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观后感(通用10篇)
《十二公民》改编自大名鼎鼎牛气冲天的《十二怒汉》,最早是1957年的黑白片版本,还有俄罗斯和日本的改编翻拍,是身为话剧导演的徐昂的处女作,我们看看下面的十二公民观后感吧!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1
影片开头,是某法律大学英美法补考模拟法庭现场,其实这一设定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整套司法制度。影片介绍了十二位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水平、不同生活经历的公民围绕一起命案展开的关于嫌疑人是否有罪的辩论。我认为,片名之所以叫做“十二公民”而非“十二陪审员”,是因为其实这十二个人并不全符合作为真正陪审员的条件。美国的陪审员制度对于陪审人员有严格的要求和筛选体系。
一开始是初选。首先与案子有关的人员,包括与原告或被告有联系的人不得入选。另外一些职业有可能产生思维倾向的,比如律师、医生、教师等等,也不能入选。此后其余的候选者还必须通过十分严格的审查,来删除一些由于环境和经历所造成的有心理倾向的候选人。
而影片中八号是检察官,六号是外科医生,而一直认为嫌疑人有罪的三号,则是一个与儿子有着重要矛盾的父亲,对于嫌疑人与父亲素有嫌隙这种情况易产生代入感,以致无法客观判断。这些都体现了影片中的陪审团与真正的陪审团的差异。
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应该就是八号陪审员通过两位证人的证词再结合老人自身的身体情况和居住环境还原案发现场,找到时间上的矛盾证明老人证词有误,证实了嫌疑人的无罪可能。而实际上影片主体也是各位陪审员对于证词的推敲,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改变了陪审员们的投票结果。
然而实际上,在美国,这一工作检方和辩方做的,相当于我国的原告与被告双方。影片中的两位证人应属于检方证人,那么辩方的责任就应是通过提问或出示其他证据检验证人及其证词的真实性,已达到辩护目的。这一过程叫听证。显然这又是中西司法制度中的又一差异。
我们可以看到,刚开始除了八号陪审员,其他十一个人都是在听取两段未经仔细审查的证词之后便轻易地相信了嫌疑人有罪。然而这种轻信,会使很多人遭受五号和九号陪审员同等的命运,就像五号说的“万分之一的错误,那对于一个当事人来说那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也像八号说的“所谓的百分之百,往往是我们四舍五入的结果,而真相往往是在那些小事里头”“决定一个人该不该枪毙,这事不该吹毛求疵?”“关系到一个国家法律未来是否公正,不该吹毛求疵?”。
这就是司法公正的意义,也是法律工作的意义。我们的参与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法律必须是严谨的,吹毛求疵是身为一个法律人该有的态度。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2
《十二公民》这部电影是个令人深思的好电影。它的演员班子和导演与其他电影的不一样,他的导演徐昂和演员何冰、韩童生等主要演员都是话剧界的老戏骨。他们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与表现更加深刻。
在这次讨论中经历大大小小的讨论12次,第一次与最后一次投票结果更是天差地别。最开始一个人认为富二代无罪,其他11个人都认为有罪,最后一次全部认为他无罪。在第一次投票的时候,3号陪审员问8好陪审员为什么投无罪,8号陪审员这样回答:"我是觉得,这事我们不说清楚,想明白了,随随便便把手一举,就把这孩子推到了死路上,这样不行。"我们为何对生命如此苛刻?因为我们总是去相信,或者是选择相信别人说的"事实",而不做深入的思考,而不做质疑了?就因为如此,一条生命可能在无知的口水中淹死!
10号陪审员说8号陪审员吹毛求疵,8号陪审员说:"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这不该吹毛求疵?"虽然这是令人震惊的"弑父案",但是人们好像只顾得去跟随大众的观点,作为谈资,而忘了去关心事件中的人到底发生了什么,只相信"既定的事实",而对真正的剖析却当作没事找事,都成了热情的陌生人。
12位陪审员素不相识,职业也十分广泛,有教授、出租车司机、房地厂商、保安等。在讨论的过程中,也都牵扯出很多人的伤心事。3号陪审员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离家出走的儿子、4号做一年半冤狱,7号卖东西被保安追赶……一件案件的讨论触发了如此多的个人不愿言说的事,而这些被引发出来的事有令人唏嘘感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楚呀!
