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匠人观后感

时间:2022-07-04 19:01:5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了不起的匠人观后感(通用8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了不起的匠人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了不起的匠人观后感(通用8篇)

  了不起的匠人观后感 篇1

  以前看汪曾祺的小说,知道他曾师从沈从文,也很推崇沈先生。爱屋及乌,我就去看了沈从文最有名的小说《边城》,但当时对他那种乡土味的口语文字风格不太喜欢,小说也没有看完。

  再次接触沈从文,是从他的短篇小说集开始,《鸭子集》、《蜜柑》、《老实人》、《入伍后》、《好管闲事的人》,集集好看,篇篇精彩。这时候才开始领略沈先生的巨大魅力。有人说过,沈先生的语言风格是独一无二的,只要看上几行就能辨认出。我个人以为这种独特和魅力就在于沈先生将汉语口语的单字、古汉语的单字和当时正在形成的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双字词这几种语汇混合使用,并且构造出复杂绵延的长句。句子的构成元素和结构的双重特性使得它不仅读起来富于变化而且表达出的意涵很有一般西方文学因为丰富的形容词副词嵌套和从句结构才具备的复杂精致的特点。

  沈先生有着传奇的经历,出身于乱世中正在败落的士绅家族,童年时无拘无束地享受了乡村大自然的奇趣和快乐,远未成年时却又独身开始行伍生活,终于成为以创作谋生的作家。一颗爱好自由感情丰沛的心灵体验生活的种种境遇,观察世间的万千人生,化作笔下源源不断的文字。沈先生的笔有一种魔力,能让人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受他和兄弟朋友童年的欢乐天真,以后所见所识长官、屠夫、兵士的五味人生,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这颗心灵自身经历的丰富生活和留下的无羁思绪情感。

  沈先生是一位高产的作家,这就更使得新中国成立后他退出文坛令人扼腕和遗憾。沈先生在他的那个时代是个异数,于革命文学的大潮中形单影只,没有被唤醒民族、推波革命这样大时代的理念浸没,因为他始终有对个人、情感、美好、不幸的敏感神经。因为此,他才能写出让人向往,令人感动,使人唏嘘;也因为这颗心灵的敏感,他痛苦地放下了文学之笔。

  沈从文先生两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是上天终究是公平的,他留下的不朽作品和情怀就是对他的最好褒奖和纪念。

  了不起的匠人观后感 篇2

  所谓匠心,就是不惧枯燥和漫长;所谓匠人,就是一生只专注一件事。

  匠人匠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匠人精神,我理解的匠人精神,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且要做到极致。这本书介绍了十五位来自亚洲各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及其他们承载的手工技艺,在展现传统手工艺之美的同时,细腻、真挚地描绘了他们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态度,沉静而朴实的快乐与生活,传达出传统手工艺人的纯粹的精神之美。

  匠人精神首重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古先圣贤认为,成人之大本,一曰:发心。二曰,愿力。成大人成小人全看发心,成大事成小事都在愿力。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功到自然成。

  书里的每一位匠人最大的了不起,在我看来不是他们的技艺和作品。而是他们的精神。那许多的作品都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展现。就像修行之人的舍利。每一位了不起的匠人,必定是修行之人,佛就是明心见性,就是找到自己的人。这本书是一档电视节目的合集,其中的语言如果配上拍摄画面会更有感染力。

  之所以最初选择看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匠人”这两个字。而对于“匠人”最初的记忆是来自于纪实剧《大国工匠》,剧中对于大国工匠们工作时状态的展示,在我看来有种神奇的魔力,加上话白和音乐的衬托,感觉一种震撼扑面而来,也深深烙印在脑海里,他们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那一份珍贵的手艺,更重要的是他们见证着社会变迁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对于梦想的追求,对于职业的坚守,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执着。现在看来这展示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当代需要弘扬的匠人精神。

  托科技进步的福,我们的规模生产越来越完善,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通讯交流更加方便,工作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但人们并没有获得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满足。相反,很多人沉迷于虚拟世界,一些人追求的“又快又好”、“又好又快”都没有带来相应的幸福感。这个时代的社会变得浮躁和焦虑,人们开始反思其中的原因,探求生命的本质,也在为自己的将来寻找方向。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些了不起的匠人身上获得一些启示:专注于一项自己喜爱的手艺,没有速成,一切都需要时间来完成;努力地付出,耐心地等待,倾注一生的精力去获取自己的梦想。做事情不急于求成,慢一点;做手艺多去思考如何把手工变得更加娴熟,深一些。对待生活的磨难和困顿有一种超然的态度,重拾破碎而不是尊严,抚平伤痛有新惊喜。不去担心年龄和能力,因为在心爱的事物面前,年龄和能力不是事儿。

