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的观后感

时间:2021-08-10 08:19:3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三峡好人的观后感

  三峡好人影片讲述了煤矿工人韩三明和女护士沈红从山西来到重庆奉节,分别寻找到了自己已离开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别两年的丈夫。下面是关于三峡好人的观后感的内容,欢迎阅读!

三峡好人的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1

  最近在老师的推荐下观看了“三峡好人”这部影片,这是一部没有豪华场景、没有大腕明星、没有华丽台词的电影,有的是断垣残壁、普通人生和平白对话。但是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好片子。

  影片讲的是: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在商业片、日韩泡沫剧充斥影视市场的今天,《三峡好人》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厚重,以及这份厚重所留下的深深的思索。

  这部片子,让我真正看清了,中国最底层劳动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之前从不知道,也很难有机会看到。现在的媒体,歌功颂德的事太多了,混淆视听,只知道有些山区很穷,穷到电都没有……之类的。

  生活是很困难的,生活是很无聊的。为了生活,有人从事着日薪30-40的拆房子的重体力劳动,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开挖黑煤窑,只为赎回老婆,有人曾花三千将妹妹卖到山西,待解救回来,居然再次将其以三万卖给包工头,有人为了给男人治病,甘愿做暗娼…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影片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的国度里,还有这样一个地方,还有这样一群人。《三峡好人》揭示了一个最根本的道理,就是人在极端的贫困中,做人的尊严根本就不存在,死与活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钱上升到了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为了钱,底层的女人除了自己的身子还有什么可供换取金钱呢?男人除了体力和一条命,也没有其他的本钱。人贱命也贱,他们的一身正如片子的结尾一幕,一生都走在钢丝之上,随时有掉下来的危险。穷人生也好,死也好,没人在意,没人在乎,自生自灭。

  影片对生活糜烂醉生梦死的城市人是非常不屑的,很多人对土得掉渣的农民工反感甚至憎恨!城市人的虚荣心让中国社会严重分化,农民工已丧失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应有权利,在势利的城市人眼中只有在城市边缘艰难刨食。在这凋谢的世道上,农民工的`生活颠沛流离,生命如此渺小,命运如此不堪。

  过去20多年的巨变,为越来越多的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但也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也许是发展路上不可避免的代价,但至少我们在享受全新生活时,不要忘了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行走在路上的民工,那些到处“讨生活”的外地人,那些跟中产生活极不相称的服装和嗜好(包括老四样烟酒茶糖)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没有。”

  浪里看不出,但《三峡好人》为我们看了;分不清欢笑悲忧,《三峡好人》为我们努力呈现了;滔滔江水,浪花转瞬即逝,《三峡好人》为我们记录了。

  影片留给我深深的思索:生活是什么?我们追寻的生活又是什么?也许当我们这样自问的时候,当我们为了生活而盲目奔波的时候,不防去看看在同一时空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当我们关注别人生活方式的时候,也许我们能解释很多无法回答的问题。

  三峡好人观后感2

  一件朴素的背心,一个破烂的包袱,山西矿工韩三明为了寻找分别十六年的妻女,踏上了陌生的土地;一副简单的生活用品,一份热切的期盼,山西护士沈红为了再见离别两年的丈夫,来到了偏远的城镇。《三峡好人》中,两个毫不相关的普通人,怀着各自的期待,来到了同一块满目疮痍的土地——重庆市奉节县。

  《三峡好人》是一部由贾樟柯导演,在“三峡移民”工程背景下拍摄的影片。贾导用平淡的叙事手法,以韩三明、沈红的寻亲过程为主线,讲述三峡人民在“三峡移民”时的生活状况。

  “三峡移民”,是一件历时八年的浩大工程。因为长江水位上涨迅速,将会淹没奉节县的一部分,政府安排十万名居民迁到广东、福建等地。正如影片所说:“一个两千多年的县城,几年就拆了,怎么能没问题?”被迫离开故土的居民们遭受着种种磨难——经济困难、疾病缠身、亲人分别......在重重苦难下,人们为了生计,只能靠耍小聪明、攀附他人甚至贩卖亲人谋利。但他们本性淳朴,不会在金钱中迷失自我,《三峡好人》正是赞美了这些为了生存努力的“好人”。