除此之外,讨论过程中还引发了地域歧视、冤假错案、养女大学生等敏感话题,使这部影片提供给我们更深刻的思考。
在第12次投票时,坚持认为有罪的3号放下了个人的情感因素,投了无罪。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宣布一个人有罪,除非证据确凿!
"这应该是我们看待事情的立场。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3
十二公民,这部电影早前同学就推荐过,说国产片,但看了挺不错的。我当时想,哦,国产片啊,不喜欢看。后来一直没当回事,但是前两天下下来存到了电脑里。今天就看了看。其实是刚刚看完。这是怎样一部片子呢,首先简单的布景,十二位公民,十二种身份,各行各业,各种人生。关于一件案件及犯罪嫌疑人的定罪与否展开的一次次激烈讨论。先不说讨论的内容吧,就说演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韩童生老师饰演的的士司机。这个案子的结论关乎儿子的毕业论文,所以他作为陪审团来参与讨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穿着老布鞋,黄衫子,注重礼教,在各种人证物证下坚决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他有着暴脾气,很倔,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开始看到这个人物—真的韩老师演得太好了—对,就是个市井小民,每日为了生活奔波,说话的腔调以及一些小动作还有喝水的杯子真的把一个的士司机演活了。其实这个人物刻画得很深刻,文中称他为3号陪审员。3号陪审员在讨论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叫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其实这句话在这个人物的表达中很重要,是3号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基础,他认为孩子对家长应该是言听计从的,应该是礼貌尊敬的。一个孩子,及时家长做得再不对,毕竟他是生你的父母,行为和语言上都不能有过激的表现。所以他对犯罪嫌疑人在证人的观点作证下坚持认定有罪。而且这样的人物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是很难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但是最后,他为什么改变,认为无罪了呢?因为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因为自己曾经犯的错,孩子就离家出走,六年未归家,六年没有打一个电话。这位父亲心里是有怨的啊!
你凭什么不理我啊,你凭什么离家出走啊,你凭什么走了之后就再也没联系就再也没回家啊?!
我是你爹啊,我再怎么也是生你养你的人啊!
你凭什么这样!
其实3号再怨自己的儿子,但是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啊,他爱,他心疼,到最后他终于原谅了儿子,终于解脱了内心。最后他认为那个犯罪嫌疑人同时也是死者的亲生儿子无罪。电影在人物刻画上可谓是费尽了心力,无论人物衣着,行为,言语,以及场景都下足了功夫。看完影片,终于感觉中国电影还是有希望的。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4
《十二公民》这部电影由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钱波等主演,讲述了当代中国一个由富二代杀人案引发的法庭斗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故事真相,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十二公民观后感800字。
电影《十二公民》主要讲述了某政法大学在暑期为未通过西法课程的学生举行了一场补考,通过模拟西方法庭,学生分别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审理的正是当时在社会上反响强烈的“富二代杀父”案件,陪审团由这些学生的家长及学校保安等人担任,家长都是来自社会不同的阶层,有出租车司机、医生、房地产商、教授、保险推销员等。在听取模拟法庭审理后,陪审团要对案件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模拟法庭将依据陪审团的意见做出最终判决。
影片中的十二位陪审员互不相识,职业涉及广泛,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意见,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只有八号陪审员认为那个“富二代”是无罪的,其余都认为“富二代”是有罪的,通过一次次对证人证言的推敲,模拟证人证言所陈述的事实,对物证的辨别及其使用方法的质证,现有证据中的疑点被一一论证,最终陪审团成员达成一致,认为“富二代”是无罪的,模拟法庭结束了庭审。