  这些匠人,或远离喧嚣的都市,或大隐隐于市,他们的共同之处,是都拥有着一双最稳定的手和一颗最赤诚的心,喧嚣浮华不足以让他们动摇,飞速变化的世界不足以震颤他们的心灵。匠人一生只专注着他们的工艺,然后不断打磨、沉淀,直到它变得完美。

  而能够堪称匠人的人,是甘受住寂寞,是沉淀下心。世界那么大,行业那么多,大多数人都坚持不到最后就放弃了,然后转去做其他行业,能够坚持本心,坚守初心的人实为少数,所以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了另一些人的存在,正因为有他们,这个世界才有了匠人,才拥有了叫做匠心的精神,生活也是如此,做自己的执着,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即是成功。正好应了封面上那句话“唯有不辜负,方能归初心”!

  了不起的匠人观后感 篇3

  何为匠人?通常在我们的认知中,会认为匠人应该只是从事某一行的工匠。可,当我在观看了《了不起的匠人》节目和书籍之后,我发现,这些匠人,不仅仅只是从事这个行业,而是已经将自己的生活和血液都融入进了这个行业。唐卡世家卡朵家族的继承人旦增平措,锡伯族的角弓匠人伊春光、传承23代的木活字印刷传人王超辉,这些人都是血液流淌着匠人的精神,都是从自己的祖辈的言传身教中开始的匠人之路。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匠人都是来源于祖辈的传承,而是源于后天与所从事行业的机缘巧合。以金修缮的第一人邓彬、执著团扇的狂人李晶、轮岛涂漆器匠人坂本雅彥、斯文硬汉铁匠蔡德全、最后的上海裁缝褚宏生……这些人在从事这份行业前,有些人中有不少甚至从未接触过这些行业的内在,有些只知道世上这门手艺,在机缘巧合下接触到,有些是在家人朋友的推荐下才接触到,有些是为学习当时的谋生技能,而有些却是对这些手艺有一份传承的责任和情怀。

  这些了不起的匠人,大多跟我们一样,都曾经历过求职、工作、对人生充满困惑。而在初次接触到这些行业、手艺之前,不少人曾有着令人艳羡的稳定工作,却在无意中闯入这些行当,出于莫名的喜欢,一份内心的悸动,和对这些手艺的弘扬传承之心。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辈子重复相同的动作、流程,一辈子都倾心在这一门手艺上。这些了不起的匠人用数年、数十年的时间,去打磨每一件艺术品,用心用情,却不辜负每一件艺术品,做了很多人只敢想,却不知从何入手、无法持之以恒的事情。看到他们这样不慢待一分钟,我想到了我自己,在这一点上,我很惭愧,一直想要拥有一份事业,却总是在各个行业中东跑西奔,撞得头破血流,依然没能找寻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实在是辜负了大好的青春和生命。

  对于《了不起的匠人》团队来说,采访这书中的十五位匠人,也是费尽周折。每位匠人的采访后都会附上团队的采访侧记,在这数百字里,记录了匠人日常生活中的另一面,也记录了团队的艰辛,上高山、进草原,打中国东边走到西面,北边又转往到南面,再从中国辗转至大洋彼岸,拍摄、收集、整理、撰稿、出版,耗费一年的时间,才让世人得以见证这些了不起的匠人,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品,这些隐藏在都市深处的奇人们。团队的兢兢业业、不畏艰辛,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匠人精神的体现呢。从《了不起的匠人》纪录片第一季至第二季,我们看到了中外的匠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的兢兢业业,从《了不起的匠人》一书中,我们看到了在视频以外,方能呈现出来的别样的匠人之姿、风景之悠,文字之美。

  了不起的匠人观后感 篇4

  时代飞速发展,我们总是感叹现代人节奏太快,灵魂跟不上,路旁的风景也没有心思去欣赏,空虚的心灵更是无处安放,有时莫名的就觉得一阵空虚。在这个时候就推荐你看看这本书,不是要教你去学他们放弃现在的工作去打铁去做瓷器,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有那样的天分与机缘,个人有个人的缘法,但是其内在是相通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不一定成为一名匠人,但你需要有一颗匠人的心。

