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观后感

时间:2021-07-19 13:32:2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鸿门宴》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鸿门宴》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鸿门宴》观后感

《鸿门宴》观后感1

  刘邦尊项羽令,护送虞姬回楚,却因心系天下百姓,反将倒戈,入主咸阳,劝降秦王,软禁虞姬,又在咸阳城内得谋士张良,战将韩信。

  项羽为此勃然大怒,举兵讨伐,又进谋士亚夫之言,退兵回城。特设鸿门宴以宴请刘邦,寻机杀之,并在此之时派人刺杀楚怀王,但却因刘邦派韩信暗中护驾而“刺王未遂”.

  鸿门宴之时刘邦进张良言“忍辱负重”虽说是依然惹怒了项羽险些丢了性命,但却因韩信的特赦令及时到达,而侥幸逃生。

  鸿门宴后张良称臣项羽,与亚夫共为项羽谋士,项羽得此2人,又拥雄兵40万,天下本应随即可定,登基称帝。却不知此不过是张良的“诈降计”张良“诈降”成功又用“反间计”将项羽与亚夫挑拨,使亚夫失去了项羽的信任。是的,在战场上,在政治上,亚夫与张良是不共戴天的宿敌。

  项羽失去亚夫,张良也随即离去回刘邦大营。

  项羽再次大怒,弑杀了楚怀王。惹怒了八路诸侯,致使刘邦联合八路诸侯齐讨项家军,项家军大败,项羽自刎。将刘邦顺理成章的推像了帝王宝座。

  项羽输了,事实以如此,无法改变。但不知他是否想过,他为何会输。

  早期的项羽自信,意气风发,随时随地都透漏着一种王者的霸气,那是一种绝世男儿特有的品质,难能可贵,值得赞扬,但却太过残暴,不得民心,致使张良诈降,不愿为他所用,他输给了残暴。

  韩信,武艺盖世,用兵如神,神勇过人,却不得他重用,致使韩信倒戈。他输给了自己的眼光。

  鸿门宴后,他轻信张良之言,不进亚夫直言,并最终气走了亚夫,气走了那个曾辅佐他项家3代,助他成为霸主,即将一统天下之人。亚夫走后他随即成为了无牙之虎。他输给了自己的疑心。

  亚夫走后,他虽成无牙之虎,但他“西楚霸王”的名衔依然在,他的40万雄兵依然在,俗话说“老虎虽死,余威犹在”况且“老虎还未死”,相信亚夫走后,他只要肯等,等待合适的时机,他依然有坐拥天下的机会,但他却没有等,他急于讨伐,弑杀了楚怀王。致使八路诸侯倒戈,联合刘邦讨伐项家军。他输了,输给了自己的自负。

  是的,项羽输了,致使他输的地方有很多,可总的来说天下没人可与他匹敌,。唯一击败他的是他自己。他无法正视自己,摆不正自己的方位,克服不了自己的缺陷。最终只能以此下场结局。

  而刘邦,忍辱负重,进逆耳忠言且心慈仁厚,心存天下。他得到了民心,战胜了自己,他赢了,赢的很漂亮。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刘邦在拜张良为军师时,张良问“敢问将军大志”刘邦答“天下百姓尽存我心”张良建议刘邦放弃咸阳,以保全咸阳百姓,刘邦答应了,虽然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可刘邦权衡轻重后还是答应了,不为别的,只为保住咸阳城内的百姓,当时的他确实没有那个能力保护咸阳百姓,但若放弃咸阳,却有谈何容易,可刘邦做到了,他忍痛割爱了。虽然那只是张良试探他的一句“玩笑”之言。他却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那样的决定,他乃豪杰,这样的品质,你与我都没有。

  亚夫走后,张良去看望亚夫,尽显友人情谊,并未有任何的宿敌之情,“英雄惺惺相惜”!!!亚夫说“在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就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让我看到了我年轻的时候!或许最懂亚夫的人莫过张良,但最了解张良的人,也莫过亚夫了吧。那是一种无言的交流。

