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我们

时间:2021-07-06 15:01:48 高中作文 我要投稿

高中作文关于我们

  篇一

高中作文关于我们

  生命中无法忘怀之轻

  天际的云朵,拥抱朝阳,燃得热烈,灼着目光,静下来,你可以看见那火苗耀眼的光,感受超越尘嚣的力量。

  ——题记

  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当我们沉浸于前进路上的琐碎而无暇他顾、疲惫不堪时,有没有静下来想一想,忽略了什么,或是值不值得?我们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自己认为值得的事,并为此挥霍大把的光阴,到最后,当遇到下一件事时,犹豫的我们才会清醒,奈何难以回头。

  不如安静下来,听一听内心的呢喃——那些蛰伏在角落里的声音,或许才是灵魂的梵音,让你看淡很多悲伤,给予你更从容的力量。

  如果你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那么他便真正的“失”了;如果你耿耿于怀于外在的成败,那么你离内心会愈来愈远;如果你甘于低头盲目追求当下,那么你会错过更多。春花秋月何时了。吟诗作赋,对酒当歌,谁不希望沉浸在诗意般的人生里?可是,执着的追求过后,恐怕只剩凄美的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讲春水向东流!”在低头盲目求索时,怎不抬头望一眼?望一眼辽阔的国土,天下的子民——那些生命中无法忘怀之轻,究竟辛酸了多少人的眼泪!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只鸟,飞越永恒,没有迷途的苦恼。”我们都渴望有一颗忘忧草。希冀自己会更无悔地跋涉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冰心所写的旖旎风景,可是我们如此的浮躁,去哪里能瞥到一路花开?那穿枝拂叶的人们,有泪可落,而我们却只有感伤。

  其实尘世中并没有诸多沉重的桎梏,所谓的疲惫,不过是我们太过执念于那些本来无需挂怀的世事,而真正的轻盈,则被我们弃于脑后,被封存被遗忘。尘世的喧嚣与明亮,世俗的快乐与幸福,在沙漏中,汩汩流过。我们无法奢望太多,也无需牵强,只要快乐、安宁、没有悲伤就好;而这,不过是重新对话我们的生活而已,让眼泪打碎荒芜,濡湿遗忘的角落,去做我们本来“必修”的事情,重新参与生活。

  雄浑陶醉的场景,光彩炫目的字眼,都不过是要被时间涤荡得无影无踪。不必感叹人生易逝,岁月难留,而应增加时间的厚度,更加从容地让自己的人生厚重。有分量。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高考阅卷评分:内容20分,语言20分,发展20分,总分60分

  1、选材精当,中心突出。考生不因自己博学而卖弄,借助三毛的诗句精心淘选素材,所以虽然素材多样但风格统一,强调“重视人生的厚度”的中心贯穿全篇。

  2、语言思辨,充满诗意。考生重在思辨,同时最大化地实现了语言的诗意和内容的诗意,仿佛是面对面地弹奏心曲,使读者乐于朝着她预设的结果思考。

  3、温馨和缓,感情真挚。作为一篇意在说理的散文,考生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对话氛围,即使批评性的文字也是清徐和缓的,所抒发的真挚情感散发出一股股感人的力量,缓缓流进读者心底。

  得分两点:主旨突出,语言思辨。

  篇二

  有这样一首短诗《土》:“紧紧依附于大地,是滋长万物的泥;离开大地的怀抱,是漂浮无着的尘。”

  那大地象征着一个集体,而泥和尘象征着不同的个体。前者可以滋长万物,而后者却漂浮无着。这说明:我们要依附于集体,并发挥自己的作用。

  “紧紧依附于大地”,则不会如尘土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浮、散落,它们可以有所归属,在集体中发挥“滋长万物”的作用。当然,这个集体是广义的,既可指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亦可指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世界。

  若依附集体,则会紧跟主流,不至于漂浮,无着落。就如,新中国的崛起强大,每一个人都跟着共产党的步伐前进,在其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不说为祖国作出多大的牺牲,太平地管理好自己就是一种贡献。也正是因为绝大部分民众顺应了党的号召,中国才得以强大。

