻体会的,在平时应加强学生练习写作的量,只靠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如读书笔记等,并鼓励学生多参加写作比赛,鼓励学生进行创作。

  6、老师要经常下水写作,和学生分享创作的乐趣

  这样老师就不是光说不练了,也就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时就不是隔靴搔痒,空洞无物。而是和学生去进行共同创。

  作文教学反思 8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于山区中学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原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长期性的定势影响。其六册课本,每册八单元约三十课左右。然而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训练,有些作文训练重复出现,“读后感”的训练在四册、五册、六册分别出现一次,占其八分之一。教师多年教学的习惯形成其定势思维及做法,如今日益显出其的不适应性。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 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语文大纲规定:“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并经常进行片断训练。”教师时常因难教、怕改而将作文训练的次数等于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又如何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勤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区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山区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材料评议课、看图说话课、读书活动课、作文讨论课等,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学习的重点和要求,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内容上谈,则要提高作文课的指导实效、训练实效。每一堂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布置一篇作文练写,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评讲。坚持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重点目的,评讲有针对性,加强体现作文课指导意义,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三、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开校会、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进行作

  作文教学反思 9

  《自我介绍》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刻感受到:课常教常新,不能因为自己曾经教过这一课就忽视了备课。凭经验教学,凭感觉教学,这是万万不行的!教学结束后,反思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才是批判的第一对象。同时在如何创造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上也获得了颇多启示。首先,尊重、赏识、民主、文明地交流互动是创设和谐有效课堂的前提与保证。其次,还有诸多因素不容忽视。

  一、情景的创设是和谐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小学生的心理注定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使出浑身解数,创设情景把孩子们的心牢牢抓住。阅读教学如此,口语交际,作文教学更是如此。生动有趣吸引人的情景会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会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

  二、机智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环节的黏合剂。

  智慧、机智的过渡语言,客观、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等是有效地把各个教学环节统一在一起的黏合剂,使整个课堂是一个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兴趣是和谐有效课堂的润滑剂。

  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教学环节,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是激发兴趣的润滑剂。学生内心有需要才会有学习的动力,这样才会有有效的学习行动。我的案例里只是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地完成教学计划,形式单一,学生没有学习激情,没有表达的欲望。我觉得应充分运用了各种方法,或当记者采访,或答记者问,或看录象与人交友等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灵活的,效果是有效的。

  四、心态是和谐有效课堂的镇定剂。

  急于求成的心态常常会让老师身不由己地去做喧宾夺主的傻事。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是开展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文本对话的过程。口语交际与作文教学又何尝不是呢。课堂中,学生才是主人,学习的主人。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语言,课堂提的问题,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可以说老师做的一切都是从学生出发。但是又不能包办代替。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乐于写作,易于表达。我们老师能做的是什么?是引导,是启发,是鼓励,是激趣。但是,当学生的表达出现了问题,当课堂的效果与老师事先预设的大相径庭时,我们往往会着急。着急了就怕花时间,就会自己替而代之。

  五、体验是和谐有效课堂的强心剂。

  没有体验是没有作文可言。作文前要体验,在作文教学与口语交际过程中也要让学生有充分地体验。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交流的快乐,体验评价的乐趣,体验尊重的美丽。

  总之,要把发展学生语言,提高作文素养作为整个课堂实践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开展教学,不能让功利的作文教学思想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作文教学反思 10

  “烦死了,又要写作文了!”“我不知道要写什么。”“要是语文课不要写作文,那该有多好啊!”每当我听到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时,心里总是很着急,压力很大。小学中年级孩子写作文时,常常不知该如何下笔,更不懂如何谋篇布局。在进行作文练习时免不了怨声载道。有的孩子甚至互相诉苦说:“我最怕写作文了。”作为语文老师,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消除对作文的畏惧情绪,让孩子们对写作文产生兴趣并写出富有童趣的文章来呢?通过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发现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选材不恰当。譬如有些孩子写自己是开朗的孩子,可是他举的例子却是说自己是个马虎的孩子,选择的材料没有经过考量。

