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新课堂观后感

时间:2023-04-28 00:29:2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15素质教育新课堂观后感

  素质教育在济南市的率先全面推广,为我们的教育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它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气息,同时也使我们产生了一些困惑。学生在校时间短了,有些学生抛开了学习,迷上了其他事情;压力小了,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

2015素质教育新课堂观后感

  面对新课改对老师的创新要求,面对如何改变学生学习状态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点尝试,现将自己的一点实践和体会,在此和同仁们一起交流探讨。

  一、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当今学生中流行的感叹词特别多,如“哇塞! ”“耶! ”、“哎!”虽然,仅一两个字,却道尽了他们的复杂心情。如学生们一听说“这节课换课了,上语文”,或者说“这节课换课了,上某某课”。同学们的反应也可用他们的口头禅来概括,前者是“耶! ”,而后者则是“哎!”了。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反应呢?这是因为我校语文老师都比较注重从兴趣入手去教学。当然我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总走别人的老路,天长日久便会厌倦了。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样远比教师直接或强制塞给学生让他们兴奋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之前,我事先布置了几个预习作业,让学生自己先去尝试:

  1.关于作者莫泊桑的生平简介及其作品。

  2.法国的人际关系。

  3.写一件发生在你和你的亲人或朋友之间的令你感动的事。

  这几个题目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问朋友,有的查资料,有的跑到图书馆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这期间,有的学生还主动与我交流。我很关注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

  这样的准备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展示会上,每个小组拿出的东西异彩纷呈。有作家的照片、生平的介绍,和反映法国民俗风情的漫画等一应俱全。这些生动详实的展示让学生和我大开眼界。学生们笑逐颜开,注意力集中,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的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这节课使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许多学生在当天的随笔里记下了他们在这节课上的美好感受:“今天的语文课生动有趣。同学们大显身手,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喜欢这样的语文课。 ”

  学生的反应也使我增强了信心,我想: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必须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应是“留声机”,而应该是引路人,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在今天就是误人子弟,为什么?不利于学生成就终生学习的理想,能用吗?那种认为学生们只是“录音机”、“书记员”的思想更是毒草,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找一些内容丰富,适合探究的文章,试着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兴趣浓了,课就好上了。语文课就不那么“面目可憎”了。

  二、重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记得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语文课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地生长、壮大,最后排挤掉缺点的杂草。

  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但我们的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和经验见识的短缺,因此在这方面不可能完全感受到,作为充满人性的语文课理应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让学生在学文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直接或间接地体验感受人生的情感、审美的情趣和生活的哲理。学生们既可驰骋于大漠边关,又可徜徉于小桥流水;既能纵情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能放歌于祖国的辽阔草原。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作者不同的人生情感,体验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既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成熟,又使他们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和净化。

  如:在阅读完《麦琪的礼物》之后,利用作文课的两节课时间,我引导学生进行了适时拓展延伸。首先,利用第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了《语文学习检测》上的《麦当劳的礼物》一文。本文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比较贫困的家庭里,由于父亲去世得比较早,母子两人相依为命。在儿子上大一时,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儿子为了给女友一个浪漫的圣诞夜,无奈之下撒谎向母亲要了 200元钱。在麦当劳里,儿子却意外的发现母亲早已下岗,在这里打工。儿子感到了深深的自责。并在假期里打工加上自己的奖学金凑足了下一学期的学费。当母亲看到儿子放在自己面前的钱时,哭了。如果说在学习《麦琪的礼物》一文时,同学们被文中夫妻二人的深厚感情所深深感染的话,那么,在《麦当劳的礼物》一文中,则被母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体贴深深的震撼了。当同学们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开始泛起涟漪时,我又适时的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让你倍觉珍惜的礼物,能给大家讲一讲吗?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发言一下子积极起来,都争先恐后的讲述。以前那种启而不发的局面不见了。一股股感情的潮水从大家的心中喷涌出来。有的说自己最珍惜的是外公送给自己的一支笛子;有的说自己爱不释手的是同学送给自己的留言录;还有的说自己最珍惜的是在家的每一分、每一秒,因为在外住校的日子里,倍感思家..当有一个同学讲到自己最珍惜的是爷爷写的字的原因是再也见不到爷爷了时,她哭了,大家也跟着掉起了眼泪,全班同学似乎都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接下来的发言是越来越精彩,几乎每个同学都想站起来讲一讲,说的范围也越来越宽,甚至有一个同学说自己最珍惜的就是此时此刻,因为在这一时刻里,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班集体的温馨。看到如此的场面,令我感慨万千:在平时的课堂中,同学们之所以无话可说,主要还是因为老师没有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在同学们讲述的过程中,我也积极的参与进来,也不失时机的讲一下自己的事情,这样师生真真正正的融为了一个整体,师生之间的界限没有了,感情也得到了很好的交流。

  然后,在学生的感情达到了不宣泄不可的地步的情况下,让学生利用第二节课以“礼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学生就不再无话可说了,可以说写出来的文章大部分是情真意切的。以前,有的同学用两节课的时间写不出几段文字,但这一次却在短短的一节课的时间内,写出了洋洋洒洒近千言的文章。我在惊奇之余,更多的是窃喜。这才真正的意识到:情才是促成学生写作的内驱力!也由此真正领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内涵。或许这就是阅读、写作;课内、课外;学习、生活融为一体的大语文教学吧!

