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华尔街金融《大空头》观后感
《大空头》这部作品讲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故事。标题上,不仅是“空头”,还是“大空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空头》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华尔街金融《大空头》观后感一:
《大空头》是今年的一部佳片,很多人已经将剧情烂熟于心,也见识了华尔街金融界的愚昧和贪婪,了解了政府和银行对于公众的欺骗。几位主要演员的精彩表演也让影片的质量有了强有力的保证。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迈克尔·布瑞。他在片中的遭遇给人很多的回味和思考。
布瑞性格古怪、不合群,但是对于经济数据和走势有着异常敏感的直觉和洞察力。他最先看出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和高风险因素,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他发现房地产市场已经岌岌可危,处于崩溃的边缘。他想到了创造一个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的贷款违约保险市场,来从中获利。但是,银行的人都认为他不可理喻,杞人忧天,于是同意和他“打赌”;他所在的基金公司的合伙人劳伦斯同样不理解他的行为,因为房地产市场看起来稳如磐石,他的行为无异于玩火自焚,会耗光投资客户的钱;布瑞的客户更是不理解他的想法,纷纷要求撤资。面对种种猜疑和指责、布瑞选择了一意孤行,并且用尽一切手段维护自己的行为,客户和合伙人都决定要起诉他,他承受着煎熬,基金公司的收益率一直在下滑;终于来到了2007年,房地产风暴来了,布瑞成功了。但是,他的遭遇却让人笑不起来。
布瑞有远见,对于房地产前景有着自己的洞察力和思考,当他通过详细的调查发现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高风险因素时,他提出了一个有创造力的想法。但是,没人理解和支持他。银行的人在和他洽谈业务后,背地里嘲笑他;他的领导说他是疯子,他的客户说他不可理喻。这似乎验证了一个老生常谈: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同理,一个人能洞察事物趋势,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时候,他得到的支持往往微乎其微。这也许正是人类可悲的地方:人云亦云,好像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实际上,那只是一种惯性,只不过没人愿意改变而已。当某人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是错误的、认为这个人是疯子、不可理喻。其实,人们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傻子。就像布瑞在片中所说:“人们总希望让权威来告诉他们如何选择价值,但他们选择了权威,并不是基于事实。他们这样做,只是因为这些人看起来很权威,说了他们想听的话。”为什么总是出现这种情况?人们迷信权威?人们懒惰,不愿意细心思考?人们总是看大多数人的选择?也许这些因素都有。但是,放弃独立思考就意味着盲从,最后就会发展成自欺欺人。影片中布瑞的一系列举动也衬托出了一个事实:一个人要想坚持正确的原则和做法,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很多时候,你只能独行,因为只有你是正确的。听起来可能有点狂妄,但是,事实往往就是如此。布瑞躺在自己办公室里的那个场景让我一直记在心里,很孤单、很悲凉、但是也很帅。一个人在经受如此的折磨后,仍然能说出“我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除了敬佩和鼓掌,我还能说什么呢?
《大空头》要讲述的东西很多:华尔街、银行、金融、诈骗、人性等等。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的最让人念念不忘的是人对于自己选择的坚持,就像布瑞做的那样。当一个人选择了孤单的“正确”,也就是选择了与世界为敌,与惯性和大众宣战。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很可能最后你的结局就是粉身碎骨。但是,依然有人选择继续走下去。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勇士,他们敢于一条道走到黑,只因为他们是正确的。在影片最后,布瑞在板子上写下了“489%”这个收益率就是对那些权威和大众最好的回击。
你只能独行,确实,你只能独行,因为你别无选择。
华尔街金融《大空头》观后感二:
先来说一个奇葩的新闻。先有报道称:2月1日,清华校长邱勇在学校工字厅会见了来访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继承人之一、罗斯柴尔德家族英国资产主要管理人奥利弗·罗斯柴尔德(OliverRothschild)一行。结果,很快罗斯柴尔德集团做出了回应,确认奥利弗不是其家族成员,也不涉足集团的任何业务。一个响亮的巴掌打在了清华大学的脸上,pia,好响!在上周举行的博鳌论坛上,清华副校长杨斌也公开承认“的确存在着甄别方面的疏忽”。一来一去,坐实了那个奥利弗是山寨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此罗斯柴尔德非彼罗斯柴尔德。
其实,认错人的不止清华大学一家,还有浙江大学、宁夏区政府、深圳市政府、杭州市政府、山东淄博市政府、盘古智库......他们一致认为自己接待的是神秘犹太银行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英国系的第九代继承人。结果,据《经济观察报》的扒皮报道:这位奥利弗·罗斯柴尔德确实有一家公司,但总资产不到10万,还负债75万,换一句话说,就是一个皮包公司,而且还资不抵债。
一个资不抵债的穷酸老外,结果在中国一流精英面前骗吃骗喝,被奉为座上宾。真是太好玩了!但是,为什么一提罗斯柴尔德,就能忽悠住这些人呢?这里,还得感谢《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先生。嗯,就是那个在太原因为为泛亚坐台而被打的家伙。他因为金融小说《货币战争》,一举成为了名流。是的,《货币战争》是一个金融小说,而不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但可惜的是,太多人把《货币战争》当成学术著作了,宋鸿兵先生也半推半就,不提自己是小说家,偏偏往学者的身份上靠拢,直到他被打。
《货币战争》最大的贡献,就是描写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宋先生的笔下,全世界的金融系统都被一个叫美联储的机构控制的,这个美联储背后有个神秘财团叫罗斯柴尔德家族,他们在一战、二战期间就发了战争财,后来冷战时期明争暗斗、政党互相倾轧,都是财团在背后搞鬼。而实际上,如今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只是一家在普通的投资银行,差瑞银、摩根士坦利这些大鳄差的太远了,以2001年为例,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利润是1.34亿美元,和花旗集团的210亿美元相比,还不够塞牙缝。对于《货币战争》中的描写,该家族的第六代掌门大卫·罗斯柴尔德专门出面说这本小说是完全的虚构杜撰。
金融是一个需要门槛的课程,对专业知识很多人有不太了解,而宋鸿兵的小说又写的引人入胜,于是,他大获全胜,收获了大笔大笔的稿费与版税。
以上是想说明,金融学需要一点门槛,千万不可盲目乱信,你看连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还有深圳、杭州政府都被宋鸿兵给忽悠了。要不是宋鸿兵,罗氏那个长长的形式,估计在中国压根就没有几个人能知道。再有,我实在是太讨厌《货币战争》及宋鸿兵了,自那本书一上市就开始抵制并反宣传它。因此就对说了几句,也算泄一下心中块垒。而要想了解一点有关金融学与现代中国形式的话,还是推荐看看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先生的书吧,比如《金融的逻辑》《中国人为何勤劳而不富有》,都很不错,也通俗易懂。
接下来,继续借着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话题,聊一聊什么是金融学上的“空头”,以及什么是“做空”。
在罗斯柴尔德的家族神话中,他们借滑铁卢战役情报崛起的故事最为有名。罗氏家族投身商业始于第一代梅耶·罗斯柴尔德,他的5个儿子分别被派往欧洲各地拓展事业,其中第3子内森·罗斯柴尔德在伦敦发展(上面的山寨罗氏就自称来自这一系)。通常的说法是,1815年6月18日,威灵顿率领英军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内森通过自己的间谍,最早获知了这一消息,立刻来到伦敦股票交易所,卖出手中的英国公债,其他人据此判断“威灵顿战败了”,跟风抛售。当英国公债大跌至票面价值5%时,内森开始大举回收。很快,威灵顿大胜的消息传来,英国公债价格飙升。内森“狂赚了20倍的金钱,超过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滑铁卢一战时内森一举成为英国最大的债权人……英格兰银行被内森所控制”。
上述说法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发家的起点。内森的做法,其实就是典型“做空”。在金融领域,做空是指预期未来行情下跌,将手中股票按目前价格卖出,待行情跌后买进再归还,获取差价利润。内森利用大家的信息不对称,先摧毁大众的信心,大量卖出,造成价格下跌,然后低买高卖,赚取利润差。整个“做空”的闭环就是这样完成的。
