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通用9篇)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1
在学校组织的看电影活动中,《湘江北去》让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身为读书人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低层,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几个孩子之间的互动,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却被那几个孩子深深感动,不是没有挣扎过的,终是抵不过内心对孩子的忧虑,对国家的责任。演员并不流利的湖南话,让我不觉有些郁闷,甚至觉得有种毁掉片子的感觉。但是听久了,却又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或许我们会对这奇怪的腔调进行调笑,但我们心中绝不会减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他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绝不会轻言放弃,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岗位上奋斗着,我看到那些活在语文课本中的大文豪们,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锄头,端起了铁钳,他们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鲜亮丽的长衫,而是破旧不堪的短褂;他们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谈天论地,却屈尊于火炉炼钢的煤灰中。但他们依然在战斗,依然不灭身体里沸腾的热血。
是的,他们依然在战斗。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会,怎么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
为孩子们讲解的中国国情仍历历在耳,那些忧国忧民的箴言,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先生,我们何以救国家”是啊,我们何以保家卫国,我们的先辈们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儿稚语塞的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那些鲜血,那些牺牲到显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么样呢?强大的封建势力,压的激进分子寸步难行,他们苦苦挣扎,却没有出路。庆幸的是中国还有救,孩子们还是那么勇敢,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位浑身素缟的孩子将地图藏进自己身上时,我有一瞬间的.惊愕,不是没想过的,当东西被搜出来之后,那个孩子又会被怎么惩罚呢?他还那么小,家中的亲人又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么可以承受的下这么多的苦难,只因为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相信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眼里有些希望和不灭的挣扎,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灯火,为了更好的将来他们不放弃一切的希望。他们努力奋斗下去,不论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微小!
反观我们,生活在他们无法想象的年代,拥有他们无法想象的一切。明亮的教室没有改变什么,先进的设备也没有改变什么,甚至,我们更差了!这是为了纪念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电影,但我却不想过分强调那时那些鲜明的人物们,他们无疑是任何时代的主角。那些与我们相同的学生们才跟让我感到心惊,我们是如此的不同又是如此的相同。我渴望追随他们的足迹,一畅我们心中的湘江。
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2
片段主要叙述了毛润之(毛泽东)在1918年看到中华多数人民勾搭日本人,篡党地位。毛泽东、萧子升、杨开慧一帮湖南爱国抱有中国思想的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智来到了北京当代。
在先生杨昌济的指导下,他顺利当上了北大图书馆新一任的临时管理员,在那里他结识了和他一样爱国的李大钊、陈独秀先生,而又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实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李大钊先生让他去法国留学,但是他又声称:我是中华的炎黄子孙,中华少年,我一定要救国救民,就算死也值得!他表示留下来研究中国历史的问题。
他奔赴长沙,那时正值五四运动,中国爆发的时代,毛泽东加入到了《新民学会》顺利成为了新民学会的一员一个核心,大家都一致选他为骨干,领头,他为了不让大家气馁、灰心,自己创造了《湘江评论》每天都刻苦地写一些报纸和书籍。
当他带领着学生大打屈张时,长沙司令督军张敬尧想法设法、绞尽脑汁地与他作对,三番五次带领着手下的兵去挑挟他,张敬尧使用暴力压制爱国民众对民众不敬!
毛泽东与何叔衡踏上了上海中共一大的路途,他们犹如滚滚长江,爱国的精神汇入历史汇流,看了这部老电影,我不禁回想起那时日本人对我们中国严刑酷打的场景,电影中的毛泽东身怀大众为国献身,他与他的好朋友在张敬尧的折磨下,坚持不懈地寻找拯救国家的政策,努力地探讨通往中国的道路他们对真理和爱国的情谊一直都是坚持不懈的!这一点儿深深地令我感动看,有几个人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勇进奋前。
他们拥有最最坚强的斗志,心里怀揣着最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最正直的科学理论,他们怎能不成功?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有时也是娇小的,有时也是懒惰的,但我们的`思想永远都是最端正、最具有思想的,我们吃苦耐劳也愿意一直为中国付出巨大的贡献,哪怕是一丝丝也可以!
论中国思想的深度,勇气,甚至是智慧我都远远不如先人以及伟大的祖先,要想走出日本人的嘲笑声,要想让中国傲然自立、变得更加强大起来,这都是要靠我们青年的力量。
他们一路走来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的他既不算是小鸟也不算是霸气十足、展翅高飞的雄鹰,就是一个硬着头皮去救国的中国少年,一个有真正思想的人!