影片中模拟法庭采用的陪审团制度多见于英美法系国家,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犯罪嫌疑人是否被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每个陪审员的任务就是认定事实,探求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内心,这不仅是陪审员的权利,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片中十二位陪审员在讨论的过程中,触发了许多个人不愿述说的故事,每个人的苦楚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
虽然本片是改自美国影片《十二怒汉》,片中的陪审团制度在我国不常见,但是对人性的讨论是不分国界的。不知从何时开始,很多人喜欢给自己添加标签,一旦被媒体网络扩大宣传其价值观,在明显的判断中,很容易误导大众。很显然片中陪审员对“富二代”的评价就有类似的偏见。在偏见与事实之间,通过合理的怀疑,精密的论证,一步步的走向事实的真相。固然合理怀疑也不是要钻牛角尖,而要论证证据的合理性,最终被证据说服。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作为法律人的我们不仅要严谨的对待每一个案件,同时也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宣传法律,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本片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好电影,影片中的人物都是话剧界的老戏骨,他们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表现都非常的到位,值得大家一看。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5
第 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于2015年06月20 日举行,颁奖礼第一次全面公开评审全过程,最终《十二公民》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五项大奖,成为大赢家。
一部伟大的电影,无需大制作、大场景,亦无耀眼的明星,而是要让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解读,进而反思现有的生活。《十二公民》成功了。
影片开始,用几个简洁的镜头陈述了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最后产生的结果也与一开始举手表决的局面大相径庭。
一直让人好奇的8号陪审员的真实身份在电影的最后一
刻才揭晓——人民检察官!正是他的坚持,案子一步步抽丝剥茧,最后戏剧性反转,十一个人终被他一个人说服。面对其他陪审员一致意见的压力,他不为所动,坚持法律,体现了维护法律尊严的精神,给荧幕前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意识启蒙课,也引发我们深深的反思。
在当今一个法治理念还未深入人心的时代,网络却异常发达的国家,公民往往更愿意利用自己朴素的价值观来对当事人进行舆论宣判,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网络陪审员',仅仅凭借媒体或者其他人口口相传的一些片段,就轻易的给当事人'定罪'而不去相信司法机关严密的调查和专业的判断。这部电影就给了我们理性的洗礼,让我深深地知道何为‘理’,又该如何做到‘理’。
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目前社会和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希望促使民众反思现状,进而提倡法治精神、回归人性的美好。这或许就是电影《十二公民》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6
思维其实是一道限制你的墙。
常人来看,富二代似乎就应该骄奢蛮横,杀害亲父便似乎也不足为怪。
忽略掉表面那层偏见,客观地来看,那么老人也似乎并没有动机撒谎。
可事实上,要从老人的角度去分析整个案件,才能够发现隐藏在暗处的真相。
很多时候,其实是思维影响了人的判断,所处的思维模式导致人看不清本质。想要看到真正的世界,绝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也不是用完全不带主观意识的眼光去看,而是用清辙眼睛去看天,用朦胧眼睛去看云,用飘逸眼睛去看风,而每次你都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似是而非,一切陌生而熟悉
电影里还有一个情节,当一切证据证人都被推翻后,一直顽固地认为富二代有罪的3号眼神呆滞了几秒,随后愤怒地又回到了原点,说:”这么多的证据证人还不够吗?学校是让你我根据现有的证据去讨论,而不是让你们去证明这些证据都是错的!错的?“然后颓然地跌坐在椅子上。