“做空”强调的是“做”,指的是整个行为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所做的事,就是“空头”。所谓空头,中文含义是名不副实或者有名无实的意思,引申到金融领域,就是指做空卖出期货合约后所持有的头寸,即空头头寸。哦,“头寸”是指投资者拥有或借用的资金数量。人们通常把股价长期呈下跌趋势的股票市场称为空头市场。空头是投资者和股票商认为现时股价虽然较高,但对股市前景看坏,预计股价将会下跌,于是把股票卖出,趁高价时卖出的投资者。采用这种先卖出后买进、从中赚取差价的交易方式称为空头。哦,抱歉,这里引用了一些专业词汇,下面尽量简单一些。
上面这段,与再往上一点,对比着内森·罗斯柴尔德的做法,基本上就了解了什么是“空头”与“做空”了。只是内森做空的不是股票,而是英国国债,它们都属于金融领域。实际上,电影《大空头》的做法多少与这个一致,只是更复杂一些,等我下面再说。
以上内森的做法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下什么是“空头”,什么是“做空”。但实际上,以上的信息是错的。现实中的内森·罗斯柴尔德并没有在英法战争中获利多少。实际上,1814年拿破仑被迫退位并遭遇第一次被流放,此时罗斯柴尔德兄弟预测伦敦、维也纳股市将迎来牛市,买进了一批奥地利股票。没想到,1815年3月,拿破仑卷土重来,欧洲各国惶恐不已,内森兄弟的期待落空了。但是,作为商人,内森总得寻觅商机,当看到拿破仑复辟后,内森再次出手,大规模收购、囤积金币。仅仅在4月的第1周,他就买了“10万金币、5万英镑的外国金币、10万西班牙币以及近20万优质票据”。然而,意外又发生了,拿破仑这次复辟只持续了100天,战争即告结束,这些金币大全部砸在了内森手里。随着金银不断贬值,罗斯柴尔德家族损失惨重。滑铁卢战役后,内森确实通过英国公债赚了一些钱,但极为有限。罗氏家族的第3代继承人维克托·罗斯柴尔德说,这场战役结束前一周,英国公债的价格已攀升到了53点,内森在获得英军大胜的消息后,付出2万英镑,于6月20日以56.5点的价格买进最大数量的英国公债,在一周后的60.5点时抛出,他的利润不过7000英镑。
内森的利润是7000英镑,而不是像吹的那样成了英国最大债权人。上面是虚假新闻与历史现实的关系。在假新闻之中,让大家明白了什么是“空头”与“做空”,在历史真实之中,告诉大家投资有风险,不是想做空就能做得了的。
罗斯柴尔德的家族的神话,一直被滑铁卢战役的财富膨胀所笼罩。其实,这一说法的真实来源就是内森自己,他之所以那么做,一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投资失败,二是为了打造家族神话。做金融,讲的就是要忽悠,如果告诉大家实情,那么以后就没人会相信自己了,而刷数据,在虚假上继续忽悠,能够把钱忽悠到手,就还是能够翻身并做大的。现在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就是怎么玩的。还有一些互联网创业者,也是这么玩的,自己把数据刷上去,使得业绩看起来很棒,就可以继续忽悠钱了。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神话,在经过自己的编造之后,到了二战前夕,纳粹也参与进来。罗斯柴尔德家族是犹太人,纳粹则是反犹的。前期,为了打击犹太人,纳粹的宣传机器就不停地抹黑罗氏家族,他们不断宣扬称罗氏家族通过贷款来支持战争和革命,达到掠夺人民的目的。纳粹通过歌剧、展览、电影等,不断向德国人强化罗斯柴尔德家族意图控制欧洲金融、商业的“阴谋”。纳粹先后出品电影《罗斯柴尔德:在滑铁卢的红利》《顽固的犹太人》,称欧洲、美国已被一群犹太银行家控制,这伙“恶势力”的代表自然又是罗斯柴尔德家族。说罗氏家族控制了美联储的传言,即出自《顽固的犹太人》这部电影。
额,宋鸿兵先生的阴谋论,起源就是来自于纳粹,这也是一个事实。
以上说了太多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故事。其实,梳理一下,完全可以成为一篇单独的文字。因为内森·罗斯柴尔德自己的阴谋加上纳粹的阴谋,整出一个大大的阴谋论来。然后又经过宋鸿兵先生的传播,在一向盛传阴谋论的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以至于,连清华大学的校长都中了毒,着了道,上当受骗了。真真是天大的笑话!我整理了这么多,主要是觉得有趣,其次觉得可以顺便把一些基本的金融操作方式,给大家串一下。
回到《大空头》上来。这部作品,讲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故事。标题上,不仅是“空头”,还是“大空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上面内森的假消息中,说内森通过信息不对称,先领抛英国债券,然后带动大家都抛,造成了英国债券价格的下跌。这次他又来兜底,大量买进,等到债券价格大幅时再次抛出,从而大量赚钱。这就是“做空”,他的做派也是最基本的做法。当然,内森做空的新闻本身是假的。而真实做空市场的人,目前就有,像索罗斯。这位犹太商人,就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做空大家。1997年,他闪电般的出手香港金融市场,使港元汇率一路下滑,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最后逼得中央政府出手阻击方才止住。但他已经从中赚的盆满钵满了。他的量子基金,还成功做空了东南亚金融市场、英国金融市场、俄罗斯金融市场等,索罗斯的资产至少要比联合国中42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还要高,富可敌42国。这才是真正的大额,甚至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中,他都没有损失,甚至还赚了一笔。在次贷危机爆发的2007年,他的量子基金回报依然达32%,2008年再录得8%回报,跑赢整体基金业平均跌19%的颓势。