那时他那么的娇小、微弱,怎能承受家中亲人的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能承受那么多、那么大的困难,原因就因为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坚信自己的老师,他的眼眸里有一丝丝希望和无畏的挣扎,我知道!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红灯!永远不灭!
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3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峦叠翠;漫江碧透,乘势而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干万类霜天竟随便。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一代人的迷茫,不清楚历史时间的步伐改何去何从。劳苦大众,沒有吃饱穿暖,沒有影响力,有的仅仅那绝情的剥削。你是否还记得哪一个浑身上下素缟的男孩及他的父亲,大伙儿忿忿不平。一条人命与十元大洋加两小袋谷物的买卖,这就是一般劳苦大众在执政者眼中的使用价值。还记得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那娇嫩的响声:“老先生,大家何以救国?”
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男儿满怀救国救民的理性化一同赶来北京。北京,结交了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胡适等文学类巨擘。
陈独秀他热爱祖国,恨国。恨卖国求荣的政府部门,恨自己都还没充裕的能力救国。爱这片生他育他的农田,爱成千上万的同胞们子弟。“爱它干什么,管它干什么,不喜欢也好,无论也好,忘记更强。”即便语调是那麼的决绝,大家還是能听见他内心的声音。这是气话,这是愤慨,这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爱。常常讲到起头,他总是由不得的让水杯,而他却不记得那样的个人行为,由于那就是情不自禁,那就是心里最真正的感情。就山东省主权交涉不成功后,他从此没法抑止心里的不满意。他在拼搏,他是个勇士,他不容许我国再那样消沉下来,他要唤起十万万中华儿女的爱国心。
备受陈独秀、李大钊等的危害。从一开始的“没死、求己、猛进、坚毅”到“生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他觉得改革是要的',波涛汹涌是务必的,不做奴仆仅有抵抗。时值陈独秀被抓,以便声援北京市的健身运动,开创了《湘江评论》,他为《湘江评论》写出一段大气磅礴的创刊宣言。“不疑者疑,不取者取,不畏缩者不畏缩了。”“全球什么问题较大?吃饭问题较大。什么力量最強?群众协同的能量最強。天别害怕,鬼别害怕,死尸别害怕,官僚资本主义别害怕,军伐别害怕,资产阶级别害怕。”汇入了这一条河流中,开始了他诗史一样的革命生涯。
影片的最终杨开慧放弃了,她那年青的性命就是这样戛然而止,而她的精神实质却一直与我们同在。“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工作尽早取得成功!”深深印记在每一个我们中国人心里。
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4
小时候我就经常听爸爸讲一些近代历史,所以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的人物有几分了解,于是利用暑假空闲时间观看了一部有关近代历史的电影《湘江北去》。
影片讲述了1918年中国军阀割据一片混乱的景象,毛泽东、肖子升、蔡和森等一群湖南热血青年怀着救国的理想来到北京,勤工俭学筹备资金准备赴法留学的事情。
到北京后,毛泽东在老师杨昌济先生的介绍下,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管理员一职,在打工过程中认识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他们达成了共识。在此期间毛泽东的母亲生病去世,然而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被打垮,而是变得更加顽强。
后来毛泽东放弃了赴法留学,准备回到长沙专心研究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期间,毛泽东创立了《湘江评论》帮助学生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影片最后因为毛泽东、陶斯咏和肖子升的.革命道路不同,因而走上了不同的爱国道路,我觉的陶斯咏有句话说的很好:“道不同不与为谋,但道不同不碍为友。”即使革命道路大不相同,但他们彼此的友谊不会因此而消失,他们依然是好朋友。最后毛泽东和何叔衡踏上了去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的征途。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要有新思想,只有不向别人屈服,不软弱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压。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心里就如同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久久不能平息。
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5
前两天,我观看了电影《湘江北去》。这部电影很有教育意义,记录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艰辛历程,也记录了毛泽东为了求索救国真理而付出的种种努力。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当时祖国的贫穷落后,祖国的不强大,就被帝国主义列强任意欺侮。让我非常愤怒的是那些可气可恨的军阀张敬尧、谭延闿等等一些败国军,对外国列强软弱无能,却对中国百姓任意欺凌。而毛泽东和伙伴们为救国救民不惜一切代价,他们为去北京受尽屈辱,由于资金问题他们只得坐船到武汉然后再步行到北京,到达武汉后的吃饭问题只能靠打零工赚取,最终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北京。并见到了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老先生。
