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时间:2023-01-11 09:58:2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28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28篇)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

  今天我们去淄博影院看了一场名为《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

  剧中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魏敏芝班里的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去城里打工。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找张慧科。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课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课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王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

  这是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两名学生的故事。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现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

  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贫穷家庭的艰难和城市里好心人的爱。我们能够坐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已经算是十分幸运的了,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遵守纪律。

  所有的孩子应该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3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

  这部电影是妈妈让我看的,可不是我自己想看。

  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在水泉乡水泉小学的三年级老师高老师的妈妈病得很严重,就请了一位代课老师,叫魏敏芝。张慧科因家里没钱,妈妈病了,爸爸死了,跑到城里去干活。可是却在车站里走丢了。魏老师跑进城里去找张慧科,用了很多方法都没找到,最后她听一个人的意见,上了电视台。张慧科看到后,伤心极了。立刻跟着魏老师回到学校。许多好心人都为水泉小学捐了好多文具和好多钱。水泉乡的`村长把文具发给学生,用钱把教室重新改装了,还把水泉小学改成水泉希望小学。”

  看完这篇电影后,我非常感动,感动的是这位代课老师非常辛苦,把所有的学生看得好好的,一个都没少,明行光跑步特快,又被县里招去比赛得了第一名。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4

  转眼间就过了一个星期,电影也如约而至,这回等待我们的是一部叫《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虽然名字不怎么样,但是这可是大导演家张艺谋的巨作,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偏远地区的学校中,这所学校叫作水泉小学,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一栋栋林立的教学楼,取而代之的是一间平平矮矮的土坯房。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几十个班级,而只有那一个班级。在这里,你所能看见的不是从一到六年级层次分明的学生,他们全部集中在一个教室上课。没错,他们也只有一个老师,就连写字用的粉笔也是格外的珍贵,容不得一丝浪费。所以,来到这里,你只能看到贫穷!

  这一天水泉小学迎来了一位代课老师,可是这个代课老师也只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并不比我们大多少,也是中学生,名字叫魏敏芝,同学们都叫她魏老师。可是毕竟是小孩,第一次当老师仍然有些胆怯,扭扭捏捏,好不容易站上讲台,却只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去教书强迫学生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且回家休假的老师给她的要求是她带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看来当老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也许是老天不想让她拿到那代课费,偏偏在她代课的时候“跑了”两个学生,第一个是因为有运动才能被市里选上了运动员,但是第二个张惠科却是因为家里没钱而偷偷跑到城里找工作,前一个魏老师是是在留不住她,可是这一个她不能再丢了,所以她决定自己动身去城里找。

  可是这钱从哪里来呢,在一系列蛮横的“工作”之后可算是凑到了钱但远远不够买车票,而且想混车也没混成,所以只好走去了城市。繁华的大都市人可真多,车流量大的惊人,初来乍到的她用了所有的办法来找跑到城里来的.张惠科。广播找人、贴纸条、写寻人启事。可是都没用,最后还是在电视台找到了希望,好心的电视台长让她得以从电视这一个角度寻找到了张惠科,而且也从这所城市募集到了很多的募款和学习文具,这让他们的贫穷落后的状态有所改变。

  电影落下了帷幕,但是远在偏远山区的学生们落后的教育的现状还没有结束。但是我从中也悟到了一些做人所具备的东西,就是责任,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要有能力承担。还有一个就是承诺,对自己许下的承诺,一定要不折不扣的完成,这样,你才能博得别人的信任与肯定。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5

  刚开始时,听到这个电影名字,觉得很新鲜。

  一个都不少,是什么东西,一个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些景象:一个放羊的牧童,放着羊儿吃草。会不会是这个牧童让这些羊一个都不少呢?

  我满怀好奇的等待电影的播放,原来是一个贫瘠落后的小山村。主人公是一个从别村来的小女孩儿,来暂当老师,一个小女孩能当好老师吗?村长答应过她给他50块钱,但前提条件是这儿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因为在此之前很多学生都去城里打工了,在这儿管学生比教学生还难。我们又想:是不是她在这儿教书,给的钱一个都不能少?这个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师的魏老师,然而有一个男生经常和她作对——张慧科。

  突然有一天,张慧科被送进城里打工,他答应过村长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于是他就想方设法要进城去找张慧科,学生们告诉她进城车费只要几块钱,他就带着学生们去搬砖那么就有钱进城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车费超乎他们想象,他们还小赚不了那么多钱,就又想一个法子,学生做诱饵帮老师混进车里去。可还是失败了。没办法就只能徒步走进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城里,找到了张慧科的住所,但是张慧珂在火车上走丢了,他的'第一个方法是你用火车站大广播来找人,失败了。