  有人说你羡慕什么你就成为什么,比如那句著名的“彼可取而代之也”以及“大丈夫当如是”。走入社会这些年虽然依旧一事无成,但毕竟也看过了许多风光与肮脏,大多数人确实在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包括我。翻开这本书我看到的不是一个一个匠人的案例,而是一个一个真正为理想为梦想在付出的人,是的,虽然他们有的人已经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但更多的还是几十年如一日,即使现在出名了也依旧没有改变什么,该怎样还是怎样,该打铁还是打铁,这才叫坚持。

  在我看来之所以这些人可以被称为匠人,全在于他们的行动,都是几十年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过来,没有半点虚浮,所以也就格外的沉稳与厚重,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沉淀了太多,也付出了太多。一辈子的时间很短,而我们还在虚度光阴,看着这些人确实感到惭愧。

  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也很喜欢,平铺直述,面面俱到,对于细节的描绘让人身临其境,对于实物的拍摄手法也是专业级别的,所以整体看下来都很舒服,文字图片相得益彰,再配上有内涵的内容,五星好评,很适合收藏的一本书。

  书中的匠人们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生只爱一个人,这样的人生确实值得敬佩与羡慕,也许你也会自我催眠,我们是普通人啊,所以我就浑浑噩噩的混日子就好了,这样的心思,真的不如一条咸鱼,梦想这个东西不在于大小,在于有没有。这也正是为什么书中这些做平凡小事的人这么快乐这么坚持,几十年前他们想到有一日会如此风光么?达不到心中的理想就不做了么?他们没有放弃,因为喜欢,那我就喜欢一辈子,这也才叫真的喜欢,所以他们被尊称为匠人,因为他们有颗匠心。

  花花绿绿的世界诱惑确实太多了,而他们只投入自己热爱的事,一刻钟都不敢耽误,只是不想辜负生活,短暂一生,心中能有个栖息之地是何其幸运,心安处才是吾家,就如宣传语所说,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我与生活相看两不厌。

  了不起的匠人观后感 篇5

  那些人可以算作匠人,为什么说匠人了不起,匠人又跟我们普通人有哪些区别呢。按照我的理解,了不起的人一般都是稀缺的.,稀缺的便是宝贵的。不管是正在消失的传统匠人,还是在传统意义上创新的匠人,不管他们是为了传承,还是为了内心的独特,但都保留了同一种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匠心。

  何为匠心,其实就是一股钻研,坚持,而又善于创新的精神。

  《了不起的匠人》原是根据由知了青年(中国)文化有限公司拍摄的亚洲首部匠人微纪录片编制,作者黄乔是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外宣文案。纪录片里边更多的是记录了器物,而这本书里更多的是表述了匠人们的内心世界,追寻他们的日常生活。

  我也是看过书之后才去翻看的记录片,这个片子并没有像舌尖上的中国那么出名,所以对于不爱看电视的我来说,之前并没有关注过,不过看了一些片段后,并不喜欢林志玲的声音,总觉的,一个浮躁的声音,去解释有历史含量的东西,轻慢了些。

  作者不愧是外宣文案,在描述每一位匠人的时候都一语中的,贴切恰当,说出了我们读者写不出来的感受。是羡慕,是崇拜,还有一些遗憾,其实匠人在做的很多东西都已经是被时代淘汰的东西,比如铁匠,手工木匠,这些东西,如果现在发扬的话完全没有时代意义,也不再适用于人们现在的生活。但是还是要有人去传承下来,记录历史,这需要一个人做出很大的牺牲,有一个词觉得挺好,执念。

  这是第一季,反复读了这15位匠人,就个人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比如团扇狂人李晶,木勺匠人,柴烧匠人田成泰,铁器匠人蔡德全,他们不是传承世家,最初就是喜好,进而痴迷。最终放下一切,钻研到自己的爱好里不能自拔,凡事只要用心,必定能结出正果吧。第二种则是传承了。他们大多是继承了祖业,比如唐卡传人,角弓匠人,旗袍大师,金缮第一人,漆器魂等。其中我尤为不理解的就是那个漆器魂日本人,这个起源于中国西汉左右的手艺活,在中国几乎绝迹,在日本却成了气候。日本人对待事物的匠心可见一斑。

  不过值得骄傲的是书本的最后一页介绍了我们最著名的旗袍大师,褚宏生,有关他的报道很早之前都在电视上看到过,他对女人和旗袍的理解,一丝不苟,认真到一个线头,一个针脚。读到这里,总算是把日本人的遗憾稍稍弥补了一些。