  (2)词汇不够:形容“快乐”的事,通篇都是“快乐”,没有别的形容词。

  (3)句子不通顺。孩子们经常是想到哪就说到哪,整句整段思维混乱。常常看完整篇文章后不知所云。

  (4)构思不完整、详略不当:开头写了一大半,来到主题中心思想时却两句话带过,结尾更是草草了事,犯了主题不突出的毛病。譬如写“古诗朗诵会”的作文中,有不少同学就只重点写出了比赛的开始和比赛的结果,比赛过程中选手的神态啊,听众的`反映啊……就寥寥几笔的带过。

  (5)观察力不够,描写不深入:例如描写自己很粗心的特点,但是却没有举例具体说明,只是一句简单的叙述。

  (6)口头语特别多。有些孩子用书面语表述不清楚就干脆用“澂江方言”代替,让我经常哭笑不得。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任何东西决定于认识和经验,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经验,才能写出什么样的东西来。反之,没有表达认识的能力,同样也写不出好作文。”这句话很明确的指出在写作文前必须对要写的事有一定的认识,在发现孩子们常常犯错的方面以后,我就做出了很多尝试来训练他们的写作能力。我在写作文之前进行了充分的素材收集甚至实地演示引导,让学生对所写之事没有距离感,而能确实写出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真人真事,同时让他们对每次作文课都充满了兴趣和期待。譬如有一次作文是要求写一次“古诗朗诵会”的活动,学生硬编肯定写不出,我就在写之前举行了一次生动的“古诗朗诵会”。孩子们在朗诵会上,情绪非常的高涨,积极性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在他们真正的经历了这样事情以后,再让他们写出此次活动的情形就没有像往常一样怨声载道,而是一个个欢欣雀跃,奋笔疾书了。

  四年级有一篇写人的文章,要求写出自己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在描写外貌特征时,孩子们词汇量不足,而且不知道怎么写出自己外貌最突出的地方,我就此举行一次“猜猜他是谁”的趣味活动。让学生上讲台用语言描述一位自己熟悉的同学的外貌特征,再让大家猜猜那位同学是谁。同学们非常兴奋也很感兴趣,都积极地上台说话,台下竞猜的孩子们也很配合,左右观察只想快点猜出描绘的是谁。孩子们在活动中想要别人在最快的时间猜出来,就会挑同学最有特点的部位来描述,通过这样孩子们就自然的学会了怎样去描述一个人的外貌特征了。我再在黑板上提供一些生动的,优美的描写外貌的词语丰富孩子们的词汇量,孩子们对于外貌的描写就基本上没有问题了。在性格特征描写方面,我同样采取了先发现自己的性格特征后再提供相关的词语让孩子们选择使用,既加深了孩子们对此类词语的正确理解同时也是一种积累与巩固。孩子们接着还对自己的性格特征进行举例说明,写一些生活中的真事。最后文章写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们对自己的兴趣爱好都很明确,所以问题不大。在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以后,孩子们就能很轻松的写出一篇写人的文章了。

  孩子们写完一篇作文以后,我会实行“互评互改”,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作文写好后,组织在小组内讲评,互相指出同学的文章中有哪些语句不通顺,哪些词语用的很“口语化”,哪些是错别字。学习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评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并指出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重新再写,从而使学生每写一篇都有收获。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进行了很多字词、句子、段、篇章的训练。为写好作文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我的尝试,我希望学生们都会对写作充满了兴趣,也能准确、得心应手地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作文教学反思 11

  作文就是书面表达,表达什么呢?当然是你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东西。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呢?原因很简单,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天生有一种表达的欲望。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打扮等等实际上都是表达,都是在向外界传递着关于自身的信息;书面表达则以其超越时空限制和更为细腻、深刻、丰富等特点而成为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然而,这不是一件人人都能胜任愉快的事情,它首先要求起码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其次是基本的写作技能。

  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文学家无不是语言艺术大师,也必然同时是思想家。这里就引出了作文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语言,一是思想。谁更重要?如果说作文就是表达,而表达就是交流,那么,毫无疑问,当然是思想更重要。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际互动都是思想感情的交流,语言形式只是工具和手段,古人讲“得意忘言”就是这个道理,进一步说,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心心相印”的话,甚至连语言都是多余的,当然,我们在绝大多数时候不能做到,所以还需要这个“累赘”。