  看到路边的寻人启事,让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钱买了笔墨纸,她写了一夜的寻人启示。但因为一个人的一些话,是他白白浪费了这些钱。听说登广告可以更快的找到人,他就去电视台试试。但他既没钱又没证件,就在门口“守株待兔”,看到一个戴眼镜的人就问问她是不是台长,一天过去了她问了数不胜数的人。这不得不让我佩服他的耐心和决心!与此同时张慧科也不知该往何处?当他饿时,老板会给他一些吃的。但魏老师呢?却只能趁人不注意,吃别人的剩菜剩饭,看到这儿,让我有些愧对现在的生活。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等到了台长,台长被他感动了,答应他可以为他做广告。她对这里的一切感到畏惧,因为他从未见到过这样的新鲜玩意儿,做广告时,她哭了……她成功找到了张慧科。这多么激动人心啊!原来讨厌魏老师的张慧科现在感激他,是魏老师不畏艰辛,找到了他,我想已经没有任何形容词可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也许旁人看了觉得魏老师就是一根筋,但她一心想找到学生的精神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我应该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6

  一部影片,一个故事,一份责任,一种感动。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教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今年才十三岁。因为高教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家人带着他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教师从学校一直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张慧科,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教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责任所带来的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教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三天三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教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教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教师的'最纯洁的责任心和关爱的情节!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我想我也应该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7

  这是一部令我至今难忘的电影,我真想不到有那样穷的地方,有那样穷的学校,有那样爱学生的.老师,更想不到的是,竟然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因为被老师所感动而认真学习。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不禁流下了热泪,那儿有一个穷的学校,学校有个老师,他母亲生重病而在床上无法起来,并去看望母亲,老师去找代课老师,却没一个人帮他,最后,找了一个小学没有毕业的十三岁小女孩代课。张慧科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因为家穷,所以把他送去城市打工。老师知道了这个消息,决定去把他找回来。但因为没钱,所以走路去找,后来发现张慧科走失了,又去报广播,都报了六次了,还没找到,她又去电视塔,当张慧科在电视上看到代课老师时,流下了泪。

  当时,我也流下了泪,老师,是一个好老师,虽然,只是一个代课老师,一个小学生,可是,少了一个学生也不行,因为,她知道教好学生是她的责任,哪怕只当一个月的代课老师。为了一个学生,而从一个很穷的地区走到一个富有的城市,那多么的费力,哪天,我能去那里捐给她们一万元钱,那该多好啊!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8

  第一次看《一个都不能少》是在县城里的影剧院,那时候还是大幕布,看电影只要4元,当初看完的感受到现在早已在记忆里模糊;后来支教的时候,在程家沟村希望小学的办公室里自己一个人看了一次,那时候感触颇深,自己也做到了《一个都不能少》,映象最深刻的应该还是前年暖冬行动见我把烟偷偷藏在袖子里的曹云云;今天我在抖音上又看了一遍,虽说是快餐影视,依然藏不住电影情节的单纯与感人,看到最后还是没忍住掉了几滴眼泪!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乡村基础教育岗位上坚守过的经历,让我在对待学生的时候更加用心,因为我太明白了!在偏远山区,一个大学生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是整个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所以,我面对的有时候是一个家族,这份压力从未有人给我,是我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还是那句话:一件事儿,要么别做;要做,那就尽全力做到最好!

  所以,我的寒暑假里并非假期,周末也并非周末,就连生儿子的当天我还是带着笔记本待在产房陪护室里!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我明明请了假的,可以不用工作的!后来,我明白了,这就是所谓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从接手学生到现在,从最初的440人到现在的312人,说好的一个都不能少,终究还是没能兑现!最初的四年规划也随之泡汤,唯一能做的那就是能不少就尽量不少!原来自己的能力是如此渺小,许下的承诺终究还是没能兑现!但是,我真的用心去做教育了!

  大家还记得那个欠我一个电话的学生吗,最后办理了退学,退学之后他联系到了我,跟我讲了自己的心理话,讲了自己现在的处境!我很心疼他,但是自己能力有限,唯有鼓励他在社会生活中闯出一番天地!我知道语言是最苍白无力的,但是我更知道人在脆弱的时候需要的可能就是一句鼓励!

  我和学生相处,我从师生到朋友,从朋友到兄弟!我的原则从来只有一个:真诚相待!我不知道自己改变和影响了多少学生,但是我知道自始至终我给学生传递的都是正能量!

  《一个都不能少》里面最后的找人环节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教育,光靠努力是不够的,还得宣传!这就是媒体的力量!这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做就能做成,但是必须知行合一才能有做成的可能性,因为运气从来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教育,从来是一个灵魂感动一个灵魂!教育,这是一个精工出细活的职业,求不得快!教育,一定要沉下心,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学生!

  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也未曾少,江湖再见!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9

  一部影片,一个故事,一份职责,一种感动。

  这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今年才十三岁。正因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他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最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张慧科,正因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老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职责所带来的'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就应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下,在大门外等了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最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齐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期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

  因此,我期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期望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0

  在上星期的电影课上,我们看了一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它是著名的导演——张艺谋的作品。

  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娘棉桃,不幸落入土匪刘八爷手中,病重的母亲,村里只有这一个老师,棉桃逃跑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剧情被追逼无奈跳入村长从邻村找来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魏敏芝替高老师代一个月的课。高老师嫌她年龄小,怕她上不了课,村长说找个人很不容易,能凑和一个月就行了。一个都不能少介绍水泉小学原有学生三四十人,每年都有学生流失,现在只剩下28个人了,高老师临走再三嘱咐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不能没有你剧情介绍魏敏芝每天让学生抄课文,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也不例外。学生们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一个都不能少故意跟她捣乱,教室里乱哄哄的,魏敏芝只是守在门口,不到时间不让学生走。十岁的张慧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母亲常年卧病在床,一个也不能少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他不得不到城里打工挣钱。一个不能少电影魏敏芝牢记高老师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只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历尽各种艰辛,遇见各式人等,一个都不能少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不辱使命,将她的`学生找了回来。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发现,如果你经受不了挫折而放弃,最终就会一事无成。