其实越接近真相,人们往往越不愿意承认,就像越发现宇宙的寥廓,人们才越发现自身的渺小轻微,这让狂妄自大的人类如何接受?思维的墙,说到底还是人类自己砌就的,不愿承认自己的愚昧无知,便砌成一道高高的墙将自己紧紧地包围起来,然后就自以为安全了,可悲人的精神虽不属于物质,仍受限于物质。
所幸总有勇者哪怕竭其力量也要挣脱这桎梏。这才有了这场精彩绝伦的讨论,才不至于让真理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无辜亡灵痛哭于阴暗角落。
只是这世上因捍卫真理便惨遭迫害的殉道者何尝少呢?近代科学的伟大先驱布鲁诺因坚持信奉“日心说”,便一生始终被人与”异端“联系在一起,为此颠沛流离,为此受了8年的牢狱之灾后被判用火活活烧死。但真正的勇士怎会屈服于淫威之下,当布鲁诺听完宣判后,仍面不改色地看着这伙凶残的刽子手,轻蔑地说:”你们宣读判决时的恐惧心理,比我走向火堆时还要大得多。“是的,即使身死,但他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将永不磨灭,他的精神早已超脱到物质之外,而不是苟同于一群恐惧到颤抖的蝼蚁。
因为思维的枷锁,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便否定掉真理,以理所当然地将自己奉为真理,而渐渐忽略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生命的意义。为何不推倒那堵思维的墙,去看看墙外的世界呢?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也是对自身的尊重。
而世界知道,少数比多数更多。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7
一桩看似证据确凿的案件实际上漏洞百出,全是破绽,就这样一部没特效场景不变甚至演员都屈指可数的电影,引来了我们一阵一阵热浪般的掌声,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让一个又一个“屏奴”抬起了头加入了这场头脑风暴。这部电影,引起的不仅是我们一个多小时的全神贯注,更多的是引起了我们的思索。
若像电影中一样,突然有一天,我也有选择的权利,而且还是针对另一个人的生杀大权,我们会毫不加思考地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做出一个看似有道理、实则漏洞百出的选择吗?
影片中所展现的十二个人的行动与表现引起了我的深思。“生死亦大事矣”,这是从孔孟时代一直流传到今天的训言,想必一个成年人应该明白。但这十二个人在第一轮投票时,仅有一个投出无罪,其余都投有罪。他们的客观公正、严谨细致又在何处?
我想,面对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这种大问题一,我们应该保持绝对的冷静,消除偏见,以全面客观的角度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出一个真正正确的选择。
但现在的我们,是一支为祖国行使权力、为法律维护公平、为公民主持公道的武装力量。假如我们不能像剧中那个检察官一样,冷静而准确地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么人民的公道甚至国家的威严也就无从保障。我们,也就不能背负起保卫祖国、守卫人民的重任,倘若不能冷静、正确而公正地做出判断,我们和那些犯罪的人也就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比他们所做的更要令人发指。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我们军人的基本要求。在执法时,我们必须秉承着一颗铁面无私的心,不可在其中掺杂一丝一毫的个人情感,更不可以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再进行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行为注定是愚蠢的。剧中体现了许多对于有钱人的偏见、对外地人的不信任、对犯罪或犯过错的人的不体谅、对不孝的错误定义,先入为主的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确定一个人的生死等等一系列不公平不正义的行为。看电影不光只是看其中的热闹或是什么,要从其中学到什么才是关键。放下一切偏见,抛开自己之前的认知,真正地从零开始思考、去调查,这样才能真正的作出公平而又正确的决断。
其实不光是断案,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该这样,学会倾听但不去相信,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受去判定某一件事情的性质,当然,固执己见只会让你越陷越深,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行越远,真正地迷失方向。一颗铁面无私的心,一颗公正的心,一颗能平等看待所有人的心才是我们需要的,甚至是一种必需品。