  就中学作文教学来说,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事实上,文学家不是你能培养出来的,这个社会也不需要那么多文学家;而主要是培养“思想家”,也就是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习惯、意识和精神,这种观察和思考当然主要是指向人生和社会、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精神等领域,这才是中学作文教学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思想不仅是人的权利,而且是人的本质。没有思考的生活是动物式的生存,不会思考的人只能丧失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从而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

  只是由于思考的成果也就是思想必须在物化以后才能更好地交流,才需要语言,需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起来的好的语言,书面语言的要求则更严格一些。事实上,在言语形式的交往中,更多的时候我们缺少的不是言语能力,而是思想!“话语”日益繁荣昌盛,而思想则逐渐淡出,这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奇观。再说,思想可以直接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时候压根儿就不需要外部语言。

  总之,如果两者不能兼有,宁可要思想!

  以上所说的道理都是极其简单的事实,然而,正像马克思以前的学者总是被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蒙蔽而不能发现人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这样一个简单事实——马克思正是从这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一样,中学作文教学也是弄不明白自己的任务和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而一直在黑暗中摸索。

  中学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思想。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是要求学生把文章写得像一篇文章就可以了。所谓像一篇文章,主要是指形式,如起承转合的行文格式、通顺规范而不乏生动老练的语言、必要的表现方法和手段乃至书写的工整和卷面的整洁等等;尽管也有立意的要求,但不是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出来的自己的见解,而是命题者事先寓于题目或材料中的结论且大多流于空洞,比如助人为乐啦,全面地看问题啦,追求坚韧的品格啦,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啦等等,这些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根本无法证伪,当然也就不需要思考,只要举一些现成的`例子,然后说一堆大话、空话、套话就够了。

  为什么不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精彩纷呈”的“事件”?像企业改制、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恶化、贫富悬殊的加剧、精神家园的丧失、党风、行风、民风、贫困、失业、失学、民生、民心乃至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等等等等,所有这些我们天天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为什么不能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语文教学的课堂,进入学生的作文乃至高考的考场?

  我们害怕什么?害怕学生稚嫩的心灵难以承受?害怕他们的思考太幼稚或偏激?然而,他们已经并终将去承受这一切!然而,幼稚的思想总比没有思想好,偏激的观点胜过一切不假思索的结论!再说,他们总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从偏激到冷静的过程,这正是人的成长规律。幼稚不可怕,可怕的是虚假的早熟;偏激不可怕,可怕的是麻木!更重要的是,只有让他们真正去思考现实人生中的种种问题,才能真正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历史忧患感和人生沧桑感,这是比什么都宝贵的财富啊!

  我们害怕什么?说穿了,我们是害怕他们思考!害怕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我们掩盖了真相而代之以假象,撤消了真问题真思考而代之以伪问题伪思考,就中学作文教学而言,则是放逐了真思想真感情而代之以形式和技巧的操练。我们错误地以为,这样一来,学生的心地就变得简单而又清明了,然而,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社会里,学生怎么可能与现实完全隔绝呢?由于不会思考,他们对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浅薄恶俗的“文化”照单全收,并如获至宝,奔走相告。

  为什么那么多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因为他们没话可说,因为他们不会思考。为什么学生作文中没有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张扬,而是篇篇四平八稳,人人千篇一律,个个异口同声,因为我们早已把他们的思想轮空,然后塞进去我们为他们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们总是认为我们比他们自己更懂得他们应该如何生活并妄图替他们安排好一切。

  写作又叫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创造什么?当然,从语言形式到表现手法到文体都需要不断的创新,但是,这显然不是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中学作文教学也不可能承担起这样一个需要几代文人尤其是杰出的文学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重任。不同时代的人面临着不同的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特定时代的个性,也有历史的和人的共性,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中学作文教学正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去思考这些问题,只是我们为了知道他们有没有真正去思考和思考的结果怎样,才需要物化形式的作文。所谓创造,主要是指表现在作文中的他们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见解:只要是自己的,就是创造;也只有是自己的,才是创造!