  专注一事,不及其他,惟精惟一,而不困于一隅,融为一体,以技悟道,这是作者对匠人们最好的总结。

  反观我们每一个人,匠心又都在那里。作者说愿无岁月可回头,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哪我算是失败极了。我经常后悔,后悔自己选择了这个不喜欢的行业,后悔高中没有努力考一所好的大学,后悔大学没有读自己喜欢的专业。后悔毕业这么多年,也只是在后悔没有丝毫的行动,这就是我们与匠人的差距吧。不敢,不努力,不认真,从来没有匠人那般的匠心。

  读后有些觉得茫然和深深的遗憾,即便在这里写一些东西,也无法改变内心的懒惰,比起那些匠人仿佛感觉我们在世上白走了一遭,要蜕变必须从心开始。

  了不起的匠人观后感 篇6

  这几天在读由知了青年、黄乔编著的《了不起的匠人》。这是一本纪实文学,记录的都是鲜活而灵动的生命。

  这本书在我看完第一张的时候就不想再看下去了。那时我对该书的评价是——————华丽辞藻堆砌的软文。

  而我,最不喜欢美丽的文字上满是商业的气息。

  这算是执着于一个标准,为了打破自己的框架,我选择相信文字的力量,看看能带给我什么不同的体验。

  继续读,这本书里出现的人物就开始让我震撼和崇拜。

  每一个都是非常执着的人,在我们老家称作“犟人”—————死犟死犟的人。就是做的都是常人眼里的不务正业,只是为了喜欢,能受得了寂寞,也能吃得了苦,谁劝也不听,一条路走到黑的人。

  而我一直就很佩服这样的人,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吃再多苦受再多累也依然不放弃。

  我好像什么都喜欢,而什么都没有静下心来学习和钻研,蜻蜓点水般的掠过,就积极的知难而退。

  人生将半依然是左摇右晃的不知道路在何方。

  不知道自己喜欢啥,不知道能做啥,更是不愿吃一点苦,受一点白眼委屈和质疑。

  简而言之就是根本不懂自己,因此也就没有力量。

  从小到大习惯了取悦父母,习惯了按着大家的标准行事,习惯了不能标新立异,从来不知道需要尊重自己的喜欢,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唤。

  父母总说:要随大流,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人家怎么过咱就怎么过。

  可是,我呢,我怎么就是觉得这样的活着很郁闷呢?

  固然父母是为了我的安全,是为了不让我受他们所以为的苦,从这一点上来说,父母都是一致的。

  可是,如果我是一株可以开花的植物生长在青草堆里。让我难以承受的不是在我盛开的时候,因为被发现采摘而结束花期,而是我为了就和环境一样,失去了花开的能力。

  也就是说,我最不能承受的就是我不是我!

  到今日,我在开始准备在看过了着许多人的故事以后,,慢慢的退回来找寻自己。

  书里的每一位匠人最大的了不起,在我看来不是他们的技艺和作品。而是他们的精神。那许多的作品都只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展现。就像修行之人的舍利。

  每一位了不起的匠人,必定是修行之人,佛就是明心见性,就是找到自己的人。

  这本书是一档电视节目的合集,其中的语言如果配上拍摄画面会更有感染力。

  之所以最初选择看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匠人”这两个字。

  而对于“匠人”最初的记忆是来自于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书里对于玉匠的描写,和他们在工作时的状态,在当时的我看来具有神奇的魔力,加上作家深厚的文字功底,读来犹如我就在玉匠的工作室里观看一般,画面逼真的触手可及。也就深深地烙在脑海里。

  实话说,我对于文字的美感是很敏锐的。

  这种华丽辞藻的堆积,没有从心里慢慢开出花来的感觉。

  可能这些文字是为了摄影题材服务的,而在书本上难以呈现动态的美,于是文字就成了被割断的许多碎片。

  可能这就是纪实文学,只是我更感性而已。

  想来这样视角的节目,初衷比不是为了展示极美的艺术品,而是想要展示一种精神,一种在当代需要弘扬的精神。

  那就是,慢下来,做自己。

  唯有做自己,唯有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才能有无限的能量,承接和面对追求路上的艰难险阻,也才能有宽广的胸怀,接纳和包容所有的孤

  独寂寞冷,才能更有一颗平常心,笑看一路的褒贬不同。

  唯有确认自己,坚信自己,坚持自己,才能放开比较,放开竞争,愿意和一群有共同追求的人互相切磋。

  唯有确认自己,才不会迷失,才不会不辜负初心。

  愿更多的人找到自己,为这个世界展示自己最为美好的一面。

  了不起的匠人观后感 篇7

  书评:匠人精神,匠人匠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理解的匠人精神,就是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且要做到极致。