  而那些不顺应集体的,如一些“不法分子”分子之类,则必将遭到打击,他们漂浮着,无人和保障。着就劝解我们:逆潮流而动者慎。盲目地脱离集体,追求所谓的自我,是非主流只会带来悲剧。

  依附于集体,不仅可以使我们有着落,找到归属感,更能在集体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你若没有依附于集体,你的才能如何施展?你充其量只能自娱自乐。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革命,而最成功的恐怕就是辛亥革命了。他们以开始是一个小小的集团,力量十分微弱。而那些决心革命却不加入团体的其实就是在空喊口号,无所世事。这一个个小集团,最终汇集为一个大团体-------同盟会,有组织,有谋划,每个人在其中有着自己的角色。最终,才得以推翻了清王朝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就依附集体的巨大力量,可以创造出奇迹。

  在当代社会,我们十分强调个性,而有些人的行为通常是脱离集体,我行我素,自以为会有多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实则,他们毫无价值,只是为了所谓的个性而个性,结果却只像尘埃一样漫无目的地飘荡。依附集体,并不是一种化同,人人都可以再其中切实第与众不同。

  依附集体,发挥作用,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

  2何必强扭文化的瓜

  有这样一道小诗说的是土与大地的关系:土依附于大地时,他就是泥,哺育万物,而当土脱离了大地,土却成为了无用的浮尘。

  而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别原因在于土来自于大地,可以说大地哺育了土,当土在大地中,融合是如此的和谐,自然就可以滋长万物;而当土离开了大地,它失去了所能依附的事物,没有安身之所,只能随风飘扬。

  文化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本土文化一旦离开孕育他的土地,那么他是很难成功的。本土文化与其开源地是共脉搏的。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一种本土文化的形成与其发源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江南的水乡赋予江南人含蓄的文化;东北的白山黑水造就了东北人朴实率真的文化;新疆自古的马蹄铃铃为异域风情造就了条件。就拿我所居住的上海为例,前几年很红火的周立波海派清口,反应的正是原汁原味的上海文化。“克勒”“打桩模子”“麦乳精”看似俗气,却是真实的上海生活,谈的是上海人的知心话,这才是他一炮走红的真正原因罢。

  “本土文化”的迁徙往往只是形式主义,无法扎根于他地。同样是以周立波为例,他在最近一年里想要跳出上海,面向全国,《小崔说立波秀》就是一个尝试。他试图用普通话展现上海风味的幽默结果自然与过去的轰动,不可同年而语矣。本土文化源于本土,也离不开那本土。文化岂是一朝一夕的成果?那是本土人几世纪甚至更久的结晶,简单的搬迁并不能使他人真正领悟其本质,而只是观其皮毛。相声让南方人误认为北方人无聊又俗气,简单的2

  几场清口又让人指责上海人小气。本土文化在迁徙中如果离开了那群懂他爱他的受众,那么不也会像土离开了大地那样只是浮尘,无所安身。

  文化的交流交融固然是可喜与不可阻挡的,但是我们不应因功利主义而强行将本土文化从生它养它的热土中剥离。现在社会上许多化泥为尘的现象,为何有些人为了经济利益强行将黑土风味的“二人转”在全国巡演?二人转载被剥除了文化内涵之后在我们面前的只有恶俗的外表,怎么可能会得到全国的钟爱呢?

  本土文化依附本土是规律使然,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滋润一方的.泥。本土文化这只瓜强扭之后是不甜的!

  3化尘为泥

  同样是不起眼的土,在空中就是扰人的尘,在大地上就化为养人的泥。的确,当一个人依附于集体时,他的价值往往能得到体现,而当人脱离了集体时,则容易变得茫然无助。

  我们每个人都是松散的土,力量是单薄的,这时,若是我们不做些什么,一阵风吹来便都成了漫天的尘:漫无目的、不知所归——甚至百无一用。可若是我们将自己纳入集体呢?厚实的大地不仅给我们带来安全感,更为我们通过与他人合作实现自我价值带来了可能,还能让我们同他人一起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样看来,我们该成为泥或成为尘就不言自明了。