中国从屈辱中走出来了,走向成功,踏向希望,一步步实现伟大的理想。为我国捐躯的'烈士们做出最好的报答。是他们用牺牲换来了我们美好的今天,是他们用热血换来了我们的和平。我们要感谢要报答的不仅仅是捐躯烈士们,还有推翻帝制的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的毛泽东主席。他们是多么伟大啊!他们为国为民不屈不挠,奋勇向前,从无助,到强大,经历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都记录在电影中,让人仿佛回到了过去那些艰难的日子。
电影主要说明了中国革命的事迹,那时,有人为了反抗被抓,有的受尽侮辱自杀,有的还有一身的冤屈……那些讨厌的军阀们,没有一个去管,一个去问,只顾着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百姓,让百姓受苦受累。在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百姓。
电影中的几个小事,就可以体现出毛泽东的优秀品质,像他们从湖南带辣椒给北京的老师,虽然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却有浓浓的情意。因为他们坐船先到武汉,再步行到了北京,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到北京。这样的尊敬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在杨先生去世之后,他的妻子和女儿杨开慧要坐火车回她们的老家。毛泽东知道后提前把行李用黄包车拉到了火车站,然后一件一件往火车上搬,而不让她们母女俩动手。他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电影中毛泽东去请求当教师,校长同意后,他开始为孩子们讲那些卖国贼,并告诉孩子们要报仇,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争光。后来,他和伙伴们动身赶往北京,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达北京他一直在图书馆打工为接近自己的崇拜对象李大钊而努力。从李大钊那里学到了新思想、新知识。最后,毛泽东打算走俄式道路,两个好朋友却因志向不同离他而去……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了,祖国共欢呼,经历了千辛万苦的祖国,终于熬出头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应该永远的记住这一天: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天。
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6
湘江水滚滚北去,橘子洲乃是一片葱郁,只是那故人已逝,朱颜已老。怀想当年,润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人生无处不青山。喊出那个年代青年的最强音:不死,求己,坚韧,猛进。恰同学少年,因为心怀天下的**,因为尝遍民间百姓的疾苦,因为坚信中华民族的复兴。孔老夫子说过:苛政猛于虎。湖南有个张敬尧,全中国有个北洋政府,中國黎民百姓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民不聊生,生离死别,惨不忍睹。此乃吾神州?此乃吾赤县?
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的年代,一批以润之为首的爱国青年发起了爱国求真的运动,他们练体魄,读新刊,充实自己的思想,犹记得他们于岳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壮怀激烈。救国救民可不是意气用事,需要武装思想,于是毛泽东,肖子生等热血青年到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他们逐步对救国有了更理性的理解。毛泽东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通过对李大钊先生赠与的书籍的深刻研读,加上对广大湖南农村的社会调查,更加坚强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他们反复思想斗争中决定俄式的发展模式最符合中國的国情。只要主义真,砍头也不怕。
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位美丽而坚韧的女性——杨开慧。她是毛泽东最坚强而柔软的后盾。一身红袍,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在1930年,杨开慧被**捕捉坐牢,面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渝,大义凛然: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这位为中國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很让我敬佩。
中國之革命,任重而道远。湘江北上,是一个历史的起点,中國命运的起点。正是湘江边的一批热血青年,爱情求真,心怀黎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坚信正义永存,光明永存。对此,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近代中国饱经耻辱,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觅神州?我们为什么如此?只为梦中的神州,只为驱除鬼怪,只为振兴中华。所以湘江北去仅是个开始,中华复兴之路仍在继续,你,我,还有千千万万的当代青年,加油!加油!
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7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一代人的迷惘,不知道历史的脚步改何去何从。劳苦大众,没有温饱,没有地位,有的只是那无情的剥削。还记得那个全身素缟的男孩及他的父亲,我们忿忿不平。一条人命与十元大洋加两小袋粮食的交易,这就是普通劳苦大众在统治者眼里的价值。还记得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那稚嫩的声音:“先生,我们何以救国?”