  毅力可以改变一切,让我们现在开始磨练意志,据有和魏老师一样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我相信毅力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道路,虽然它很坎坷,但我们可以用毅力把坑洼的地方填平,我们要一起加油努力,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胜利的曙光正在迎接我们!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1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却越来越差了。本来我也没有认识到“坚持”这一点,是影片《一个都不能少》是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这部由名导——张艺谋拍摄的电影,它主要记叙了一位13岁的山村小姑娘为了得到50块钱而来到一个校设施极差的学校当代课老师,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但在这一个月内,发生了一系列不平凡的事情。这其中的一件事情,深深打动了我。

  这位老师代了两天课后,发现班里那位调皮的男生——张会科不见了。因为高老师临走前,让他看好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他就去寻找张会科,张会科的母亲告诉这位代课老师会科去城里打工了。这是,她踏上了寻找会科的道路。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这位女老师却因为缺少资金而迟迟不能出发。她最后发动全班同学去搬砖,得到了几块钱,可这些钱远远不够。她只好步行去城里。经过一夜的长途跋涉,她终于来到了城里。她找门路、求领导却都没能找到张会科,最后她在电视台门口苦等台长,求得他的同意在电视台播放了由她做嘉宾录制的`节目。张会科找到了,同时也让社会了解了乡村简朴的教学环境。山村女教师带着张会科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回来了。她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的震撼着我。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艰难险阻,但是我们只要坚持不懈、不气馁、不退缩、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跨越一切障碍!

  永远秉承我们29班的精神——不抛弃、不放弃!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2

  到底是什么东西也不能少呢?怀着这样的疑惑,我去观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随着情节的展开,我被这部电影深深吸引住了。

  电影叙述了一个相当动人的故事,一个13岁的女娃娃,为了信守“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演绎了一个让我欢笑,让我动容的故事。

  最初,女教师的目的似乎很简单,只是为了20元的代课费,然而随着情节的展开,女教师更多的是为了那句诺言。而在她外出寻找打工的学生的过程中,得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电视台为她免费播放寻人启事,还募集了一卡车的学习用品,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

  看到这里,我思绪万千。确实,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还不均衡,有些地区还处在贫困线以下,但即使是这些穷乡僻壤,也还十分重视教育,尽最大的力量来普及教育。

  乡村的教育如此,在大城市,党和政府同样也重视教育问题。前几天,我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上海特殊教育学校喜迁新址,新校舍窗明几净,设施完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智障残疾儿童的关心。不仅如此,学校得知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提出退学时,学校领导果断地做出了补贴交通费的决定,让这些孩子能够上学。那位校长说: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不失学,更是为了让孩子在明天有立身之本,为建设祖国作贡献。

  又是“一个都不能少”,当电影屏幕上出现那些智障残疾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学礼仪、学技能的镜头,当看到孩子们在欢快地歌舞时,我不禁深深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师爱的温暖。

  回想自己,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实在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实在没有理由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我一定珍惜学习,努力学习,为灿烂的明天而努力。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3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主要写的是在水泉乡水泉小学,在这里教书的高老师的妈妈病了,她要回家探亲,可是她担心学生们怎么办就请了一个年仅十二岁的魏敏芝,临走时,高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告诉魏敏芝:“敏芝,你要记住,这些孩子都很调皮,一个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们,我会尽快赶回来的!”可是没过多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就被泼到城市里去打工,这可把魏敏芝吓坏了,他想起高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他对学生们说:“老师要去城市里去找张慧科。”但是那里太穷了,老师让每个同学出点钱,大家都去......

  可是,不管怎么办都不够,老师决定就让她一个人去,到了城里以后,她通过市长的帮忙,找到了张慧科。虽然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可是差距为什么大呢?像有的孩子买一瓶可乐,没喝完就给扔了,但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孩子闷呢,买一瓶可乐,一人只能喝一口,还要留给老师,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而且成绩都很高。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学习更好!

  我想要是水泉乡水泉小学到城里来,也像我们一样有那么好的环境的话,他们是否还能品学兼优呢?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4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面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应该。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一定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我的眼前又浮现出我校师生给失去双亲的六年级学生智得今捐款的情景。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希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我认为影片主要表达了贫困小村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责任心和关爱的情节 ! 我在未来也可能会成为人民教师 , 我想我也应该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令人感动的、真的每一个国人思考的东西太多太多。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5

  最近,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落后现状和代课老师的艰辛工作。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穷山村小学里感人泪下的故事。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老师因受老教师的托付,努力维护这个小学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校读书的故事。她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要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发生了她历尽艰辛找回一个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到城里打工的男学生。片中所描写的故事情节,无不让我感慨万千。