  《了不起的匠人》介绍了十五位来自亚洲各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及其他们承载的手工技艺,在展现传统手工艺之美的同时,细腻、真挚地描绘了他们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态度,沉静而朴实的快乐与生活,传达出传统手工艺人的纯粹的精神之美。

  韩国中央银行在2008年时,对全球41个国家的百年以上的传统老店进行了一次统计:全球有5586家经营了超过200年的老店,其中,在日本的传统老店占到了3146家。

  匠人精神首重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

  古先圣贤认为,成人之大本,一曰:发心。二曰,愿力。成大人成小人全看发心,成大事成小事都在愿力。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功到自然成。

  不得不感叹,日本在传统传承上的功夫。这股认真,离不开一个人群——匠人。

  但我更喜欢用日语原词——职人。

  有人,做寿司做一辈子。

  也有人,把祖辈留下的手艺,传承下来,做到了极致。

  职人,简单来说就是有着一门工艺、并且把这个工艺做到极致的人。

  他们的一生,可能就许给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现在对职人的界定已经不只是传统工艺了,在食物、科技、教育等各种行业都会有一些职人特质的人出现。

  用一个已经被用的比较多的词汇来讲:工匠精神。

  这些人就是各行各业里,有着工匠精神的职人。

  《了不起的匠人》本书就是讲述多位匠人的故事,值得推荐。

  了不起的匠人观后感 篇8

  匠人,执着的人,耐心的人,这就是对他们的定义。一直很喜欢那些纪录片,犹记得映象最深的是马王堆女尸墓,从中出土了很多精美的漆器,那些黑红相间的漆器在边经岁月居然还能如此精美。最近在朋友的影响下,知道很多汉服的名词,比如团扇,在中国的女子画像中总能看到其所在,一把小小的扇子,拿在手中,尽显女子的妩媚娇羞。从前只知道折扇,那上面有山水有花鸟,而团扇更是如此神奇,用料之考究让人难以想象,感叹古人之生活品质之高。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团圆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在中国,器物总是被人付予美好的愿望,比如玉如意。国人就是如此神奇。很久以前我就痴迷于中国结,一直没有下决心买线制作,最近在朋友的影响下,我终于买了很多材料,开始研究,发现了花式中国结,各种有趣的组合,一点点的成功,终于让我找到了归属感,或许,匠人就是那样的存在吧。借用林志玲在《了不起的匠人》中的一句话:“匠人就是一个喜欢上了就做下去的普通人,”他们坚守着自己幸福,做着自己的小物件,成就着自己的美好。在中国美中,有一种是旗袍之美,最有代表的是上海旗袍,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旗袍总有种不一般的魅力,特别是《花样年华》,那一身身精美的旗袍,展现着女子不一样的风情,在早期的旗袍中,手工做的盘扣是点精之笔,就是这份美,让盘扣也被做成了艺术品,堪比中国结。或许就是这样的美,让旗袍得以留存下来,而宋美龄一生痴迷于旗袍,说不清楚她一生有多少旗袍。旗袍,海派旗袍,最好不过量身定做,就是这份执着,把女子的缺点掩盖,而显示其优点,这就是所谓的修身。在那样的年代,一个摩登年代,造就了这样一份繁华。前阵子,出门去玩,看到了一只兔子,一只木头兔子,很是活灵活现。当时没买,很是后悔,因为那份不甘心,我曾经上网寻找,却再也没有找到同样的感动。最近我在开始注意起木头工艺,才发现原来木头也能如此之美,在一点点打磨之下,一件件器物在手中产生,特别羡慕这样的手工艺者。曾经我用刻刀做过印章,可惜,失败了。

  这让我很有挫败感。在我执迷于中国结的时候,总是有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曾经我做了两个花式中国结,结果因为材料尺寸跟需要的不一样,我只能停下来,用了两天的时间,我想到了解决办法,终于完成了其成品。随性而为,我就是如此。匠人的素材就是来源于自然,生活,器物,终于成就经典。匠人就是那样不平凡存在吧,一点点做着努力,终于成就一份喜悦。“不慢待每一分钟,是为不辜负时间,只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是为不辜负生活。”生活也是如此,做自己的执着,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即是成功。

【了不起的匠人观后感】相关文章:

鞋匠人生观后感08-12

了不起的爸爸观后感04-11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10-02

了不起的老爸观后感08-12

大国工匠人物观后感范文04-17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观后感02-23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09-04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范文08-31

岁月匠人作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