  年轻的你我,如果跟刘邦的“大志”相比,你我简直是微不足道,胸无大志。或许我们也不需要像刘邦那样的大志,但若能像刘邦学习,像他那样的去一步一步的战胜自己,相信辉煌就在不远处。大事都是从小节开始的。

  刘邦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人。

  项羽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人。

  《鸿门宴》拍的很好,像一个镜子,可明己。

《鸿门宴》观后感2

  余观之《鸿门宴》,深有所怀,遂作此篇,兼怀古人之遗风。 —

  —题记

  直到此刻,鸿门宴上哪剑拔弩张的情形人在我的脑海中浮幻未泯,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让我的心情无法平息,难以释怀。鸿门宴,一段听起来静若止水而实际上有波澜壮阔的历史的代名词,是历史长河中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记,青史载之,只为引起后世更多的追念。在观看了《鸿门宴》之后,我的`灵魂得以洗涤,内心与之共鸣,不只是因为对历史的重温而感到更为清晰了然,更多的则是古人的风范使我为之倾倒,为之折服。倾倒,只为陶醉;折服,只因经典,此自然之理也。

  《鸿门宴》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其鲜明而又形象的人物刻画上,众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相聚鸿门,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历史大戏,虽没有千军万马的厮杀,没有热血沸腾的激动场面,却也给人带来一种难以释怀的心灵震撼。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之后,天下格局变化多端,霎时间,诸侯四起,争相诛虐暴秦。刘邦则在沛丰起事,相应起义,遂成沛公。他不断发展自身势力,并迅速组成了一直属于自己的抗秦武装,在这一过程中,刘邦顺应民心,以德服人,为自己招揽了一大批谋臣良将,这一点对处在乱世中的刘邦是难能可贵的。而项羽在其叔父项梁死后,他接过大任,继续拥立楚怀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项羽武艺高强,力能扛鼎,有勇有谋,时人异焉,但为人刚愎自用,有时候却又少谋多断,难以笼络人心,韩信的弃项投刘就是很好的证明。刘项二人签订“怀王之约”后,各自讨秦,因为先入关中,破咸阳者为王,所以项羽亲帅大军,倾巢而出以其强势正面攻秦。刚开始,一路上势如破竹,但是打到河北之后,却受到秦将章邯的拼死抵抗,始终僵持不下,而另一方面,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的建议,避其锋芒,保存实力,绕道而行,最终先破咸阳。项羽闻后大怒,便设宴鸿门,想趁机杀掉刘邦,以绝后患,然后一人独霸天下。

  张良与范增的精彩对弈无疑是鸿门宴上的一大亮点,面对范增的咄咄逼人,张良显示出超人的定力与稳重。他在下棋时故意拖延,给刘邦争取了时间,也给即将来援的韩信争取了时间,其斗智斗勇,精彩绝伦。而刘邦,自始至终都看项羽的脸色行事,再起强势威逼下,任然处变不惊,面无惧色,表现出了超强的忍耐力。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道理:小不忍则乱大谋。项庄舞剑则是整个鸿门宴的高潮部分,项庄、项伯的激斗场面使局面陷入了紧张的气氛当中。此时,虽没有了樊哙临危闯帐的插曲,但樊哙却也始终以其豪情忠义、勇敢果断成为了鸿门宴中的主角,樊哙戏份不多,但他每一出场都会给观众以震撼,攻营拔寨时,他当先锋,赴鸿门宴时,他顶住对方的强势,力挽狂澜,使刘邦得以进退自如。可以说,樊哙是一个被精心刻画的有骨有肉的忠义之士。而项羽本人,他一时间被至高无上的权利冲昏了头脑,刚愎自用而又不听规劝,在关键时刻当断不断而坐失良机,没有杀掉刘邦而放虎归山,最终导致了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鸿门宴的更深层意义在于,通过这次宴会,新的天下格局逐渐形成,新的历史发展方向只在举杯谈笑间、尔虞我诈间取决。鸿门宴对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标志着一个时代即将结束,另一个时代即将开始。

  通过《鸿门宴》此片,我对秦末楚汉相争的激烈场面有了全新的了解,并对其中的历史人物也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他们常活灵活现的用现在我的脑海之中,于是便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数风流人物,还看鸿门。