  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28个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由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承担。可见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更加可贵的是这位老教师的敬业精神,直到病倒了,还再三叮嘱代课老师要让这个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多么尽业的教师。尽心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反思。在现代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美好的前程努力,计划着自己的未来蓝图......没有人愿意去到这些穷山区,去花比别人艰辛几十倍的汗水,却只能拿到几十块钱的工资。

  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一个班都不止28个同学。山区小学那样子的读书机会,是何等的少。看着他们的`教学环境,回想我从小到大所接受教育的学校,那个差距,心里真不是滋味。虽然我们的祖国比以前强壮了,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贫穷,连吃饱饭都谈不上,能上学校读书,对山区的小孩子来说,那更是一种奢望。

  因此,又有一个男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而选择辍学,离开家乡,离开学校,踏上了打工挣钱的路。因为老教师最后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老师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学生,因为"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看着她为了能买上乘车去城里的车票,和学生们一起去为砖厂搬砖挣钱时,一种心酸由然而生。就因为贫穷,做什么事都会受到限制,连一张车票的钱,都要花上时间去努力挣来。

  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代课老师打消找回辍学学生的念头。她选择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间。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这像是我们的祖国,在努力寻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领土。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念只有一个,一个都不能少!

  终于历尽艰辛,在茫茫人海的城里,代课的老师找回了辍学的男学生。

  代课老师寻找辍学学生的故事,让很多城里的人开始关注农村教育。看到这里,我思绪万千。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很富强了,可是富的总是那些官,他们有住不完的别墅,有随时移名的机会,有上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但却从为基层的老百姓着想。随着新闻的不断爆出丑闻,他们才做下表面工作。最可怜的还是老百姓,吃的任何东西都是有毒的,连药品也都是有毒的,最近又爆出学生的营养餐要抠到孩子吃不饱,这些种种的问题都是谁的错,又有谁能来承担责任?他们宁可为别的国家捐献上百万的物资却不愿意多造一座希望小学,总是到了出问题的时候才来严打,那之前这些部门都在做什么?真的要呼吁全社会,应该团结起来,为了自己也好,为了亲朋也罢,严厉打击那些"坏人"!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6

  在开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前面,我们就开始审视题目了,到底是钱一个子儿都不少,还 是人一个都不少?看到后面我们才渐渐明白……

  魏敏芝是一名13岁的学生,但是却担当起了小孩们的老师,她起初的意愿是教完一个月后就拿走属于她的50元,认为带小学生,当他们的'老师是一件不是很难的事情,但事情出乎她意料之外,甚至不能掌控。

  张慧科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他一开始总是跟魏敏芝对着干,非要反着来,有一次他因为捣乱,和魏敏芝争吵了起来,把粉笔都踩烂了,她们很为难,因为高老师走之前嘱咐了魏敏芝要保管好粉笔,因为粉笔在这里很珍贵。

  后来明行光被带走去城里参加跑步比赛,魏敏芝想阻止,但最终被张慧科出卖,失败。后来张慧科因家里贫困跟孙志梅去城里打工,魏敏芝知道后,凑钱去找,但是因没钱而且还 是混车进去的,被丢了下来,最后靠双脚走到了城里。魏敏芝找到了孙志梅要求她陪她一起去火车站找,连大喇叭都用了,但是却还 是一点消息都没有。与此同时,张慧科一个人走在路上,饿了,看着包子久久不肯离去,最后还 是店家给了一个充饥。后来遇到了一个很好地老板娘收留了他。魏敏芝一直动用各种办法想方设法的找到张慧科,不惜用了所有的钱用来写那些‘没用’的寻人启事。最后打听到电视台可以帮助她找到,她再次靠那双脚走了好多路去那个地方,经历了各种险阻终于见到了台长,并在电视台上好不容易说出了自己对张慧科的真心话。

  张慧科非常感动,他很感激魏老师,因为不是她他还 一直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游荡,流浪,魏敏芝何尝不是如此?她为了找到张慧科,使出了浑身的解术,才找到张慧科,至此他们的感情又加深了!

  在记者采访张慧科时,问:“你最难忘的是什么?”他答:“要饭!”我当时一阵心酸,让这么小的一个孩子说出这样的话,都会觉得这个社会不公,但是社会便是如此,你弱小,它便会把你打败,你越是内心强大,越能够生存下来!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7

  上周,老师利用晚自习给我们播放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完后,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有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有个水泉小学,小学里只有28个学生,学校的环境十分简陋,课桌椅都破烂不堪,老师和留校的女同学还得挤在一张床上。男同学则是把几张课桌拼在一起做床,所幸的是这些孩子都成长得健康可爱。学校里只有一个老师,姓高,同学们都叫他高老师。一天,高老师的母亲病危,不得不回家探望。于是,村长就找了个名叫魏敏芝的老师暂时顶替高老师。高老师走的时候,再三嘱咐小魏老师,在他回来的时候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一天,班上最调皮的学生张慧科,因为家里十分缺钱,就辍学到城里打工,魏老师为了找他回来上学,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回了他。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一个情景是,小魏老师瘦小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她一声接一声地询问:“你是台长吗?”这分明是告诉所有观众,不要管前方的任何困难,只要认准了目标,就一个都不会少。小魏老师很犟,犟的让人拍案叫绝,犟的让人心服口服。