这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在北京,毛泽东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胡适等文学巨擘。
陈独秀他爱国,恨国。恨卖国求荣的政府,恨自己还没有充足的能力救国。爱这片生他育他的土地,爱千千万万的同胞子弟。“爱它做什么,管它做什么,不爱也罢,不管也罢,忘掉更好。”即使语气是那么的决绝,我们还是能听到他内心的声音。这是气话,这是愤慨,这更是他对祖国的爱。每每讲到起头,他总是不由的让杯子,而他却不记得这样的.行为,因为那是不由自主,那是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就山东主权谈判失败后,他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的不满。他在奋斗,他是个勇士,他不容许中国再这样消沉下去,他要唤醒十万万中华儿女的爱国心。
毛泽东深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从一开始的“不死、求己、猛进、坚韧”到“生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他认为革命是要的,波涛汹涌是必须的,不做奴隶只有反抗。时值陈独秀被捕,为了声援北京的运动,毛泽东创立了《湘江评论》,他为《湘江评论》写下一段气势磅礴的创刊宣言。“不疑者疑,不取者取,不畏缩者不畏缩了。”“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毛泽东汇入了这条江河中,开始了他史诗般的革命生涯。
电影的最后杨开慧牺牲了,她那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而她的精神却一直与我们同在。“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
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8
“做教员就是要为人师表,是表率的表,是思想和行为的表率。”在一个简陋的小学堂里,毛润之激动地为孩子们讲道:“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战争,就是要愈败愈战,为中国崛起而战。”影片的最初,以此幕情景为契机切入,引出了少年毛泽东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润之与萧子升等人在雨中畅淋,何胡子有感而抒:“江江江,盖其有情既无情,风雨呼啸,直射湘江,闻墨四水,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从师万里外,访友入文渊!”
不久后,润之乘船去武汉,为赴法留学之事北上,并探望恩师杨昌济,临走前,孩子们都奔来为这位仅当了两个月零七天的教员送行。怀揣着救国为民的热切希望,润之一行人来到了北京。
“一个人要有自己信仰的主义,树立一种贯穿自己一生的思想,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可以,但牺牲自己的主义不可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再回想,杨老当年讲授课业时所道的话语,润之心中思绪千万。
毛润之第一次见到李大钊先生的场景,十分有趣,先生正依着润之写的强健体质的的书作相应的运动,正谓是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欲救国,必先提倡武风,强健民族之精骨,最终实现挽救民族之危亡之大愿景。
再便是,胡适先生正在为学生们授课,一番陈词,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冲进学堂的一个学生带来了‘喜讯’——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了然而一战的胜利,却未能让润之和各位革命有识之士舒展愁颜,中国的局情却是愈发复杂,不容人丝毫懈怠。
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 篇9
《湘江北去》带我们重温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有那么一群在黑暗里挣扎,在黑暗里迷茫,在黑暗里探索,在黑暗里斗争的热血青年,他们以改变国家命运为己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湘江北去》与其说是以毛泽东为主角,倒不如说是以湘江的那群进步青年为主角,以当时中国进步青年为主角。整部影片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用毛泽东等一批风华正茂的湖南青年来反映出当时中国革命高涨、满清热血的新青年,借湖南张敬尧这位倒行逆施、勾结日本的军阀来反映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这群湘江青年依然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少年中国说》中的"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话。
《湘江北去》这部影片给我们感觉最深的是毛泽东等人到北京拜访杨昌济时,杨昌济对他们所说过的那些话。"吾人求学与海外,欲归国而致之用,不可不就国之情形深加研究,何者当因,何者当革,何者宜取,何者宜舍……",还有毛泽东回忆杨昌济在讲台上所说过的一番话"一个人要有自己信仰的'主义,树立一种贯穿一生的思想,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主义不可以……"贯穿影片的中心我想就是杨昌济的这些话,这个剧情也是围绕这些话而展开。剧中湘江这群进步青年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组织新民学会,积极开展活动,从投入五四热潮运动到创办《湘江评论》,从筹备资金赴法学习,到回国后改造旧中国。他们结合我国国情在救国的道路上始终在带着"何者当因,何者当革"来思考国家出路的问题,最后在取舍间这群进步青年的思想上有所改变,信仰发生分歧。面对一路风雨走来的好友,他们为坚定彼此的信仰,毅然地选择分道扬镳也绝不牺牲自己的主义。
想想当前我们很多人都丢失了自己的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衍生出了很多金钱利益至上的观念,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发展的支撑是企业,抑制经济发展衍生的金钱观也需靠企业的文化,如果把企业文化建设好,就能给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带来好的社会风气。而我们非公企业最容易接触底层的劳动工人与农民,以党员带动群众、服务与群众,我们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历史,我们内心隐隐作痛,但在这隐痛中还夹杂这一种感动,为这群不怕牺牲敢于革命的热血青年而感动,为这群青年所肩负起要振兴民族的使命而感动。
又到了一个改革的时间窗口,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早日实现复兴中华的伟业!
【电影《湘江北去》观后感】相关文章:
湘江北去观后感10-08
《湘江北去》观后感300字05-14
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精选13篇)11-28
家住湘江畔07-27
血战湘江观后感07-14
《血战湘江》观后感07-18
血战湘江观后感(精选9篇)08-09
血战湘江观后感(精选10篇)08-16
血战湘江观后感(精选21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