2008年的金融危机,仅仅在美国市场,最终就共有5万亿美元消失不见,包括养老金,退休福利,存款和证券等,8百万人失业,6百万人无家可归。这次金融危机损失惨重,到现在时间已到2016年,8年过去,整个世界依然没有能够从这次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危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场灾难,像索罗斯赚的钱,可以说就是踏着无数底层投资者的尸体赚来的。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索罗斯,更多的人都属于赔钱者。还有一少部分人,他们尽管没有索罗斯那样庞大的资金体量,却也能从金融危机中赚来一大笔,这样的人,同样是一群牛逼者。
《大空头》,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牛逼者的故事。他们分别是没有太多交集的三拨人,最终通过08金融危机获得了巨额回报,其中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迈克尔·布瑞得到489%的回报,净赚26亿多;史蒂夫·卡瑞尔饰演的史蒂夫·艾斯曼团队净捞10亿,而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本·霍克特让他的团队拿到了高达8000万的回报。
事先,他们都没有索罗斯那样的能量去做空美国的金融市场。他们的“做空”及“大空头”是如何来的?通过保险。保险与股票、债券一样,都属于金融市场的一份子。在保险市场上的交易,依然属于大金融交易的一部分。上述三支团队之所以能够做空美国金融市场,他们同样如同内森及索罗斯一样,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首先是迈克尔·布瑞,他的职位后缀是MD董事总经理,而不是普通的CEO,作为一名宅男经理,他通过大数据分析,通过阅读信用评级机构据以确定借款申请人信用级别的大量原始数据,发现了数字背后的真相,从而推断出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隐忧,进而开始出手做空美国房地产次贷市场;然后,他的动作被一位银行经理发现了,这位小经理就是瑞恩·高斯林饰演的贾瑞德·韦内特,作为一名业务经理,他嗅出了其中的商机,但他自己手上没钱,于是不断忽悠别人进行出手,最后他遇到了史蒂夫·艾斯曼团队,双方在试探之后,最终决定联手入手,也投入了做空次贷市场;最后一支团队是两个市场小喽啰,无意间发现了迈克尔·布瑞的信息,也视为珍宝,于是如同贾瑞德·韦内特,不停忽悠别人,最后他们遇到了有钱人本·霍克特。最后,三个团队都赚大了!
三个团队没有那么大的资金体量,直接带动整个次贷市场的涨跌。他们提前嗅到了次贷市场的危机,做空的方式是通过CDS(Credit Default Swap )信用违约互换。简单一些,打个比方的话,就是利用一款保险产品。一般情况下,我们大部分买保险产品都是为了给自己留保障的。像保障自己得病后有钱治病,车丢了可以减少损失,房子着火了不至血本无归。这几个团队,出手的CDS,本意也是为了保障次贷市场不会崩塌。而且,这是个需要持续投入的保险,比如迈克尔·布瑞往其中投入了500万美金,购买了大笔保险额度,而只要投保的次贷市场没有问题,那么每年就需要往里面缴纳保险费。实际上,次贷危机爆发于2007年,迈克尔·布瑞最早入手于2005年。两年时间里,需要缴纳的保险额度,已经使得他所在的那家公司快吃不消了。就像内森·罗斯柴尔德在滑铁卢战役前后的表现一样,如果判断失误,不仅是损失钱的问题,布瑞的公司都可能要垮掉。但是,布瑞购买的这份保险的魅力,就在于一旦次贷市场崩塌,他们就可以从保险公司拿到巨额赔偿。
OK!就像活跃在中国市场上的职业打假者一样,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就是故意买进铁定要崩塌的保险,然后坐等巨额赔付金。他们做空市场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只是,次贷市场是否铁定会崩塌,那个时代却没有多人敢打这个包票,即便大家都看出了问题,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崩塌掉。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的敏锐,就是及时事发现了问题,并果断出手,赌博一样押次贷市场会在两三年时间内就崩盘,结果,他们赌对了。