  这部电影十分优秀,不仅因为动人的情节,还因为人物形象塑造十分丰满。小魏老师的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历历在目;同学们的天真无邪,活泼淘气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每个场景与人物都是那么真实感人。

  农村教育的现状,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一幕幕都呈现在电影之中,让观众感到要深思反省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8

  教育问题,对于城里人来说,是一个宏大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择校、素质教育、减负、课改、升学率、就业等一系列话题,将随着我们自身和后代的成长纠缠一辈子。然而,在边远山区,教育则缩减至最小内涵:只关于老师和学生,只需要教室和粉笔。

  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情节简单却意味深长的故事。在一个只有一间教室、一个老师的乡村小学,因前任教师高老师被迫离校,一名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生魏敏芝被找来代课。其间,她虽无上课的能力,却始终恪守规则即“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当学生张惠科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到城市打工时,魏敏芝只身进城,寻找这个丢失的学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还原到最低标准:硬件设施匮乏,师资匮乏,教学工具匮乏,教师工资长期拖欠,学生因贫乏而逐日流失……在这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有几个学生还在”,这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这也成为“一个都不能少”的理论基础。

  故事里有一个“学生在就是希望”的隐喻,它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知道,她恪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实是对乡村教育希望的一种坚持,而她与城市的对峙和交涉,正是乡村教育寻找城市支援的一种暗喻。本片让观众读到了一种荒诞。荒诞得居然可以叫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孩来给小学生代课,而那个身无分文的小女孩,居然会为了一个学生进城冒险;荒诞得让三元钱一瓶可乐的时代,一元钱一盒的粉笔却如此珍贵;荒诞得看到教室的内间是寝室,老师得和住校生挤睡在一起。……种种荒诞让观众看得悲凉到流泪,也许并无这样一所学校,这样一群师生,但是我们也知道,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离现实并不远。它所提炼的'乡村教育遇到的诸如学生流失、师资流失、资源匮乏等困境,也许没有这样离谱,但大量存在于边远山区。

  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只有城乡教育一起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个都不能少》将镜头聚焦于贫瘠的农村,揭露的则是中国农村难掩的隐痛——辍学,而一个自己尚还是女孩的小老师面对一群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的执念,以寻找自己学生而展开,既有着对现实社会残酷冷漠的展现,也有着充满希望的暖意,于此中更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与一群小演员们毫无扭捏作态的本色出演,构建了电影最为淳朴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落足如此真挚动人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9

  我们这个星期的影片叫做《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穷山村小学里的一个故事。女主角魏敏芝老师因受高教师的托付,努力维护这个小学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校读书。她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要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发生了她历尽艰辛找回一个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到城里打工的学生。

  一年级到六年级只有二十多个个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由高老师承担。可以见识到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更加可贵的是高老师的坚持的精神,再三叮嘱代课老师要让这个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种尽心敬业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人愿意去到这些穷山区,只赚几十块钱的工资。因此,又有一个男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而选择辍学,离开学校,离开了村子,踏上了去城里打工挣钱的路。因为高教师最后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老师魏敏芝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学生,尽管他是班上最淘气的学生,因为“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他想要到城里去将学生张慧科找回来,可是这来回的路费是谁付呢,这又成了一个问题,于是她和学生们一起去为砖厂搬砖挣钱,可他们没弄清楚状况,反而帮了倒忙,最后老板还是将工钱发给他们了,只不过给的有些少,于是他们一起去买汽水喝,当老板报出价来时,差点没把我吓死,那个年代的汽水竟然比我们现代的汽水还要贵,于是他们买了两瓶,一人喝了一口,到最后老师却没喝到,后来老师说:那时,农村的运费是非常贵的。

  当他们吃饱喝足后就去了火车站,终于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魏老师打消找回张慧科的念头。她选择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间。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都不能少!”

  终于历尽艰辛,走到了城里,可是如何才能找到张慧科呢?于是他决定去找他的`住处,可到了那之后,他的同伴说他在火车站时就走丢了,于是魏老师仍不放弃,让他的同伴与他一起去找,可是那个同伴却要魏老师给他找张慧科的小费,本来只剩下那么点钱的魏老师毅然决然的答应了,到了火车站,由于已经丢失了两三天,根本不知道去哪找,于是他们到了广播台,让大喇叭找,可一天过去了,还是没找到,反而让他的同伴拿了两天元钱走了。后来他又有个法子,贴布告,他将剩下的钱全部都用了,买了笔和纸,写了好多布告,可别人都说,那东西找人没用,根本没人会去看,于是他决定去找电视台做一个广告,来找张慧科,可他又没钱,又没证件,固执的营业员不让他进,还说自己去找台长。于是他不放弃,在门口见人就问是不是台长?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被台长发现了,善良的台长无条件的做了一个专门属于魏老师的一个视频,让所有的人看见,后来张慧科也看到了,他与魏老师终于见到了。后来许多人都知晓了这件事,也有许多善心人捐了文具盒和钱,就因为这个故事,让很多城里的人开始关注农村教育。

  在这部影片中我认识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是如此的艰难,再想想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了。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0