  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没有真思考就不会有怀疑和批判,没有真问题就不会有真思考,不去关注现实人生怎么会发现真问题呢?而没有真问题和真思考,要作文教学干什么呢?再者,没有思想,语言何用?不能“铁肩担道义”,怎会“妙手著文章”?

  把真相告诉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才是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作文教学反思 12

  今天,本人执教了四年级一篇作文课《未来的笔》,要求同学们打开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弄清楚现在的笔有什么缺点,未来要怎么改良这个缺点,所以本次习作自然也就要考察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师要上好一节作文课,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在作文指导课上使学生获得作文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必须精心地设计作文指导课的上法。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及水平,教师必须在作文指导课上下功夫。

  想象作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的一种最好的方法。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四年级,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词不达意、详略不当的毛病,比如:未来的笔,他们的素材就很少,可能被现实生活中的'笔给禁锢了。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问题”导向使目标明确。因此本人在进行《未来的笔》作文指导课的时候,问到:“现在的笔有什么缺点?你

  想怎么改良成未来的笔呢?”使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重点和顺序,有意识地边想象边思考,循序渐进。

  我在作文课上给学生提出的要求:

  1 、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大胆、合理。

  2、语句通顺、生动。

  3、能把故事写具体,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首先要让学生在互相的讨论中想到自己要变的未来的笔的样子,有点和缺点,这样的前提是要自己喜欢的事物或者感兴趣的事物,从学生的内心入手抓住他们可以发挥的想象,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去说变成了该事物之后自己该做哪些对社会和人类有益的事情,这样做就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变成后做了什么事”引导比较到位。目前的小学生写作文时最大的难题就是没素材可写,或是不知从何想象。其实呢,不是生活中没有作文素材,而是学生缺少善于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缺乏实践活动,还缺少文化知识。所以我用了大量的图片、故事……等各种设计来启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把目光投向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不断发现,捕捉在生活中有趣和值得关注的事物,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即使是平常的小事也可写出新意来。老师要选择最佳的观察对象,安排合理的观察顺序,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这样,学生可用一个简单的生活情节来想象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可见作文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生活开拓思维,想象一个新的境界。

  想象性作文凭借儿童的想象展开,但儿童在想象时,情节较为抽象、模糊,可能只是一个大概的过程和结局。所以,在学生的想象有了大致的轮廓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围绕情节想具体。除此之外,由确定材料到下笔成文,中间需要一个说的过程,我口写我心,我心写我口。让学生把自己头脑中想象的情节说出来。在此过程中,语言与思维呈互动状态。说的收获与启发也促成了写的酝酿,将积累材料与化成文字之间的梯度大大缩小。尤其是教师让学生示范说,个别说,同位说,小组说,既是个体一次写的酝酿和尝试,也是不同个体间的一种互相启发,能使学生互相影响,不断补充,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内容。

  我认为“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培养学生想象作文的途径是很多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挖掘学生的内在创造潜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使学生创新能力和作文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作文教学反思 13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的第一单元的课文基本为“写景文章”。第一篇《观潮》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雅鲁藏布大峡谷》描绘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壮丽的景观;《鸟的天堂》描写了“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火烧云》描绘了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而与之相应的习作板块要求就是描写奇特的自然景观。

  写景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有难度的,特别是针对于农村的学生。学生的写作能力较差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而农村学生对于写作文更是“惧怕“。在农村,受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村里大多没有可供人们娱乐的公共场所,生活相对单一,学生相对见识较少。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的时间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度过,这样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写作文时,找不到合适的写作材料,无从下笔,总想翻阅范文,希望以范文来开阔视野,模仿写作。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没了,写作文的兴趣也没了。

  我发现我班的学生在写景作文上存在着较大问题。如学生不能理解什么是写景作文,写景的过程中往往写了大量的人和事,轻重不分。文章缺少文采,干巴巴的。文章太短内容不具体,不会具体写一处景物(一种景物), 段落的衔接不好,段落中间的逻辑顺序也有些乱,如写了花,又写其它,再接着写花。