  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材也令我们耳目一新,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课文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颇具时代气息、人文性特强的文章。拿起初一、初二的语文课本真的有些爱不释手,令我们这些教初三的老师羡慕至极。所以,我们要将这些课文所反映出来的人生美好的情感借助于作者的生花妙笔去浸润学生,唤醒他们的人性,健全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并进而加以适当的拓展延伸,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教师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同等重要。当然,宽松并非不要纪律,不要学校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教师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要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三、重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我所教的两个班分别有 51、53名学生,上课时并不是按照教师“一对几十”的面对面授课方式,而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而是几个学生聚集在一起的学习小组。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讲台式”、高高在上式教学,变为“融合式”、低低向下式的教学,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生态环境”,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

  现代文阅读教学比较难教的,针对学生对现代文答题的畏难情绪,我再一次采取了小组学习这种方式。

  课上,学生按最近的座位将四张桌子对在一起,相对而坐,每组指派一个负责人(主要负责组织讨论和纪律提醒)。主要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学习。

  首先,让学生针对文章中提出的问题组织小组内的成员探讨,研究答案。如果出现分歧,由负责人组织探讨找出一个多数同学都认可的答案。如仍有不同意见,可做好记录,待讨论完后提交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多年从事初三教学工作的老师都知道,为了节约时间,到了初三,很少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因而学生本来就厌倦的初三学习也变得更加得没有兴趣。而小组合作这种方式使初三的学生倍感亲切,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这几个词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热烈地进行讨论,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而积极,他们没有放掉老师给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讨,肯定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在这期间,我所做的,是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发现、答疑、解惑。

  然后,将同学们提供的答案进行审查、明确,并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达成共识。在明确答案时,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我故意找那些平时发言不太积极、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来回答,如果答对了,我就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长此以往,同学们都有机会展示自己,从而增加了同学们的信心。而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则交给那些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解决,进一步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由于所回答的问题都已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所以他们回答起来并无太大的障碍。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增加他们的信心,进而使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不错,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高兴地说着,热情地讨论着,愉快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成果。这种方式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还有几个在做梦”的尴尬局面。让学生坐在了一起,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都有所得的可喜局面。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高高在上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起泛舟学海,寻找真理,分享他们的快乐,关注他们的进步,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教师应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而不能是维持纪律的“警察”、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这一点对初三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态环境”。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小组合作这种方式看似效率不高,事实上学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与其让学生昏昏沉沉一节课,不如调动其积极性,对那些“对学习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来说,哪怕他有二十分钟的积极参与,这节课也是有成效的。学生们进行讨论当然要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花费的时间多,但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远比老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要好得多,有用的多。

  在新课改之潮汹涌奔来之际,素质教育全面展开之际,广大教师越来越意识到:语文应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在新课改下,语文课文作为例子的功能更加凸显出来;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灵活运用课本、创造性的运用课本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不仅是学生,老师似乎也畅快了许多。在新课改的沃土里,如果你是鱼,那你就可以在大海中自在的遨游;在素质教育下,如果你是鸟,那你就能够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无论感受到的是悲是喜,是哀是乐,我们——老师和学生,都会自由的呼吸。

  新课改如一场春雨,浸润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素质教育,如一枚催化剂,摧开了校园里的朵朵蓓蕾。在这里,真正体现的是“人”的教育。愿新课改之舟扬起前进的风帆,永远向前;愿在素质教育的天空下,孩子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素质教育新课堂观后感】相关文章:

挣脱“渔夫”的“网”_关于新课堂的作文02-28

《新课堂同心防溺水》观后感09-15

《新课堂——同心防溺水》观后感12-02

新课堂同心防溺水观后感范文06-20

新课堂健康校园观后感(通用11篇)12-01

新征程新学年网络大课堂观后感05-31

观看网络大课堂复兴新征程观后感(精选14篇)11-15

观看网络大课堂复兴新征程观后感范文(通用9篇)11-16

天宫课堂的主要内容人间课堂观后感10-21

观看新征程新蓝图的观后感(通用5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