  拍摄于1999年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情节简单却意味深长的故事。在一个仅有一间教室、一个教师的乡村小学,因前任教师高教师被迫离校,一名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生魏敏芝被找来代课。其间,她虽无上课的本事,却始终恪守规则即“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当学生张惠科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到城市打工时,魏敏芝只身进城,寻找这个丢失的学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还原到最低标准:硬件设施匮乏,师资匮乏,教学工具匮乏,教师工资长期拖欠,学生因贫乏而逐日流失……在那里,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有几个学生还在”,这成为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这也成为“一个都不能少”的理论基础。

  故事里有一个“学生在就是期望”的隐喻,它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明白,她恪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实是对乡村教育期望的一种坚持,而她与城市的对峙和交涉,正是乡村教育寻找城市支援的一种暗喻。

  本片让观众读到了一种荒诞。荒诞得居然能够叫仅小学毕业的十三岁女孩来给小学生代课,而那个身无分文的小女孩,居然会为了一个学生进城冒险;荒诞得让三元钱一瓶可乐的时代,一元钱一盒的粉笔却如此珍贵;荒诞得看到教室的内间是寝室,教师得和住校生挤睡在一齐。……种种荒诞让观众看得悲凉到流泪,也许并无这样一所学校,这样一群师生,可是我们也明白,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离现实并不远。它所提炼的乡村教育遇到的诸如学生流失、师资流失、资源匮乏等困境,也许没有这样离谱,但很多存在于边远山区。

  教育是促进社会提高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仅有城乡教育一齐搞好,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一个都不能少》将镜头聚焦于贫瘠的农村,揭露的`则是中国农村难掩的隐痛——辍学,而一个自我尚还是女孩的小教师应对一群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的执念,以寻找自我学生而展开,既有着对现实社会残酷冷漠的展现,也有着充满期望的暖意,于此中更为值得一提的便是魏敏芝与一群小演员们毫无扭捏作态的本色出演,构建了电影最为淳朴的基色,如此方才使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落足如此真挚动人。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1

  昨日,楠哥给我们放了一部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说实话,这种题材的电影,在我一个人的情景下是不会去全部认真的看完。但在码神和大家一齐看完之后,异常在大家都分享出自我的看法之后,我有了很多感想。

  毫无疑问,我的第一感觉是感动,魏教师从一开始的纯粹为了钱去帮忙看管学生,一天被班里的一个学生的日记感触到,开始慢慢的对学生有了感情,最终经历千辛万苦之后最终找到了跑丢在城里的学生。而从走丢的小男孩来说,一开始他是最调皮的.,刻意的去为难教师,捣乱,当他在电视屏幕看到落泪的魏教师的时候,他也瞬间就落泪了,他明白教师为了他在城里付出了很多,吃了好多苦。在电影的最终,他在黑板上写上了魏教师三个字。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学习心里都认可了魏教师这个临时的代课教师。

  除了感动以外,我还体会到了坚持的重要性。魏教师一向都在坚持找到那个走丢的小男孩,从一开始让学生一齐搬砖赚去城里的车费,然后到城里的广播站门口等了一天,然后在车站通宵写寻人启事,再到电视台门口等了一天半,最终才等到台长经过节目去找到男孩。如果说魏教师在这随便一个环节中放弃了,她可能再也不会见到小男孩了。坚持不必须有结果,但不坚持就必须不会有结果。正是这份职责感的促使,魏教师坚持了下来,种因得果才能够最终大团圆结局。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2

  它的叙述中,让我看到了一种“倔强美”,仅属于魏敏芝的“犟”光环。 ——题记

  这部影片是在1999年上映,是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由导演张艺谋拍摄。它生动刻画出那个年代的“正义”与“邪恶”,“平凡”与“伟大”。

  主角魏敏芝,年仅十三岁,便到水泉村水泉小学去当代课老师。那时候的农村小学,环境是何等的恶劣,满地的黄土,简陋的教室,摇摇欲坠的桌椅,但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厌学,反是更加的热爱学习,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是让我感到惭愧的。我们有明亮宽敞的教室,结实牢固的课桌椅,先进齐全的教学设备,怎么可能没有理由去好好学习。

  高老师临走时,村长的车都来到门口了,他依然对这二十八个学生放心不下,即使母亲病重在床,早已到一定回家看病的情况,还一直对魏敏芝再三叮嘱“这28个人我交给你了,要一个都不能少”并且在自己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愿意付出五十块作为魏敏芝的代课酬劳。这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老师,成为了黑夜中的一线曙光。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态度的认真,对学生就学的坚持,对山区教育的不离不弃,令所有观众无不动容。