  我的祖籍隶属奉节县,每年过年都跟着爸爸妈妈回家看望亲人。虽然我曾经听爸爸妈妈谈到三峡移民,但并没有重视这件事。在《三峡好人》中,当我真正目睹了这一切,才体会到居民们将要离别故土,远走他乡时的无奈与眷恋。一个两千多年,拥有丰富文化积淀的古城就这样沉入了水底,确实让人觉得惋惜。

  《三峡好人》简洁明了的叙事风格让我觉得眼前一亮——整部影片通篇都在讲一个平淡的故事,没有多余的废话,也没有华丽的特效。某些“大片向”电影确实让人感觉激情澎湃,但终究只能消遣;《三峡好人》虽然只是安安分分地讲故事,却将“三峡移民”的背景及当地居民的淳朴融合其中,这一点做得十分出色。

  如今,电影市场正在被各种各样商业影片包揽,植入广告无处不在。而这样一部从头到尾叙述、不带任何商业性、能为我们传播正能量的电影,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一部好电影,不仅要构思精妙,演员也要“专业”,才能做到引人入胜。《三峡好人》在背景处理上恰到好处:民工之间的方言谈话、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表演、真实的移民场景......这些景象让我有一种亲切感,仿佛置身于影片中。

  不得不佩服贾导的胆量,为了让故事真实,他放弃了明星大腕,剑走偏锋,选择了“业余演员”——影片中除了沈红的扮演者是专业演员,其他的群众演员几乎都是当地居民。一句句从“演员们”嘴中说出的方言,不但没有让观众感到不适应,反而烘托了整部影片的气氛,显得更现实。这样的大胆尝试,收效甚佳。

  相比沈红,我觉得群众演员更有“演员范儿”。特别是“小马哥”,做人处事真有一副“发哥风范”,让人感受到“江湖豪气”。“小马哥”这一类人,属于当时社会中的“异类”,能力不足的他不努力工作,想走“不平凡”的道路谋生。从他一开始欺负韩三明,到后来视韩三明如兄弟,不难看出,“小马哥”也是一位“三峡好人”。

  贾导在一些小细节的刻画上,更是令人拍手叫绝。

  影片中四次出现了“烟、酒、茶、糖”的字幕。乍一看,只是对四种物品的总括,但仔细品味,其实这四个字对应的正是《三峡好人》中的情节。每一个字是小片段的总结,也是下一个片段的开始:“酒”是韩三明找到妻子哥哥时的场景;“茶”是沈红寻找丈夫时的过程;“烟”代表三明初来乍到寻求帮助;而“糖”则有两重含义——“小马哥”与三明的告别、三明对妻子的告别。这四个字的运用,让故事环环相扣,结构紧密,引人入胜。

  影片中,韩三明与拆迁工人们的对话令我印象深刻。一位工人问韩三明:“你来的时候看见夔门没?”韩三明摇摇头:“没有。”另一位工人从口袋里抽出一张十元人民币,在他面前晃了两下,带着几分得意地说:“这十元的'后面就是夔门。”夔门是奉节的标志性景点,我回老家时,爸爸曾指给我看过。老实说,这件事连我也不清楚。

  韩三明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哦,这是我的老家。”他拿出一张老版的五十元人民币——背后印的是黄河壶口瀑布。工人们大开眼界,一位工人低声嘟囔了句:“哦,你的家乡也不错啊。”一段简单的对话,把各自热爱家乡眷恋故土的心理活动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一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马哥”不幸遇难后,韩三明为他点了三只香烟祭拜。这样一个不起眼,甚至有些不尊敬的举动,让我感受到了韩三明的质朴和重视朋友的善良本质。看见“小马哥”的微笑永远定格在黑白相片上,我竟也感到鼻头一酸。

  故事的最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平凡结局——韩三明准备和妻子复婚,沈红决定和丈夫离婚。生活就是如此戏剧性,世事难料,幸福无法强求,我们只需顺其自然,享受每一天。

  《三峡好人》的英文名被译为“still life”,意为“仍然生活”。是的,不管生活如何艰难,也要坚强地活着,生活还要继续,遭遇困难时,请在心里默念一句:好人,一生平安。

【三峡好人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三峡好人观后感12-21

《三峡好人》观后感07-01

三峡好人-电影观后感11-14

《三峡好人》观后感作文07-21

《三峡好人》观后感优秀例文10-11

好人作文05-26

吉林好人观后感01-01

好人好梦歌词10-23

好人好事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