“言无刀锋,却能伤人”我想,我要把这八个字送给更多更多的人。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8
《十二怒汉》足够经典,翻拍自《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电影也挺让人满意。
看《十二公民》电影之前,浏览了一下剧情介绍。某政法大学里为补考而设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虚拟法庭上,就是十二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士,而这些人并没有决定这些人所讨论的案件审判结果的权力。就在这样的法庭上,一个极富责任感的检察官以一己之力说服了其他十二位"陪审员",让正义得以伸张。
开始觉得故事的开端有些无力,而且这样的移植让片子定调很低,甚至给人俗气之感。但接着看下去我的看法发生了转变。其实这样的设计就是很讨巧的,既解决了剧情合理性的问题,又在审查制度下符合了有关规定、规避了踏入雷区的风险。
《十二公民》电影虽就是翻拍,但把它的故事放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下讲述也合情合理。而且故事环环相扣,整部影片无论就是小段落还就是总的结构都可自圆其说。即使片中人物有时的反应给人以故弄玄虚和拖沓之感,但这种抽丝剥茧式的推理还就是让观众沉醉在了解谜的快感之中。
片中人物的设计很用心,个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让人难忘。其中9号陪审员老大爷回忆自己在"反右"中遭遇一场戏,合理推进剧情往下发展的同时,可以让人更深刻地认识到"多数人的暴政"为何物。还有蹲过监狱的5号陪审员,用自己的经历让人明白冤假错案的危害。除此以外,4号陪审员的"干爹"身份、10号陪审员的地域歧视、6号医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7号小卖部老板生活的辛酸、11号校园保安的大学梦无不令人印象深刻。主创们正就是通过这些人的言行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表明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态度。
其实,这部片子的成功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演员的表演。众多话剧出身的演技派带着一个年轻演员飚戏,让人看着直呼过瘾。
从试听技巧运用的角度看,该片亦可圈可点。导演光就是靠场面调度和5。1声道的熟练应用,便盘活了一个平淡无奇的废旧厂房。影片结尾处的那个充满了诗意的平移长镜头中,导演更就是将场面调度用到了极致。片中,导演还利用灯光模拟天气的变化,适当地烘托了影片的气氛、外化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可以说,这次的翻拍尝试就是相当成功的,除了以上谈到的片子本身,《十二公民》电影也就是一部踩着时代步点,反映时代精神,为时代主题而生的电影。
当影片倒数第二个镜头终于揭开了8号陪审员的身份谜底,当片尾字幕出现了本片的策划单位,我们恍然大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就是我国司法公正以及检察机关自己的一部形象宣传片。不同于一般的ppt式的宣传片,这样的宣传更高级,宣传效果也更好。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映衬下,当司法改革搭乘着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快车,导演需要做的,只就是顺势而为,让自己的电影站在改革的风口上,把自己扔进时代的大潮中。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9
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不同身份、职业背景和文化层次的人们,对于道义、法理的理解和判定是有很大区别的,最终能否找到妥协点,能否形成统一意见,那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我以为对一切事物的判断和给出结论,都需要建立在了解、理解和有所遵从及参考的标准上。不能让一个人对不熟悉、不了解、不理解的问题或事物发表意见,那是不负责任的态度,是臆断!
陪审员臆断害人,医生臆断害命,老师臆断误人,领导臆断误事,生意人臆断蚀本。而世上又不存在每一次决断都正确的人,总有一些偏差和遗憾,十全十美的结局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中国人的法律意识相对较低,各级陪审员的水平更是参差不齐,相去甚远。但法律形式上还规定有他们的参与,其作用和结果到底怎么样,我等局外人不清楚。期望他们的心态是端正的,法理是清楚的,判断是公允的,少出现误判或错判的情况,就是‘吃官司’人们的福音。