  你可曾聆听贝多芬的交响乐?有着乐团演出经历的我对此感触颇深:无论是雄浑悲壮的《命运交响曲》,还是幽默热情的《费加罗的婚礼》,各声部完美契合的音效都是多么叫人畅快!我坐在那数十个小提琴手中,体会到的感动是我时从未有过的——那气魄与表现力,任何一个单独的演奏家也比不上。从那以后我边体会到,人的最高价值总要在集体中体现,方才淋漓尽致。

  集体关系的重要性,在文学作品中也时常得到体现。《西游记》中的主要角色,无非是泼猴、怪猪、河妖,就连那唐三藏,也是软弱不中用的;可等团队建成,他们互相依附,竟闯过九九八十一难,得了真经。《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个个拎出来都是好汉,可仍旧是势单力薄,非得和弟兄们在一块儿才成。其他诸如此类——像《悲惨世界》街垒起义队、《十二怒汉》里的犯罪团伙,都有这样的共性:纵是一个人的本事统天大,也要同团体合作方能施展拳脚。

  在现代经济生产方式中,集体的作用就越发不可忽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如果经济学有什么恒久不变的真理,那便是分工产生效益。”他写了自己观察铁钉生产的情况:“一个纯熟的工匠一人一天最多生产十根铁钉,而若是他加入生产铁钉的集体,一天的人均生产量是一百根。现代的大量产品需求要求我们不独自埋头苦干,而是寻求集体的帮助,分工生产,同时也为集体作出贡献。”著名的经济学著作《铅笔经济学》里同样强调了集体的重要性:“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如何独自制造一根铅笔,每个人都只是长长生产链中的一环。”

  化尘为泥,拥抱集体。这帮助我们生存,也帮助我们实现理想,甚至还能帮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愿尘埃终落,回归大地,化为春泥。

  4、风起水流,尘飞泥依旧

  土归于地,化为泥,滋长万物,别样生机;土归于天,化作尘,漂浮无着、不知东西。风起,尘飞;水流,泥依旧。

  同样是土,加之以风则为尘、加之以水便为泥。同样是土,依附大地便有万紫千红,离开大地却是游荡无所。因而我们要做添了水的土,要做地上的土,要做能使百花齐放的土。

  而这“水”,便是人情之水,这“地”,便是民众现实,这“花”,便是社会未来,这“土”——或飞或降、或湿或干,便是人们脑中的理念思想、行事方针。

  离开大地是不可取的。在政治经济动摇的工业时代,英法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以3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人们渴求社会的变革、经济的转型,构造了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法朗吉,追求人人的平等和谐。然而他们没有立于现实,没有透彻分析造成时代停滞的本质。他们闭门造车,因而法朗吉最终走向失败,他们的呼吁也被后人冠以“空想”的名号。他们想要百花争艳的春日,可风却太烈,将土卷作洒落远方的尘,他们不能紧紧抱住大地,因而大地也舍弃、放飞了这些尘。

  以民众为主旨、以现实为地基是应当谨记的。鲁迅深悟中国民情、人心弊端,浩浩文字喊醒无数沉睡于铁屋中的人们,影响至今。孟德尔八年切身实验,豌豆的红白之花、高矮之茎的详细数据分析使他发现了震惊世界的遗传规律。罗斯福聆听民声、调查民情,最终以政治干预经济的全新手段率先走出危机。无论古今,无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无论国籍,无论生前是否名气显赫,唯有注入了现实的脉脉流水的土,依附于大地,才能培育出美好的鲜花;唯有以民、以实为基,才能不至于被风吹成漫天散沙。

  所以作为普通百姓,应当脚踏实地、切身行事,不为旁逸斜出的枝条耗去宝贵的光阴,当我们追求自己认为重要的事物的时候;作为人上人,应当广求民意、立足现实,不要朝令夕改、纸上谈兵,当在颁布政策、发表观点、阐述思想的时候。只有这样,我们的理念之土便能溶合了人情现实之水,紧紧依附于大地;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之土才不会被违世的乱风吹得失了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愿景之土才能成为泥,而不是尘;只有这样,大地才有肥沃丰厚的土壤,而不是遮天蔽日的飞沙走石。

