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电影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绿皮书电影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1
《绿皮书》,三项奥斯卡奖得主,无疑是20xx年初最热的电影之一(当然,热度无法和《流浪地球》相比)。
在上映的第三天,我也满怀着好奇和对那片土地的想念,走进了电影院,看完了整部片子。
总体感觉:温暖、有趣、细腻,也略微感叹!
1
说到温暖,其实有点意外。
奥斯卡大奖得主能是如此温暖、不虐的影片,着实让我有点意外。整部影片虽有时有点紧张,但大部分时候是轻松且惬意的,最后的ending也是大圆满……真好!
因为我是一个从不看悲剧恐怖片、悬疑片的人,只爱看喜剧、爱情剧,特别喜欢happy ending,自然对这种类型的电影特别钟情。
各种金句鸡汤频出,真是让人元气满满~
生活已经如此紧张,何必在大荧幕上还给自己添堵?
来点正能量,岂不更好~
2
说到有趣,真是有点好笑。
里面粗鲁的白人和优雅的黑人形成鲜明的反差~看到白人给妻子写信的语句:How are you?I am fine!
这不是我们小学课本里韩梅梅和李雷的经典对话么?原来美国人也这么玩儿啊!
满电影院都是拥有同样回忆的人,爆笑一场!
各种小段子不断,能领会其中,会忍不住嘴角上扬~
3
说到细腻,不得不说两位主演。
没有大制作,没有大场面,就是两个男人撑起整个剧情。
演技,是必须的!
白人男主,“魔戒”里的阿拉贡,增肥40斤牺牲形象出演,确实把生活在布鲁克林的底层人民形象演得活灵活现。
每一次提裤子、掏耳孔、剔牙齿……都是那么鲜活而粗鲁,让人无法想起以前那个人类之王!
而黑人男主,是我见过最性感的黑人。
细腻、优雅又不失敏感与理想主义,刻画难度上比白人更高,难怪小金人给了他。
每个眼神、每个笑容、每个动作都是戏,让人忍俊不禁又意味深长……
4
说到感叹,整个故事正好发生在美国平权运动的前夕(1962年)。
所谓平权运动,通俗点说,就是本来美国社会白人与黑人、男人与女人的地位也不是如今这样的局面,而是经历了一场剧烈的运动才逐渐变成现今这般~
而这场平权运动,不仅仅是人权的平等化,更催生了很多时尚事件与品牌……作为对“时尚”话题如此敏感的我,关注点总是无法离开这里!
说实话,时尚从来就不是单独存在的,ta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事件耦合而成的产物!
香水的发扬光大是由于欧洲黑死病的肆掠;
Levi‘s牛仔裤的诞生是源自美国西部的淘金热;
而世界上第一套女士西装的问世,以及YSL品牌的声名大噪则来源于这一场1960年代的平权运动!
在那个男女极其不平等的年代,女人只有穿着蓬蓬裙来显示自己家境优越,因为裙摆越大越证明丈夫家里有钱、自己不用干活(那么大的裙摆确实啥也干不了)!
于是,女人们的裙摆一个赛一个大。
硕大的裙摆,炫耀了女人经济状况,也体现出其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真正的平等,应该是和男人一样工作交际,自由地做自己,而不是在家当“谁的谁”,不是吗?
于是,当1930年电影《摩洛哥》里德国演员Marlene Dietrich穿着燕尾服、头戴高筒男式礼帽亮相时,真可谓是晴空霹雳,启发了男装女穿的风潮。
魅惑的眼神,帅气的装扮,比纯粹的女装更吸引人,同时也彰显出男性的率真魅力……
但是电影终究是电影,虽为时尚提供了新的灵感,但却很难在当时的社会上流行起来。
直到1966年,法国著名设计师Yves Saint Lauren(伊夫·圣·罗兰,YSL)以这部电影为灵感,设计出第一件女性西装(Le Smoking),才真正开创了女士穿西装的`时代。
女性西装的诞生,催化了女性要求平等权利的思潮。
不久,欧美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平权运动,女人要求两性平等、非婚性行为、合法化以及开放式婚姻……
时代的进步,有时候就是被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并推动着,其实背后都有着非常深刻且深厚的积累!
看到黑人要求与白人同等权利的渴望眼神,我仿佛也看到了那些穿着蓬蓬裙、渴望和男人一样叱咤职场的女人……
人性,无法永远被压抑!
人性,终究会被解放!
所谓时尚,也不过就是用外在的形式不断解放人性的过程与表征!
绿皮书,是黑白肤色的绿皮书,也是人性追求平等绿皮书。
人,生来就不平等,所以才有了追求平等的动力与欲望!