另外一个想说的事情是,中国的父子关系,特别是社会观念变化日益加快以后的父子关系,会变成什么样?除了抚养与被抚养,还有没有平等的沟通和温情?利益、诱惑、世态、他人、朋友、工作、老板……等等因素对父亲有什么影响?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对未来有什么影响?我是有点迷惘了,感觉许多东西已经变得无法理解,许多事情已经变得无法掌握,许多感情已经变得无法接受。现实中的许多中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已经变得这个社会上最亲近的陌生人,不知这是一种悲哀、无奈还是无尽。我们可能选择用一种平淡与无所谓的心态去面对,可能是最明智的结果。
十二公民观后感 篇10
第一次听到老师介绍这部电影时不以为意,但是随着何冰老师的出场以及电影剧情的不断发展,全班同学都在专注于享受电影本身,这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所以我想要写下观影感受来表达我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感悟。
据资料得知,这部电影本身是由一部影史经典作品——《十二怒汉》改编而来,但是它并不是直接照搬故事,汉化台词,而是将原本的十二个主人公,加入了因为我们中国独有文化土壤和社会现状而产生的不同社会履历以及性格。电影的名字是十二公民,而看完电影后也能发现,这可以说是一部群像剧,尽管何冰扮演的8号检察官是故事的引出者和主人公,但是在观看整个影片的过程中,我们能因他们每个人对证人或证物的不同看法从而知晓各自的故事。在这十二个陪审团成员中,身份与性格各异,来自不同的阶层,这之中有出租车司机、医生、退休老汉、房地产商人等等,不难看出,正是因为这种身份阶级间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对于相同案件的不同看法,而通过这些看法,我们也能发现其中隐含着我们现行社会的一些问题,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部关于辩护是否有罪的侦探型电影,而是真实地刻画了我们的社会面貌与人间百态。
这部影片的核心就是富二代弑父案,直至影片的结尾,我们也不能断定案情的真相,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让我们来看看剧中不同人物对于案情的看法,首先是诸多网民。网民们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男孩有罪。也许按我们观看者的视角来说,这些网民简直是出离愚蠢,并不知道详实证据也没有分析就妄加定罪,但是,也许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然而当这种事件真实发生时,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也会被大众的风潮带偏。三人成虎事多有。
再从网民的心态上分析,一般来说,我认为那些觉得有罪的网友有以下几种心理。首先就是没有完全去了解事情全貌而根据媒体提炼出来的结果做出判断的人,其实这样的人应该是最多的,但是从情理上也很能让人理解,这不是一出简单的杀人案件,这是富二代杀父案,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富二代,二是杀父。当这部分人或是根据社交媒体或是从他人口中听来消息后,如果是一般的案子也许并不是这样的结果,但是我们中国社会的传统伦理土壤,使得杀父这个禁忌触犯了很多人的心里底线,使他们将自己代入,试想,假如自己的儿子也这么不孝该怎么办,这种代入感混合着一种义愤填膺的正义感使得这桩案子在他们心中已经有了结果,那个男孩就好像是殉道的耶稣一样,无论他杀还是没杀,正义还是邪恶,他都必须以死来恢复这些人中的“心里创伤”,正是如此,当检察院宣布暂缓案子处理后网民们的争议才这么大,“魔女”必杀之以正人心。
其次,这一部分网民很可能是本着看热闹,看杀头而来的。纵观近年来争议案件中的网民态度,很多人都有相当的戾气,这部分戾气可能来源于工作的不顺心,学习的不顺利等等。举个例子,当人贩子是否死刑被热烈讨论时,我是支持死刑的,但我发现有一批网友,他们不单单支持死刑,而且还讨论起了死刑的执行方法,什么杀千刀,枭首,凌迟甚至将家属下狱,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在讨论这个案子了,其实人贩子死不死都对他们来说不重要毕竟没有利害关系,但是这可以满足他们的戾气,嗜血的欲望。工作中被上司骂了,在现实里无法反驳,便想找一个有罪之人来替代那个老板的位置,期望着以这种方式“主持公道”。而影片中这份人血馒头,他们也不会错过。