  风起水流,尘飞泥依旧。我们希望我们的社会是姹紫嫣红的桃花源,那就让我们从做泥开始——依附于大地的泥。

  5拥抱社会

  紧紧依附于大地,土是滋长万物的泥;离开大地的怀抱,土是漂浮无着的尘。紧紧依附于江河,水是滋润万物的泉;离开江河的怀抱,水是转瞬即逝的蒸汽。紧紧依附于社会,人能发挥巨大的潜力;离开社会的怀抱,人便只能一事无成。

  从上百万年前出现类人猿开始,人类的祖先们便过着群居的生活。人类是群居动物这一属性使任何人都难以脱离社会而存在,更不用说做出成就了。

  中国古代文人,或许是向陶渊明学习,又或许可以追溯到更早,总喜欢写一些表达自己厌官、避世情怀的诗词。可我们发现,无论是“种豆南山下”的陶潜,还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终究也都沾染了世俗与社会的气息。若无之前做官和所贪的财物,种地“草盛豆苗稀”的陶渊明怕是也无心“采菊东篱下”;若是没有当宫廷诗人得到玄宗赏识并被赐重金,李太白怕是也不再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洒脱了吧。即便是藐视世俗的诗人,也必须依靠他们所摒弃的社会才能存活;倘若真的离开了这个社会,再多的才华再精彩的诗词还未等道出,便被吹散在风中了。

  社会对人的作用当然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更多地体现在精神上。若不是看尽了美国黑奴的辛酸,司汤达夫人又怎会写出《汤姆叔叔的小屋》?若不是南北战争这场社会大动乱使她失去了未婚夫,玛格丽特?米歇尔有怎会写出《飘》?若不是经历宦海沉浮看遍人间冷暖,苏轼又怎会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无限感慨?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或多或少地从社会汲取了精神财富。而社会给予他们的是欢乐也好痛苦也罢,终究给了他们成功的启迪与灵感。

  社会给予人的物质和精神的作用对于每一个人的生存生活以及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脱离了社会的人就如空中浮尘、烈日下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棵草,甚至如断根的浮萍,终究是难以长久的。也许社会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可人只有紧紧依附于社会,拥抱社会,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篇三

  成长,就好比我人生中的一艘小船,行驶在波面上。有时风平浪静,有时也会遇到汹涌澎湃的海浪。我的成长之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经历着各种风波。对我而言,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我对自己很模糊,每次走到哪里都望着蔚蓝的天空,不知所措。有一次,我数学考了80几分,我十分伤心,满以为回到家后,妈妈能安慰我一下,没有想到,回到家后,妈妈出乎我意料,竟很生气骂我:“你说,80几分的成绩,怎么去考中学?太不像话??”面对妈妈的一句句>唠叨,一句句训语,本已很伤心的我,心里更加难受了。有时我想: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到底有什么好处?我真得很累,好想往床上一躺,睡上个十天八夜的。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必须经历种种考验。为自己的学业不理想而苦恼,为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感到委屈??快乐无所不有,烦恼也无处不在。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人人都会有快乐与欢乐,当然也会有烦恼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七彩阳光,然而即便在阳光普照的时候,也难免会出现短暂的阴云。

  我多么地想我一生中没有烦恼那该多好啊!可人不可能没有烦恼,在人的成长中就有无穷的烦恼,必要经历千劫万难,关键是你如何去面对它。

  不经意间,光阴从指缝中无声地流泻而过,殊不知,一眨眼的光景,从前那个乳臭未干,还咿呀学语的我已成为一个落落大方的女孩,在布满荆棘的成长历程中,每一寸土地都隐没着我的泪水,就这样蓦然回首,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弥漫着温馨。

  回忆起成长的历程,犹如雾里探花,有种朦胧美感。敞开记忆的闸门,在零零碎碎的回忆中,能捕捉住的清晰镜头,往往是快乐时的欢呼雀跃,泪水在眼眶里快乐地打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或是紧蹙眉头,晶莹剔透的泪水顺着指间淌下,潮水般地漫过脸庞。成长的历程,或喜或忧,它宛如一个五彩斑斓的闸子,掀起它的盖子,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那便是成长历程中的忧与喜,在阳光下,流光溢彩,沁人心脾。