选择与引导自身用更恰当的方式解放人性,在现今社会,变得更为有现实意义!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2
第91届奥斯卡奖落下帷幕,影片《绿皮书》成最大赢家,拿下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其中最佳男配角马赫沙拉·阿里还出演了《阿丽塔:战斗天使》中的反派维克特,片中一个没有台词的现身,光光靠眼神就透露出犀利演技。优秀的演员就是这样,即使没有一句台词,也能将情绪表达出来。做到极致的更是直接不露脸,比如《霍比特人》系列中的恶龙史矛革配音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仅仅通过磁性通透的声音塑造怪物傲慢自大的性格。《绿皮书》中阿里扮演的唐纳德·谢利音乐家,表情动作自然,情绪流露真实,配得上奥斯卡奖。
影片中看似有两个主角,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托尼·利普。因为并没有正面详细介绍唐纳德·谢利,而是从他和利普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侧面描写了谢利的家庭,身世和生活。托尼·利普,美籍意大利人,举止粗鲁的大吃货。有黑道背景,在歌舞厅当过服务员兼打手。由于经常打人,换过很多工作,住在纽约治安最差的布朗克斯区。对黑人有偏见,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直接扔垃圾桶。唐纳德·谢利,文化高且有操守的黑人钢琴家,只弹奏施坦威钢琴,住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室内装饰豪华,各种奢华摆件和玩物,有仆人打理生活。
谢利即将到歧视黑人风气严重的美国南方进行巡回演出,所以需要雇佣司机,仆人以及保镖。谢利给出的要求很高,而且待遇也不低。他一开始就相中利普,可利普也不是能屈身做下人的角,尤其是替黑人打工,以工资太低拒绝了。利普没了工作,只能靠抵押财物生活,甚至直接和别人打赌,一个小时内吃掉了26个热狗,就为了50美元。谢利最后还是接受了利普的要求,还礼貌地打电话给利普太太征求同意。在临行前,唱片公司给了利普一本黑人安全出行指南,书里面列举了愿意接待黑人的酒店,绿色封面的册子恰好对应了电影名《绿皮书》,而且书上使用了冒犯性的"NEGRO"一词。
八十年代的美国南部美景,徜徉着八十年代歌曲,这样美丽的动态画面下,却隐藏着黑暗的一面。利普说他老婆买过谢利关于孤儿的唱片,封面是一群孩子围坐在篝火旁边。谢利告诉他,那是俄尔甫斯,希腊神话中的传奇音乐家,那些小孩是地狱恶魔。这段对话就好像隐喻着黑人天才钢琴家谢利,生活在一群歧视黑人的人群中,而这些带偏见的人只不过像小孩子一样,拥有幼稚的想法。巡演中种种事情也可以看出这个社会对有色人种的歧视,比如,黑人不能进屋,外出喝酒被无理暴揍,不能试穿没买下的衣服,奇葩的城市规定,莫须有的拘捕,以及狭小堆满杂物的更衣室。特别是休息时间,只能使用屋外的茅厕,不能与白人共用洗手间和餐厅。当谢利生气地提出需要到半个小时车程的旅店方便时,宴会主人居然同意了。谢利本可以不受这种气,拿着三倍工资在北方安安静静演出,可他却幻想着用自己的巡回演出,让大家去掉偏见。其实不论他怎么努力,种族歧视环境已经根深蒂固了,不管是酒吧混混,名人名流,商店老板,国家警察,俱乐部餐厅,甚至是某些城市,都带着偏见和歧视。
谢利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极高成就,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举止文雅,语言谦逊,过着衣食无忧的上等生活。偏偏对黑人音乐家抱有成见,不吃代表黑人的肯德基食品。每日晚上靠酒精麻痹自己。利普歧视黑人,可却听黑人歌曲,开车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说话粗鲁,性格暴躁。肤色,阶级,性格完全相反的两个人坐进了同一辆车,经过旅途中的几个事件,两人渐渐达到和解。利普从丢掉黑人用过的杯子,变成和谢利共住一间房间。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谢利打抱不平。谢利也放下身段,主动承认错误,教授礼节,指导措辞练习和写煽情的书信。
影片的结尾部分,谢利拒绝了最后一场演出。因为那个侮辱规定,利普也没有收受贿赂而要求谢利表演。在有色人种聚集的酒吧,谢利突破自我,手抓鸡腿用餐后,在没有施坦威钢琴的情况下演奏一曲,惊艳全场。随后在大雪纷飞的回家路上,警察也没有因为车里有黑人而为难他们,反而帮他们疏导车辆。最后谢利主动来到利普家,两人像老朋友见面一样相互拥抱,利普家族也接受的这位谢利,一起共进晚餐。
这部典型的美国公路片,用一段巡回演出的旅程为背景,讲述两个角色在旅途中一系列矛盾冲突,完成了思想转变,性格塑造和自我突破。如果一部电影没有炸裂的特效撑场面的话,真实的剧情和扎实的演技也能让人眼前一亮,显然《绿皮书》做到了。大到美国总统的特批电话,小到利普的态度转变,影片中营造的温馨画面,虽有些牵强,也算给出一个美好结局,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慢慢去改变,去接纳,包容和保护有色人种,加上阿里传神的表演,拿下最佳影片奖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激战》观后感01-20
电影《匠心》观后感01-20
电影归来观后感01-19
电影《父亲》观后感01-19
电影激战观后感01-19
电影《活着》观后感01-19
电影孔子观后感01-19
电影告白观后感01-19
电影《伤逝》观后感01-19
电影《面纱》观后感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