  我重赴鸿门宴,领略古人之风采,采撷古人之遗风,只为响应历史最深处对心灵的召唤。

《鸿门宴》观后感3

  有幸能看到这部电影,我不敢说全部都看懂了。

  历史上,真正的鸿门宴是怎么样的,我在《史记》里已经读了个通透,甚至有些读腻了,读烦了。但在看完电影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心念为之一动,有些酸楚的感觉。

  我并不是说电影的魅力高于书籍,而是为电影里所诠释的以鸿门宴为线索的我们当下与人交往时仍存在的那么一点,就被那么一点,感动了。

  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种下的种子,在那之前,可以说我是一个顽童。在那之后,有所改变,能让我真正高兴的,是这么长时间里结识了许多朋友,也维持了许多友好的关系。经常在想有些朋友为什么可以维持到现在,而有些朋友却只是匆匆的一面?两三年前我似乎找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能称兄道弟的人,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能相交至今的朋友,我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不那么明显;匆匆一面的朋友就属于“你死我活”的了。当然,这个答案并没有怎么站住脚。

  我的好兄弟王悦,他和我并不是从小玩儿到大的,只是陌路相识罢了。但是我们之间的那种默契,那种互相赏识,他对我的那种无私的帮助,让我觉得在我们初遇时仿佛认识了很久。

  还有杨兄,只是因为一场比武就拉近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比武场上,我们都不曾留手,都被对方打伤过。可是这种伤,让我们笑得更为欢畅。

  徐靖,是我的兄弟中的开心果,没他不好玩儿,没他没意思。不是他多么会讲笑话,其实他不善于此道,而是他肯让我们来笑,从不反驳,更无怨言。似乎他也享受在其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胸襟和气魄啊!

  浩伟,可以说他时运不济,也可以说他咎由自取。自打上高中二年级以后,说实话,我对他的某些行为感到不齿。但是为什么我舍不得离开这位兄弟?

  马宁,一个硬汉。单打独挑勇闯四方,我很佩服他。老王也是这样的人。拿起电话,不知道该打给谁的时候,马宁不做第二人选。聊上两句,即便不能见面,那个孤寂的心也落下来了。

  老彭,初中以后我们就没联系过了,直到有一年大学时期到青岛玩儿才见。可是很奇怪,见面之后,我们之间并没有感到陌生,反而觉得比以前熟悉。

  奇峰,怪才啊。我们少不得的是争吵,吵到面红耳赤,吵到天翻地覆,吵到差点儿大打出手。他不服我,我不服他。真是人生难得一位吵的知己。

  努尔,在她面前我就像跟在姐姐身边的孩子。离京之前,她陪我喝酒,听我讲一些伤心难过的事情,从旁开解。连我自己都记不得什么时候跟她建立起这么深厚的友谊。

  立冬,说起她。至今我犹敬之若天人。本以为初中以后,不会再有什么联系了。万没想到,事隔八年,她还肯来读我写的诗篇和小说。每想至此,心头涌出一份慰籍。

  海鑫,为什么她会那么信任我?从来不曾怀疑。我并非样样通晓,事事能平。我办砸过很多事儿,我被难倒过许多次。可她仍对我坚信不疑。只是一个“磁”,解释得通吗?

  邵哥,可以说他是一个功成名就的男人。而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且没有什么经天纬地之才的毛头小子。我相信他看到的我写的那篇稿子,对他而言司空见惯。但这知遇之情......

  如果说我之前得出的答案还能成立的话,那他们的友谊将把那个答案破掉。电影版的《鸿门宴》,通篇上下我只看到了“有情有义”这四个字。一个人,学识可以纵贯寰宇,武功可以盖世无双,计谋可以深不可测,品行可以德高望重,境界可以至高无上,财产可以富可敌国,名声可以威震九州......但是情义二字,如何去形容,如何去诠释呢?是什么把我们拉到了一起?理想、信念、利益,这些统统不靠谱儿。如果只是因为一个“情”字,那么似乎太单纯了。不过,也许就是这么单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