  我认为,魏敏芝的举动更是让人敬佩。她为了遵守对高老师的承诺,“一个多不能少”,她竭力的保持着集体完整的`所作所为让我敬佩。她首先打听到张慧科家,向他母亲询问了学生辍学的原因,就在张慧科妈妈并没有觉得孩子因为生计问题辍学不是大事的前提下,她依然坚持要找回学生。在没有足够的进城车费的情况下,为了筹集到车费,她和学生们一起想尽各种办法,先是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起去搬砖赚取廉价劳务费,然后在学生的掩护下蒙混上车,最后还是被乘务员赶下了车,这时的她并没有打退场鼓而是风尘仆仆徒步连夜走到县城。为了在茫茫人海中尽快找到她的学生,在路人的指引下她先是请求汽车广播站的阿姨播报寻人启事,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魏老师心急如焚,用尽身上的全部积蓄买下笔墨,不吃不喝连夜在车站里跪着写了一张有一张寻人启事,当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写的寻人启事无济于事的情况后,她鼓足勇气去敲开电视台台长的大门,苦苦地央求接待员放行无果后,可怜的魏老师依然寸步不离地在电视台门口对每一位戴眼镜的叔叔、伯伯反反复复询问“请问你是台长吗?”。正是因为魏老师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的台长,在电视台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下,魏老师不但找到了她的学生,还为水泉村水泉小学筹集不少善款善物,故事就在孩子们面对七彩的粉笔兴奋不已地写下一个字中结束了。

  我为故事里贫困山区的老师们纯洁的责任心和爱心所感动,为山区的孩子不能在舒适的教室里上课感到痛心。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冰冷淡漠的城市、僵化死板的国人思维······真的值得我们每一个国人深思。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3

  晚上,校长给我们文礼班观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一位山区教师,为了班里因辍学走失的孩子张惠科,而想尽办法去城里找寻的故事。令我感触颇多。

  首先,山区非常贫困。高老师为了节省粉笔,连快拿不住的小粉笔头都不舍得丢,还要用来写多一个字,甚至手指上残留的粉笔灰都可以写一个笔划。而我们现在的孩子们上课用的都是计算机、投影仪等,到了2020年,因特殊原因直接成了网课。就算偶尔需要粉笔,那粉笔也大多是用了一半就可以丢弃的。粉笔头什么的更是不用说,垃圾桶里一大堆。

  记得之前班里做黑板报,为了画出粗的线条,还特意将粉笔掰断。画完后,那截粉笔就被随意的丢弃了。或许会有人说浪费一点没所谓,可是,没有经历过山区贫困生活的城市里的孩子们,又如何知道什么叫节约,什么叫“俭以养德”呢?在我们嫌弃粉笔伤手时,那些山区的老师或许还在为缺少粉笔而忧愁焦虑呢!

  其次,学习环境艰难,书本稀缺。学生每天只上一节课,那一节课就只是抄抄课本,就算他们再努力,老师布置的所有任务都完成,所有字都认会,最终也不过一个小学的学历。那里没有初中,只有小学。离他们最近的初中也是十几里外才有,走路都要走上两三天。就算学习好,能吃苦,最后也会因为家里没有钱,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或许是生不逢时,如果那些孩子出生在现在的2020年,就凭学习委员的.认真、刻苦;明行光同学的坚持;以及水泉小学的孩子们的努力,想必未来清华、北大都会有一席之地。

  生在了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不用11岁就辍学;不用打工补贴家用。可这也是我们的不幸,因为安逸的环境,使我们永远都不会懂得生活的艰苦;永远都不懂得父母的辛劳;永远都不知道,对于我们来说可以随意丢弃的书本,可以随意浪费的纸笔,在有些地方是多么珍贵。可能有人会说:“知道呀,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父母都经常讲给我们听。”可我想说:“不,你们只是听过而已,不能真切的知道,因为针不扎在身上,就永远不知道疼。”

  其三,魏老师在知道张惠科同学辍学去打工后,就坚持要将其带回。期间几经周折,找过村长、搬过砖、逃过票、写过启事、等过电视台台长……那一件件的事,都伴随着艰辛、泪水、汗水,可那位魏老师依然没有放弃。或许是她的毅力感动了台长,最终经台长的帮助,魏老师找到了张惠科。

  电影的结局很美,水泉小学经各方社会人士的捐助,获得了足够的书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张惠科同学带回了钱,还了债,明行光同学参加了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个都没有少,一个都不能少。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4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充满整个脑子只是代课老师魏敏芝找回贫苦学生张慧科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扣人心弦。

  水泉小学有一位鞠躬尽瘁,满心热挚的高老师,成为了黑夜中唯一的一线曙光。在数月也没有发工资,没有钱买粉笔,把仅有资源耗尽的情况下也对二十多个学生不离不弃;面对老母病危在床,不得不赶回家采望的情况下,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还年幼的魏敏芝,班里的学生要一个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去城里打工。为了找到张慧科,魏老师就千里迢迢来到城里,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开始了人海里的寻找……有的'同学看了这部电影后会说:“这个老师太傻了,丢了一个学生就丢了呗,干么跑那么老远去找他?”而我却不想想看,我们社会上不就有像张慧科一样不能上学的儿童吗?他们有的在大街上乞讨要饭,有的在打工,还有的在街上卖东西。他们多么渴望回到学校读书啊!这么想,魏老师这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不正值得我们学习吗?最后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剧中的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地忙碌着。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5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影片时,心里如澎湃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母亲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班里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可不久,张慧科同学因家里贫穷连饭也吃不饱,就去城里打工。魏老师知道后,从遥远的乡镇十万火急地赶到城里,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虽然是一个年仅12岁的小老师,可像她这样信守诺言、千辛万苦把辍学打工的学生找回来,真的令人感动。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但是在贫穷面前总是显得那么无能为力。影片中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总是让我忘不了。虽然水泉小学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家境又是那样贫寒,可是同学们仍然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比他们好多少倍,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吗?我们的老师也处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就更有理由要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老师、回报社会。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6