  我决定采取以下策略:

  1、因学生的所见所闻实在贫乏,在布置作文时给学生明确的标题,如“我美丽的校园“。

  2、必须给学生作文实例,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如何写作。

  3、让学生多读多看一些写景文章并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想象。

  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是说一个单元就可以完成一类作文的训练。一类作文,训练的点也有好多,一个训练不到,学生的习作就可能不能完成得让我们老师满意,所以,不能期望一个好教案就能做到完美无缺,把所有的训练都完成,要求的作文写完整,写完美,这是不可能的。平时的训练,点点滴滴的训练,有系统的训练必不可少。

  作文教学反思 14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农村小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大多学生作文时的所表现出的共性是“眼看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农村教师必须做到:

  一、要浅化习作入门眼前闪烁。

  对于语文教师,特别是习作起步的老师来说,切忌一开始就和学生讲述许多作文的理论、技法,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而有压力,觉得自己根本写不出那样的作文而厌恶作文,丧失对作文的兴趣。习作入门课上,老师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作文就是写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你的快乐、你的.忧愁;写一盆花、一棵草、一只小蚂蚁;写和同学做的小游戏;写考试得到100分;写你犯的错误……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现场示范,以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引导学生动笔,将自己的的身边事说出来。至于作文是什么,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些都需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慢慢去理解、体会。

  二、练写观察日记,积累素材。

  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从何入门呢?练写“观察日记”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作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县河的少年儿童热情敏感,充满活力,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东西,如自然景物的状态,气候的千变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会的各种现象等,而光观察不记录,那么有多少新鲜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难免会忘记,即便日后能回忆,也是朦胧的。所以,在教导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还要养成练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提倡“观察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观察.在课堂上要经常指导学生练笔,使每个学生都能练出一双锐利的眼睛,学会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使生活周围的人和物烂熟于心,出口成章。

  三、多做游戏,在玩中写,培养写作兴趣。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用游戏的方法教孩子们写作十分有效,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将游戏融入到作文训练中,教学生玩中写作,写中再现玩趣,使作文成为最轻松平常的事。这样,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再也不觉得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四、要引导学生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农村小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可以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词句之外,还应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积累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等等。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兴趣也就更高了。

  五、教师要写好作文批语。

  学生的作文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因而强烈地期待得到老师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或热情地赞扬、鼓励,或诚心地帮助、指点。老师在作文批语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兴趣因此,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要用赞赏的眼光去批改,并通过作文批语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学习上的动力,心理上的平衡。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同时,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习惯,在生活中多积累一些素材,这样,学生就不会再视写作为难事,无话说可以变成有话说,不会写可以变成会写,用词干巴可以变成行文流畅,千篇一律可以变成百花齐放。

  作文教学反思 15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过于传统

  有些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学生能否取得较高的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步骤进行设定,并交给学生应对作文考试的方法,使学生由以前自由的写作变成现在充满框架的写作,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写出的作文缺乏创造性。

  (二)学生写作脱离生活实际

  初中生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所以在写作中有时会无话可说,但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又不得不写一些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时,学生可能就会抄袭作文书中的范文或者自己编一些内容。学生的写作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实际,造成文章内容缺乏真情实感。长期被动地写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不但使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而且抑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三)学生语言贫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都学会了上网,而且一些学生还迷恋上了网络游戏。这些学生每天面对电脑,缺乏与教师、同学的沟通,语言积累量少,造成语言贫乏,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

  (四)学生的素材缺乏新意

  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写作模式,但是其写作素材没有新意。在写“一件最感动的事”时,学生经常写自己生病时母亲的悉心照顾;写“自己长大了”时,就写自己为父母洗脚……这些事例缺乏新意,很可能全班绝大部分的学生写的都是这些事情,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成绩,而且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作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作文的教学反思12-08

教学反思作文06-25

作文的教学反思11-21

作文教学的教学反思12-06

课教学反思的作文06-24

作文教学反思06-26

小学作文的教学反思06-28

作文教学反思05-27

英语作文的教学反思05-25

作文的教学反思(精选21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