在当时,金融市场上很多人都看出了次贷市场存在风险,但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居然还为次贷在购买保险,这在别人看来,简直就是傻子。马上就要倒掉的东西,你们居然在为他们买保险,希望他们不倒,这不是傻是什么。那些个卖保险的'人,看到这群傻子这样傻逼的行为,都乐坏了,原本就很难卖的险种,居然有人愿意买,还买了那么多。结果,谁也没有想到,那压根就是投机般的投资,隐藏着更大的收益。
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最后都赚翻了。但是他们为何能够发现次贷市场一定会出现问题的呢?这里必须要讲一下次贷危机。下面有可能要用到一点金融学的知识,我尽可能讲简单一点,白话一点。所谓房地产,现在中国的北上广深还处于限购的状态中。要知道,在限购之前,很多人是靠投资房地产发了大财的。我在火车上就遇到过一个在北京拥有38套房子的投资客。
那时候,投资房地产,坐拥30几套房子,实际上你并不需要有多少钱。一般,只要你付得起第一套房子的贷款就可以了。假设这笔原始资金为50万,足够首付买一套房子。假设你30%首付,交了50万,新房价值150万。那么等房本下来,你就拥有一套价值150万的房子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拿着房本去银行进行抵押。有一个价值150万的房子做抵押,你可以轻松贷来100万。拿着这100万,你可以再去市场上分别首付50万,再去入手两套价值150万的房子来。这样,实际上你只有50万,通过两次贷款之后,你已经坐拥三套房子,市值已经是450万了。如果你再拿着后来入手的两个房子继续去抵押,不停倒手,那么,滚来滚去,你也可以轻松拥有30多套房子了。当然,多次贷款之后,你要每个月面临着巨额的银行利息需要还。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隔三差五卖掉其中的一个房子,套成现金,一边还贷款,一边大吃大喝过着有钱人的生活。但是,万一,房地产市场不景气,让你一下房子卖不掉,那么你就可能一下资金断链,银行断供,所有的房子都会连带着出问题,发生崩塌。整个房产市场的泡沫与危机,大抵就是这样。
上面这个情况是前些年中国就以大量发生着的事,现在依然没有消化干净。好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在涨,没有发生崩盘,而且还有政府在托底。不过,现在银行贷款越来越规范,加上限购,都使得市场投机难以为继,多少保证了一些市场的安全。但是,最早的那批投资者早就发了大财了。
中国的这些地产投资的情况,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的。换个角度,从银行的角度来说说。还是拿50万作为首付来说事。50万,是一套房子的首付款,房子总价150万。业主要买这套房子,需要向银行贷款100万,约定还款期限为30年。贷出去100万,加上利益,30年后银行的总收入会在120万以上。这个20万的利息就是银行的正常收益。但是,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总想赚到更多,它们也会想方设法地去巧立名目,去做新的贷款产品,以获取更多的现金,赚更多的钱。那么,现在,一个30年期总额为120万收益的款项,就可以作为一个新的项目拿出去销售了。因为银行要收回全额的120万,需要30年,他们不愿意等那么久,于是就包装一下,对外宣称我有一个30年期120万的优质项目,现在需要提前预支这笔款项,请你来购买这个项目吧,你现在出120万给我,半年后连本带息给你121万。半年净赚1万,其实也不多。这种事情,现在的P2P、P2B,以及银行的各种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是这个样子。把预期收益当成金融产品进行销售。这里有个最大的危机,就是万一银行销售的120万的收益,由于买房的人还不起贷款了,那么这个收益就变成假的了。而对虚假产品的二次销售,必将会带来更多的虚假,形成一连串的市场泡沫。不定那天,就会掉链子,那时候,金融危机就来了。
美国的次贷,差不多也是这么一回事。美国证券市场,将一些不是那么好回收的房地产贷款产品,打包了进行再次销售,就是次贷,结果造成了金融市场的虚假繁荣。然后,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首先嗅到了危机,并进行了做空。再往后的事,我们都看到了,次贷危机爆发了,迈克尔·布瑞、史蒂夫·艾斯曼、本·霍克特三支团队却赚的盆满钵满了。
这就是《大空头》要讲述的故事,三个彼此孤立的故事,却被巧妙地串接了起来,共同演绎了一场幽默又好看的华尔街悲喜剧。这个故事这么有趣,以至于《大空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至于片中的演员,无论是克里斯蒂安·贝尔,还是史蒂夫·卡瑞尔,还是瑞恩·高斯林,或者布拉德·皮特都有着非常不错的表现,非常值得一看。
【华尔街金融《大空头》观后感】相关文章:
讲述金融电影《大空头》观后感01-30
大空头观后感01-29
电影大空头观后感01-30
《大空头》电影观后感10-19
美国电影《大空头》观后感01-30
电影《大空头》观后感(精选7篇)11-23
《华尔街之狼》观后感01-28
华尔街的电影观后感02-25
《华尔街之狼》的观后感04-10