  在我二年级上品德课的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可是这个电影还是让我记忆犹新。

  《一个都不能少》主要讲了在农村有一个希望小学,因为校长有事所以找了一个13岁的老师,叫魏敏芝。校长对老师说:“不能少一个学生,如果我回来看见一个学生都没少的话,就给你100块钱。”校长说完就出去了。

  第二天,教育局有些人到希望小学那里,要找一个跑步快的人去比赛。因为老师特别想得到钱,就不让学生出去。

  结果睡完觉发现少了一个学生,就是张学生。老师去打听了一下,都说这学生的妈妈生病了,张学生去城里打工赚钱了。

  学生为了帮老师为了找到张学生,凑够车费,就去帮老师搬砖,赚钱。赚到了钱老师拿出一部分买了两瓶可乐,一人喝一口,喝完了老师就去城里找张学生。

  到了城里老师怎么也找不到张学生,就写寻人启事。但是老师没有钱,没有笔,老师就去买了一瓶墨水和几张宣纸。老师到火车站里去写寻人启事,写着写着墨水不够了,她就找了一个洗手池,在墨水盒里面倒上水,又接着写寻人启事。结果被旁边的一个人看见了,就说这样写的都看不清,寻人启事也没有用,你得去广播站广播。可是魏老师也找不到广播站,魏老师就在大街上过夜了。因为风太大,魏老师写的寻人启事都被刮没了。

  魏老师到了白天去了广播站,可是门卫不让进去,魏老师就在门外等着。终于可以进去了。但是这个时候的张学生在饭店里要饭。魏老师进了广播站,就开始广播了。张学生在饭店里的电视看到魏老师的广播。饭店的老板就送张学生到了那个广播站,魏老师就找到了张学生。

  记者最后给了那个学校好几盒粉笔,魏老师让那些学生在黑板上一个人写一个字,张学生跟魏老师说可不可以多写两个字?魏老师就让张学生多写了两个字,张学生写的`是魏老师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是多么的幸福,因为20多个学生喝两瓶饮料,我自己就能喝两瓶饮料。还有13岁的老师就能照顾学生,还能够把丢失的孩子找到,非常有责任。我要学习魏老师的精神。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7

  周三,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一个都不能少》。

  电影里,女主角魏老师答应高老师要做到: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她很尽力履行任务。当村长把张明献被送去县里的学校去读书了,他居然不停地追着那辆载张明献去城里的汽车,因为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她拼命地追,可是人跑不过车。

  当张惠科去去城里打工还债时,她决定去城里把张惠科找回来。她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去城里的车票是要多少钱吗?”同学们一会说1元、一会说2元、一会说3元,到最后问出了3元。就对同学们说:“我们一起去搬砖头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说着,就冲了出去,到了那里,同学们苦搬了2个半小时,厂长看见了,臭骂了他们,还把他们赶出去,但他们苦苦纠缠,厂长知情后,就给了她15元,他们就纷纷跑到车站去了。到了车站,发现到城里的票却要20.5元,他们失落极了。魏老师再建议搬砖,同学们算了一算,结果算出要搬1.3万多块砖头,大约要搬十六个小时,大家都叫苦连天,反对再去搬砖。其中有一个同学提出去混车,但服务员还是把魏老师赶了下车。她居然不分黑夜白昼地走到城里,历尽艰辛,吃尽苦头,终于通过电视台找到了张惠科。

  看着那魏敏芝在找张惠科那感人的过程,我禁不住地流泪。心想:“要是我们全世界伸出援手,救救他们,让没钱读书的儿童重新回到校园,去学习知识,那样,就没有那么可怜的'儿童了。”在我看的时候太敬佩魏敏芝了,她居然那么艰辛地去找张惠科,我好感动,我真希望世界上没有那么可怜的人了!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8

  今天晚上我在电视上看了一场名叫《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片中讲述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生病了,她必须回家探望母亲,于是便请了一位只有十二岁的魏敏芝来当代课老师,高老师走之前再三嘱咐魏敏芝说:“班里的同学一个都不能少”。可是没过多久,张慧科因为家里其穷,没钱给妈妈治病所以来到城里打工。当魏老师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千里迢迢的来到城里寻找张慧科,最终在电视台长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是那么的破旧,桌子椅子都没有几个,每个学生的家境又是那么的贫穷。可是不管教室是多么破旧不堪,不管有没有桌椅板凳,他们仍然坚持学习。与他们相比我的生活环境是优越的多,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

  影片中的魏老师对自己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班的张老师对我们更好,老师为了我们长有出息,无时无刻为我们辛苦的劳动着,老师这么关心我们,我们一定要以优异成绩来报答老师。

【教育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2-13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通用28篇)10-27

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12篇)06-08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00字(通用20篇)09-14

爱国教育电影观后感04-10

镜子教育电影观后感范文04-18

教育电影《小小少年》观后感范文03-28

电影观后感多篇观后感,电影05-22

电影情书观后感 情书电影简介观后感05-29

感恩教育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20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