讨论完网友的心理,我还想再追究一下大学里的辩方律师。8号在剧中说过,那些辩护律师根本就没有尽心尽责的为被告辩护,假如我是被告我一定当场要求更换律师,也许在其他人眼中没有什么,但是对于我来说,当审判锤落下时,可能我的青春年华,甚至我的一生就如此度过了(此处可接肖申克的救赎),所以那些准备考试的学生尽管是在模拟法庭,这样的行为也是相当的不称职的。但是我还想说的是,从心理上分析,这也不一定怪她们。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传统讲究的就是邪不胜正,因此我们的戏中剧中也就基本是正义战胜邪恶,可是仔细一想,我们的人物塑造其实先天就有很大的缺点,就吹毛求疵的以传统剧目,铡美案说起,在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包拯是在主持正义,最后砍下了潘美的头,可是事情总有万一啊,你心中的万一也许就是别人心中的一万,圣旨未到,包拯便动手,在古代,这很显然就是藐视法律条文而只遵循自己想看到的,自己所相信的正义的例子。铡美案,这样黑白分明的只是个例,更多的是黑白难以真正判断,处于一个灰色地带中,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古代的法官往往是听信所谓正义的一面之词,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冤魂屈死(此次可看何冰主演的大宋提刑官),将它代入到现代,那个辩护律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从根本角度上讲,还是不同的文化土壤造成的,我国观念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外国更重视程序正义而我们重视结果正义。诚然,都是从正义的角度,利他的角度出发,都是人生境界中的第三境界,可是没有程序保护的结果真的是对的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发生了一起惊天大案,汤普森杀妻案,这个案子在美国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因为它和电影中的案件一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因素,汤普森是一名黑人,对于很多有种族歧视的人来说,这是罪名,他是橄榄球运动明星但没有文化,有暴力和酗酒前科,如果按剧中网民的角度,他的作案动机和个人经历都会让他最后被证明为凶手。事实上,哪怕他的辩护团队也有这种怀疑,但是他们没有将这种怀疑表现出来,因为既然接受了这份职责,也就必须尽最大努力为他辩护,在未定罪之前,他永远只是嫌疑人。最后,汤普森因为律师团的出色发挥沉冤昭雪。但在影片中,妨碍大学生为富二代辩护的仅仅是能力问题吗,我相信这不是全部原因,更多的可能还是她在潜意识中觉得富二代杀人了,我为他辩护我违反了内心的良知,我不能这么做,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不认为这种理念一定是错的,相反,它代表了我们心中的仁与义,可惜的是,在现代司法面前,我们必须抛弃掉这一切,以最冷酷,尽职的面貌出现在法庭上,这是作为一名司法系大学生的基本意识,影片很好地暴露出来了这种不足。
谈完了司法角度上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就是剧中的社会问题。十二位陪审员,他们对于这个案件的判决态度有根本上的不同。第一种,以检察官,商人和医生为代表,尽管商人一直反对检察官的观点,可是他的每一项反驳都是有理有据的,不掺杂个人意见的,就如最后他对司机说的话一样,向真理低头是一种幸福。第二种,以老北京和司机为代表,这两个人一直是非常坚决的反对派而且经常以在我们眼中无理取闹和蛮横的态度对待法庭,直到剧情的末尾我们才发现,出租车司机反对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使他联想到了自己的儿子,结合上文第一种网民的心态,不管真相如何,他就是要反对,抛开他儿子的事情在后面提,这本身是一种扰乱司法制度的体现,因为个人的私情,真到法庭上,有可能一个鲜活的生命因此陨落,这也反映出来了当今社会部分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我们还处于小康社会,没有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作,因此还有很大的一部分漏洞,正是因为这种人的存在,国家间的差异,我们不能完全的吸取西方陪审团制度,而是根据国情变通。最后一种人,就像二号和十二号一样,他们是法庭上的墙头草,并非贬义,而是哪边得势支持哪边,这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体现,两边都不得罪,在每个人的身上其实都或多或少的有类似的表现存在,仔细一想,其实这样的人也最好不要出现在陪审团上。陪审团需要的是什么,是真正对于案件有价值的思考,敏锐的判断,假如每个人都是这般好谋少断,那么辩护律师说完时支持辩护律师,原告说完支持原告,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立场,案情永远也不会有最终结果。
【十二公民观后感】相关文章:
《十二公民》观后感06-05
十二公民的观后感12-31
十二公民的观后感06-11
十二公民观后感例文03-21
十二公民观后感初中04-28
十二公民电影观后感04-29
《十二公民》观后感(精选20篇)03-26
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例文03-21
十二公民观后感700字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