  当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小女孩,总有一系列的烦恼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为什么在大人眼中我永远也长不大?为什么在大人们眼中我就像掌上明珠,易碎,需要加倍地精心呵护?为什么我要帮大人做事时他们总是笑吟吟地说道:”孩子,你还小!”什么时候我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成为家人的得力帮手?同年本该是无忧无虑的,但这些烦恼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也许”长大”这个字眼在当时年少无知的我的眼中,是微妙的,令人捉摸不透的,但那时我没想到,多年后的一天,我会轻倚在窗边,轻声叹息,童年时的欢愉,就像暗夜里的花,还没绽开,就已凋谢。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思想有些叛逆,总是固执己见,妈妈时常教训我,说我不懂世事。第一次挨耳光是因为我任性,一意孤行,目中无人,顶撞妈妈,妈妈咬咬牙,巴掌霹雳般瞬间落在我的脸上,火辣辣的疼。

  但我的心却更疼,撕心裂肺的疼。那段时间,我常常在深夜里轻声哽咽着,我忧愁,我烦恼,甚至怀疑,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于是,每天夜半,泪水交织着痛苦,无声地滑落,浸湿了枕头。这段日子,一直有一层灰色的阴影笼罩着我,我多想挣脱出来,不再沉浸在悲痛之中,即使是做一株忘忧草也好。做一株有着纯洁灵魂的忘忧草,把忧愁全拨抛掉。直到有一次打骂中妈妈按捺不住心中的痛惜,一边打骂我一边泪如雨下,她那温热的泪水生疼地砸在我的脸庞,和着我同样苦涩的眼泪,直到我们相拥着痛苦,我才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从此再也没有让母亲为我流泪。

  成长历程的烦恼,就像一杯香茗,细细品尝,到底才会发现,有丝丝甜腻缭绕在嘴边,那是苦涩后接踵而来的甘甜。即使我每次遇到烦恼,我也不会沉沦,因为阳光也会有黯淡的时候,雨过天晴后,一切照样,灿烂辉煌。

  然而,成长历程中的快乐,也是耐人寻味的,让人忍俊不禁,每当我回想起童年趣事的一点一滴,我的喉咙都会不自觉地绷紧,一股笑意涌上心头。

  那一回,正上小学一年级的我在姐姐的书架中不经意地翻出了一本书,瞅着那漂亮而简单的书名,我慷慨激昂地念到”虫记!哈!原来是专门纪录昆虫的书啊!”姐姐一听,傻愣愣的,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瞅着我这副沾沾自喜的嘴脸,姐姐连忙凑过来,不看还不打紧,这一看姐姐可就笑岔了气,上气不接下气的,直捂着肚子在地上打滚儿,我分明看见她的眼角溢出了泪水,我正纳闷,姐姐气喘吁吁地说道:“哈!老妹!这是《史记》不是《虫记》,哈哈,真是逗死人了。”经姐姐这么一解说,我便忍俊不禁,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呀!

  现在,回想起姐姐被我逗得前俯后仰,也痴笑与于当年的天真无邪。儿时的我,的确让人啼笑皆非。而我似乎受了这件事的影响,不久后便沉溺于“书香”之中。人们常说,读书,乃人生一大乐事,在成长的历程中,怎能没有书的陪伴?它就像是拂晓时天边的启明星,引导着旭日的升起,>温暖着我的内心世界,从此我的身边弥漫着浓郁的书香。如果说儿时是一首迷人的小诗,那么儿时的读书时光就是最亮的诗眼。在书的陶冶下,我快乐地成长着。现在回想起成长历程,总感叹:“儿时的童稚啊,永远是一溪清流,洗净尘世的烦闷。”

  回忆成长途中的点点滴滴,感觉很微妙,因为总在回忆的时候,一股不知头绪的情愫涌动着直冲泪腺,从眼角滚落出几滴>幸福的泪水,滑落嘴边,舌尖轻轻一舔,却发现这泪是甜的。这份像糖果般的童年,我不想失去,我要将成长历程作为幸福的记忆,永远地保存。

【高中作文我们】相关文章:

高中作文:我们奋斗我们努力11-20

我们是青春高中作文12-01

我们的明天-高中作文11-06

我们的微笑高中作文09-30

高中我们的梦想作文03-12

我们的理想(高中作文)08-13

我们的校园高中作文05-26

我们的学校高中作文05-30

我们的爷高中作文05-30

我们父辈高中作文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